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膽識過人當然品位出眾

    屠呦呦發明的青蒿素,是100%的西藥。

    青蒿素,是經過現代科學方法提取的單一分子式的化學藥物,並且通過了嚴苛的大樣本雙盲測試的驗證,是100%西藥。

  • 2 # 蘇的蘇

    他是西藥,但是發明是基於中藥的理論基礎和臨床基礎,能治病就行了,其他不重要,中西醫的理論是平行線,並不是矛盾體

  • 3 # 費惡潑嘞

    加V缺粉 望支援

    青蒿素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草藥了,因為青蒿素中的有效成分已經透過科學實驗純化出來了,雖然它的俗稱聽起來還象是仍舊沉浸在特殊的感性材料中的許多其它中藥那樣。

    任何一門自然科學,都必然地要去純化規律及其環節,使之成為概念。理性本能對規律進行實驗。最初顯現出來的規律是很不純粹的,是糾纏在個別的感性存在裡的,構成著規律的本性的概念是沉浸在經驗材料裡面的。理性本能在做試驗的時候,要想發現在什麼情況下會發生什麼現象,因此從表面上看,好象規律只會因實驗而愈來愈深地沉入於感性存在裡去;但感性存在毋寧在試驗過程中消失了。因為,這種實驗的內在意義在於發現規律的純粹條件,也就是說實驗要把規律整個地純化為概念形式的規律並將規律的環節與特定的存在之間的一切關聯完全予以消除而已。舉個例子,陰電當初被認為是麼什樹脂電,陽電被認為是玻璃電,經過實驗以後,樹脂電和玻璃電的原義完全喪失,變成不再屬於任何一種特殊物體的、純粹的陰電和陽電了:同時也不能再說有專屬於陽電的物體和另外專屬於陰電的物體了。同樣地,酸性和鹼性的關係及其相互運動所構成的規律,也是一條以物體來表現其對立關係的規律。不過,被分解出來的這兩類東西並沒有現實性;我們可以用暴力把它們分離開來,但不能阻止它們不立即重新出現於一個化學過程;因為它們僅僅就是這個對立關係;它們不能象一顆牙齒或一隻腳爪那樣自為地存在著,我們也無法這樣地指示出它們來。它們以直接過渡為一箇中立性產物為它們的本質,這就說明它們的存在是一種自身揚棄了的存在或一種普遍的存在;而酸性和鹼性只作為兩個普遍的存在才具有真理性。所以,正如樹脂和玻璃都既能是陽電的又能是陰電的一樣,酸性和鹼性也都不是附著於任何一種現實的屬性,任何東西都只相對地是酸的或鹼的;這樣,實驗的結果就把作為一定物體的屬性的那種環節揚棄了,就使賓詞從它們的主詞那裡解放出來了。按照它們的真實情況來說,這些賓詞都僅只是作為普遍的東西而存在著的;由於它們具有這種獨立存在,它們就獲得了一種稱號;不叫物體,也不叫屬性,而叫物質;象氧氣(酸性的物質)這類東西,以及陰電陽電和熱等等,人們通常都避免把它們稱為物體。

    與物體對照著說,物質不是一種存在著的東西,而是一種象共相那樣的存在或象概念之為存在那樣的存在。理性作了這樣一個正確的區別。可是當還沒超過本能階段的理性作此區別的時候,它並沒意識到,它利用一切感性存在來試驗規律,結果它所揚棄的竟恰恰是規律的感性存在,它也並沒意識到,由於它把規律的環節理解為物質,這些環節的本質性已經變成了普遍或共相,而既然稱為共相,就可以說是一種非感性的感性存在,一種非物體性的卻倒是物件性的存在。

  • 4 # 使用者63859711

    當然是中藥!從它的歷史應用。再研究。直到成功整個過程。不可否認的是從中醫古典文獻發掘而來!至於某些人認為是西藥。其依據僅是成藥過程用了現代技術而已。這一點我認為僅是笑話!

  • 5 # 照著樣子畫幾個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獲獎者,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極為榮幸能在卡羅林斯卡學院講演,我報告的題目是:青蒿素——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

    在報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謝諾貝爾獎評委會,諾貝爾獎基金會授予我2015年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不僅是授予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對全體中國科學家團隊的嘉獎和鼓勵。在短短的幾天裡,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熱情,在此我一併表示感謝。

    青蒿素的發現過程 關於青蒿素的發現過程,大家可能已經在很多報道中看到過。在此,我只做一個概要的介紹。這是中醫研究院抗瘧藥研究團隊當年的簡要工作總結,其中藍底標示的是本院團隊完成的工作,白底標示的是全國其他協作團隊完成的工作。 藍底向白底過渡標示既有本院也有協作單位參加的工作。

    中藥研究所團隊於1969年開始抗瘧中藥研究。經過大量的反覆篩選工作後,1971年起工作重點集中於中藥青蒿。又經過很多次失敗後,1971年9月,重新設計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溫提取,用乙醚迴流或冷浸,而後用鹼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備樣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標號191#的樣品,以1.0克/公斤體重的劑量,連續3天,口服給藥,鼠瘧藥效評價顯示抑制率達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瘧實驗,也得到了抑制率100%的結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瘧藥效的突破,是發現青蒿素的關鍵。

    1972年8至10月,我們開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臨床研究,30例惡性瘧和間日瘧病人全部顯效。同年11月,從該部位中成功分離得到抗瘧有效單體化合物的結晶,後命名為“青蒿素”。

    1972年12月開始對青蒿素的化學結構進行探索,透過元素分析、光譜測定、質譜及旋光分析等技術手段,確定化合物分子式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確了青蒿素為不含氮的倍半萜類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經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分析化學室進一步複核了分子式等有關資料。1974年起,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繼開展了青蒿素結構協作研究的工作。最終經X光衍射確定了青蒿素的結構。確認青蒿素是含有過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內酯。立體結構於1977年在中國的科學通報發表,並被化學文摘收錄。

    1973年起,為研究青蒿素結構中的功能基團而製備衍生物。經硼氫化鈉還原反應,證實青蒿素結構中羰基的存在,發明了雙氫青蒿素。經構效關係研究:明確青蒿素結構中的過氧基團是抗瘧活性基團,部分雙氫青蒿素羥基衍生物的鼠瘧效價也有所提高。

    1986年,青蒿素獲得了衛生部新藥證書。於1992年再獲得雙氫青蒿素新藥證書。該藥臨床藥效高於青蒿素10倍,進一步體現了青蒿素類藥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點。

    青蒿素引起世界關注

    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在北京聯合召開瘧疾化療科學工作組第四次會議,有關青蒿素及其臨床應用的一系列報告在會上引發熱烈反響。我的報告是“青蒿素的化學研究”。上世紀80年代,數千例中國的瘧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療。

    聽完這段介紹,大家可能會覺得這不過是一段普通的藥物發現過程。但是,當年從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沿用歷史的中藥青蒿中發掘出青蒿素的歷程卻相當艱辛。

    目標明確、堅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參加全國“523”抗擊瘧疾研究專案。經院領導研究決定,我被指令負責並組建“523”專案課題組,承擔抗瘧中藥的研發。這一專案在當時屬於保密的重點軍工專案。對於一個年輕科研人員,有機會接受如此重任,我體會到了國家對我的信任,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鉅。我決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盡全力完成任務!

    學科交叉為研究發現成功提供了準備

    這是我剛到中藥研究所的照片,左側是著名生藥學家樓之岑,他指導我鑑別藥材。從1959年到1962年,我參加西醫學習中醫班,系統學習了中醫藥知識。化學家路易˙帕斯特說過“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古語說:凡是過去,皆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種準備。當抗瘧專案給我機遇的時候,西學中的序曲為我從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準備。

    資訊收集、準確解析是研究發現成功的基礎 接受任務後,我收集整理歷代中醫藥典籍,走訪名老中醫並收集他們用於防治瘧疾的方劑和中藥、同時調閱大量民間方藥。在彙集了包括植物、動物、礦物等2000餘內服、外用方藥的基礎上,編寫了以640種中藥為主的《瘧疾單驗方集》。正是這些資訊的收集和解析鑄就了青蒿素髮現的基礎,也是中藥新藥研究有別於一般植物藥研發的地方。

    關鍵的文獻啟示。當年我面臨研究困境時,又重新溫習中醫古籍,進一步思考東晉(公元3-4世紀)葛洪《肘後備急方》有關“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的截瘧記載。這使我聯想到提取過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溫,由此改用低沸點溶劑的提取方法。

    關於青蒿入藥,最早見於馬王堆三號漢墓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其後的《神農本草經》、《補遺雷公炮製便覽》、《本草綱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記載。然而,古籍雖多,確都沒有明確青蒿的植物分類品種。當年青蒿資源品種混亂,藥典收載了2個品種,還有4個其他的混淆品種也在使用。後續深入研究發現:僅Artemisia annua L.一種含有青蒿素,抗瘧有效。這樣客觀上就增加了發現青蒿素的難度。再加上青蒿素在原植物中含量並不高,還有藥用部位、產地、採收季節、純化工藝的影響,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成功確實來之不易。中國傳統中醫藥是一個豐富的寶藏,值得我們多加思考,發掘提高。

    在困境面前需要堅持不懈

    七十年代中國的科研條件比較差,為供應足夠的青蒿有效部位用於臨床,我們曾用水缸作為提取容器。由於缺乏通風裝置,又接觸大量有機溶劑,導致一些科研人員的身體健康受到了影響。為了儘快上臨床,在動物安全性評價的基礎上,我和科研團隊成員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確保臨床病人的安全。當青蒿素片劑臨床試用效果不理想時,經過努力堅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終查明是崩解度的問題。改用青蒿素單體膠囊,從而及時證實了青蒿素的抗瘧療效。

    團隊精神,無私合作加速科學發現轉化成有效藥物

    1972年3月8日,全國523辦公室在南京召開抗瘧藥物專業會議,我代表中藥所在會上報告了青蒿No.191提取物對鼠瘧、猴瘧的結果,受到會議極大關注。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會議上,我報告了30例臨床全部顯效的結果。從此,拉開了青蒿抗瘧研究全國大協作的序幕。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謝當年從事523抗瘧研究的中醫科學院團隊全體成員,銘記他們在青蒿素研究、發現與應用中的積極投入與突出貢獻。感謝全國523專案單位的通力協作,包括山東省中藥研究所、雲南省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廣州中醫藥大學以及軍事醫學科學院等,我衷心祝賀協作單位同行們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對瘧疾患者的熱誠服務。對於全國523辦公室在組織抗瘧專案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誠摯的敬意。沒有大家無私合作的團隊精神,我們不可能在短期內將青蒿素貢獻給世界。

    瘧疾對於世界公共衛生依然是個嚴重挑戰

    WHO總幹事陳馮富珍在談到控制瘧疾時有過這樣的評價,在減少瘧疾病例與死亡方面,全球範圍內正在取得的成績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雖然如此,據統計,全球97個國家與地區的33億人口仍在遭遇瘧疾的威脅,其中12億人生活在高危區域,這些區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於1/1000。統計資料表明,2013年全球瘧疾患者約為19800萬,瘧疾導致的死亡人數約為58萬,其中78%是5歲以下的兒童。90%的瘧疾死亡病例發生在重災區非洲。70%的非洲瘧疾患者應用青蒿素複方藥物治療(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但是,得不到ACTs 治療的瘧疾患兒仍達5600萬到6900萬之多。

    瘧原蟲對於青蒿素和其他抗瘧藥的抗藥性

    在大湄公河地區,包括高棉、寮國、緬甸、泰國和越南,惡性瘧原蟲已經出現對於青蒿素的抗藥性。在高棉-泰國邊境的許多地區,惡性瘧原蟲已經對絕大多數抗瘧藥產生抗藥性。請看今年報告的對於青蒿素抗藥性的分佈圖,紅色與黑色提示當地的惡性瘧原蟲出現抗藥性。可見,不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藥性,在非洲少數地區也出現了抗藥性。這些情況都是嚴重的警示。

    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遏制青蒿素抗藥性的全球計劃

    這項計劃出臺的目的是保護ACTs對於惡性瘧疾的有效性。鑑於青蒿素的抗藥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證實,擴散的潛在威脅也正在考察之中。參與該計劃的100多位專家們認為,在青蒿素抗藥性傳播到高感染地區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藥性的機會其實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藥性的任務迫在眉睫。為保護ACTs對於惡性瘧疾的有效性,我誠摯希望全球抗瘧工作者認真執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藥性的全球計劃。

    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

    在結束之前,我想再談一點中醫藥。“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從這一寶庫中發掘出來的。透過抗瘧藥青蒿素的研究經歷,深感中西醫藥各有所長,二者有機結合,優勢互補,當具有更大的開發潛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大自然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資源,醫藥學研究者可以從中開發新藥。中醫藥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在幾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臨床經驗,對於自然資源的藥用價值已經有所整理歸納。透過繼承發揚,發掘提高,一定會有所發現,有所創新,從而造福人類。

    最後,我想與各位分享一首中國唐代有名的詩篇,王之渙所寫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請各位有機會時更上一層樓, 去領略中國文化的魅力,發現蘊涵於傳統中醫藥中的寶藏!

    衷心感謝在青蒿素髮現、研究、和應用中做出貢獻的所有國內外同事們、同行們和朋友們!

    深深感謝家人的一直以來的理解和支援!

    衷心感謝各位前來參會!

  • 6 # 日日兆

    中藥和西藥全是化學物質,且西藥絕大多數都是在中藥基礎上研發的,最終都是為人類健康服務的,所以強行把藥品分成中西藥是管理者的無知

  • 7 # 高瞻遠矚萬里路教練

    只認西醫為父的二筆們,只會用中國的中藥原材料提取物來給西藥貼金罷了,被國際利用,話語權在西醫西醫,因此就否認是中藥來源,為了西藥的利益罷了,中醫吃虧在話語權而已,有你這樣的垃圾只認西藥為父的人多了,中國的中醫藥國寶永遠都不會出人頭地的,就因為你們這些垃圾

  • 8 # 雷電法王楊院長

    絕對的西藥,而且老屠在中醫眼裡就是叛徒一類的,因為他廢醫驗藥,現在獲得諾貝爾了,中醫往自己臉上貼金,歸到中藥了,因為現在國家保護中醫,所以屠也只能說是中藥了

  • 9 # 五十老虎

    謝悟空大師兄!青蒿素是釆用製做西藥的方法從中藥青蒿中提練出來的!比如:黃連素是從中藥黃連、黃柏中提練,加工過程又新增某些物質壓成片,但名還是中藥黃連打頭兒!這是為了治療疾病時使用更方便(世界上的醫生誰也不願拎一大捆青蒿子去治病)!不能說青蒿素用了西藥的加工方式,就變成了西方藥的“血統″吧!猴哥!您說是吧!

  • 10 # 使用者102668705495

    公、婆皆有理。

    如果是從外國植物中提取的?

    如果是外華人提取的?

    如果是外華人從外國植物提取的?

    不知又如何算?

  • 11 # lgr93614181

    從治療方法上以毒攻毒對抗療法二元機械論看,應屬西醫。

    從藥品上看,不是西醫的化學藥品毒藥,而是中醫的藥食同源的中草藥,應屬中醫範疇。

  • 12 # 觀察者言

    青蒿汁是中藥,青蒿素是西藥。青蒿作為治療瘧疾特效藥,療效曾經是不確定的,因為青蒿在治療瘧疾的時候溫度是個重要引數,古人沒有說清楚,好多人不願說清楚,所以成了謎題。屠呦呦的重大貢獻是把這謎題解了,用現代的化學萃取方法,亦即用西藥的製作方法做成了藥。

  • 13 # 大唐河州

    青蒿素是中藥還是西藥?

    6月17日新華社釋出的專訪中,還透露了由屠呦呦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廖福龍等專家撰寫的青蒿素等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有望首次納入即將再版的國際權威醫學教科書《牛津醫學教科書(第六版)》。這個訊息,令三年前屠呦呦獲得諾獎後曾引發的“青蒿素中西醫之爭”話題,被再度提及。

    在此次事件中佔據上風的中醫藥學派堅定認為,青蒿素是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研究下發現的。依據是,屠呦呦本人曾在諾獎頒獎典禮的演講中,曾表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加上彼時國內個別媒體在報道時又將青蒿素定義為中藥,多少為中藥學派造大了聲勢。

    最新的力挺聲來自於《牛津醫學教科書》主編考克斯,他力主將中醫藥納入教材,“中醫藥章節既重要又具深度,這一切都是中國科學家傑出努力的結果”。

    反對者則站在了更講求循證科學的西方現代醫學這一邊。

    在他們看來,青蒿素不是中藥,而是從植物中提取的成分單一、結構明確的化學藥,和阿司匹林、達菲無異。更何況,中醫藥講究煎煮,青蒿素在60度以上就會因為結構破壞失效,而選擇用乙醚提取青蒿素,是基於現代藥理學的一次藥物發現,和中醫藥無關。在例證方面,他們顯得底氣更足。

    首先是中國藥監局賦予青蒿素的是化學藥準字號,也就是俗稱的西藥。其次,在諾獎的釋出會上,諾獎委員會至少有3名成員明確表達,“我們不是把獎頒給了傳統醫學,我們把獎頒給了受傳統醫學啟發而創造出新藥的研究者”。

    事實上,即便要說青蒿素受傳統醫學(即中醫藥)啟發,也多少有些勉強。

    青蒿素的研究發端于越南戰爭,當時交戰雙方因瘧疾死亡的人數遠多於交戰死亡的人數,飽受瘧疾之苦的越南向中國求援,研製抗瘧藥。因為中國本身也有治療瘧疾的需求,於是1967年,全國瘧疾防治領導小組在北京成立,調集了數十個單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員,透過人海戰術,用5年時間篩選了4萬多種化合物和草藥,最後由屠呦呦在1971年10月4日發現青蒿素。

    在這一過程中,一本名為《肘後備急方》的藥物古籍,成了今天雙方爭論青蒿素是否源自中醫的核心爭議。《肘後備急方》由東晉煉丹術士葛洪所著,以收集民間偏方為旨。據屠呦呦本人親述,她看到書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一句後,恍然大悟不能加熱青蒿,才轉而想到要用乙醚提取青蒿素。

    一位偏向現代醫學派的人士告訴八點健聞,上述“恍然大悟”的表述,體現了發現青蒿療效的某種偶然性。他表示,當時,屠呦呦經過系統收集歷代醫典,尋訪民間中醫的實際經驗,彙總了640多種草藥,其中就包括了青蒿。但同時期,美國藥學家的篩選樣本庫裡,有20多萬種植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搶在美國前面創制出了青蒿素,如果說中醫藥有貢獻,就體現在這裡。”

    已不算中藥的青蒿素

    多位藥學界專家認為,青蒿素已不算是中藥。它是基於天然藥化法,把這一個成分獨立提出來的一個過程,本質上是基於西藥的研發理論形成的,是一個化學合成、提煉提純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在西藥製劑裡邊很常見,比如說最早期的阿司匹林。

    還原青蒿素的發現過程,證實了這一點。

    青蒿素的發現其實是一個接力賽式的過程。張劍方出版的《遲到的報告——中國523專案59週年紀念版》一書寫到,餘亞綱總結和挖掘了青蒿截瘧和青蒿水醇提取物有效的工作,屠呦呦第一個發現了青蒿提取物的有效,鍾玉榮提取到了青蒿素晶體,羅澤淵第一個從菊科黃花蒿中拿到了抗虐單體,李國橋第一個驗證青蒿素有效。

    八點健聞記者曾經採訪過原四川省中藥研究所研究員羅澤淵,她回憶道,1972年,雲南省“523辦公室”的領導得知北京中藥研究所發現中藥青蒿的提取物有很好的抗瘧作用,便向該所研究人員建議,能否從雲南產蒿屬的近緣植物中找到類似的活性物質。1973年春節,陪同女兒去雲南大學的羅澤淵發現了一種不知名的蒿屬植物(後被鑑定為黃花蒿大頭變型)。

    憑藉經驗,她製備了多個提取物,其中以乙醚提取部位顯示出明顯的抗鼠瘧活性。透過進一步研究,她發現“苦蒿—結晶3”的成分具有極強的抗鼠瘧活性,由此成為第一個從菊科黃花蒿里拿到抗瘧單體的科學家。

    1974年9月,廣州中醫藥大學熱帶醫學研究所教授李國橋參與黃蒿素的臨床試驗。之前,黃蒿素已被證實對動物抗瘧有效。透過對3例患者的試驗發現,黃蒿素的有效性。同年10月到12月,他們共收治了18例患者,全部迅速臨床治癒。

    “越來越多的中醫藥是基於天然藥物化學,從植物、動物裡提取成分,但相對於西藥而言,實驗方面做得少,與西方的科學論證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一位北京三甲醫院藥劑科原副主任告訴八點健聞。

    一個植物藥,富含的成分成百上千。究竟是一個大劑量的單一成分產生效果,還是多種成分疊加產生效果,無法分辨,從藥材產地到煎煮方式,都有可能影響藥效。中藥研究中缺乏的,就是明確的評價體系。

    以抗流感神藥“達菲”為例,在這款藥物的研製過程中,西方科學家首先依據流感病原體,設計出中了理想中的有效藥物分子結構模型,然後再按模型進行化學合成。在合成過程中,化學家發現需要用到“莽草酸”,由此主動找到了“莽草酸”含量極高的八角茴香來煉製,一舉成功。

    上述專家認為,中藥西制,是中藥走出困境的一個方向。

    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3月12日,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在北京成立,這也是全球首箇中醫藥領域的循證醫學中心。相關人士表示,對於世界醫藥來說,這都是一個雙贏局面。循證中心的成立,代表著中醫告別了盲目尋找藥物的階段,而轉向藉助某種標準進行嘗試性的研究。

  • 14 # 玉壺心

    按西醫方法提純的中藥。大蒜素、黃連素,都是典型中藥,被化學藥劑方法替代了。

    相結合的產物。無法區分。

  • 15 # 夕陽西下165343522

    中醫粉的知識真是讓人無語,再一次強調一下,利用現代技術從動物和植物提取物質製藥,這是西藥,和中醫一點關係沒有。不要再蹭熱度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結婚後一切都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