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硯歌
-
2 # 顏外之意
簡·奧斯汀的文學作品深深影響了許多女性對於婚姻、愛情、家庭的觀念,但令人意外的是:簡·奧斯汀一生未嫁未育。
簡・奧斯汀給予小說中女性人物獨立的人格與追求社會價值的特徵。簡・奧斯汀的女性意識追求女性獨立的自我,女性的覺醒帶有感官精神昇華與智慧共存,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發芽,從而實現了女性的自我認同和理想追求。簡・奧斯汀筆下的女性意識逐漸擺脫了男性思維方式與模式,作為一個作家,她拒絕傳統和現實的影響,挑戰傳統文學主人公形象,創作了充滿新意的小說。
她(簡·奧斯汀)的作品,尤其是《傲慢與偏見》裡面跟女性主義有什麼關係呢?在簡·奧斯汀那個年代,女性的處境是什麼樣的呢?果麥版《傲慢與偏見》的譯者李繼宏談過他的一些看法:1753年英國國會出了一個新的《婚姻法》,名義上是為了減少重婚和隱婚的現象,實際上它對女性很不好,一個女性跟一個男的生活在一起,如果你沒有去教堂,沒有貼結婚啟示,這位女性就變成了一個不道德人,會成為被譴責的人。
美國有一個學者把這部《婚姻法》稱為在兩性平等最糟糕的法律。在1870年英國的女性是沒有財產權的,對於那個時候來說結婚是他們頭等大事,你不結婚你連飯都沒得吃。
另外一個很可悲的事情,英國的婚姻是沒有退出機制的,是不是可以離婚,可以,但是離婚很麻煩,要經過英國國會批准。當初的女性如果想結婚也沒有那麼容易。英國是全世界最勢力的一個民族,他們什麼都講身份對等。大量的男人(因為戰爭)被派到海外去,導致她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男士結婚。
在這種情況下簡·奧斯汀寫了《傲慢與偏見》。
-
3 # 北辰臨
結合奧斯汀在十八世紀末創作的小說《諾桑覺寺》闡明她的開明、進步的女性教育理念
指出奧斯汀所認可的女性教育原則和方法與當時英國主流社會認可的品行操守手冊所推介的女性教育方法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展示奧斯汀小說的女主人公與當時風靡一時的哥特小說所塑造的女主人公格格不入的差異
從十八世紀啟蒙運動深刻影響文化、教育和文學這個大前提來看,奧斯汀的女性教育思想所遵循的是以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為代表的經驗主義認識論
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返回到實踐,透過總結實踐經驗再回到新的理性認識的認知過程。
-
4 # 湘大唐小生
對於簡奧斯丁,我很想用一句話來評價:
一地雞毛裡的現實人生因為實在很少能見到一個作家,這樣善於寫生活中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卻又偏偏少見覆雜痕跡。
真的,你能想象一本書從頭到尾都在寫生活中最最平凡的瑣事嗎?吃飯,交談,散步,社交……沒有動盪的社會變遷,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沒有身不由己,顛沛流離,沒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巧合或者錯過……
只是一些平凡的人們過著平凡的生活,侷限在一兩個小地方。然而故事依舊能夠自然流暢的展開,就像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會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一樣。
天才寫作少女簡奧斯丁顯然非常明白這一點,她非常善於刻畫日常生活裡的瑣事,然後輕輕巧巧的折射出她想要講的人生大道理。
她的六部作品皆是如此——於細微之處見人心。
《傲慢與偏見》一開頭,賓利和達西的到來會引起左鄰右舍巨大的轟動,不單單是因為這兩人是有錢的單身漢,而是生活實在平淡無奇,偶爾搬來個新鄰居,便算得上是頭等大事——別的不說,好歹也能為好八卦的大嬸大媽們多添一些談資。
可是作者就是有本事把這些平淡的日常寫得津津有味,不會叫我們讀著乏味,自然更無用力過猛的嫌疑。
愛情觀對待愛情,簡奧斯丁一向推崇“愛情與麵包兼得”。
就像《傲慢與偏見》裡的伊麗莎白,儘管她所處的階級地位迫使她需要找一個財產可觀的丈夫,但她也不會一味只看重錢財而非人品。在與達西從最初的誤解到中間的偏見,直到最後的和解過程中,奧斯丁所寫的全都是發生在兩人之間的種種細枝末節——跳舞,閒談,吵架,通訊,偶遇……而就在這一點一滴的小事中,伊麗莎白對達西的人品有了完整而客觀的認識。
他們沒有經歷所謂的生死考驗,就像世上大部分尋常的男女一樣,在奧斯汀的筆下談了一場溫柔從容的愛情。
現實中我們絕大部分人的愛情不都是如此嗎?你遇見一個人,然後與之相處,你觀察他的品行,無非只有透過他的言行舉止和各種小事。生活中不是處處都是“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式的轟轟烈烈。俗世中的男女在相愛的同時,也不會忘記去考量其他,比如身份地位 比如性情教養。
現實是現實,可唯其現實才顯得真實。
每個人物都很像我《諾桑覺寺》裡,女主凱瑟琳在一開始是個充滿稀奇古怪想法的女孩子,因為小說看得太多,所以忍不住對身邊的人和事都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
說到這大約也有很多人要中槍了。
因為像凱瑟琳一樣的人,現實生活中也有。比方那些都看了幾部韓劇變幻,想從天而降一個偶吧的人。
女主角多看了幾本懸疑兇殺小說,便處處看男主家古老的住宅裡似乎到處都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結果探究來探究去,一無所獲,導致男主的父親勃然大怒。
說白了,生活是生活,小說是小說。奧斯汀早在這本書裡告訴我們,別人編出來的故事,看看就得了,終究不要沉迷或者當真。
女權我覺得簡奧斯汀在她的創作中,如果要說非要有女權思想的話,大概就是她的愛情觀了——門當戶對很重要,但兩情相悅也很重要。
-
5 # 元元的天下
西蒙娜.波伏娃在她著名的《第二性》一書中指出:除開天然的性別差異,女性所有的"女性"特徵都是社會文化賦與的。
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頭像被印在十英鎊的鈔票,除了文學藝術上的貢獻,更因她作為近代女性主義思想的啟蒙者,贏得了英華人尊重。
01.作為女性主義者,她以女性獨有細膩的筆觸,透過看似普通的鄉村階層的婚戀故事,倡導女性人格的獨立,正確的婚戀金錢觀,無疑具有非凡女性主義思想啟蒙的意義。
簡·奧斯汀最喜歡《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是一個會獨立思考中產階級女性,體現了奧斯汀所向往的婚戀模式:戀愛時理智與感情平衡,婚姻中愛情和財產並重。
"凡是有錢的單身漢應該娶位太太,這已經成了舉世公認的真理。"
在書中美麗的鄉村背景下,門第世俗考量和財富比拼商業化的婚姻觀念深入人心。在十八世紀末的英國,女性的財富多寡,意味著她在婚姻市場的地位。
書中的賓利小姐有著兩萬磅的嫁妝,自覺更有資格嫁給達西先生。班納特姐妹只能有五千磅的嫁妝,伊麗莎白能分到一千英鎊,每年只有可憐五十鎊的利息收入。伊麗莎白直接吐槽賓利先生:"他的四千英鎊年收入讓他更可愛。"
而 年入一萬鎊的達西,收入可觀到足以讓他擁有選擇婚姻的自由——不必介意妻子嫁妝的多少,擁有了長長的候選人名單,吸引更多人的關注,這是金錢支撐的底氣,他在婚戀市場上有驕傲的本錢。財大氣粗的達西表哥則直接說,沒有三萬英鎊嫁妝的女性,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
而伊麗莎白博學多才,她不希望依靠男人才能生存,成為其附屬品。由於女兒不能繼承父親財產,只能看著父親將財產給了遠房侄子柯林斯。柯林斯向伊麗莎白求婚時說:以後不能再有這樣的機會了。柯林斯被拒絕後,轉向伊麗莎白的好友夏洛特。同樣受過良好教育的夏洛特,因為沒有嫁妝,為了過上體面富足的生活而答應了他。
雖然明白除了嫁給有錢人才能活得體面,愛情無足輕重,但 伊麗莎白在和達西的交往當中,崇尚男女平等的原則,摒棄了傳統的男尊女卑觀點,並且認為高尚的情感是人們的正常需要。
伊麗莎白最初拒絕了多少人眼紅的達西先生求婚,因為她認為戀愛婚姻,都應當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她說:
"婚姻不應該被金錢的貪婪驅使,我只會為真摯的愛結婚,所以我勢必會成為一位老姑娘。”
這種寧缺毋濫的婚姻觀,在當時看來非常地叛逆激烈,僅管今天人人都言婚姻自由,但一個執意不肯將就的"剩女",其遭受的岐視依然遠超"剩男",所以伊麗莎白不懼成老姑娘的勇氣,相當地驚世駭俗。這也是《傲慢與偏見》1797年就問世,直到1809年才公開出版的原因之一。
書中體現的女性覺醒意識,即便在兩百多年後的今天,人們對婚姻的期待仍然沒有超越其劃定的範圍——婚姻並非人生的必需品,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當然美好,但如果結婚不是為了愛情,那還不如獨自生活。
話雖如此,達西對伊麗莎白的愛因傲慢而隱藏,伊麗莎白對達西的愛因偏見而壓抑,最終二人還是走在了一起。
02.她的故事大多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結局,有人覺得落了大團圓俗套,甚至據此認為奧斯汀是反女性主義的,不符合反對女性以結婚生子為人生目的,這個女性主義基本原則。
但是如果考慮到作奧斯汀所處的時代背景,就不難理解了。在男權主導的時代,婦女參政是不被允許的,那是男人的事情。婦女都沒有讀報的需要,至於寫作跟藝術音樂等高雅之事,統統都只是男人們的事情。甚至她生前出版的書,都不能用自己名字:因為當時女性作家不能曝光的。跟中國的大家千金一樣,婦女應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才是正理。
而看奧斯汀本人出於對社會不公的憤怒和反抗,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並沒有同意嫁給富有的結巴哈尼,最終孤獨一生的結局就不難理解:一個精神上超越時代的女性主義作家,在冰冷的現實面前無力改變什麼,內心也和千萬一邊囿於現實愛而不得的痛苦,一邊渴望自由平等愛情的讀者一樣,期盼讓筆下的男女主人公突破世俗的羈絆,代替自己有個美好的人生吧。
她筆下的青年男女,努力爭取有自主選擇人生的權利,她們不再按照世俗的標準挑選去伴侶,繼承家產,撫養孩子。有因門第懸殊被家長棒打鴛鴦散的悲劇。有摒棄法律以私奔為愛而結合,大都有貴族男子愛上平民姑娘終成眷屬。
奧斯汀的作品的確沒有大開大合的故事情節,(因之飽受不少同行言格局小的鄙視),以家庭文學的形式和平實的語言,寫出了對當時男權社會下女性的痛苦。
社會的構成是男性和女性,本應和諧共處,卻被現實的社會劃開了巨大的鴻溝——男性是社會的主宰,女性只有透過婚姻才能得到保障,失去配偶的婦女連兒子都依靠不上。
奧斯汀的父親去世後,她的母親除去喪偶的悲傷,更為將來無著落痛苦。當她的兩個哥哥保證,每年各拿出50英鎊來供養自己的母親時,無助的老人居然感動不已。
難道贍養母親,不是子女應盡的義務嗎?還真不是。在奧斯汀時代的英國,女性只是丈夫的附屬物。缺乏財產收入保障的女性,一旦失去了丈夫的扶助,就完全沒有了指望:她既缺乏工作機會,也無權讓兒子供養,全憑子女良心的好壞是否收留。
奧斯汀將她的不滿,寫進了巜情感與理智》一書,失去丈夫庇佑的埃莉諾和瑪麗埃母女三人,當同父異母的哥哥食言不肯照看她們後,陷入了居無定所的淒涼處境。 除了嫁人,女性別無出路。奧斯汀好歹有六個哥弟供養,其他的人呢?這種痛苦,也許貫穿了她短暫的41年人生。
奧斯汀希望女性同樣擁有財產繼承權,要求社會承認女性和男性擁有創造和獲得經濟價值的權利,這正是女性主義的內容。
在她的小說裡,嫁妝、財產、收入統統是永恆的話題,愛情也離不開經濟基礎的支撐。她曾發出自己作為女性,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掙錢實在太悲哀了這樣的感嘆。她的六本書,也只賺了150英鎊而已。
歷史的侷限,讓奧斯汀她鞭撻社會醜惡的同時,又接受社會帶給她的影響。同時對女性的邊緣性地位無可奈何,只有藉助理想的婚姻,為女主人公創造一個好的歸宿。
比如讓羅伯特交好運變成有錢人,金小姐意外獲得一萬英鎊嫁妝,達西出手相助浪子回頭解決經濟問題,終歸還是遵從了世俗標準下結局。
女性主義目的在於實現男女的平等,奧斯汀的作品,除了深刻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矛盾,更超越了自身所處時代,指愛和自由尊嚴始終是女性必須認真思考和麵對的問題,具有作為女性主義思想啟蒙者的人文精神。
這也許就是簡.奧斯汀被稱為"女中莎士比亞",在英國能與大文豪莎士比亞相提並論的原因吧。
參考書目:奧斯汀·李《簡·奧斯汀傳》 李銀河巜女性主義》 西蒙娜.波伏娃巜第二性》
回覆列表
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思潮,女權主義在西方有漫長的歷史,它的核心,就是抗議現實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奴役,強調婦女應具有與男性平等的權利和地位,呼籲女性不應受制於男性社會,而應當以自己的最佳狀態來估價自己作為女性應有的存在價值,顛覆現存的父權社會的不合理性,確立並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凸現婦女不可忽視、不可取代的社會價值,這即是女權主義者奮鬥的宗旨。
被譽為“女性中的莎士比亞”,及英國古典主義與現實主義小說的“第一人”的簡·奧斯汀,雖然出身清貧,地位卑微,甚至生前僅到過倫敦兩次,但她創作的《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愛瑪》、《勸導》、《諾桑覺寺》及《曼斯菲爾德莊園》等六部長篇小說,隨著歲月的流逝,其聲譽不但未被湮沒,反而日益為人重視。
總體來看,簡·奧斯汀在小說中表現出來的女權主義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
1、奧斯汀站在“人”的角度,對女性進行研究,否定男女之間的智力差異,從而表達男女平等的觀念;
2、奧斯汀認為婦女的經濟地位決定婦女的社會地位,從而提出了婦女的經濟獨立問題。
我將從以上2點出發,結合具體作品回答問題。
01 她站在“人”的角度,對女性進行研究,否定男女之間的智力差異,從而表達男女平等的觀念在18、19世紀傳統的英國社會中,人們普遍的看法是男女之間無平等可言,為了改善人類的社會組織,男人們既要做立法者,天賦的理智就要多一些,人們必須首先把這作為考慮問題的總的基礎。因此,歧視女性的觀念滲透於社會的各個領域。
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汀明確指出,頭腦機靈、智力發達不僅僅是男性的特點,愚蠢拙笨、智力低下也並非是女性的專利。男性與女性一樣,都是“人”,同樣都具有“人”的優點與缺點。
《傲慢與偏見》就是以奧斯汀所賞識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為中心,刻畫兩類人在交往、生活中暴露出的優點與缺點,可笑之處與可愛之處。
伊麗莎白、達西、夏洛蒂等自然屬於見識高明、機智靈活的人,而班納特太太、柯林斯牧師、曼麗等則屬於見識低下、愚蠢拙笨的一類。這兩類人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在作品中,奧斯汀沒有一味地褒揚聰明人的優勢,也沒有一味地貶低愚笨者的弱點,而是辯證地看待二者。
《傲慢與偏見》劇照
如奧斯汀描寫男主人公貴公子達西身材魁偉,眉清目秀,舉止高貴。但是,凡是與他接觸的人都發現:
“他為人驕傲,看不起人,因此對他起了厭惡的感覺”。傲慢,使得聰明的達西自認為高人一等,自認是人類中真正有價值的人,因此目空一切,盛氣凌人,看不起別人。為此他得罪了每一個和他接觸的人,變成了一隻孤獨、傲慢的老公雞。當然,他最終還是被伊麗莎白折服了。
依奧斯汀看來,傲慢淹沒了人的聰明天性,使人變得心胸狹窄與虛榮,而照樣是可笑的,丟臉的。
奧斯汀沒有從通常意義上的性別、財產、社會地位等方面去評價人,而是超越了這些界限,她是以一個全新的角度觀察社會,分析人。
02 奧斯汀認為婦女的經濟地位決定婦女的社會地位,從而提出了婦女的經濟獨立問題在小說中,奧斯汀對女性的地位問題做了深刻的分析。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逐步走向發達的時期,經濟因素幾乎滲入社會各個領域。但由於英國特殊的政治形勢,特權階層——貴族階層依然保有他們的社會地位;等級制度雖受衝擊,但仍然森嚴。
在這種複雜的情況下,單純根據家庭和血統來劃分社會地位的傳統發生了動搖,對人們產生了影響。然而這種影響對於男性和女性是不同的。
就男性而言,即使是沒有繼承權的“小”兒子,憑著貴族身份仍可與出生低微的新資產階級結親。而女性則不同,若沒有親屬的遺產可繼承,則必須選擇嫁一位有錢的丈夫才是出路;若沒有錢做後盾,再美的女子也難找到如意郎君。因此,女性的處境十分可悲。
《傲慢與偏見》劇照
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汀所描寫的幾位小姐的命運就說明了此問題。如彬利小姐雖出身商家,但她的財產使她被認為“有資格”攀上一門好親;夏洛蒂雖是“爵士的女兒”,但因身無分文而無人問津;貌不出眾的金小姐因意外獲得1萬英鎊財產而追求者趨之若鶩;聰明俊俏的伊麗莎白因僅有1000英鎊財產而受到非議。錢,幾乎成了書中敏感的字眼。
在小說《愛瑪》中,奧斯汀透過愛瑪等幾個女人的遭際,也展示了沒有經濟基礎做保障的女性所面臨的嚴峻的現實。
而在19世紀初,奧斯汀能用如此獨特的經濟眼光看問題,與她的親身體驗不無關係。奧斯汀一生最大的苦惱就是經濟上的拮据。她生前沒有繼承過任何遺產,有段時間靠兄弟的幫助才得以維持生活。她死後留下的全部遺產只有150英鎊稿費(她的大部分作品是在死後才發表的)。
這種經濟拮据雖然不同於下層社會飢寒交迫的絕對貧困,但對於極端聰慧、才華橫溢、心比天高的奧斯汀來說,卻是巨大的陰影。
但儘管如此,她還是不向世俗低頭,她不接受沒有愛情的婚姻,她終身未嫁,並由此獲得了觀察社會的獨特眼光。
再者,奧斯汀站在女性的角度,表達了女性獨特的心理體驗。在以男權為中心的傳統文化中,女性始終處於被動低下的配角地位,缺乏為自己立傳的主體資格,而且即便寫了,也往往跳不出男權中心話語的語境,傳達的不過是男性化了的女性的聲音。
現實常常被男性話語支配著,女性習慣於接受常識、成見和被告知的現實,很少去獨立地思考自己的真實處境。而女權主義認為,在父權制度社會中,支配群體透過控制言論來控制現實,他們剝奪了婦女的發言權,使她們長期處於沉默的狀態。婦女沒有自己的話語,因而也沒有能力按照自己的體驗重新解釋這個世界。
因此,女權主義作家非常重視描寫婦女的親身體驗,構建女性話語,表達女性獨特的心理體驗,這成了女權主義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如前所述,簡·奧斯汀從對人的認識,對婦女被動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的分析中表達出了她對現實男權世界的獨特思考,而她對《理智與情感》這一困擾人們的話題的感悟,就是她作為女性作家特有的心理體驗。
在奧斯汀筆下,“理智與情感”既是一對涇渭分明的矛盾,又是一組難分難解的生活“情結”。矛盾雙方觀念截然不同,相處之中時時齟齬,但又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以至互相交融。
在《理智與情感》中,理性的愛麗諾與多情的瑪麗安思想性格迥異,但又親密無間,相依為命。她們各按自己的擇婿準則自行其是。瑪麗安的為人、遭際時時牽動愛麗諾的心,甚至使她偶爾也流露出渴望放縱激情的感傷傾向;而愛麗諾的沉穩也深深影響了瑪麗安,使她逐漸冷靜,兩人最終都有了圓滿的結局。實際上,“理性與感情”一直就是奧斯汀作品永恆的主題。
關於這本書的解讀,可以參看我之前的回答,這裡不在贅述:
《如何評價簡·奧斯汀的小說《理智與情感》?》
無論是《諾桑覺寺》對現實與幻想的描寫,還是《傲慢與偏見》對傲慢與偏見的探討,抑或是《愛瑪》、《勸導》對生活真相與主觀的誤導,《曼斯菲爾德莊園》對規範守成與活躍不羈的展現,都沒有脫離“理性與感情”的題旨。
當然,這些作品的故事情節發展到後來,一般都是理智取勝,理智規束了感情而走向了同一。這裡,體現了奧斯汀作為女權主義作家的思想性,也流露出了古典主義重理輕智思想對她的影響。
但如果說奧斯汀對不稱職的班納特太太,對愚蠢的柯林斯,對偏執的咖苔琳太太等“理性缺陷者”的諷刺表達了“多情招致悲劇過程”的觀念,那麼奧斯汀讓l7歲的瑪麗安嫁給36歲的布蘭登,讓單純的安妮8年後才得到“誤會”的文提渥斯,讓活潑的愛瑪接受“正統觀念”的奈特利,讓一個個機警辛辣、思維敏捷、體態活潑的情感型女主人公被迫經歷坎坷,扭曲性格,則表達出了“男性話語”占主導地位的無奈現實和對理性的抨擊,以及對理想愛情的深刻反思。這一點思索,在她同時代的作家中是不多見的。
總體而言,簡·奧斯汀的小說,主要展現的是鄉村生活場景,內容多為中產階級或紳士人家的一些生活側面,青年男女的感情糾葛或婚姻嫁娶,並重點刻畫女人的愛,年輕人的煩惱與歡樂,男人和女人感情與理智的衝突。作品對當時中產階級中一些人的虛榮、虛偽、膚淺、慳吝、以及人們的愚蠢和錯誤所帶來的悲哀與懊悔進行了尖銳而不乏善意的譏諷。
簡·奧斯汀雖然生活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她的作品雖然反映的是她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社會人生,但她的文藝思想在今天看來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