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嘴痕
-
2 # 命如繁星
漢末天下大亂的是東漢帝國分裂、崩潰、走向滅亡的開始。
天下大亂的起因是董卓之亂。
董卓之亂的根本是:關東士族(主要是名滿天下的汝南袁氏)對董卓這種涼州人掌控中央的不滿,造成地方起兵,與中央武裝對峙。
董卓之所以能夠成功上臺,早期有太傅袁隗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在雒陽,他掌控了絕對的軍權。
說到這裡。也就說明了:何進之死與天下大亂沒什麼關係。何進死了就死了,如果太傅袁隗玩穩一點,把軍權都交給袁紹、袁術兩位愛侄,好好的團結一下大將軍府剩下的那幫有兵權的幕僚,袁氏一家人壟斷朝廷,也就沒董卓什麼事了。
偏偏袁隗要派人去顯陽苑拜董卓為司空,讓他進了城,才有了大將軍府的吳匡等人投奔董卓,呂布殺丁原投奔董卓,張遼也投董卓,王匡鮑信沒投,而是跑路了。
袁隗這位官場老手肯定不會不知道軍權有多重要,他就是太相信董卓是自己人了。
《太平御覽·卷196·居處部二十四》引《續漢書·獻帝紀》:昭寧元年(189年),董卓住兵屯[顯]陽苑,使者就拜司空。
回答完“不正經的正題”,轉回到這裡的胡說八道的話題上來。
什麼喜聞樂見的東漢臺柱子論。
外戚、宦官、士族也是夠了。這三根臺柱子的論調我都看得生厭。
還有答主提出加上“軍閥”,四根臺柱子。也是神論。
真要是有軍閥,涼州羌亂不至於弄成幾十年吧?皇甫規在涼州呆久了,朝廷有人彈劾他,他都嚇得要上書自辯,末了還得到朝廷當官以示清白。
就說靈帝時期,靈帝當皇帝第二年,涼州羌亂就被段熲給掃平了好吧?然後十幾年(截止中平元年之前)沒羌亂了好吧?
交州鬧個叛亂,朱儁帶點家鄉的揚州兵去平叛了,打完了就得“振旅還京師”,交出兵權當光祿大夫好吧。
這樣的玩法怎麼可能會產生“軍閥”?真是奇了怪!
要真說中平末有軍閥,那也是兩家,一個韓遂馬騰,就是造反軍,中平四年直接把涼州拿下了,靈帝在五年設西園軍時就是想徵西呢;他們能被賦予合法身份也是董卓執政末期的事了。
第二個就是黑山軍,結果是給靈帝招安了好吧,封了個黑山校尉楊鳳(張燕是平難中郎將),給了黑山軍自治權。
靈帝死時,真要能被稱為軍閥的也就這兩家而已,其他的絕對是叛亂軍,除了青徐黃巾軍有點耐操,荊州南那撥人給孫堅搞定了,幽州二張給劉虞搞定了。
在這裡張口閉口就是“地方做大”,“軍閥林立”的人,你們就根本屬於沒讀書,對當時全國形式完全沒有了解!
再者,要是地方上叛亂問題還那麼嚴重,何進、袁紹哪還有閒心點艹張讓這幫宦官刷聲望玩。
益州劉焉、幽州劉虞、豫州黃琬、荊州王叡、徐州陶謙、冀州賈琮,除了王叡沒傳,其他人傳記擺在那裡,他們平叛的工作都做到位了吧(大部分都是到任後不久,轄地叛亂平息的記載)?沒有哪個是政治能力近似於白痴的慫包吧?
再說“州牧導致地方做大論”,這絕對是千古神論!
始作俑者是劉昭,就因為在《續漢志》裡就這個重置州牧的話題噴了一波靈帝,於是從此就沒人願意去看書研究當時形勢,想當然地認可這個觀點。
東漢十三州,中平五年設3個州牧(益州牧劉焉、幽州牧劉虞、豫州牧黃琬),其中2個是劉姓自家人。——全國3/13的州牧就能證明“州牧導致地方做大”?
中平六年設幷州牧董卓,董卓沒去;董卓入朝後,就廢豫州牧黃琬, 立冀州牧韓馥。
後來大家知道了,除了韓馥參加了反董,另外兩個州牧可以說是中立。
刺史倒是有兩個,劉岱、孔伷這兩個刺史還是董卓時期任命的,才幾個月,這兩個名士就暴露了軍閥本質?難道他們驕傲了嗎?膨脹了嗎?
要知道反董聯軍大部分都是太守好吧,他們都是擁兵自重的軍閥?我覺得頂多能拿來黑一波長沙太守孫堅(誰讓他當太守的時間長,帶的兵多);至於張諮、張邈這種都是臨時上任沒幾個月的好吧。
張邈能站隊到反董聯軍中,這是和袁紹當初就建立起了政治友誼好吧!韓馥能站隊到反董聯軍這邊,一是他本來就是袁氏故吏,二來從事劉子惠告訴他,“興兵為國”,這樣直接把董卓推到國家的對立面去了,當時不都是打著愛國的旗號來造反的。
真要假裝認真點,就乾脆直接說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設太守,導致太守軍政兩全齊備,在地方上做大,導致了漢末出現“地方對抗中央”,我覺得這特麼絕對有理有據!(滑稽臉)
“州牧導致地方對抗中央”?我看還是省省吧。
-
3 # 物質文化史
這事還真沒法說是因為哪個原因,漢室衰敗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題主說的董卓進京和何進無能都是原因 。
曹操的《薤露行》裡寫得很清楚惟漢二十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智小而謀強。這句話是說漢靈帝用的人不是好人,真是不會用人。其所任用的大將軍何進枉尊高位而沒有真本領。
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白虹為貫日,已亦先受殃。意思是何進對誅殺“十常侍”一事猶豫不決,致使皇帝被“十常侍”所擄。不僅皇帝被擄掠,何進也被“十常侍”殺死。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這裡就寫道董卓了,董卓從西涼入京後,不僅沒有安撫亂局,而且殺死漢靈帝,焚燒洛陽城,使漢代基業毀之一旦,宗廟也被焚燬。
漢代滅亡是多方面因素的結果,而非董卓和何進所能左右第一,朝廷宦官(以十常侍為代表)和外戚(以何進為代表)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內鬥不休。
第二,漢靈帝和漢獻帝年齡幼小,太后臨朝,進一步加劇了宦官和外戚專權。
第三,土地兼併嚴重,貧者無立錐之地,富者田連阡陌。換言之貧富分化嚴重。
第四,貧富分化的結果就是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另外為農民起義提供了兵源。
第五,黃巾起義雖然被鎮壓,但中央失去控制權,國家主權落入地方豪強手中。
宗山所述,漢朝滅亡是不可避免的。
-
4 # 壹零壹肆
我認為東漢王朝的衰敗,滅亡已是必然,並不是一個人,兩個人所能影響的,不管是何進也好,董卓也罷,只不過是加速了東漢滅亡的過程。
就何進與董卓而言,我認為董卓的影響更大一些。
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董卓做了一件動搖國本的事情——廢立皇帝。
董卓進京不久,就提出要換皇帝。至於理由,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因為少帝劉辯愚昧懦弱,陳留王劉協則有聖主的素質。
據《三國志·董卓傳》裴松之注引《典略》、《獻帝紀》等書,董卓進京的時候,洛陽已經大亂。大將軍何進被宦官謀殺,十四歲的少帝劉辯和他九歲的弟弟陳留王劉協流落民間,千辛萬苦才回到京城。董卓帶兵來迎接聖駕的時候,少帝劉辯哭哭啼啼,一句完整的話也說不出。問陳留王劉協,則一清二楚,對答如流。董卓當時就起了換皇帝的心思。然而董卓萬萬沒有想到,他這麼一鬧,就把自己鬧成了“人民公敵”,弄得“天下共討之,全國共誅之”。因為在當時正統計程車大夫看來,皇帝是不能隨便換的,哪怕換上去的也是劉家人也不行。因為皇帝是“一國之君”,也是“一國之本”,豈能動搖?
-
5 # 國內ERP專題
任何一家政權的衰敗,都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長時期的太監專權、黨錮之禍和黃巾起義已經動搖了漢朝的根基東漢政權開始是外戚專權,到了漢和帝劉肇即位時,外戚竇憲甚至連皇帝劉肇都不放在眼裡,甚至圖謀不軌。劉肇生長在宮中,即位時只有十歲,所以只有聯手與自己一起長大的太監,來對付竇憲。並且獲得成功。永元四年(公元92年),劉肇藉助宦官的力量發動政變,一舉剷除竇氏外戚集團,奪回了最高權力。但由此,太監登上了政治舞臺。
如果遇上皇帝有點能力,基本上還能壓制住這些太監,但凡皇帝能力弱時,權力就會落在太監的手裡。太監們勢力羽翼漸豐,他們已經不單純是在宮裡灑水掃地了,開始參與政務。史稱東漢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憲”,政治力量不斷壯大,已經可以和外戚集團平起平坐了。
期間,太監與外戚的權力鬥爭就一直沒有停過,互有勝負。
東漢的太監們雖然沒少干涉朝政,但更多的是內部撕咬,他們的主要敵人是外戚集團。而外戚集團的主要敵人又是清流官僚集團,東漢這三股勢力基本沒有全盤交集,多是一對一的單挑,這種形勢一直延續到漢桓帝劉志時代。
中間還出現了“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還在漢桓帝劉志末年,河南尹李膺彈劾前北海郡太守羊元群在郡貪墨,結果羊元群花錢買通了太監,竟定了李膺反坐之罪。隨後廷尉馮緄打死了因罪繫獄的山陽太守單遷(單超之弟),而大司農劉祐上書朝廷,要求限制太監的經濟掠奪。結果被太監們全都打下去了。
看到太監們氣焰囂張,清流官僚當然沉不住氣了,決定大舉反擊,這是黨錮之爭的第二個階段。這次反擊不同第一次打嘴仗,而是以竇武、陳蕃為代表的清流官僚準備發動政變,一舉剷除宦官集團。
但因打擊面過大,宮中所有太監為了活命,全部抱成團,打著竇武、陳蕃謀反的旗號提前發動攻擊。雖然竇武手上有兵,但這些兵爺卻非常怵那些陰險的太監,太監們在陣前一陣恐嚇,竇武的部下一鬨而散。竇武成了光桿司令,自然沒好下場,除了皇太后被廢,誅竇氏三族!
但這批太監們的好日子還沒過完。人很快被時間淘汰掉了,頂上來的是以張讓、趙忠為代表的十二個太監頭子,史稱“十常侍”
和前幾任太監主要在政界耍橫相比,禍害更大,因為十常侍把賊手伸向了經濟領域。歷史已經證明,一旦經濟崩潰,離翻船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終於引發了“黃巾起義”。
朝廷官軍大舉出動,剿殺黃巾軍。但不除作惡萬端的十常侍以及宦官專政制度,根本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在宦官問題還沒有解決的情況下,藩鎮問題又開始突顯。因為地方藩鎮透過鎮壓黃巾起義,開始暗中坐大,形成強大的獨立藩鎮。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漢靈帝劉宏死後,長子劉辯繼位。因為劉辯的生母是何太后,所以何太后的異母哥哥何進當上了大將軍,這也是東漢最後一支外戚勢力。
到此為此,何進才算登上政治舞臺,卻一閃而過。何進雖為大將軍,這支外戚實際上只是個花架子,實際上兵權都控制在宦官集團手上,這是漢靈帝劉宏安排的。
不過天下輿論基本上都站在何進這一邊,比如隨後在三國史鼎鼎大名的人物,袁紹、袁術、董卓、曹操、逄紀、荀攸這些人。形勢對何進很有利,但何進為人少謀寡斷,做事猶豫不決。席下首謀袁紹勸何進先發制人,可何進由於妹妹何太后的反對,不知所措,白白浪費掉了好機會。
宦官集團先下手為強。張讓等人趁何進進宮的時候,埋下伏兵,一舉擊斬何進。
但是,袁紹等人率軍隊攻入宮中, 對太監勢力進行血洗,“宦者無少長皆殺之,凡二千餘人。”隨後張讓、段珪脅迫劉辯和劉協外逃,但被反對派的軍隊逼得走投無路,橫豎是個死,甩掉小皇帝,投河自盡了。,禍害東漢整整百年的宦官勢力徹底覆滅,但陪太監們下地獄的還劉秀打下來的江山。
實際上漢朝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董卓只是順手撿了第一桶金至於董卓,其實董卓在青年時代是一個標準的豪俠少年,因為性格豪爽,在西北邊地結交不少強人朋友。長大後,成為西北地區赫赫有名的諸侯,有自己的軍隊,還鎮壓過羌人造反、黃巾造反,而知道朝廷內部不穩,河東離洛陽非常近,一旦朝廷有什麼變故,董卓就可以立刻殺進京師,成就一番大事業。董卓“駐兵河東,以觀時變”。
何進私下請董卓率兵進京。董卓苦苦等待的機會終於來了,立刻率軍就道南下,算是引狼入室吧。
還沒等董卓進洛陽,愚蠢的何進就被太監們給幹掉了,隨後袁紹等人又將太監兵團一鍋燴了。外戚勢力和太監勢力就這樣同歸於盡了,但他們留下的權力真空正好由以董卓為代表的藩鎮勢力來填補,董卓也適時地發現並抓住了這次商機,順利地撈到了第一桶金。
後面的事就不用介紹了
總結分析實際上,到了漢靈帝后,東漢王朝已經是病入膏肓,不可醫治了,外戚、太監爭權搞得朝廷烏煙瘴氣。當時已經民不聊生,才引發了黃巾起義,鎮壓了黃巾起義後,各地的藩鎮實力已經做大。形成藩鎮割據的形勢。
而何進和董卓也是外戚與太監爭權的角色,只不過,何進輸了,而董卓代為藩鎮勢力代表贏了而已。
假如沒有何進和董卓,朝廷還是掌握太監手裡,衰敗也是難已避免的。只能說是氣數已盡,至於曹操把漢獻帝救下,又延續了幾十年, 只不過是迴光返照罷了。
-
6 # 臥牛說歷史
桓靈二帝期間,說白了就是皇帝同世家爭權。
黨錮怎麼來的?一群幫皇帝奪取的宦官(從外戚手裡),把佔據朝堂計程車大夫攆了出去。
這些士大夫可不是忠於皇帝的,而是忠於自己。
東漢外戚,鄧太后、梁冀等等,多次架空東漢皇帝,士大夫們在幹什麼?同外戚你好我好大家好地共同執政。
所以東漢皇帝早沒什麼權威性了。
靈帝招董卓進京,董卓說我不去。靈帝也沒法。
靈帝又說我升你官吧,你把兵權交給別人。董卓叩頭謝恩,領了幷州牧,結果還是不撒兵權。靈帝照樣沒法。
試問,成年的靈帝,而且是滅掉黃巾的漢靈帝,面對董卓都無可奈何,少帝、獻帝、乃至何進又能有什麼法子?
我們大多熟悉西園八校尉,這是靈帝自己組建的新軍,掌管在宦官蹇碩手裡,換句話說這是歸皇帝親自掌控的。
可惜靈帝死了,蹇碩被何太后聯合張讓等人陰死了。這支軍隊掌控在外戚手裡(何進、何苗,這倆也不對付)。
何太后向當自己掌權,她利用宦官、何苗(何太后同何苗是親姐弟)來抗衡何進。
何進想學梁冀,但他實力不敢。別看袁紹吵著要誅滅宦官,宦官哪裡輕易 被除?梁冀、竇武等人可都是被宦官弄死的。
還有就是何進不想同何太后撕破臉皮,外戚掌權要有兩個條件:太后控制皇宮,何進控制朝堂。缺一不可。
光靠何進一人可控制不了朝堂。
漢室衰敗是歷史原因,朝代同人一樣,也有壽命,而影響朝代壽命的就是土地。普通農人手裡的土地都被大族掠奪,活不下去只能造反,或者依靠大家族。
大家族勢力越來越大,控制地方。
想許褚、徐晃、曹仁等人,身邊都各有幾百幾千人,天下間這樣的人很多。
漢室中樞管不了地方,就沒收入,沒收入如何養軍隊?沒軍隊怎麼鎮壓叛亂?
鎮壓黃巾的人,更多的是自己招人,例如劉備。
漢靈帝賣官鬻爵,真當他是貪財麼?那是窮瘋了!
曹操用“錢”招的兵,第一次好像是2000人。
劉備用“錢”招的兵,第一次好像是幾百人。
袁紹比較例外,除了錢,還有四世三公的名頭。袁術也是如此。
所以錢是關鍵。
-
7 # 唐燏00
對。是大將軍何進無能從而邀董卓進京導致的漢朝大亂,但它不是原因,而是漢室衰微本身所導致的一種結果。漢室艱難疲憊的走到末世,一切不利因素再也無法管控,開始總暴發,其衰亡是不可避免的,董卓進京只是漢室把力用盡啦的歷史拐點。
並非人心無情,只是世道無情。
所謂看透世事,看開人生,只是心寒意冷而已,體現啦所有人都對天意弄人表示非常的無奈,雖然都嘴裡說著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門前是與非,可又有幾個看透世間永珍的人能真正的放手,不聞不問的去了道離塵哪。
哪朝都有前算八百年後算八百載的聖賢,總結過失,開啟新的盛世,可是終歸還是有漏洞,不得不重新解組。
所謂真理,其實只是接近真理。用“否定之否定”即可道破真相,也就是如今我們深信不疑的所有學科,都會在未來被否定,這就是進步的定律。
-
8 # 伴讀歷史
大家好,何進如果不死,董卓進京也不會導致江山混亂。傳統觀念認為何進是個頭腦簡單的屠夫。但何進是大將軍,他的外甥是皇帝。用金錢和權力殺幾個太監很容易。沒有必要帶領雄心勃勃的軍閥董卓進京殺太監。董卓進京後,一系列連鎖反應直接導致了朝局混亂,皇帝成為傀儡。從表層來看,何進確實能力不行,但其實我們沒有注意何進當時所面臨的現狀和問題。當時何進不找董卓進京,他也會因為朝局鬥爭而死。如果你是何進你也會這樣選擇帶著董卓進京的。我來分析一下他把董卓帶到京城的真正原因。
說之前得談談何進的出身。他的出身極其卑微。他是屠夫,在宮廷裡沒有背景基礎。當時的社會是由世族高階官員統治軍政的。當時就算是官宦太監們也怕世家。何進雖然是東漢最有權勢的人物,但因為出身不被世人所信服。因為妹妹的關係成為一個將軍是不被人們所承認的。
當時,東漢的政治格局是由宦官、外戚、世族三者的平衡所形成的。缺一不可。經過兩次黨錮,世家受到太監的嚴懲。他們別無選擇,只好投奔到有權勢的何進手裡,用他的勢利來抵抗太監集團的壓迫。但是他們從心底還是瞧不起沒有背景的何進的。太監集團一旦被清除,其實也就預示著一場大混亂。
如果何進徹底肅清太監集團,太監、外戚、世族的政治結構將受到影響。如果不能穩定局勢,天下還會陷入混亂。即使能殺死太監,如果沒有太監來鎮壓世族,何進的部隊也是空的。畢竟,他出生在一個沒有背景的家庭,沒有基礎,所以他們無法與他們競爭。
很多認為何進只靠女人上位,沒有政治眼光。但從何進的人生軌跡能看到他的政治眼光究竟如何。比如,他利用世家大族平定黃巾軍叛亂,積累軍事成就。太監當政時,他能夠利用被太監打壓的世家大族奪取董太后的軍權,成為最有勢力的外戚,他能夠把袁紹曹操收攏,這充分證明了何進的能力。
把董卓介紹到京師的真正意圖是,太監集團被消滅後,自己會成為軍閥勢利,來替代太監的勢利。這樣,東漢政權就可以成為三個政黨相互制約的政治格局。三權分立就像天下三分,保證自己不被世家殺掉,又能真正制衡政權,對自己和國家都有好處。
何進的死,不是因為他沒有政治眼光,而是因為他太自信,沒有皇帝保護的太監就是被別人宰殺的砧板上的肉。他沒想到自己會被太監殺。如果何進不死,董卓即使進京也無法與他競爭。只會成為何進對抗世家的棋子。何進死了,無人控制的情況下,何進的隊伍還投靠了董卓。董卓才能權傾朝野,漢朝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
9 # 寫紅塵作夢語
很多架空歷史的故事都在說何進密謀董卓,最後自己反被殺,但史實卻並非如此。而是董卓進京是在何進死後,董卓接到在洛陽都城眼線的密報說,都城出事的狀況,董卓才進京的。何進能當大將軍肯定有一定的實幹,只是何進的個人主義不適合當領導,也只適合當“將將”。至於漢室的衰敗和重用宦官與外戚有一定的聯絡,但更為主要的是它的內在已經因為各種因素,結構根基不穩。
何進想要權侵朝野,但何進沒有領導人應有的果敢。何進本來在幫助自己妹妹(何太后)除去董太皇太后之後,就想著接下來除去宦官在朝中的勢力,最後想著自己能獨攬大權。於是何進在袁紹和曹操的建議下開始打算對付宦官,但是經不住自家妹妹何太后的再三阻攔,心軟想要放過以張讓為首的宦官。袁紹卻拿著假節下令殺掉張讓等宦官們,結果因為張讓等人有著龐大的密報網,提前知道自己會被殺害,想到何進,明裡說放過自己,卻暗地裡要殺害自己。張讓因為氣憤就想了辦法透過關係戶回到宮中,密謀殺了何進。
小結:一、何進沒有領導家應有的作事果決的風範。
何進自己的主觀意向在何太后和麾下謀士的建議之間來回的徘徊。處事不清,做事猶若寡斷,導致何進一再的失去良機,到頭來卻被自己的敵對勢力反戈一擊。
二、何進不懂用人之道。
袁紹本身就是一個大野心家,袁紹是在借何進的“假節”,為自己謀求更大的利益化,何進防不勝防是太過信任自己的部下,沒有對身邊的人加以瞭解和探查,便把假節擱置在袁紹手中,導致後來一系列的烏龍事件,害人害己。
三、何進的關係網,做得不到位。
張讓等宦官之所以能夠多次順利脫險,離不開多年來自身培植的眼線。而何進的死,和何進自身的疏忽大意和沒有培植自己的情報網有很大的關聯性。何進進宮前沒有收到相關資訊說張讓已經回宮,可見何進在想要權傾天下時卻沒有培植好有自己的勢力。
董卓進京是在一切意料之外。本來袁紹已經做好了一切準備,在何進死後一併處理宦官,自己可以作“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美夢。但沒想到這時董卓收到密報趕回了洛陽都城,還在路上看到了從宮中的密道逃跑出來的張讓和被張讓一路挾持的小皇帝。這時的董卓白撿便宜,有了人人都想要的小皇帝,並把張讓等宦官處理了,便回京當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持大局者。
漢朝的衰敗,無可避免。漢朝局勢衰敗的根本原因是統治階級長期的昏庸無能所導致,朝政的根基已經在外戚和宦官之間的爭鬥中基本被架空。官員貪汙的同時人民被欺壓已久,民怨四起,董卓的進京和胡亂放肆的態度加速了漢室的滅亡。
結語:漢朝的根基已經不穩,衰敗無法避免,而何進、袁紹和董卓等人只是加速了歷史的程序。再者皇帝的幼小對朝局的把控不夠,這些種種多方面的因素才讓漢朝的走到了歷史的盡頭,最後走向了滅亡。
原文盜搬者必究其責。
感謝各位看官的賞閱。
-
10 # 詫寂說史
漢室衰敗的根源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也不是某個人所導致的,而是積攢多年的內部矛盾和外部邊患逐漸引起的。最終在內外部因素互相作用下,東漢王朝逐漸走向了末路。
東漢王朝近百年以來積累的矛盾在末年逐漸顯現,所以董卓和何進的個人行為影響不了整個王朝最終覆滅的道路。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引起東漢王朝覆滅的具體原因有哪些?
一、政治上皇權旁落,外戚宦官陷入無窮內耗當中東漢政治的衰敗,根源來自於外戚宦官的無窮內耗當中。東漢三代之後,漢和帝繼位,竇太后臨朝,其兄竇憲依靠外戚身份,獲得了大將軍的職位,開創東漢外戚專權開始。
竇憲專橫跋扈,任人唯親,上臺後獨斷專橫,濫用職權。朝廷上下都是竇憲的人,並不準讓和帝與外臣接觸。這種行為引起了和帝極大不滿,在不能與外界接觸的情況下,最後選擇了跟宦官聯合,最終誅殺了竇憲,這就是宦官外戚爭鬥的開始。
竇憲潛圖弒逆...皆下獄死。使謁者僕射收憲大將軍印綬,遣憲及弟篤、景就國,到皆自殺。—《後漢書》東漢皇帝多為幼帝,在即位之初政治上不得不依靠外戚來處理朝政,但是這些外戚上臺後通常都是大權獨攬,驕橫肆虐。隨著皇帝年齡的加大,急需想獲得權力,在這種情況下不得不依靠身邊的宦官來誅殺外戚,重掌大權。
東漢後百年的時間裡一直都是陷入到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迴圈當中。外戚和宦官也都利用皇帝的年幼,發展自己的勢力。無論是外戚還是宦官,一旦大權在握,便會趁機掌握權力,排除異己,中飽私囊。
同敝相濟,故其徒有繁,敗國蠹敗之事,不可單書。所以海內嗟毒,志士窮棲,寇劇緣間,搖亂區夏。—《後漢書》從朝堂到地方都成為了他們互相爭鬥的場所,這種行為在政治上是內在矛盾的集中體現。隨著外戚宦官互相把持朝政,雙方陷入了無窮的內耗當中,從而引起了朝政越發腐敗。
二、經濟上,地方豪強苛捐雜稅,致使農民暴起東漢王朝依靠地方豪強建國,雖然光武帝即位後採取度田等方式限制豪強勢力,但是土地兼併仍然存在,百姓還是生活的很艱難。
以至於光武帝憂心忡忡,說自己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由此可見,地方豪強土地兼併從建國初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氣滿腹,吾誰欺, 欺天乎?”—《容齋隨筆》經濟上,地方豪強擁有自己的田莊。田莊裡面的勞動者被田莊主人進行剝削,繁忙的時候準備田事,稍微閒下來的時候,還要修理農莊的溝壑和房子。
田莊主人對勞動者收取地租,還進行不休止的剝削。廣大農民都生活的相當艱難,衣不果腹。如果活著一生都需要勞作,如果死去有暴露荒野的擔憂。
下戶崎嶇,無所跱足,乃父子低首,奴事富人,躬帥妻孥,為之服役”...歷代為虜,猶不贍於衣食。生有終身之勤,死有暴骨之憂。—崔寔《政論》但是地方豪強的生活卻是極其繁華,他們利用自身的權力,不僅壟斷地方,還控制著城市裡面的經濟生活。農民創造的財富大部分沒有進入國家財政,而是被這些豪強所攝取。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後漢書·仲長統傳》靈帝時期,賣官鬻爵,地方豪強紛紛花花錢購買官位,官職到手之後,必然大肆搜刮以收回成本。官吏苛捐雜稅,加上天災不斷,致使貧苦農民不堪重負,紛紛舉行暴動起義。
從安帝到靈帝時期,農民暴亂大小合計將近百次,前赴後繼。雖然農民暴動在軍隊和豪強的鎮壓下暫時失敗,但是後期的暴動次數越來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終於釀成了席捲全國的黃巾起義。
三、軍事上常年用兵,致使耗費嚴重,動搖王朝根基東漢時期,漢族對羌族種族歧視,政策不當,逐漸引起了羌族的不滿。隨之,羌族暴起,屢次打敗東漢軍隊。羌族勢力迅速發展,巔峰時期東邊可以抵達長安,西邊靠近益州,逐漸向洛陽迫近。
從安帝開始,羌族的反抗才逐漸被鎮壓下去,歷經12年,耗費200多億錢財,使得東漢王朝元氣大傷,根基動搖。順帝恆帝時期,羌族多次發動反抗鬥爭,東漢王朝陷入了連續對外戰爭時期,雖然最終得以平定,但是多年積攢下來的國庫也耗費一空。
馳騁東西,奔救首尾,搖動數州之境,日耗千金之資。—《後漢書》更為重要的是,因為長期的對外征戰,源源不斷的青年被參軍,生產缺少勞動力,導致田園荒蕪,經濟上受到了很大的破壞。從此以後,農民暴動變得更加激烈,東漢王朝也日益走向崩潰。
黃巾起義後,全國響應,靈帝聽從劉焉的建議,改地方刺史為州牧,讓其擁有地方的軍、政等自治權,以便加強地方政權實力,更好指揮地方軍抗擊黃巾起義。
在這樣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擁兵自重,雖然最終消滅了黃巾起義,但是這些地方勢力也趁機成長為獨立的地方分裂政權。與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相比,地方分裂政權必然會帶來暴力以及戰爭等威脅,給衰弱的東漢王朝致命的最後一擊。
總結東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多年積攢的問題最終使得這個帝國走向了覆滅,這才是根本原因,而非董卓或者何進的個人行為所能導致。
-
11 # 黑水布衣
確切的說,都不是。
一個王朝的衰敗不是一兩個原因就能解釋的,都說東漢是被宦官與外戚輪番搞死的,有道理,但不確切。因為無論是宦官還是外戚,他們的權利來自於皇帝,東漢的宦官雖然厲害,但也沒有達到唐朝那樣能夠廢立皇帝的地步,漢室衰敗的原因只能怪領導人的不作為。
大將軍何進並非無能之輩。
何進出身屠戶,是漢少帝劉辯母親何太后的同父異母之兄,是何進養育何太后長大的。中平元年(184年),由於爆發黃巾起義,何進被任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軍五營士駐紮于都亭,以保衛京師。黃巾軍馬元義密謀在雒陽起兵,何進將其破獲,因此功而進封慎侯。所以說,何進並非是一無是處的飯桶。
但是,董卓能夠進京,絕對是何進的失策。
事情的緣起為漢靈帝劉宏想廢長立幼,他更喜歡後來的漢獻帝劉協,於是聯絡宦官想對抗何進的勢力,無奈在其死後,何氏控制了朝廷。何進為了掌握絕對權力甚至逼死了太皇太后董氏(一種說法),而擋在他面前的只有那些閹人了。但這時,何氏兄妹卻有了不同意見。
何太后認為太監有壞的,也有好的。壞的可以殺,好的不可以殺。何進呢,他認為太監沒有好的,應該一齊殺光。妹妹說,“即使依你的話,把太監都殺完了,叫我在宮裡拿什麼男人使喚呢?有鬍子的男人,我如何能用?”
何進看見妹妹遲疑,想造出亂子來恐嚇她。東北西北有人造反,妹妹不怕。他叫守衛洛陽近郊的丁原假裝造反,放火燒官吏的宿舍。誰知他妹妹依然不怕。何進也沒啥辦法。
這時,一個愣頭青出來了,這就是豪門子弟袁紹。袁紹說:“咱們召集天下豪傑及將領,率軍進京。到時兵臨城下,何太后到底是想要洛陽城 還是想保她的宦官?依我看,她想不給我們推出宦官,都難了。”說實話,看到歷史這樣的記載,筆者都無語了,袁氏後來的敗亡可見一斑。
於是,何進就派人到各地傳話,很快地,何進的意思就傳到了董卓這裡。後面的事情大家就都清楚了。
可以看出,董卓進京源於何進和袁紹的無腦手段,就是這個頭腦一熱的想法,造成了東漢末年的軍閥大混戰,何進還沒看到董卓,就被宦官殺掉,而袁紹又殺了宦官,最後讓董卓撿了便宜。
漢室的衰敗,皇帝要負主要的責任。漢靈帝劉宏,以藩王繼位,前期他借宦官的力量剷除了當時的外戚竇武等人,如果他在剿滅宦官,完全可以掌握權柄,但是他貪圖享樂,無視當時政權腐敗和民生凋敝,沒有挽狂瀾於既倒,竟然還想廢長立幼,直接動搖了國本。應該說,東漢末年的這些紛爭的造成,皇帝才是罪魁禍首。
-
12 # 一品鏟史官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如果要評價誰才是東漢滅亡的最大推手,我認為既不是董卓,也不是何進。東漢的滅亡不可避免,因為外強中乾的袁紹既沒有魄力,但看到董卓上位,又不捨得丟掉政治地位。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從189年董卓進京說起。
一、董卓進京如果要說190年東漢帝國的大事,那莫過於董卓廢少帝立獻帝了。
董卓廢立
然而,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就在漢靈帝死前的189年,董卓全部職位不過是前將軍、幷州牧、斄鄉侯而已,根本上不了東漢帝國的廟堂。
董卓應何進之召,又恰巧迎劉辯、劉協於北芒。一年不到的時間裡,董卓便驟掌東漢朝堂、廢長立幼。
很多人以董卓軍力強大為全部的理由,然而在講究“高風亮節”的東漢,強權並不是權力唯一的憑藉甚至不是最強大的憑藉。事實上,董卓也是在朝堂上宣佈了這一訊息(因集議廢立,百僚大會),得到了除盧植以外的公卿們,表面上的不反對(公卿以下莫敢對),才敢做這件事的。
董卓並不是莽夫。既然敢當著百官宣佈,並不顧名望頗高的盧植的反對,董卓應當是做足了功課的。在廢立當天,為劉辯解下璽綬、奉陳留王劉協為主的,正是當朝太傅、曾經是董卓的上司、出身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家族的袁隗。
袁隗解帝璽綬,以奉陳留王,扶弘農王下殿,北面稱臣。-《資治通鑑·卷五十九》
在朝會得到盧植反對以後,董卓私下裡找到袁隗徵詢意見,得到了袁隗的首肯(隗報如議),董卓才最終成功的廢立了皇帝,成為東漢帝國最後和平時光裡的主宰。
這說明,董卓為了做這件事,還是做了充足的準備。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這之前,董卓竟然還私下裡單獨諮詢過另外一個人的意見。
頃之,卓議欲廢立,謂紹曰:“天下之主,宜得賢明,每念靈帝,令人憤毒。董侯似可,今當立之。···”紹詭對曰:“此國之大事,請出與太傅議之”。卓復言“劉氏種不足復遺。”紹勃然曰:“天下健者,豈惟董公!”橫刀長揖徑出。懸節於上東門,而奔冀州。-《後漢書·袁紹列傳》
大意是說,董卓想要廢立黃帝,先諮詢袁紹的意見,袁紹虛與委蛇說要與叔父袁隗商議。董卓聽出了袁紹反對的意思,想要強行逼袁紹同意,雙方劍拔弩張。袁紹害怕,棄官逃奔冀州。
袁紹揮劍,第二天卻出奔冀州
裴松之認為,這段記載言辭有所誇張。然而從袁紹出奔的事實來看,的確發生了這樣的事實。
連德高望重的袁隗都是後知後覺,為何子侄輩的袁紹,竟然得董卓如此重視,竟要事先與之商議?
二、政治新星袁紹我們說熟知的袁紹是在河北和官渡,然而,袁紹的發跡史,早在靈帝之時。
袁紹少年時即被東漢征服徵召成為一名光榮的郎官,後來出居濮陽縣長,丁母憂而去官。這一去就是六年,喪期滿後,正值黨錮之禍,袁紹便隱居洛陽不仕,憑藉四世三公的家世和之前為官的清名,廣泛結交名士,特別是黨人,以提高自己的聲望。
袁紹這招很是管用。袁紹“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即使如此,賓客“莫不爭赴其庭”。可見當時袁紹的名望。
這引起了當權的宦官們的忌憚,中常侍趙忠便透過叔父袁隗警告袁紹。正好大將軍何進徵召幕僚,袁紹應命為椽。
這之後,袁紹先後任職侍御史,虎賁中郎將。這段經歷讓何進將袁紹視為心腹,後來何進所做的很多事都能看到袁紹的影子。
不久,漢靈帝為了削弱何進的權力,建立自己的軍事力量,在西園設定了著名的“西園八校尉”。這支軍隊在靈帝晚年,威權甚至比何進還要大。蹇碩為上軍校尉統領諸軍,袁紹為八校尉中排名第一的中軍校尉。
漢靈帝死後,何進在與蹇碩的鬥爭中取得勝利。而袁紹也跟著加官進爵,成為司隸校尉。
漢末的司隸校尉,是京畿地區的監察官。雖然地位不顯,卻擁有實權。漢桓帝時期,除大將軍梁冀,正是司隸校尉張彪率軍圍了梁冀的大將軍府,最終功成。
東漢末年的政治新星袁紹
此時,宦官勢力未剷除殆盡,何進有所圖謀。而袁紹又是何進心腹,因此何進給予袁紹的威權,更為加重。
因此,在189年的東漢,袁紹是洛陽城裡一顆炙手可熱的政治新星。
何進謀誅宦官,卻被宦官殺死。這沒有讓搖搖欲墜的東漢政府平靜下來,反而成為東漢士人與宦官爆發大決戰的起點。
袁紹之弟袁術,時為虎賁中郎將,率領虎賁軍士燒宮門而入。宦官們劫少帝與陳留王劉協出宮。袁紹與叔父袁隗矯詔殺了與宦官親近的樊陵與許相等人。而後,袁紹憑藉手中司隸校尉的威權和軍隊,將宮中剩下的宦官屠殺殆盡,殺了2000餘人,許多沒有鬍鬚的宮人也被殺死。
袁紹與叔父隗矯詔召樊陵、許相、斬之。···紹遂閉北宮門,勒兵捕宦者,無少長皆殺之。或有無須而誤死者,至自發露然後得免。死者二千餘人。-《後漢書·何進列傳》
第二天,少帝劉辯、陳留王劉協在董卓等人的護衛下還宮。此時,何進、宦官皆死,皇帝年少素無威望,東漢政府進入了一個短暫的權力空白期。
那麼,此時的洛陽,哪些人有資格角逐東漢權力的最高寶座呢?
無疑,相比於初來乍到的董卓,袁氏家族才是第一人選。
從官職和權力上看,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袁紹是司隸校尉,掌握京城的實際控制權;袁隗為三公之一的太傅,德高望重;袁術也在京中,任虎賁中郎將。
同時,在逐殺宦官的過程中,袁氏表現十分搶眼。
而且,袁紹未必沒有這樣的想法。
因為引外兵進京這個主意是袁紹給何進出的,而董卓偏偏還是袁隗的故吏。作為大將軍,何進其實不需要這樣做,袁紹也未必不知道。甚至何進聽從後又有所猶豫,袁紹為了堅定何進,再次勸諫。因此,何進把袁紹當做心腹,而袁紹此舉卻透著古怪。
而恰恰,此時的局勢,對袁紹十分有利。
然而後來的事實告訴我們,袁紹不久就處於被動。董卓諮詢袁紹、爭取袁隗固然說明袁氏勢力龐大,然而叔侄倆的反應卻很能說明問題。
面對董卓的逼問,袁紹雖當面反對、卻不得不避逃冀州;袁隗更是屁都沒放一個,直接同意了董卓的廢立之舉。這些現象說明,主動權已經牢牢掌握在董卓手上。
那麼,擁有一手好牌的袁紹為何沒能上位,反而讓董卓成為了漢帝國的主宰呢?
三、 軍閥董卓的政治手腕189年,董卓的運氣實在是好極了。
董卓一直不安心做一個地方軍閥,何進便召外兵進京了。董卓在洛陽無根無基,皇帝居然被挾持出了宮,而且正好送到了董卓的手上。董卓進京的軍隊不過3000,正好何進死了,部下紛紛投奔而來。
有了擁立之功,有了紮實的軍隊,董卓開始有了爭奪的資本。
歷史上,從沒有一個政治家完全靠運氣成就功業的。在表面好運的背後,是軍閥董卓精心的謀劃。
董卓雖是軍閥,卻很有政治手腕
董卓在涼州有了軍隊,便逐漸的不安分起來。朝廷徵召董卓為少府,董卓以邊患未平而不就。東汗政府到處焦頭爛額,竟然隨了董卓。
董卓之弟董旻時為奉車都尉。有他在觀察洛陽,董卓這才“恰好”遇到了少帝一行。何進死後,董旻又挑唆軍士殺了何進之弟何苗,除掉了何進軍事上的最佳繼承者,給董卓留下了機會。
由此可見,董卓雖然是袁隗的故吏,卻不是個安分的軍閥。袁紹卻偏偏慫恿何進徵召了這麼個人。
而進京後的軍閥董卓,更顯示了他卓越的的政治手腕。
董卓3000兵力肯定難以震懾洛陽眾人,董卓便命令軍隊夜晚悄悄移營城外,白天再開進洛陽城。得益於東漢元老軍事幹將大多被雪藏,達官顯貴們以為董卓的兵馬源源不斷,紛紛被震懾住了。
初,卓之入也,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恐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潛出軍近營,明旦乃大陳旌鼓而還,以為西兵復至,洛中無知者。-《後漢書·董卓列傳》
這一招的高明之處不僅在短時間的迷惑眾人,而在於讓洛陽城裡無主的實力派動心了,比如何進的餘黨和幷州系的將士。
幷州系老大是丁原。當年蹇碩欲強大中央軍時,幷州刺史丁原便派張遼等人進入中央軍。何進謀誅宦官時,丁原更是親自帶兵進入洛陽,被任命為執金吾。從丁原的種種行為來看,他的政治後臺是何進。雖然軍力強大,但丁原的幷州系政治根基同樣不深,並不具備單獨上位的實力。
董卓直接收服丁原失敗,便收服了幷州系的二把手呂布,並指使其殺了丁原。這樣一來,張遼等幷州系將士在洛陽失去了根基,大多跟隨呂布歸附了董卓。加上被同樣無主的何進餘兵,
尋而何進及弟苗先所領部曲皆歸於卓,卓又使呂布殺執金吾丁原而並其眾,卓兵士大盛。-《後漢書·董卓列傳》
子彧無意美化董卓。但董卓就像一個神奇的魔術師,先虛化一招,等到大家發現之時,已經收服了幷州系和何進餘黨的董卓已經有了真正碾壓群雄的實力。
幷州系的歸附,讓董卓有了碾壓群雄的實力
而後,既有實力,又有功勞(迎帝及陳留王)的董卓,很快搖身一變,成為了東漢政府的高階官員司空(乃諷朝廷策免司空劉弘而自代之)。
在極其短暫的時間內,董卓完成了實力的積累與地位的上升。可以說,當董卓向袁紹諮詢的時候,曾經拿著一手好牌的袁紹已經沒有太大優勢了。
四、袁氏家族最好的機會過去的這一段時間,是袁紹及袁氏家族極好的機會,甚至說,袁紹擁有的不止一次機會。
當董卓在城西聽聞少帝在北芒的時候,急忙前去奉迎;而袁紹此時正封閉北宮、酣暢淋漓的屠殺宦官。
當董卓剛剛進入洛陽時,羽翼未豐之時,外出募兵的鮑信回到洛陽,對董卓的意圖看的明顯,告誡袁紹說,董卓擁兵自重,明顯有所圖謀,如果不先下手,早晚遭殃。現在董卓疲敝,正是好時候。然而此時,袁紹大概是因為董卓的移營之計而害怕,竟然不敢動手。鮑信懼禍,帶兵離開洛陽。這段記載同樣可以證實袁紹也心懷異志。
及卓將兵至,騎都尉太山鮑信說紹曰:“董卓擁制強兵,將有異志,今不早圖,必為所制。及其新至疲勞,襲之可禽也。”紹畏卓,不敢發。-《後漢書·袁紹列傳》
董卓的董卓很快,不久,董卓就找到袁紹,他們之間發生了那段著名的對話。“天下健者,豈唯董公?”這句話暴露了袁紹真實的想法。但此時,袁紹已經喪失了最好的機會。
袁紹既已被董卓威懾住,第二天就遠走冀州。而留在中央的袁隗手中無兵,空有名聲威望,卻不敢不聽董卓的。因此這才發生了文章開始的廢立之舉。
這是為什麼袁紹逃出洛陽之後,迫不及待的要發動大軍討董。
當袁紹的檄文傳到冀州的時候,冀州牧韓馥問他的左右,助袁氏乎?助董氏乎?這句話很耐人尋味,韓馥的想法未必就是他一個人的想法,或許正是袁紹壓在心底的想法。
袁紹一方面被董卓的動作嚇住了,害怕跟董卓硬拼會有風險,另一方面逃出洛陽後,又不甘心權位的丟失。
這種既不想沾染任何汙點,冒任何風險,卻又總是想坐收漁利的思想,是袁紹丟失了這次袁氏最好的機會的根本原因。
酸棗聯成立之後,袁紹軍事上不積極作為,卻費盡心思擁立劉虞為帝。更是說明了袁紹的這種既相當婊子又想立牌坊的思想。
袁紹的悲劇是他自己的性格造成的
子彧說董卓進京後,最大的對手並不是演義中所說的丁原,而是袁紹。然而,本來炙手可熱、擁有大好機會的袁紹,既想擁有權力又不願意冒任何風險,在何進死後的權力空白期最終坐失良機。這才導致了董卓的順利上位。
袁紹既然丟失了機會而又不甘心,董卓既然費盡心機坐上了權位,自然不可能乖乖服從袁紹。那麼,伴隨袁紹和袁氏家族丟失了主宰天下的最後機會的同時,也丟掉了東漢和平的最後一絲希望。
-
1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一個朝代的滅亡,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原因,都是因為諸多複雜的原因疊加在一起,然後因為某件特殊的導火索事件,一下子就爆發了,比如秦朝的滅亡,是因為東方六國復國主義盛行,再加上秦朝沒有休養生息,繼續從事大規模征戰、建設,再加上陳勝、吳廣這個導火索事件,一下子就爆發了,然後就吞滅了整個秦朝,同樣的道理,漢朝也是如此。
兩漢四百餘年江山,走到東漢末年的桓、靈二帝時期,已經是搖搖欲墜了,漢桓帝與漢靈帝時期算是東漢歷史上較為黑暗的一段時間,兩個皇帝都有賣官賣爵的行為,還有重用宦官小人、打擊士族黨人賢臣、安於享樂的行為,所以就連諸葛亮都看不下去了,才會在《出師表》中說: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尤其是在漢靈帝后期,還發生了東漢歷史上首次大規模農民起義--黃巾起義,差一點就毀滅了東漢。
漢光武帝劉秀漢桓帝與漢靈帝雖然對於東漢的衰弱滅亡有一定的責任,但也不能把所有的責任全部推到這兩個皇帝身上,比如漢靈帝去世之後發生的大將軍何進誅殺宦官蹇碩,隨後何進本人也被宦官集團所誅殺,最後整個朝廷演變為一場針對宦官的大屠殺,宦官是殺乾淨了,但同時宦官背後的皇權也隨之覆滅。
朝廷殺成一片,隨後就有了董卓的進京作亂,董卓之所以能進京,是袁紹建議給大將軍何進的,雖然其中暗藏著不少不可告人的秘密,但董卓就算不進京,東漢朝廷就能繼續維持下去了嗎?未必吧?
漢靈帝董卓如果不來,朝廷仍然會被以袁紹、袁術、袁隗為代表計程車族黨人所控制,因為大將軍何進一死,朝中群龍無首,何進是外戚勢力的領頭人,何進的死代表著外戚勢力的覆沒,包括車騎將軍何苗和何太后,外戚沒了,就等於皇帝的靠山沒了,就得受人控制。
同樣,何進被殺後,以袁紹、袁術為首計程車族黨人誅殺了所有的宦官,將與漢朝存在時間同樣長的宦官勢力所消滅,宦官勢力沒了,就代表著宦官背後的皇權再也沒有任何勢力能夠庇護,同樣代表著皇帝的靠山沒人,皇帝就得受人控制。
當時的皇帝可是15歲的懦弱少年,要能力沒能力,要權力沒權力,只能繼續落下士族黨人的控制,然後士族黨人再利用控制皇帝的權力,增加天下士族的利益,擠佔了原本屬於皇帝的皇權和各種利益,只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提前上演罷了。
何進所以,東漢衰弱滅亡並不是因為何進無能,也不是因為董卓肆意作亂,而是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導致的。
封建社會的任何朝代,都會滅亡,只是時間長短問題,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怪現象就是一個封建社會的朝代,一般壽命不會超過300年,我們所說兩漢四百餘年江山,那是因為把前漢(西漢)和後漢(東漢)加在一起才有400餘年,如果分開呢?西漢只有210年,東漢只有195年。
歷史發展的趨勢就是這樣,一個朝代有強盛就會衰弱,朝代發展的規律,如同一條拋物線一般,這是歷史規律,也是歷史限局性,是不可避免的,無論你有多強大,哪怕強大如漢朝、唐朝,都一樣會滅亡,所以東漢衰弱滅亡的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導致發展到了東漢末年,就會產生衰弱和滅亡,與任何人無關,這是自然規律。
董卓挾制皇帝同時,東漢也有不同於其他朝代的獨特現象,最重要一點就是:東漢的皇帝壽命都非常短,除了開國皇帝劉秀活了62年,漢明帝劉莊活到了47歲,漢獻帝雖然活了53歲,卻是亡國之君,其他皇帝活得都不長,漢章帝劉炟活了31歲,漢和帝劉肇活了26歲,尤其是漢和帝之後,皇帝的壽命大多不長,皇帝壽命不長,那麼他們的下一代即皇帝位時,年齡就不會大,皇帝年齡少,就得太后掌權,太后是個女人,很多事得代理人來處理,太后一掌權,只能重用孃家兄弟,孃家兄弟一得權,就形成外戚集團。
等到皇帝長大後,就想自己親政,外戚集團原本掌握權力,當然不願意交出權力給皇帝,於是皇帝只能聯合自己最親官的戰友--宦們來奪權,皇帝利用宦官扳倒了外戚集團後,就重用宦官,結果宦官勢力崛起,宦官一崛起,就必然會搶佔其他勢力的權力,就會形成權力鬥爭,東漢朝廷就開始沒完沒了的政治鬥爭,直到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同歸於盡。
漢獻帝劉協以漢和帝劉肇為例,他就是第一個這麼幹的皇帝,劉肇算是個英明君主了,聯合了宦官誅滅了竇憲為首的竇氏家族,然後重用宦官,之後較為有名的還有漢桓帝劉宏聯合宦官,誅滅了以跋扈將軍梁冀為首的外戚集團,然後重用宦官,如此迴圈,就這麼把東漢百年基業鬥到滅亡為止,就連董卓進京的前一刻,朝廷中的宦官全部被袁、袁術為首計程車族黨人所誅殺。
所以東漢衰弱滅亡的第二個重要原因就是:權力的極度不平衡,東漢皇帝大多沒有控制外戚、宦官、士族三股勢力之間的權力平衡,導致不斷的權力鬥爭,最終三股勢力不斷鬥爭導致了東漢的衰弱及滅亡,而何進無能、無力控制局勢,董卓進京肆意作亂,不過是東漢滅亡的一個催化劑罷了。
東漢皇帝當然一個朝代的衰弱滅亡,並不僅僅只有兩個原因,比如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地方士族豪強勢力的崛起,把持著東漢的人才舉薦、入仕途徑、輿論控制,同時隱藏人口,與國家爭利,有將官僚世襲化的傾向,這也是東漢衰弱滅亡的一個原因,諸多原因的綜合,漢朝的滅亡是不可避免的。
-
14 # 青史回聲
兩個人都有原因吧,說不上是誰?你說董卓入京,導致天下開始大亂,可是你別忘了,是何進一意孤行,非要召集天下諸侯入京,目的就是為了除掉十常侍。可是大家仔細想想,有必要大材小用嗎?十常侍再怎麼厲害,他們也只是皇家的家奴,無兵無權,有什麼能力和位居大將軍之位的何進對抗,只須幾名刀斧手,就可以輕輕鬆鬆除去他們。可何進呢?卻非要多此一舉,召集諸侯們,這不是引狼入室嗎?
所以天下大亂,與何進也有些關係?若沒有他的一旨詔書,董卓也沒有藉口入京了。這隻能說漢朝氣運到頭了。
至於董卓入京,這是沒辦法的事。即使沒有董卓,也會有其他人,畢竟當時的漢朝氣數將盡,皇帝還是個小孩子,再加上何進被十常侍所殺,整個朝堂可以說已經大亂了,這時候只要誰兵強馬壯,就能夠控制整個洛陽,而董卓正巧有了這個機會。
漢朝衰亡可以避免嗎?這如何避免?任何事物都會有盛極而衰的過程,王朝也是如此,將近四百年的漢室江山,一場黃巾起義就已經暴露了它的底子,這時候只要一把火,就能夠將它燃盡。事實上,董卓擅行廢立之事,等於給天下諸侯一個討伐的機會。十八路討董就是產生的,你以為他們真的都是為了恢復漢室江山,想當然了,如果是這樣,他們就應該在董卓逃往長安的時候,乘勝追擊,可是他們並沒有,拿下洛陽後,就分道揚鑣,從此天下大亂。
回覆列表
一個王朝的衰敗的結局,絕不會因為一兩個人而改變。這是我學歷史便知道的一句話。
就算當時董卓不進京,何進順利砍死了十常侍穩定了政權,可當時黃巾之亂剛剛結束,各地本身就不穩,各地擁兵自重比比皆是。
所以更需要當時的領導者,有能力來消除這種現象,而何進絕不是這樣的人,他很有可能會立自己親侄子劉協,同樣也會廢掉劉辯,變成一個新的外戚權臣。就算他有能力,對當時的情況,也不過是多苟延殘喘幾十年罷了。不過最後是葬在誰手裡就不一定了。
畢竟當時的東漢王朝,經歷了三次黨錮之禍,宦官外戚權利不斷交換,土地兼併嚴重,皇帝年幼,所以天下早就千瘡百孔,衰敗是必然的。
所以不管董卓進不進京,何進有沒有能力,漢朝都會衰敗甚至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