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侃歷史那些事

    美軍的沒落計劃(Operation Downfall),是盟軍原先對日本本土發起的進攻計劃。

    沒落計劃分為兩個部分,奧林匹克行動(Operation Olympic)和王冠行動(Operation Coronet)。

    奧林匹克行動計劃於1945年11月1日實施,目標是佔領九州島南部約三分之一左右的領土,使之與已經佔領的沖繩成為下一步進攻的主要基地。小王冠行動則計劃於1946年5月1日實施,其目標直指迫近東京的關東平原。按計劃,此時位於九州的機場將為行動提供機降補給。

    奧林匹克行動的目標是進攻日本列島的最南部地帶—九州。計劃將於“X日”(X-DAY)發動,並預定為1945年11月1日。盟軍海軍將前所未有地聚集,為進攻提供海空支援:總計包括24艘航母,24艘戰列艦以及400多艘驅逐艦和護衛艦。美軍將有14個師參加登陸作戰。透過使用沖繩作為前進基地,作戰目標是完全控制九州南部地區。這個地區將在隨後的戰役中作集結地之用。

    奧林匹克行動還包括一個欺騙性的計劃,代號為“彩蠟筆行動(Operation Pastel)”。彩蠟筆行動的目的是使日本相信盟軍聯合司令部拒絕了登陸進攻方案,而以包圍和轟炸為對日作戰策略。行動將包括奪取日本位於臺灣、中國東海岸、及黃海海域的軍事基地。

    美國空軍第20軍將繼續擔當對日戰略轟炸任務。美國遠東空軍提供戰術空中支援。遠東空軍負責攻擊日本位於九州、本州兩地的機場和運輸動脈,包括關門海底隧道也納入攻擊目標;同時還負責確保登陸沙灘地帶的制空權。

    在登陸作戰之前,即X-5日左右,會先奪取種子島、屋久島以及甑島列島等幾個周邊島嶼。之前的沖繩戰役顯示,對於此種登陸作戰,在戰場附近建立安全的停泊地十分必要,以供已投放完部隊的登陸艦和因空中打擊受損的艦隻使用。

    美國陸軍第六集團軍將從宮崎、有明町(鹿兒島)和串木野(鹿兒島)三個主要地點進攻九州。如果在九州的地圖上畫一個鐘,這三個地點大約分別位於4、5、7點方向。35塊登陸沙灘全部以汽車品牌命名,如奧斯汀、別克、凱迪拉克等。每塊登陸沙灘被分派給1個軍團。最終的兵力對比約為3名美軍對1名日軍。在1945年初的時候,宮崎基本上是不設防的,而有明町及其周邊的良港則被嚴密防禦。串木野儘管防守薄弱,但其地形十分險惡,預計將給盟軍造成最嚴重的傷亡。

    最終目標如圖中標註“general limit of northern advance”之虛線所示,僅止於九州南部地區。總的來說,奧林匹克行動只是為隨後的本州進攻計劃提供一個前進/支援基地。

    王冠行動

    小王冠行動的開始日為“Y日”(Y-DAY),並預定在1946年3月1日。行動規模將超過諾曼底登陸,成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預計會有25個師直接參與登陸作戰。美國陸軍第一(集團)軍將從房總半島的九十九里濱展開登陸;第八(集團)軍的進攻地點則是位於相模灣的平冢市。兩軍登陸後分別北上,最終在東京會師。

    奧林匹克行動將基本上只使用當時太平洋戰區已存在的軍事力量。這包括英國太平洋艦隊(一個由英國指揮的英聯邦聯合艦隊,計有12艘航母和若干戰列艦),以及曾參加菲律賓戰役的澳洲第一戰術空軍。後者將為美軍提供有力的近距空中支援。唯一的主要再部署是英聯邦的一支轟炸機軍(綽號“Tiger Force”),計劃由歐洲轉往沖繩的空軍基地。

    小王冠行動則需要全面的再部署,包括從歐洲、南亞、澳洲及其他地方召集部隊。當時美國第一集團軍(15個師)和空軍第八軍都在歐洲。伴隨再部署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同時進行的復員,這導致許多部隊中經驗最豐富的官兵離開,整體戰鬥力遭到削弱。此外,如果九州戰局不利而需要援軍,將直接從為小王冠行動預備的部隊中調撥。另外,考慮到小王冠行動的任務特殊性與艱鉅性(要直接攻擊被重兵防禦的日本首都),還要再部署一支13至15個師作為第二梯隊,這些部隊在登陸成功之後也立刻投入作戰。

    根據美國曆史學家約翰·雷伊·斯蓋特斯(John Ray Skates)的說法:

    美國的計劃制定者們最初沒有注意到非美國地面部隊參與進攻關東平原的可能性。他們所釋出的計劃暗示所有的攻擊、支援和預備部隊都將來自美國。不過,當1945年夏天重新規劃小王冠行動時,所有的同盟國都提供了地面部隊,而對於這些部隊的規模、任務、裝備和支援等問題,在最高決策層中產生了爭論。

    澳洲曾要求將其部隊納入奧林匹克行動的第一波攻擊序列中,但為美國指揮官們拒絕。根據隨後的磋商,最終決定一個由英國、澳洲和加拿大組成的英聯邦軍團(戰鬥兵力約100萬人左右)將參加小王冠行動。如果必要,這些國家,以及其他英聯邦成員國,還將提供其他援軍。麥克阿瑟以語言、組織、構成、裝備、訓練、信條等為由拒絕了關於讓印度部隊參戰的提議。他還建議所有外籍部隊需要按美軍模式進行組織,只使用美式裝備和後勤,以及在部署前於美國進行為期六個月的軍事訓練。這些提議均被接受。一名英國軍官,查爾斯·凱得利(Charles Keightley)中將,被提名指揮英聯邦軍團。澳洲政府對此提名錶示懷疑,認為讓一個沒有對日作戰經驗的人擔當指揮官是不合適的,並同時提名萊斯里·莫希德(Leslie Morshead)中將為指揮官。

    但出於各種因素考量,美軍決定用原子彈來避免大量的傷亡。外加上蘇聯對日宣戰,日本最終宣佈投降,該計劃便永遠停留在紙面上。

  • 2 # 縹緲峰下一粒沙

    作戰代號“霸王行動”,霸王行動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登陸作戰行動,涵蓋了當時盟軍全部兵種海陸空三軍的一次聯合作戰行動。

    “霸王行動”是盟軍歐洲大反攻的開始,更為人知的名字叫“諾曼底登陸戰”。

    其背景是,以英美為首的盟軍部隊,期望於1944年登陸諾曼底開啟深入歐洲的前進通道,從而解放法國對德國形成戰略優勢,隨後一舉攻入納粹德國本土,結束戰爭。

    1944年6月6日,以英美聯軍為主力的盟軍先頭部隊18萬人,在龐大的盟軍艦隊掩護下,穿過英吉利海峽,成功佔領猶他、奧馬哈、金灘、朱諾和劍灘五處海灘,為隨後的盟軍大部隊穩定前進口岸,緊接著300萬盟軍猶如潮水般擁入法國境內,一路勢如破竹,成功開闢了歐洲大陸的第二戰場。作戰行動於8月19日後結束。

    而整個霸王行動,又分數個階段,接下來說幾個點。

    一、早在霸王行動前一個月,盟軍就開始了爭奪法國空域的制空權之戰,數千架盟軍戰機不分晝夜的對法國領空德軍目標實施攻擊,淨空空域之後,緊隨其後的就是轟炸機部隊對法國境內戰略目標進行高密度轟炸。法國境內交通網、兵工廠、德軍防禦陣地、高價值目標,都遭受到了嚴重摧毀,諾曼底登陸戰能得以成功,絕對的制空權也是勝利關鍵。

    二、1944年6月5日,也就是在著名的諾曼底登陸的前一天,按照作戰行動的一部分,盟軍空降部隊提前一天,對諾曼底實施空降作戰,其目的是破壞諾曼底境內交通網,阻止德軍裝甲部隊支援,扼守重要戰略目標使盟軍可快速透過深入法國境內。

    這是整個行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盟軍先頭部隊能否穩固前進通道,就看空降部隊能否挾制住德軍的反撲。

    結果是成功的,但盟軍空降部隊也遭受了巨大損失,美軍88空降師幾乎被德軍防禦部隊殲滅。

    三、盟軍海軍一直是這場行動的主角,登陸戰最堅實的護盾,在登陸戰開始之時,納粹德國在諾曼底的海防攻勢,大多是由艦隊火力清除,當時戰鬥之慘烈,直到現在也可在諾曼底灘頭看見。密密麻麻的彈坑,就是由這些鉅艦大炮砸出來的。

    總之,二戰時陣營雙方都有很多次軍事行動,行動代號通常很有趣,但行動的結果可就不一定有趣了。

  • 3 # 榮華之武器堂

    二戰時的作戰代號非常多,大家比較熟知的有白色方案(德國入侵波蘭)、紅色方案(德國入侵法國)、海獅行動(德軍計劃入侵英國)、巴巴羅莎計劃(德國入侵蘇聯)、霸王行動(盟軍諾曼底登陸)、巴格拉季昂(蘇軍的白俄羅斯戰役)等。

    不過還有許多沒有實施的作戰代號不太為人清楚。這裡介紹其中的 1個-鐵錘行動(Operation Eisenhammer)

    1943年德國空軍官員斯坦曼制定了一份針對蘇軍發電廠的空襲計劃。按照德國的理解,蘇聯電氣化專案是一個大型而複雜的工程,利用伏爾加河及其支流的水力進行發電。這些電能中3/4會輸送到至關重要的國防工業。如果空襲這些措施,將會是蘇聯工業放慢腳步。

    按照他的設想,一系列目標精準空襲可以迅速切斷蘇聯電源。由於此時蘇聯沒有掌握水電渦輪機的製造技術,還依賴從美國進口。一旦遭到襲擊,蘇聯重新建設電廠將不得不花費巨資進口渦輪機。而由於處在戰爭時期,如此巨大的花費對於蘇聯來說替換是難上加難。

    計劃制定後,德國空軍準備由子母機完成。Mistel子母機組合中,作為子機的是Ju-88轟炸機,而母機是個頭相對小的Bf109、Fw190等戰鬥機。Mistel的這種特殊,是因為作為子機的Ju-88轟炸機其實就是裝滿彈藥的無人轟炸機,透過機體上方Bf109等“母機”的操控飛到目標上空,子母機分離,戰鬥機單程返航。這樣的“人操炸彈”的組合,是旨在提高了德國空軍的打擊範圍。

    不過,一系列技術障礙延遲了進展。等到德國子母機可以用於作戰時,蘇軍已經逼近德國本土。之後,大部分的德國子母機在盟軍空襲中化為烏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作中有個非常非常難伺候的領導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