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月入懷618
-
2 # 樺姐談養育
家長和孩子可以聊的東西很多啊!
比如說,我和我兒子經常聊書。我看的書,感覺內容不錯,就介紹給他看,或著讀一段給他聽,問問他的感受和想法。他看的書,也會跟我分享。
聊新聞。我看到的新聞,都會跟兒子聊,有些影片也會給他看。生活中有快樂也有悲傷,孩子都需要了解。
聊當天遇到的人和事兒。今天,我遇到了什麼事情,我是什麼感受、想法,最後我是怎麼處理的,處理的好不好,以後怎麼辦,我都會和兒子分享。
講故事,我看到好的,很有哲理性的故事,都講給孩子聽。分享我的看法和類似的經歷。
聊電視劇。共同喜歡看的電視劇,我們也會聊。
聊目標和夢想。我有我的夢想,我有我想過的人生,我都會跟兒子分享。
其實,只要用心,跟孩子可以聊的東西很多。
-
3 # 賴愛海濤
成績問題
溝通問題
學習習慣問題
生活態度問題
親子關係的處理,關鍵還是在於換位思考,加強溝通。
-
4 # 中山旭昕
我是一個初中孩子和小學孩子的家長,現在分享一下!
怎樣與孩子溝通才能起到引導,幫助孩子,促進他學習的目的呢?其實我認為上至天文,下知地理,國家時事,世界格局都可以。但是還是要根據他的年齡結構來分析。
首先我們要了解初中階段孩子的心理。
初中的孩子有三個顯著的特點:
1,極強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把雙刃劍。作為父母,如果還像小學那樣,出了問題,對孩子就是一味的申斥,尤其是當著其他人的面,不允許孩子申辯。這樣做,非但起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會引起他對你的排斥和反感。孩子聽到你披頭蓋臉的教育,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很沒有面子,今後怎麼還能在同學們面前抬起頭來,而不是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錯了或錯在哪裡。另一方面,孩子為了維護自己的自尊心,勢必要好好努力,透過學習成績說話。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好好引導,將孩子對自尊心的維護轉化為上進心,自信心。
2,強烈的獨立意識; 到了初中以後,很多孩子不再願意事事都跟父母商量,而是自己單獨來做。這時候,父母要自願充當孩子的參謀,爭當綠葉。雖然,孩子年齡還小,缺乏處理問題的經驗。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是要儘可能的提供給孩子自我展現的平臺。很多做父母的,尤其是母親,總是怕孩子做不好,處處代勞。這樣,一方面會使孩子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對孩子健全的人格成長也是極為不利的。
3,容易受到壞的影響;一個好習慣變壞只需要三天,13歲—16歲的孩子思維敏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壞的影響。所以作為父母要經常關注孩子的各種情況,尤其是他交往的朋友。儘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單純的、積極的成長空間。事實上,我們努力使孩子考入重點中學的實驗班,經過初中三年努力使孩子考入重點高中的實驗班,以致將來考入名牌大學。不僅僅是為了使孩子接受最優秀老師的指導,也是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競爭環境。
綜合上面的特點,給家長們提供六個字,以供參考:鼓勵,獎勵,堅持!
-
5 # 浮邱一鶴
在下認為,與孩子溝通,既要為孩子提供一個民主的家庭氣氛,又要和孩子建立一個朋友一樣友好的親密關係。
關於與孩子溝通的內容。在無微不至的關心孩子的前提下,應該把他們的學習成績,身高等按逐年變化繪製成曲線圖,記錄他們成長的全過程。從小就教他們唱歌,游泳,划船,釣魚,帶他們到博物館參觀,看展覽,看歌舞,看動物園,有空還帶他們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鮮空氣,去放風箏。
在各種活動中,不要因為自己是家長就說一不二,或者擺出什麼都懂的樣子,而是去做能給予孩子知識和歡樂的最知心,最親密,最可信賴的朋友。遇到比如搬家,換工作買車之類的事情,要召開家庭會,和孩子商量該怎麼做?還要組織家庭音樂會,並將每個人唱的歌錄製成磁帶。家庭氣氛民主和諧了,孩子的生活也就無慮無憂無慮了。這樣以實際行動給孩子溝通。孩子的心靈窗戶就打開了,他們有什麼事情都給父母講,從不放在心裡。出門說聲再見。做飯當幫手,飯後洗碗擦桌掃地,平時買菜洗菜,給父母盛飯,端湯,拿報紙,按摩,捶背。在這個時候你應該對孩子講,我們是父子,也是朋友,我們有義務培養教育你們也應該得到你們的幫助,你們長大了會發現我們有很多不足之處,發現我們很多地方不如你們,因此我們要像朋友一樣互相諒解,互相幫助。你覺得這些內容與孩子溝通的話,孩子接受的了嗎?我看行!(一鶴草擬)
-
6 # 鵬城小生活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都會進入一個誤區,就是除了學習和吃飯以外,好像找不到其他的話題,家長如果一開口就跟孩子說學習,孩子就會極為反感,不願意繼續下去,接下來就是逃避,孩子一點點長大,內心的需求也在不斷的變化,從一開始的生理需求,需要滿足吃,睡到需要安全感上了,小學以後開始有了情感上的需求,這個時候是對家長挑戰最大的時期,孩子早就過了需要家長不斷地為其提供食物的年紀,家長卻還在停留到食物的層面,是不行的,還要找到其他交流的方向,家長如果找不到跟孩子交流的話題,可以參考以下五個話題,不但能夠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還能豐富孩子的知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工作和學校,孩子和爸爸媽媽分開一天了,對彼此的一天都會有所好奇,家長可以主動與孩子聊一聊自己一天的工作,以及所取得的成績,這樣孩子也會願意跟你分享他今天的學習成果,以及老師同學之間的關係,相處的怎麼樣?有趣的課程,學到了哪些有價值的東西!
二、生活中的瑣事,生活瑣事是彼此之間最熟悉的領域,也更容易找到默契,比如兩個人當天穿的衣服是否合適,冷了還是熱了,周邊的風景怎麼樣?上班和上學的路上都見到了誰?有沒有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或者是深有感觸的事情,需不需要去菜市場買菜,想要買什麼菜?都可以聊一聊!
三、興趣和愛好,這裡的興趣不是孩子的興趣課,現在一提到興趣,很多有人就誤以為是琴棋書畫,其實可能就是孩子喜歡的動漫玩具,各種卡片,正在追的某個動畫片,踢球的時候發生哪些糗事?家長也是如此,正在看什麼電視劇,午餐時遇到什麼奇怪的事情都可以跟孩子一起分享!
四、活動出行,活動的話題一般可以放在週四或週五跟孩子一起交流,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已經工作和學習了四五天,一定會感到有些疲憊,這個時候一起計劃一下週末的活動,能夠讓人感到放鬆和興奮,能起到愉悅身心的效果!
五、散事閒聊,小孩子的思想有時候是非常活躍的,他們很容易會不知道什麼時候想起什麼事,哪些小朋友之間發生了矛盾?今天小區花園裡發現了一個螞蟻窩,今天誰的媽媽,帶了一個蝴蝶結的髮卡,很漂亮,總之不知什麼事情會闖入他們的眼睛,只要他們想說都是不錯的話題,有了以上的推薦,您知道怎樣跟孩子溝通了吧!
-
7 # 小陳老師語文課堂
溝通是為了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洞悉孩子的心事,從而更加的瞭解自己的孩子。
溝通要注意方法:
切記不要單刀直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是豐富的,也是敏感的。家長迫不及待地開口,很有可能讓孩子很快閉口。學會拐彎抹角的試探,引導,那麼就能夠峰迴路轉了。
溝通要有耐心。特別是處於叛逆期的孩子,孩子性格比較極端,暴躁,若溝通方式不對,那麼溝通就成了阻礙,更有可能成了斷絕。耐心的與孩子溝通,可以從側面瞭解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以朋友的角色與孩子推心置腹的交談。將沁比心,相信溝通一定能夠化解矛盾,緩和關係。
溝通要學會找準時機。不要在不適當和不恰當的場合溝通與場合。例如在公共場合與孩子溝通,很多孩子會選擇逃避的。更不要在孩子專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打斷孩子,試圖與孩子溝通,且不說溝通不成,反而打斷了孩子的專注力。應該在一個安靜的,“封閉”(指的是家長與孩子獨立的空間)的小空間中與孩子溝通,這樣既能夠達到有效的溝通,也是保護孩子自尊和隱私的有效的方法。
總結一句話:溝通從心開始,定不會讓溝通重新開始。
-
8 # 旗號
和孩子在一起溝通時,孩子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無論你說了多少遍的內容,還是都是不在乎,不知道不了解?久而久之,孩子甚至直接拒絕和你溝通聊天。想要跟他們好好溝通吧,剛說幾句,孩子們卻各個都嫌煩,做什麼事好像都要跟你唱反調,實在令人頭疼。
在這裡要強調一點,對孩子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溝通,如果不溝通,是無法教好孩子!
不少家長會說,我的孩子現在像變了個人似的,不願意和我說話。小學的時候整天黏在身邊,有什麼事都和我說。可現在卻沉默寡言了,放學回家後,除了吃飯,看一會電視,就是鑽進自己的房間不出來,有時候我故意找話題問問情況,他也很簡單的回答:“沒什麼好說的”,甚至是“煩死了”,“有完沒完?”
有個家長,他的兒子今年上初二,正是關鍵時刻,學習較在初一退步很多,不愛學習,學習態度懶惰,說謊,貪玩,為了不讓他分心,手機沒收,電腦不讓玩,閒雜書也都收起來了。又多次因不完成作業被叫家長,去問他作業情況,他卻家長不理不睬。這就是沒有做好有效的溝通。
-
9 # 知點教育廖炳耀
當您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是已經和孩子溝通不暢。反思一下,您對孩子是否足夠尊重?足夠信任?您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是不是平等?是不是嘮叨太多?控制太多?擔心太多?所以解決問題的開始是相信孩子,不要那麼多的擔心,多一些允許,多一些選擇的自由,多給孩子一些表達的機會,我們自己也學會傾聽。這樣不但能讓溝通更順暢,也能培養出孩子更多的創新能力,生活能力,自控力等。
-
10 # 至尚學邦
目前大多數孩子作業很多,課餘時間安排很緊,父母每日工作也很勞累。但作為家長有必要抽出時間與孩子溝通。父母可以利用什麼時段和孩子溝通呢?都需要溝通些什麼呢?
一.吃飯時間
孩子放學之後,家長想和孩子聊聊天,瞭解一下孩子一天的情況,於是飯桌就成了最自然的聊天場所。
吃飯時間孩子會很放鬆,聊天的狀態也會很自然。
很多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聊天內容會是這樣:今天在學校的表現如何?老師都誇獎誰啦?今天都學了什麼?上課有沒有認真聽呀?你看xxx家的孩子最近考了雙百(得了什麼獎)......
很多時候都是以提問開始,最終以訓斥、提要求結束。久而久之孩子便對此產生了厭惡感。在吃飯時間便不原意聊天,也不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甚者不原意和父母聊天。
父母漸漸的就會抱怨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為什麼說什麼也不聽,溝通起來為什麼這麼費力...
這個時候父母就該想一想,是不是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有問題。
觀點一:孩子對於事物的理解是循序漸進的,所以需要耐心的去引導。瞭解孩子心裡所想才是解決問題的首要關鍵。
對於孩子的成長應多方面去引導和培養。這裡說的培養不是指學的多,報的課班多。培養不單是指學業上的成長,更多的是身心上的成長。
父母應更多的關注他在學校玩的開心麼、學校裡都有哪些好玩的事情、你喜歡哪個小朋友(因為什麼呢)、那你更喜歡和誰玩等,應把更多的話語權交給孩子。讓他去分享他的所見所聞,分享他的經歷。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發現他表述事情是否清晰,對待事物的看法是否正確,他更多得關注哪方面的事情等。在此過程中應多加鼓勵,讓孩子更有信心、更喜歡和他人表達事情,使他感受到父母很關心她。之後可以稍加引導,漸漸的說一些道理給他聽,使他逐漸明確價值觀念。
其實父母對於事物的側重點會逐漸影響孩子的判斷,也會逐漸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父母給孩子傳遞的對待事物和生活的態度會逐漸影響孩子的人生觀。當孩子遇到了問題或者做了錯事時首先想到的不應該是抱怨,發洩情緒。而是耐心的去引導他學會正確的做法,並對其表示理解,適當的安慰與幫助。
二.作業時間
很多家長都有陪孩子做作業的習慣。那父母有沒有想過,需要陪孩子做些什麼呢?很多父母在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很頭疼,很多時候會訓斥孩子。寫作業是孩子需要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只要父母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以後孩子就會獨立學習,更有效率的學習了。
1.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制定合適的學習計劃。
父母可以問一下孩子今天都需要寫哪些作業,哪些作業量比較大、比較難做更耗時間。那父母可以建議先做量小的、難度較小的。難度大的、量大的內容可以放在後面去攻克。這樣整體的進度會快一些。避免了更多時間上的浪費,總體時間會縮短很多,孩子做作業也會輕鬆很多。孩子對寫作業這件事情也沒有那麼大的壓力了。這就是父母培養孩子制定計劃的能力。掌握時間觀念並更加輕鬆化。
觀點二:學會制定計劃,掌握時間觀念的習慣應從小培養。孩子多數的時間都是在學習中度過,所以父母應透過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習慣越早培養越有益於孩子形成整體的思維邏輯和行為習慣。
孩子在幼小階段對於事物的看法和做法大多是透過模仿身邊的人。那麼父母平時的言行舉止會被孩子一一的記在心裡,也許某一天他會說出你之前說過的話,做過你之前做過的事。
所以身為父母應言傳身教,以自己為榜樣,正確的引導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2. 父母應幫助孩子逐漸掌握學習的方法
孩子對於這些學科,一定會有特別喜歡的,也有比較頭疼的。那父母如何幫助他解決頭疼的問題呢?那麼父母就要幫助其掌握學習的方法。首先父母可以觀察他學習的過程是怎樣的,是運用怎樣的學習方式以及其學習效率如何。那麼父母透過這些幫他分析怎樣學習更加有效率、更加準確。
觀點三:孩子並不是不會學習,只是他目前還沒有掌握更好的方法。
面對問題,方法有很多種,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實用的。
孩子學習並不是單一的去學知識,更主要的是學會學習的方法。
只有掌握學習的方法,才能更有效率地去學習。
透過教會孩子解決事情的方法,孩子會逐漸形成自己的思維方式。面對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解決,如何更快速、更好的去解決。而不是直接尋求幫助、放棄或逃避。
3.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養成總結歸納,分析重點的能力。
當一次考試或者測驗成績釋出後,老師都會將試卷發回來。那這麼做是問什麼呢?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試題中的錯誤在了哪裡,以後避免再次出現這樣的錯誤。那麼大多數孩子並不清楚他為何會做錯,甚者以後還會出現同樣的錯誤。那麼作為父母就應該幫助孩子養成歸納總結,分析重點的能力。
試卷拿回來後,可以問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做錯,是因為做題時不認真、沒有檢查還是沒有用對正確的解題思路和做法。那麼父母就要幫助孩子找到做錯的原因,找到正確的解題思路和做法,逐漸改進其做題質量。並時常總結歸納哪一型別的題型錯的比較多,那麼之後要重點留意這樣的題型,多練習這樣的題型。
觀點四:經常反思,總結經驗是培養孩子不斷自我完善的能力。突出重點,循序漸進,可以培養孩子的大局觀。
學會歸納與總結是培養孩子有一個良好處理事情的方法,是不斷改進和完善的過程。透過這樣的方式,久而久之孩子可以獨立的去對待事情,並且更加有效率。
分析重點可以培養孩子在對待事情上區分輕重緩急,循序漸進。久而久之可以塑造孩子的大局觀。
在陪孩子做作業的過程,看似很簡單,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一次人格的塑造。
三.親子閱讀時間
在空閒時間,父母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多讀寫書。起初是父母讀,孩子在聽。孩子對於故事都會充滿著好奇,幻想著故事裡的內容。透過一個故事能夠傳遞一種信念。而這種信念往往會孩子的腦海裡根深蒂固。這種信念慢慢會成為孩子的一種信仰,並想象著自己以後也能夠成為那樣的人,做那樣的事。孩子長大一些後會自己去閱讀,逐漸形成了一種習慣。
那作為父母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幫助孩子呢?首先需要在家中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是很重要的。忌吵鬧,忌爭執,忌喧囂。在那個時段裡,父母和孩子同在讀書。之餘可以與孩子溝通書中的內容,探討其蘊藏的深意。書中講了些什麼,孩子是如何看待的這些的。父母讀了哪些內容,又是如何看待這些的。這是一個思想碰撞的過程。孩子需要父母去開拓思維,也需要將思想碰撞。
觀點五:言傳身教可以塑造孩子的品行,讀書可以培養孩子的心境。
讀書的過程中可以使孩子安靜下來,用心去品讀書中的內容。久而久之,性情會變得溫和起來,會更加有耐心。讀書可以開拓孩子的視野,可以領略未知的世界。
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父母與孩子在合適的時段做有效的溝通是至關重要的。孩子需要耐心地引導,而不是強硬地命令。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能夠繼承的是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學業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教會孩子如何做人與行事,培養不悲不躁的心境,塑造高尚的品行。父母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包含著父母對孩子濃濃的愛和希望。在此,對普天下的父母致以崇高的敬意!
-
11 # LBJ大聖
作為家長,肯定會於孩子有代溝,多與孩子交談,這是父母與孩子溝通情感,加深對孩子學習,生活,思想情況瞭解的好方法。那怎樣才能更好的孩子的興趣愛好呢?
一,尋找與孩子交流的切入點。從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中,尋找與孩子交流的切入點。透過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就可以展開交流。比如,孩子愛看球聽歌,家長可以特意收集一些有關資訊,與孩子一起談論,球技,賽事,歌壇逸聞,藉機表白自己的處世態度,看問題的觀點。
二,保持年輕的心態。家長要多跟孩子接觸,瞭解孩子的思想,要試著瞭解孩子平時想的是什麼。並且讓自己有個年輕的心態,想孩子之所想,思孩子之所思。儘量讓自己跟孩子保持一樣的心態,消除代溝,平等的交流。
三,聊聊學校。孩子每天在學校會發生很多事情,比如被老師表揚,跟某某同學玩的很開心,手工課做了什麼某某同學講了什麼樣的笑話。這些都可以讓孩子跟你說,並且,這也是孩子非常樂於聊的話題。這樣的交流會讓孩子體會到家長對他的關注,會很高興的與父母分享他的生活樂趣,分享他的價值觀念。
-
12 # 庭爸談育兒
家長和孩子溝通的內容有很多。那麼我們可以溝通一些什麼樣的內容呢?
有一點要注意,實際上我們和孩子之間,是有不同的關係存在的,這樣的關係很多父母都能感知到。
比如,孩子不願意跟我們交流想法,只說事情,
比如,孩子一回來就鑽進房間,吃飯時才開門,和父母只限於打招呼;
這些現象的背後,說明我們的親子關係到了很外面的一層了。
由內而外,親子關係呈現出這樣的環狀:
敝開心扉、分享感受、談想法、談事情、打招呼。
知道這個,就需要我們透過溝通,來看我們跟孩子溝通的內容:
一、和孩子聊心裡的想法,敝開心扉的讓孩子和我們交心的交流,坦誠又親切,這樣的溝通是特別溫暖的。
如果孩子和我們間的關係達到這一步,可以交心的聊。
二、和孩子聊感受,聊感覺
問他碰到了什麼事情是什麼樣的看法?有什麼樣的感受?也說說你的感受,這種聊想法可以很好的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距離。
三、聊情緒,你和孩子之間碰到了事情有什麼樣的情緒,可以分享你自己的情緒,告訴孩子,這件事情你有什麼樣的看法,同時也建議孩子有什麼情緒時也跟你來分享,這是更進一步的溝通。
四、聊學校的事,聊讀書和學習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和孩子的溝通或許只剩下學習和寫作業,但這樣的話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我們的重點只剩下了學習和成績,對孩子本身的關注度是不夠的。
所以,要關心他的這個人,就要聊學校的事,聊感受,同時我們也能夠知道孩子,最近有碰到一些什麼事情?
五、聊孩子感興趣的事情,也可以聊我們感興趣的事情
只要孩子願意跟我們溝通,這個都可以不用做特別的一個限制,同時我們可以聊到一些社會上的事情,這種溝通,往往可以把一些教育的道理帶在那裡面,告訴孩子,比如,為了保證安全,我們不能隨便拿陌生人的食物。
溝通的目的是與孩子更多的互動,提升親子關係,把我們與孩子間的關係,能拉進到敝開心扉,就是最好的了。
對此,你怎麼看?
-
13 # 爾雅休養札記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孩子天生的性格也是各不相同的,父母只有足夠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實現與孩子的有效溝通。
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家庭教育必須根據兒童的心理才能行之有效,若不明兒童的心理而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沒有成效而言。”
性格並沒有好壞之分,每一種型別的性格,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和教育中,要懂得揚長避短、因“格”施教。
孩子常見的性格型別活潑型優勢:
這類孩子性格開朗、活潑好動、愛說愛笑,在和朋友一起時,他們是最活躍的那個孩子,也是笑得最大聲的那個孩子;
他們的思維活躍、反應敏捷,擁有較強的自我表現和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也很好。
缺點:
這類孩子專注力不強,自制力比較差,做事沒耐心,容易被外界干擾;比較敏感,最接受不了批評。
他們喜歡邊學邊玩,不喜歡枯燥乏味的事情。譬如,孩子想先看完動畫片或先玩一會兒再寫作業,想邊寫作業邊聽音樂。
力量型優勢:
這類孩子適應能力強,富有創造性和個性,目標感比較強,喜歡挑戰;精力充沛、堅毅勇敢、敢說敢做、義氣十足,具備領導者的氣質。
缺點:
這類孩子是標準的“熊孩子”,性格調皮、專橫、急躁、愛打愛鬧;規則意識較差,不能和同伴友好相處。
他們很容易叛逆,有自己的想法,總喜歡和別人對著幹。
完美型優勢:
這類孩子喜歡追求完美,性格溫柔、聽話、善於思考;自制力、專注力比較強,做事有條理、耐心、認真;自尊心強、有主見,凡事心中有數。
缺點:
比較固執,很愛面子,自尊心容易受到傷害。
平和型優勢:
這類孩子偏愛安靜,冷靜細緻,是個很好的旁觀者和傾聽者;遵守規則、喜歡思考、富於想象、善於觀察;專注力強,很聽話,做事比較穩當,不易出差錯。
缺點:
喜歡獨來獨往,社交能力弱,缺乏主動性;性格孤僻、膽小、不愛講話,自我表現欲不強,不愛向別人傾吐心聲。
如何與不同性格的孩子溝通活潑型活潑型孩子做事情都是建立在樂趣的基礎之上,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或互動的時候,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遊戲性,如打賭等。
父母不要強迫孩子做事情,讓他們自己選擇感覺最好的方式,只要高興就好,這樣反而會提高孩子的做事效率。
這類性格的孩子要多給予讚美和誇獎,遇到挫折時,要告訴他們,自己是父母或老師最在乎的孩子,所以才會格外關注你。
力量型對於這類性格的孩子,在行動上要採用激勵和懲罰的方式,如告訴孩子做完一件事情可以得到什麼獎勵。不要採取直接批評的方式,不要總是講道理,要告訴孩子這樣做有什麼好處。
語言上要對孩子示弱,讓他們協助自己做某件事情,這類孩子很樂意如此。
同時,對這類孩子要進行友情培養,營造朋友們協作的機會,使他們體驗到同伴間友誼的樂趣。
完美型這類孩子喜歡遵從科學,不喜歡模稜兩可、毫無根據的說法,有時父母說的話他不一定會聽,如果你說“愛因斯坦……”,他就會很認可。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感受,應多表揚、少批評,多和孩子一起探索事物背後的邏輯,培養探索意識和創造意識。
這類孩子的學習比較輕鬆,但討厭別人打亂自己的計劃,如果不得已的時候,你應該先提前和孩子商量,徵得他們的同意。
平和型這類孩子不喜歡產生衝突,追求和諧、平穩的人際關係,父母可以用請求孩子幫助的方式,來增加互動和溝通。
父母對孩子要欣賞和理解,千萬不要強迫孩子與人交往,多創造平和的交往機會,讓他們心理上感到安全、自由,避免出現排斥的感受。
回覆列表
父母和孩子一起呆在家中的時光,家長完全可以與孩子進行深入廣泛的交流: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高至人生理想,低可衣食住行,按理說,可以無話不談,無談不歡,其樂融融!可現實卻是,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在我們河南這樣的高考大省,孩子們競爭力越來越大,導致很多家長對孩子開口閉口講的都是學習,飯前飯後談的都是成績。尤其是現在,每天早晨醒來,有些家長就像監工一樣,盯著孩子進行網課學習。殊不知,家長這樣反而適得其反,很多孩子會關上自己的房門,拒絕家長進入。當我們想要和孩子進一步交流時,他們會說:學習呢,沒時間!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清楚:學業成績雖然是學習成果的體現,但並非學習的全部;知識學習雖然是孩子成長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並不是人生的全部!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鮮活的生命,是一個青春飛揚,Sunny活潑的少年。在孩子生命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的知識要去學習,最重要的是性格品德和良好習慣的養成。蔡元培先生曾在《華人的修養》中說到: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因此,在這個特殊的時期,我們可以和孩子進行交流談論的內容,真的是太豐富了。從時間規劃的合理設定到安排家務時蘊含的統籌數學,來了解數學知識;從防範病毒的醫學知識到日常飲食鍛鍊,來了解醫學原理如何和生活實踐有效結合;從醫護人員的舍小家為大家的仁愛之心到鍾南山,李蘭娟院士等人的高齡"逆行"的感人壯舉,來了解學習知識的重要性和人生理想實現的價值等等。還有,生存、生活、生命的教育,感謝、感動、感恩之情的傳遞。在疫情期間,身邊很多平凡的人都在傳播正能量,家長此時如果能夠幫助和指導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他們養成獨立思考事情的習慣,培養孩子對事物辨別、善惡進行分析的能力,遠比單一的關注孩子的學習,每天像警察一樣的去盯著孩子的作業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