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蝸牛兒愛吃肉

    糖尿病合併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是患者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透過調節糖尿病患者的異常血脂,可降低冠心病事件發生的風險,所以糖尿病防治過程中,糾正患者的異常血脂非常重要。

    糖尿病患者屬於高危人群,其血脂控制目標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病<2.59mmol/L,總膽固醇<4.14mmol/L,甘油三酯<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1.04mmol/L為適宜範圍;合併冠心病的患者屬於極高危人群,其血脂控制目標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病<2.07mmol/L,總膽固醇<3.11mmol/L。

    而對於血脂的控制還是要清淡飲食(低鹽低脂低糖),適當的規律運動,配合藥物治療(他汀類或者貝特類藥物)。

  • 2 # 江蘇省腫瘤醫院李楓

    謝謝邀請。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必須搞清楚糖尿病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應該說90%以上的糖尿病都是2型糖尿病,即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它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胰島素抵抗,即身體的組織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這會迫使身體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以滿足將葡萄糖從血液中轉移到細胞內的要求。這必然導致血液中的高胰島素血癥。

    1988年,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傑拉爾德-裡文斯醫生首次提出了代謝綜合徵的概念,表現為: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中心性肥胖,導致這一系列症狀的原因就是高胰島素血癥!因為高胰島素血癥會導致糖、脂肪代謝障礙出現肥胖及高甘油三脂血癥,同時會導致動脈硬化出現一系列糖尿病併發症。從本質上說,高胰島素血癥導致了身體處於慢性炎症狀態!

    明白了這個機理,就知道對糖尿病患者來說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如何進行處理了,實際上目前我們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檢測還是粗糙,真正與動脈硬化相關的是LDL-P而並不是現在籠統的LDL-C。

  • 3 # 李藥師談健康

    這個問題問的好,糖尿病人控制血糖很重要,但控制好血脂水平,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同樣重要。

    為什麼糖尿病人除了要控制血糖,還要加強血糖控制,簡單一說您就明白了,糖尿病人最大的健康風險,就是隨著糖尿病病程的發展,逐漸出現相關併發症的風險,而在這些併發症風險中,糖尿病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引發的心血管風險,就是最主要的糖尿病大血管併發症之一,而想要控制好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控制好血糖、血脂水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兩個方面。

    長期的高血糖引起血管壁內皮細胞的炎性反應,影響血管壁健康,而同樣的,高血脂是引起脂質在血管壁下方形成堆積,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重要風險因素,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是攜帶膽固醇的主要脂蛋白,如果這個指標偏高,就會有更多的脂質在血管壁下方形成沉積,如果這些沉積的脂質不能被有效的全部轉運(一般是高密度脂蛋白來轉運),多餘的脂質就會逐漸形成沉積,在經過一系列的氧化過程以後,會逐漸在血管壁下方形成包含黃色脂質核心,上面覆蓋纖維帽的動脈血管斑塊,脂質核心呈粥樣的黃色,所以我們將這種血管的病理性變化稱作動脈粥樣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會導致動脈血管的硬化,狹窄,而如果不結合實際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原本穩定的斑塊也會進行性的逐漸發展,最終發展為不穩定的斑塊,如果不穩定的斑塊出現破裂或潰破,引起凝血因子如血小板等的聚集,形成“血塊”堵塞動脈血管,就會形成血管的梗塞,心梗腦梗等相關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動脈粥樣硬化不穩定斑塊破裂造成的。

    因此,作為本來就有血糖代謝異常的糖尿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注意血糖的控制以外,還應該注意動脈粥樣硬化其他風險因素的控制,除了年齡、家族遺傳等不可控影響因素以外,一些可控的因素,比如血壓、血脂的控制、不良生活習慣的改善等方面,都是值得注意的。

    糖尿病人的血脂水平應該控制到多少呢?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絕不僅僅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或總膽固醇水平,達到檢驗報告單上的不超標水平就可以的,從心血管風險的評估來看,糖尿病人如果年齡大於40歲,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超過1.8mmol/L,或總膽固醇超過3.1mmol/L,不需要其他的風險因素評估,就屬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風險了,而對於已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則屬於心血管疾病的極高危風險,更要做好心血管疾病二次發生的預防。

    因此,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即使還沒有心血管疾病發生,也應該在嚴格控制血糖的同時,加強血脂的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最起碼應該控制到2.6mmol/L以下,達到這個水平,對於加強動脈硬化斑塊穩定性,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程序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達標值;而對於已有心血管疾病問題的糖尿病患者,血脂控制的水平則需要更加嚴格,一般需要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控制到1.8mmol/L以下才算達標。

    所以對於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在合理控制血糖的同時,一定要注意血脂水平的監測,如果血脂水平特別是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不達標,在生活上嚴格加強控制的前提下,如果血脂水平仍然不能達標,就可以諮詢一下專科的醫生,結合自身的心血管風險評估情況,看是否需要服用藥物來加強血脂的控制。

    一般情況下,如果糖尿病控制良好,血脂水平輕微超標,可以考慮在先不用藥的前提下,透過生活上控制體重,加強運動,低脂飲食,戒菸限酒等方面的生活方式來調節干預,控制心血管疾病風險,如果是糖尿病病程較長,血糖控制不佳,而且心血管疾病風險較高的情況下,除了要做好生活調節以外,也需要服用相關的降血脂藥物來加強血脂調控,如果能夠嚴格控制達到前述的達標水平,才能夠更好的減少糖尿病人的心血管併發症發生風險。

  • 4 # 糖姥爺

    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已經很了不起!

    糖尿病病人,‘’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是一個非常嚴重,非常普遍,危害性極大的問題。但,很少有人重視。

    這個問題,專業性很強,涉及到生物化學和分子學。

    學術上的問題,不方便也不可能 在這裡多說,也沒辦法說…

    只給你本人一個參考建議吧:

    1.少吃‘’非必需脂肪酸"油類;

    2.多吃‘’必需脂肪酸"油類。

    如果不能理解,說個更通俗的行外話:

    1.少吃點‘’油",

    2.吃點好‘’油"!

    特殊宣告:

  • 5 # 王藥師心血管講堂

    高血糖(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是我們所熟知的“三高症”,作為常見的慢性疾病,三者之間常常會相互影響,彼此加重,同時也會“狼狽為奸”,加速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因此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時,血脂和血壓管理同樣至關重要。

    糖尿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多少為宜,如何控制?

    糖尿病屬於終身性疾病,患者一旦確診,就得堅持長期用藥治療,同時還需嚴格管理好個人生活。否則的話,糖尿病患者很容易發生各種各樣的併發症,而這也是糖尿病的危害所在。據臨床統計,糖尿病導致的併發症高達100多種,這也是目前所知的併發症最多的一種疾病。在臨床中,多數糖尿病患者都被或輕或重的併發症所困擾著。而想要預防併發症,控制好血糖是關鍵,除此之外血脂、血壓和體重等的管理也至關重要。

    首先,關於糖尿病的血脂水平問題。糖尿病患者容易合併有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據統計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會有血脂異常的表現。這主要是因為糖脂代謝紊亂一般會相伴而行,協同作用,而且糖尿病與高血脂有共同的發病因素,如肥胖、高熱量飲食等。而糖尿病患者如果伴有血脂異常,會大大增加心血管併發症的發生風險,使得發病時間更早,病情發展更快。

    這是因為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本就是糖尿病最嚴重的併發症之一,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作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原材料”,若水平升高必然會增加併發症的發生風險。因此,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必須嚴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以防冠心病、腦梗、心梗等致命疾病的發生。一般要求,糖尿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應該控制在2.6mmol/L以下,若高於該值就得及時進行干預。而對於已經出現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合併有冠心病、腦梗、心梗等疾病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的控制標準應該更為嚴格,要求在1.8mmol/L以下,最好是在1.4 mmol/L以下。

    其次,關於糖尿病的血脂管理問題。糖尿病嚴格的血脂管理對於預防併發症至關重要,為此要求患者必須定期進行血脂監測,一旦發現血脂異常,就得及時進行干預治療。一般而言,血脂異常的患者首選生活方式干預,若干預無效或效果不滿意,就需要及時進行藥物治療,首選藥物就是他汀類藥物,如瑞旨瑞舒伐他汀鈣片等,若他汀治療效果不佳,可聯用依折麥布,總之目標就是要使血脂達標,具體的用藥方案應根據患者病情,遵醫囑選擇。臨床觀察發現,事實上幾乎所有40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都需要吃他汀。生活管理方面,要做到合理膳食,保證低脂低鹽低糖低熱量低膽固醇的飲食原則;戒菸戒酒;加強鍛鍊,保證規律運動;保持健康體重等。

  • 6 # 醫學莘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引起心腦血管損害的主要危險因素,該指標升高,早期可引起動脈內中膜增厚,中後期可引起動脈狹窄,形成動脈斑塊,這種病理改變發生於任何動脈,均可引起缺血事件,尤其以心腦血管危險性最高:心臟的冠狀動脈發生了上述病理改變,可能引起心肌梗死;頭頸部動脈發生了上述病理改變,可能引起腦梗死。無論是心肌梗死還是腦梗死,均為嚴重心腦血管事件,因為它們不僅具有較高的致殘風險,還具有較高的致死風險,因此發現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以後應早干預,以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

    糖尿病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一樣,也是引起心腦血管損害的重要危險因素,可增加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若糖尿病患者併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發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更高,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結果顯示,血脂異常是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肌梗死的首要危險因素。因此從危險程度上來看,糖尿病患者需要嚴格控制好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內的多項血脂。更重要的是,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現血脂異常,因為糖尿病與血脂異常存在共同的發病機制如胰島素抵抗,存在共同的危險因素如腹型肥胖等。因此,除開血糖,糖尿病患者應嚴格監測、控制血脂。

    但現實情況卻是,多數糖尿病患者不僅未定期監測血脂,同時未控制血脂達標。調查顯示,中國42%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併血脂異常,僅有55%的患者給予了降脂治療,而控制血脂指標達標的比例僅為12%。未控制血脂達標的糖尿病患者,未來發生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可能會快速增長,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控制任重道遠。那麼,糖尿病患者易出現哪些血脂異常呢?糖尿病患者易出現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位於正常範圍或輕度升高,部分糖尿病患者可能會竊喜,既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位於正常範圍,是不是意味著無需刻意關注?當然不是。

    正常情況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不超過3.4mmol/L,但即使糖尿病患者該項指標正常,可能也會引起心腦血管損害。這是因為糖尿病患者體內小而緻密的低密度脂蛋白顆粒數量相對增多,這種物質有很強的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它的存在使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更高。因此,糖尿病患者對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控制相當嚴格,並非以正常範圍作為降脂指標,至少需要將其控制在2.6mmol/L以下,已經發生心肌梗死、腦梗死的糖尿病患者,降脂指標更為嚴格,至少應將其控制在1.8mmol/L以下。當然,嚴格的控脂指標獲益相對較大,相關研究顯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每降低1.0mmol/L,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可降低21%。

    那麼,糖尿病患者如何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呢?首選改變生活方式。改變生活方式不僅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還可降低血糖,同時可改善血壓、體重、腹圍等其它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飲食方面重在限制膽固醇、脂肪、碳水化合物、鈉鹽的攝入:富含膽固醇的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等少吃為宜,每日膽固醇攝入不超過300mg;富含飽和脂肪酸的攝入如動物肥肉、豬大油等也不宜多吃,不應超過總熱量的10%,同時限制反式脂肪酸的攝入如人工黃油、人造奶油等,以快餐中的油炸食品含量居多。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可按照糖尿病的飲食標準制定,鈉鹽不宜超過6g,蛋白質的攝入應個體化,應根據有無腎功能損害確定具體標準。與此同時,增加蔬菜水果,粗纖維食物以及魚油的攝入,不僅有利於控制血糖,還有利於控制血脂。

    除開飲食,還應增加運動,每天堅持半小時至一小時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週至少五天;肥胖或超重患者儘量將體質指數(BMI)控制在24kg/㎡以內,同時戒菸限酒。但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方式干預雖然為首選降脂方案,但僅為基礎治療措施,降脂幅度有限,對於無法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達標的糖尿病患者,應啟動藥物降脂。在生活方式干預的基礎上,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依然高於2.6mmol/L,應啟動他汀降脂治療,但他汀的劑量不宜過大,高劑量他汀可降低患者的耐受性,易增加肝功能異常、肌肉損害等發生風險,同時可增加血糖控制難度。建議選擇中等強度他汀,所謂中等強度他汀,是指每日使用該劑量範圍的他汀,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約25%至50%,如每日10-20mg阿託伐他汀、2-4mg匹伐他汀、20-40mg辛伐他汀等。

    可能部分朋友會問,中等強度他汀無法控制血脂達標怎麼辦?使用他汀後無法耐受怎麼辦?他汀的劑量原則上應個體化,中等強度他汀無法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達標時,聯合用藥可增加血脂達標率,如與膽固醇吸收抑制劑依折麥布聯用,或與PCSK9聯用等,可進一步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達標率。對他汀不耐受的情況主要為肝功能異常、肌肉損害等,轉氨酶達到3倍正常上限時應停用他汀,肌酸激酶達到5倍正常上限時應停用他汀,無停藥指標的患者,可選擇更換另一種他汀,或減少他汀用量,或降低他汀給藥頻次如隔日服用,或小劑量他汀與其它降脂藥聯合降脂等,均可增加患者耐受性。

    需要注意的是,除開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部分糖尿病患者可能合併其它血脂異常,如甘油三酯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這些指標異常也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也應積極干預。但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無特效藥,主要依靠生活方式治療,甘油三酯是否需要啟動藥物治療,應視其升高的水平決定:甘油三酯超過5.6mmol/L時易發生急性胰腺炎,因此這部分患者首要目標並非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首先應以降甘油三酯為主,藥物首選貝特類藥物;但如果甘油三酯低於5.6mmol/L,低密度脂蛋白低膽固醇控制達標後,若甘油三酯依然高於2.3mmol/L,也應啟動貝特類藥物降脂。啟動藥物降脂後,糖尿病患者應定期監測血脂,初期每4-12周監測一次血脂,以後每3-12月監測一次即可,以瞭解血脂控制情況。

    綜上,由於糖尿病與血脂異常有共同的發病機制,存在共同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應積極監測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在內的血脂。由於血脂異常是糖尿病患者發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首要危險因素,因此糖尿病患者應積極降脂,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所有糖尿病患者至少應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2.6mmol/L以下,已經發生心肌梗死、腦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患者,至少應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控制在1.8mmol/L以下。降脂首選生活方式干預,在此基礎上依然無法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達標時,應啟動藥物降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首選中等強度他汀,可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無法控制血脂達標的患者,可聯合用藥;無法耐受的患者,若無停藥指標,可更換為另一種他汀,或減少他汀用量,或降低他汀給藥頻次如隔日服用,或小劑量他汀與其它降脂藥聯合降脂等,以增加耐受性。

    注:本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 7 # 天天聽健康

    【專業醫生為您做解答】

    對有糖尿病的人來說,在把血糖控制達標的同時,還有一項指標的控制要求與控制血糖一樣嚴格,即對低密度脂蛋白的控制。此外,對血壓、尿酸等的控制同樣也因引起關注。因為,糖尿病是一種全身代謝性疾病,與代謝有關的各項指標都可因血糖的異常而發生變化,更為關鍵的是高血壓對機體的損害是上述多項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舉個例子:

    天寒地凍,為保持體溫我們會採取多種保暖措施,比如穿厚衣服是多外因來禦寒,但如果沒有足夠的食物供給機體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不能長時間抵抗寒冷的,反之亦然。糖尿病高血糖對血管的損害也是如此。

    高血糖長期存在會對血管內皮造成損傷,但也僅僅是損傷產生“小傷口”而已,不足以嚴重影響血管正常的生理功能。但血管內皮一旦有了小傷口,血液中的大量脂肪就會從傷口處進入並沉積在血管內皮下,進而引起炎性反應使脂肪發生變性形成粥狀脂質物,這些物質像“垃圾”一樣積存了血管內皮下,使血管發生了動脈粥樣硬化並形成斑塊,最終引起心、腦、眼、腎等重要器官病變而危及生命。

    需要知道的是,在脂肪進入血管內皮的過程中,必須依靠低密度脂蛋白作為運輸的載體,因此低密度脂蛋白數量越多,脂肪進入並沉積的數量也會越多,血管病變發生的速度就會越快,病變嚴重程度也會越重。因此,控制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可以阻止與減少脂肪的進入與沉積,將高血糖損傷血管內皮後果最小化。

    那麼,有糖尿病的人應當將低密度脂蛋白質控制在多少呢?分兩種情況:在尚沒有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時,應將低密度脂蛋白質控制在2.6mmol/L以下已經有明確的血管病變或已經發生了心腦血管病等,應將低密度脂控制在1.8mmol/L以下

    需要提醒的是:這兩項控制目標比低密度脂蛋白的正常值低很多,因此依靠自身脂代謝能力是達不到控制要求的,通常需要像服用降糖藥一樣,長期服用降脂藥才能控制達標,對此應有足夠的認知並及時堅持服用。

  • 8 # 老中醫說男科

    糖尿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2.6為宜。

    下面是一些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的一些有用的方法,關鍵在於堅持下去:

    1、限制高脂肪食品:嚴格選擇膽固醇含量低的食品,如蔬菜、豆製品、瘦肉、海蜇等,尤其是多吃含纖維素多的蔬菜,可以減少腸內膽固醇的吸收。不過,不能片面強調限制高脂肪的攝入,因為一些必需脂肪酸的攝入對身體是有益的(比如橄欖油、亞麻籽油等)。食物的膽固醇全部來自動物油食品,蛋黃、動物內臟、魚子和腦等,含膽固醇較高,應忌用或少用。

    2、改變做菜方式:做菜少放油,儘量以蒸,煮,涼泮為主。少吃煎炸食品。

    3、限制甜食:糖可在肝臟中轉化為內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漿中甘油三酯的濃度增高,所以應限制甜食的攝入。像含糖量高的飲料、零食需要少吃為好。

    4、減輕體重:對體重超過正常標準的人,應在醫生指導下逐步減輕體重,以每月減重1~2公斤為宜。降體重時的飲食原則是低脂肪、低糖、足夠的蛋白質。

    5、加強體力活動和體育鍛煉:體力活動不僅能增加熱能的消耗,而且可以增強機體代謝,提高體內某些酶,尤其是脂蛋白酯酶的活性,有利於甘油三酯的運輸和分解,從而降低血中的脂質。

    6、戒菸限酒:適量飲酒,可使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明顯增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因此,適量飲酒可使冠心病的患病率下降。酗酒或長期飲酒,則可以刺激肝臟合成更多的內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濃度增高引起高膽固醇血癥。

    7、避免過度緊張:情緒緊張、過度興奮,可以引起血中膽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增高。凡有這種情況,可以應用小劑量的鎮靜劑(遵醫囑)。

    8、營養素改善:如果透過飲食見效慢,藥物副作用大,則可以透過補充一些針對性營養補充劑,比如茶多酚、可溶性纖維素及魚油都改善膽固醇過高的問題。

    糖尿病的患者在生活中應該要透過一些飲食的方式去調理糖尿病的患者,到底吃什麼比較好

    糖友們適合吃的五種食物1、宜食桃、楊梅、櫻桃等新鮮水果。這些水果中含有豐富的果膠,能增加胰島素的分泌量,使血糖下降。2、宜食寒涼滋潤之品。如銀耳、百合、荸薺、梨等,以甘寒潤肺。山藥、蓮子、茯苓、核桃仁、扁豆等,以滋腎健脾。綠豆以清熱解毒祛暑。絲瓜、冬瓜、枸杞子、海帶等,以清熱瀉火滋陰。3、宜常吃黑芝麻、蔥、胡蘿蔔。I型糖尿病患者要養成哪些飲食習慣?其中可以多吃些黑芝麻、胡蘿蔔等,有助於改善因少吃澱粉而造成的乏力等症狀,並能降低血糖。蔥還能增強人體對蛋白質的利用,對控制糖尿病很有好處。4、宜飲用涼開水泡的茶。茶葉中含有一種較理想的降血糖物質,但其耐熱性不強,有效成分常在開水浸泡的過程中遭到破壞。因此用茶葉降血糖時,切忌用熱開水泡飲。5、宜常吃苦瓜、南瓜、柚子等。網專家說,這些食物營養豐富,又可降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30ml白酒,16小時能代謝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