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秭歸橙子格格

    每每看到小時候的場景,都會很欣喜。除了小時候的無憂無慮,還有些啥呢?說不清道不明。 小時候,不是這種,只是比較接近吧。那會兒,在土屋裡,樓頂吊了好多豬肉,從中間吊一根鐵絲,下面掛一把又大又圓的砂吊子燒開水,黑不溜秋,年歲已久,洗都洗不掉。

    現在,媽媽放的鐵三角,用的平時在爐子上燒水的壺。這把壺,補過底子,30多年了吧。 蓑衣,在娃娃眼裡,估計很普通吧,但在我眼裡,會賦予太多的情感。

    小時候,幾乎是家家戶戶都有,在大棕樹上割棕,一年一年攢著,夠了,就請敲蓑匠到家裡來織蓑衣,有的也會做棕墊子,用途就是現在的床墊,不過,需要很多很多棕。

    這個蓑衣,主要用於下雨。雨大,屋漏,或者屋後的水溝漫了,大人就會披著去蓋瓦,或者用鋤頭把溝的水排除。時間久了,也是會溼透的,只是披著總比沒有的好。

    還有,小時候都餵豬,也會披著去地裡弄豬草,或者排除地裡水溝的水。當然,蓑衣比較繁重,去地裡大多用的一剪兩開的塑膠紙。 說起棕,就是這樣一片一片從棕樹上割下來的。現在,沒人織蓑衣了,也就沒人割了。媽媽把它拿來曬香瓜籽,是來年的種子,小時候經常這樣曬。

    棕樹,很高很高,老屋邊還有兩棵大棕樹陪我長大。那會兒,村裡流行放電影,經常的就是拴在倆棕樹上。現在,棕樹還健在,放電影的那個爺爺也老了。 石磨,這只是一部分,還有磨槽,柺子。記憶裡,奶奶推著柺子推幾下,停下來喂黃豆,又去拐幾下,直到泡發脹的黃豆全部推完,出來一桶白花花的懶豆腐。然後,加蘿蔔菜葉子煮,就是鮮美的懶豆腐了。

    現在,有黃豆粉賣,可以直接豁成懶豆腐,風味卻遠遠比不上石磨磨出來的。 破舊的大鐵鍋,用來烤火,可以邊烤火邊烤紅薯橙子。聽老輩說,烤橙子可以止咳。

    小時候,一般是把地面挖個四方窩,就當是鍋的用途了,然後把柴火放進去。現在,我們都是燒的每年春天修剪下來的橙子樹枝。那會兒,都是在大老遠的高山砍柴,揹回來。

    聽媽媽說,爸爸清晨就去砍,媽媽中午做好飯送去,然後和爸爸一起砍,晚上揹回來。那會兒和現在比起來,真是太苦了。現在,邊種地柴禾就被揹回家了。 雞蛋是土雞蛋,我要曬的是葫蘆瓢。小時候,每家都有好多葫蘆瓢,它們都有分工的。有的舀清水,有的舀洗碗水,有的舀高粱面餵豬,有的過年用來裝瓜子花生。

    現在,我們年年也會種葫蘆,只是僅僅用來吃了,偶爾會鋸開幾把,很耐用。 野韭菜,小時候的春天,跟著姑姑到很遠的地方挖野韭菜,半天回家就是滿滿一揹簍。回家把根和黃葉擇乾淨,洗淨撒鹽醃,最後切沫曬乾。

    那會兒,姑姑還是姑娘家,沒有出嫁。她的兄弟姐妹多,每一個人都是有分工的。好像記得三姑主要和她哥哥們幹農活,小姑就是專門洗衣做飯打豬草。 豆醬,也是黃豆的加工品,做起來可麻煩了。每年冬天,做一次,曬乾吃全年。媽媽做的,知道大概步驟,我沒打算學估計也是學不會。做這個,真的需要日積月累的經驗。做不好,不好吃,還會有難聞的氣味。

    曬乾的黃豆泡發,一晚,放到大鐵鍋裡煮,時不時注意水,不多了,就加,時不時攪拌,不然粘鍋就有糊味,煮上大半天吧。時間久了,媽媽的胳膊肯定酸。

    煮熟了,這個熟,也是有講究,不像炒菜,七分熟九分熟都可以。熟後,把水汽煮幹,一定不要煮糊了。趁熱舀到之前洗乾淨晾乾的袋子裡,封頭,趕緊裝進有好多稻草木渣的窩裡,蓋好。

    第一天沒事,後面幾天,時不時去摸摸,窩裡熱著還好,不太熱就趕緊用塑膠瓶裝熱水去接,儘量要窩裡暖和起來。如果窩裡涼了,就失敗了,做出來的不好吃。

    幾天後,豆醬上絲蠻好了,就可以出窩了。弄出來,絲網網的,還冒著熱氣,就是做成功了,必定好吃。媽媽再切薑絲蒜沫,撒鹽辣椒麵一起拌進去,有時候媽媽也會加一些橙皮丁。

    攪拌好,就可以吃新鮮的了,放一些到泡菜壇,大部分都會曬乾,儲存起來,炒臘肉,直接加蔥花炒,香噴噴。 水桶,小時候挑水吃的。那會兒,好多戶一個水井,媽媽很早起床,挑滿一缸水,差不多夠人豬一天,還得節約用。 葫蘆,等它老了摘下來,幹了,就可以把表皮刮乾淨,用鋸子一鋸兩開,搞成葫蘆瓢,舀水舀糧食。 曬醬缸,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做一大罈子醬,也是吃全年。有的人戶密的,就這樣幾大壇曬一起。一般都是清晨或者傍晚舀醬吃,順便攪拌一下,去舀時,勺子不能沾水沾油。特別夏天大中午的,不能去動。 絲瓜,等它老了幹了,就摘回家剝皮,把絲瓜籽抖出來,裡面的絲瓜絡,洗碗超好用,不沾油。 桐葉,現在連梧桐樹都少見了。小時候,山上好多梧桐樹,最好看的就是梧桐花兒,潔白的邊緣,上面有紫紅絲絲,美麗無比,記憶猶新。

    桐子,可以榨油,這種乾枯的桐葉,更是寶。手凍了,可以煮桐葉水,燙,治療預防凍瘡。 小高粱苗,小時候,我們這裡會種一些,不是為了收小米,而是把苗子弄來扎刷鍋的刷子。

    鐵樹苗也是,用來扎掃帚,那會兒,掃帚都是這樣很重的,自己做的。 折耳根,又名魚腥草,小時候經常到處地裡挖,媽媽時常教我,不要在人家田埂上挖,不然,把路挖壞了。

    這種地裡野生的,很香,還有葉子,嫩的時候也可以吃,酸酸的。 紅薯,小時候,果園空隙裡種好多紅薯,挖地、扦插,沒有我的事,但是,挖紅薯了揹回家,我經常充當那個背的角色,小小個頭,一揹簍一揹簍的背。

    父母背的多,好多挖了揹回家,堆在角落像山一樣,隔幾天媽媽洗一次,然後每天撿一些,煮熟,夠豬吃一天。

    現在,地裡種一點兒紅薯,烤火時烤了吃就成了一種奢侈,因為少呀。紅薯葉,我們也會經常摘一些嫩的葉尖清炒,小時候,可都是豬的食物呀。 南瓜,和紅薯差不多,小時候也是種好多,揹回家餵豬。不過,種南瓜比種紅薯輕鬆好多,還有,南瓜不佔地,可以種在地的邊緣。 藠頭,現在種的少了。小時候,父母種太多太多。每天爸爸挖好多回來,晚上我們剪根,拿著不太好用的剪子,衝的眼淚流。後來睡去了,父母一直剪到半夜。天不亮,爸爸就起床背到鎮上賣,貼補家用。 薅鋤,專門薅草用的。我家大大小小好幾把,果園裡的草,每年要鋤好多次,我薅不動,喜歡拔草,爸爸又說拔的沒用。因為,薅草,不僅僅是鋤草,也是疏鬆土壤,給橙子樹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香椿,就如同那兩棵大棕樹,很高,但是很細,也是很多年了,依然健在。每年春天,我們都會掰一些回家涼拌吃,我超喜歡。掰了長,可以掰兩三次。 風斗,很古老的農具了。小時候,果園空隙裡種了好多高粱玉米糧食,父母揹回家弄成一粒一粒,然後從上面的鬥裡緩緩倒入,一手把控速度,一手搖把兒,糧食就從下面的口流出,葉子渣子從旁邊的口吹出來。多年,已經被擱置。 大鍋灶,小時候,都是雙灶,就是兩口鍋。現在,隨著電器化的發展,都是一口了。 烤玉米,有一種玉米是甜玉米,嫩嫩的時候,烤出來特別香甜。烤時,外面的皮不要撕,連皮烤,開始火大,慢慢的用小火,皮烤掉了,玉米就熟的差不多了。

    小時候,是一種怎樣的場景呢?就是在玉米地周圍,找一小塊空地,撿一些乾的樹枝,掰了玉米就在地裡烤起來,烤好,用一小根樹枝從一頭插入玉米棒,真可謂現掰現烤現吃。 小時候,時不時會見到牛,黃牛、水牛,現在,能夠見到實屬難得。 小時候家家戶戶餵豬,我們家一般三四頭。媽媽要幹農活,洗衣做飯還得挑水打豬草餵豬,一天到晚的忙,忙到半夜。過年時自家留一頭年豬,其餘的都賣了貼補家用。

    我小學放學,學校沒午飯,先吃飯再去打豬草,最後才是做作業。現在,不餵豬了,少了好多事,當然,年豬也得靠到高山買糧食豬。每年都要做臘肉的,長輩的話,體力活,要吃臘肉,有點兒油氣,才有力氣幹活。 燕子窩,每年,都會看到燕子們一粒粒泥土銜來壘窩。有時候兩年會壘在同一個地方,這不,只是進出口不同。

    在陽臺上,有時真想偷偷躲在一個地方,拍照它們進進出出餵食的情景。 豬圈,有散圈緊圈,連一起的。緊圈裡比較乾燥乾淨,有豬槽,主要是吃食睡覺的。散圈,是這樣露天的,用來曬太陽拉粑粑的。

    最早的記憶,就是這種簡易的石頭砌牆。這種,有時候遇到那種特別“不聽話”的豬,也會拱石頭跑出去,後來就慢慢的改造了。 撿松毛,小時候,經常到樹林裡撿松毛,好大一口袋,卻不重,壓的很緊很緊,弄回家就是好東西了,可以燒很長很長的時間。不管是生火做飯還是發爐子,拿一點兒點火一著就燃,極好的引火毛。 摘花生,小時候,果園空隙裡種了好多花生。暑假,是我的假期,也是花生成熟的季節,爸媽拔了揹回家,堆滿一間屋,在門口只能看到花生山。

    我們夥同一些小夥伴,在花生堆裡爬來爬去,捉迷藏。估摸著父母幹農活快回家了,就趕緊認真摘花生。有時,也會遇到父母回來還在瘋狂玩耍。

    現在,就種一點點花生,夠自家人吃。清晨很早拔了揹回家,幾個人很快就摘完了。還有,那會兒父母說好多錢一斤,讓我們在家快點摘,回來稱重給錢。 娃娃背,娃娃有幾個月,可以坐了,就可以放到這種揹簍裡背了。這種背,方便,放進去就可以直接背起來。也只可以背幾個月,再大點兒,也背不了,有可能娃娃往上爬,腳踩到高點兒的坐凳上,搞不好就摔下來了。 小背褂,小時候,媽媽經常用毛線打毛衣給我穿,這種無袖的,就是背褂,用於加冷加熱,有袖的,就是毛衣。那會兒,穿四件衣服,一件內衣,一件毛衣,一件背褂,一件外套。這些毛衣,各種顏色,各種花草,媽媽有空時,就和附近的嬸嬸一起研討新花樣。 一個一個挨著過小河,然後一起採蘑菇。小時候,孩子多,總是聚集到一起滿山跑,長大了,孩子少,有的在家裡,有的在外地,這樣的場景就只能在記憶深處了。 篩菜籽,奶奶媽媽那代人,都是這樣一點一點篩,打理糧食的,會搞的,隨便篩幾下,就搞好了,漂漂亮亮,乾乾淨淨。現在的80後,幾乎都玩不轉了。 澆菜,好古老的東西,現在也澆,但不是這種工具了。 農家糞,小時候,種菜種糧食,父母都這樣吧,現在,少之又少了。 豬槽,就差不多是人吃飯的碗,這個豬槽,還是比較精緻的了,石匠一點一點打出來的,不餵豬了,豬槽就成了現成的水槽。 蒲扇,小時候的夏天,沒電扇,就是在媽媽的懷抱裡,用它扇著涼風睡著的。這麼些年,它們還在,比早些年更加好看了,只是用的比較少了。 小布鞋,真不知道是出自誰之手,奶奶,還是太太(奶奶的婆婆),小時候,這種手工納底布鞋都捨不得穿,總是怕弄髒弄破。 高大的皂角樹,小時候,姑姑經常摘好多皂角回家,放在火上燒,然後包在毛巾裡用棒頭砸,最後包著洗頭,大抵就是後來的洗髮水了。 大水缸,左邊這口大水缸,就是小時候我家的,媽媽每天清晨,天不亮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挑水,挑好幾擔,只到滿滿一缸水。節約點,一家人吃喝拉撒,還有豬雞的生活,剛剛好。 芝麻籠,小時候,經常可見這種,芝麻成熟了,就這樣捆好,三四捆一籠,隔幾天來收一次芝麻。把舊床單鋪在地面,散開一捆一捆的倒,拍打,弄好,再這樣捆起來,倒幾次,就好了,再把乾的芝麻桿揹回家燒柴。 小時候,大夏天,經常好多小夥伴一起,到溝裡戲水,捉螃蟹,現在,溝還是原來的溝,沒有那群人了。 用竹葉折小船,沿著溝水划向遠方。 竹掃把,專門用來掃場院的。 斗笠,和蓑衣是成套的,頭戴斗笠,身披蓑衣。 蒲公英,輕輕一吹,隨風飄去。 小板凳,特別矮桌子,吃飯最喜歡用小板凳。 刺泡,小時候漫山遍野跑,用梧桐樹葉做一個臨時的小兜,摘了裝進去。爸媽在地裡幹農活,看見也會摘了給我們帶回來。 雞窩,小時候,屋裡、雜屋裡,都會有好多雞窩,竹筐桶呀,底部墊上稻草,雞生蛋用的。當然,有些雞,會自己找些小角落生蛋。

  • 2 # 雞湯文化哈哈

    溫室效應帶來的危害: 1、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 2、海平面上升; 3、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 4、土地乾旱,沙漠化面積增大; 5、動物們失去棲息地。 溫室效應(英語:Green House Effect)又稱“花房效應”,是指星球的大氣層透過捕捉輻射使不同部份地區的氣溫相對穩定的效應。不少研究指出,人為因素使地球上的溫室效應加強,而造成全球暖化的效應。 產生原因: 溫室效應主要是由於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大量排放尾氣,這些燃料燃燒後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造成的。 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稱為溫室氣體。 效應原理: 太陽輻射主要是短波輻射,而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則是長波輻射。大氣對長波輻射的吸收力較強,對短波輻射的吸收力較弱。 白天:太Sunny照射到地球上,部分能量被大氣吸收,部分被反射回宇宙,大約47%的能量被地球表面吸收。 夜晚:晚上地球表面以紅外線的方式向宇宙散發白天吸收的熱量,其中也有部分被大氣吸收。 大氣層如同覆蓋玻璃的溫室一樣,儲存了一定的熱量,使得地球不至於像沒有大氣層的月球一樣,被太陽照射時溫度急劇升高,不受太陽照射時溫度急劇下降。一些理論認為,由於溫室氣體的增加,使地球整體所保留的熱能增加,導致全球暖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有機肥,有機肥和化肥有什麼區別,國家為什麼鼓勵有機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