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本然堂講席

    題主好!這種說法是佛家巧度愚人的方便語,並不是佛教的本懷,所以別偏執其義,錯會聖理。下面展開話題,簡析幾句,供參考。

    【1、《心經》、《金剛經》、《普門品》的教法宗旨】

    《心、金》二典本是一經,都屬佛家大藏的般若部,共講“頓悟自性,當下成佛”的最上乘法門。若非要說區別,主要有三個:(1)用語不同。《心》側重說般若之理,《金》側重說般若之事。(2)理序不同。《心》是直說般若,《金》是分說般若。(3)修法不同。《心》含顯密的兩乘修法,《金》不含密乘修法。

    《普》典屬於佛家大藏的法華部,專講“開權顯實,無修即佛”的總持法門。此經與《心、金》的教義區別主要有四個:(1)在天台宗標準講,《普》是圓教,《心、金》是頓教。(2)在華嚴宗標準講,《普》包含《心、金》之義。(3)在淨土宗標準講,《普》是彌陀行門,《心、金》是彌陀心門。(4)在禪宗標準講,《普》是佛家的“應、報、法”三身同修法門,《心、金》是佛家的法身法門。

    所以,若深究起來,《心、金》與般若部的其他經典相同,《普》與法華部的其他經典、淨土五經相同,沒必要特別抬高這三經的歷史地位。

    【2、末法時期,淨宗法門第一,是佛教史的必然。】

    禪法講心,故《心、金》被奉為禪宗經典,尤其是五祖弘忍大師專門提倡、六祖慧能大師實證之後,顯著抬高了這兩部經的世間影響,但這是針對佛教“像法時期”的現實和結論,並不代表禪宗第一或最高,今人於此多有誤會。現值末法,眾生根基漏劣,修禪不易成就,修淨更易如願,既是本師釋迦佛當年的暗示,也是淨宗彌陀法門的明確指歸,不需懷疑。淨宗歷代祖師早已親身試驗過這個結論,也是今人不必爭論的。《楞嚴經》、《華嚴經》、《法華經》更直截了當的將一切禪宗法義合入淨宗法門,也是無可辯駁的依據。禪、淨二宗共同之祖宋朝永明延壽大師在《宗鏡錄》裡,將禪淨二門的心法融為一說,並無分別;在《四料簡》裡,將淨宗的修行效果排在禪宗之前。淨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師更是直接判定,十方佛離開唸佛法門,悲願不能圓滿,不能成佛,更將淨宗推向佛教法門的最高處。所以,真唸佛人和真參禪人都將三經視為一經,將一切經視為一經,不會較量高低,也無所謂“捷徑與否”。

    【3、權宜說法,不能偏激;善巧方便,需有上智。】

    當今世人忙於俗務,塵勞滿身,無暇回頭,覽修經法,善根易滅,故佛家弟子為適應這個時代,在弘法度人時會單贊某經、偏弘某經,是個普遍的慣例,但不能將此理解成“禪宗高於別宗,或淨宗能替代別宗”,當然也不能看作“這三經高於別經“,以為真有什麼捷徑。因為在佛教根本義上講,“佛”無彼此,“法”無對立,“教”無先後,“修”無禪淨,“證”無時空,也就不存在“成佛快慢的問題”。智人見萬法是一法,愚人見一法是萬法,修行效果只取決於個人覺悟的程度,不在法門為何。可見,末法時期,說法人責任重大,若自己未悟,胡亂方便,開示說“此三經是佛教捷徑”,最終又不能度人正修的,依舊是佛家罪人,事與願違!所以,厚此薄彼式的弘法方式並不值得誇讚和推廣,更不能成為糊里糊塗的佛教風氣。

    【4、佛法無捷徑,修證只在心】

    佛是“心”的別名,心無捷慢,故佛無捷慢。法是“無”的別名,無沒形象、門徑,故法也沒形象、門徑。也因此,佛法=無心,修證=無心,這是佛教的圓滿終義。人能悟此,就叫正修;人能明此,就叫學佛;人能在此,就叫成佛。對這個根本原理,《心經》稱之為“般若波羅蜜多”,《金剛經》稱之為“金剛般若”,《普門品》稱之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在具體修法上,《心經》稱之為“觀自在”,《金剛經》稱之為“無住生心”,《普門品》稱之為“持觀音名”。若能明瞭,心=自在=無住=觀音=佛,還議論什麼“三經是捷徑”?必然頓悟“一切經所講的都是一乘佛理”,實在與別經沒啥對比的。

    總之,教人“明《心經》、《金剛經》、《普門品》,通一切經”的,是真明師;教人“修一法,通一切法”的,是真法師;教人“老實唸佛,不分彼此”的,是真救世。經不度人,法不度人,唯有心能度人,己能度人,這才是學佛的正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喜歡《凹凸世界》裡哪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