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硬筆毛筆
-
2 # 瘋哥哥l
文學作品能打動讀者,主要是敘述的故事,表達的觀點,闡述的思想,傳遞的情感能讓讀者找到“共鳴”。
這個共鳴很關鍵,是作品和讀者能聯絡起來的橋樑。
文學作品只是個觸發點,讀者會根據書中的一些資訊誘導,在自己的意識裡確認相應的對映,這也便是常說的“讀者的二次創作”。如果書中的資訊不足以誘發讀者內心的對映,便很難產生共鳴,表現出來的便是很難進入狀態,也無法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
優秀的作家便是能廣泛地刺激更多人的意識,能更深地吸引讀者,更會誘發讀者產生共鳴。
國外的文化基礎和我們不一樣,特別是價值體系讀《三個火槍手》很難想象,火槍手們可以那麼明目張膽地尋找情人,而且還透過這些情人不斷地往上發展。
讀《紅與黑》,他們的政治執行方式便很讓人費解;決鬥的理由也是讓人有些莫名其妙;
要能進入到他們的故事中去,就需要先弄清楚他們的價值體系,和思考方式。這其實比讀書更難。
最煩人的外國名字我相信外華人的名字是很多讀外國文學作品的最厭煩的東西。一大串不說,還更容易弄混。
關鍵那些名字一般都是音譯,毫無規律可言,就更難記住了。
很多時候書都讀完了,主人公的名字也沒有記住。
我一般情況下,直接選擇忽略這些名字,只記住故事。
善惡是想通的,思維方式很重要古今中外,人的善惡觀念大都差不多,國外的文學作品裡也差不多。
相比國內的作品,國外的很多文學作品相對更純粹一些,對人物的粉飾會少一些,更接近現實。
我喜歡關注人物的思維方式的描寫,這些方面國外的文學作品做的更好一些。
文化差異是現實存在的,無法真正地理解它們,也是正常的。就像國外的人很難透徹理解我們的文學作品是一樣的。
-
3 # 斯莫爾尼小廣場
如果你是女孩,可以試試從情感類文學開始,雖然不同時代的世俗觀念有所不同,但年少的煩惱、青春的悸動都是相似的。也可以結合影視作品,更直觀地感受作品故事。
男孩不如試試從情節特別曲折離奇的小說入手,復仇、懸疑、推理類,思緒更容易跟隨緊張情節而動。
結合世界歷史也會大有助益,瞭解各國文化的發展脈絡,更能體會作品背後的社會人生。
再來就是如果有機會的話到實地旅行。譬如到巴黎看看雨果筆下那座哥特之城如今是什麼模樣?渡邊淳一的失樂園寫私奔和偷情發生在一個叫做“日光縣”的小地方,主人公在那賞雪觀、冬瀑。身處此地時彷彿心中比別的遊客多了一些隱秘的情感。
-
4 # 麥斯威爾大爺
根據我個人的感受來說一下為什麼看外國文學著作時難以快速代入的原因
我們總是對自己習慣的東西感覺舒適,對於不習慣的我們常表現出思維惰性。比如看中國小說,我們可以一下理解很長的一段話,並不需要逐字逐句的認真看也能輕鬆抓住作者想表達的意圖。而看國外著作的時候,由於語言邏輯的區別,剛開始幾乎都是逐字逐句的看,注意力平均分佈在每個字上,這樣沒有注意力重點的方式,必然會導致抓不住作者的表達意圖。對於自己陌生的思維表達方式,我們需要有個適應過程才能跟上作者的思路。思維習慣導致的東西方語言邏輯的區別,只有看得多了,才能慢慢適應。等適應和熟悉了他們的語言邏輯,才能下意識的排除那些由思維習慣帶來的干擾,看到著作中的真正有價值內容,而不是把注意力平鋪在文章中的每一個字上。
-
5 # 六月的自留地
我個人覺得可能有這麼幾個因素。
首先是生活的背景不同,社會環境不同,有些書必須對當時的社會背景有一定的瞭解,才能看懂。我看《飄》時,對裡面描寫的黑人奴隸制度特別不理解,還有裡面的人對戰爭對參軍的那種要麼狂熱,要麼興奮的態度特別不能理解。
我看《追風箏的人》時,不理解為什麼普什圖人比哈扎克人高貴,就去網上找相關的資料,當了解了阿富汗的階級制度,對貴族的劃分,就很容易理解書中的內容。
就像《紅樓夢》,不瞭解中國清朝的歷史,中國的文化,真的看不懂,看不下去。
其次,信仰,習慣,文化,都不一樣,對其他國家沒有一點了解的情況下,確實投入不進去。像《百年孤獨》許多人都說好的不得了,可是我也是讀不進去,使勁逼著自己讀,看了一半多吧,實在看不下去。
一是人物眾多,人名感覺很混亂,祖父的,父親的,孫子的名字都一樣,看著看著就搞不清楚誰和誰了,故事情節都亂了,搞不清楚了。
二是裡面的一些習俗不理解,人物行為理解不了,再加上作者的敘述一會過去,一會現在,感覺在穿越,串聯不起來,看不下去。
其實,主要的原因就是不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不理解他們的文化,所以看不下去,一直到現在,好幾年了,《百年孤獨》還沒看完,不打算看了。
但是也不是所有外國的小說都看不下去,《月亮和六便士》看著還是很順利的,《一個人的朝聖》看到也是淚流滿面,《悲慘世界》也看的心情特別沉重。
看不下去,沒有關係,不強迫自己看,先看那些能看的下去的。或者看某本書前,先看看作者創作的社會背景,找一些相關的那個時代的資料看看,瞭解當時的風俗文化,社會背景等等,再去看,估計就會好很多。或者邊看,不理解的時候,去找輔助的資料,這樣一本書看下來,印象更深刻,吸收的也更好,看完估計都能寫出優秀的書評了。
這些純屬個人觀點,不知道對不對啊,大家互相探討。
-
6 # 無猜
不請自來答一波。
不講外國文學作品的分類,從時間上、派別上甚至國別上都能分出很多種類,而是籠統的來說,個人認為外國文學難讀就在於翻譯的匹配程度。
這個匹配不僅是中文與外文的譯文內容匹配,即譯者與作者的匹配,還有中文自身的匹配,即譯者與讀者間的匹配。
但這就牽扯到意譯的問題,前段時間讀了《哥德爾、艾舍兒、巴赫——集異璧之大成》就是一部優秀的翻譯作品,書名由原本的GEB翻譯為集異璧就很到位,其中內容更是做了很多本土化的翻譯。
但是還是沒讀懂。
當然是因為書原本的內容就太深奧,個人覺得艾舍爾的大作已經驚動了四維空間。
而巴赫、哥德爾也是相當偉大的人物,一開始的音樂部分還能看懂,到涉及到哥德爾不完備之後就迷瞪了。
但是不耽誤這本書譯製得好。
至於單純的虛構文學作品,如各種小說(意識流除外),如果是蜻蜓點水的讀法,那麼翻譯反而不太重要,簡單記下幾個主角的名字,讀懂情節就行了。
當然,如果讀《百年孤獨》,最好還是來個家族譜系表作為輔助。
嗯,還有《冰與火之歌》,我經常因為各種冗長的名字齣戲(沒看權力的遊戲劇的前提下)。
但是一些看似難讀,讀起來卻好讀的也有,比如非虛構文學裡《二手時間》這種,紀實、復調式寫作,使得原本模模糊糊的俄文名字不再那麼重要。
扯遠了。
為什麼進入不了狀態?說明興趣不夠大,不夠有趣。
有時候人挑書,有時候書也挑人的。
-
7 # 木木南洲
這就是中外在生活習慣、歷史傳承和文化差異所表現的不同了,出現此種情況,一來是因為中外書籍在傳播時需要進行語言的轉換,在翻譯過程中可能存在表意上的不同,我曾讀過兩三個版本的《契訶夫短篇小說精選》,也發現了由於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而導致的同一篇文章讀起來的感情和流暢度的不同。
二來則是中外生活習慣的差別,因為我們自幼生活的環境與外國環境是截然不同的,如若文中出現的城堡、火雞、麵包牛排和派對等是我們不常接觸的,那麼你讀起來時的代入感便不會那麼強烈,那就可能導致作者原本是想進行氣氛烘托和暗線描寫,在我們讀起來就變成了簡單的場景描寫。
三是姓名上的區別,外華人的人名是繁複的,不像中國這般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簡單的姓➕名,因此在讀外國名著時易被動輒六七個字的名字所拗口,中斷閱讀思路,因此便有讀完一本書,仍記不得主角姓名和流暢情節的情況。
要改變這種閱讀情況,須透過影片圖片或者文字瞭解外國的地域風貌,能夠帶入到書中的場景描寫裡,其次就是能夠記得書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姓名啦!只要多多閱讀,那麼這種問題終將會被解決的,加油。
-
8 # 小馬拾圖
從我自己的閱讀經驗出發,在這裡提供幾點外文閱讀小心得,供各位參考:
一是從興趣入手挑選個性化文字。我初讀英美文學的時候,面對大量的生僻單詞一度失去了閱讀的興趣。於是我選擇從愛倫坡和希區柯克的懸念小說開始讀起,儘管語言障礙依然存在,但是小說裡連綿不斷的懸念讓我能夠有動力去把整部小說讀完。
二是由簡入難選擇中外文對照文字。市面上的外文書籍大致分為下邊幾種:純外文書籍、中文譯本以及中外文對照文字。純外文書籍容易讓語言基礎一般的讀者失去閱讀的興趣。中文譯本由於翻譯水平的原因,同時做到“信、達、雅”的譯文鳳毛麟角。中外文對照文字為讀者比較兩種語言的異同提供了極大方便,因此是閱讀外國文學的不錯選擇。
語言不過是思想的表達工具,為了與卓越的思想對話,下一番苦功夫還是很值得的。 -
9 # 曲水流觴醉芳華
文學作品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讀來感覺難以進入狀態,我想可能是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沒有清楚地瞭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有特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每一部作品都不能脫離時代而存在。外國文學作品和中國的文學作品一樣,作者往往在創作的過程中,都會深受時代的影響,作品中都會有時代的烙印。無論是讚美,批判還是鞭策啟迪,透過作品,我們可以大致瞭解到其中的人`事和物以及內在聯絡。但很多時候我們不能夠理解甚至會懷疑,誤解某些句子,大意等。這時候我們要做的便是要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瞭解作品中所描述的歷史背景,定位時空,在當時的所處情況下思考問題。
第二:要了解作者,知道作者的生平事蹟,性格特點,所做出的突出貢獻,作品的風格和思想以及後人對其的褒貶。
我們常說,“文如其人”,一個人的作品往往能夠代表作者的思想觀點,反映出他對一些事物的理解和認識。作者在創作他的作品的時候,往往是想透過作品的內容向人們傳達他的感受,理解,思想和態度。作品往往會流露出作者的主觀感情。而作為讀者的我們,也只有對他這個人瞭解,對他的思想情感瞭解,或許才能夠真正明白他的作品的用意。
第三:要想真正讀懂外國作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我們自身的學識,經常閱讀,積累經驗,擅於總結,分析和對比,掌握一些寫作的方法。
在這裡所說的閱讀是精讀,而不是泛讀。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要知道作品中的人,事,物,以及事物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大致經過。同時在閱讀的時候一定要善於提問題,要想作者為什麼要這麼說,是想表達什麼意思。總之,要結合自己的思考擅於總結,積累等,不斷提高自身。
以上便是我的觀點 。
-
10 # 羊斯克
就個人閱讀經驗來看,外國文學作品沒法真正讀進去,有可能有一下三點原因:
1. 譯本不同
大多數人接觸外國文學作品讀的是譯本,而不同版本的翻譯質量天差地別。讀到好的譯本,能把原著的內容、神韻一併帶過來。可以從譯者、版次和印次來選擇。譯者,比如村上春樹的作品,看林少華的譯本。可以找找你喜歡的作品哪個譯者的版本最好。版次和印次,自然是越多越好,說明書受歡迎,再版和加印。
2.人名、地名不熟悉
華人習慣兩三個字長度的人名,翻譯成中文的外華人名比較長,還會有姓氏和名交替出現的情況。《百年孤獨》就是這樣,家族成員姓名都很長,重名還非常多,讀起來甚至分不清誰是誰,自然會產生讀不進去的感覺。對所在國的地名不甚瞭解,提到的地名不知是哪裡,更不知該地的特色、歷史等相關資訊,沒辦法產生遷移聯想,也會影響對作品的感知。
3.文化、風俗差異
讀中國的文學作品,是在熟悉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作品。而外國作品,各國的風俗習慣都很不一樣,這些都是理解作品的外部元素,很重要的基礎。舉個簡單的例子:
“男主角快速的搖了搖頭”
透過這句話能判斷他是同意還是不同意嗎?這就要依託文化背景,如果是印度人,則表達的是同意、肯定,如果是美華人則是不同意、否定。
瞭解所讀文學作品該國的文化風俗,非常有助於“讀進去”。當然,是需要時間慢慢積累,讀的多了,自然就會越讀越有感覺。
-
11 # 鐸辰
其實當外華人翻譯我們的小說是一樣,文化背景不同文字翻譯就更難,更多的是翻譯人員的意會能力和文學修養,要堅固本國文化還要精通外國文化這一點就很難達到。比如你讓老外翻譯我們“兩隻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他如何翻譯更多是字面意思,兩隻鳥在枝頭上鳴叫,一群白鷺飛起來了這樣的翻譯對麼?對是對,可是文化意境就差的太遠了
-
12 # 暖洋洋海鷗
談一次閱讀旅程,第一次看《傲慢與偏見》,真是走馬觀花,純粹就是和閨蜜瞎裝逼,想搞點理工科的文藝範,完全唾棄。然後因為喜歡科林費斯,看了電視劇,後來又看了電影版,完全被風光、音樂、語言、人物魅力吸引,又開始把書拿出再讀,那感覺真是妙不可言,就像陷入愛情吧,少說看了五遍吧。
名著的魅力就是今天讀不下去也不要扔,當有一天你和裡面的人物或者場景忽然就產生了共鳴,再看他就像老情人,千般依戀,萬般讚賞啊
-
13 # 媛媛1020
我覺得讀外國文學名著,可以這樣去做:
1 這部書的寫作背景。作者是在什麼社會背景下寫的這部書
2 瞭解作者。作者的簡介、心理性格、閱歷、價值觀等,很大程度的會投射到作品裡。
3 作品的價值訴求經典的作品背後,都有一個或多個重要的核心目的,想要告訴讀者什麼。
4 網上查資料現在網上都有很好的書評、剖析等,可以先看看,有個大致的瞭解,或者看完書後再查也可以。
5 保持耐心外國文學作品就和外國電影一樣:前面枯燥的讓人昏昏欲睡,後面精彩的不禁高聲喝彩,看完後心頭還久久回味。
6 閱讀目的先分清看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比如放鬆頭腦;興趣愛好;寫作參考;增加知識等等
像不是寫作目的的話,可以快速的掃讀,遇到喜歡的部分或者精彩的部分可以停下來細讀。
前面讀的雲山霧裡沒有關係,作者會在後面的篇幅裡不斷的他渲染的主張、觀點,越往後讀越明白。
7 像文學教授一樣閱讀區分文學教授和普通讀者的界限,主要體現在三點:記憶、象徵、模式。
記憶:一部作品都是由另一部作品衍生出來的,閱讀過程中,在記憶裡搜尋相似的情結故事。
象徵:作者寫了一個東西,但有時候是想表達另一個意義。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描寫,都有想對的固定意義,比如:下雨象徵著淨化;春天象徵著新生等。
模式:要有一個追尋者、有一個目的地,聲稱去目的地的原因。路上遇到挑戰和考驗,去目的地的真正原因也就自我成長。
8可以先從感興趣的文學作品入手9讀不下去先放一放,說不定哪天生活中某個情結、場景觸動了你,就又拾起來了。 -
14 # 亮139348431
要理解他們的宗教 文化 世俗 背景,不容易的,翻譯家也無法全理解。簡單的方法就是感情解讀法。人類的道德 文化確實差別巨大,但是人的情感跨越種族 民族 文化 時間恆古不變,從情感方面來理解小說,就想金庸說的
-
15 # 目先森
一、環境背景不同。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自成一體。國外作品的產生的環境、背景、習慣、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信仰,包括社會環境、民族特點等等都與中國有很大差異。因此,國外作品中很多描寫和敘述,可能會產生無法帶入的情況。
這導致有的人讀外國文學作品,就好像是“看熱鬧”,無法真正領會作品要傳達的主題和描寫的意境,這是很正常的。
二、語言體系不同。漢語有歷史悠久,優美,辨識度高,傳達意思形象的特點。外國語言,以英語為例,注重邏輯,簡潔,抽象,變化多。兩種語言體系表達方式差異很大,這也是造成讀外國文學作品不容易帶入的原因。
三、翻譯水平不同。如果我們不是讀原著,那麼譯本的翻譯水平就很重要的了。好的翻譯不僅可以精確表達原著的意思,還能把原著的思想內涵、思想意境呈現出來。而不好的翻譯,詞不達意,甚至會曲解原著的表述。
首先,暫時拋下自己的社會、文化背景,以“人”的角度進入。無論什麼國家、什麼民族,文學作品首先描寫的是“人”,從“人”的角度進入,就更容易體會外國文學作品人物的特點,理解人物的思想,體會作品的魅力。
其次,習慣外國語言的表述。任何語言表述,都有自己的規律。探究、學習以致習慣外國語言在不同時期的表達,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如果習慣了外國語言的特點,讀外國文學作品時進入狀態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再次,選擇好的譯本。關於哪部外國作品,哪個譯本更好,在網上就可以查到。找到自己喜歡,適合自己的譯本去讀,可以事半功倍。當然,如果你外語夠好,能讀原著最好不過。
最後,帶著興趣去讀,興趣是最大的驅動力。世界很大,認識一個不同的名族、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人本身就是很有趣的事。
-
16 # 東方傑士
對外國文學作品不能一概而論,比如《茶花女》就是一部優秀作品。靜下心來,細細品讀,還是很有趣味的,甚至可以到入迷的狀態。
這本書很有現實意義,人間有太多的此類故事,這與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以悲劇結束。
讀這本書,可以看清世態炎涼,悲歡離合,酸甜苦辣,兒女情長,有人為了真愛,可以不顧別人諷刺挖苦,甚至捨生忘死,甘心情願,有人可以忍受百般痛苦,不辭辛勞,為真誠愛情丟開體面的工作或事業。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17 # 仰山之藤
別急!每個人心性不同,對文學感悟也不同!對作品的感悟深淺也跟人生閱歷有關!生活環境好,未經飢寒,很難讀懂貧窮!同理,未經跌宕,很難讀懂平凡!所以如果你讀文學經典,覺得只浮於表面,也請不要放棄!現在讀一遍,經年後讀一遍,會有完全不同的理解!我十六歲讀《基督山伯爵》,讀的是復仇的快意!等待三十六歲再讀,卻品復仇後的悲涼!
-
18 # 使用者4448195143590
外國文學對我最麻煩的在於人物名字,我通常在中段時把人物用職業化或特徵化的代號來分別,否則我完全搞不清誰和誰
-
19 # 言詩雨
優秀的作品可能是具有時代印記,可能是寫法巧妙,也可能含義深刻,突出了人性。如果對這些不瞭解,就會很難進入狀態。
一、瞭解基本的寫作背景,才能把握作品的精髓有些作品往往依託當時的時代背景,不瞭解這個,就很難讀懂作品。
比如,我之前在讀《紅與黑》的時候,沒了解背景之前,我以為就是簡單地講一個有心計的人如何欺騙市長夫人及侯爵的女兒,接著被揭發,最後被處死的故事。
可仔細瞭解了寫作背景後,才發現這部作品寫於拿破崙領導的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失敗後。那麼,作者此時寫《紅與黑》,結合故事來看,就是想彰顯拿破崙的偉大,批判黑暗教會勢力。至於主人公於連一系列的行為,可以看做是對黑暗勢力的妥協與反抗。
所以,在看作品前不妨瞭解下寫作背景,會更容易讀懂深刻內涵。
二、寫作技法一定程度成就了作品,瞭解寫作技法是關鍵一般來說,有些外國作品很愛進行長篇敘述。這就需要讀者善於提取資訊,採用瀏覽加精讀的方式閱讀作品。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點。
而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外國作品也有流派,每個流派採用的技巧很不一樣,如果不能把握這些技法的特點,看書的時候就容易走馬觀花,不能深刻理解。
比如,意識流派小說家喜歡大量描寫人物內心獨白。其中,代表作家有喬伊斯、普魯斯特等,代表作品如《尤利西斯》《追憶似水年華》等。這就需要讀者在讀的時候著重看這部分,才能把握書籍的核心。
歸根結底,在看書的時候,善於瞭解寫作背景,把握作品的重點,理解作品的寫作特色有助於讀懂外國文學作品哈。
回覆列表
進入不了環境,外國小說讀時,先了解寫小說的時代環境,及老外的意識形態,沒有把自我置於老外的情感,那就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