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野老人

    《道德經》四十四章寫道:“名與身孰輕,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理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考慮兩個因素。一是自己想要什麼,二是給自己準確定位。還是以昨天的例子來說,三十多年前,我們家鄉坐火車到省城,只要五毛錢的火車票。那時,老百姓生活拮据,他們首先考慮的是生存,所以為了生存,財富與名聲相比,他們會舍名聲而取五毛錢。五毛錢,今天的人很難相信其價值幾何?在三十多年前,可以買十個雞蛋。十個雞蛋,在當時看來是很值錢的。當時送禮,能送十個雞蛋就是很重的禮。三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家鄉坐火車到省城,19元錢的火車票。因為生活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十個雞蛋,19元錢,在老百姓看來已不是什麼貴重的禮品了,所以寧願花19元錢買票,也不願查出來被罰,他們有了更高的要求,就是珍惜自己的名聲,而且是以買票為榮,以不買票為恥。孔聖人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老百姓首先追求的是老婆孩子熱炕頭,只要能太平過日子,吃穿不愁,就心滿意足,就會顧及廉恥,“倉廩足,知榮辱”,這是沒法教會的,是由物質基礎決定的,這也是人之常情。

    西方心理學家也是這麼說的,人的心理有四個追求層次,首先是物質的,其次是精神的。人連活下去的條件都沒有誰還顧及名譽?當然西方心理學家的理論相對於東方人講,只說對了一半。大多數人是物質第一,但相對中國的君子、士人卻不盡然。

    中國的君子、士人,為了“弘毅”,他們是能忍受貧窮的。

    譚嗣同是君子,是士人,他追求的是理想、是“弘毅”。在生命與理想的追求中,為了理想他捨棄了生命。所以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不能輕易地下結論。為了生命的長久,譚嗣同是失敗的,為了“死而不亡者壽”,追求精神永恆,譚嗣同是成功的。

    再如劉備,在“江山”與“義氣”的比較中,他寧可要義氣,而放棄了江山。劉備為了朋友義氣,為了一句“不願同日生,但願同日死”的兄弟承諾,為了兄弟情誼,而捨棄一生為之追求的江山,不僅僅是一諾千金,而是一諾傾國,令無數人為之惋惜,而實際上這正是劉備的可歌可泣之處。“桃園三結義”千古傳頌,成為絕唱,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使劉備“死而不亡”,雖死但朋友義氣,仁義品德與日月長存,時至今日,我們還在津津樂道“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還在傳承“桃園三結義”的遺風。有幾個皇帝能與劉備相比呢?

    孔聖人年輕力壯時帶著學生四處遊說自己的治國主張,卻很少有人採納,四處碰壁。後而轉身,開壇講學,致力於教育事業,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培養人才,培養傳人,才成就了孔聖人千古聖人的美譽。

    這就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首先看自己要什麼,其次是準確定位。準確定位要考慮兩個因素,社會大背景和個人能力。孔子最初夢寐以求的理想是政治家,孔子認為自己的治國理念是最先進的,也就是說,他作為政治家是合格的。但社會大環境不允許,他的理念超越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國王們不接受他的那一套。實際上借用足球場上的規則來說,就是跑步越位了,越位了,就會吃“黃牌”。在現實和挫折面前,孔子晚年終於醒悟,他放棄了政治家的追求,如果,孔子不知足,不知止,一條道上走到黑,也許就沒有流傳千古的孔聖人了。

  • 2 # 沐酒先生

    首先“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出自於道德經第四十四章。原文是:“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百度百科給出的釋義:名望和生命誰更值得親近呢?生命與財貨誰更值得讚美呢?得到與失去誰給值得擔憂呢?過分愛惜名聲就要付出很大耗費,過多貯藏財物一旦損失也必然巨大。所以,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長久的平安。

    然而我個人認為,以下言論僅僅代表個人觀點。

    此章節的前兩問完全可以理解為生命與名利對比的重要性,第三問才是道家思想的本質,無為、自然、和諧。得與亡孰病?得到和失去哪個更讓人擔憂?後面的文中已經給出了答案,名利也不過只是身外之物,得到的越多,怕失去的自然也就會更多,但是名利也不過只是身外之物,所以這裡強調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的慾望。所以要懂得知足常樂,適可而止,這才是長久之道。這長久之道不僅僅是平安,也應該是富足、喜樂、幸福和長存。

    至於你說的:人們常說,做什麼事都要懂得適可而止。那麼怎麼理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呢?

    其實和這句話不發生什麼衝突,知足者常樂,珍惜當下擁有的不就是幸福麼?追名逐利、好強攀比只會讓自己更累。月薪四千會想月薪過萬,月薪過萬就想年薪百萬,年薪百萬就想……這本是無窮無盡的慾望。正如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一樣,我們要有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我們也應該在某一定層度上學會適可而止。

    例如《人民的名義》中的趙德漢,正是陷入了人心當中無盡的貪慾,從而提心吊膽,然而等待他的卻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的法律制裁。

    再說最近熱議的新聞,某地區因交通導致的傷亡時間,如果轎車車主懂得適可而止,如果沒有拿出兇器,如果沒有發生肢體接觸,如果沒有口角,如果正常行駛……那是不是就不會出現這樣的一個悲劇?

    其實適可而止是每個人都應該學習和做得到的,在當今社會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適可而止,有太多事情便可避免。

    記得很久之前的一則新聞,校園凌辱事件,最終被欺負的同學忍無可忍的出手,這兩個家庭都承受多大的打擊?

    其實家庭生活中的夫妻也是一樣,一個遷就包容一些,一個懂得適可而止,彼此遷就包容一些,彼此都懂得適可而止也是長久之道。以小觀大,這條法則適用於所有人與人的交往。

    多說一點,之前也有人問我說,“名與身孰親?”、“甚愛必大費”,那麼“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該怎麼理解。我想說這裡個人的追名逐利的個人名譽和捨生取義的民族大義是截然不同的。

  • 3 # 隨便閣

    上善若水。

    事善能,故知足不辱。

    動善時,故知止不殆。

    聖人無責。

    利而弗害,故不辱;

    為而弗爭,故不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2月13日晚lgd海選被axx和小劉的烈火隊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