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鴻煒
-
2 # 帥小西De
結合小西自己的經歷來看,我身邊不少博士同學、師弟進了企業,的確有不少人不想繼續做科研。一個人熬到博士畢業不容易,昨天還有上海的朋友留言說本科畢業的同學已做到年薪30萬,有房有車,碩士畢業的他年薪才20萬。小西想說,讀博時這樣的事情更多,進高校/研究院的初期收入真心不高,在博三時也許同學房車都有啦,自己才每月2000元的補貼。
之前,中科院的某個博士曾發文《博士快畢業了,卻發現自己不再適合做科研了》,如科研不順利、沒競爭力、實驗枯燥、收入不高、前途不明,感覺這些小西也遇到過,有時候想想真的覺得好難。高考後的4年大學、3年碩士、4年以上的博士生涯,真的會導致不少人累啦...
其實,看看近些年的博士未正常畢業率就知道,整個社會對博士的期許很多,導師的要求也嚴格,僅有1/3的博士能正常4年學制畢業,熬到第5年、第6年、甚至第7年將不少朋友的熱情已經熬沒啦,而且就算能畢業學術成果不是很多,繼續走這條路的競爭力真心不夠。
在就業單位上,小西還有個博士學弟直接去家鄉鄉鎮掛職副鎮長,今年春節還在群裡分享他們老家的特產,我們同學都買了不少。不過,就算有些博士不願意做科研,但進入高等教育單位的博士依然是主流,而且近些年不少學校在升本、升格大學,對年輕博士的需求很大,給予的待遇如送房、安家費、科研啟動金還是比較寬厚的。
前段時間中科大劉博士走失的事情,不少朋友都看到,讀博遠不是表面那麼風光,有時候實驗的進展還有一絲絲運氣,抑鬱是博士離不開的話題,在發現自己心態有點不對的時候,小西建議一定要和家人、朋友多溝通,哪怕及時就醫都沒有問題。真的,一個博士20餘年的求學生涯,除了自己的努力,也有父母家人的無私付出。
是"梅花香自苦寒來"或"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小西作為過來人覺得,可以想一想喜歡做什麼,做科研真的需要那一點"喜歡"。如小西之前就有個理論物理的博士朋友,只是因為對物理有著難以割捨的熱愛,哪怕讀博十分痛苦。給自己找一點喜歡,最初的幾年過去之後,路順啦就好走啦...
-
3 # 航小北的日常科普
因為不掙錢又累,還能有什麼原因呢?
比如說我們學校吧,學航空航天的博士生畢業了之後去北京的科研院所,一年算上所有的年終獎什麼的,到手能有15萬就已經算是非常不錯了。而學計算的畢業了去網際網路企業,本科畢業的年薪有個30萬都不稀奇。
而且在科研院所,加班是常態,就怕什麼東西出個什麼故障,一出了故障那就真的是沒完沒了的排除,我見過的就有科研人員說連著一個月都是天天加班,週六週日都幹到晚上九十點鐘。加班就算了,關鍵是完全沒有加班費的概念,以前晚上留在單位加班的人還會發個盒飯,現在說這不符合規定就給取消了。反正就是你的任務你就得完成,給不給錢都是這樣。
好些博士生在初高中的時候,可能是十里八鄉有名的好學生,但是博士畢業的時候都快30歲了,一打聽一個月還不如七八年前就已經畢業的高中同學賺的多,別說買房買車結婚生子了,連房租都得要厚著臉皮跟父母借,尤其是一到了過年,七大姑八大姨問起來工作怎麼樣,這日子怎麼過?
這還是那些順利畢業的,那些遲遲畢不了業的博士就更加不用說了,心氣兒磨沒了,前途看不到了,堅強一點兒的還知道害死不如賴活著,先畢業再說,心理素質頂不住的就往往尋了短見了。2019年年初的時候,中科大博士跳河自殺,就是這種情況。
人都是俗人,就算不是為自己考慮,也得想著要孝順父母吧?所以博士不想搞科研了,想要去企業,尤其是賺錢多、來錢快的企業,都可以理解。再說了,企業也需要高學歷,也需要高技術人才,博士去了這些企業,平臺更高,也不吃虧。
當然,也有願意做科研的博士,有的確實是一腔熱血、撞到南牆也不回頭地搞科研;有的是家底殷實,家人支援,所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還有的是趕上了好時候,剛好研究內容很火熱,國家投錢多,又或者是本身學術水平很強,出國讀了個博士後然後在國內一線高校找了個教職……不過這都是少數,大部分博士默默無聞,就是希望可以好好地開始生活。
所以,博士不容易,且行且珍惜。誰都想過上好生活,博士也是一樣。 -
4 # 懷疑探索者
先說我親眼看見的一個例子。我的堂兄是某大學的教授,他博士是在復旦大學唸的。唸完了博士,他就去江蘇一家大學任教。後來,過春節的時候我們聚在一起,偶然提起工作待遇,他就比較有牢騷。
那時候,他還沒有評上副教授,一個月才3000元。一個人念博士出來都28歲了,30出頭了才拿3000元,你們想這個待遇是不是不高?
我的堂哥就說,他的大學同學,後來不少去了外資企業其中有去了微軟的,今年光是年終獎一項,就拿了20多萬。而他呢,辛辛苦苦一年,每天熬夜到凌晨兩三點,才拿3000多元,一年充其量才5萬。而人家光是年終獎就20多萬。他還有一個同學,去了證券公司,坐坐辦公室,一年也有幾十萬。這還是10幾年前的事情了。
如今,他已經評上了正教授,還是博士生導師,也不過一年16萬,與別人的差距還是很明顯。學校要建新校區,這個錢哪裡來?犧牲了他們。現在一個部門經理也不止16萬。
(楊振寧90歲還在一線帶研究生。他這種級別的大科學家已經頂天了,也不過是年薪100萬元。很多銀行高管光年終獎都不止100萬。)
人比人,氣死人。人家每天輕輕鬆鬆晃一下就可以過上一流高品質的生活,而在高校熬夜、熬心血,待遇還不如人家一個角落。請問,有多少青年才俊願意一心一意的搞科研?
待遇差一點也就罷了,學校現在還逼著教師們申請自然科學基金,不申請就讓你下崗。高校教師每天被逼著連軸轉,苦不堪言。
-
5 # 私人住宅安全研究所
國家導向問題,科研的收入與付出比無法與公務員相比。今後國家應該出臺一個政策:博士錄取前應該弄一個專業效忠誓詞:我自願終身從事科研工作,否則願意接受社會與政府剝奪本人所有法定權利。OK啦!這樣就不用擔心國家教育資源糟蹋了。
-
6 # 痴叟漢江
假博士太多!博士村長?查一下,現在當官有多少博士,碩士!叫他們不用秘書,寫篇論文!保證個個蒙!
所以讀到博士都要做官!科研冷板凳,住十年二十年沒有成果出?這是現實與利益的碰撞!
-
7 # 物語一
1 其中,讀博士的同學裡邊有一部分是願意做科研,不想做其他工作,屬於主動求學型。
也有一部分是屬於“半路出家”,本科選擇考研是順流而為。比如,宿舍都要考研究生,本身也就跟著考了,後來順其自然,讀了博士,屬於被動型。
2 當今,很多博士不願意做科研,一是因為做科研比較枯燥、耗時,難出成果;最主要是因為待遇太差,一個大學講師一年不到10萬的收入,成了阻礙他們繼續科研的絆腳石。
4 教育支援力度太小是根本原因,大家都是俗人,都要以生活為主,如果能夠選擇,誰不想有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呢?
-
8 # 大洋彼岸10
我女兒美國生物博士,洛杉磯腫瘤醫院做博士後研究乳腺癌,年薪起步4萬美元起步,讀了MBA轉行做諮詢年薪16.5萬元美金起步,有條件的都轉行了。再喜歡科學也得生活呀。
回覆列表
為了父母老有所依,為了家庭安居樂業,為了孩子衣食無憂,再見科研
寫在前面:本人博士畢業,論文還發,不在科研圈,不再100%的精力做科研,所謂的“逃離科研”。做過出國留學諮詢、做過考研規劃、做過就業輔導,主要做學業規劃和職場規劃,勸退過很多準博士的同學,也幫很多諮詢的同學開啟博士的旅程。題目略誇張,觀點也可能偏頗,歡迎理性的思考,客觀的探討。
施一公老師說:“不應該鼓勵科學家創業“”當這個國家所有精英都想往金融上轉的時候,我認為這個國家出了大問題”。曾幾何時,象牙塔中,多少次聽的自己心潮澎湃。就有多少次心頭回蕩起另外一句話“這就是社會,如果你無法改變它,你只能去適應它”。我想逃離科研也就是這樣一種適應。不應該去苛責這些逃離的人,反而應該反思的是制定社會規則的人,是什麼讓這些精英的科學家放棄了付出多年努力的科研事業。
聽著施一公老師的教誨,我深信不疑最優秀的同學是應該讀博士、做科研,畢竟科學家才是拓展人類在宇宙邊際的人。但是那些博士生同學經過多年的努力,做了科研,又想逃離科研的人,每個人都有苦衷,每個人都值得尊敬,每個人也都配得上掌聲。
首先先來看看誰先逃離了科研?他們是現階段各個科研領域的佼佼者麼?不是。當他們科研成果小有所成,拿著國家各種自然科學基金,統領一眾弟子走在科研的康莊大道上的時候,他們並沒有考慮過逃離科研,不在討論範圍。逃離科研的人,要麼是自己在自己的科研領域不是那麼出類拔萃,要麼是在自己的科研領域還沒有嶄露頭角的科研工作者們。這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時刻最糾結,糾結著每一個人逃離科研的人。
再來看看什麼樣的糾結,讓他們選擇了“遠離科研”。我們走訪的客戶同學當中一部分是在三線城市不是211 985 的學校讀博士,他們當中很多人讀博士就是為了留校當老師、做科研,其實他們糾結的不多,甚至在讀博士當中很多同學也沒有太大的科研壓力,也帶了很多系裡的課程。對的,你沒看錯,沒有太大的科研壓力。因為這樣的學校很多系的苦衷是沒有經費、無法招攬一流的人才,就更談不上指導博士生做科研。 這些學校只好先將能留下的人留住,願意科研有發展的再去大城市好學校做在職博後。很遺憾在21世紀的今天,這樣教育科研資源不平衡的現象還是在我們國家屢見不鮮。我們的同學和客戶中也有很多人讀博士都選擇了在名校大城市讀博士,而留在大城市成為了他們畢業後的第一期待。博士生少則4年多則8年的培養週期,讓他們在博士階段財富積累遠遠不如本科畢業工作的同學。那麼未來,在大城市紮根,面臨著太多比科研壓力更大的生活壓力:
博士畢業繼續幹科研,父母不投錢,需要多久才能在大城市買房?博士畢業繼續幹科研,無房無車,需要衝破多少關卡才能和女朋友結婚?博士畢業繼續幹科研,面對年邁的鄉下的父母,需要多久才能把他們接到大城市養老?——作為全世界首款獨生子女,無法逃避的無奈博士畢業繼續幹科研,有多少可支配的開支可以給孩子多買點玩具,多吃點有機綠色食品,就別說進口奶粉?博士畢業繼續幹科研,有多少空閒的時候可以陪孩子、給予父母應盡的呵護與陪伴?有的人說,父母出錢付首付買房已經成了很多地方約定俗成的習慣。但是一個博士生,三十而立卻還靠父母,讀書人的臉要不要了?有的人說,父母可以在鄉下,不必接到城市養老,但有多少父母不向往每天兒孫繞膝的生活?又有多少父母不向往大城市各種優厚的醫療資源?有的人說,大城市讀博可以不留在大城市,但是遠離北上廣就有博士生的棲身之所?就算各地的引才政策可以引來科研人才,但是也很難改變小城市社會選拔、晉升人才的標準,那些行政支配科研的日子有多少人還願意再回去?
面對科研難題,博士們沒有退卻,而那些生活上的磕磕絆絆卻讓博士生們遠離科研。博士們也是普通人,他們可能要求不是特別高的工資,但是他們也需要一個足夠大的房子讓父母養老,讓子女嬉戲玩耍,他們也需要一個足夠的醫療資源和水平讓家人沒有後顧之憂,他們也希望不為了事業讓本在一個城市的家人感覺像妻離子散。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博士選擇逃離科研?他們希望他們受過的苦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再受,他們受過的苦可以換來父母下半輩子的幸福,他們還有很多希望... ... 看看飛漲的房價房租、看看飛漲的物價、看看高額的醫療費用和稀缺的資源,留給三十而立的博士們的時間不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