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同上
9
回覆列表
  • 1 # 幼兒向媽

    我覺得孩子如果直接和父母說害怕,父母要分清孩子是真的害怕,還是假的害怕。因為有時候孩子想得到父母的關注也會說一些話吸引父母的注意。不過,不管是真害怕還是假害怕,家長最好停下手中的工作,做一做下面這幾件事。

    1. 抱抱孩子。孩子如果真的害怕,抱抱孩子會使孩子心中的恐懼減輕一些。如果孩子只是想吸引家長的注意,抱抱他也能滿足他內心的需求。

    2. 找出孩子害怕什麼。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慢慢的問孩子害怕什麼,找清楚問題才能選擇最好的解決方案。

    3. 解決孩子的問題。找出了孩子害怕什麼,慢慢引導,儘量消除孩子的恐懼。可能有些問題沒法解決,那就試試經常抱抱孩子,因為有時候孩子是缺乏安全感才產生害怕情緒的,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其實,面對孩子說害怕這件事,家長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安撫孩子的內心,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孩子覺得自己是安全的,害怕就少了。即使真的害怕了,也能很快走出來。

  • 2 # 明霏如月

    我女兒經常跟我說:媽媽我怕。我不知道孩子在怕什麼,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孩子害怕是因為缺乏安全感,父母陪伴的少。現在我跟我先生都比較注意這一點,會經常鼓勵孩子,陪伴她做一些親子游戲。孩子膽小不能逼她改變,要一點點引導。

  • 3 # 小宇宙調頻工作室

    我的孩子經常會說媽媽,我害怕。我會告訴她,媽媽在,你是安全的。

    有時還會問她,你害怕什麼呢,她會說害怕月亮受傷了,害怕小貓不在了,她的害怕是我們大人無法理解的。雖然無法理解,但我仍然尊重她的感受。

    我不會說,害怕什麼呀,這沒什麼好怕的,你怎麼這麼膽小啊,這些回覆對孩子來說是不尊重,也是一種貼標籤,我覺得是儘量避免的。

    孩子的世界裡太多的未知和好奇了,孩子害怕了,我們就陪著她。

  • 4 # 不倒翁小姐

    對於年齡很小的孩子來說,他實際上還不太明白“害怕”的含義,正所謂“出生牛犢不怕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漸漸地懂得了害怕這個詞,但也有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

    澄清孩子是否正確使用了“害怕”這個詞彙

    處於低幼階段的孩子,還不能準確明白自己所使用詞彙的外延和內涵,因此非常有必要耐心地跟孩子確認他所說的害怕是什麼涵義。有時,孩子只是剛剛聽到其他人說到“害怕”這兩個字,並不明白它們的意思,只是單純的模仿其他人的說法。明確孩子的意圖才能更好的採取下一步措施。

    將“害怕”兩個字具體化

    經過第一階段之後,確定孩子確實是有害怕的事物,但是這個“事物”有可能是具體的,也有可能是抽象的。那麼,家長此時要做的就是將孩子害怕的事物具體化,透過跟孩子反覆的溝通、確認,逐步明確孩子到底害怕的是什麼,是害怕分離、害怕受到批評,還是害怕某種蟲子等等。

    對症下藥,有的放矢

    如果孩子害怕的是具體的事物,比如蜈蚣之類的蟲子,那麼就可以引導孩子瞭解自己是有力量戰勝它的,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如果還是害怕,那麼可以移除害怕的具體事物。如果是害怕遭受批評等相對抽象的事情,亦可以對孩子加以引導,告訴孩子遭受批評是一種非常正常的現象,每個人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可能會遭受批評,同時,可以舉具體的例子來進一步具象化這一說法或認識,孩子能夠更好地理解,因為對孩子而言具體形象思維是佔主導的思維模式。

    對孩子的教育是每位父母關注的大事,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定要想方設法克服孩子的恐懼感,因為這種童年經驗很可能會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或者生活產生影響。

  • 5 # 土豆媽媽育兒

    孩子說“我害怕”,一般都是看到了,聽到了或經歷了讓他覺得“恐懼”或“危險”的事。會讓孩子覺得特別沒有安全感。這時父母需要做的就是給他一個溫暖與安全的懷抱,告訴他“不要怕”,再慢慢引導他說出心裡的恐懼,再用事例讓他相信,他所害怕的東西或事件等,根本沒什麼危險性……

    我家孩子之前在同學家,與同學一起看了鬼片,不敢回家了,我去接她回家時,一直緊緊地抱著我,連頭都不敢抬,回到家了還是不肯鬆手。怎麼說都不肯聽,沒辦法了,我只好強制讓她躺在床上,我也陪她一起躺著。慢慢與她聊天,問她最喜歡的是哪個明星,最喜歡聽哪首歌曲以及看哪部電視劇,媽媽的懷抱與溫柔的語言,以及她喜歡的話題,讓孩子慢慢開啟心扉,與我一起聊天,聊到最後告訴她,她今晚看的恐怖電影,也是那些明星演的,其實根本沒有那會回事,只是加上了特製的音效與特技等,才讓人覺得害怕……

    安撫孩子的情緒,疏導讓他覺得害怕的事情,建立起堅固的心理防線,只有克服了心裡的害怕,孩子才不會在第二次面對時,不會有恐懼的情緒,當他覺得“也不過如此”或“原來是這樣”時,害怕就已經遠離了孩子。

  • 6 # 百合媽媽讀心理

    我家孩子最怕的是蜘蛛。雖然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但是我沒有取笑他,沒有對他說,“那有什麼可怕的。”而是深深地理解他、保護他。試想,哪個人還能沒有一兩樣怕的東西呢?

    如果你的孩子說“我害怕”,請一定理解並接受,並且想辦法讓他不再害怕。

    如果他怕黑,就把燈開啟,而不是對他說,“黑有什麼可怕的,怎麼這麼膽小!”

    如果他怕冷,就把暖氣開啟,或者給他多穿衣服。

    如果他怕生人,就始終陪在他身邊,讓他有依賴有安全感。

    如果他怕蜘蛛,呵呵,恭喜你!你家孩子和我家孩子一樣,哈哈哈!

  • 7 # 葉蓁蓁兒童教育

    當孩子說害怕時,父母應該抱抱他,花些時間聽他說說自己的害怕。找到害怕的原因後,才能對症下藥。

    兒子今年下半年上一年級,他很期盼小學生活。但是開學前,開學後反覆說害怕,經過傾聽後,發現:

    1、他害怕老師不喜歡他,或者說他希望獲得老師的欣賞和喜愛。

    2、他害怕小朋友們不願意和他玩,怕交不到好朋友。

    3、他害怕自己學習不好、學習墊底。經過反覆的傾聽後發現,因為無意中聽過成人講“某某上課睡覺,什麼力氣也不花就學習很好”的案例,致使他很害怕所有同學都是這種神童級人物,而他是個普通人,會是班級裡學習墊底的小朋友。

    瞭解到這幾點後,我很欣慰,說明孩子對自己是有高要求的,不是得過且過。找到了原因,在親子關係良好時,在親子聊天中進行價值觀傳遞,學習方法指導;同時和老師積極溝通。一個月過去,目前不再害怕,開始享受小學時光。

  • 8 # 棗陽市農村生活

    每個人面對恐懼表現出來的結果不同。剛才我們理解了害怕是由預知的危險造成的。所以,當孩子說“我害怕”的時候,父母應該這樣做,才能平復孩子的情緒,安撫孩子。壹 不責備,更不嘲笑

    當孩子說“我害怕”的時候,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家長都請不要責備孩子無用或者打罵、不耐煩,更不能嘲笑。因為不論孩子是玩笑還是真的遇到危險,這都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家長應該接納孩子的情緒。

    貳 面對現實,理清情緒

    當孩子說“我害怕”的時候,家長要先抱抱孩子給予安撫“不怕不怕喔,有媽媽在”,待孩子情緒平復可以問問孩子遇到什麼事情引起害怕,如果孩子不願意講不要勉強。

    叄 給予孩子鼓勵和勇氣

    平時多給予孩子鼓勵和表揚,經常帶孩子旅遊、走親訪友、多參加社會活動,孩子會比較開朗,有勇氣。

    四 閱讀繪本,偶爾與孩子玩遊戲模擬

    在生活中多給孩子參與親子閱讀和角色扮演,很多繪本書籍都是很好的題材,孩子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有些家長說了不聽的孩子卻能從書本中學習。

    多與孩子角色互換,傾聽孩子的心聲,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自信、勇敢、樂觀、開朗積極的孩子。

  • 9 # 溫蒂小屋

    研究兒童心理的專家、家長可能會有一套詳細的理論來論述如何處理,但作為一名普通家長,其實只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設想一下,“我希望爸爸媽媽怎麼做?”答案就出來了。

    舉幾個例子:

    有一段時間,小傢伙發現了自己的影子,她那個著急啊,跑來跑去那團黑乎乎的東西就是不離開她。往媽媽身上一撲,怎麼還有啊?哈哈哈,這類害怕其實是孩子認知上的小誤會,解決起來挺容易的。在媽媽或者爸爸懷裡,足夠安全的環境下去認識它,遊戲它。玩玩影子游戲,讀讀繪本,聽聽音樂,讓孩子認識了,他也就不怕了。

    開始跟孩子分房睡了,小傢伙不太樂意,總是以自己害怕為由,想跑到我們房間裡來。我們深知她“求關注”的套路,所以就將計就計,唱著monster go away,陪她把房間裡的“怪獸”趕跑了,再來個溫馨的晚安kiss,小朋友也樂呵呵的睡覺了。

    有時候,會因為白天的一些遭遇和不快,讓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這種時候就是需要我們當聽眾,做孩子最溫馨的港灣,一定不能不理睬或者罵孩子膽小,陪著她去面對、去認識、去克服這些心理恐懼和障礙才行。

    總之呢,作為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她才有勇氣去面對外界的挑戰。運用同理心和遊戲力,是較為普適的方法。

  • 10 # 簡效育兒

    我膽子就非常的小。這是因為小時候,我特別調皮,家裡人就會經常拿我害怕的東西來嚇唬我,或者編一些嚇人的事情來讓我安靜下來。所以,我現在特別膽小。因為這個原因,我想給大家提幾點建議。

    1.孩子害怕,千萬不要再拿他害怕的事情來嚇唬他了。人的承受能力有限,何況孩子呢。

    2.孩子害怕,請一定先告訴他,不要害怕,爸爸媽媽會在你有需要的時候陪著你。

    3,孩子害怕,一定是有原因的。請和他一起分析他害怕的東西。比如,如果害怕的是鬼故事。那麼,請告訴他,這些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是人們編出來的故事。這個世界上有非常非常多種類的故事,都是人們想象出來的。如果不喜歡鬼故事,那就不要看。可以去看一些喜歡的,讓自己開心的故事。等等,請幫助孩子,讓他明白,害怕的情緒是可控的。

  • 11 # 搬磚的朵媽

    當孩子說自己害怕的時候,父母千萬不要批評孩子或者責怪孩子

    古話說的好孩子是最純潔的,一般孩子害怕討厭什麼多半是身邊的人灌輸引導的,比如之前有寶寶看了喜羊羊與灰太狼,把小夥伴也綁起來用火燒,這就是典型的模仿行為!

    當孩子說自己害怕時,要溫柔的引導孩子說出害怕的原因,只有你明白了孩子為什麼害怕,才能正確的引導糾正他克服自己的弱點,變得堅強勇敢,有些原因可能當你知道後會覺得可笑,孩子會因為無意中聽到的事情產生害怕,比如:有大一點的小夥伴告訴他晚上有大灰狼出沒專門抓小孩子,那麼寶寶可能就會拒絕晚上出門,

    知道原因後要引導孩子陪伴孩子一起克服這些心理障礙,不要打擊批評他們,那樣只會適得其反!

  • 12 # 強媽成長路

    害怕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反應,如果孩子願意告訴爸爸媽媽,他害怕,這時候作為父母,不應該去嘲笑指責,而是應該耐心的詢問寶寶害怕在什麼地方?

    每個人都會有害怕的東西,而且作為小朋友,他所害怕的點也許並不是大人所想象的那樣,可能也就僅僅是因為故事中的一個場景,或是因為孩子豐富的想象力,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們去想辦法克服,而不是批評嘲笑或者指責。

    記得我們家寶寶有一次晚上告訴我,他說他害怕壞人會進她的房間。然後他自己也想了個主意,抱著他的玩具睡覺,把他喜歡的刀放在床邊說可以保護他。我覺得孩子能夠自己想辦法去克服自己的害怕是件很好的事情。

  • 13 # 育兒科學家

    我其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其實一直有在做一件事,那就是一直要引導孩子戰勝困難,克服恐懼。因為我覺得,只有面對問題、困難和恐懼,才會使這些消失於無形。當然這麼做的前提,一定會要給孩子建立足夠的安全感才行,孩子堅信自己遇到任何問題,父母都是他堅強的後盾,他才會勇敢的面對。只有孩子在一次一次的戰勝這些恐懼過程中,他才會有更加強大的內心,足以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恐懼。

    舉例和大家分享下。

    當我寶寶幾個多月的時候,我每次洗完頭髮,溼噠噠的難受,喜歡用吹風機吹乾,起初寶寶一聽到這個聲音就的非常緊張,哭鬧。剛開始在家人的遊說下我有段時間不用,可後來想想,這不是好辦法。後來我就偶爾用用,用之前跟寶寶說明白,告訴他,這裡待會會發出嗚嗚的聲音,一會就會沒了,時不時開啟給他聽聽,見他緊張關了,反覆幾次,慢慢寶寶也就適應了,現在他睡覺我吹頭髮,他都沒什麼感覺。我覺得這個方法還是很受用的。

    孩子說害怕,第一時間要穩定孩子情緒,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確認害怕什麼,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探個究竟。一起去面對孩子遇到的問題,往往這時候孩子是很願意去探個究竟的,因為孩子在父母身邊是覺得最安全的。

    所以孩子說害怕,並不可怕,怕的是孩子是否有願意直面這些害怕的勇氣。這直接影響孩子日後遇到事情處理問題的第一反應,是面對還是逃避?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習慣是很關鍵的。

  • 14 # 金益晨少兒藝術教育

    ----------------------------------------------------------------------------------

    先關注,後收藏,總有一天用得著。

    ----------------------------------------------------------------------------------

    當孩子說害怕,你無意識的反應是什麼?“不要怕”,“沒事的”,“這有什麼好怕的”,“男子漢大丈夫,這也怕”,“要勇敢”,“膽小鬼,長大了怎麼辦啊”,“沒出息”...... 以上所有的這些反應都是來自於無意識的頭腦,不是傳遞出害怕是不好的,就是在否定孩子的真實感受,甚至有些反應是在嘲笑孩子,令本來就害怕的孩子更無助。

    你也許想說,孩子害怕事情都是很微不足道的,我們不知道的是在孩子的世界裡,沒有小事情。 一顆糖,他就能傷心好久,一句話,他就能大哭一頓,孩子的世界裡,都是大事情,一件你看起來覺得不需要怕的小事情,在孩子那,害怕的程度可能遠超過我們所想的。

    如果孩子不被允許表達他的感受,關於感受而產生的情緒能量就會被壓抑下來。 未被表達的感受哪裡去了? 未被表達的感受會衍生成情緒,而情緒其實就是隱藏在我們之內的能量。

    當我們生氣時,憤怒的能量在釋放,當我們哭泣時悲傷的能量釋放,當我們開心時,喜悅的能量在流動,當我們害怕時,恐懼的能量也在流動。

    自然界裡,有很多動物會透過抖動身體來釋放恐懼的能量,比方說兔子或是小鹿等等,當遇到危險逃跑後,確定安全後,它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抖動身體,將那股恐懼的能量透過抖動,釋放出去。 但是人沒有這個功能,我們沒有學會,或許是因為我們能表達,所以,透過表達,透過說我害怕,我們能釋放這樣的能量。

    遺憾的是,我們通常的反應都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都是在告訴孩子害怕是不好的,於是,表達害怕的通道被堵上,恐懼在我們的身體裡儲存了起來。

    我的一個朋友總是擔心自己身體出現問題,在一次我們很深入的聊天中,她層層深入,那個害怕的核心居然是來自於小時候老家的一片竹林,在小時候她對那片竹林的入口極其的恐懼。

    我的女兒,在4歲左右時經歷了一次嚴重嘔吐,當時的我什麼都不懂,想當然地壓抑了她對這個事情的感受,以至於直到現在,她都非常害怕嘔吐的感受。

    當孩子說害怕時,如何迴應?

    完型心理學裡講到,接觸被中斷就會形成傷口,所以完型治療的原理,就是恢復接觸,完成未完成事件。 所謂療愈創傷,簡單來說就是回到當初的場景去,恢復接觸,表達當時的感受,讓能量完成它的旅程,而不是卡在那。

    如果父母們知道怎麼做,那麼孩子不用等到長大後來接受療愈。 如果不想孩子儲存這樣的能量,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去否定,並且幫忙孩子表達出來。有時孩子需要一遍遍的表達來釋放這樣的能量。

  • 15 # 兩個男娃張小遠

    首先應該找出來孩子為什麼害怕,再有針對性的去做。

    大寶在一兩歲的時候害怕風,聽起來很可笑,為什麼會怕風呢?因為在北方秋冬的風比較大,而且夾雜著塵土,老人帶著寶寶在公園玩的時候,一颳風就把他拽到身後去怕髒了衣服,小孩子不明白什麼原因,以為有什麼可怕的事情發生,所以以後一颳風他就驚恐的跑到我的身後。我覺得這樣不行,因為風是一種自然現象,我不能避免它的發生,也不想大寶在外玩耍的時候處在恐懼當中,所以我就告訴他風沒什麼可怕的,而且一旦颳風的時候我就用一種愉快的語氣跟他說,快看大樹在跳舞, 他呢也慢慢的接受了這個想法,颳風的時候大樹很高興,它會跟著跳舞,大風不可怕。

    有的時候孩子不知道什麼東西害怕,往往是大人在傳遞這種恐懼。就像之前看到一篇報道,有個小孩的媽媽非常怕蛇,她不允許孩子們看蛇,甚至在他們家不允許提蛇,要故意省略掉,這樣導致這個小孩對蛇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對於自己害怕的事情,要儘量克服,不在孩子面前表露出來,如果孩子也知道你害怕的情況下,媽媽就要鼓起勇氣自己克服這種恐懼,給孩子做榜樣。

  • 16 # MM育兒雜談

    孩子說我害怕,父母可以這麼做:

    第一,有同理心,理解孩子的恐懼,告訴孩子"害怕是一種正常的情感反應,我理解你!"不要斥責孩子膽小。

    第二,告訴孩子父母和他在一起,不要害怕。

    第三,和孩子一起分析他所害怕的其實並不可怕,如黑暗、怪獸等。有時,孩子的恐懼來自他的想像。

  • 17 # 甜甜圈伐木累

    “媽媽,黑,你陪我上廁所!”“媽媽,天黑我不敢睡,你陪我吧!”“媽媽,太高,我不敢下去……”

    圈圈小時候經常對父母說這樣的話,遺憾的是他們每次都說“有什麼好怕的!”,上廁所的時候,只肯遠遠的拿燈照著我,不陪我去,導致長大後怕黑的陰影一直存在。

    因為成人對負向的情緒的不喜歡,壓抑孩子自我的表達,給孩子扣帽子、貼標籤甚至加以斥責,認為孩子總說怕就是膽小,並且自以為是地認為孩子一害怕就什麼都做不了了。

    當自己當媽以後,很多時候孩子遇到害怕的事情,我都不會指責他膽小,因為當他說“害怕”時,是一種需求的表達,抱抱他安慰他就好。

    情緒不是洪水猛獸,情緒是在被壓抑後才會成為洪水猛獸,允許和同理孩子的情緒流動,是我們對孩子最好的呵護。

  • 18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孩子總說“我害怕”,那我們先來總結一下:童年最怕的東西top10。

    以及當孩子害怕的時候,當爸爸媽媽的怎麼安撫孩子更有效。

    恐懼NO.1:黑暗

    大多數孩子,某種程度上都害怕黑暗,這很正常,這是對未知的常見恐懼。

    為了對付這種恐懼,可以教孩子操作家裡的電燈開關,晚上也可以考慮在孩子的臥室加一盞小夜燈。讓孩子在睡覺時,感覺自己能控制光亮,然後再循序漸進地減少夜燈的使用。

    除此之外,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夜晚走走,幫助孩子理解黑暗;

    和孩子一起在黑暗中待一會兒,和孩子玩一些只有在黑暗中才可以玩的新鮮有趣的遊戲或玩具。比如黑暗才能看到熒光棒的亮光、黑暗中才能看到螢火蟲……

    恐懼NO.2:怪物

    儘管我們都知道沒有怪物這種東西,但是不停地跟孩子解釋:“衣櫃裡沒有怪獸、床底下沒有怪獸……”恐怕作用不大,孩子會覺得:“原來你們大人看不見怪獸啊”!

    2、3歲,正是孩子想象力爆發的時候,而且又分不清想象和現實。於是孩子在黑暗的角落、陰影、雲朵、甚至任何地方,都能生動地想象怪物。

    這個怪獸還挺萌的↑

    所以,與其勸孩子說“沒有怪物”,不如認真對待他的擔憂,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跟他是一夥的,會幫助他一起想辦法,阻止怪物!

    比如:

    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畫一個“阻止怪獸”的標誌,告訴孩子,這個標誌特別厲害,只要放了這個標誌的地方,怪獸絕對不敢過來。

    我認識的一個媽媽很會玩,弄了個噴壺給寶寶,說:“你噴到的地方,怪獸絕對不敢來。”

    恐懼NO.3天氣

    面對未知的情況,是最讓人恐懼的。所以我們需要幫助孩子瞭解天氣,進而享受天氣,才是解決這種恐懼的最佳方式。

    只要不是太過危險的情況,在各種天氣條件下,都可以嘗試帶孩子在外面玩一玩,感受一下。

    比如,給孩子穿上雨衣雨鞋,在下雨天時去樓下踩踩水坑,我敢說,大多數孩子都會愛上這個遊戲。

    當然,如果你家正好生活在經常發生大暴雨、颱風等天氣的區域,這樣的情況下還是安全為主,沒事就不要出門了“感受”了。

    雖然不能出門,但可以試著和孩子一起拼貼一張天氣圖,比如今天晴天貼上小太陽,明天雷雨就貼上雷電和雨滴,寶寶用這樣的方式,自己記錄每天的天氣情況,孩子會更瞭解天氣;而且記錄天氣時,孩子會有一點“操控感”,還有對明天天氣的預期,就不那麼害怕了。

    恐懼NO4:不好的夢

    小一些的孩子,可能無法用語言清楚地告訴爸爸媽媽“我做了一個可怕的夢”,但他會透過一些行為,比如經常醒來,尖叫或哭鬧,不敢入睡等來表現他們的恐懼。

    在這種時候,我們當然應該儘快安撫寶寶,告訴他這裡很安全,爸爸媽媽會一直陪著他的。還可以利用孩子最喜歡的毯子、最喜歡的毛絨玩具等柔軟又熟悉的東西,這些對安撫寶寶也很有幫助。

    恐懼NO.5:陌生人

    對陌生人的恐懼,其實是一種挺有益的恐懼,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孩子的安全。如果孩子誰都不怕,我們反而要擔心呢。

    如果爸爸媽媽期待孩子和一個剛認識的叔叔互動,那在要求孩子打招呼前,不妨自己先和這位叔叔友好的問候幾句,或者以孩子的語氣跟對方說:叔叔好。

    讓孩子看到自己最信任的爸爸媽媽和這位叔叔的友好互動,他才會慢慢放鬆,而且也有了社交模仿的物件。

    如果你知道你的孩子會害羞,還可以預先告訴這位叔叔:“我的孩子需要點時間,請等他熟悉一下吧。”

    爸爸媽媽這樣處理,對面的叔叔一定可以理解。如果擔心孩子和叔叔沒有交流,這位叔叔可能有點尷尬,還可以悄悄和叔叔分享一些孩子最喜歡的玩具或遊戲,幫助這位叔叔快速和孩子拉近距離。

    恐懼NO.6:分離

    在主要照顧者離開時,孩子變得焦慮或害怕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想幫孩子更好的處理分離焦慮,可以在每次出門時,和孩子進行一個簡短的、乾脆的、程式相同的再見儀式,千萬千萬不要偷偷溜走!

    比如:告訴孩子媽媽要走了、和孩子親吻、擁抱、轉身乾脆地離開。

    這時候千萬不能隨便“心軟”——孩子一哭,又轉身回來安慰孩子。

    因為這樣不僅會給孩子“我哭,媽媽就會回來”的錯覺,還會使孩子分離時更焦慮,他會覺得:連媽媽都這麼難過,分開一定是很不好的事情!

    當然了,給孩子做好的承諾也必須要兌現,儘量說好什麼時候回來,就什麼時候回來,以免讓孩子陷入更大的不安之中。

    恐懼NO.7:獨自一個人

    我們可以循序漸進地,讓孩子做到稍微離開爸爸媽媽,獨處一會兒。

    比如,先和孩子待在同一個房間裡,但是讓孩子自己玩,媽媽坐在旁邊陪伴,時不時地換換坐的位置,房間裡各處媽媽都可以坐一坐;

    然後媽媽可以嘗試去另一個房間待一會兒,但孩子還是可以看到你、聽到你的聲音。慢慢的,孩子就可以自己做到獨處一會兒了。

    但請記住,一定要注意安全,讓孩子長時間完全獨處,是不安全的。

    恐懼NO.8:面具,大型人偶、吉祥物

    有些孩子會很喜歡這些大型人偶,但有些孩子會覺得害怕。這也是由於孩子有著生動的想象力,很難確定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假裝的。

    雖然讓孩子和這些人偶拍照很有趣,但如果孩子覺得害怕。還是不要強孩子和人偶互動。如果條件允許,可以請穿著服裝的人取下他們的面具讓孩子看看,給孩子留下一個友善面孔的印象。

    還可以嘗試給孩子也打扮打扮,來幫助您的孩子適應服裝中的人的想法。

    恐懼NO.9:廁所和浴室

    很多小孩子,尤其是那些正在開始接受如廁練習的孩子,洗手間和浴室裡有很多東西都讓他們害怕。比如沖水的聲音、馬桶裡東西消失……孩子會很害怕自己掉進去,或者自己被“沖走了”怎麼辦?

    剛開始如廁練習的小寶寶,可以在廁所裡給他們準備一個可愛的兒童坐便器,讓孩子也參與挑選坐便器的過程會更好,這樣孩子會更容易接受。而且使用可愛的兒童坐便器,孩子就不會擔心自己跌進去了。

    至於聲音,只能慢慢熟悉和適應。等孩子對廁所環境不太排斥了,可以陪著寶寶,讓他嘗試按按沖水閥,把一片衛生紙沖走,一點一點熟悉水流的聲音。

    恐懼NO.10:醫生、護士

    小孩子們怕醫生這是很普遍的現象。

    所以,平時就跟更不要拿“再不聽話,叫醫生叔叔給你打針”這樣的話來嚇唬孩子了!

    其次,千萬別騙孩子。

    比如真的要去打針,就別騙孩子“打針不疼”,一旦孩子發現真相和媽媽說的不一樣,會更加恐懼,而且再不信任媽媽了。

    不妨實話告訴孩子:

    醫生護士很厲害,會幫寶寶治病趕走病菌,打針的時候會有一點痛,你想哭就哭吧,媽媽陪你,但是手不能動!

    這樣教育的結果是,孩子也許會痛得大哭,但是心裡不害怕醫生,反而會比較配合。之後媽媽再安撫孩子,孩子也更容易平復。

  • 19 # 墨魚說招生

    請接納孩子的害怕情緒

    有一次在野生動物園,我看到一個小男孩就是不敢碰小白兔,他爸爸非常生氣,說:“你是男孩子,你怎麼這麼膽小呢?”

    然後就抓起孩子的手,一定要他抱小白兔,孩子大哭大叫,嚇死了。

    爸爸很生氣地說:“你這麼膽小,以後我不帶你出門了。”

    這樣的做法好嗎?事實上,如果老爸老媽對於孩子害怕的這個情緒,非常粗暴對待的話,是沒有辦法幫助孩子戰勝心理的恐懼,反而可能對他造成長期的不好影響。

    事實上,對我們每個人而言,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害怕是所有情緒裡,往往最強烈也最難主動克服的情緒之一。

    為什麼?很簡單,它跟生存有關。

    害怕的原因是我們認為自己身處危險,所以,對於不熟悉的環境、不熟悉的物件、不熟悉的人,我們就會心存恐懼,會想:我要小心點,如果不小心的話,很可能就會讓自己發生一些危險。

    而我們作為一種生物要生存下去,要活下去是首要之務。因此我們的大腦的設計其實是非常保守的,就會很容易害怕,告訴自己:等一下,這事兒可能會有危險。

    因此,其實在大腦裡,這個害怕的情緒起來的速度是最快的,往往也是下意識的、反射性的,動作起來的速度特別快,千分之幾秒的時間就立刻害怕。

    這樣子的感受,對我們大人而言,往往都很難克服。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還比較缺乏安全感,他當然就更容易害怕了。

    而我們每個人的害怕,有些是很有道理,而且是健康的,因為它可能真的幫我們提前避免一些危險。

    但也有些害怕其實是不太合理的,往往讓我們過於害怕,過於焦慮。

    那麼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正面引導孩子,去避免那些不必要的害怕呢?下面我教您7個步驟。

    7個步驟,正面引導孩子的害怕情緒

    1、尊重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害怕了,不管原因是什麼,不管聽起來這個原因到底有沒有道理,爸爸媽媽都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會尊重你的感受,而不是一上來就指責:你怎麼連這個也怕?

    2、傾聽孩子的感受

    這時候爸媽可以問孩子:什麼讓你有這樣的感覺呢?例如今天孩子怕上臺表演,怕在大家面前說話,這時候您就可以問孩子,是什麼讓你害怕?這個問題能夠幫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當下這個感受的原因。也許孩子就會說我擔心,等一下表現得不好,大家會笑我。

    這時您就能夠真正理解孩子,為什麼會害怕,也能夠幫助他梳理自己的情緒。

    3、請表達理解

    請您發揮感同身受的能力,跟孩子說,我理解了,原來你是擔心,上去沒有表現好,別人可能會笑你,對吧?

    4、分享自己類似的情緒經驗

    許多時候爸爸媽媽的一句話:我也會害怕,我小的時候也是這樣。類似這樣的話,往往就能夠立刻緩和孩子的情緒。所以這時候,您可以分享自己以前的類似經驗,例如:我記得我小的時候,也是很膽小的,我很害怕上臺演講,也很怕狗狗,但你看,你不害怕狗狗,比我小的時候厲害多了。這麼說,孩子會知道爸媽還真的理解自己的感受,同時還找到自己在某方面特別勇敢,比爸爸媽媽當年都更好,他就會有信心。

    5、幫助孩子回憶過去成功的經驗

    這個時候,如果爸媽對孩子說:這個不需要害怕,這有什麼好怕的,你做不好沒有關係的,不會有人笑你的。這個說法其實是沒什麼用的,這時候更好的做法是幫助孩子去回憶過往成功的經驗,例如說:有一次你就做得特別好,你記得上次爺爺奶奶來的時候,你在他們面前表演了一個兒歌,你特別大方,你記得嗎?

    然後可以更進一步地問問,當時他是怎麼做到的?可以這麼說:你記得那天你是怎麼做的嗎?或者你也可以幫助他來找一些答案:那天你是不是準備得特別充分?練習得特別好?是什麼原因呢?這個做法非常重要,如果爸媽能夠幫助孩子找到他曾經有過的成功經驗,不管是背後的心理原因或者行為表現,就更容易幫助孩子發揮自己的能量,然後面對當下的恐懼。

    此外,你還可以教孩子一些方法,來緩解自己的壓力和焦慮,例如深呼吸就是個很好的方式,對於有考試壓力的孩子來說,這個方法特別管用。

    小技巧:深呼吸緩解壓力2拍吸氣、8拍屏氣、4拍吐氣,重複做上4分鐘,能幫助自己迅速緩解壓力。

    6、幫助孩子收集一些必要的資訊

    很多的害怕其實是因為我們對這個事情的判斷不準確所造成的。這個時候爸媽就可以幫助孩子去找到這些正確的資訊,讓自己有理由推翻不該有的恐懼。

    比如,在你的班上,有孩子不願意上臺說話或者表演,是因為心裡想,如果沒表演好,其他的人會嘲笑自己,那麼你就可以幫助他去收集資訊。你可以對其他同學說:我們來投個票,請問待會你會因為任何一個同學上臺,表現得沒有他預期的那麼理想,會心裡面嘲笑他,甚至於會大聲笑出來的人,請舉手。

    我就曾經這麼做過,我說完這番話後,發現臺下沒有人舉手。

    於是我就問孩子們:“那你們會怎麼想?”這時有個男同學舉手了,他說:“老師,其實我都在想,我待會上臺自己要講什麼。”

    後來,這個原本不願意上臺去做演講的同學告訴我,他聽了同學的答案,他很驚訝,他發現其實情況也沒有想象中這麼糟糕。後來他一想,反正下面的人都在擔心自己的表現,於是他就豁出去了,上臺做了一個自我介紹。

    各位會發現,其實收集資訊,往往是克服恐懼最重要的武器,除此之外,還可以去思考一下,自己原來擔憂的理由成不成立,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這也是一種收集資訊的方法。

    例如上臺如果沒有表現好,是不是就代表我是一個很糟的人?如果別人笑我,是不是代表我就是個很糟的人?我這一次沒有表現好,是不是代表我以後就不會表現好了?

    其實有很多這些想法,爸爸媽媽都可以幫助孩子去收集資訊,來自我反駁,就算我待會上臺沒有表現好,就算還真的有人笑了出來,這不代表我就是一個能力很糟的人,我就是這一次沒有做好,我下次還可以再來。如果能這樣進行自我思考、自我對話的話,孩子就有能力去克服心裡不必要的恐懼了。

    7、鼓勵孩子去找出不同的解決方案

    還是前面這個害怕上臺說話的例子。最後這個步驟爸媽就可以問,孩子你覺得要讓自己更有把握的上臺,你可以做些什麼呢?然後可以跟他一起頭腦風暴,想一想解決方案,例如我可以多練習幾次,例如我上臺後,假設下面沒有觀眾看著我。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

    最後再來總結一下:

    1、尊重孩子的情緒;

    2、傾聽孩子的感受;

    3、跟孩子分享過去自己類似的害怕經驗;

    5、幫助孩子回憶曾經的成功經驗;

    6、幫助孩子收集一些必要資訊;

    7、鼓勵孩子找出不同的解決方案。

    真正的勇敢不是心中無所畏懼,而是有能力帶著恐懼前行,希望每個家長都能用正面的方法來引導孩子不再害怕。

    喜歡請點關注+分享,讓我有更多動力創作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庭有一個有某種重大缺點的母親或父親,哪個對後代的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