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今那些趣事兒
-
2 # 葉秋6697
對中央朝廷而言,分封藩王與藩鎮節度並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甚至前者遺害更大。至於藩王與中央之間的血緣聯絡,幾代人數百年過去,血緣親情早已是過眼雲煙;而藩王自身又有著藩鎮節度所沒有的帝王血統和光環,更容易對中央朝廷造成毀滅性打擊
-
3 # 老龔166916589
唐朝建國後總結前朝列代的經驗教訓,取消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制,郡主稱節度使,受中央直接領導。
。因分封制,各諸侯王傭有軍隊和土地,容易造成分裂,以及中央隨時有可能受到威助。唐朝軍事將領稱都督,都督帶使持節稱節度使,一般持節的鎮守軍官,如觀察使,招討使,按撫使等統稱節度使。
。可是大唐改革政治體制,他的動機是好的。但是在幾代皇朝中執行同理論沒有得到統一。仍然出現同姓王和異姓王,他們的權力依然很大,如唐中後期汾陽王(異姓王)郭子儀他的軍權很大,而且擁有很強的軍事實力,他一個家庭就擁有十五位將軍,他生了七個兒子,八個女兒,入贅了八位女婿都是武將的世家出身。
。有幸的是郭王爺忠心於帝主,沒有異心,如果他舉兵叛變,篡位是舉手之勞。到唐後期藩鎮坐大,中央集權受制。大唐走向衰敗未落,導致天下紛爭,進入五代時期。
-
4 # 南嶺說史
節度使問題是唐朝走向衰敗的一個關鍵原因。
那麼為什麼唐朝皇帝要把這些地方讓給這些外姓之人來管轄而不是和自己同姓 的李唐王室們呢?
我認為,首先最關鍵的原因是,李唐王室畢竟是姓李的,只要擁有了土地和兵權,爭權奪位是遲早的事情。
試想一下,在唐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裡,發生了多少次的內部奪權事件。
從開國之初的玄武門之變,兄弟殘殺,父子相隙,後又有唐隆政變、神龍革命等事件,內部流血事件太多了。
這還只是在王室們沒有裂土為王的情況下發生的。
假使李唐宗室們擁有和節度使們一樣的權力,那他們奪取權力的可能性比外姓節度使要大得多。
因為他們姓李,成為皇帝是可以的,畢竟這唐王朝是李家天下,這完全可以說成是“家事”,兄弟子侄相爭而已,歷來都有這樣的事情。
可是如果是其他人,那明顯是頂著一個造反的名頭來搞事情的,天下各方兵馬均可討伐,成功
的可能性大大的降低了。
這就是為什麼安史之亂來勢洶洶,連續攻陷唐王朝洛陽長安兩都城,僅僅鬧騰了八年之後,唐王朝繼續統治下去。
此後,唐朝還在唐代宗、唐德宗、唐僖宗時期都被擁兵自重的節度使趕出了都城,但之後都能夠再次回到長安。
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些節度使們是不得人心的造反行為,他們不姓李。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朱溫篡唐後,李克用極其兒子李存勖會打著李家的旗號,攻滅朱溫,收買人心了。
因為這時候,昔日無比輝煌的唐王朝剛剛滅亡,人心思唐,思李。
其實從李唐王朝的藩王制度,在歷朝歷代之中是很合理的。
後來的宋朝也是以唐朝藩王制度為榜樣,簡單而言也就是藩王只有頭銜,不裂土。
試看漢朝,晉朝,明朝,採取的藩王制度,漢朝發生了七王之亂,晉朝發生八王之亂直接導致晉王朝的覆滅,明朝靖難之役,改變明朝格局。
因此,帝王不願意給宗室們太大的權力主要原因就是提防奪位,而原因給節度使權力,只是理想的認為他們只是臣子,會一輩子效忠,可是現實往往不會如意。
-
5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給王爺封地威脅更大。
唐朝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帝制王朝,在其之前,已經有很多個朝代在各種制度隱患方面試了水。
就拿給王爺封地這件事來說,給地盤其實不算什麼,關鍵是不能把整塊地的全部權利都交給王爺,不然漢朝七國之亂分分鐘上演,即便只給軍權、財權,西晉八王之亂也有可能再現,二者結合,大多數朝代都只給王爺稅收。
在唐末,節度使其實就是另類的藩王,除了跟皇帝不同姓以外,他們掌握了漢朝藩王所擁有的所有權力,不過就是這個姓氏問題,讓這種另類的藩王割據遲來了許多年,如果唐朝給王爺一塊地盤以全權,把他們打造成漢朝那樣的藩王,那麼唐朝版本的藩王奪位早就鬧起來了,壓根不需要那麼多年。
當然,節度使也不是一開始就有那麼大的權力,這項制度是逐步發展起來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唐朝周邊永不停息的戰爭。
唐初的時候,唐朝實行的是“行軍”制度,邊境並不常駐重兵,當邊疆發生戰事的時候,由中央組織大軍、委派將帥,組成臨時派遣軍,其統帥一般會有一個“某某(出兵目的地)道行軍大總管”的名號,比如攻打高句麗時的平壤道行軍大總管、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等。
隨著時間推移,唐朝的仗越打越多,從東北到西南都是一片烽火,靠中央組織軍隊已經跟不上時代了,必須在邊疆設定常駐軍隊,也就是軍鎮,比如安西四鎮。
這些軍鎮需要人管理,唐朝便設立了節度使這一職位。節度使其實是個純粹的軍職,只設立在邊疆地區,能夠節制的主要是邊疆地區的軍府州縣,內地的府州縣並不能夠節制。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了儘快平叛,不斷給地方放權,給予各道節度使自調兵食、總管徵發、任免官吏等權利,並且在東北那幾個造反軍鎮的內部也劃了一圈軍鎮。
到安史之亂後,節度使其實已經架空了原本的採訪使,唐肅宗乾脆下令改採訪使為觀察處置使,由節度使兼任,軍鎮的軍權和行政權合在一人之手,軍鎮越來越向藩鎮演變。
不過相比於唐朝中央直轄的廣大地區,安史之亂後的很長時間內,藩鎮是處於劣勢的,尤其中央還有一支強力的神策軍,可以做到哪個節度使不服就削哪個,雖然唐朝中央無力推平所有節度使,但專門對付某個刺頭還是可以的,加上藩鎮互相制衡,唐朝在苦撐的時候,哈能屢屢中興。
只是藩鎮始終不能除根,隨著唐朝中央實力的下降,其實走向了當初周天子的道路。黃巢起義時,唐朝中央幾乎被打爛,為了平叛,唐朝在大部分國土上都封了節度使,等到戰後一看,全國幾乎都是節度使的地盤了。
更要命的是,在鎮壓黃巢的過程中,各個節度使紛紛擴軍,戰後皇帝想要再建一支神策軍保持對藩鎮的威懾,結果卻是全軍覆沒。
殊途同歸的是,唐末藩鎮割據中,許多有實力的藩鎮節度使都是有王位在身的,比如梁王朱溫(後梁)、晉王李克用(後唐)、蜀王王建(前蜀)、弘農王楊行密(楊吳)、吳王錢鏐(吳越)等,除錢鏐是打醬油的外,梁晉蜀吳在五代十國初期被稱作四分天下的強國。
-
6 # 世界人文通史
唐朝吸收了前代的教訓,對於諸侯王爺多以“虛封”而不“實封”,所以虛封就是依然給予王爺封號和爵位,但是不賜給他們土地和人口。
唐朝的王爺擁有爵位、能領俸祿,但是不管理土地和人口,更加不能控制兵馬。可是唐朝沒有料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王爺雖然構不成太大的威脅,而藩鎮勢力卻成了唐朝的催命符。
唐朝分封節度使的目的只是為了作戰,不料節度使的危害遠比歷史上的諸侯王更大節度使是唐朝中期分封在各地的軍事長官,最初只是為了方便帶兵攻打周邊的遊牧民族,尤其是對付吐蕃、契丹。後來,節度使逐漸壯大,掌握了唐朝地方的財權、軍權、人事權,反而成為了地方上面的實際領袖,史稱“兵強則逐帥,帥強則叛上”。
在唐王朝以前,諸侯王起來造反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唐朝取消了諸侯王的封地和兵權。比如西漢朝廷(前202-9),漢高祖劉邦將宗室裡的叔伯兄弟全部分封到地方上當王爺,給予他們兵權和財權以及一定的人事任免權。結果,由於諸侯王們的勢力過大,終於在劉邦的孫子漢景帝時起來造反,爆發慘烈的“七國之亂”。
無獨有偶的是,西晉王朝(265-317)也採取了分封的制度。晉武帝司馬炎統一三國之後,將家族兄弟分封到全國。可是晉武帝死後僅僅過了幾年,王爺們便紛紛起來造反,爆發了著名的“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帶來的影響極為深遠,不僅掏空了西晉王朝的國本,還埋下了五胡入侵的隱患,使得西晉立國不到51年。
公元618年,隋朝的官員、太原留守李淵起兵稱帝建唐,李家的宗室子弟給予了李淵很多的幫助。因此,唐朝在平定天下後給很多宗室子弟分封了王爵,這是實封而不是虛封。在唐高祖、唐太宗兩代,不僅將王爺分封在各地,就連郡主、縣主都擁有一個郡或者縣的封地。
唐高宗李治繼位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撤銷了很多封地。從此以後,朝廷不再分封土地給王爺、郡主,而是隻給他們爵位與俸祿。
在唐玄宗時期,同樣不給王爺封地,而只賜予爵位。不過,唐朝周邊分佈著契丹、突厥、吐蕃、南詔、回鶻等眾多少數民族。為了防禦這些少數民族,唐玄宗冊封了十位節度使(藩鎮長官),讓他們掌握了唐朝的多數兵馬。
藩鎮節度使最初只是鎮守地方的軍事長官,根本沒有能力對抗唐朝中央。可是隨著唐朝中央的腐敗、軍事能力下滑,地方上的藩鎮節度使變成了“一手遮天”的土皇帝。
晚唐留下的藩鎮(節度使)割據荼毒深遠,甚至禍害到了宋朝所謂的安史之亂就是身兼三鎮節度使(范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的安祿山發起的造反,將唐朝帶入了衰落的深淵。
此後,藩鎮問題(節度使割據)一直沒能解決。唐朝中央無法消滅節度使,只能向他們妥協,並且不斷增加節度使的數量,使得他們相互制衡。
最為致命的是,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亂後不敢追究叛軍的責任,反而分封三個叛將為節度使,這就是著名的河朔三鎮(魏博節度使、盧龍節度使、成德節度使)。河朔三鎮都是手握重兵的節度使,與唐朝中央的恩怨持續了一百多年之久,他們時叛時降,連唐朝皇帝也沒轍。
在唐憲宗、唐宣宗時期,唐朝短暫實現中興,基本上控制了所有的藩鎮,可這僅是迴光返照。唐宣宗死後,繼位的唐懿宗、唐禧宗都是著名的昏君,導致藩鎮死灰復燃。尤其是黃巢起義爆發後,唐朝僅能控制長安等地,宮門以外均不守天子節制。公元907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篡唐自立,中國歷史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
晚唐時期,軍閥混戰,節度使紛紛建國自立。比如宣武節度使朱溫、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盧龍節度使劉仁恭、定難節度使李茂貞、劍南節度使王建都是割據一方的勢力。
由於唐朝遺留下的藩鎮(節度使)太多,所以軍閥混戰的局面持續了五十多年。一直到宋朝時期,才基本解決了節度使問題。鑑於唐末、五代以來的藩鎮之亂,宋朝不得不使用文官牽制武將,從而開啟了重文輕武的時代。
-
7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李世民本人身兼秦王、天策上將、太尉、尚書令、雍州牧、陝東大行臺尚書令(轄區囊括了整個黃河以東地區,治所則設在當時唐朝兩都之一的洛陽,李世民不但有轄區內的軍事、行政大權,還有完全的人事自由權)、左右十二衛大將軍(武德五年)、益州道行臺尚書令、涼州總管等職位,李世民管理的地方遍佈大半個唐朝,在地方上實力雄厚,他甚至有政變失敗和老爹打內戰的權力基礎。
李世民對不能同自己爭皇位的兄弟也都很大方,將大部分兄弟(除了早死的那些)都送到地方上擔任上州(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的州)的都督和刺史。李世民有14個兒子,除了太子承乾和早死的李寬外,有十個兒子都擔任過重要地區的軍政長官(李器、李簡也是早死,沒有他們擔任官職的記載)。真正小氣的是李隆基李三郎,他把眾多兄弟子侄都送到“十王院”中,當高階俘虜。這些王子皇孫成年後也會得到遙領某地的權力,但只給工資,不給任何權力。李三郎還廢除了唐朝皇子兼任禁衛軍長官的慣例,開創了太監管理禁衛軍的歷史。
回覆列表
因為給藩王封地不僅是歷史的倒退,而且是不明智的,最終導致天下大亂的根源。我們可以看到周朝的分封,造成春秋和戰國。西漢初年,異姓王分封導致劉邦老年出征平亂。同姓王分封導致吳楚七國之亂。後來明朝分封造成靖難之變。所以分封藩王其結果是藩王諸侯要麼割據獨立,要麼爭奪皇位而起兵導致天下大亂。不過後面節度使也是一個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