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四川九寨溝地震,災後心理援助工作如何準備,如何開展?
9
回覆列表
  • 1 # 常景泓

    危機干預的時間一般在危機發生後的數個小時、數天,或是數星期。危機干預工作者一般必須是經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學家、社會工作者、精神科醫生等。海嘯期間,需要心理干預的人群範圍很廣泛,既包括身體有創傷的人,又包括與患者有密切接觸的一線醫護人員、應急服務人員、志願人員,他們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另外,不願公開就醫的人和有擔心恐懼的普通大眾也需要心理上的援助。危機干預的方法有多種形式。危機心理諮詢與傳統心理諮詢不同,危機心理發展有特殊的規律,需要使用立即性、靈活性、方便性、短期性的諮詢策略來協助人們適應與度過危機,儘快恢復正常功能。心理支援性團體在危機干預中得到廣泛應用。

     對於害怕危險的人,這個世界上總是危險的。環境越是困難,精神越能發奮努力,困難被克服了,就會有出色的成就。這就是所謂“艱難玉成”。 差不多任何一種處境——無論是好是壞——都受到我們對待處境的態度的影響。

      雅安地震災害發生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第一時間啟動心理援助應急行動,派出正駐紮在北川心理援助站的心理援助工作者和心理所兩名專家趕赴災區開展心理急救工作。同時,啟動雅安震後心理援助一年行動計劃。專家們到達災區後將重點開展:在移動心理服務平臺基礎上,針對雅安地震新特點實施新媒體(如微博)心理援助服務;利用心理干預技術對地震傷員進行心理危機干預和康復;透過對災民的心理健康知識普及以減少未來心理創傷發病率;對救援人員進行心理輔導,提高救援效率。

      雅安震後救災和重建工作,需充分考慮民眾心理。政府的支援性資訊,特別是透過電視、網路、廣播等媒體傳遞的災情資訊、援助資訊、物質資訊、政策資訊,是恢復民眾安全感的關鍵;各級政府應基於“時空二維”管理模型,分階段、分割槽域、分人群制定針對性的心理援助策略,避免出現無效甚至有害的干預行為;救災過程中應透過心理自助教育、心理健康監察等措施,關注救援人員的心理健康,防止心因性減員;災後安置階段的心理援助應重視社群文化建設、人際聯絡平臺建設,重建社會歸屬感。

      心理援助團隊自汶川地震以來提出了中國災後心理救援的“時空二維”援助框架和“一線兩網三級”援助模型。自主研發心理急救工具包,包括一系列簡便高效的評估工具及心率變異型(HRV)生物反饋儀,以及集心理健康狀況測評、干預為一體的移動心理服務平臺。五年來已進行個體心理諮詢12.6萬人次、團體輔導4400場約11.4萬人次,移動心理服務平臺惠及290多萬人次。在國際上率先提出描述災後群體心理及行為規律的“心理颱風眼效應”,直接確定了“時空二維”援助框架;證實了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五因素模型,直接指導中國災後PTSD的臨床診斷和干預;建立了重大自然災害後國民心理健康資料庫,逐步建成33萬受災群眾的心理健康資料平臺,為症狀分類學研究和臨床干預奠定基礎。

      近年來,心理所在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盈江地震和彝良地震等五大災區先後展開了科學有序、深入持久的災後心理援助工作,對重大自然災害後心理援助的模式和關鍵技術進行了系統研究和應用。

      俗話說的好每場悲劇都會在平凡的人中造就出英雄來。讓我們建議處在危機之中的人:不要把精力如此集中地放在所涉入的危險和困難上,相反而要集中在機會上——因為危機中總是存在著機會。艱難的環境一般不會使人沉沒下去的,但是,具有堅強意志,積極進取精神的人,卻可以發揮不一樣的作用。
  • 2 # 白雪姐姐

    唉!要讓我說句實話要真正的到了地震,家破人亡之時,心理的疏導,心理的裂痕,心中的傷痛,失去親人的悲哀,還得需要自己慢慢的來彌補,任何人的勸解都是勸皮勸不了瓤。不過接下來還是在國家救濟的同時,需要那些家境好的,單位效益好的,掙錢多的,一些明星們伸出援助之手向災區進行援助了。讓那些受害百姓真正感覺到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從心理上得到安慰,得到溫暖,得到救濟,使其儘快的從困難中走出來。加油!

  • 3 # 殷夢奇

    請尊重政府的安排,經過多次重大事件,政府的各項反應機制是高效的,包括心理援助。但也透過這幾次事件,反映出民間心理援助是無序的,很大程度上甚至對災區開展各項救助,是有害的,至少是有影響的。

    所以,在此呼籲好心不要辦壞事,不要自作主張去做所謂的心理援助。因為,擅自的行動背後,往往需要正真的專家組花更多精力和時間,去給“擦屁股”。

  • 4 # 東營區共青團

    災難過後,與生命救助同等重要的是大災心理危機干預及災後心理關懷安撫。如何進行心理援助?這些基本知識是你必須知道的:

    1

    災難過後,會對人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絕大多數災難倖存者、搜救者以及照顧者都會經歷一定的壓力。這些壓力會一般持續數天到數星期,可能會產生恐懼、悲傷、罪惡、無助等負面情緒,出現疲倦、失眠、身體疼痛、緊張、心悸等不良反應,感覺周圍人無法信任、無法親密,感覺被拒絕、被放棄,進而有可能產生畏難退縮、工作問題、 學校問題等等。

    2

    災難過後,會有哪些心理衝擊將隨之而來?

    地震對於不同處境的人員,可能會有不同的心理衝擊:

    對於倖存者來說,親身經歷生死關頭之後心有餘悸,也可能在逃過劫難之後,自覺苟活而對不起死者,產生罪惡感。

    對於救難人員來說,日以繼夜投入救災,除了體力透支之外,目睹越來越多的人員死傷慘狀,錯愕、挫折感、內心疲憊、甚至憤怒都可能爆發。

    而對於罹難者家屬,焦急、哀傷的情緒十分常見,當親人獲救的希望落空,憤怒、指責可能接踵而來。

    對社會大眾來說,間接接收到災難訊息的民眾,內心蒙上陰影,憂鬱情緒可能久久不散,對未來喪失希望。

    3

    救援人員如何初步處理心理危機?

    救援人員初步處理心理危機,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步驟一

    救援人員衡量自己的狀況,肯定現階段的自己,在情緒、想法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三方面都處於良好功能狀態,並且有充分的時間來投入救災工作。

    步驟二

    承諾將於受災者建立的關係有相當的隱私。 保證安全與建立信賴, 是心理危機介入的重點。

    步驟三

    步驟四

    以間接的技巧,增加受災者對時間與空間的透視感。重點是保證即使危機是不可預測,即使危機的適應是一條長路,但不是走不完的;發生在這裡的危機,也可能有貢獻。

    步驟五

    引導受災者尋找他原有的心理挫折的技巧,並強化某些技巧的可用性。不要迷信教導新技巧的重要性,一定要相信他在意外事件前,是一個完整的、自我適應良好的個體。

    步驟六

    增加受災者對此時此刻生活中各片段事件的感應性。維持心情有喜怒哀樂各種層面,想法時而負責時而精緻時而飛馳, 可訂出一些具體步驟作為行動目標, 將是儘早渡過心理危機最重要的關鍵。

    步驟七

    尊重其生命養成的生態環境,從受災者熟悉的生態中去尋求權宜之道。

    步驟八

    建立心理介入的契約,重點是相信彼此的誠意與相互情急通報的義務。

    步驟九

    救援人員自己背後要有心理諮詢與支援的專業團隊。

    步驟十

    對轉換心理介入(由專業心理師進行進一步的心理危機干預)的時機要敏感,並熟悉可以轉介的後送專業機構。

    4

    災難的經歷會導致何種心理方面的困擾?

    有許多與重大災難有關的心理困擾或心理疾病,特別會在此刻發生並造成嚴重影響,主要的有這幾種:

    (1)急性應激障礙(ASD);

    (2)短暫精神病性障礙(BPDMS);

    (3)重度憂鬱或哀慟反應;

    (4)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5)神經症;

    (6)心身障礙或心身疾病;

    (7)藥物或物質濫用;

    (8)其他精神障礙。

    5

    兒童的心理創傷後的壓力疾患有哪些警訊、如何提供協助、何時症狀會發生、何時結束?

    什麼是兒童心理創傷?

    兒童心理創傷是指孩子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受傷或看到意外發生, 如突發性自然災害(地震、颱風)、車禍、火災等,所造成心理上的後遺症,進而影響孩子的日常行為及以後的人生。

    有心理創傷的孩子會有什麼行為?

    有心理創傷的孩子會變得很膽小,黏人,很容易被嚇到,他可能會對以前喜歡的活動沒有興趣,變得容易分心,也很愛哭,愛發脾氣,不聽話。有的孩子反而會變得很乖很懂事,但是晚上卻會做惡夢、睡不著或者尿床。有些孩子會在意外發生過一段時間後才有這些行為,有些孩子只會出現其中的某幾種行為。

    心理創傷的復原過程

    1

    意外剛發生

    意外剛發生時,有的孩子可能會表現出木然、沒有反應、變得特別聽話等。有的孩子會愛哭、愛鬧,很黏人,容易做惡夢、失眠、容易受驚嚇等。你能做的就是要讓孩子相信你會保護他。

    2

    意外發生後一段時間

    意外發生後一段時間,孩子可能會做惡夢、故意惹大人生氣、一直說意外發生的經過、在玩的時候重演意外發生的情形等。這時候孩子會在心裡問自己: “為什麼是我”?“是不是我的錯”?“是不是因為我太壞了”?你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瞭解他的害怕和難過,讓他說出來或用其它方式表達出來。

    3

    復原後期

    復原後期,孩子可能開始回到正常的生活情形。你能做的就是幫孩子做復學的準備、讓家庭回覆到以前的生活情形。

    6

    成人的心理創傷後應激障礙有哪些警訊、如何提供協助、何時症狀會發生、何時結束?

    成人的心理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簡稱PTSD) 通常在創傷事件發生的一個月後到三個月內出現,但也可能在事發後數個月至數年間延遲發作。

    引發創傷的事件包括戰爭、暴力犯罪、性侵害、嚴重交通意外、自然災害、技術性災難(technological disaster)、難民、長期監禁與拷問等。

    罹患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人多為直接或接觸創傷事件的倖存者(受害者)、目擊者與救援者。

    成人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症狀的持續時間,視患者的狀況有極大不同。一般而言,大約有 50%的患者在三個月之內復原,另有文獻指出,約有 30%的患者可以完全康復,40%患者持續有輕微症狀,20%患者有較嚴重的症狀,10%症狀持續不會改善甚至更惡化。

    創傷倖存者主要心理困擾仍以憂鬱、焦慮症狀為主,研究也顯示 PTSD 患者日後罹患憂鬱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此外,其它衍生的問題涉及人際關係、社會適應、物質濫用、家庭與健康問題等。

    雖然引發創傷的原因不一和方法學上的問題,其研究結果難以統一。但在參考研究資料時需要注意,具有嚴重心理困擾的倖存者,可能無法自行尋求幫助,當然也不太可能被包含在結果內。所以,所有的研究都有低估創傷影響的可能,實際情形應該比這些更嚴重!大部分人可在數年內恢復,部分倖存者會有長期甚至永久的心理創傷。

    但是恢復的速度是否可以加快?傷慟時間是否可以縮短?長期創傷者的比例是否能降到最低?

    一些研究認為,災後的心理社會壓力是影響心靈復原最重要的因素。如何減少倖存者的壓力,從政府推出的安置與重建計劃,實際解決災民生活的需求,到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推動的心靈重建,有許多可以揮灑的空間。

    7

    如何進行兒童的悲傷輔導?

    對於兒童的悲傷輔導,通常是採取“悲傷支援性小團體心理諮詢”的方式。心理輔導人員可視學生在震災後的個別情況和需要而定,篩選較需協助與情感支援的學生,如家中有人罹難、受傷、房舍損毀、過度驚嚇或目睹災難現場者(但遭遇重大失落者,如家中多人去世、唯一倖存者需特別考慮個別與團體治療的形式),組成一群4至12個相似遭遇、情感或行為上問題的支援性團體,此團體以分享、支援、關懷與回饋之情感支援為主,增進自我重新面對生活與適應的能力。

    8

    如何進行成人的悲傷輔導?

    成人的悲傷輔導主要有以下原則:

    (1) 使失落真實化:和當事人談細節(以對抗退縮)。

    (2)幫助認同表達情緒:比如生氣、罪惡、焦慮等負面情緒。

    (3)罪惡感的處理: 引導他們逐步消除罪惡感。

    (4)提供安全所在:表達情緒雖很痛苦,但不會被淹沒。建立包容關係。

    (5)使行為常模化:心理疏導,指出別人也會如此。

    (6)尊重、引導防衛機轉: 如轉移、否認、合理化等。

    (7)鼓勵放開死者:強調“此時此地”的參與。

    (8)下決心的困難: 不要強調當事人下決心。

    (9)認識病態並轉介: 如有明顯的心理症狀,要儘快轉介給專業心理治療師。

    9

    災難過後,人們的反應將隨著時間的過去而有什麼樣的變化?

    災難過後,人們在各階段的心理應激反應會有所不同:

    (1)第一階段:發生於危機衝擊當時和之後不久,情緒是強烈的,包括害怕、麻木、驚嚇、困惑。

    人們發現自己被要求表現出英勇的行為,以解救他們自己或其它人的生命與財產。人們表現出明顯的利他行為,合作無間以協助他人存活和復原。在這個階段中,最重要的資源是家人、鄰居和各種緊急助人工作者。

    (2) 第二個階段:通常在災難之後的一個星期到數各月不等。 症狀包括胃口改變、 消化問題、頭痛、生氣、懷疑、急躁等;也可能會出現淡漠和憂鬱,從家人和朋友當中退縮,對於未來的焦慮升高。另一方面,倖存者(那些失去所愛之人和財物的人們)會發展出一種強烈的想要與他人分享危險經驗的感受。

    (3)第三階段:通常會延長到一年,特色是如果政府的協助沒有兌現或延後,就會產生強烈的失望、怨恨、痛苦。機構可能會撤出,本身的社群組織也可能會被削弱或消失。在這個階段,受難者專心於解決他們自己的個人問題,會漸漸失去以前和社群分享的那種感受。

    (4)最後階段(重建階段):即使受難者已經沒有殘存的問題了,最後階段還是可能會持續許多年。此時,大規模災害的受難者瞭解到,他們將要漸漸地解決許多問題,大部份要靠自己重建家園、事業和生活,而自己要漸漸擔負起這項責任。新建築取代了舊建築,新的計劃與方案發展出來了,再度肯定了受難者對於社群和自己能力的信任,但是當這樣正面的事情並未發生時,可能會出現嚴重和強烈的情緒問題。

    10

    災難的倖存者如何減輕負性心理所造成的危險性,並從災難的心理壓力中儘快復原?

    災難事件剛發生時,目標在於降低緊張度、恢復安全感以及適應能力,主要從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

    (1)親友可幫的忙

    l 傾聽受災者的情緒,能用話語把情緒說出來是最好的復原良藥,不要急著給建議,而讓他無法把情緒說完。

    l 尊重他復原的步伐。不要急於幫助他恢復情緒。

    l 旁人對受災者的情緒有所瞭解及接受。

    l 提供安全協助(包括住所、資源、資訊) ,尤其災後有許多實際問題要處理,可幫忙收集資訊。

    l 鼓勵受災者表達自己的需要、情緒,成為復原的發起者。

    l 協助受災者評估問題,找出適當解決方式。

    l 協助親友避免過度反應,如躁動、自傷行為、酗酒等,若出現這些情況,協助找專業人員處理。

    (2)自己可幫自己的忙

    l 避免、減少或調整壓力源: 比如少接觸道聽途說,或刺激的訊息。

    l 降低緊張度:和有耐性、安全的親友談話,或找心理專業人員協助。

    l 太過緊張、擔心或失眠時,醫生可用抗焦慮劑、助眠藥來協助你,這只是暫時使用,但可有較快安定的效果。

    l 做緊急處理的預備:逃生袋、電池、飲水、逃生路線等,多一點準備可讓自己多一份安心。

    l 這段時間會有很多混淆的情緒及事情要面對,先從最重要、較容易完成的部份著手,不要一次處理太多事。

    l 不要用酒、毒品。

    l 不要孤立自己。要多和朋友、親戚、鄰居、同事或各種宗教、心理輔導團體的成員保持聯絡,和他們談談你的感受。

    l 規律運動,規律飲食,規律作息,照顧好身體。

    學習放鬆技巧,如聽音樂、打坐、瑜珈、太極拳或肌肉放鬆技巧。

    11

    如何協助孩子應對創傷性的意外災害事件?

    關於孩子的創傷性的意外災害事件的應對,心理輔導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協助:

    (1)儘量給兒童安全的感覺,用言語安慰他們,用身體接觸譬如擁抱他們,給他們安全的感覺。

    (2)鼓勵他們表達他們的害怕、痛苦和哀傷。兒童會用遊戲、語言、文字表達這些不舒服的感覺是很自然的事情,我們要耐心聽他們表達。

    (3)在這剛剛發生災變的時候,不要讓兒童離開你們,一方面是保護他們身體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提供他們最直接心理安全的保障。

    (4)鼓勵他們和別的孩子玩,年紀比較大的孩子要鼓勵他們參與重建的工作,讓他們有共同為重建家園而努力的感覺,這是最寶貴的經驗。

    孩子面對這麼大的災變時,會產生不穩定的情緒和行為。在您的支援和保護之下,情緒和行為問題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減少。假如過一段時間仍然持續,或者是這些現象發作得越來越頻繁,或發作得越來越嚴重,請您儘早和相關的專業人員,如兒童精神科醫師、兒童心理師、社工師、及一些有經驗的輔導老師和小兒科醫師聯絡,請他們協助。

    12

    學校人員如何協助學生在創傷後重新適應生活?

    工作重點應分階段進行。

    (1)生活和身體安頓:若其住屋不能使用了,或沒有家人的學生應儘快有專人協助安頓食宿和生活,並注意其個人身體健康狀況和保健。

    (2)心理諮詢:約三個月到一年之間,再根據個人悲傷復原的進展現況,考慮是否需專業心理諮詢人員或心理治療師的協助。

    青少年和兒童階段的學生,因其悲傷反應性質與成人有別,一般未受專業訓練的人往往難以辨識其悲傷反應。因此,這類學生若所在學校無悲傷諮詢的輔導專業機構,則先尋找其他專業人員諮詢,安排適當教師給予心理支援,於生活安頓後,安排心理人員給予協調。

    13

    在地震之後,孩子拒絕去睡覺或上學,父母該怎麼辦呢?

    1

    生活狀態改變、儘快恢復日常生活的規律

    地震之後,孩子的生活作息變得不正常,有的小孩可能變得黏人,其它孩子可能變得比較不愛玩或不喜歡動。

    儘快恢復日常生活的規律,可以讓孩子早點有安全感,例如吃飯和睡覺的時間儘量保持一定,但是可以有點彈性。可能的話,睡覺時可以開個小燈,若是有需要,可以讓孩子抱著玩具睡覺,睡覺前父母可以說一些話或是做一些動作(像是摸摸頭、抱抱孩子或是親親孩子)來安撫孩子。如果他們不聽話,儘量不要處罰孩子,因為這次地震的影響很大,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回到原來規律的生活。

    2

    攻擊或反抗行為、對不良行為限制

    地震之後,在不正常的生活作息中,小孩可能會出現打人或咬人的行為,較大的孩子則是打架、不和同學玩、逃學或變得很不聽話。一般來說,對年紀比較小的孩子,只要限制他們不好的行為,大部分可以獲得改善。對較大的孩子,有時他們內心的焦慮或沮喪會以不良行為來表現,這時候可以請他們一起重建家園或照顧弟妹,讓他們的情緒有好的發洩管道。如果可能的話,團體治療可以幫助這些大孩子表達他們的想法和情緒。

    14

    家人該如何相互扶持以度過創傷事件?

    家人可以按下列方式照顧自己及倖存者:

    (1)瞭解急性應激反應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症候群。參加急性應激反應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症候群的課程及演說,閱讀相關書籍及錄影帶。

    (2)鼓勵倖存者尋求創傷後應激障礙症候群的專業協助。家人可鼓勵倖存者接受協助,但不是逼迫他去接受;這是一種關懷而不是懲罰。

    (3)尋求家人本身的個人或是家庭諮詢。避免本身受到二度之壓力,家人本身也需要處理自我情緒;這也可和倖存者互相鼓勵,表示專業協助之重要。

    (4)學習壓力及憤怒處理。學習壓力及憤怒處理的課程,增進溝通及互相照顧的能力。

    (5)保持及享受良好之生活。維繫正向的人際關係、維持創造性的工作、繼續學習並享受閒暇生活,這些是走出陰影的必要條件。

    15

    在災害事件後,哪些人可能是自殺的高危險群?為什麼?如何避免悲劇的發生?

    災害事件後,以下這些人可能是自殺的高危險群,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1)正在經歷哀慟歷程的人,屬於自殺的高危險群(比較一般的人來說,他們的自殺可能性的確是比較高的,過去有一些的統計報導確實顯示如此)。所以對於陪伴者或心理輔導志願者而言,自然應該去注意哀慟者自殺的可能性。

    (2)而另外有一些會使得自殺危險性增加的因素,如當哀慟者在意外中死去親人的人數不只一位時,或是哀慟者在遭遇嚴重的失落之後,因為家庭的瓦解而缺乏穩定的家庭或社會支援系統時,或是哀慟者長時間的處在自我封閉、與社會嚴重的疏離的情況下時,哀慟者會以自殺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生命的危險性也會跟著升高。

    16

    何時該尋求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協助?

    如果有以下現象,建議你取得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協助:

    (1)發現自己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心情都很亂,感覺有很多的壓力、混亂,並且覺得很空虛,覺得自己快要撐不下去。

    (2)在事情發生一個月之後,你還是一直感覺麻木、遲鈍,並且要不斷的保持忙碌,為的是讓自己不去胡思亂想。

    (3)不斷地會再想起地震的事情,睡覺時會做惡夢而驚醒,或是有很多身體上的不舒服。

    (5)你的工作或人際關係變糟了,讓你很不舒服。

    (6)你又發生了其它的意外。

    (7)從災難發生之後,你抽菸、喝酒、或吃藥的量都變得過量。

    17

    何時該將受難者轉介給專業精神衛生醫師?

    對於大部分的哀慟者來說, 如果能夠在家人親友彼此的陪伴下, 隨著時間的過去而逐漸的走過憂傷,那麼這樣的過程通常並不需要去尋求精神衛生醫師的協助。

    但是,如果哀慟者因為過度的悲傷、絕望而出現自殺意念時,或是由正常的哀慟歷程演變成為憂鬱症的情況時,往往就需要去尋求專業的協助處理了。除了自殺的可能性與憂鬱症之外,還有一些異常的哀慟歷程是值得特別注意的,包括持續的否認親人死亡的事實、 延遲的哀慟歷程(情緒隔離、情緒壓抑)、對死者的病態認同、無法逐漸復原的哀慟歷程等。特別是出現了創傷後應激障礙,更需要專業精神衛生醫師的幫助。

    18

    救援人員會面臨哪些生理和心理壓力源?

    一般來說,參與救災人員會面臨三種類型的壓力源:(1) 救援人員的損失或受傷;(2) 創傷性的刺激;(3)任務的失敗。

    救援人員的損失或受傷是指參與救災時因為過度疲累而無法發揮功能或受到傷害;

    創傷性的刺激指救援人員目睹災難事件現場悽慘景象而產生恐懼驚嚇反應;

    任務的失敗指當救援工作未達預期效果, 救援人員感到強烈失望或覺得個人沒有價值。 救難人員在參與救災階段與任務結束階段時,都會面臨不同的心理壓力,有些壓力甚至是不斷累積或週期性的復發。

    19

    救援人員可能出現哪些心理症狀?

    如果救援人員未能瞭解自己的壓力源,並予以適當處理,則壓力堆積到一定程度後,可能會產生一些心理症狀。如身心疲憊,情緒不穩定,精神恍惚,沒有盡力救人的罪惡感,心情憂鬱,無助,生氣,災難景象會不由自主的出現在腦海中,悲傷、心情低落,夢魘不斷或睡眠困難,冷淡、興趣減低,情感否認、麻木感,對別人的安危過度擔憂,或是不願意訴說救難經驗等等。

    20

    對於也可能受到心理創傷的救援人員,該如何提供心理支援?

    一般來說,在每一次救災任務暫告一段落後,由心理專業人員向救援人員作一個簡單的會談交流,請救援人員說出一天工作下來,自己“想到什麼” , “看到什麼”或者“有什麼心得”想分享給其它同伴。這樣,一方面可以降低個人因為工作負荷量感到過度身心俱疲與情緒困擾,另一方面可以凝聚救難人員計程車氣,由團體的社會支援使個人保持腦力、體力與心力的完善狀態,為自己隔天的任務加油打氣。

    當然,社會大眾的鼓勵與支援,更是救援人員的堅強後盾,當救援人員將心理資源與社會資源結合在一起時,更可提升工作效率,協助災民重建家園。

    如果救援人員感受到自己的症狀明顯,表示個人的身心狀態已經處在一種能量過度耗損的疲憊感,若症狀持續發生且已經嚴重影響到個人的人際關係與社會功能, 需要前往附近的醫療機構尋求心理衛生的專業幫助。

    願傷亡人數不再增加,祈禱災區平安!

    鄧明昱,醫學博士、健康科學哲學博士,美國紐約華人社群諮詢中心主任;

    楊明磊,諮商心理學博士,臺灣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副教授,臺灣註冊諮商心理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口感筋道彈牙,牛肉味濃的牛肉丸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