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娛樂獨角獸

    金馬獎的含金量是很高的。在華語三金裡(金馬、金像、金雞)裡他的獨立性最高,自由度最高,專業價值最高,接受度最高。金雞獎其實是自我封閉畢竟重的,對內地電影獎勵是比較偏重的,香港金像獎又非常嚴格,主要是港片的一種鼓勵。雖然臺灣也對臺灣本土電影有很大的偏重,但總體而言還是獨立性比較高的。

    去年,內地電影在金馬獎上“完勝”,幾大重要獎項都是由內地電影或者電影人取得的。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個鏡頭是,《八月》宣佈獲得了最佳劇情長片以後,導演張大磊的一系列動作。瞪眼,然後機械的握手、然後擁抱,上臺,到話筒前,嘴裡嚼著口香糖,說話一直重複著,最終下臺。

    這一系列的動作極其的不自然,但不自然的很真實。你看哪個獎項頒獎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但金馬獎會。當然,這也不是說其他獎項有黑幕,而是金馬獎相較而言,在評獎的過程中更加嚴格,更加保密,對於藝術作品的尊重是本能的,儘管這是評委的個人喜好,但也是一種本能的去鼓勵和褒獎。

    雖然內地電影人和臺灣電影人一直吵,臺灣人說金馬獎太偏重內地了,而內地電影人說金像獎不專業、涉及路線鬥爭。但吵來吵去,每年金馬獎無論是臺灣本土電影,還是合拍片、內地小眾文藝片,都有作品入圍,這種很包含的參與性是電影或者說藝術繁榮的一個基本條件。

    當你的重要獎項被某一個團體所包攬,當你的入圍作品有著很大的偏見和選擇侷限,那麼獎項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它的藝術鼓勵作用也無法發揮。

  • 2 # 再別重名了

    金馬獎雖然有不足,但是說實話已經非常不錯了。華語電影獎項論公信力和影響力金馬獎是現在當之無愧的第一,其次是香港金像獎,至於金雞獎無論他往年頒發了多少雙簧都可以忍,可是當ab和李易峰之類得了影帝影后的時候起,就已經和野雞獎到一個層次了,甚至還更噁心。因為作為內地電影界的最高榮譽竟然向流量低頭了!

  • 3 # 十三說電影

    任何獎項背後都會有不可告人的故事,也就是所謂的黑幕,但金馬獎舉辦了這麼多年,整體而言在華語電影裡應該屬於最高的,比較器金像獎的狹隘,大陸各電影獎的滑稽,金馬獎應該是華語電影裡含金量最高的,首先要搞清楚臺灣和大陸的關係,儘管這樣這幾年大陸眾多的電影作品和演員在金馬獎折桂,這說明這個獎並沒有太考慮政治元素,就這一點應該給個大大的贊!

    當然金馬獎也存在著爭議,這很正常,因為他比較權威,含金量高才會有更大的爭議,大陸的一些電影節的獎項相對爭議就小的多,為啥,因為大家本身就沒有期待,都知道那獎本身就不靠譜,金馬獎不一樣,大家都很看重,所以自己的偶像也好,自己期待的演員或電影沒有得獎,大家就會有很大的議論,這也說明這個獎本身是大家所看重的!

    臺灣電影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是臺灣地區舉辦的電影獎項,創辦於1962年,當年主要是為了促進臺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華語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金馬獎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4年和1976年停辦。金馬獎的主持人過去常有“一港一臺”搭配的傳統,但也有都是臺灣主持人擔當的情況。

    金馬獎在華語圈中歷史最為悠久,並且評選條件中不設地域限制、評選物件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的獎項。原由臺灣“行政院新聞局”主辦,後由臺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金馬獎是臺灣為促進華語片製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金馬獎至今已舉辦了五十四屆,只要是華語發音或華人制作的影片均可報名參加競賽。創立過程1957年正值臺語電影的興盛時期,徵信新聞社(中國時報前身)舉辦第一屆“臺語片電影展覽會”,簡稱臺語片影展,於11月30日在臺北國際學舍舉行頒獎典禮,由徵信新聞社社長餘紀忠主持;當時有32部電影參與角逐,影展仿效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模式,由頒獎人將獎項交給受獎者。獎項類別可分為:由專業評審選定的“金馬獎”11項,觀眾票選的“銀星獎”10名,另增設有“榮譽獎”1名和“觀眾票選優勝獎”10名,這是“金馬獎”之名第一次在正式場合出現;不過臺語片影展只舉辦一屆就停辦了。1962年,臺灣當局為促進島內電影事業的發展,鼓勵優良國語影片及優秀電影工作者,由新聞局舉辦金馬獎。[2] “金馬”二字源自金門、馬祖兩外島地名的字首;由於金、馬兩地為冷戰背景下,臺灣與大陸軍事對峙的最前線,該獎以“金馬”命名旨在鼓勵臺灣電影業界,能效法前線國軍官兵們堅強奮發的精神,努力開創新局。此外,它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名稱以“金字招牌”為號召的潮流。1968年(第五屆)以後,金馬獎曾改由“教育部文化局”主辦,至1984年再改由“新聞局”主辦、民間電影團體輪流協辦。直到1990年(第二十七屆)起,為順應政府“公營事業民營化”的政策,“新聞局”宣佈決定將金馬獎與金鐘獎、金曲獎,由官方全部轉交給民間團體主辦;1990年5月16日,電影聯合會議中決定成立常設機構及執行委員會,也就是後來的“臺北金馬國際影展執行委員會”(1992年更名為“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但由於該執行委員會為非法人組識,其法律定位備受各界質疑,故“新聞局”與各團體研商後,將該會併入臺灣當局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1991年7月1日,在臺北市影片商業同業公會強力要求下,新聞局全面退出基金會的會務。此後金馬獎由臺灣當局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統籌主辦,但仍接受“新聞局”的公款補助。該基金會籌組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敦聘九至十五位電影研究者及從業人員擔任執行委員,設主席一人、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一人負責推動會務,下設行銷宣傳、競賽、影展等三組,辦理臺北金馬影展。影展分為“國際影片觀摩專案”與“華人電影競賽專案”兩大部分:“國際影片觀摩專案”以售票方式籌款,加上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的補助運作;“華人電影競賽專案”則由金馬獎執行委員會專責處理。頒獎典禮早年的金馬獎並無入圍名單,而得獎者也是提前公佈,所有的得獎者皆排排站的由長官頒獎,一直到第15屆才有入圍名單,而當年的頒獎典禮也都配合著蔣公誕辰,典禮皆選在10月30日或31日舉辦,藉以向蔣公祝壽。由於早期大陸與香港並未設定類似之電影競賽,因此金馬獎自1970年代以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成為華語電影界最受矚目的電影盛會。在1980年代以前,由於臺灣海峽兩岸間的政治對立,金馬獎評選物件以臺灣及香港電影為主;隨著臺海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的開展,加上臺灣電影工業衰落、香港電影工作人員流失等因素的作用,19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大陸電影參加競賽專案的數量不僅大增,並且逐漸成為入圍獎項的大宗。此外,每屆金馬獎頒獎,金馬獎籌委會都會邀請香港電影金像獎籌委會、香港演藝人協會、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香港導演協會等組織參與,並定期舉行電影探討會,以期提升華語電影的素質。司儀主持早期典禮的流程全由司儀一職來執掌,其主要工作是負責報幕、提調頒獎事宜、訪談得獎人等,性質與主持人差不多,但負責的工作專案更多。儘管早期的司儀不失幽默風趣,但仍不免流於嚴肅、枯燥的官方氣息,因此醞釀了後來加入主持人的一大轉變,並承接司儀原先在主持方面的工作。後來的司儀,專門負責幕後報幕的配音工作(又稱為旁白),是一份相當吃重的工作,需要相當的歷練才能勝任。歷屆在幕前的歷屆金馬獎影帝(50張)司儀有丁秉燧、安鵬等人,以及後來活躍於“三金典禮”(指金馬、金鐘、金曲三獎的頒獎典禮)及“亞太影展”幕後的賈培德(德仔)。主持人一職自1965年第三屆頒獎典禮正式加入,該年度由沈劍虹擔任,到了1978年,由王豪、凌波擔任第一代主持人;1979年和1980年由蔣光超、張艾嘉擔任。其主持風格多承襲早期的典禮司儀,以維持金馬獎傳統的莊重風格。因此主持人可以發揮的空間很有限,但此後風格已較過去自由許多。金馬獎頒獎典禮的主持人常有“一港一臺”(一名臺灣主持人、一名香港主持人)互相搭配的傳統,歷屆金馬獎主持人包括香港名人或明星,如吳君如、鄭丹瑞、鄭裕玲、曾志偉、黃沾、岑建勳、蕭芳芳、馮寶寶、葉童、許冠文、洪金寶、成龍、沈殿霞、麥嘉等;金馬獎的主持隊伍也湧現過不少香港電影面孔,如馮德倫、吳彥祖、莫文蔚、梁詠琪等,港臺聯動的逗笑幽默,頗受觀眾好評。後來,一些非電影界的綜藝節目主持人,例如胡瓜、陶晶瑩、徐熙娣、侯佩岑、林志玲人等也參與到主持工作,但綜藝娛樂化被批評過於八卦和低俗。[3] 2012年第49屆頒獎典禮由曾寶儀、黃渤擔綱主持,其中黃渤為首位來自中國大陸之主持人。 2013年第50屆頒獎典禮由蔡康永獨挑大樑主持,這是創下金馬獎創獎50年來,首位以頒獎典禮主持人身兼擔任決選評審新紀錄。特殊紀錄15屆金馬獎之前,並沒有現場拆信封頒獎環節,而是提前公佈獲獎名單,然後舉行頒獎典禮。從1962年到至今49屆金馬獎,共有162人獲得過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其中18位已不在人世。49屆金馬獎共有31款不同的金馬獎盃造型,獎盃是從2005年42屆開始沿用的。獎項設定金馬獎華語影片競賽的影片獎項包含最佳劇情片、最佳動畫長片、最佳紀錄片及最佳創作短片等影片獎項,個人獎項有最佳導演、最佳男 / 女主角、最佳男 /女配角、最佳新演員、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最佳動作設計、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最佳剪輯及最佳音效等。另外還有特別獎項 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年度臺灣傑出電影工作者,以 及非正式競賽專案的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1962年,為促進臺灣電影製作事業的發展,表現對優良臺灣電影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由臺灣當局“行政院新聞局”創辦金馬獎,並且,主要為促進華人電影製作事業,藉此表揚對中華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士。從1980年(第二十七屆)起,金馬獎改為財團法人“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The Motion Picture development Foundation)主辦,並在旗下設立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敦聘九至十五位電影學者及從業人員擔任執行委員,設主席一人、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一人負責推動會務,下設三個組,行銷宣傳組負責所有廠商合作、造勢及周邊活動、媒體宣傳及文宣刊物金馬獎(3張)製作等業務,競賽組負責華語影片競賽、金馬獎頒獎典禮及國際數位短片競賽等,影展組則負責影展內容策劃、影片及影人邀約、字幕翻譯製作、複製運送及影展現場執行等各項事宜。長期以來,因為海峽兩岸在政治上面的立場不同,使得金馬獎在2000年之前,多偏重於臺灣電影及香港電影的鼓勵。但是臺灣電影工業的衰弱,香港電影工作人員大量的流失,使得本獎項逐漸開放中國大陸電影進入,並參加競賽專案。本獎項現今仍由臺灣當局“行政院新聞局”所補助的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下屬之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所舉辦,其勢則區分為“國際影片觀摩專案”與“華人電影競賽專案”。“國際影片觀摩專案”以售票方式籌款,再加上“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之補助來執行;“華人電影競賽專案”則由金馬獎執行委員會專責處理。早期,金馬獎的主持人常有“港臺”互相搭配的傳統,但後來也有皆由臺灣主持人擔任的情況出現。金馬影展金馬獎自1962年創辦,是政府為促進國片製作事業,對優良國片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金馬」二字取自於金門、馬祖的頭一字組合而成。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界以「金字招牌」為號召的潮流。臺灣金馬影展是臺灣年度性文化活動,其目的是藉由欣賞藝術電影以推廣國內外電影,進而瞭解世界各地文化。創辦於1962年,由臺灣的“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每年舉辦一屆(其中1964、1974年停辦),主要評選物件為臺灣電影,後擴充套件了香港電影,20世紀90年代後將大陸電影也納入評選範圍,是一個世界華語電影年度評選的獎項。歷屆金馬獎影后(50張)金馬影展是重要電影文化活動,主要活動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金馬獎華語影片競賽,包括劇情片、短片、紀錄片及動畫片等影片獎項;個人獎項則有導演、男、女主角、男、女配角、新人獎、原著劇本、改編劇本、攝影、視覺特效、美術設計、造型設計、動作指導、原創電影音樂、原創電影歌曲、剪輯、音效等;特別獎項為評審團大獎、評審團特別獎;非正式競賽有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第二部分為金馬國際影片觀摩展,此為非競賽影展,廣邀世界各國當年度的傑出電影作品參展,目的在將世界級的優秀電影介紹給中國觀眾,拓展華人觀影視野,並激發更多的創作活力。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敦聘15位電影學者專家擔任執行委員,設主席一人,負責推動會務,並設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一至二人襄助主席推動會務,下設三個部門,行政部負責所有行政業務;國內部負責華語影片競賽及頒獎典禮;國際部負責邀約國際知名優秀影片,並辦理國際影片觀摩展各項事宜。

  • 4 # 行星指北

    臺灣電影金馬獎(Golden Horse Award)是中國臺灣地區主辦的電影獎項,與中國電影金雞百花獎、香港電影金像獎並稱華語電影三大獎項。是華語影壇含金量最高的電影獎項之一。很多演員都希望獲得一座金馬,來完成自己在影壇的夙願。

    金馬獎首次舉辦於1962年,當年主要是為了促進臺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華語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金馬獎每一年舉辦一屆,其中1964年和1974年停辦,1998年臺北電影學會另行組織臺北電影節與之分庭抗禮。金馬獎的主持人過去常有“一港一臺”搭配的傳統,但也有都是臺灣主持人擔當的情況。

    金馬獎在華語圈中它歷史最為悠久,並且評選條件中不設地域限制、評選物件面向所有華語電影和華語影人的獎項。原由臺灣“行政院新聞局”主辦,後由臺灣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贊助。金馬獎是臺灣為促進華語片製作事業,對優良華語片以及優秀電影工作者所提供的一項競賽獎勵,獎勵了許多優良華語影片及優秀的電影工作者,成為華語影片製作事業最崇高的榮譽指標,對華人電影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和鼓勵。

    第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於2017年11月25日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 塗們奪得影帝,惠英紅獲封影后,文晏榮膺最佳導演,《血觀音》獲最佳劇情片獎。不過今年的金馬獎可以說是槽點多多。蔡依林走調、影帝睡著、張艾嘉零獎項成最大遺珠,這是個假金馬獎吧?《血觀音》成了最大的黑馬,7項提名的《相愛相親》顆粒無收,成最大遺珠。

    最佳女主角:惠英紅

    功夫不負有心人,紅姑是真正的為電影而生的人,她從不刻意追命逐利,但又希望得到業內的認可,如今她抱得小金馬,可謂眾望所歸,希望她以後給我們帶來更加精彩的表演。

    最佳男主角:塗們

    最佳導演:文晏

    24日,聚焦兒童“性侵”話題的電影《嘉年華》內容上映,近幾天正值北京紅黃藍幼兒園虐童事件爆出,這也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思考,《嘉年華》這樣的高品質電影值得我們所有人的褒獎。

  • 5 # 黑卡娛樂

    臺灣電影金馬獎不是梗,它是華人電影三大獎項之一,也是電影人最為關注的一個獎項。金馬獎仿效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模式,由頒獎人將獎項交給受獎者

    第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於2017年11月25日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舉辦。 塗們奪得影帝,惠英紅獲封影后,文晏榮膺最佳導演,《血觀音》獲最佳劇情片獎。

    今年的金馬獎頒獎典禮,可謂是內地電影大狂歡,不可不說的就是影帝黃渤,他一定是影視圈期待的焦點人物,調侃也好,段子也好都能活躍現場的氣氛,可惜今年落敗,其實也沒什麼可惜,金馬獎是他重要的一個轉折點,重在參與,他還是感恩比較多吧

  • 6 # 美女蒐羅

    16年的百花獎年把最佳男主給了狼圖騰的馮紹峰。跟他競爭的分別是烈日灼心的鄧超和老炮兒的馮小剛。最佳男配給了李易峰。跟他競爭的分別是烈日灼心的段奕宏和親愛的張譯。最佳女配給了尋龍訣的angelbaby楊穎。永遠會成為電影界的笑柄的。華語電影之恥。跟馮紹峰競爭最佳男主的還有親愛的黃渤。跟李易峰競爭最佳男配的還有尋龍訣的夏雨。跟AB競爭最佳女配的演員有捉妖記的姚晨,老炮兒的梁靜和夏洛特煩惱的王智。

    對比金雞獎的獲獎名單,再看看53屆金馬獎的獲獎名單。

    最佳劇情片: 《八月》

    最佳改編劇本: 梅峰、黃石《不成問題的問題》

    最佳原著劇本:龍文康、伍奇偉、麥天樞《樹大招風》

    最佳導演: 馮小剛《我不是潘金蓮》

    最佳男主角: 範偉《不成問題的問題》

    最佳女主角: 周冬雨、馬思純《七月與安生》

    最佳男配角 : 林柏宏《六弄咖啡館》

    最佳女配角: 金燕玲《一念無明》

    最佳新演員: 孔維一《八月》

    最佳新導演: 黃進《一念無明》

    最佳攝影: 李屏賓《長江圖》

    最佳視覺效果: Douglas Hans Smith/Sam Khorshid/劉松《尋龍訣》

    最佳美術設計: 趙思豪《一路順風》

    最佳造型設計: 張世傑《唐人街探案》

    最佳動作設計: 伍剛《唐人街探案》

    最佳剪輯:梁展綸《樹大招風》

    最佳音效: 房濤、郝智禹《長江圖》

    最佳紀錄片: 《日曜日式散步者》

    最佳劇情短片: 應亮《九月二十八日·晴》

    最佳動畫短片: 徐國鋒《缺乏名字的場所》

    最佳動畫長片: 入圍從缺

    終身成就獎: 張永祥

    金雞獎號稱是專業評委評選的,百花獎是人民群眾選出來的,把所謂文藝界和廣大無產階級人民群眾分開了。所以你一個片子再爛,只要人氣高就能得一個百花;片子再不接地氣,你只要政治正確就能拿一個金雞。這就是春晚式的皆大歡喜。

    金馬獎是臺灣地區主辦的電影獎項,創辦於1962年。當年主要是為了促進臺灣地區電影製作事業和表揚對華語電影文化有傑出貢獻的電影人。「金馬」二字取自於金門、馬祖的頭一字組合而成。亦符合全球主要影展界以「金字招牌」為號召的潮流。由此可見早期的金馬獎的某種壁壘。長期以來,因為海峽兩岸在政治上面的立場不同,使得金馬獎在2000年之前,多偏重於臺灣電影及香港電影的鼓勵。但是臺灣電影工業的衰弱,香港電影工作人員大量的流失,使得本獎項逐漸開放中國大陸電影進入,並參加競賽專案。當時的金馬獎主席焦雄屏為打破壁壘,樹立金馬現在的胸懷,做了很多貢獻,居功至偉。

    金馬獎與內地的金雞獎和香港金像獎並稱華語電影的三大電影獎。

    這個並稱在2000年左右之前是比較貼切的,由於意識形態,三地電影節分別有著自己的選片標準,而這個標準基本上是由地域劃分的。

    臺灣電影金馬獎評選臺灣和香港的優秀電影,香港電影金像獎評選香港的優秀電影,金雞獎評選內地的優秀電影。初期,只是範圍的不同,三地的獎項都有相同的分量。

    在內地,金雞獎和百花獎的地位甚至要高於金馬和金像獎。

    畢竟彼時,無論是作品還是評選,文藝掛帥,政治還沒來,金雞百花的含金量都是足夠的。大約2000年之後金馬獎逐漸甩開金雞獎與金像獎,一枝獨秀。

  • 7 # 影視口碑榜

    本屆金馬獎官方在11月5日釋出入圍者系列照片,這組大片一出便讓網友為之瘋狂,當我們的視線移轉到最佳女主角這裡的時候,真的被驚豔到了。各位優秀的女演員讓我們深切的感受到什麼才叫做氣質。

    在感嘆各位女演員優雅氣質的同時,網友也被這屆影后的提名名單嚇到了,清一色的實力派女演員,更是有好幾位曾多次獲得“影后”、“視後”的殊榮!不由得感嘆這一屆的金馬獎競選太“慘烈”了吧。

    首先就是我們的國民“娘娘”——孫儷。在暑期檔影迷們期待值最大的影片《影》中有著太多太多的噱頭,張藝謀最新力作、濃濃的水墨中國風、鄧超分飾兩角,為了角色增肥又減肥一度在片場昏倒。可是大家都忽略了影片中的女主角孫儷,作為一部陽剛氣這麼重的影片,小艾這個角色在劇情的推動上有著重要的作用。而孫儷無疑將一個小女子在男性權謀鬥爭之下的無奈與抗爭展現得淋漓盡致。

    同樣在這段時間霸屏的宮廷劇娘娘——周迅也是本次金馬獎“影后”的大熱門。而這次迅公子不玩“權術”,給我們娓娓道來一個關於遇見,錯過與告別的故事。周迅那與生俱來的靈性的表演天賦早已不再需要證明,看周迅的表演,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靜靜地去跟隨著角色去感受別樣的人生境遇。而這次周迅在《你好,之華》中的表演也是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在第5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中獲得了最佳女主角的提名,秦昊、杜江、張子楓、譚卓、胡歌這些大牌實力派明星的加盟也是讓這部作品未播先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好看的青春偶像電影或者電視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