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睡的天堂

    對於蜀漢來說,雖然是三國之中最弱小的一方,但是,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姜維,都曾多次北伐曹魏,也即敢於最強大的曹魏相抗衡。在此基礎上,蜀漢的歷史,自然可以分為諸葛亮北伐和姜維北伐這兩個階段。那麼,問題來了,諸葛亮和姜維,都曾多次北伐曹魏,那麼誰的戰績更好呢?

    首先,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一統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歷經7年。與此相對應的是,姜維北伐,文學作品中稱為九伐中原,是指三國時期蜀國大將軍姜維北伐曹魏的戰爭。《三國志》記載,238年—262年之間,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連年征戰,蜀漢的國力耗損過度。對於諸葛亮北伐和姜維北伐,如果從斬殺曹魏名將這一角度來看,無疑是諸葛亮北伐的成果更大。

    對於姜維來說,雖然取得了洮西之戰這樣的大勝。但是,就大部分的歷史學者來說,則對姜維的北伐卻是貶多褒少,也即姜維連年征戰,耗損國力極大。甚至在姜維最後一次北伐進行時,來講廖化就勸姜維休整大軍,認為“連年征伐,軍民不寧,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閒之輩”,建議勿“強欲行難為之事”。也即姜維頻繁北伐中原,導致蜀國的國力受到了比較大的損失,這也引起了廖化、諸葛瞻、張翼等多位蜀漢武將的反對。並且,姜維北伐中的兩次失敗,都是敗在魏將鄧艾手裡,而正是因為對姜維取得的勝利,鄧艾得以參加了魏滅蜀之戰,而且在魏滅蜀之戰中起得了關鍵作用,成為曹魏消滅蜀漢的最大功臣。

  • 2 # 笑侃歷史那些事

    諸葛亮的規模大。詳細請看下面。

    姜維九伐中原與諸葛亮北伐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姜維達不到諸葛亮對魏國的震攝效果,諸葛亮直指魏國腹心長安,姜維只能在雍涼邊界侵擾。這與姜維與諸葛亮能力的差距有關,也與蜀國與魏國經濟實力逐漸拉大有關。

    下面將從魏蜀之戰六條路線入手,說明魏蜀之戰可以走的途徑,在此基礎上論述了諸葛亮、蔣琬費禕、姜維的對魏思路,從進攻(北伐)、防守兩個角度說明姜維與諸葛亮的差距。

    一、魏蜀之戰六條路線 三國時期蜀伐魏或魏伐蜀有六條路線可以選取:

    第一條是子午道,從秦嶺經子午谷進入西安以南,谷長330公里,為四道中最長同時最艱險的一道。魏延 建議諸葛亮走的就是這條道;230年曹真伐蜀走的是這條路線。《資治通鑑》說263年魏滅蜀之戰鍾會兵分 三路,自斜谷、駱谷和子午谷進漢中,事實上魏軍並未走子午谷。

    第二條是儻駱道(或稱駱穀道),儻駱道得名於其南口位於漢中洋縣儻水河口,北口位於周至縣西駱峪。 儻駱道長約240公里,路程最短,但是中間絕水地段較褒斜道為長,山路險峻,通行困難。是秦嶺古道中 最快捷也最險峻的一條古道。南口為興勢山阻礙,244年興勢之戰,曹爽走的就是儻駱道,為王平擊敗。 253年魏滅蜀之戰,鍾會東路軍兩路之一走此路。

    第三條是褒斜道,古代穿越秦嶺的山間大道。褒斜道南起褒谷口(漢中市大鐘寺附近),北至斜谷口(眉 縣斜峪關口),沿褒斜二水行,貫穿褒斜二谷,故名,也稱斜谷路,為古代巴蜀通秦川之主幹道路,全程 249公里。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令趙雲出箕谷,佯攻斜谷;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走的就是此道, 最後病死於五丈原。253年魏滅蜀之戰,鍾會東路軍兩路之一走此路。

    第四條是故道:也叫陽關大道,北起陳倉南之散關,南至陽平關,道路平坦。漢高祖劉邦“明修棧道,暗 度陳倉”,暗度的就是陳倉道。215年曹操滅張魯走的就是故道;228年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為郝昭所阻。

    第五條是出祁山,自陽平關往北,入魏境,在山高谷深、鋒銳坡陡的隴南山地行軍,從武都郡沮縣沿西漢 水漕運250公里,到達隴右之祁山。這路程雖長,但中途有通漕,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走的就是這條路 線。姜維九伐中原基本上走的是這路線,有時走得更西。

    第六條是經水路東取上庸、魏興二郡,並與東吳聯合會攻魏國。蔣琬執政期間,曾經大造舟船,準備襲擊 魏國的魏興、上庸二地,可惜因病重而未能實施。

    二、諸葛亮北伐與姜維北伐的區別

    蜀漢為何要堅持北伐?

    是因為蜀國是弱國,而魏國是強國。如果魏國採用守計,發展經濟,繁衍人口,將在經濟人口軍事上超越蜀國,蜀國必將滅亡。所以諸葛亮、姜維堅持北伐是以攻為守,可以延緩魏國發展,使“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一旦魏國有變,蜀國還會有一絲機會,北伐是改變境況的唯一途 徑。

    此外,北伐符合蜀國威武自強戰略,提高蜀國軍力,可以震攝中原,宣揚漢室正統,提高政治影響; 同時還可以轉移蜀漢國內益州、東州及荊州集團的矛盾,把目標針對外敵。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逆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 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 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 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 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

    北伐的戰略目標,法正在勸劉備進取漢中時說過:“(進取漢中)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蜀漢四個執政者執政期間,採取的策略均為不 同。 諸葛亮執政時期(223~234)北伐的目標取其上策,五次北伐分別是:

    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命趙雲鄧芝設疑兵於箕谷佯攻斜谷,本人親率大軍攻祁山。諸葛亮大軍殺得魏國措手不及,攻陷了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可惜用人不當,馬謖失了街亭,為張郃所破,諸葛亮只好返回漢中。北伐無功而返。

    第一次北伐是諸葛亮上佳的機會,魏國對西線重視不夠。北伐失敗 後,魏國將重兵把守西線。 同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郝昭堅守二十多天,魏國援軍趕到,蜀軍再次退 回漢中。 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蜀將陳式進攻武都、陰平,留兵據守,自己佯攻建威,以策應陳式,這次蜀 軍獲勝。230年,魏國大將軍曹真主動出擊,進攻漢中,蜀軍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 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 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軍再走祁山,與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於上卦痛擊司馬。自此,司馬懿拒不出 戰。因李嚴上下其手,諸葛亮被迫班師。 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走褒斜道,率軍至五丈原,與司馬懿僵持不下。諸葛亮決心屯田久戰,奈何 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 蔣琬執政(234~246)、費瑋執政(246~253)期間取其下策,以圖保境安民,發展經濟。蔣琬執政期 間,曾經大造舟船,準備襲擊魏國的魏興、上庸二地,可惜因病重而未能實施。244年曹爽大舉伐蜀,蜀 將王平於興勢大破魏軍。到費禕執政期間,徹底採用守勢,不再出擊。

    姜維掌兵(並非執政時期,253~263)選取中策,以圖雍涼,以廣拓境土。姜維九伐中原(或者說十一伐 中原)走的基本上隴西路線這是因為:魏蜀之間的強弱更為懸殊,姜維被迫走邊緣地帶,不走曹魏核心長 安方面;這也與姜維隴西出身有關,不乏擁兵自保意味,九伐中原其間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 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基本上扼制了魏國南侵。但姜維走邊緣地帶,使雍涼不解鞍,卻不能扼制魏國 經濟與人口的發展,姜維將才不比鄧艾、鍾會等高多少,所以姜維北伐達不到諸葛亮效果。

    在進攻上,姜維不如孔明,但也不會有太大差距。在防守漢中上,姜維遠遜諸葛亮,防守漢中不力,是蜀漢覆滅的重要原因。 防守漢中蜀國幾位軍事領袖的方法不同: 諸葛亮主力部署於漢中前沿,待魏軍進攻漢中時,則誘敵深入漢中平原而殲之。諸葛亮以此大破了魏國曹真的南侵; 蔣琬費禕時期以主力部署於漢中千里之外的涪縣、漢壽,以次要兵力部署於漢中。在漢中實兵諸圍,兵力部署於築城要點,禦敵於秦嶺,再以主力自涪縣迅速增援。蔣琬、王平在興勢之戰大敗曹爽,保住了蜀國姜維時期,竟然將主力部署於沓中(今甘肅舟曲),以次要兵力部署漢中,放棄漢中的實兵諸圍,意圖引魏軍入漢中平原,魏軍攻關不成,在糧草不繼退兵後,伺機出兵一舉殲滅。此舉棄險不顧,實為開門揖盜。魏伐蜀鍾會軍隊順利推進,和姜維戰國關係莫大;而鄧艾延續了姜維的馳援,漢中要地終於落入了魏軍之手。

    綜上,姜維規模不如諸葛亮,一是進攻端走隴西雍涼,放棄了對曹魏核心長安的威脅(當然這也與 魏蜀對比優勢變化有關);二是姜維將才不如諸葛亮,與當時的鍾會鄧艾將才伯仲之間,不像諸葛亮對魏國眾將的絕對優勢,讓曹魏只能拼死守來敗退蜀軍。 但北伐不利還不足以讓蜀國滅亡,姜維防守漢中的蹩腳戰略,是蜀國失敗的重要原因。

  • 3 # 青年研習社Destroyer

    諸葛亮的戰略意識是遠遠強於姜維的。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劉備病逝以後力排眾議與東吳重定盟約,失去荊州後兩路出兵的戰略規劃及時轉變為蠶食雍涼,北伐之前平定南蠻解決後顧之憂,並且依託南中之地為北伐提供物資和兵員,其精心打造的無當飛軍成為三國時期最精銳的部隊。

    諸葛亮每次北伐的戰略意圖也很明確:

    第一次北伐意在奪取魏國的隴西地區,若非馬謖違揹他的部署,街亭失守功虧一簣,諸葛亮還真能斷絕隴道。

    第二次北伐意在側應東吳疲憊魏國,成功吸引已經走到伐吳前線的曹真主力回援,減輕了東吳的防守壓力又讓魏軍疲於奔命。第三次北伐則是第二次北伐的延續,意在鞏固漢中防線同時打出進攻涼州的新路線,打通蜀漢與魏國西北少數民族的聯絡,為自衛反擊戰中魏延深入羌中大破郭淮鑑定基礎(與諸葛亮北伐從漢中出兵不同的是,後期姜維北伐經常從陰平出兵)。

    第四次北伐時,郭淮的隴西軍團已經被魏延擊潰,於是諸葛亮一直在尋找機會擊潰魏國中央軍,最終也基本上達到了目的,滷城之戰大破司馬懿。若非關鍵時期李嚴延誤運糧,隴西地區還真能夠劃入蜀漢版圖。

    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意在透過在渭南屯田拖垮魏國經濟,據史書記載,當時魏國經濟瀕臨奔潰,軍心也因為司馬懿的“畏蜀如虎”動搖的厲害,在諸葛亮病逝幾個月以後魏國立即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若非天不予時,或許諸葛亮真能成功。

    姜維在戰術上的能力的確不可輕視,姜維北伐兵力少則不到一萬人,多則四五萬,這點兵力還不到魏國總兵力的1/10,還不如魏國一個雍涼軍團的兵力,卻能夠迫使魏國戰略防守數十年,北伐在兵力、補給都不如魏國的情況下,整體上還是勝多敗少,損失上也是魏國損失大於蜀漢。

    蜀漢只有一個姜維,魏國卻有鄧艾、司馬昭、司馬望、陳泰、郭淮等頂尖名將,姜維能夠獨自支撐漢軍與他們交戰不落下風,他的軍事才能還是可圈可點的。然而在戰略上,姜維完全可以說是不懂戰略了,北伐一直是走一步看一步,沒有明確的戰略目的,完全是為了北伐而北伐,姜維之所以一直被詬病窮兵黷武,很大程度也是這個原因。

    蜀漢朝廷發現姜維東打一下西打一下,也不知道姜維想幹嘛,沒有明確的戰略目的卻頻繁出兵,這不是窮兵黷武是什麼?當然其實姜維也有姜維的無奈,他不像諸葛亮一樣掌握蜀漢軍政大權,可以集中全國的力量去支援北伐,實際上姜維北伐大多數朝臣是反對態度,他只是一介降將,他的大將軍位置也是靠軍功一步一步爬上來的,並非諸葛亮提拔。費禕死前,姜維能夠調動的只有不到1萬人,直到費禕死後,姜維才好歹能夠調動數萬大軍。兵力不足也制約了姜維的戰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麼點兵力夠他幹嘛?因此在費禕死後姜維對魏國的北伐只能算是騷擾性作戰,基本上掠奪一點人口物資,魏國主力一來就逃的那種。

    但在費禕死前還能以兵力不足為姜維開拖,費禕死後姜維的操作就讓人懷疑他到底有沒有戰略意識了。費禕死的那一年恰好是諸葛恪發動北伐的那一年,於是姜維應諸葛恪所邀,出兵北伐,這一次沒有費禕的制約,又有東吳拖住魏國大部隊,想必姜維一定能夠大展宏圖了吧?然而結果卻讓人驚訝。魏國雍州刺史陳泰得知姜維進攻南安,急忙調兵遣將救援南安,但他剛剛走到洛門,姜維居然就糧盡而退,姜維第一次大規模北伐居然連一仗都沒打就糧盡而退。蜀漢不是已經有木牛流馬了麼?效仿諸葛亮屯田也可以呀?提前多準備電糧草也可以呀?怎麼打仗糧草都不帶夠?(PS:這裡有個誤解,就是諸葛亮北伐經常因為糧盡而退,但是歷史上諸葛亮真正因為糧草問題而撤退的只有第四次北伐)洮西之戰,殲滅魏軍數萬人,是姜維一生當中的最大戰績,這也是蜀漢立國以來的最大勝利,僅從這點看他的戰績是超過了諸葛亮的,但是戰略上呢?他不知道乘機傳檄附近郡縣,居然圍攻狄道,死磕王經,可見他的戰略意識是遠遠不如諸葛亮的,甚至可以說是毫無意識。

  • 4 # 小驢品歷史

    我認為是姜維的北伐規模大!諸葛亮的北伐是有限的北伐,而姜維的北伐是露家底。

    大家發現沒有,諸葛亮的五次北伐,雖然勝少敗多,但收穫依然巨大,而且損失並不是很大,在蜀漢政權能夠承受的範圍之內,因為諸葛亮每次北伐,動用的力量並不是很大,往往也就帶領幾萬人馬,有機會就打,沒有機會馬上撤退,決不戀戰,可見,諸葛亮的北伐是有限的,只以擴大影響和震驚曹魏為主,無意與曹魏僵持下去,因為諸葛亮知道蜀漢真正的實力並不強大,但不能暴露,採用虛實相接,令曹魏捉摸不透,軍政能力並不比諸葛亮弱的司馬懿都被諸葛亮壓制得不敢冒然出兵,這就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其實,司馬懿如果真出動應戰,以蜀漢的實力還真不堪一擊,但諸葛亮就有本事壓著司馬懿的大軍不敢出動,而蜀漢政權因此而繼續存在下去,特別是諸葛亮透過北伐,穩定了邊界漢中,漢中的老百姓有歸屬感,而且漢中的經濟有了迅速的發展,漢中的人口也有了充實。

    而姜維的九次北伐,幾乎是動用了蜀漢能夠動用的力量,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這樣的北伐其實是不留後路,所以,姜維的北伐雖然在開始有一定成效,但後來就被曹魏識破,認定蜀漢只不過是黔驢技窮,弄清楚了蜀漢的力量不過如此,所以,在公元263年,姜維發動的最後一次北伐中被曹魏反攻,鄧艾透過偷渡陰平一次性就將蜀漢消滅。

    三是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練兵為主,而姜維的北伐是勞民傷財。

    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一個國家和平時期必須的動作,因為一個政權和平時期如果沒有遠慮,那這個政權也就離滅亡不遙遠了。蜀漢在劉備去世之後,經歷了幾年相對的平穩時期,雖然有諸葛亮的南征少數民族,但只是區域性的,有限的,整個部隊幾乎相對穩定,但三國相爭,和平都是暫時的,戰爭隨時都會打響,所以,練兵那是必須的過程,如何練兵,必須透過實戰,北伐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諸葛亮透過有限的北伐,練兵的效果十分顯著,一方面在諸葛亮時期,曹魏不敢輕易南征,另一方面,在諸葛亮之後,公元244年,曹魏大將軍曹爽率領幾十萬大軍南征蜀漢,被費禕打得大敗,這場勝利應該是蜀漢在諸葛亮之後最輝煌的一次勝利,蜀漢政權也因此進入了相對的穩定時期。這也充分說明諸葛亮透過北伐起到了練兵的效果。

    而姜維的北伐,在蔣琬、費禕時期都是反對的,所以,姜維的最初北伐也是有限的,動用的人馬不過一二萬,但費禕之後,姜維舉全國之力北伐,加速了蜀漢滅亡的步伐,因為姜維的北伐是勞民傷財,不計後果,導致民怨沸騰,尤其是姜維在感受到黃皓亂政之後,不是想辦法如何治理內政,而是害怕被害而執意北伐,更讓蜀漢事實上陷入了分裂,讓姜維的北伐陷入孤立,無論是亂臣黃皓之流,還是忠心為國的諸葛瞻、廖化等都反對姜維北伐,所以,姜維後期的北伐讓蜀漢進入死衚衕,即使不是鄧艾偷渡陰平成功,那蜀漢也會內部瓦解。

    四是諸葛亮的北伐是與東吳的整體聯動,而姜維的北伐是一意孤行。諸葛亮的北伐其實是與東吳北伐整體行動的一部分,是在執行兩國聯盟的整體戰略,是國家的意志,所以,諸葛亮的北伐與東吳的北伐往往是相互響應,有章可循,同時也是進退自如,無論是蜀漢還是東吳,所有的北伐,無論是勝利還是失敗,自己的損失並不是很大。但是,姜維的北伐明顯與諸葛亮時期的北伐背景不同,這個時候東吳的孫權已老到後來去世,陸遜靠邊站到悲憤離世,已進入衰弱時期,兩國聯盟實際上有名無實,如何自保應該是這個時期最大的國策,所以,如何發展國力應該是蜀漢這個時期最基本國策,蔣琬和費禕主政時期就做到了這一點,但姜維卻一意孤行,執意北伐,違背了國家意志,而且也是單獨行事,東吳並不與其響應,讓曹魏有時間有精力集結力量專門應對姜維的北伐,這也是姜維北伐一次比一次輸得慘最終導致蜀漢亡國的根本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產車的效能、空間、適用性有超越漢蘭達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