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息船長
-
2 # 智者伐交也
《明朝那些事兒》寫得既是歷史,也不是歷史。
說它是歷史,是因為它確實是按照歷史的真實事件來寫的
說它不是歷史,是因為書里加入了很多現代思維,也就是作者自己的思維,這不是嚴肅對待歷史的方式!
-
3 # 醉城蠻瘋
明朝那些事兒
明朝最後一位皇帝,自來有許多傳說。關於崇禎究竟是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還是一個力圖奮起的人,一直眾說紛紜。不管怎麼說,這是一個殘酷的時代,也是一個精彩的時代。以史料為基礎,講述了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
涉及問題
1、除了明朝大臣比較注重儒學之外,還有就是這些大臣很多都是皇子的親信,他們無非也是為自己的主子謀求最高權力而已,而且太子是風向標,他們可以儘早巴結,成為開朝重臣。
2、萬曆不殺大臣,主要是為了平衡朝中勢力,而且國家的運轉也需要內閣(人才有得是,但不一定馬上能接班內閣)
3、當年王振、嚴嵩都是得沐聖恩才那麼囂張,他們的後臺是皇帝,所以他們才那麼牛B;萬曆時期前期張居正確實比較牛(因為他是顧命大臣,而且當時萬曆年幼),但是他一死萬曆皇帝就連本帶利還給他了,不但剝削了他的諡號,還否定了他的改革。
4、平反王振,建廟祭葬招魂,甚至給瓦剌首領也先在京城建廟,感激他放自己回國的“大恩”。
5、對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奪門功臣”委以重任。後來石亨石彪叔侄驕縱不法,圖謀變亂;太監曹吉祥與其侄曹欽更公然在京師舉兵造反。
至於《明事》定要將平定石、曹一黨,也當做朱祁鎮的所謂“功績”,未免過於無稽。要知道,唐朝之後歷朝皆努力限制宦權,被君主寵信的太監舉兵造反,整整五百年,也就出了這麼一例。
6、重用錦衣衛逯杲、門達等,推行特務統治,放縱他們納賄弄權,製造多起冤案。各地按察使、參政、巡按等大員因此被罷免和下獄無數,甚至連皇族宗親也不幸免。
如朱祁鎮的堂叔弋陽王朱奠壏,因得罪錦衣衛,竟被誣陷與其親生母妃亂倫,朱祁鎮明知此事荒誕不經,為維護其佞幸的權威,也定要顛倒黑白,草菅人命,下令冤殺朱奠壏母子,並焚其屍。
甚至就連朱祁鎮在瓦剌時,和他相依為命的護駕功臣袁彬,只因任職錦衣衛時,不願違心枉法,助紂為虐,便也被拷打下獄,流放閒置。
7、處置荊襄流民問題,舉措不當,在他死後當年,便爆發上百萬人參與的荊襄流民大亂。明朝政府歷時七年,出動二十五萬大軍,耗費錢糧無數,才將這場民變鎮壓下去。
8、輕信蒙古韃靼部首領的孛來“換道入貢”的謊言,河套地區就此丟失,並導致為禍大明百年的“套寇”。
9、開撫順關馬市,容縱建州女真部壯大,養虎為患,遺禍後世千秋。
總而言之,朱祁鎮不但可說是明朝從人品到政績最差勁的皇帝,也更加不是《明事》吹噓的什麼“好人”。
至於朱祁鎮復辟後的首輔李賢,也絕不是如《明事》美化吹噓的那樣,什麼「忍辱負重,為于謙報仇」的正直大臣。
而事實上,這個李賢在復辟之初和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甚為親厚,為他們出謀劃策甚多,極可能一起謀害於謙的兇手之一。當時著名大臣,“剛直有節、以忠諫名天下”的御史楊瑄做《復辟錄》,根據李賢自己撰寫的《天順日錄》,便如此認為。
-
4 # 天晴愛睡覺
《明朝那些事兒》並非一本正經的歷史書;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也並非專業的史學家,
作者寫這本書,自己也坦言,是“以心述史”,根據自己的感覺得解讀歷史,用自己的理解來描述歷史人物的心理。
《明朝那些事兒》為了“以心述史”,為了吸引讀者,運用了大量主觀性的敘述,篇幅巨大,因此武斷難免,錯誤難免,自以為是難免。
下面簡單舉兩個例子。
一、清太祖努爾哈赤死亡之謎。
清太祖努爾哈赤是怎麼死的,這個在史學界是有爭議的。
爭議的根源,是天啟六年正月的寧遠之戰結束後,袁崇煥給薊遼經略高第打了份報告,說自己“用大炮打死無數”來犯之敵。山海關主事陳祖苞覺得這個報告太籠統,就另起了一份奏報,發回朝廷,上面稱:“用紅夷大炮,及一應火器諸物,奮勇焚擊,前後傷虜數千,內有頭目數人,酋子一人。”高第隨後認為,應該強調和突出這個“酋子”的身份,於是又追加了個摺子,說“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放聲大哭。”
寧遠大戰時,陳祖苞和高第身居山海關,離前線有七百多里距離,他們寫的東西,只能根據袁崇煥的報告進行具體和細化的,但他們居然加入了想象和推測。
然而,就是這種想象和推測,有人腦洞大開,斷定這被“炮斃一大頭目”就是努爾哈赤。依據是,天啟六年八月,努爾哈赤掛了。
從天啟六年正月到八月,時間長達大半年,竟然得出努爾哈赤死於袁崇煥炮下的結論,不能不讓人佩服!
但是,為了襯托袁崇煥的偉大,必須如此。
具體解釋是,努爾哈赤遭受了炮傷,再兼失敗後惱羞成怒,身心雙層痛苦交織在一起,患上了不治之症,苟延殘息了八個月,一命歸陰。
《明朝那些事兒》把袁崇煥定性為一個大英雄,因此極力支援這種想法。
作者是怎麼將這種推測進化為事實的呢?
首先,引用了《春坡堂日月錄》裡“紅夷大炮者,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爛數十尺,斷無生理“一語,以描述袁崇煥炮火之犀利。
接著,別開生面地丟擲了一道數學應用題,說十門大炮每炮每天轟二十炮,以兩天計算,至少四百炮,“每炮所中,糜爛數十尺”,然後臉不紅、心不跳地給出結論:“後金軍傷亡的人數,大致在四千人以上!”
可惜的是,沒有任何史料表明寧遠大戰中金軍傷亡人數是四千人以上的!
明朝方面,高第上報給天啟帝的戰果是:“寧遠捷功奴夷首級二百六十九顆,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獻俘報可。”
後金方面,《滿文老檔》上記錄是:“傷亡五百餘人。”
從明、金雙方記錄的數字來看,彼此的記錄都是相當靠譜的。畢竟,明朝收割的首級為二百六十九人,再加上受傷的二百餘,可不就是“五百餘人”?
這先暫且不主,繼續看《明朝那些事兒》是怎麼坐實“努爾哈赤斃命於袁崇煥炮火”這一說法的。
其描寫努爾哈赤死亡的文字,異常有趣:“漫天的炮火轟鳴聲中,有一炮射向了城下,伴隨著一片驚叫和哀嚎,命中了一個目標,這個目標到底是誰,至今不得要領,但可以肯定是相當重要的,因為一個不重要的人,不會坐在黃帳子裡(並及黃龍幕),也不會讓大家如此悲痛(嚎哭奔去)。對於此人身份,有多種說法,明朝這邊,說是努爾哈赤,清朝那邊,是壓根不提,這也不奇怪,如果戰無不勝的努爾哈赤,在一座孤城面前,對陣一個無名小卒,被一顆無名炮彈重傷,實在太不體面,換我,我也不說。”
看,似乎說得很隱晦,實際上卻說得非常明解:努爾哈赤就是死於袁崇煥的炮下。
可惜的是,從相關史料來看,從天啟六年正月到八月這長達大半年的時間裡,努爾哈赤大部分時間是非常健康的,吃嘛嘛香,身體倍兒棒,期間,他曾率軍血屠覺華島、整頓軍馬準備遠征蒙古(因為東江毛文龍的搗亂,沒能成行)。
二、詭辯袁崇煥與後金的勾結問題。
袁崇煥的罪狀,是經過了漫長十個多月的審訊,最終由崇禎帝御平臺,召輔臣並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記注官,吏科等科、河南等道掌印官及總協、錦衣衛堂上等官判定的,共有十大罪:付託不效、專恃欺隱、市米資盜、謀款誘敵、斬帥踐約、縱敵長驅、頓兵不戰、遣散援兵、潛攜喇嘛、堅請入城。
這其中,最為致命的當是“謀款誘敵”,性質就是通番賣國、叛逆造反。
“己巳之變”期間,民間就“喧傳袁崇煥挾奴講款”,廷臣對袁崇煥的彈劾是“督師賣姦不肯力戰”。
《明朝那些事兒》卻偷換了概念,說民間都造謠“袁崇煥是跟皇太極勾結的叛徒”,朝廷上對袁崇煥的彈劾是“督師要叛變後金”。然後活潑幽默地自我辯論,說:雖說此前也有李永芳、范文程之類的人前去投奔,但事實上,也都並非什麼大人物,比如李永芳,只是個地區總兵,而且就這麼個小人物,努爾哈赤同志都送了一個孫女,一個駙馬的(額駙) 頭銜,還有無數金銀財寶,才算把他套住……按照這個標準,如果要買通明代最高地方官,總管遼東、天津、登州、萊州、薊州五個巡撫的袁崇煥,估計他就算把女兒、孫女全部打包送過去,估計也是白搭。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只要袁崇煥智商正常,是不會當叛徒的。
精彩,實在精彩。這一段偷換了的概念的精彩自我辯論,讓人情不自禁地要鼓掌。
不過,所有正經史書上的記載、以及研究這段歷史的史家學者,根本沒有誰過說袁崇煥過要放棄自己身為大明督師的立場,象李永芳、范文程等人一樣逃跑叛變到後金的陣營裡。
大臣指控袁崇煥,是說他“以五年滅奴欺皇上”、“密謀款敵”,“以脅城下之盟”。
事實就是如此,袁崇煥先前在崇禎帝跟前拍著胸脯、放豪言,說是要“五年平遼”。但到了遼東任上,感覺得根本辦不到,為了五年後對自己的承諾交差,不得不動歪腦筋,妄圖透過議和談判來收復部分遼東失地。
《石匱書後集》因此明確記,袁崇煥是“殺毛文龍以為信物,今勾引入犯,以城下之盟,了五年滅寇之局”。
《明史紀事本末補遺》也稱“(袁崇煥)無以塞五年平遼之命,乃復為講款計。
回覆列表
有問題的地方,我還真不清楚。
而最精彩的莫過於浙江沿海抗倭一段,武有戚繼光,文有胡宗憲,徐文長。把陽謀陰謀玩得行雲流水。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