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竹一少
-
2 # Tntnt
二戰史上最強的戰列艦是;戰鬥力最強的是俾斯麥號---德國.俾斯麥擊沉戰艦的噸位是世界第一的. 英國海軍的驕傲,胡德號戰列艦被它一炮擊沉那不是吹出來的!當年俾斯麥號協同歐根親王號重巡出擊大西洋,就牽制了整個英國海軍三分之二的兵力和軍艦部署!後來的提爾皮茲號更是以一艘戰列艦,牽制了英國本土艦隊主力!這樣大規模的牽制在太平洋根本不可想象!美國從來沒把大和放在眼裡,而日本也視美國的航母為眼中釘!而且作為戰列艦,俾斯麥還取得了輝煌的戰績!這是無論大和、武藏、衣阿華等等都不能相比的! 同樣,德國的艦船設計也是很到位!由於裝甲堅厚,火炮精良,俾斯麥在和英國艦隊交戰時能一舉擊沉胡德號,後來雖然被魚雷擊中,但是還是能夠從包圍圈中逃脫一次!直到後來舵機被打壞才被英艦追上殲滅~這種事無論換到大和還是衣阿華都是不可想象的! 所以,二戰史上最強的戰列艦是德國俾斯麥戰列艦戰鬥力最強的。
-
3 # 鑑史明鏡
二戰中湧現出很多艘功勳卓著的戰艦,有人曾專門評選了“十大功勳艦”。但要說代表正義方和戰績最輝煌的戰列艦,當屬美軍“華盛頓號”戰列艦了。
1942年11月14日天黑後,美軍艦隊司令李少將率領他的艦隊駛過瓜島附近海域。瓜島上吹來的陣陣涼風,散發著金銀花的香味。美軍軍艦上的很多人都認為這是一種吉兆:勝利在望的預兆。
美軍的艦隊隊形以4艘驅逐艦為前導,2艘戰列艦在後,單縱列魚貫而行,從薩沃島東南透過。當美艦隊從薩沃島北水道進入鐵底灣時,被日軍橋本分隊發現,日軍便從後追趕。李少將推算日軍將在二十三時左右到來,就率領美艦隊繞著薩沃島巡邏,嚴陣以待,當從薩沃島東南轉向西面航行時,李少將的旗艦華盛頓號戰列艦的雷達發現了日軍橋本分隊,李隨即下令向西轉舵,橫在日軍的航線上,作好迎戰準備。
日軍自以為夜戰能力出色,於是橋本分隊從分兩路發起了攻擊,一路是川內號輕巡洋艦和敷波號、浦波號驅逐艦,從薩沃島東面進攻,另一路是綾波號驅逐艦,從薩沃島西面發動偷襲。日軍還以為美軍艦隊不過是巡洋艦和驅逐艦組成的,其中川內號自不量力向美艦逼近,直到美軍華盛頓號戰列艦406毫米重炮的炮彈落在日艦旁邊掀起巨大的水柱,這才意識到美軍根本不是巡洋艦,而是強大的戰列艦。
橋本一面向近藤報告,一面下令施放煙幕,帶著三艘日艦急速撤退。美軍透過最先進的戰艦雷達早已發現了綾波號的行動,迅速轉移火力,對它進行集中射擊,綾波號接連中彈,引起兩次爆炸後沉沒。這時,日軍木村編隊的五艘軍艦也從薩沃島西側駛來,這五艘日艦緊靠著薩沃島航行,巧妙隱蔽在薩沃島的雷達回波中,沒被美軍雷達及時發現,突然向美艦開火,併發射魚雷,美軍前衛的四艘驅逐艦被打了個措手不及,還來不及做出反應,沃爾克號和普雷斯頓號就被擊沉,格溫號和本哈姆號則受到重創,失去戰鬥力。
在驅逐艦後面的戰列艦華盛頓號向左轉向,南達科他號向右轉向,以避開前面失去控制的驅逐艦。這就使美軍的兩艘戰列艦在無奈中分散開,陷入各自為戰的被動局面。
原本近藤以為橋本和木村兩支分隊對付美軍的巡洋艦和驅逐艦編隊是綽綽有餘的,所以自己率領本隊和另外兩艘驅逐艦在薩沃島西北巡航,全力準備炮擊瓜島機場而並不是投入海戰。但當得到發現美軍戰列艦的報告後,才急忙趕來參戰。日軍首先用探照燈照住鎖定美戰列艦南達科他號,立即使用魚雷和艦炮進行集中攻擊,倒黴的南達科他號正巧電路發生故障,炮塔失去動力無法開火,全靠靈活的機動才躲過了魚雷攻擊,卻被日本戰列艦霧島號多發大口徑炮彈命中,上層建築被打得面目全非,不得不向西南撤退。
這樣,李就剩下了旗艦華盛頓號一艘軍艦,儘管以寡敵眾,但李毫不畏懼,憑藉著效能優異的火控雷達,華盛頓號準確測定了日艦的位置,隨即在雷達指引下實施了精確射擊,日軍霧島號戰列艦在短短七分鐘裡就被擊中九發406毫米炮彈和四十發127毫米炮彈,船艙多處起火,舵機失靈,很快喪失了戰鬥力。
華盛頓號在以全部406毫米主炮和部分127毫米副炮轟擊霧島號的同時,還以部分127毫米副炮轟擊其他日艦,日軍重巡洋艦愛宕號和高雄號都被擊傷,為了把受傷南達科他號附近的日艦引開,李指揮華盛頓號先向西北航行,日艦在其右後方追擊一段時間後,近藤見美艦炮火非常兇猛難以取得勝利,主力艦霧島號又受到重創,不得不放棄炮擊瓜島機場的計劃,於15日凌晨三時下令施放煙幕退出戰鬥。反過來李又開始緊追不捨,直到日軍驅逐艦回過頭來向他發射魚雷,已經沒有驅逐艦掩護的李才折回去與南達科他號會合,掩護南達科他號撲滅大火,搶修破損。日軍戰列艦霧島號因為被打得舵機失靈,傷勢嚴重,無法跟上編隊撤退,又擔心天亮後遭到瓜島美軍飛機的攻擊,就在15日凌晨1時23分開啟海底閥自沉。日軍編隊的朝雲號驅逐艦也因傷勢太重,無法修理最後也沉沒。
在14日的夜戰中,美軍2艘驅逐艦被擊沉,1艘戰列艦和2艘驅逐艦被擊傷,日軍1艘戰列艦、2艘驅逐艦沉沒,2艘巡洋艦被擊傷,幾乎全是華盛頓號一艦包辦。至此,斷斷續續進行一個夜晚海戰才告結束。這是太平洋戰爭唯一一次由1艘戰列艦獨力擊沉敵方戰列艦,無一傷亡情況下,並單挑整個戰艦編隊取得完勝的戰例。這次海戰主要勝利得益於美軍最先進的火控雷達,它能夠在黑暗夜色找到,並且發現鎖定目標。
隨後,華盛頓號單獨在日本水域巡邏長達5周,這在太平洋戰場也是僅此一例。華盛頓號創造了連續航行79天,31494英里的記錄,在此期間,它給別的驅逐艦加油59次,自身加油16次。在海戰中,它共擊沉了一艘戰列艦、一艘驅逐艦、一艘加油船和數艘運輸船,它在戰爭中單獨擊沉敵總噸位比美軍其他任何戰艦都多。在海戰中,它還擊落了12架敵機,參與轟炸10座島嶼,甚至被空襲了53次沒有一人戰鬥死亡。
在整個二戰中,它航行另外289609英里,發射了3535枚16英寸炮彈、28063枚5英寸炮彈和超過350000枚20mm機關炮炮彈。直至戰爭結束時才回到海軍基地。在戰爭中它獲得了15枚戰鬥之星勳章,戰爭結束依舊沒有一人戰鬥死亡。華盛頓號雖然比衣阿華級戰列艦低一點,但是他確是美軍戰列艦中功勳最為卓著,戰績最高的。
-
4 # 東島之王_原
為什麼回答都是戰列艦呢?題主問的是戰艦吧?
如果從戰功上評判的話,或許CV6企業號是一艘不朽的戰艦。在太平洋戰爭中,被榮幸地稱為“大E(Big E)”的企業號九死一生,取得了20顆戰鬥之星獎章,併成為第一艘榮獲總統集體嘉獎的航母,也是美國二戰唯一一艘同時榮獲總統集體嘉獎和海軍集體表彰的航母。在企業號光輝的一生中,共航行442475公里,擊沉敵艦71艘,擊傷192艘,擊落敵機911架,在美國海軍中沒有任何一艘軍艦能與之相比,企業號象徵著美國海軍的戰鬥精神。1995年5月15日,美國國防部向企業號等追贈第16特遣艦隊嘉獎(摘自百度百科),在整個太平洋海戰中,企業號為最終的獲勝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被譽為大EvsIJN。
-
5 # 黃衣教皇
如果看要多耐打,那當之無愧是歐根歐根歐
自己想想,被兩枚核彈炸過還不沉,最後孤獨的鏽死,這是多麼強大的戰艦?(戰艦不特指戰列艦)
果然該說德意志科技力世界第一
同樣被核彈炸過,但是不是立刻就沉了的,還有長門
都是最強的當之無愧是雪風雪親王,真正的永不沉沒之艦,剋死隊友無數,賠給民國後民國迅速滅亡,校長迅速便當,最後還是被解體而不是擊沉,敢問誰更強?華盛頓都比不上!
-
6 # 幻想未遂
首先申明,本人沒有被邀請,是自己死皮爛臉來回答的。本回答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個人觀點二戰中戰績最輝煌的戰艦是德國的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該艦在二戰名艦中並不出名,不如大和武藏那樣被人熟知,也不如俾斯麥號的輝煌和短命。沙恩霍斯特號是唯一擊沉過航母的戰列巡洋艦,1940面6月8日和姊妹艦格內森瑙號擊沉英國光榮號航空母艦和兩艏驅逐艦。成為歷史上唯一擊沉航母的戰列艦(巡洋艦) 上圖光榮號航母
其實這點戰果也不算什麼,真正讓人佩服的是她的最後一戰。
1943年12月25日沙恩霍斯特號從阿爾塔峽灣出海對代號為JW_55 的盟軍船隊計劃攻擊,遭遇到英國以約克公爵號戰列艦為首的英國艦隊攔截。經過一天的激烈戰鬥被擊沉於北海挪威海域,事後經過統計至少有一百多發炮彈在沙艦上爆炸,命中魚雷17條。1968名官兵陣亡只有36人獲救。
此戰中德國官兵的勇氣深深震撼了英國艦隊的指揮官費雷澤中獎,這位將軍在當晚對手下官兵說到:如果有一天你們被派遣到這樣一艏軍艦上參加這麼一場實際懸殊的戰鬥,希望諸位能像沙艦那樣轟轟烈烈的作戰。幾天後英國艦隊返航途徑沙艦沉默海域時,費雷澤中將親率全體官兵及儀仗,列隊甲板將緬懷的花環撒入大海向陣亡的德國官兵致敬。
點評:此海戰是英國和德國進行的最後一場大規模海戰,同時也是大炮鉅艦最後的絕唱,比沙恩霍斯特強大太多的大和武藏都是被飛機幹掉的。從此戰以後人類戰場上再沒有出現過如此規模的艦炮決戰,大炮鉅艦徹底淪為海戰的配角。該艦設計排水量35540噸滿載37224噸,最大航速32節,裝備三聯裝280毫米主炮共9門,12門150毫米副炮,14門105毫米高射炮,16門雙聯裝37毫米高射炮,2座533毫米魚雷發射管,搭載飛機3架,艦員1629人。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到鐵血社群閱讀相關文章。
以上為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大家指正。
-
7 # back36
依阿華
“依阿華”號戰列艦9門主炮右舷順次射擊,據稱可導致這艘排水量45000噸的龐然大物側移10米。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依阿華級戰列艦以其高速性以及強大的高射火力伴隨航空母艦特遣艦隊和支援兩棲登陸作戰
依阿華級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建成的噸位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一級退出現役的戰列艦。
依阿華級戰列艦計劃建造6艘,首艦依阿華號1940年始建,共建成4艘,分別是依阿華號(Iowa 舷號BB-61),1940年6月27日在紐約海軍工廠正式動工,1943年2月22日正式服役;紐澤西號(New Jersey 舷號BB-62),1943年5月23日加入現役;密蘇里號(Missouri 舷號BB-63),1944年6月11日正式服役;威斯康星號(Wisconsin 舷號BB-64),1944年4月16日加入現役。伊利諾斯號(Illinois)1945年8月停工;肯塔基號(Kentucky)1950年1月下水後停建,均未建成。
1938年美國海軍提出新型高速戰列艦––依阿華級的設計方案。在保持南達科他級防護水平的基礎上依阿華級戰列艦重點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機功率,依阿華級的動力裝置的主機功率是當時輸出功率最大的艦船動力裝置,設計航速高達33節。以能透過巴拿馬運河船閘的極限為準,依阿華級船體最大寬度被限制為33米,重新設計艦體,採用了加大艦體長度和吃水的設計措施,艦體的長寬比達到7.9,而其細長的艦艏,有利提高航速,但影響了適航性。
依阿華級的主炮採用了輕量化的406毫米50倍口徑主炮。裝備3座三聯裝主炮塔,每座炮塔旋轉部分重1730噸,艦艏方向呈揹負式佈置兩座,艦艉方向佈置一座。裝甲防護方面,依阿華級整體防護設計與南達科他級相當,舷側主裝甲帶與主防雷裝甲拼接為一體,並結合多重水密隔艙構成水下防魚雷系統。依阿華級艦艉兩舷各安裝一臺彈射器,搭載三架水上觀測飛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依阿華級戰列艦服役後主要參加太平洋海區的作戰活動,為航空母艦護航和支援兩棲作戰。其高速性以及強大的高射火力為航空母艦特遣艦隊提供防空火力。先後參加了進攻馬紹爾群島作戰、馬里亞那海戰、萊特灣海戰、硫磺島戰役、沖繩島戰役。
密蘇里號戰列艦是依阿華級戰列艦中建成的第三艘,該艦服役後不久,即因1945年9月2日作為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地點而非常出名。
二戰戰爭結束後,除“密蘇里”號留作訓練艦外,其餘3艘艦在船廠封存備用。北韓戰爭爆發後,1951年4艘依阿華級艦再次服役。戰爭結束後,1958年4艘艦編入預備役,又一次全部封存。1968年,紐澤西號第三次“從軍”,趕赴越南參戰。因其作戰能力有限,消耗費用過大,1969年該艦又退出現役。
80年代初,美國決定對依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改裝共花費了7年半時間,每艘艦改裝費用約3億–4億美元。改裝的重點是加強對地對艦攻擊能力,增強反潛防空能力,提高通訊和電子裝置的現代化水平和改善艦員的生活條件。艦上增設了四聯裝“戰斧”巡航導彈8座、四聯裝“魚叉”艦艦導彈4�座、“密集陣”近程防禦系統,及直升飛機起降平臺;並設有無人駕駛飛機彈射器,裝備5架“先鋒”型無人駕駛飛機。
這次現代化的改裝儘管給“衣阿華”級戰列艦的前途帶來了一絲曙光,但重新復出的戰列艦仍未擺脫衰亡的下場。1990年,第四次服役剛剛8年的紐澤西號和剛服役6年的衣阿華號便再次封存。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中,密蘇里號和威斯康星號分別組成戰列艦編隊駐泊波斯灣。1月17日凌晨,威斯康星號向伊拉克發射了戰爭中的第一枚戰斧巡航導彈,兩艘艦共向伊拉克的戰略目標發射了數十枚戰斧巡航導彈;2月17日,戰列艦還用406毫米主炮轟擊了科威特南部的伊軍炮兵陣地。然而,戰爭勝利的輝煌也沒有延長戰列艦的生命。戰後不久,威斯康星號就退出現役。1992年3月31日密蘇里號也退出了現役。從而這個一度逞威於海上的“霸主”終於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大和級
1941年10月30日,大和號在宿毛灣鵜來島和衝島標柱間進行全速公試的畫面,當時的狀態為公試排水量69304噸,151700軸馬力,螺旋槳每分鐘223.2轉(照片為人工上色,攝影:橋本敏郎)
這是目前流傳最廣的戰艦大和建造照片,也是唯一一張詳細的舾裝照片,攝於1941年9 月22日吳工廠舾裝艦橋,畫面右邊的是鳳翔號航母(遮風欄呈豎起狀態),鳳翔遠方為間宮號給糧船,背景為停泊在二河川口的驅逐艦群。左側可見第6戰隊的重巡洋艦加古、衣笠、以及一艘特設給油船。長期以來日本人對這張照片的鑽研判讀機會發展成一門學問。拍攝者為造船部設計官橋本敏郎技術大尉。日本投降後橋本前往東京,以“技術資料兼民族紀念品”的名義將照片託付第二復員省(原海軍省)官員福井靜夫儲存。
1942年2月12日,“大和”號接替“長門”號戰列艦成為日本聯合艦隊旗艦。從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裡,日本海軍共建成戰列艦12艘。其中“大和”號(還有同型的“武藏”號)艦齡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強,裝甲最厚重,被譽為無堅不摧、固若金湯的海洋鋼鐵城堡。
因此,迷信大艦巨炮製勝論的日本海軍對它的期望值很大,認為憑藉象大和級戰列艦這樣的單艦威力就可馳騁太平洋,與美艦隊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艦隊的打擊下,“大和”號幾乎無所作為。
1942年6月,“大和”號作為聯合艦隊旗艦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出師受挫,四艘航空母艦全軍覆沒,而“大和”號則在三百海里以外無所事事。8月17日,“大和”號再次出港,這次的任務是支援對索羅門群島方面作戰。但該艦到達特魯克群島後,只是整天呆在港裡繼續無所事事。1943年2月11日,“大和”號的姊妹艦“武藏”接替“大和”號成為新的聯合艦隊旗艦。5月8日,“大和”號離開了特魯克回到吳港入塢修理了3個月,又於8月23日回到特魯克。其後一些日子裡,該艦被指派去向一些島嶼上的日軍運送物資和補充兵員。
1943年12月25日,“大和”號在特魯克附近遭到美國潛艇的魚雷攻擊,戰艦右舷第165號肋骨(第3號主炮塔附近)被一發魚雷命中,進水約3000噸。受損後的“大和”號加速撤離了這一海域。1944年1月16日,“大和”號再次回到吳港入塢修理,出於防雷的考慮,在其舷側水線以下的防水區劃內增設了一層呈45度傾角,厚6毫米的鋼板。同時進行改裝提高防空能力,戰列艦舷側的2座155毫米炮塔被拆除,同時加裝了6座127毫米雙聯裝高炮,25毫米高炮數則增至98門。同時艦上還裝上了警戒雷達。1944年4月10日,“大和”號的修理及改裝工程結束。
太平洋戰爭的形勢已經變得對日本越來越不利。聯合艦隊把擁有“大和”號、“武藏”號戰列艦的第二艦隊編入第1機動艦隊,為航空母艦提供掩護,1944年6月,“大和”號參加了馬里亞納海戰。在這場航空母艦大戰中,損失慘重的第1機動艦隊撤離戰場。“大和”號第一次用主炮向來襲的美國飛機發射3式對空炮彈。
1944年10月22日包括大和,武藏等5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的第二艦隊從婆羅乃灣出發,參加萊特灣海戰。10月24日,慄田艦隊遭到美國海軍第3艦隊航母艦載機的猛烈空襲。在戰鬥中,“大和”號的姊妹艦“武藏”號被擊沉。“大和”號僅在前甲板被美機投中一顆炸彈。10月25日晨,在薩沃島附近,第二艦隊發現美艦。“大和”號的460毫米主炮在32000米距離上對美艦開火。煙幕和雨幕以及美國驅逐艦的攻擊行動干擾了“大和”號的射擊。中午時分,慄田放棄了追擊美艦的機會,開始回撤。1944年11月24日,“大和”號返回日本本土吳港。
1945年3月26日,美軍開始實施沖繩島登陸戰。日本企圖出動包括“大和”號在內的水面艦艇艦隊支援沖繩日軍的作戰。4月5日,軍令部正式下達了命令“大和”號自殺性出擊作戰的“天一號作戰”命令,1945年4月6日,以“大和”號為旗艦的第2艦隊10艘軍艦(還有1艘巡洋艦及8艘驅逐艦)在伊藤整一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從瀨戶內海西部的德山錨地起航。
4月7日凌晨,美國潛艇在九州島西南海面發現了這支艦隊。12時31分,美國海軍發出的第一個攻擊波,美國飛機集中攻擊“大和”號左舷,有4枚炸彈落到了“大和”號第3號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公斤炸彈穿透了後部主甲板爆炸,將戰艦後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預備射擊指揮所炸燬。12時43時,大和艦左舷前部被1發魚雷命中,“大和”號航速降至22節。13時35分,美軍第二攻擊波飛機到達。13時37分,“大和”號艦體左舷中部被3條魚雷命中(分別命中143、124、131號肋骨),使其艦體左傾達7-8度。
幾乎與此同時,由於美機投下的一枚450公斤重的航空炸彈炸燬了“大和”號排水閥門,使該艦無法進行排水作業,艦長下令向右舷艙室對稱注水以恢復艦體平衡,航速降至18節。13時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條魚雷命中,使左傾增加到15-16度,這使該艦的大口徑高炮無法使用。14時01分,美機3顆航空炸彈擊中左舷中部。14時07分,一條魚雷還擊中右舷150號船肋。
14時12分,大和艦左舷中部和後部又被2條魚雷命中,艦體傾斜達16-18度。由於右舷注排水區已經注滿水,只能繼續往機械室、休息室和鍋爐艙裡注水。
14時15分,大和艦左舷再中1雷,航速漸漸減至7節。艦長被迫發出了棄艦令。
14時23分,大和艦突然發生主炮彈藥庫大爆炸,葬身海底,全艦2498名官兵(連同司令部人員共有2767人)中僅有269人獲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員獲救),其沉沒地點在日本九州島南西50海里,德之島西北200海里,東經128度04分,北緯30度43分。
動工:1937年(第三次造艦補充計劃)
下水:1940年4月5日(吳海軍工廠)
服役:1941年12月16日(瀨戶內海)
首次參戰:1942年5月29日清晨(中途島海戰,作為聯合艦隊旗艦從柱島出發)
戰沉:1945年4月7日(中國東海)
俾斯麥級
希特勒稱它為“德國海軍的驕傲”,就連敵人丘吉爾也不得不讚嘆“這真是一艘了不起的船隻”,這就是納粹德國最強戰列艦——“俾斯麥”號。
它以普魯士鐵血宰相命名,凝聚德國最先進的工業和科技智慧結晶,其武備之強令同時代戰艦望塵莫及,只用6分鐘就消滅了被稱為英國海上國力象徵的胡德號戰列艦,震驚了整個世界。然而,初戰3天后,“俾斯麥”號就永遠沉入了大海,其末日之戰與初戰一樣驚心動魄,至今仍為無數軍迷津津樂道。
號稱“不沉的海上鋼鐵堡壘”
“俾斯麥”號於1936年開工,1939年下水,並於第二年8月24日服役。它是希特勒極度自大的表現,是一架屠殺機器。身長830英尺(約合252米),幾乎和泰坦尼克號相當;標準排水量為41700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在海軍史上也僅次於“大和”級和“衣阿華”級。儘管個頭很大,但在15萬馬力引擎推動下,航速可達30節。主炮裝甲彈採用高初速輕型彈,能夠摧毀15英里以外的船隻。裝甲防護方面,擁有同期戰列艦中的最大防護尺度,側面裝甲厚13英寸(約合33釐米),魚雷防禦系統可以抵禦300千克德國黑索金烈性炸藥,防護能力十分驚人。
此外,艦上還裝有德國最新式的雷達、無線電側向儀等電子裝置,加上精巧周密的水密艙設計,被德國海軍稱為“不沉的海上鋼鐵堡壘”。1939年,“俾斯麥”號舉行下水儀式時,希特勒親自到場發表聲嘶力竭的演說,並親手執行了砸碎香檳酒的傳統儀式,對其寄予無限厚望。
6分鐘消滅皇家海軍驕傲—“胡德”號
1941年5月19日,“俾斯麥”號在“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的伴隨下,駛出格丁尼亞港,第一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壞英國海運航線。
5月24日,“俾斯麥”號駛出丹麥海峽,即與兩艘英國戰艦“胡德”號和“威爾士親王”號相遇。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是為德國海軍所熟知和痛恨的一艘戰艦。據德國軍官回憶,“我們從事軍事演習時,指揮官總用這艘船嚇唬我們,每次任務之前都會說‘我們要和胡德號交戰’。”
5月24日的這次相遇後,“胡德”號和“俾斯麥”號全速駛向對方。“胡德”號首先開火,“俾斯麥”號回敬了一連串炮火,其中一枚炮彈貫穿“胡德”號薄薄的裝甲甲板,引爆了船尾的彈藥庫。僅僅不到10分鐘後,“胡德”號就沉沒了,船上1400餘人,只有3人生還。
重重圍殲之下永沉大洋
“胡德”號被擊沉的訊息傳到英國後,舉國震驚,就像美華人對於珍珠港遭襲時的感受,英華人無法相信,集皇家海軍輝煌歷史於一身的“胡德”號,竟然在短短几分鐘之內就被擊沉了。“‘俾斯麥’號既然能在6分鐘內打沉‘胡德’號,還有什麼做不到的?”
首相丘吉爾深思熟慮之後,決定集結各處的海上力量,將矛頭一起指向“俾斯麥”號,以將其摧毀。
5月26日,“俾斯麥”號在海上遭遇風暴。英華人的進攻也開始了。從“皇家方舟”號航母上起飛的15架“箭魚”魚雷轟炸機穿越風暴向“俾斯麥”號發起猛攻,一顆魚雷命中艦尾螺旋槳,使“俾斯麥”號喪失了方向控制,只能原地打轉,英國艦隊隨即圍攏過來。27日,皇家海軍“羅德尼”號和“喬治五世”號戰艦向俾斯麥號開火,一時炮彈齊發,不久,另外3艘英國戰艦也加入了戰鬥。一發發炮彈從“俾斯麥”號的上層船體和船員中穿過。
英軍的轟炸持續了一個半小時,共向“俾斯麥”號投擲了近三千發炮彈,但令人驚奇的是,“俾斯麥”號在如此打擊之下居然始終在海面漂浮。最終,英軍只能透過巡洋艦發射魚雷才將其徹底送入深淵。
黎塞留級戰列艦
1935年10月22日,黎塞留級首艦“黎塞留”號在佈雷斯特鋪設第一塊龍骨。在隨後的4年內,2號艦“讓-巴爾”號和3號艦“克萊蒙梭”號相繼開工。黎塞留是法國中世紀著名的紅衣大主教。
法國計劃首批建造3艘黎塞留級戰列艦,隨後再建造3艘黎塞留級的改進型,到40年代中期,整個造艦計劃完成時,法國將擁有8艘較新的戰列艦與義大利和德國海軍的同類戰艦對抗。
效能特點
與英國和美國的全球性海軍不同,二戰前的法國海軍,實質上是一支地區性海軍,其殖民地主要集中在北非,因而主要任務就是奪取地中海的制海權,保障殖民地與法國本土的海上聯絡。因此,作為本土主力艦隊核心的黎塞留級戰列艦,它的作戰思想就是在地中海能與義大利主力艦或者英國地中海分艦隊決戰,同時能進行護航、破交和對陸火力支援、壓制任務。基於此,黎塞留級在設計上具有以下特點:具有高航速,但續航力不作過高要求;具有足以對付義大利新型戰列艦的主炮,同時安裝用於攻擊小目標的副炮;具有較強的水平裝甲帶,還要增強對空防護能力。
從敦刻爾克級開始,法國戰列艦採用了一種非常奇特的佈局方式:2座四聯裝主炮全部佈置在前甲板,後甲板無主炮,只層疊佈置數個副炮塔。黎塞留級戰列艦也沿用了這一總體佈置方案:它的前甲板裝有2座四聯裝380毫米主炮,後甲板則不設主炮,以品字形佈置3座三聯裝152毫米副炮。
“黎塞留”號設計之初,法國曾計劃在其上安裝406毫米主炮:9門406毫米主炮安裝在3座三聯裝炮塔上,與後來的依阿華級類似,呈“前二後一”佈置。後來發現,這一方案使戰列艦的噸位大大超標,建造費用也難以承受,繼而改為6門406毫米主炮,2座炮塔前置。但這樣一來,全艦主炮數量過少,火力密度不足,海戰中無法有效覆蓋目標。最後,經過仔細權衡,在“黎塞留”號上採用了較小口徑的380毫米主炮,它的重量較輕,能夠以4聯裝方式安裝8門火炮,相應增大了火力密度。
法國和英國的火炮身管最短,為45倍口徑;義大利為50倍口徑,德國為52倍口徑。
不過,法國的火炮的發射藥裝填量最大,因此,儘管法制火炮身管最短而彈丸較重,但在彈丸初速、射程和穿甲能力上,並不低於同類火炮。380毫米艦炮的每個四聯裝炮塔重2274噸,與同時期一艘艦隊驅逐艦的排水量相當。炮塔採用液壓控制,使用電動液泵作為驅動動力。炮塔內的4門火炮分為兩組,每組內的兩門火炮聯動,而與另一組的2門火炮相對獨立。因此,從結構上看,黎塞留級的火炮佈置方式實際上是2*2*2,而不是外觀上的4*2。
法制380毫米炮塔的另一個特點是,可以在任意角度裝彈。一般的戰列艦由於結構限制,只能在固定角度進行裝填,如大和級戰列艦,其採用的460毫米火炮只能在+3度狀態下裝填炮彈。由於採用了名為“彈性裝填”的裝彈系統,從而提高了火炮的戰鬥射速,此炮射速要明顯高於其他固定角度裝填的戰列艦。戰列艦的設計原則之一,就是要求其裝甲能夠抵禦自身主炮的轟擊。
“黎塞留”號在設計之初,也要求其主裝甲能夠承受380毫米火炮在27000米處的轟擊(此時的380毫米穿甲彈能夠穿透331毫米的裝甲列板)。由於主炮前置節省了不少重量,因而“黎塞留”號有足夠的重量指標用於裝甲防護。其水線附近的裝甲列板厚度為328毫米,且有15度內傾角,裝甲列板之後還有厚18毫米的防崩落襯墊。在艦首和艦尾處的非重要部位,裝甲厚度為127—152毫米。炮塔也是防護重點。炮塔正面裝甲厚度達到430毫米,側面厚270毫米,座圈裝甲厚度為405毫米。指揮塔是全艦的大腦,裝甲防護的標準不能低於水線處。“黎塞留”號的指揮塔裝甲厚度達到340毫米,不過在其服役後的戰鬥中,艦長通常不呆在指揮塔內部,而是喜歡跑到露天的艦橋上觀察情況。
在“黎塞留”號設計之時,來自空中的威脅已經日益增大。因此,它除安裝了大量的對空火炮之外,還加強了水平裝甲,艦上共有兩層甲板鋪設裝甲,第一層厚150—170毫米,第二層厚40—100毫米,這樣的多層裝甲甲板可以有效降低航彈對軍艦的破壞。炮塔頂部的裝甲也比一般的戰列艦厚,為195毫米。經過增強水平裝甲,有效提高了艦體的防護能力。
在地中海海區作戰,高航速有利於對敵主力艦隊的圍殲,同時也便於捕捉敵商船和運輸艦。地中海港口要塞眾多,一旦追趕不及,敵商船躲入海岸要塞的控制範圍內,就難以吃掉了。因此,法國在設計黎塞留級艦的時候,就要求其具有較高航速。
“黎塞留”號採用4臺總功率為15萬馬力的蒸汽輪機,4軸推進,設計航速為30節。而該級2號艦“讓-巴爾”號由於戰後才完工,採用了17.6萬馬力的新型主機,航速32節。在“黎塞留”號下水後的試驗中,主機達到了15.5萬馬力的峰值功率,最大航速達到32節,並且可以30節航速航行60個小時。與高航速相比,黎塞留級的續航力則不那麼突出。“黎塞留”號可以裝6800噸重油,以18節經濟航速航行時,最大續航力為5000海里。
服役歷程
“黎塞留”號於1935年開工,但法國相對薄弱的造船工業使其建造速度無法與英美相比,到1940年6月只完成了95%的建造進度,艦上的主要裝置雖然安裝完畢,卻都未經過除錯,沒有形成戰鬥力。這時候,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橫掃法國北部,為了避免落入德國之手,“黎塞留”號於6月15日離開佈雷斯特,6月18日抵達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二戰期間,它加入盟軍英勇作戰。
1939年9月,德國對波蘭發動進攻,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戰爭的到來比法華人預計的快得多,海上戰鬥尚未打響,法國卻從陸地上潰敗了。1940年上半年,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橫掃法國北部,到1940年6月,巴黎淪陷,法國國防徹底崩潰。隨著法國傀儡政權與納粹德國簽定和約,法國成為德國控制下的僕從國,法國海軍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主力艦紛紛離開法國本土港口,有的直接向英國投降,但更多的戰艦躲進了北非法屬殖民地港口中,處於觀望狀態。其中,舊戰列艦“洛林”號和“庫爾貝”號正在英國訪問,法國投降後立即被扣留;快速戰列艦“敦刻爾克”號、“斯特拉斯堡”號與兩艘舊戰列艦停泊在阿爾及利亞奧蘭港;只完成了船體工程的“讓-巴爾”號也被拖曳到摩洛哥卡薩布蘭卡。“黎塞留”號也面臨著投降或是戰鬥的選擇。
為了避免這艘戰艦落入德國之手,“黎塞留”號的艦員自行決定,脫離傀儡政權的控制。6月15日,尚未最後完工的“黎塞留”號帶著所能收集到的彈藥和零備件,離開佈雷斯特,於6月18日抵達法屬殖民地塞內加爾的達喀爾。
法國淪陷後,處於觀望狀態得法國戰列艦達6艘,而當時德國海軍建成的戰列艦隻有3艘。這些法國戰艦雖然未宣佈效忠傀儡政權,但態度大多搖擺不定,萬一最終落入德國手中,對英國艦隊將是嚴重的威脅。為了消滅這些潛在的對手,英國制定了名為“拋石機”的行動計劃,政治勸降和武力解決結合,解除這些海外法國艦隊的戰鬥力。
1940年7月3日,英國不宣而戰,對停泊在北非各港口的法艦採取行動。停泊在阿爾及利亞奧蘭港的4艘法國戰列艦首先遭到攻擊,在以“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為首的英國艦隊的炮擊,4艘法國戰列艦有3艘沉沒或擱淺,僅“敦刻爾克”號僥倖逃脫。
7月8日,厄運降臨到了“黎塞留”號頭上,以“競技神”號航母為核心的英國艦隊襲擊了達喀爾。“黎塞留”號作為打擊的首要目標,遭到從“競技神”號上起飛的“劍魚”魚雷機的攻擊。但“劍魚”投放的450毫米魚雷收效甚微。這次攻擊未果之後,1940年9月23日,英國皇家海軍派遣“巴勒姆”號、“皇家橡樹”號和“決心”號3艘戰列艦再次光臨達喀爾,目的仍舊是摧毀法國這艘最強大的戰列艦。
錨泊狀態的“黎塞留”號用主炮奮力還擊,達喀爾的海岸炮臺也對英國艦隊進行炮擊。在與這3艘3.2萬噸,裝備15英寸主炮的英國戰列艦的交火中,“黎塞留”號再次被擊傷,好在裝甲厚實,沒有傷筋動骨。戰鬥中,英國“決心”號戰列艦被擊傷。迫於海岸炮臺的強大火力,為避免更大的損失,英國艦隊不得不撤出戰鬥。
英國的攻擊使法國海外艦隊與盟軍的關係僵化。在整個1941年,“黎塞留”號都在達喀爾錨泊,不宣佈加入軸心國序列,但同時不與英國妥協。1942年,盟軍在北非的“火炬”作戰中,“黎塞留”號保持中立,即不參加登陸行動,也不對盟軍登陸部隊進行打擊。在美國的調解下,1942年底,自由法國與“黎塞留”號艦員最後達成和解:名義上由美國將“黎塞留”號買下,在美國接受整修後投入太平洋戰場的對日作戰,戰後再歸還法國政府。
1943年1月16日,“黎塞留”號抵達紐約,對艦上裝置進行大整休。原先裝備的水上飛機彈射器和水上飛機機庫被拆除,法制37毫米高炮與13.2毫米高射機槍被換裝為盟軍制式40毫米“博福斯”中口徑高炮和20毫米“厄立孔”小口徑速射炮;但保留了100毫米大口徑高炮、152毫米副炮和380毫米主炮。由於美國海軍沒有裝備380毫米主炮的戰列艦,最後不得不為“黎塞留”號特製一批380毫米口徑彈藥。在整修中,還對“黎塞留”號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安裝了美國新研製的對空、對海搜尋雷達。接受現代化改造後的“黎塞留”號渙然一新。
1943年10月,“黎塞留”號改裝完畢,劃歸英國遠東艦隊指揮,在東南亞及印度洋海域作戰。“黎塞留”號的主要任務,是依靠其高速和高炮,為航母提供近程空中保護,同時利用380毫米艦炮轟擊日軍守島工事。由於“黎塞留”號具有30節高航速,它能夠跟隨艦隊中的航母行動,用艦上的大量中小口徑高炮為航母提供最後一層防空屏障,而航速23節左右的英國舊戰列艦隻能作為火力支援艦使用。
1944年,美國海軍在太平洋戰場對日軍展開全面進攻。同年3月,英國遠東艦隊從斯里蘭卡出發,以“光輝”號航母為核心,攻擊日軍佔據的蘇門達臘島。“黎塞留”號作為艦隊中的對岸火力支援艦,與“伊利莎白女王”號、“剛勇”號戰列艦、“聲望”號戰列巡洋艦共同對蘇門達臘島西北角的沙璜港進行炮擊。在戰鬥中,4艦共發射381/380毫米炮彈294發,各種副炮炮彈數千發,幾乎完全摧毀了日軍的海岸炮臺與工事。1944年6月,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歐洲第二戰場開闢,法國解放指日可待,正在太平洋戰場苦戰的“黎塞留”號也奉命返回法國本土。
1944年10月,“黎塞留”號從印度洋穿過紅海及蘇伊士運河,返回法國。勒克萊爾將軍的“自由法國”戰士在巴黎進行凱旋門閱兵時,自由法國的戰艦也在土倫港進行了壯觀的閱艦儀式。當強大的“黎塞留”號緩緩開進土倫港時,受到了法華人的狂熱歡迎,“黎塞留”號成為自由法國的海上標誌。雖然法國全境解放,德國即將投降,但在太平洋戰場,戰爭還未結束。法國復國慶典結束後,“黎塞留”號重新返回太平洋作戰。
1945年初,日本艦隊中的航母和艦載航空兵基本損失殆盡,但仍存留有一定數量的戰列艦;在太平洋的多個島嶼,仍有日軍經營多年的堅固工事。在長達半年的海島登陸作戰中,“黎塞留”號與美國“依阿華”號、“北卡萊羅那”號等名艦並肩作戰,將無數一噸左右的高爆彈傾瀉到日軍陣地上。1945年8月,“黎塞留”號參加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對日本沿岸港口與城市進行炮擊,並目睹了8月15日東京灣的日本投降儀式。“黎塞留”號的戰鬥足跡遍及三大洋,是法國參戰地域最廣,航行里程最長的戰列艦,也是法國海軍史上最著名的戰列艦。
二戰結束後,“黎塞留”號從英國遠東艦隊序列中退出,迴歸美國海軍控制,美國繼而將“黎塞留”號歸還法國。1946年,“黎塞留”號再次從太平洋返回法國。在回國之前,“黎塞留”號還執行了最後一次作戰任務:在印支戰爭中,“黎塞留”號在中南半島沿岸巡弋,對越南進行威懾。
戰後“黎塞留”號雖然已無大用場,但作為法國海軍的象徵,它一直服役到50年代。在參加法國北非殖民地的幾次戰爭中,大多是作為海軍的威懾力量使用。由於戰列艦的維護費用過高,1959年“黎塞留”號退出現役,先是在佈雷斯特作為船員訓練艦使用,1964年作為廢鋼出售,最後在義大利拆船廠解體。
下面的是⋯⋯我不說了
威廉d波特號新手出征秘密護送“貨物”二戰期間,美國海軍建造了175艘“弗萊徹
”級驅逐艦,“威廉·D·波特”號就是其中一員。1943年7月,這艘編號DD-579的驅逐艦加入美國海軍,艦上的125名水手和他們的軍艦一樣,都是嶄新的:大多數人從高中校園或自家農場直接爬上了軍艦,他們甚至從來沒見過海軍軍服!沒辦法,這就是戰爭。新水手們只訓練了短短4個月,就接到了出海執行任務的命令。這是一次極端重要和高度機密的任務:包括“威廉·D·波特”在內的3艘驅逐艦和另2艘護航航母組成護衛編隊,護送“衣阿華”號戰列艦前往北非。啟程前,“衣阿華”號戰列艦率編隊所有艦隻前往波多馬克
河口的切薩皮克灣
,裝載所要運送的“貨物”。很快,“衣阿華”號就看到一艘遊艇從波多馬克河裡滑出來。見多識廣的水兵吃了一驚:那是總統的“波多馬克”號!總統遊艇很快與“衣阿華”號會合。軍官們紛紛聚到舷邊,水手們則被攔在後面,不過他們的眼睛沒被擋住:坐在輪椅裡登上軍艦的竟然是美國總統弗蘭克林·羅斯福!接著,國務卿科戴爾·赫爾、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
的高階軍官和其他的政府高官都登上軍艦。細心人數過之後發現,總共有80位舉足輕重的大人物擠上了這艘4.5萬噸的戰列艦!“難道他們就是我們要護送的‘貨物’!”水兵們吃驚得張大了嘴巴,“如果希特勒能把這支艦隊摧毀,那他就中大獎了!”,“貨物”裝載完畢。1943年11月12日,“衣阿華”號命令編隊保持無線電靜默
,全速啟航。“威廉·D·波特”號驅逐艦像一隻剛剛學會游泳的小鴨子,跌跌撞撞地跟在編隊後面,駛向北非的凱比爾港。在那裡,羅斯福總統將與其他同盟國領袖進行第一次高階會晤。一路洋相全新“威利”惹亂子水兵們喜歡把“威廉·D·波特”稱作“威利”。裡外全新的“威利”一起步就惹了亂子:從母港諾福克海軍基地
出發趕往切薩皮克灣時,錨被旁邊的一艘軍艦絆住。大力拉扯之下,重重的鐵錨總算破水而出,但“鄰居”的護欄、救生筏和其他一些零零碎碎的東西卻被它“順手”扯壞了。尷尬的威爾
弗萊德·沃爾特艦長只來得及向對方簡單地道了個歉,就急急忙忙地趕去找“衣阿華”號了。誰知道,這只是“威利”號一路洋相的開始。編隊經過一片德國潛艇時常出沒的危險海區時,突然從水下傳來一陣巨大的爆炸。軍艦官兵們繃得緊緊的神經立刻找到了發洩口:飛機升空,聲吶入水,深水炸彈被推上發射架,軍艦全部實施反潛機動。一陣折騰過後,“威利”發出訊號:沒有潛艇,爆炸是自己艦上的一枚深水炸彈不慎掉進水裡引起的。眾艦怒目,卻也發作不得。片刻過後,“威利”先是一排反常的大浪捲過甲板,捲走了艦上的一名水手;緊接著,動力艙又出了毛病,軍艦暫時失去了動力,跟隨編隊本來就很吃力的“威利”這回被遠遠地拋在了後面。看著自己的兵在眾目睽睽之下出如此洋相,“衣阿華”上的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J·金上將坐不住了。沃爾特艦長感覺到了頂頭上司的怒火,不得不加倍小心翼翼起來。“登峰造極”魚雷射向羅斯福不過,“威利”上上下下越小心,倒黴事兒就越喜歡找上門來。出海兩天後,“威廉·D·波特”號驅逐艦又惹出來一個“登峰造極”的大亂子。11月14日,編隊駛近百慕大
海域。“衣阿華”號戰列艦艦長決定在這裡讓總統和高官們解解悶兒,演示演示自己的戰艦如何防禦敵人的空中進攻。準備過後,幾隻巨大的氣象氣球被釋放到空中。“衣阿華”號上凡是能對空射擊的艦炮都對準了它們猛轟。羅斯福總統在甲板上看得興致勃勃。5公里外,“威利”號的沃爾特艦長和手下的水手們也看得心癢難耐,他們也很想擠過去湊湊趣兒,但無奈自己總惹亂子,只能在外圍放放哨。上帝也許看穿了“威利”的心思,特別讓幾隻氣球從“衣阿華”編成的火網中漏出來,慢慢飄進“威利”號的射程。“機會來了!”沃爾特艦長大喜,立即命令水兵們各就各位,向氣球射擊,並同時進行魚雷發射訓練。“能不能翻身,全看這次了!”甲板上的炮位上,水兵們專心地轟擊飄浮的氣球,甲板下的魚雷艙裡,兩名水兵開始進行魚雷發射操作。像往常一樣,他們先得為魚雷找個目標。“衣阿華”號當然是首選,因為它又大又明顯。然後,他們得把魚雷發射管裡的推進火藥拿出來,因為這只是訓練,不需要把魚雷發射出去。一切準備就緒。沃爾特艦長命令:“魚雷一,發射!”短暫的停頓過後,魚雷艙裡傳來兩名水兵的回覆:“發射完畢!”接著是“魚雷二,發射!”和“發射完畢!”兩枚魚雷的訓練發射都正常,但“魚雷三,發射!”收到的回覆卻不是標準的“發射完畢”,而是兩名水兵誇張的“嗚喔……”聲!緊接著,甲板上所有的人都發出了驚訝的喧譁:一枚魚雷竟竄入水中,直奔“衣阿華”號而去!“這兩個該死的傢伙,肯定是忘了把發射管裡的推進火藥拿出來!”驚恐的沃爾特艦長盯著那枚塞滿炸藥的魚雷,一邊惡狠狠地咒罵著兩個魚雷兵,一邊上躥下跳地想辦法。理論上,那枚魚雷最多隻用兩分鐘就能跑到“衣阿華”身邊,到那時,就算它是戰列艦恐怕也得死翹翹
了!沃爾特命令立即向“衣阿華”示警。由於編隊嚴令不準使用無線電,警告訊號只能用燈光發出。誰知忙中出錯,新入伍的訊號兵慌亂中把訊號錯發成了“水中有魚雷,正遠離你方而去!”再發一次,卻又成了“‘威利’號全速離開!”看著離“衣阿華”號越來越近的魚雷,沃爾特頭上冷汗淋漓。他決定豁出去了,用無線電通知“衣阿華”!“‘獅子’,‘獅子’,右滿舵!”“威利”焦急地呼叫“衣阿華”的代號,直接向它發出指令。“衣阿華”號上的無線電員聽到居然有人打破禁令用電臺呼叫自己嚇了一跳,以為是編隊的某一艘驅逐艦在警告自己遭到了德國的埋伏:“請重複,說明你的身份!敵人的潛艇在哪裡?”心急火燎的“威利”號可沒時間跟他磨嘴皮子:“‘獅子’,水裡有魚雷!右滿舵!快,快,右滿舵!”但這次“衣阿華”沒有再跟“威利”廢話,因為艦上的瞭望哨已經觀察到了水中的那條“大魚”!“右舷有魚雷!不是演習!不是演習!右舷有魚雷!”“衣阿華”上一片大亂。反應迅速的艦長命令向右急轉彎,加速脫離!艦上的警報器鬼哭狼嚎,水兵們紛紛撲向自己的救險位置;同時,艦上的長槍短炮開始向魚雷拼命傾瀉彈雨!羅斯福總統的貼身警衛緊緊地扶著總統的輪椅,眼睛死死地盯著越來越清楚的魚雷。一名警衛下意識地抽出手槍,向魚雷的方向亂射。苦著臉的“威利”號艦長和水兵遠遠地瞧著人仰馬翻的上司們,欲哭無淚。不過謝天謝地,“衣阿華”號肥胖的身軀轉了一個完美的彎,與魚雷擦肩而過。“轟”的一聲,魚雷在“衣阿華”的航跡中炸起了一股沖天水柱!沃爾特艦長和他的水兵們總算緩過這口氣來。但對他們來說,事情還遠未結束。狼狽的“衣阿華”號重新回到編隊中,氣急敗壞的把所有大炮都指向小小的“威利”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任何解釋都無濟於事,“威利”號被命令脫離編隊,前往百慕大地區的美國海軍基地
接受調查。在那裡,全副武裝的海軍陸戰隊員
上絕無僅有的一次。還沒結束炮打司令又添笑柄“威廉·D·波特”號驅逐艦就這樣出了名,凡是與它相遇的艦隻都會跟它開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別開炮,別開炮!我不是總統!”海軍當局認定魚雷事件是意外後,決定把它派去執行一些不會給別人造成太大傷害的任務。於是“威利”號不得不到沒人注意的地方去守海島。艦上的水兵拼命工作,為的是挽回自己的名聲。但事與願違,在風平浪靜的守島任務中,它還是捅出了婁子。一天,一名水兵喝得醉醺醺地回到艦上,非要用艦炮打上一發炮彈不可。眾人攔阻不及,醉漢竟真的爬上了127毫米艦炮的炮位,“咣”的一聲將炮彈打出炮膛,動作乾淨利落。炮彈呼嘯著飛向遠處,不知所蹤。第二天,島上的守軍司令怒氣衝衝找上門來。這時“威利”號上的人們才知道,醉漢打出去的炮彈竟落在了司令家院子裡。巧的是,司令和手下的軍官、家屬正在院子裡聚會。從天而落的炮彈把他們弄了個灰頭土臉,所幸沒有人受傷。唯一受到傷害的是“威利”號,炮打司令又給它多添了個笑柄。後來威利在一次海戰中擊落一架日本飛機,但是可憐的威利被這架飛機給撞沉了。具體一點說是: DD-579 William D. Porter 威廉·D·波特 驅逐艦(1943 - 1945.6.10)在沖繩
被神風特攻隊撞沉,結束了它“傳奇”的一生。墨爾本號袋鼠國從大英帝國買來的二戰貨(10英鎊的價格),墨爾本號航母,在服役期間事故多多,多次與其他艦船相撞。有人戲稱墨爾本號是“艦船殺手”。因為事故多,加上老化,最後不得不於1985年當廢品賣給中國,然後被拆除,當時張將軍說自己去那裡參觀過,第一次差異如此鉅艦。可見當年兔子海軍真是弱小。不過這些事故,尤其是撞船事故中最嚴重的兩次,其實真心說墨爾本號是無辜的,而且連帶當時艦長成了替罪羊和背黑鍋。
1,1964年撞沉澳洲海軍“航海者”號驅逐艦 、1969年腰斬美帝“埃文斯”號驅逐艦,都是事先已經告訴對方,結果對方自己撞上來
1964年2月,不到3000噸“航海者”號(看來當年的驅逐艦也就是這個噸位,很多都是3000噸的樣子)進行改裝後的測試和試航。結果碰到了正在該相鄰海域進行夜間艦載機起降訓練的“墨爾本”號,如此前者擔當防衛警戒任務——和航母一起演練,當時“墨爾本”已經告知“航海者”,因為風向的氣候變化的原因,起降飛機時,“墨爾本”會不斷變化航向以獲得迎風起飛戰機,為此“航海者”需隨時溝通並隨著航母轉向而轉動位置。練著練著,最初還能保持位置隊形的“航海者”,不知不覺中偏差了,來到了“墨爾本”的前右邊。“墨爾本”發現後,要求其回到自己艦尾後方的警戒位置,“航海者”確認收到,但改變位置中,卻出錯了,朝著相反方向駛去,結果是更加靠近“墨爾本”,“墨爾本”起初以為“航海者”是採取之字行走減速然後在轉彎回到正常航道上,然而很快發現不對勁,馬上採取倒退措施,但已經來不及。結果是兩者相撞,“墨爾本”尖銳的船頭從“航海者”的作戰室的左舷位置切入,直接把“航海者”切位兩半,導致後者艦上大部分人死亡。最後的調查表明是,“航海者”自己沒有搞清楚“墨爾本”的準確位置和航行,當晚的艦長更是生病加上喝酒,根本不勝任指揮。然而大概是處於尊重死者的原因,當時並沒有公開“航海者”艦長的不勝任指揮工作,反而認為“墨爾本”的艦長有一定責任——沒有及時發出警報,結果連累“墨爾本”艦長被處分,這位艦長大概也是個犟驢子,不服直接申請退役。一直到三年後,因為更多質疑聲的壓力,重新調查才算還給“墨爾本”艦長公道。
1969年經過改裝,能上美國的噴氣式戰機的“墨爾本”於當年6月初,加入美帝主導、旨在恐嚇北越的“海洋精神”聯合演練。此次演練注重實戰性,“墨爾本”擔任反潛任務,而負責其升空警戒的就是美帝3000多噸的“埃文斯”號驅逐艦。練著練著,“墨爾本”準備再一次放飛S2反潛機,於是要求位於自己左舷前方行使的“埃文斯”調整航向到自己後面擔任升空警戒任務。結果這樣一次簡單的航行調整對於熟悉作業的美帝海軍來講,居然出錯了——朝著“墨爾本”前進方面的航道駛去。發現異常的“墨爾本”發出警告“你艦正駛入相遇航道”,最有意思的是“埃文斯”表示已經收到資訊,卻沒有改變航行;“墨爾本”繼續發出警告,但“埃文斯”似乎依然沒改變航線。眼看快要撞上了,“墨爾本”命令左滿舵來規避,事後調查表明,如果“埃文斯”什麼也不做繼續航行,反而雙方很可能是從“墨爾本”前方勉強過去,最多是輕微碰擦。結果“埃文斯”跟著來個右滿舵,如此雙方猛烈撞上了。2萬噸的大個子“墨爾本”一下子把3000多噸的小個子“埃文斯”切成兩半。雙方進行聯合調查,調查結果發現,顯然是“埃文斯”的責任,當時其艦長(美帝的驅逐艦艦長才中校、美帝航母艦長才是上校,而兔子的驅逐艦艦長就是上校,可見兩者海軍實力的差距)正在睡覺,居然把操艦工作交給毫無經驗的兩個下級軍官(一個上尉、一箇中尉)。然而因為調查組的領導是美帝的一個少將,於是這個美帝少將把部分責任人為加到“墨爾本”頭上去,在詢問澳洲軍官的時候語氣極強烈和措辭尖銳——連時任“墨爾本”艦長斯蒂文斯要求總結性報告都給否決掉,而詢問美國軍官的時候非常平和。。。。最終的結果是,本來根本沒有責任的“墨爾本”擔負了部分責任。而本來人緣好、業務能力強、大有前途的艦長斯蒂文斯被處分,勒令離艦上岸從事低階工作。
-
8 # 漫步者163215739
納粹德國海軍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其所有戰績中最有特點的一個是擊沉英國海軍“光榮”號航空母艦。成就了艦炮擊沉航母的先例,“光榮”號也成了唯一一艘被艦炮擊沉的航空母艦
-
9 # 伊神學霸
毫無疑問,“企業”號是二戰的第一名艦。歷經整個太平洋戰爭,一度獨立支撐整個戰局,形成“企業”VS聯合艦隊的局面,如此功績還沒有哪艘軍艦能夠接近。真的無法想象如果沒有“企業”號,太平洋戰爭的歷史會怎樣書寫。“企業”號的作戰歷程就不過多描述了,相信多數軍事愛好者都能說出,單看它的手下敗將名單吧――“赤誠”,“加賀”,“飛龍”,“三畏”,“比睿”,“飛鷹”,“武藏”,“大和”, “瑞鶴”……幾乎把日本海軍的主力艦炸了個精光(一些戰績共同取得)。即使在後期眾多“埃塞克斯”的包圍下,“企業”號的戰績仍然是突出的。萊特灣海戰 “老E”是唯一同日軍三支艦隊都進行過作戰的軍艦。用黃建翔的話說,“企業”號代表了美國海軍的光榮歷史和傳統,那一刻它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美華人將第一艘核動力航母命名為“企業”號意味深長。
-
10 # Erick-EOW
戰績不算破交商船戰績的話,
bb大概厭戰算能上榜了,日德蘭殿後活下來,二戰開始沒多久消滅8艘德軍dd,幾乎幹掉大半個德國海軍驅逐艦隊,從北海打到地中海, 動對動24km命中凱撒,打到希臘,再到印度洋,打到太平洋,日德蘭打到克里特島,馬耳他,打到諾曼底登陸,直到二戰結束活下來,其姐妹艦大多在地中海被擊沉或重創
完成第一次改造的厭戰
完成二次改造的厭戰
bc的話,沙恩我覺得很多人會說,但其實hms聲望也很強,當時是聲望追著沙恩和格奈跑的,而且聲望的追擊炮命中率高過拖刀的沙恩的,在23000米距離上兩次命中格奈迫使其撤出戰鬥,聲望也是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二戰時與厭戰,巴勒姆一起擊沉義大利三艘重巡。
第一次改裝完成的聲望
二次改裝後1942年的聲望
ca的話新奧爾良級的幾艘戰績都不錯,在珍珠港之役後挑起美軍大中型艦船作戰任務的重擔,出勤率很高,共獲得大概64枚青銅和一個總統集體嘉獎,共7艘,3艘戰沉,好像6次所羅門海戰都參加過,要說戰績最好,可能昆西吧,雖然沉了。。。
1942年的昆西
昆西沉沒前(舊日本海軍拍攝)
cl的話克利夫蘭級!?畢竟二戰沒有一艘戰沉,巨大的接近重巡的艦體空間允許其裝備大量的40mm博福斯,加上vt引信,對空防護極為有效
dd的話,螢火蟲吧,撞擊希佩爾!
“螢火蟲”號越過德艦艦首後急打右滿舵,正急速向打舵響應速度較慢的希佩爾號轉彎衝來,拍攝距離約250米,德艦炮火正在極力攔阻。
在不到100米距離上拍到的撞擊後失去艦首的“螢火蟲”號,照片中清晰可見已經炸掉半截的後桅,還有兩座已射空的魚雷發射管,但它們仍直指著德華人。
撞擊過後,作為小船的“螢火蟲”號嚴重受損,拖著濃煙正在遠離希佩爾,終於堅持不住開始傾覆
-
11 # 南國軍情
這個戰績要看怎麼算,如果以自身噸位條件與戰果型別及噸位對比,那麼最佳的戰果比,也許為日本的“野分”號驅逐艦,只不過它擊沉的所有目標為:日軍自已的戰艦,故所它也叫:“補槍王”,在戰鬥中被美軍擊傷的日本戰艦,為避免被俘獲,通常由其負責擊沈。
野分號驅逐艦為陽炎級驅逐艦的一員,屬於魚雷攻擊型的驅逐艦,為滿載排水量約2500噸級的戰艦,該艦一直擔任主力艦隊的護航艦,也成了處理重傷戰艦的主要人選了。第一次執行這個任務在中途島海戰中,將“赤城”號航母送入大海。後來的馬里亞納海戰中,野分號又負責擊沉了大鳳號航母,最終在萊特灣海戰中,又負責處理掉了多艘幾方戰艦,隨後一頭撞上美軍主力艦隊,被當場擊沉,無人生還。
按不同的說法,在其服役生涯中,野分號一共擊沉了15萬噸以上的軍艦,只不過全部為自己人,這相當於其自身噸位的60倍。
如果按戰果與自身倍數算,野分也算不上最高,但是它的戰果之中,沒有一艘為商船,全部為主力艦,這一點是其它沒法比的,而且它擊沉為自身的軍艦,所以這項資料更早獨特。相比之下,其它戰艦的戰果可能更高,但是其中商船的比重非常高,比如:德軍的幾艘王牌潛艇,但是它們主要擊沉的是商船,而不是軍艦,主力艦所佔比重更低。
當然了,目前也有說法,該艦沒有擊沉任何軍艦,這個考證是否準確值得研究,但是無法否認的是,被該艦護衛的主力艦都被擊沉了。
回覆列表
單從戰艦的效能,規模來講的話,日本的大和級最強。下面展開講下各國戰艦。
戰列艦(Battleship,或又稱為戰鬥艦,戰艦)是一種以大口徑火炮的攻擊力與厚重灌甲的防護力為主的高噸位海軍作戰艦艇。說白了就是巨炮時代的產物,那個年代沒有機動性這一說,誰是最大,誰的破壞力強,誰就是一霸。戰列艦是從風帆到蒸汽時期艦船發展極致的體現。
英國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由於《華盛頓條約》的限制條款和英國經濟影響,英華人設計的相當保守(換句話就是沒錢沒條件)不像美日在太平洋打的熱火朝天,英國的這類戰艦在不上正面戰場的情況下對守護盟軍海運線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法國黎塞留級戰列艦
黎塞留級戰列艦(法語:Cuirassé Classe Richelieu)是法國海軍建造的一級戰列艦,亦為法國海軍史上最強大、也是最後一級戰列艦。
法國二戰全程打醬油,其自身的海軍就自然就被忽視了,不過這級戰艦是為了對抗義大利的海軍,事實也正是如此,這種標準排水量35000噸,滿載排水量47600噸,裝備新型四聯裝1935年式45倍徑380毫米主炮塔兩座的艦船,的確完爆了義大利的維內託級戰列艦,但是並沒有遭遇過。而且二戰歐洲的各國海軍關係更是一筆爛賬,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行百度下。
美國依阿華級戰列艦
華人由於要在太平洋與日本人死磕,加上美國那變態的工業生產
能力,戰列艦也造了不少,依阿華級就是美國海軍排水量最大的一級戰列艦。1945年9月2日,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
戰結束的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上的三號艦密蘇里號的主甲板上舉行,本級艦因而聞名於世。標準排水量是44560噸,主炮採用了輕量化的MK7型406毫米50倍口徑主炮,副炮採用10座MK12型38倍口徑127毫米口徑雙聯裝高平兩用炮,從資料上看要比俾斯麥級的強,而且這種艦戰後經歷了多次改修,這點就不再贅述。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
不得不說,德華人的戰艦的確是質量上乘,威懾力巨大,當年英華人為了弄沉俾斯麥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俾斯麥”級戰列艦裝備的主炮為8門SK-C/34型47倍口徑(17.86米)380毫米炮,每座主炮塔重約1100噸,單門火炮全重110700千克,總長度19.63米。從俾斯麥級戰列艦首艦俾斯麥號曾用一發炮彈擊沉英國皇家海軍的驕傲--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的時候,這級戰列艦就展示了其強大的威力。俾斯麥沉船後,英軍指揮官托維上將在戰鬥後曾說:“就像一戰時的德意志帝國海軍一樣,俾斯麥號進行了一次最勇敢的戰鬥,抵抗著數倍於己的敵人,以至於在她沉沒時她的旗幟還在飛揚。”
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
大和號以其巨型主炮聞名於世。主炮為三聯裝94式45倍徑460毫米口徑艦炮,3聯裝主炮塔三座,兩座三聯裝炮塔配置在前甲板,一座三聯裝炮塔配置在後甲板。(想著那炮的直徑都恐懼。。。)大和艦的副炮採用從最上級重巡洋艦改裝時拆下來的60倍徑155毫米口徑艦炮12門(四座三聯裝),炮塔重150噸,設有25毫米裝甲板。要是說戰艦是巨炮主義的體現,那麼大和級就是巨炮主義的極致。在日本人的那種感想敢做的勇氣下,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戰列艦就這樣被他們給造出來了。從艦船的角度去看,大和號沉的還真是有些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