-
1 # 我乃天空
-
2 # 如來藏4
人就是宇宙的代表!無明不覺有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具體說來~無明不覺,而有第一個無明,叫業相無明,有了一 ,不愁二三四,馬上跟上來,就是轉相無明,有了轉相無明,對著業相無明打妄想,也就現出現相無明。這三細在佛法裡,一般地說為根本無明。這個根本無明由於出現了現相以後,虛空之境已經形成,是依靠這種境界 叫境界為緣,現六粗~智相,相續相,執取相,名字相,起業相,業系苦相。九相無明而生起,虛空世界,山河大地,天人鬼畜,十法界,森羅萬相,千變萬化,由此而有。 我們又從五蘊的角度來把它歸納: 我們這個肉團身就是五蘊假和合,嚴格地來講,沒有哪一法不是五蘊假和合。有情無情是方便說,有情即無情,無情即有情,任何一法它都經過了這五陰之元。但是無情要成佛,依報隨著正報轉。 由細變粗,破的時候,由粗變細。就這個道理。而圓頓大法不立次第。 你不能認為:只有金碧輝煌,富麗堂皇 就是佛。你可知道那些:黯然無光的垃圾堆,家徒四壁的泥巴瓦塊,也是佛啊! 因和緣成就了果。就是你種下因再加緣(緣就是助長的意思)而行成了果報。 人死了以後,在中陰身,六根已經消毀,這個時候沒有了六種意識心,神識已經離體,只有第七識是我們本來的真心 來當家作主,它從第八識(阿賴耶識)中選擇最成熟的業種去結緣去受報,這種儲存和提出就是«心經»裡所講的五蘊中的"行"陰。它處在前六識與後八識之中間。第七識如同倉庫(阿賴耶識)的保管員,因此第七識和第八識是聯絡在一起的。 我講法你能聽到,這是表現為我們是同一個阿賴耶識。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 精見和色空這二種是非是義? 精見~就是真心,色空~就是虛空或相分是色法。(«心經»裡的色空表真空,它是現妙有的。)這個心法與色法的意思是怎樣呢? 當你明白了一心三藏以後,就知道心與色是一個東西。這些風雲雨霧泥巴瓦塊當下就是心法呀!佛法裡的妄是指因緣和合之義。
見濁的來源: 【汝身現摶四大為體,水火風土,壅令留碣,見聞覺知,旋令覺知,相織妄成,是第二重,名為見濁】 「見聞覺知」這裡以四代六這六根之見性,是心法具有能動性的。四大組成的肉團是個無情物,本身是個障礙相是留礙的,它障礙了我們的一精之明(七識)。本來一精之明既能嘗也能聞,又能聽也能看它是六根之性是通用的。由於障礙了以後,一精之明這種功能已經分散,眼睛現在只能看,不能聽、不能嘗;鼻子呢,只能嗅,不能聽、不能看;耳朵呢,只能聽,不能見。這個肉團身本來沒有覺知,現在變成了有覺知,這叫旋令覺知,「相識妄成」六根之性與我們的肉團身相互交往,也就是能見與所見相互交往,作用與反作用,從而就形成了見濁。這時肉身從無知變成有知了。可是呢,一精之明被侷限到肉身以後,通用的功能,被分割成六根之見性了。本來一精之明沒有煩惱,現在變成了有煩惱了。這個見濁與五陰中的受陰相對應。我們從五個方面來分析,第一個「身見」:把肉團身當作我,叫身見。執著在真心變現出來的無明,我能怎麼樣長怎麼樣短,不知道本覺本明,所以受輪迴之苦呀!我們這個肉體,本來就是個死東西,怎麼變活的?如同放電影的膠片一樣,在膠片上的人物景相都是死的,把它上了架通了電投射到平幕以後,死東西就一一變活了。我們的肉團身也是同樣的道理,肉團身本身是個無情物,是一個死東西,經過我們意識性干擾以後,就變成有覺知性了,成為了所謂有覺知性的生命體;所以我們真正的心是有覺知性,而並不是這個肉身!在這裡來打個比方幫助理解,比方說一個人打瞌睡睡著了,這時候有人來推他幾下,由於推而產生了作用與反作用,把睡夢人的靈魂(第七識)喚回來,又讓它一精之明即第七識分散到六根中來執政,此刻的他透過身體(身根)的感覺(觸塵),而變為有覺知(意識心)了,這時候呢他就醒了。這也在告訴我們,這個肉團身呀,是不是就是一個死東西啊?真正能活著的是我們的第七識。再比如說,您在家裡可以透過窗戶能夠看到外面的事相。從整個屋子來講:人是代表屋的心,窗是代表屋的眼。也就是在說:是人(心)通過了窗(眼根)而見到了外面的事相(色塵)。是不是在告訴我們,能見的不是窗,而是窗戶裡面的人啊?也就是說,我們平時的眼睛如同窗戶擺設一樣,真正能見的我們的心,並不是眼見,而是心見。再比如說,有些善良的人因為得了絕症,自己知道已無法救治了,臨死前他發了慈善心,要把自己的眼球捐獻給其他需要的失明患者,那麼患者透過現有的科技是不是就能康復啊?對吧!這個時候失明的患者,因為有了眼球(眼根),並能利用眼根又見到了光明(色塵),那麼大家來想一想?到底是眼見還是心見呢?如果說是眼睛能的話,就應該是那個死去的捐獻者在看,對吧!因為眼球是捐獻者的!那就成了笑話了吧?死人的眼球活人在看。是不是啊?所以說眼睛是藉助的工具,如同眼鏡一樣,每當看不清楚的時候,用眼鏡來幫助一下,就能看得清楚。所以說能看的是我們的心!而不是我們的眼在看。如同不認真上課的學生一樣,雖然眼睜睜地看著黑板,但是心呢卻想在別的事情上,這叫睜眼瞎;是不是經常成了老師的口頭禪啊:要用心!要用心啊!所以說能看的是我們的心。所以經常有“人老心不老”之說!我們的心它是不會隨著肉團身的老化,而跟著去老化;也不會隨著肉團身的死亡,而去死亡;我們的真心它可以獨立存在的,是不生不滅的,它是隨緣來顯現的,這叫“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所以說生命體是有我們的第七識來主宰,我們每一個人對應為每一個第七識,所有的第七識共用一個第八識。那麼第七識是怎麼主宰我們的呢?就是剛才講的 「旋令覺知」,第七識一念中就可以生1280萬億億次死1280萬億億次,死後再生1280萬億億次,所以我們是忽生忽死啊!第七識的這一念太快太快了,它一念就是生住異滅1280萬億億億次。那麼我們在這個忽生忽死當中,為什麼見不到死亡,而總是見到自己在活著呢?這是因為我們心不想死啊,我們覺得自己是在活的啊,所以一死了之後馬上就醒過來了。比如以前所用的電燈是拉線開關,我們快速拉動的話,是不是一直見到燈亮的,而見不到暗?這就是物理所講的視覺停留,因為你按的速度太快了,所以你看不到這個燈滅掉,就覺得這個燈一直在亮著。生與死就是我們的心在作用。 第二個「邊見」:可分兩類1.斷見~叫斷滅,人死如燈滅。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了。2.常見~認為人死了還是人,牛死了還是牛,馬死了還是馬。這個人活著的時候非常的壞,無惡不作,他死了以後還會是人嗎?那就意味著沒有因果了?他不懂得我們的心決定自己的命運,《楞嚴經》就是在講:【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常見。 第三個「己取見」~認為開了天眼,宿命通我就成佛了,追求神通感應。把神通感應看成是明心見性了,你不要忘了,鬼也有五種神通啊,天人,仙人都有神通啊,修行人往往不知道啊?除非他聽懂了《楞嚴經》,否則他就執著有神通,這叫未證為證,在禪宗 密宗非常普遍,自己稍微有點神通就認為已經成就了。 第四種「見進取見」~把不能成佛的法門當成成佛的法門,種種的外道就是“見進取見”。比方說持五戒可以得人身,他把持五戒就當成明心見性。 第五種「邪知見」~把自古以來怎麼樣怎麼樣,或者把大家都認為的怎麼樣怎麼樣?或者是社會上都公認的怎麼樣怎麼樣?就認為是對的,叫邪知見。比方說俗話說呀什麼什麼呀?打一個比方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呀。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呀。在世間人看來這種觀點像是對的,其實是一種邪知見。 【又汝心中憶識誦習,性發知見,容現六塵,離塵無相,離覺無性,相織妄成,是第三重,名煩惱濁。】 「憶 識 誦」指過去,現在,未來,習表都有了,「性發知見」第七識成就了六根之見性,「容現六塵」, 法塵~前五根所攀緣留下的回憶,也叫前塵影事。用前塵影事去打妄想,叫獨頭意識,也叫閉門造車。煩惱濁對應為五陰中的“想陰”。“想陰”就是第七識攀緣法塵之後的執著。「離塵無相,離覺無性」這是表心苦,離開了本覺進入了煩惱,也叫煩惱濁。「相織妄成」它由六根之見性對外面的六塵境界所產生的煩惱濁。煩惱~貪 瞋 痴(世知辨聰) 慢(貢高我慢),疑(用牛羊眼去嘲笑人去挖苦人家)。 【又汝朝夕生滅不停,知見每欲留於世間,業運每常遷於囯土,相織妄成,是第四重,名眾生濁。】有前七轉識來決定你的果報,後七轉識已經與有念分別捆綁在一起了。所有的業種都在第八識內,最強的業種占主導地位。眾生濁與五陰中的行陰相對應,你破掉了眾生濁,最起碼能得到阿羅漢,辟支佛的果位。 【汝等見聞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無狀異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異失準,相織妄成,是第五重,名為命濁。】「見聞」是指第七識,「元無異性」這個第七識一精之明啊,本來它又能見又能聽又能觸,具足了一切的能力,叫“元無異性”,「眾塵隔越」由於四大的這個緣把一精之明給弄混濁了,就不知不覺的產生了六根了,有肉團身了,叫「無狀異生」,那麼就「性中相知,用中相背」把又能看、又能聽、又能嘗這種通用功能,分散到六根當中,就變成了眼睛能看,不能聽;耳朵呢只能聽,不能看;這叫“用中相背”。什麼叫“性中相知”呢?比如你眼睛見到酸梅,雖然還沒有嘗,可心裡就知道它是酸味的,是因為有了過去的記憶,這叫“性中相知”。家中有人敲門,當聽到呯聲時,就知道是兒子回來了,不僅知道是你的兒子,而且還能知道他的長相呀,身高呀,體重呀等等,這時他還沒有進門,你就知道了,這叫“性中相知”。第三層天以上的天人六根之性都能通用。而我們現在卻不能,這叫命濁。本來我們這個心呀,不需要現肉團身,自己就能去聽去看去觸,這六種見聞覺知,本來就是第七識啊,本來是沒有任何區別的,自從有了肉團身,就把第七識弄混濁了,從而分成了六根之性,能見的見性啊,能聽的聽精啊,等等這叫六根之性,耳朵能聽不能嘗,這就成了異了,但是它們“性中相知”,剛才已打過比方了,這是同,這叫「同異失準」。“失準”是指同異沒有一定的標準。「相織妄成」講六根之性與外塵交往作用所行成的,這種感受叫命濁。命濁與五陰當中識陰相對應。 五濁 沒有哪一濁不是哪一濁,五濁是重重迭迭的。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 常,樂,我,淨,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我們用五濁來對照一下吧,「淨」對照「劫濁」是「色陰」;「我」對照「命濁」;「見濁」是「受陰」;「常」對照「眾生濁」是「行陰」;「樂」對應「煩惱濁」是「想陰」。破除了「五濁」當下得到了如來果地的常樂我淨。圓頓大法的果地覺,就是因地心。這叫圓通!圓滿!圓融!也就是一心三藏啊!不生不滅是對真心的描述。
那麼,再來看看眾生的命吧!
佛講這個命怎麼來的呢?叫“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色雜妄想是不是《心經》講的“五蘊皆空”啊?是不是就是講“色心連持為體”呀?《楞嚴經》叫作【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色雜妄想是不是《心經》講的“五蘊皆空”啊?是不是就是講“色心連持為體”呀?《楞嚴經》叫作「色雜妄想,想相為身」;同時更加具體地描述這地水火風四大是無情物,並且又把它說為浮塵,在浮塵之前還有勝義塵,就是殊勝意義上的塵法,是色聲香味這四種——微妙的勝義塵肉眼看不到,天眼能看到,現在高階的電子儀器也能看到,但是它仍然是無情。這個無情是恆順世間人的習氣說的,其實它就是我們的心。我們的真心是指第七識,也叫「見精.見分.見性.轉象.靈魂.末那識.傳達識.意根.一精之明.行陰」,是滅不掉的;因為它是不生不滅的!而人體是有生有滅的。所以說肉團身會毀滅的,見性是不滅的。由此觀之我們真心中有無量的妄想,這個妄想我們把它說為第七識,叫“末那識”。大家注意啊:一滴水、一粒微塵,只要有形有相的東西都屬於這個無情的色塵;那麼這個末那識與這無情的色塵攪合在一起,這個時候就形成“命”。本來第七識上天入地無所障礙,是不是?你看那個好好的一粒黃豆、一粒蠶豆、一粒穀子裡面,是不是往往看到小蟲子啊?這些蟲子是屬於他那個靈體進到豆子裡面的時候而形成肉體,它有沒有障礙呀?要不要給它開門哪?不要。那就是生命體啊,是不是啊?它進去了。就利用蘋果裡的那麼點汁水,是不是四大呀?穀子裡的那麼點東西是不是四大呀?叫“攬塵為體”。蘋果穀子的四大是無情啊,那麼有情的這個念進去以後就會跟它發生作用,怎麼發生作用呢?就跟人睡覺一樣,催他醒啊,醒啊,是不是?就跟他發生作用,反反覆覆,使這個無情的色法產生了知覺,是不是?你真用針戳一下他,他“哦”痛起來了。
由於我們的這個唸對無情法反覆地作用,使他形成了那種生命的假相;同時呢,這個無情的色塵對我們這個心發生的反作用,又障礙了心的那種自在無礙。怎麼障礙呢?本來這一念心上天入地,無所障礙,是不是?看也好,聽也好,吃也好,這一念統統地具足這種功德;但是由於無情的皮肉筋骨這種障礙以後,使我們的這個心分化了。在《楞嚴經》叫作【一精之明化為六和合】,一個念變成六種用~眼睛能看不能聽;耳朵能聽不能吃飯;嘴巴能講話不能走路……這叫【六塵壅塞】:「壅」,就跟泥巴一樣把它堵塞起來了,使我們這個一精之明在用中不能相互取代,但是可以相互配合。所以這個“色心連持為體”啊,是無情的物質忽然得到了昇華,是不是?無知變為有知,使我們這個有情的真心等級降低,是不是有升有降啊?所以我們修行的目的呀,就是使我們的這個心從色塵障礙中解脫出來,從妄想分別中解脫出來;在解脫出來的同時,又能與整個的有情無情一切萬法融為一個本體。怎麼個命濁啊?我的真命是無量壽,自在無礙,由於我們的妄想心把心和色分別執著為有情和無情,把這一念與無量的念分別執著為你、我、他,從此自私其小,自己障礙自己。所以《楞嚴經》把我們眾生一切的行為說為“自心取自心”。你吃飯喝水,飯和水是什麼東西啊?就是你自己,就是你的心。你就是去供養父母也好,你去詐騙他人也好,那他人、父母是不是都是你自己呀?叫“自心取自心”。
自古以來,成佛的法華,開悟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
願諸位吉祥
阿彌陀佛!
-
3 # 金華悟道
首先表明關於靈,心,身的解釋純屬自己觀點,如有不妥請朋友見諒!
靈,心,身的關係好比精氣神的關係,從唯心觀看三者是相互轉化的,但我們生活的世界必然是物質的,所以從唯物觀看身心靈其實是統一的整體。身即身體,是我們的肉身,這是十分精密的機器,身體的功能就是生產維持生命活動的元素,創造維持生命的物質。是機械的、功能的統一體。心指的是身心,非心臟。古代的心多指神經的支配功能,身體的活動靠神經傳導心神的訊號,才能完成各種工作,產生各種生命能量。如果沒有心神支配,身體就是一坨肉。靈即屬靈、靈魂。它是綜合體,即代表人的思想,也代表人的意識,是宇宙真神。人從孃胎落地叫生,人呼入宇宙真氣哭出第一聲叫命,這就是宇宙真神,即屬靈。人有了靈魂,才有了意識,才有了以後的一切生命活動。因此,人的靈是產生支配生命活動的心神的根。但是,人的生命離不開身體的運動,否則命將不保,所以身體又是靈的守護者,有了靈,也有了靈的軀殼,那必須有身體的支配者和傳導者,這就是心。以上就是身、心,靈的關係。
-
4 # 真實純潔
心和靈是兩個稱呼,其實實義是一。人們一般都會連續說出,如心靈相通,心靈感應,心靈深處等等,而身體則是心靈的載體。心靈是永恆的存在。並不會因為載體的消失而消失。載體是因緣和合暫時性的存在,而心靈卻是不生不滅永久的存在。身體這個暫時性的載體,所顯現的一切作用,並不是身體在起作用,而是心靈在起著絕對的主宰作用。人的言行舉止,行住坐臥,意念思維等等,都是心靈的作用。若心靈離開肉體,身體就被稱為死亡。死亡只是身體現象,心靈並不會死亡。因為心靈本身就是萬物生命的源頭,一切萬物生命皆來源於心靈,心靈就是萬物生命的創造者,人世間所有的事物,那一樣能離開心靈的主宰和運用呢?萬物生命都是心靈的附屬而已。虛空法界中,若沒有心靈的存在,一切萬物生命都將不復存在。心靈等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無處不存。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本質,及所產生的不可思議的作用,就是心靈的體現。心靈即是智慧之根。反之智慧的運用,正是心靈的體現。人若悟道後,就會知道心靈才是自己的本來面目。心靈充滿無盡的虛空。整個虛空法界,本身就是心靈的智慧體。而心靈迷惑的人,卻於心靈外去探索生命的本源,騎牛找牛,背道而馳。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何況不是毫釐,而是方向根本就錯了。心靈的偉大,無與倫比,若於人身不能覺悟,實乃無比的遺憾。
-
5 # 小濤1760472
心為主宰,靈為心動,身為心行。
心為主宰,靈為萬物,真是力行。
心是靈魂的主宰,心動則萬物生。身體才能力行。心滅,則萬物滅,身則萬不能行。
心善則心靈,心靈則身嬌手巧。
心惡則靈魂歹毒,所行之事則遭人唾棄。
一心向善,諸惡莫作,阿彌陀佛!
-
6 # 傳統文化與生命成長
身心靈這三個概念是瑜伽中的術語,起源於印度的瑜伽。後來隨著瑜伽一起流行到了全世界。
因為瑜伽在上個世紀初的時候,就已經流傳到了西方,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在西方開始盛行。儘管它在上個世紀一二十年代已經流傳到了西方,但是隻是在一小部分人的圈子裡,到了七十年代的時候,不再是在一部分人的圈子裡,而已經普及到了大眾,街頭巷尾遍佈了瑜伽館、瑜伽機構,已經成為了民眾的自發運動,在西方形成了一股瑜伽熱,這個瑜伽熱一直持續到現在。
後來又傳到日本,再後來又傳到臺灣香港,經臺灣香港進入到了中國大陸,也在大陸引起了一股瑜伽熱。這個瑜伽熱已經有二三十年了。一直持續到現在,現在還在瑜伽熱中。
那麼隨著瑜伽在全世界的熱潮,那麼身心靈這個概念也隨著瑜伽一起走向世界,成為人們日常語言中的一個日常話語。
那麼什麼是“身心靈”呢?簡單來說,“身”就是指身體,“心”是指心理或者意識(包括潛意識),“靈”則是靈性,(佛家稱之為佛性,基督教稱之為神性,現代西方科學稱之為靈魂,儒家稱之為德性,道家則稱之為道!)而“身心靈”注重的是三個層面的統一與和諧,將人視作身心靈的統合體。
-
7 # mulin30311368
這三個概念,最沒有爭議的是身。不過我忘了,身被稱為臭皮囊,還說它是虛無的,它最不值錢。可奇怪的是有些人罵歸罵,還是啥不得呢!雖然我們常說“心想”,還真不是“心”在想,是大腦在想。心,是人心理活動的總稱,心理活動是大腦在情緒等因素的影響下思維活動。靈,是人對人腦思維不可思議的奇妙性的神秘感的概括,感覺它像是獨立於身體的一個存在。身體(包括大腦)是物質實體。思考的雖然是大腦,但身體的其它部分的功能發揮的資訊透過神經、腺體、血液、生物電等媒介的傳遞也會影響大腦的思考,所以我們也把思考叫做心理活動,心與身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靈是心與身共同思維活動的昇華。靈,不但被賦予了神秘的超自然的含義還賦予了道德的含義,比如“乾淨的靈魂”,“冰清玉潔”等都是形容道德高尚的人的靈魂。
-
8 # 孤狼嘯月31600808
“身心靈”三個字的字面意義分別是:“身”,指軀體;“心”,即心理,主要指情緒;“靈”主要指精神或精神狀態,即人的意識、思想、思維活動等。“身心靈”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身、心、靈”三個層面,也就是說,該模式以在這三個層面上進行介入為主要形式;其二,指三者之間存在的互動關係,即該模式的目標是促進“身、心、靈”三者之間關係的良性發展,進而實現全人健康的目標。“身心靈”注重的是三個層面的統一與和諧,將人視作身心靈的統合體,以尋求整體的健康與靈性的成長。 身心靈就是自我、本我和超我。“身心靈”評價標準1、身體健康擁有強壯的體力和體魄,生理功能狀態良好,並能抵禦各種疾病的侵襲,發育勻稱,體重標準,能適應自然環境變化。身心靈理論認為,擁有健康的飲食方式和放鬆感的軀體都是身體健康的表現之一。2、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順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是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狀態,受助者在這種狀態下,能做出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力,能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現包括心境平和、精神輕鬆、有活力、保持生活熱情、具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心理健康的內在特徵包括擁有良好的自我調控能力、建立親密關係能力,以及穩定的人格結構。3、精神靈性健康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心理與思想都是人的精神活動,都是人腦對客觀外界的反映。心理與個體直接從感受、經驗有關,而思想是個體經由理性認知而系統化、概括化了的反映。在社會生活中,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容易受到思維活動和各種觀念的影響,而良好的自我意識、理性的思維習慣和堅定、樂觀的人生目標則是保障心理健康的內在基礎。身心靈理論認為,精神健康的人是一個自尊感高、可以自我完善、能與大自然融合、能感受生命喜悅,並能建構有意義人生目標的人。樹立身心靈健康觀和諧才幸福,平衡才健康”。健康最重要的是人體內自然平衡與大自然的協調,個體的能量體不斷與四周的能量交流著,能量被儲存、使用、轉化並調和至一種平衡狀態。若身體中一個能量系統長期失衡,或不同的系統之間處於不和諧的狀態,身體的運作就無法順利進行,這就是疾病產生的真正原因。目前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的人們也越來越多的關注內心修養與身體健康、長壽、美顏、氣質等相關的課題。研究表明,身心靈靜修可以治療多種心理上、身心上和社會性的失調;有助於減少人們的緊張焦慮、恐懼;有助於身體放鬆,減少肌肉緊張,增強免疫力,鎮定大腦;有助於調節血壓、心跳和降低膽固醇,增加氧氣迴圈,減輕哮喘、偏頭痛等慢性疾病的痛苦,許多慢性疑難病症得以大幅度緩解,甚至徹底消除。身心靈靜修可以治療多種心理的、身心的和社會性的失調。長期身心靈靜修可減少藥品使用,靜修對身心方面的好處還包括心理疾病和普通疾病的發病率低於總體的平均水平。透過身心靈靜修,內在的你和外在你知覺都會變得更靈活、敏銳,色彩變得更明亮,精力充沛氣質感人昭昭,內在的世界變得更豐富,道德的行為也慢慢消解了人心的貪婪和恐懼,同時讓更多參與身心靈靜修的人發現自己的知覺處理比普通人更為敏感、迅速,同理心也更為精確。有資料顯示透過身心靈靜修的人比同齡人年輕12歲左右。心理平衡是個修煉的過程,練身不練心,花葉雖茂沒有根;練心不練身,枯木何處去逢春。當人體內的精弱、氣虛、血虧時,百病纏身,周身疲憊,修心養性更是無從談起。而藉助修煉者的能量,學會融入天人合一的意境,借用宇宙能量,立杆見影地補充自身的精、氣、神,快步跨入修心養性的軌道,走上自我治療、調理、養生的健康規劃捷徑。心理平衡是健康長壽的寶中之寶,心理平衡的作用是一切保健措施和一切保健品的總和!有了心理平衡,才能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體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各器官的代謝功能,才能達到最佳協調狀態,疾病才會離我們遠去。
-
9 # 練瑜伽滾滾熊
瑜伽,讓你領略身體與靈魂纏繞的深處
妮可語錄:瑜伽洗去夜的疲憊,刷走昨日勞累。
每個人都會希望沉浸在冥迷的幻想中,讓淡淡的喜悅與幸福充滿生活的各個角落,去尋找身體和心靈的安慰。而瑜伽準確的說是透過修煉者在修煉中擺脫外在環境的壓力和給個體帶來的痛苦,將內在的自我與宇宙的無上我合一,心的主體將被證悟,一切障礙都將不復存在。今天,妮可就帶大家領略身體與靈魂深處的瑜伽。
我們苦苦追尋著幸福,但其實幸福離我們很近,柔和的Sunny,清爽的涼風,淡淡的鞦韆式瑜伽開啟一天旅途,盡在這個清晨為我們敞開心扉,告訴自己今天會更美好!緩緩的蹲下,呼吸清晨清爽的風,讓Sunny灑在心中,驚醒一簾幽夢;泛起甜甜笑容,心事一切隨風!
當朝霞舞動著翅膀,喚醒我們的離開夢鄉,朋友讓我們一起享受Sunny,對今天充滿希望,一起開拓自己的夢想。擺上優雅的騎馬式瑜伽,將腿輕輕抬起,與手完美相牽,讓平穩的呼吸為你問候如沐清風,藍了朗朗晴空;開啟快樂一天,身心時時放鬆!
喧囂裡,喜歡捧一本書,閱一段久遠的故事,和著一份想念。歲月柔軟。光陰於我,視乎越來越有質感。瑜伽中弓式的盤旋,像鳥一般的自由,體會身體中靈魂深處的吶喊,帶給你時光的那些深情。因此瑜伽的日子,雖有這樣或那樣的煩憂,更多還是Sunny和溫暖!
瑜伽在生命的時光深處,總會散發出脈脈清香,生命的意義,更在於風霜雪雨洗禮後的堅強。擺上典雅又柔軟的瑜伽體式,讓自己身體與大地親密相處,十指相扣,接受大地母親的靈魂洗禮,感受人世間不同一般的深情與美好!
瑜伽,只是一份默默的深情,不求任何回報,也許不會有人會懂,清晨舒展自己的身體,懶腰式的體式,讓你洗刷掉昨日的疲憊,讓你盡情吮吸清晨中淡淡的清香,也許並不能體會到這愛的深沉,但此愛深藏於心而伴你左右!
感謝歲月給我一方晴空,讓我帶著一顆明媚如初的心,感受生命的充實與輝煌;感謝瑜伽給我溫暖,讓我在平淡的日子裡細數人間煙火,感受身體與靈魂帶給我的暖暖深情。所以,快來感受瑜伽帶給我們的不同感悟!
廢話不多說,讓我們在這恬靜美好的清晨時光,妮可為大家帶來今天的乾貨---輪式,這一體式是經典的瑜伽動作,可以補養和增強背部和腹部肌肉群,放鬆肩關節和頸部肌肉,使脊柱保持健康和柔韌,讓許多內部器官和腺體受益。好了,快讓我們練習起來吧!
輪式詳解:
1、 仰臥,彎曲雙腿,腳跟儘量貼近臀部,雙膝分開。
2、 雙手翻轉手腕放於頭部兩側,指尖衝向肩膀,掌心撐地。
3、 吸氣,雙臂與背部用力,使身體抬離地板,頭頂觸地。
4、 向上繼續推舉髖部、腹部,手臂伸直,頭頸部放鬆,整個人成拱形。做到自己的極限即可。
瑜伽是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求靜的美妙運動。倒立飛翔不能讓時間倒流,卻能讓我們面對自我,找回身體與靈魂不一般的融合,體會清晨的Sunny與微風帶來的深情,讓瑜伽與清晨的你相遇,去迎接生活的每個瞬間!心動不如行動!話不多說,讓妮可與氣質典雅又美麗大方的你在恬靜美好的清晨相遇吧!
看了曾教授所寫的《我是誰》,裡面涉及到“靈,心,身”三者之間的關係,有一點不太明白的是,心既然是用來評判身體是否符合靈魂的標準,可是為什麼又說心想事成,樣樣都是人心想出來的?這不是喧賓奪主靈魂的權利嗎?還有顛倒就是心這個說法和下文的例子解釋好像並不是太說的通?求解!
回覆列表
相對於人的生命形態而言,所謂的靈,就是生命中真正的主人和生命之源——靈魂。而通俗所言的心,或心有所思,則是人體內靈魂站在此人的立場上,表現出來的人類的思維意識活動。而人的身體,則是人體內靈魂“操縱”支配的,完成靈魂外在物理功能的“生理工具”。人心——人的見知思維能力,是不可能真正的認識靈魂生命的!就更不要說什麼“評判是否合乎靈魂標準”的鬼話了!所謂的人心思維認識與意識決定,其實就是靈魂以人類的思維方式表現人類意識活動的形式。就好比舞臺上的演員,必須按照劇情角色的立場,完成劇情既定的角色演繹一樣。人類是以眼見事物為認識根本的,人心又是以眼所見的事物(當然,也包括耳鼻舌身的聞嗅味觸的感知),為思維理論依據的。而無形的靈魂生命,卻不是人眼可見、人造機器可捕捉的!如果能以人見思維說明白靈魂,老子、釋子、耶子等所謂的先賢至聖,早就說明白了!又豈會讓今天的讀書人,玩弄文字,瞎猜胡扯妄解呢?!那個所謂的“曾教授”,只是一個坐在書齋裡,埋頭於故紙堆中的文字匠、書呆子。他根本就不知道靈魂與人類生命,靈魂與萬物的關係,只是想當然的猜想推理而已!不要說他這樣一個腐儒的學者,便是所謂的聖人老子、釋迦牟尼、基督耶穌也不可能真正準確通俗的詮釋人類生命,以及萬物與靈魂的關係。因為,一個時代的人,被賦予什麼使命,能見證到、說到什麼程度,全都是被造化的主宰所演示的限制界定的!因為,讓一些人創造所謂的聖言至理,只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在漫長的人生遊戲中,有所謂的理論依據而已。因此,無論是所謂聖人的心,還是平凡之人的所謂心之所想,沒有什麼顛倒可言,全是“準確反應”靈魂宿主的人生命運,完成被註定、界定了表現的效果。也就是說,迄今為止,所謂聖人之見之言,未必究竟全真!凡人所想所言,亦未必盡是顛倒虛假。只是人的凡聖命運安排,被賦予了什麼境界的思想效果,和被界定了表現什麼程度的境界而已!如老子是道家語境的聖人,但不是佛家和基督語境的聖人。釋迦牟尼是佛家語境的聖人,但不是道家、西方宗教語境的聖人。耶穌、摩西、穆罕默德是西方語境的所謂聖人,但絕不是佛、道語境的聖人。然而,無論是老子之道、佛陀之道,還是西方神聖之道,都是基於天顯異象,以不同人見領悟的偏執語境,試圖詮釋宇宙真象的總結理論。就本質而言,所有不同語境毫無差別。就表述的名義與形式而言,絕無一致。由此可見,人類見識的差別,只是不得究竟的民族偏執語境,和不同的宗教術語,完成所表達的境界形式有所差異而已。而人類所有偏執不同形式的術語語境,竭盡全力想要說明白的,卻是宇宙中的同一個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