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地球的那些日子裡
-
2 # 伯牙子期
諸葛亮出身於官宦世家,就算劉備不去,他為什麼不入仕途呢?
諸葛亮有當官的基本條件,願意出仕,也容易被人所接受。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沒有早早進入仕途呢?
先來看看諸葛亮的志向。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古代的名相管仲、樂毅”,儘管有人不認可,但徐庶等人卻是深信不疑。
管仲是齊桓公的相國,齊桓公任用他之後,不僅將行政權力全部交給他,還下令整個齊國尊稱為仲父。
縱觀管仲、樂毅兩人,有一個共同特點,手握大權,受到最大程度的信任。
劉備能不能給他那份信任?而對於劉備來說,他只需要知道諸葛亮究竟有多大的才能,想必關於自比管仲、樂毅的話他也聽說過。、
所謂的“三顧茅廬”,不過就是雙方的一次探底,在劉備,看諸葛亮是不是名實相符;在諸葛亮,看看劉備到底有多少誠意。當兩人都看到了對方就是自己所需要的,這種關係很快就會確定下來。
劉備不再去了,他會一生都在南陽讀書種地嗎?徐庶向劉備推薦他,劉備讓徐庶帶他來,徐庶說“此人只能俯就求見,不能隨便將他召來。”也就是說,諸葛亮給劉備定下的調子就是,要用我就得給我個丞相和一份完全的信任,一般的官職,輪不到你(不求聞達於諸侯)。劉備去了,考察合格並認可,說,好,你來吧!
所以說,不遇劉備,其他人是不能給諸葛亮所要的那份信任的,而諸葛亮也不會隨便就出來當一個官的
他可能會像純粹的文人一樣,在家種種地,著書立說,成為一代名士,就像那個水鏡先生一樣。在任何朝代,這樣的清高之人不勝列舉,這就是古代一部分知識分子的硬氣。由此看來,是諸葛亮輔佐劉備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是劉備讓諸葛亮實現了人生理想。
-
3 # zl150571186
首先他肯定會選擇英主,首選還是劉玄德,還是會選擇繼續造勢,臥龍鳳雛是荊襄名士集團造勢出來的,跟同是文人的穎陰集團來比,入世明顯已晚,再不出幾個撐起門面的,可能真的要被改土歸流。而且劉備暫時被限制在荊襄,要想突破最可能的還是在荊襄文士身上。焉知每次他自己見不到人的時候心裡不火大,逼不得已啊!另外聯想徐庶,在劉備那裡風生水起之時,也沒有舉薦臥龍鳳雛,到離去之時才匆忙推薦。這是為什麼?原因其一,徐庶應該屬於集團外圍第一,舉薦諸葛亮不是他本意,另外臥龍鳳雛二人,臥龍也是外來戶,地域上親近,另外運氣好,入戶早,還有本土黃家力挺,如果整體荊襄士人利益來講,臥龍鳳雛必得其一出世,所以選擇臥龍。另外談鳳雛,臥龍出道後,他首先去的江東,結果人家也有一大票本土勢力,沒收到關注後才歸劉備,前期也不被認知,直到忽悠了張飛後,才看見臥龍假惺惺出來說,前期事忙沒關注之類的屁話,其實就是不願意鳳雛來攪和,再來看,其實鳳雛比臥龍更高階,荊襄士人說他是南人六洲冠冕,這畢竟是親兒子啊,臥龍應該說比鳳雛在集團地位要低一點。說到底,就是幾人水平大致相當,關係好歸好,誰也不怎麼服氣誰,但要推出去可以跟穎陰集團郭程二荀相頡頏的還是首推徐諸龐。當然先試水的肯定是未落戶的徐庶,然後諸葛,再龐統。所以說,諸葛一旦錯過了,估計荊襄士人鹿門山院也估計要推龐統了。這時諸葛亮再要入夥劉備集團,就要難了,首先面子上過不去,另外鳳雛先來後到,他想跟先入為主的鳳雛拼已經失掉先機。當然,鳳雛可以說是荊襄士人壓箱底的人才,局勢不明情況下,起碼會有一段猶豫期,這個時間內,諸葛亮再不借助黃家吹吹風,重新引起關注,估計前景絕對不明朗。
另外來看,臥龍出道後,舉薦或徵辟的都是二梯隊的馬良,蔣琬,費禕,但龐統沒有,呵呵,此處要麼兩人有心結,要麼集團利益不同意把頂級人才全部下注到劉備這裡。另外來說,徐庶,為什麼他沒有舉薦其他人,一來是外來戶,估計大家頂多給給面子,但要入夥,估計算了。徐庶出場是自薦,伏龍鳳雛是司馬徽推薦~也是老荊漂,級別都不一樣。再看,除了司馬徽跟黃承彥舉薦外,徐庶是走馬薦,另外龐南人之首名氣之大,未免劉備覺得抓不住,當然荊襄士人也未必捨得輕易放出來。當然再臆想,楚人圖騰最主要是鳳,以鳳相喻比龍要是要肯定要高的。
所以徐庶走,龐統來之前,是臥龍最佳表演時間,也是劉備集團起步的最重要時間,時不我待,再抓不住,估計以後就要跟彭羕一樣打醬油了。
或者說,歸隱也是一個選擇,當然管仲樂毅一樣的人,你覺得會心甘情願退隱嗎?管仲給仇人打工,樂毅從趙入燕再由燕返趙被封為望諸君,顯然這種報負心極大的人,隱退可能性太小。
另外北上比南下好,第一北方是家籍所在還有父祖故舊,南遷是因為叔父任職豫章,況且諸葛瑾已入江東,親兄長都不去投靠,說明江東根本就不是他的選擇。另外,周瑜魯肅俱在,還有張昭顧雍,另外什麼虞翻步陟大票候補,想想要出頭何年何月。再看曹操那邊,基本重要謀士年事已高,郭嘉身體不好,荀彧這時也不受重視,想想還是有機會。他堂弟諸葛誕都能混出個集團軍司令,憑什麼他不能出人頭地。另外北方穎陰集團相對比較開放,互相引薦較多,不像江東士族排外。像張既,賈逵,王凌,田豫田疇等人也是能被重視的。
另外蜀地士族更排外,東州士跟本地士族矛盾極深,一不小心就陷入傾軋,根本也不是好原則。
再就是西涼遼東,想想看還是算了吧,基礎太弱,就算去了,這兩股勢力最後還是打醬油。
-
4 # 老水牛開悟
我覺得諸葛亮會效仿水鏡先生做一個世外高人!諸葛亮本來是不想隨劉備出山的,但劉備的再三懇求感動了他,從諸葛亮的淡泊名利、閒雲野鶴、歸隱之心可以推斷如果不是劉備的再三懇求,諸葛亮是不會出山的!
-
5 # 冥王
諸葛亮會去主動找劉備,首先,如果他不願意出山就不會搞那麼多事了,其次他也不會去其他人手下,不然早就可以了,所以劉備是諸葛早就選好的。至於有說法是諸葛亮早先已經去和劉備自薦過,我是比較同意的。當然即使沒有如果,劉備還是三顧,諸葛亮還是出山,都是已經成了事實
-
6 # 子木文唐
額,有才華的人還怕找不到人?真正有才華,有實力的人,是不會因為一個人而埋沒的。即便劉備“二顧茅廬”戛然而止,還會有其他的人代替他“三顧茅廬”的,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會因為一個人一件事而停止。像諸葛亮這樣的奇才,誰不想得到麼?沒有了劉備,還會遇到其他主公的。英雄造就時勢,時勢同樣造就英雄。
-
7 # 初心如舊
如果劉備只二顧茅廬諸葛亮會怎麼辦?
如果劉備只二顧茅廬也就是遇見諸葛均那一次,再不去隆中了,就說明劉備是一個沒有信用的小人。因為那一次劉備曾經對諸葛均說過“數日之後,備當再至“的話,並讓諸葛均拿來紙筆,給諸葛亮留下一封信,其書雲:備久慕高名,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漰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雖有匡濟之誠,實乏經綸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義,慨然展呂望之大材,施子房之鴻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達,再容齋戒薰沐,特拜尊顏,面傾鄙悃,統希鑑原。
這封信詳細說明了劉備求賢若渴的心境,以及還要再次登門拜訪的願望,加上對諸葛均當面說的“數日後再至“許諾,作為當時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劉備應該說不會食言,若果劉備二顧之後再不去了,豈不是打自己的臉嗎?不過,題目這樣問,我就先試著答一下吧!
第一,即使劉備第三次上門求請,諸葛亮仍然不是立即就欣然接受,而是先推辭。先看書中描寫,玄德拜請孔明曰:“願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拱聽明誨。“孔明曰“亮久樂耕鋤,懶於應世,不能奉命。“玄德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言訖,淚粘袍袖,衣襟盡溼。
當時並沒有那種認為請出去當官,巴不得立馬就走的情形。這種推辭並非虛情假意,也不是清高,而是真心的。因為當時是亂世,要跟定一位主子去闖蕩,並不是就去享清福,而是要負一定責任的,特別是像諸葛亮這樣事業心重的人,起碼首先想到的是責任,不會是待遇和高位。第二,若劉備以後再不去了,諸葛亮完全可能繼續過他的隱居生活。既然劉備說話不算數,那就不值得為其效力。第三,從諸葛亮一生的實踐看,他的志向不是追求享受和權力。在隆中居住柴扉對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在五丈原臨終前寫給劉禪的遺表中說“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傾,子弟衣食,自有餘饒“。這與現今部分人急功近利的浮躁想法有很大不同。第四,諸葛亮以後是否還會謀求出仕,要看機遇和物件,不會急不可耐自我推銷,更不會不擇手段不問賢愚隨意出山。因為諸葛亮那種田園生活雖說不上很好,但決不是過不下去。
-
8 # 巴山夜雨涮鍋
當然,作為一個趣味假設,我們可以加上別的設定。例如,劉備二顧之後,還來不及三顧,就得了疾病,無法動身。這種情況下,劉備應該還是會派人攜帶書信前去向諸葛亮致意,而諸葛亮也絕不會真的玩傲嬌,因此計較劉備不肯親來,雙方最後還是會風雲際會。
那麼,假設劉備二顧之後立刻掛了呢?這樣一來,劉備集團本身可能就煙消雲散,被劉表集團吞併。即使不煙消雲散,比如推舉關羽為首,關二也肯定沒法保持劉備的氣度和魅力,諸葛亮也就不會和他們結緣了。
那麼,戛然而止的諸葛亮,可能存在幾種選擇。
選擇之一是終老臨泉。這是最無趣味的一種,但同時對諸葛亮來說,或許是最好的一種。說不定能把歷史上54歲的壽命延長到六十、七十甚至八九十歲也不一定。只是,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一定不會甘於如此平淡的。
選擇之二是就近加入劉表集團。對諸葛亮來說,這條路易如反掌。他的大姐嫁給了荊州蒯氏集團的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他妻子黃月英則是劉表老婆蔡夫人的外甥女。他要加入劉表集團,隨時可以加入,牟取一官半職也很容易。之前只是看不上劉表而已,現在劉備沒了,或許諸葛亮沒別的路子,也會選這一條吧。只不過,這一條路子並不好走,諸葛亮要取得一些官職權位很容易,要做到規劃宏達戰略,還有人聽卻很難。劉表、蔡夫人未必會把這個外甥女婿的話當寶典,而一年後曹操的大舉入侵,諸葛亮即使看出了聯合孫權的路子,也未必能阻擋蔡夫人和表弟劉琮投降。
選擇之三是孫權。相對來說,在劉備覆滅的情況下,諸葛亮選投孫權是最優解。孫權集團當時正在興起階段,遠不是劉表集團的暮氣沉沉。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在江東,好友龐統也在江東頗有人脈,而且江東的周瑜魯肅也曾給孫權規劃過“二分天下”的戰略。諸葛亮加入其中,正能發揮特長。只不過,孫權作為主公,氣度不如劉備,對周瑜、陸遜等人都是帶著防備的使用。諸葛亮加入之後,憑藉自己出色的能力和謹慎持正的處世態度,成為東吳名臣乃至丞相是可能的,但要建立如歷史位面三分決策、千秋名相的功業卻沒那麼容易了。
-
9 # 皇帝不稱朕
我在去年7月份曾答過這樣一道題:《三國時,沒有報紙,沒有網路,資訊溝通不暢,為什麼諸葛亮住在鄉下卻知天下形勢?》。彼題與此題頗為相關,有興趣的看官可參互讀之。
此題可分兩段作答,第(一)段:
如果是一個很熟悉古代“作文”特點的人,一看“三顧茅廬”這四個字,就會很自然地聯想,這怕又是一種格式化的寫法,未可坐實的吧?因為古文中出現“三”“九”之類的數字,往往是虛指,而非確有其“數”。
那麼“三顧茅廬”之“三”,是否也屬於這種情況?
這個華人耳熟能詳的成語,首見於諸葛亮自撰的《出師表》,他是這麼寫的: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看來,“三顧”得到了當事人的確認,非虛指可定。然而,從《出師表》的記載來看,諸葛亮只說劉備曾“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卻未曾說,在他們君臣相遇之前,劉備慕名而來,曾入山尋訪過他三次(兩次未獲)。
劉備去請諸葛亮,去了幾次,屬於歷史的細節。然細節最難曉!《三國志》在記述此事時,只是簡單說道:“凡三往,乃見。”大概便是對《出師表》“三顧臣於草廬”的轉寫。而在《三國演義》裡,此情節卻得到大大的發揮,故事性得到極大的增強。可是從常理來看,劉備縱然聽說了諸葛亮的大名,但還沒有親自鑑定過,他那麼亟亟去見,甚至擔心打擾孔明午睡,在雪地裡久等,在現實生活中都是不可想象的。
可能真的一次不見,就沒有“二顧”了。那怎麼辦呢?
第(二)段——
諸葛亮“躬耕於隴畝”之時,自比管仲樂毅,顯然出世之心甚急,當他聽說劉備來訪時,絕對不會像真正的隱士那樣高臥或逃匿;第一次錯過了,又錯過一次,他很可能會主動去找劉備——而不是像小說裡表現得那樣清高和無所謂。
恰恰有古書的記載與《三國志》不同,如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時引《魏略》一書的記載,說劉備屯樊城,是時曹操剛剛平定河北,諸葛亮知荊州必當受敵,可荊州之主劉表“性緩,不曉軍事”,於是北行去見劉備。可劉備並不認識諸葛亮,又因其年少,並沒有給予特殊的禮遇,只是以一般讀書人的態度接待他。一次宴集散後,其他賓客都離開了,唯獨諸葛亮留下來,劉備也不問他有什麼想說的,而是拿著一條牛尾巴,在坐中編結(結毦)。諸葛亮見狀,乃趁機進言道:“我以為劉將軍素懷遠志,原來只是結繩?”劉備忙扔下手中的編織物,答道:“這是什麼話!我為此聊以解憂罷了。”劉備這才和諸葛亮正式對上話,並透過這一席沒有準備的對話,瞭解到諸葛亮“有英略”,從此以上客之禮待之。
在另外一本已經失傳的史書《九州春秋》裡,記載與《魏略》相同。
可是裴松之因為諸葛亮有“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的自述,就將這兩條“異聞”給否定了,認為應該是劉備主動尋訪諸葛亮,而非反之。
其實諸葛亮說的“三顧臣於草廬”,可以有多種可能。關鍵是,諸葛亮沒有說明劉備“三顧”的具體時間,是二人相識之前還是之後,“草廬”是諸葛亮居所的謙稱,“三顧臣於草廬”只能表明劉備曾三次到訪諸葛亮的居所。看官想,劉備識諸葛亮之才後,有許多想說的話,於是連連主動去拜訪諸葛亮,都可以稱之為“三顧”。顧是“顧問”之意,是劉備帶著問題下詢於亮,如果連撲兩次空,怎麼能叫“顧”呢?在劉備多次“顧問”後,二人相得甚歡,諸葛亮“遂許驅馳”,終身追隨劉備的事業。
在質疑了“三顧茅廬”之說後,我最後要說的是,劉備與諸葛亮君臣結識,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雙方都有著急切的需求,而非劉備一人的“單相思”。如果劉備果真三訪諸葛亮未見其人,我想諸葛亮一定會像《魏略》所寫的那樣,主動去見劉備。
-
10 # 使用者58727519729
《三顧茅廬》應當出於寫作需要的寫作,現在有些人成天讀書,畢業後拼命都要去考個工務員,還要去考個領導職務!諸葛亮是傻子不想找個工作,還要躲著不見劉備呢?作者把諸葛亮找工作的事反起在寫十是肯定的!如空城計,草船借箭等都是張冠李代地在寫。
-
11 # 知常容
諸葛亮並沒有一定要出去做官,如果真的想做官的話。可以跟著他的哥哥諸葛瑾混,在東吳混的不錯,他也可以在劉表集團裡面混,畢竟他跟劉表的關係還是不錯的。但是他的目標是管仲,樂毅。所以劉備第二次來了之後就不來,諸葛亮就不出山了。
諸葛亮是屬於那一種遇到民族就出生,遇不到就不出聲的那種,而不是那種假隱士,藉著名山大川,為自己積累名氣,然後出仕。諸葛亮不是這樣的人。你看他到最後死的時候才封了個武鄉侯,連個公都沒有,說明諸葛亮是需要權力來做事,而不是滿足權力帶來的快樂。
每一個人都有缺點,諸葛亮也不例外,但是諸葛亮的人品和節操是不用去質疑的,你可以去評價諸葛亮的做事方式,或者你去懷疑諸葛亮的手段,我覺得這一切都可以,你如果懷疑他的人品那就過了。我寫了三十幾篇關於諸葛亮的研究。
-
12 # 秉燭讀春秋
既然劉備不用,諸葛亮也不能坐而待斃吧,反正那個時候也實行雙向選擇。我覺得諸葛亮會退而求其次。他會選擇東吳的孫權。曹操此時也在招賢納士,諸葛亮是知道的,但諸葛亮不會選擇曹操,這是因為曹操那裡人才濟濟,比如賈詡,程苙,許攸等一些高手,諸葛亮去哪也顯露不出自己。
這一點從他選擇劉備就可以看出來,諸葛亮選擇劉備就是為了自己說了算。沒有人給他搶位子。他選擇東吳是因為那裡親戚多。諸葛亮的弟弟諸葛瑾就在東吳為官。諸葛亮的老丈人黃承彥是東吳的名士,黃承彥的妻子和劉表的續妻是親姐妹,也就是說,劉表是諸葛亮妻子的姨夫。劉表可是個高官,他是荊州最高長官——荊州牧。有此顯赫的關係,諸葛亮肯定會用上。(原來沒用上此關係,系劉備三顧茅廬)。
綜上,劉備棄之不用,諸葛亮會選擇孫權的。
回覆列表
機會是創造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諸葛亮熟知天下,怎麼可能只會等。
如果劉備不再光顧,一諸葛亮認為他不是我要的人,則搬家,或雲遊他人。
二:諸葛亮仍認為他是可成大事之人,創造機會出現在劉備年前。
三:其實諸葛亮當時並不一定要選劉備,只是後來被他感動,並且可以獲得最大利益而已。
如諸葛亮選了孫氏,時事就難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