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楚水吳天

    詩,先有韻,與平仄不講究,先秦至唐以前如是,夠來隨著詩歌發展,有近體詩存在,開始講究格律,即平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馬蹄韻。

  • 2 # 8613217153865歐陽

    昨晚北風黑,

    今晨散霜白。

    梅開冬至俏,

    敬酒推不脫。

    朋友上岸好,

    兄弟線下閱。

    和詩不說話,

    會詞道子曰

  • 3 # 燕南村夫

    詩與韻應該是同步產生的,今天編個順口溜也要合轍押韻呢,所以,詩必須要押韻,不押韻則不能稱為詩。

    古代詩與音樂逐步融合,所以稱呼為詩歌,有些詩就是歌詞,詞則基本都是歌詞,只是對應的音樂流傳下來的很少。

    嚴格的平仄格律包括用韻的嚴格限制,應該是產生於唐代,原因就是唐代把詩歌納入了科考,既然考試,就需要嚴格的規則,需要最基本的評價標準。當然,平仄也是詩歌發現的必然結果,畢竟朗誦也好,歌唱也好,欣賞也好,有了平仄才更有韻律韻味。唐代把平仄格律固化後,後人則予以遵從,宋詞脫胎於唐詩,而用韻更加寬泛,這也是用韻服從於體裁的需要。

  • 4 # 新浪陽春白雪

    寫詩是一種感情抒發,詩貴言志,短小精悍的幾句話。讓人激情澎湃,鬥志昂揚,這就是詩的效果。

    為什麼寫詩要遵循平仄格律呢?

    這是因為語言藝術的要求,平仄是聲調的變化,顯出聲色豐富。押韻是為了創造巧的機會,讓人圍繞著某個聲韻,反覆盤旋,是留戀此韻,也是才華橫溢的表現。這就是為什麼律詩要一韻到押。也就是求完美。

    格律中的平仄對仗也是一種求完美的表現。形成平仄相扣,陰陽相反,意義相關,主次互渲等。格律還講究起承轉合,這是一個完美的體系。起興開頭,引入佳境;承接繼續,向高潮發展。轉折讓人在一愣神間,發生戲劇性的變化,斷涯式墜落,扣入心絃;合是求完美無缺陷,如打拳的收式,讓人平和氣息,歸於平靜自然。

    寫詩首先要起詩意,不能硬寫,寫出來也不自然感人。只有首先感動自己,才能打動讀者。寫詩就是把感情打包,傳遞出去。包裝一段感情,靠的是格律的潤磨拋光,讓其完美無缺,再發出去,讓讀者大開眼界,驚為天作。這才是一首好詩。

    總之詩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內容產生了意境。好的內容意境高遠,完美的形式就是格律那一套規矩。所以一首好詩是經得起推敲和研究的,完美無缺意境高遠的才是好詩的標誌!
  • 5 # 老張335536

    老夫寫格律詩是這樣進行,比照建房子,有個總體架構,幾層樓,住多少人,享受怎樣的生活質量,寫詩首先確定內容,人物,然後羅列要寫的詞彙,那些互相搭配,如數目字一定要對稱,對仗。定下韻腳,再選平起平收,平起仄收等之類,然後把你要寫的詩往平仄裡套,這就要耐心設計,考驗功夫了,難點就在這裡。請看老夫所寫,排律:牛郞。全對仗,無需救拗。有詩為證,玉女金牛鵲路通,晶星皓月彩雲逢。家人熱吻花搖豔,愛侶親言雨落紅。退建寒窯三百萬,搬遷熱戶兩孩童。抽菸坐等豐收到,紡布閒觀幢錦中。雨露田邊尋野果,風雲嘴上飲清盅。夫人讓我肝腸絞,子女於君鳳鶴攻。廣闕雲中千載夏,長河霧裡萬年冬。川江應律紅花雨,楚漢和聲紫鶴風!

  • 6 # 楊育基

    翎 和 毛 與 靈 和 肉

    …………………

    是誰推出了這個題目?肯定是高手所為。顯然題主悟到了詩的要義意境與平仄韻律的先後主次關係,悟到了格律詩的品位品格與規矩規格的關係,只是他(她)“ 拋玉引磚 ”,考量考量回答者是否露餡、掉底子、現醜罷了。

    詩歌是最講究美學的文學樣式,它猶如鳥類中的鸚鵡、錦雞、孔雀以及傳說中的鳳凰。這些雀之靈,是先長好肉體和頭腦,還是先長好絨毛和翎毛?世人們無不知道家禽剛剛出殼時的樣子,公雞公鴨比母雞母鴨漂亮,可它們在幼雛階段,人們難分其公母,行家也需扒看尾部識別。它們漂亮的羽飾,是長成時才穿好的。人類更是這樣,一個個赤條條來世,降生時和雞崽兒出殼沒有多大區別,接著是屁股上夾著尿布,像有個堅強後盾似的,後來穿衣服要靠大人輔助,開始上學時才注意自己的小樣兒,女孩子尢甚,開始照鏡子,要漂亮衣裳,梳洗打扮。人,是先長好靈與肉,還是先備好衣飾?

    現今網上有許多“ 詩歌羽翎販子 ”,更有許多“ 格律詩衣飾販子 ”,他們像服裝店、金鑽櫃那樣售貨,有款式、有型號、有尺寸、有克拉,諸如格律詩該怎麼做,做格律詩的步驟、技巧、絕招、規範、模板等等,就差沒有兜售格律詩的壽衣啦!

    不能說詩歌的形式美不重要,這如同上述的羽翎、衣飾一樣,皮上之翎毛需要煥彩、身上的衣飾需要錦繡或者樸素,這樣鳥才稱之為鳥兒,人才像個人兒,連原始人都知道拿樹葉或者草簾圍一圍。但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人不量體如何裁衣?詩無新意何必遣詞?何況雀貴其靈、人貴其神、詩貴其魂,不把功夫主要用在詩歌的根基上,卻一味的強調強拽人們去學平仄、守古韻,這些先生們不是迂腐,就是賣弄;不是刷存在感,就是蹭熱火。

    詩歌如同其它形式的文學創作一樣,主要在於思想的高度,情理的濃度,感人的深度;當然詩歌還須富有旋律和韻調的音樂美感——詩眼要慧,詩魂要魅,佳句要粹,壓韻要配。當前自由詩裡有完全不講究押韻的一派,將一些 “ 胡說趴道 ”分行就自詡為詩歌,那些文字之“屎”,詩個什麼呀?押韻是詩歌的必要元素和形式特徵,猶如霞彩與白雲的區別一樣,指白雲甚至烏雲為霞彩,焉能?可乎?

    任何文藝作品,無不是發現第一,表現次之——次之不是棄之。要有所發現,想人所未想,言人所未言,形人所未形,總是在書房裡轉悠是轉不出來的,總是伏在案頭上是伏不出來的,伏得曠日持久,伏案就變成了屈服!陸游一生寫了許許多多的詩,可他示兒四個字——詩在詩外。詩在生活當中,在社會廣域,在艱苦困境。再具體一下就是 : 詩在街頭、田頭,詩在製造廠、演兵場。的哥、快遞小哥你注意了沒有?環衛工、園林工你觀察了沒有?你讀懂了老爹老孃、丈夫妻子、兒子女兒沒有?包括你是誰、你是誰的什麼,你認清了嗎?我很慚愧,我到現在還不知道我到底怎麼樣。

  • 7 # 遊步有詩

    有思方入書,

    無感怎湊詩。

    情真開言唱,

    入韻能成歌。

    回瞬中華史,

    皆潛韻律中。

    千錘而百鍊,

    方鑄大成功。

  • 8 # 聊以自娛2

    由於詩歌的發展,需要有節奏和韻律,慢慢約定俗成就有了這些規矩。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些平仄韻律節奏,帶動了詩詞的發展壯大。

    到了唐朝中晚期,這些規矩逐步完善。它的完善,又一定程度束縛了詩歌的發展。所以,唐以後的詩歌,整體來說不及唐人。

    從唐人開始,人們另闢蹊徑,出現了詞、曲等形式歌賦。到了民國初期,特別是五四運動,又大量出現了白話詩、白話散文詩等,但不管怎樣,規矩應該有。但我個人認為,規矩應該隨著時代發展,而做相適應的改進,否則,它又會制約詩的發展。

  • 9 # 怡心室一叟

    回答這個問題,先要了解詩歌起源及發展史。詩歌起源於人的思想感情。“詩言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志,是人類特有的情感,是人類在自身發展中,在與自然界打交道的過程中(比如採集、狩獵、種植等勞動過程,及對未知世界的認知,如天地神靈感應困惑時),在人與人交往中(如練武、征戰、家族祭祀、男女婚配等過程中),從不自覺逐步向自覺過渡中,因抒發情志而產生的歌謠,進而被文人整理成詩的。這類初級狀態的歌謠,早些年在水利治理工地上經常見到。比如八個壯漢打石硪時,將一隻七八十斤重的石硪用長繩固定,硪頭打起頭號“小硪舉起來喲!”,其他壯漢一齊齊聲吶喊“咳呀子喝喲!”,使勁把石硪拽起一丈多高,一次次砸實地面。解放後,長江千里江堤,就是我們億萬農民在這打哦號子的吶喊聲中一寸寸夯實的。我將一段號子連起來就成了打硪號子歌。小硪舉起來呀, 咳芽子喝喲!一硪飛上天呢, 咳芽子喝喲!大家齊努力吔, 咳芽子喝喲!河堤築得牢喂, 咳芽子喝喲!手上加把勁呀, 咳芽子喝喲!地下砸個坑嘞, 咳芽子喝喲!坑坑連環套呀, 咳芽子喝喲!重重又疊疊呢, 咳芽子喝喲!一遍又一遍吔, 咳芽子喝喲!一硪吃一哦喂, 咳芽子喝喲!漢子一身汗呀, 咳芽子喝喲!硪子亮翅飛嘞, 咳芽子喝喲!姑娘偷眼看呀, 咳芽子喝喲!媳婦慰問咱吔, 咳芽子喝喲!修堤保家鄉喂, 咳芽子喝喲!年年保平安嘍! 人人拼命幹!……(略)在鄉村,類似的,如交公糧時十幾個人負重的挑擔歌,春季的婦女插秧歌,河堤上船工的縴夫歌,比比皆是。這類歌謠一般只求句尾押韻,不講究平仄的,只要節奏和諧鏗鏘就行。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上,不難看出,也是隻求押韻,不講平仄的。如著名的《關睢》“關關雎鳩,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當然已經過文人加工了。古詩,無論二言、三言、四言、五言,還是六言、七言,乃至多言,都只講押韻,不求平仄。二言如黃帝所作《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三言的如《三字經》,四言的如《詩經》,五言及雜言的如楚辭《離騷》、漢《樂府》、南北朝七言古詩等,及前格律詩永明體,古白話詩,詞曲等,都只求押韻,便於呤唱(誦),一般不講格律平仄的。但隨著時代發展,詩詞在詩人的研究和推動下,在詩詞的創作和呤詠研究中,在由量變到質變的開拓中,不斷有了新發現,新嘗試,新創造,新規範,以至於在永明體詩出現後,開始有了平仄,沈約(浙江人),提出了四聲說(平上去入),並由原來講究尾韻一字,推及到詩中字字講究平仄。由古體詩不講平仄,到永明體講究平仄,為後來格律詩奠定了基礎。沈約等人的“永明體”規範仍比較籠統,不很完備,在隨後的歷代詩人不斷努力下,直到初唐才逐漸完善。格律詩經過唐人的努力,在句內平仄、句言,句間粘對、對仗、章法等方面有了新的追求和規範,完成了一次質的飛躍。試看狂草大師、大詩人張旭《桃花源》: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礬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格律詩的基本要求,或基本格律就是平仄、對仗、押韻、定言、定句、節奏、章法等七方面。因為問題問的癥結是平仄,順便簡單說一下聲律,即平仄要求。①句內平仄相間。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a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仄平平平仄仄 c平平仄仄仄平平 d②聯內平仄相對。如上兩聯ab間和cd間③聯間平仄相粘。如上兩聯bc間④腳分明。bd末尾字必須押韻。近體詩是中華文化國寶,是傳統文化精髓。只是近代,隨著國力衰退,加上西方文化入侵,中華傳統詩詞文化也無端受到批判,被打入冷宮。改革開放以來,在文化自信浪潮中,有識之士經過重新審視,加上中央電視臺推波助瀾,國學詩詞復甦之勢勢不可擋。學習研究創作格律詩詞的青年人也逐漸形成了一定氣候。需要說明的是,古人寫詩,依據的是平水韻,由於時代發展,發音的變化,當代不少人對之望而生畏。如就此止步實在大可不必。真正有志研究的愛好者,且肯下些功夫,相信還是不難掌握的。筆者是有這方面體會的。再說,入門時先用中華新韻創作,也是不錯的選擇喲!等創作一段時間後,再回頭研究平水韻,未嘗不可一試吔!楊 生2020.12.24.

  • 10 # 驕楊一靜聽時間的聲音

    應該是先有詩,而後推敲平仄韻律成詩為上乘之詩。這樣的詩,是真正的詩,是心靈之詩,是感於景感於情而發,不同於玩味的填詞賦詩。坐在案前就著古韻新律寫詩,未免有點為了藝術而藝術,缺乏靈魂的感動。

    正有如“鳥宿池邊樹,憎敲月下門"。成詩以後,反覆“推敲″。是用“敲″呢?還是用“推″呢?賈島思忖一夜未眠,便是先有詩,後有平仄韻律之作,成為千古佳話。

    如果諳熟平仄韻律,自是詩韻齊達。一代偉人毛澤東通曉詩詞韻律。踏雪山如“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送瘟神則是“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六州盡舜堯″。這已是非一般人所能達。

    再就是現代詩。在凡事快餐化的今天,感悟到一定程度,又沒有了平仄韻律,分行即是詩。

    詩,感動人的皆是好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胎的家庭裡,如何讓兩個孩子不大聲吵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