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田紅春

    千年傳統的漢服文化,有其優勢和特色,值得後人繼承和發揚,甚至推陳出新,但不能邯鄲學步,亦步亦趨,這是根和魂的問題。

  • 2 # 一方漫談

    發展漢服文化,應該明白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漢服文化只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現在很多參加漢服運動,熱衷於此的人,似乎認為一個漢族人,只能喜歡漢服,而不能去喜歡其他衣裳。

    還有很多人熱衷於跑到大街上去做沒頭沒腦的宣傳,而這樣的結果就是被一個老大爺問到四書五經是哪四哪五都不知道。被老大爺鄙視個徹底。

    我想,發展漢服文化必須建立在傳統文化基礎上,你自己都不清楚中國傳統文化,又怎麼明白漢服運動的目的是什麼。是僅僅恢復漢族傳統服飾?是重振國學的地位?還是讓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社會可以撿起些古人的智慧和品德?漢服本身就只是一種意象,它背後承載著的是秦的勇武,漢的大氣,晉的不桀,唐的開放,宋的儒雅…中華傳統中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而如今,這些反倒在漢服運動中被忽視。

    在未來,若要推動漢服成為日常穿著簡直是天方夜譚,而作為節日中的禮服和傳統服裝倒是更為實際。在某些場合作為弘揚傳統文化的載體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 3 # 手機使用者呼聲

    發展漢服亳無意義,這只是一個形式主義表現,今天的中國主要是要讓人們恢復理想和信仰,不要讓一切朝錢看的現象繼續下去,不然後患無窮。

  • 4 # 闕仁村

    發展漢服是有意義的,毋庸置疑;只是如何發展以及如何合乎禮節的穿著那是更需要深入探討的。

    每個國家或者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有些國家是已經直接將傳統服飾的元素融入到日常的生活裡,所以他們沒有傳統服飾發展的問題,在中國,女性的旗袍已經是近乎此種模式存在著,男裝的中山裝也是如此。

    回過頭來說咱們的漢服,無論是的男性長袍馬褂或者女性的羅衫裙襬,都已經脫離了日常生活,現在如果推廣發展漢服,那需要從中國文化傳播以及禮儀儀式上做起,要不然會在社會上顯得極其突兀,如此不合乎禮節。

    以日本為例,和服只有在他們重要的傳統活動,諸如新年慶典、寺廟活動才會被人民穿戴;再有就是莊嚴的儀式或者聚會,如婚禮、葬禮以及商務酒會。

    漢服的發展,只能選擇如此的活動中進行穿戴,才能彰顯中國文化的傳承,還有在穿戴的過程裡,需要穿著的人學習好端莊合乎禮節的行為,如此方能合乎禮法,避免成為遊戲展時候的COSPLAY玩家。

  • 5 # 依楓的微博

    發展漢服就是要復興漢文化,就是在國際文化競爭中保持較強的軟實力,也是我們的標籤和利益。而且復興漢文化還可以增強我們的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漢服的復興,是國學的復興、民間信仰的復興、也是傳統禮儀的復興。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有很多優秀的文化值得去復興,最為典型的就是我們的儒學文化,這是漢文化的集大成者之一,有很多思想都適用於現代社會。

    歷代勞動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古代中國特色。古代中國有三千多年有實物可考的歷史,四千多年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幾千年間,無論政治、軍事、哲學、經濟、史學、自然科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眾多具有深遠影響的文化成就。

    赤峰電視臺在春節前舉行了中老年人:旗袍韻,赤峰情電視晚會!目的就是宣傳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取得社會的好評!下面一組圖片就是筆者現場拍攝!

  • 6 # 戲劇學院小遊戲

    在快速發展與多元化的時代,服裝服飾的發展是每個人都有的需求。分析這些需求是專業人士的事情,普通人是沒有精力研究的,漢服是歷史上漢人的一種服裝,漢文化並不在漢服上,並且漢文化在漢字上。

  • 7 # 三平子7777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先說贊同的理由。很多人都認為漢服僅僅指漢朝的服飾,其實不然,是指從“黃帝”到“明末清初”,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後經歷朝歷代自然演化而形成的“漢民族傳統服飾”。

    個人認為,發展漢服是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必要的。漢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不單體現在政治、軍事、哲學、經濟、文學、藝術等領域,也包含皇宮貴族、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漢服佔據重要的一席之地。

    現代社會太世儈,太浮躁,缺乏精神信仰和寄託,太需要注入優秀的傳統文化汁液,使漂浮不安的心沉澱下來;使快餐文化接受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相容和薰陶!

    漢服的復興發展同時也可以帶動絲織、染織、刺繡、頭飾等多個行業的興起。

    再表另一枝。如果在大街上看到一位衣裾翩翩的漢服女子,卻腳踩運動鞋,手拿時尚小坤包,披著大波浪,不但找不到美,反而感覺不倫不類!

    所以,建議穿漢服分場合,比如慶祝傳統節日,比如學生畢業慶典,長輩生日宴請,嫁娶喜慶等。

    再有就是,建議漢服規範化,上到頭飾,下到鞋,都要有明確的規定。

    不要中西結合,不倫不類,胡穿亂搭不如不穿!

  • 8 # 大漢子民14

    謝謝邀請。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飲食文明在變化,服裝設計,也隨著世界的交流在演繹。人們不再拘泥於一朝一代的固守,而是渴望舒適、簡捷、方便。尤其是年輕人的追求,更是多樣化。正所謂,穿衣戴帽,個人所好。在這個張揚而個性化的時代,實在沒有強調發展漢服文化的必要,順其自然,才是時代的需要。謝謝!

  • 9 # 聞魯生

    什麼喚作“漢服文化”?兩千五百年前的孔老夫子,已經概括而為 ——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故而,所謂興“漢服”,實乃興周禮,其衣著服飾、舉手投足背後,更隱喻著“君子禮儀”、“拱手謙讓”、“作揖敬畏”、“行不違道”、“行必先人”,以及諸多“裙袍儒雅”之風尚規矩。

    當下嚷嚷“漢服文化”者,十之八九渾噩懵懂,以為不讀書、不識禮,甚而不認字,只須沐猴而冠,便可以引領世界風氣之先,不勝榮耀乃爾,渾不渾?蠢不蠢?

    當下著漢服的最大意義,提醒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仍在眼前 —— 形式化、概念化、虛妄化,究竟癲狂到幾時?

  • 10 # 老鄭99798

    繼承發揚我大漢時代的民族血性,有利於扭轉當前混亂變態的價值取向,尤其是不男不女的小鮮肉,以這些人為主流的取向,任其這種風氣蔓延,我中華民族希望在哪兒?只有全民崇拜英雄,崇拜科學家,崇拜真正的民族脊樑,這個民族才有望。

  • 11 # 豪森林

    看到這個題目我想起去年在英國倫敦維多利亞廣場,一個妹子穿著飄逸的漢服站在展翅欲飛的維多利亞雕像下,背景是湛藍的天空,頗有時空錯亂的反差美。其實這兩年漢服文化正在逐步流行,背後自有其內在的邏輯。

    首先,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係到民族的身份認同和文化歸屬感。但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卻長期缺位,這一非正常現象在文化繁榮後必然被彌補。

    其次,漢服豐富了中國的文化形象。中國的傳統服飾文化長期被滿族服飾佔據,形象單一,現在內涵和歷史更豐富的漢服崛起,使得我們的文化形象更加豐滿,也糾正了中國古人長袍馬褂長辮子的刻板印象。

    第三,漢服的復興必然引起相關文化的復興與再現。比如我們經常看到人們穿著漢服祭孔、祭黃帝,祭屈原,甚至穿著漢服以古禮結婚。可以說,出現了漢服版的文化復興運動。

  • 12 # 不語二三

    我的答案是發展漢服文化在當今社會有意義。

    論點一:文化是多元化的,包含著方方面面的。當然漢服也在其中,那就是存在即為合理。而漢服和現在的服裝相比較,個人認為漢服更相當於一種休閒時的服裝。在家穿著可能更加舒服點。而現在服裝,更多的是用於工作、出行吧。

    論點二:“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俗語,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我們把漢服當作一種文化來發展,說明了什麼?說明了人們已經滿足了倉廩實,衣食足的初步積累層次,邁入了精神層次。由表入理,如果連服裝都沒有,就沒有人會想要了解其中的故事。如果都不能夠讓人們喜歡的話,就不要想傳承下去了。

    論點三: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而漢服是漢民族獨有的特徵和代表。在當今社會,我們不光要有歷史考古研究學者,還要有民間愛好者,更要有能夠將文化傳承下去的土壤和人群。

    論點四:文化需要傳承,如果還像老祖宗那樣敝帚自珍的話,我們很多文化和傳統都將遺失。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雖然製造除了汽車,高鐵、輪船、飛機等。但諸葛亮的木牛流馬還復原不了。假如今天我們不發展漢服文化,那多年以後,我們就在歷史文獻中知道這個詞彙罷了。

    漢服婚禮男女裝,不好看嗎?

    論點五:是我們的就終歸是我們的,但不代表不會有人無理取鬧。就像中醫一樣,是中國的吧。南韓卻在不停地申請非遺。假如漢服今時今日不發展,那麼N多年後,是不是也要打這樣的口水仗?

    論點六:漢文化是一個多元的文化,不僅僅是漢服,還有漢文字。漢禮儀等等、我們要做的是把這些文明文化傳承下去,在這些文化文明的基礎上,進一步創造更加優秀的文化文明。

    論點七:文化自信,如果中國足夠強大,那麼漢服必然會成為流行世界的一種服飾。就像我們在世界各地建造的漢語學校一樣。相較於語言,服裝是不是要簡單些。就像漢朝時“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什麼?這是民族自信。

    論點八:當今衣食無憂,我們應當建議對文化有愛好的人,去發揚古代各種文化,打造百家爭鳴,文藝復興的壯觀場面。雖說掙錢時必須的,可別整成完全衝拆在所有的生活中。

    論點九:漢服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你說它有沒有必要發展?

    最後我們華人自己的服裝,自己去穿還需要講什麼理由嗎?好似我在家做飯吃,還要嫌棄我的鍋是舊的一樣?

  • 13 # 稽首哈薩爾的額爾古納

    近年興起了一陣漢服熱,媒體上經常能夠看到有穿類似古裝的男男女女。然而所謂的漢服熱到底是一種炒作還是一種文化呢?

    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各朝各代都有不同樣式的流行服裝。那麼到底哪一種服裝才算是漢服呢?這是一個難解的問題,如果說漢唐服裝是真正的漢服那宋明的服裝歸為哪一類呢?如今大街上喜好展示的人所穿的到底又是哪一類呢?

    或許穿的人也不知道吧,或許那根本就算不得漢服,有的明明就是戲服嘛!甚至有的唐裝造型仿製日本和服,這難道真的是我們大唐的真正樣子嗎?

    華者美也!我們曾經以穿著美麗的服裝而自豪,然而漢民族到底沒有把這個傳統保留下來,現在欲將恢復似乎永為痴夢矣!一個民族的文化只有不間斷地傳承才有內涵,才有生命力。我們可以看看日本和南韓,他們曾經為華夏所臣服,一切向華夏看齊,學習我們的文字,學習我們的服裝,雖然歷史變遷,但很值得讚歎他們把傳統的服裝流傳了下來,從不曾間斷,什麼場合穿什麼樣的服裝都有嚴格的講究,這就是一種文化。在日本、南韓國內,重要場合一般是要穿傳統服飾的,可見其對傳統服飾是極其尊重的,沒有人反對,形成民族的共識,生命力是不容置疑的。除了日韓,我們也可以看看中國少數民族的服飾,比如蒙古袍、藏袍、維吾爾傳統服飾等等也因其不間斷的歷史而傳承了下來,如今亦在各種場合穿著,形成了富有內涵的服飾文化!

    反觀我們的漢服,首先沒有統一的定義,無論製作還是穿著毫無禮法。就像我之前說的,有的是唱戲的服裝,有的就是想象的“漢服”,有的是在武俠片裡看到的服裝,有的是古時皇家貴族的穿著,有的甚至就是道袍。

    再看穿漢服的儀表,如今社會我們不可能過分要求束冠,但上身漢服下身現代褲子,腳上又是一雙運動鞋或者高跟鞋簡直不倫不類!且大家都喜歡把自己打扮成大家小姐、江湖大俠、天上仙女……滿大街都是這副樣子,未免幼稚做作,毫無文化的厚重感!

    歸根結底,我們的服飾文化間斷不傳,以至慢慢忘記它真實的模樣,繼承不了它厚重的文化內涵,一時單純為所謂美感而去追求的東西怎麼能夠擁有靈魂呢?所以我覺得如今漢服文化不會有復興的可能也不具有時代的意義,華夏的文化不是靠你我穿一件漢服就能夠體現的,大家有復興漢服之心,不如多多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做一個真正有民族文化內涵的人!

  • 14 # 新說天下

    漢服有利於增強華人的民族認同及自豪感,也是對外展現文化自信的一個方面。還會使西方人有更多新鮮感,促進彼此瞭解的興趣,防止目前一些西方人夜郎自大的思想蔓延。有助於營造有利中國的輿論環境。

  • 15 # 盛世繁榮12

    這也是服飾的一種,好看就行,只要不是接近赤身裸體和服裝怪異就行,話又說回來了,建議男士正式場合也沒有必要清一色的西服。

  • 16 # 使用者2953241150534

    衣冠文化本就是中華文化的根本,代表重禮追求氣節為上,經過滿清的留髮不留頭,斷我衣冠文化後,現在華人理想主義者少,精緻利己者眾,官場奴化潛規則盛行,更少士大夫之獨立氣節與兼濟天下之抱負,媚上媚洋,遇事先慮己利

  • 17 # 高原137677076

    一種服飾,文化多元的當下,想穿和不穿都是人的自由,但不能強迫別人去穿,大家都覺得很好,願意去穿,樂見其行。

  • 18 # 海闊月明1

    發展漢服在當今社會很有意義!即為漢人,穿自己的民族服裝,即是自信,也是文化的體現。再說我們漢服飄飄如仙,很是明豔。

  • 19 # 田園914

    有。別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為什麼漢族人就不應該有?恢復自己的民族服裝為什麼這麼難?究竟觸動了什麼人的敏感神經?對普通人而言只是一些普通平常事,怎麼就上崗上線啦?漢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服裝也體現了民族文化,難道喜歡自己的民族服裝也有錯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公的表姐多管閒事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