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者雅迪

    現在bba的車都有混動車型啊,這樣的品牌造車技術非常強大,完全不用擔心造不出來的問題,只不過現在新能源沒有完全普及,在中國會覺得油錢貴而且大城市限牌會考慮新能源汽車,北美石油資源很多的,老美不在乎油錢,況且現在的新能源技術不成熟啊,續航低電池問題隱患也有,所以大部分車廠都會出混動車型,bba也是這樣。現在對新能源投入過大可能回不了本,都是在嘗試階段

  • 2 # 老濟說車

    BBA三大德系廠商目前在動力系統的研究上,其實已經顯得捉襟見肘了,渦輪增壓發動機+P0和P1級別的混動系統可以說是它們的救命稻草。

    首先德系廠家由於歐洲汽車用車環境不同,大面積採用了柴油發動機這種動力形勢,在某些機構的評測中,柴油的排放水平甚至低於很多HEV車型。所以大部分德系廠商可以說就沒看上HEV這種全新的動力。

    其次,德系廠商在汽車電動化領域的起步比較晚。由於柴油發動機在歐洲是主流動力,所以歐洲的廠商在汽車電動化領域的起步比較晚。但是隨著排放要求的日益嚴苛,加上部分歐洲廠商在排放方面造假,柴油發動機未來的發展趨勢並不明朗。所以歐洲各大廠商不得不在近期才開始混動技術的發展。

    最後,HEV車型的技術壁壘太高。目前來看,HEV技術大部分專利都掌握在美國和日本車企的手中,而且能夠繞開這些專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並不是BBA不想研究HEV,只是由於專利壁壘太高,無法繞開罷了。

    未來的汽車動力發展汽車的電動化絕對是一個趨勢,而作為強混的HEV技術已經被少數日系、美系廠家把持,所以德系的BBA只能在低端的P0和P1級混動系統發展了。

  • 3 # 一切從剛出爐開始

    BBA都有插混,不是不研究,是市場需求不大!HEV,寶馬賓士在2003年就和通用一起研發雙模混動系統,混動最早的專利授權國家是美國,通用在1961就取得了混動專利,1993-1994年更是取得大量的混動授權,你們說的在混動日系的專利壁壘,是豐田持續研發和大量購買換來的!HEV本來就是為了節能而生,賓士、寶馬、通用在2003年一起開發的雙模混動系統可以去看一下,2008年前後三家車企都有量產的HEV型車出現,至於插混,最初是為了效能而生,最有名的倒不是BBA的插混,而是保時捷的插混,保時捷透過混動技術加持,在賽車領域拿了不少冠軍,並且在2010年推出了量產跑車918Spyder,大功率發動機+雙離合變速箱+P3、P4電機(前、後軸電機)混動系統的配置,迅速重新整理紐北記錄!而後其競爭對手也都紛紛跟風推出自己的插混超跑!而在乘用車市場上,大家對插混的接受一般,歐洲人更青睞燃油車,特別是柴油車,雖然像賓士,推出了從c300e到高階的S500e,但都銷量很少,在中國更是為了滿足雙積分政策需要,所以生產銷售都有限!自然給你這種錯覺,認為歐洲車企都不研究混動!

  • 4 # 落地車評

    為什麼bba不研究插電混合動力?嗯,其實並不是不研究,而只是Bba目前很多的插電混合動力產品並沒有引入國內,引進國內的也因為其自身定價的問題銷量不佳。畢竟相比於雷克薩斯等國內深耕多年的混合動力豪華品牌,Bba的插電混合動力產品不太被華人所接受。

    當然除了產品沒有引入國內以外,為什麼我們會覺得bba沒有研究插電混合動力呢?啊,首先就在於即使在歐洲本土,除了法系車呃以外,三家德系車型的所有版本在歐洲基本都有柴油機使用,歐洲的柴油機使用率是非常高的。而柴油機自身的效率以及環保程度,換算下來甚至要比插電混合動力或者是純電動來的實惠。

    所以相比於能源消耗大戶的美國或者是能源比較急促的日本來說,Bba對於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市場並沒有太大的需求,所以自然而然的嗯產品少了,我們也就覺得bba不去研究插電式混合動力。

    但實際上呢?雖然主要的插電式混合動力或者是混合動力專利,都集中在美國或者是日本人的手裡。但是我們也不要小瞧德華人的研發能力,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大眾最新成立的子品牌,就是專攻混合動力車型或者是純電動車型的。

    此外保時捷的多款超級跑車上也有應用插電式混合動力。甚至因為早在90年代,保時捷在落馬,24小時耐力賽上也有使用過混動技術。

  • 5 # 月亮大宇宙

    都什麼年代了,還買純油車!開慣了混動再讓你開燃油車,你會覺得特別懷舊,純燃油車土的過時了。油價7元一升,百公里綜合10升油,開20萬公里需要14萬的油費,混動每20萬公里省7萬元油費,省油只是一方面,動力還更好(僅限本田混動),還有類似純電車的靜謐性,還是技術先進可靠的次世代動力系統,領先油車一個時代的全新體驗。本文所說的混動專指不插電的真混動,HEV hybrid ev。

    現在國內買車建議就買hev油電混合動力,帶有阿特金森迴圈引擎的混合動力系統是當今尖端動力科技。hev混合動力就是電動化汽車,未來國內是電動化的汽車時代,電動化不等於純電動,豐田本田自吸和混動車的有100萬公里不大修的可靠性,德系車可靠性不足,目前只有豐田本田兩個品牌有可靠的hev混合動力技術。德系車大本營歐洲主攻柴油原版車,柴油機效率比汽油機高太多了,油耗低到4-5升百公里,歐洲老百姓家裡大多都是柴油車,所以車企研發混動的動力不足,拿到中國變成了什麼車?看看誰還在吃老本,靠品牌溢價支撐?賓士e260,40萬標價的車用1.5t?隨著工信部對汽車油耗的逐年收緊,沒有汽油混動技術的德系車在中國未來會看到更多三缸、四槓小排量豪車。混動技術只為提高汽油機能效服務,符合國內能源政策。

    “真混動不插電,插電就是分動車,所謂插電混動就是把純油車和純電車的動力及相關部分攢在一起,有電用電,沒電用油,毫無自發自充能力(所以設計插電口),兩套系統使車子動力總成重量翻倍,可以當油車也可以當電車,用油比純油車費油,用電比純電續航短,還混不起來。插混系統龐雜,成本昂貴又毫無技術門檻,是個車企都能做出來,如果說純電動車是政策產物,那麼插電混動就是政策怪物了”,插電混動比hev貴還差,電池不大不小換起來也貴,那為什麼上海還有那麼多插電混動在路上跑呢? 這是因為上海規定插混可以免8萬元的拍牌費直接上新能源綠牌,但最終這少花的8萬元都會從車價、可靠性、油耗、電池等幾方面吐回去。

    再說一下所謂48V輕混,其實也不是混動,而是把純油車的起動機和發電機做到一起,形成一個48V啟發一體機,實現諸如帶檔滑行時發動機還能熄火的目的,加油啟動,沒有動力響應時熄火,實現引擎在車輛動態和靜態都可以頻繁啟停以達到有限節油目的,實際上還是純油車。

    消費者需理性看待什麼是黑科技,什麼是偽科技。真混動,不插電,雙田未來會逐步用混動車替換掉燃油車,比如ODYSSEY已經完全淘汰掉了汽油版,未來是電動化汽車的時代。來看本田immd混動技術(immd智慧多模式驅動系統)加持的Accord、crv、皓影、ODYSSEY等車型,發動機只用來發電,電動機單獨驅動,電動機扭力高達315nm,相當於2.0T動力,電機“0轉”開始就能爆發很大的扭矩,綜合4個油百公里,響應快、動力好、剎車線性、轉向手感好、系統無縫切換、0機震、標配acc全速自適應巡航、主動剎車等配置,阿特金森引擎熱效率高達40.6%,就是個燃油的不間斷電源,大多數時間都是一臺燒油的電動車,電力自給自足不插電,這是多牛X的技術。你可能會說混動車換電池貴,真混動不插電,電池只做緩衝區,引擎攜發電機隨發隨用,電池使用率低容量小(1kwh左右),換一次1萬多,質保10年或終身質保(廣豐)。第一代普銳斯60萬公里還沒換過電池的現在也是有的,百公里城市4個油。雙電機加pcu替換掉了傳統變速箱,整車重量幾乎沒有增加。這種真混動(不插電混動)技術傳統車企沒有幾十年的技術積累是做不出來的,技術門檻極高,同時也經歷近20年時間考驗。hev技術已經領先傳統汽油車一個時代了,價格也已和同款汽油車幾乎一致。5g手機時代你還會買高價4g手機嗎?在有限的生命,花不多的資金買到來自未來的動力科技並提前享受是睿智的。可以預見幾年後的市場,隨著hev良好口碑和極高的駕駛樂趣,市場佔有率會進一步提高。未來比較擔心的是雙田會形成寡頭車企,靠尖端動力技術壟斷影響其他車企的生存,損害消費者利益,如ODYSSEY混動沒有其他同車型混動競爭對手,落地價已經和寶馬525相近,還訂不到車,希望其他車企也加緊實現技術進步吧。

  • 6 # 菠叔車談

    作為一個15年老司機、汽車動力總成行業10年工程師,簡單回答下這個問題…

    1、首先直接說結論:

    第一、BBA有研究不插電混動,但不如日系投入,有些“將就”;

    第二、技術上來說HEV有未來,但歐系普遍認為純電是最終的那個未來,因此BBA對HEV比較“將就”,而主要投身純電。

    2、BBA等歐系鍾情哪種混動?

    作為汽車的發源地,歐系汽車製造商從一開始就不斷創造著傳奇,廣為人知的BBA(賓士,寶馬,奧迪)更是佔據了中國豪車市場的半壁江山。

    但是對於混動(HEV),不知是由於“風水輪流轉”的玄學謎團,還是由於“船大難調頭”的現實困難,歐系幾乎“步調一致”地選擇了“各種附加式混動”。

    混動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也絕非應用成熟和廣泛,在目前混動市場有限亦或說“不明朗”的情況下,車企的混動產品無疑分化為兩大陣營。

    其一,是以歐系為代表的“輕視混動”陣營,他們選擇在已有的變速器批次產品上做盡量少的改動,加入電機實現附加式(Add-On)混動系統。

    P0~P4的概念就是由歐系首先提出的。

    P0:電機位於發動機前端附件驅動系統上。

    P1:電機位於變速器之前,與曲軸直接連線,與變速器之間有離合器。

    P2:電機位於變速器的輸入端,與發動機之間有離合器,與變速器之間也有離合器。

    P3:電機位於變速器的輸出端,置於變速器和差速器之間。

    P4:電機位於變速器之後,一般放在後橋上驅動無動力的輪子。

    其二,是以豐田為代表的“擁抱混動”陣營,他們選擇開發全新的專用混動變速器(DHT-Dedicated Hybrid Transmission),減少變速器檔位,與發動機結合形成混動系統。

    那麼,家大業大的歐系為什麼不繼豐田之後主攻專用混動變速器,而是鍾情於附加式混動呢?

    首先,對於主機廠而言,從體量巨大的傳統燃油車升級到P0~P4改動最小、開發費用最低,更不用冒著專案失敗的風險開發全新的混動系統

    畢竟,歷史的輝煌成績這個巨大光環籠罩著歐系車企的每一任掌舵人,風險無疑是最大的敵人。

    其次,對於供應商而言,原有的變速器可以繼續賣錢,而且還能在此基礎上多收一套或多套電機的錢,不可謂不喜聞樂見

    畢竟,技術方案得以實施的決定性因素優先考慮的永遠是“價效比”,各種附加式混動結構的優勢恰恰是其超高的價效比,而絕非未來技術。

    面對Power Split混動技術已經是日系天下的情況,歐系急於依靠新的混動技術快速迎戰,“各種P”的故事無疑是可以講一講的。

    最後,對於補貼這回事,加了電機以後再簡單地用200V~400V替換掉48V,把續航提升到50km,就可以舒舒服服在大天朝拿補貼了,何樂而不為?

    3、BBA等歐系怎麼玩混動?

    P0和P1分別被叫做BSG和ISG,都使用一個電機實現了發電逆變器和啟動電機的雙重功能,作為自動啟停系統的一部分,被業界使用了很長時間。

    ▽ 賓士P0混動方案(A/B級車)

    不管是P0還是P1,電機都無法實現單獨驅動,而且在能量回收時會帶動曲軸空轉徒增噪聲和振動,嚴格意義上,並不能算是混合動力。

    ▽ 賓士P1混動方案(S400)

    隨著純電動行車的市場需求日益強烈,P0和P1這兩種架構的混動車型顯然已經不再是市面主流,P2和P3便應運而生。

    ▽ 奧迪P2混動系統

    P2可以匹配AT、CVT、AMT、DCT等各種傳統的自動變速器,且電機和發動機之間有離合器,電機旋轉時可以不拖起發動機,實現了純電動行車。

    ▽ 舍弗勒P2混動模組

    同時,相較於開發全新的混動系統,傳統車企採用P2技術,混動車成本可降低超過1/3。但是,P2也面臨一個巨大挑戰:純電動時電機高速旋轉而發動機靜止,如此高轉速差下啟動發動機的瞬間容易出現明顯的抖動。

    ▽ 寶馬P2混動系統

    P3電機佈置在變速器輸出端,因此較難實現停車發電功能,但透過增加離合器等方法便可解決(業內常匹配DCT),電機更接近輸入軸的P3結構也常被國內叫做P2.5。

    相較電機佈置在變速器前的P0~2,P3最主要的優勢無疑是純電驅動和動能回收的高效率。雖然P3燃油經濟性略遜P2,但是其技術方案更容易實現、可靠性更高、整車佈置方面更靈活,因此被國內很多車企追捧。

    ▽ 格特拉克P3(P2.5)混動方案

    P4最大特點是電機與發動機不驅動同一軸,因此可以實現四驅,市面上所有的混動四驅車輛都包含了P4(P0~3+P4配置)。

    控制策略方面,有些是P4電機驅動為主,需要更大功率時才啟動發動機驅動;有些則是發動機驅動為主,P4電機為輔。

    ▽ 吉凱恩P4混動方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宋MAX和GL6相比,誰的操控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