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全史羅銳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三徵高麗,百姓怨聲載道。

    各地相繼爆發起義,愈演愈烈。

    1. 徐圓朗起兵魯郡

    2. 劉武周起兵馬邑

    3. 梁師都起兵朔方

    4. 郭子和起兵榆林

    5. 薛舉起兵隴西

    6. 李軌起兵河西

    7. 杜伏威率眾起兵歷陽

    8. 竇建德據樂壽稱王

    9. 李密據洛口城稱魏公

    李淵借突厥之事,斬殺隋煬帝安插在他身邊的王威、高君雅兩人。

    大唐王朝的立國之戰正式打響。

    李建成、李世民作為前鋒,率先出兵,南下攻打西河郡。

    西河郡一戰異常順利,當地百姓對這支軍隊頗為擁護。

    公元617年,六月。

    李淵下令讓李元吉鎮守太原,自己統領三萬精兵南下,進抵西河郡。

    他在這裡大肆分封當地官員,極力籠絡人心。

    反正在戰亂年代,這玩意都是空頭支票,隨便開!

    七月初四,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一行人繼續南下,大軍屯駐賈胡堡。

    李淵大軍進駐河西郡的時候,留守長安的代王楊侑已經下令分兵駐守。

    虎牙郎將宋老生鎮守霍邑

    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鎮守河東

    不幸的是,七月整個月都陰雨綿綿,李淵一行人在賈胡堡整整停頓了一個月。

    期間,李淵因為缺糧問題曾準備返回太原,李建成、李世民勸阻李淵,說服身邊大臣。

    七月二十八日,太原糧草成功抵達賈胡堡。

    八月初三,大軍拔營南下,進抵霍邑。

    隋將宋老生是個有勇無謀的人,李淵、李建成、李世民僅帶百餘名騎兵在城下挑釁,同時讓士兵謾罵宋老生。

    宋老生勃然大怒,提刀上馬,下令讓三萬士兵分別從霍邑城的東、南兩門出擊。

    適時,李淵、李建成在城東列陣,李世民、段志玄在城南列陣。

    宋老生出城之後猛撲城東,李淵開始下令部隊佯裝撤退,誘使宋老生遠離城門。

    兩軍相戰時,李世民一行人從城南突然衝殺過來,猛衝宋老生後翼。

    隋軍後翼被突襲,大軍開始躁動,李淵突然在軍中大喊:

    “宋老生已被生擒!”

    此言一出,隋軍瞬間大亂,士兵們紛紛開始潰逃。宋老生也引兵後撤,城中守將放置繩索,宋老生攀繩欲上,不料軍頭盧君諤等人,迅速持刀砍殺,斬殺宋老生。

    宋老生被殺,霍邑城被破。

    李淵再度引兵迅速南下,連破臨汾、絳郡,順利進抵龍門、汾陰。

    黃河到了。

    八月,十八日。

    馮翊郡首領孫華依附李淵,李淵派遣左右繞軍王長諧、劉弘基,並左領軍大都督府長史陳演壽等人,率先從龍門渡過黃河,扼守黃河西岸。

    九月,初十。

    李淵親自引兵進攻河東郡,屈突通嬰城據守,未敢出城應戰。

    李淵下令攻打城池,大軍受挫,被阻於河東一帶。

    九月,十二日。

    李淵果斷下令分兵進攻,一路繼續圍攻河東,李淵、李建成、李世民迅速渡河,進入關中地區,大軍屯駐於朝邑長春宮。

    此時,關中一帶多有響應。

    馮翊太守蕭造、華陰縣令李孝常獻出永豐倉,潼關守將劉綱被義軍所殺,潼關也被順利佔領。

    李淵果斷下令,李世民引兵北上,掃蕩渭水以北的隋軍。李建成、劉文靜等人引兵南下,佔據關中大糧倉永豐倉,扼守潼關。

    隋將屈突通派遣部將武牙郎將桑顯和,下令進攻潼關。

    鎮守潼關的劉文靜拼死力戰,雙方惡鬥半日,人困馬乏。

    劉文靜派遣一部分士兵,突然奔襲到桑顯和身後,突襲後軍,桑顯和大敗。

    屈突通也看大勢已去,引兵退往東都洛陽。

    九月,二十七日。

    在關中響應李淵的人數已經接近五十萬,李淵屯兵灞上,下令對長安發動總攻。

    李世民從阿城南下包抄,李建成從新豐西行包抄。

    三路大軍全部進抵長安,合計二十餘萬。

    十一月,初九。

    長安城被攻十五天,終於被破。

  • 2 # 青山舊時雨

    李淵在高句麗戰爭結束後,榮升新一代剿匪隊長,四處鎮壓叛亂,並且不斷壯大自己的力量,利用遠在河東的長子李建成,招兵買馬,同時對待在身邊的李世民,言傳身教,權謀、兵法。李淵的兒子們,表現的都很出色,在經常的四處剿匪後,李世民逐漸得到了李淵的信任,同時公元617年,李淵官拜太原留守。史書記載,李淵和李世民在進駐太原後不久,李建成和李元吉,秘密潛入太原。老大李建成一直做著幕後工作,現在來到自己身邊,當然要給個機會,鍛鍊鍛鍊,於是李淵給李建成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收復河西郡。河東、河西指的都是相對黃河的位置,隋朝時期的河西,地理位置大概在山西汾陽一帶,位於太原和長安的中間地帶,因為叛亂的影響,河西郡一直渴望有一個強大的武裝,可以保護他們的安全,李淵的出現很恰當的填補了這個空白。 要百姓歸心,兼併戰打的損失儘量小,一個最好、也是無數人在用的方案,就是秋毫無犯,不去動老百姓的東西。 要用行動,告訴當地的百姓:出兵,只是為了更換領導,穩定地方建設,沒有兵荒馬亂,老百姓才能豐衣足食,他們的要求很簡單,能吃飽飯就行。 但是這對於李建成來說,還是有點難度,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兵,不是正規軍,前面已經說了,大部分是鎮壓叛亂時,收編的亂民,有正經工作的,誰願意提著腦袋造反。 亂民也有他們的特點,就是到了戰場上,有一股狠勁,橫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這幫人打仗不錯,但是不好管教,這就是李建成帶領軍隊,接收河西的難點。 本來想秋毫無犯,乾淨利落就把城給收了,集中力量,進攻長安,但是手底下計程車兵們,不大聽話,怎麼辦呢? 1這樣的問題,很多將領採取的行動,都是一致的,幹嘛?殺!不聽話,殺,違抗命令,還是殺,李建成不是這樣,他的行為,甚至有點縱容,怎麼說呢,士兵們吃了拿了,李建成在後面買單就是了,目的還是收買人心,百姓和士兵的心,都買了。 (取悅百姓,是成本最低的造反方式) 李建成收買人心的策略很成功,等到了西河郡,大部分士兵、百姓都降了,除了郡丞高德儒。 這個高德儒,原先是楊廣的貼身保鏢,官職是親兵校尉,在皇帝身邊當差,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幾二十年,就被下放鍛鍊,再提拔就是高管,楊廣看著老高也不容易,正好用人,就安排他去做了河西的郡丞。也是老高的運氣不好,以為熬出頭了,沒想到,全國都在鬧起義,離心離德,士兵沒有鬥志,李建成的進攻,很順利地攻破了河西郡的大門,同時,高德儒兵敗被殺。從出發到佔領河西,李建成只用了九天時間,李淵很高興,任命李建成為左三路統帥,李世民為右三路統帥,進攻長安。在通往長安的路上,李世民遇到了一個對手,類似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太原到長安,除了河西,還有一個重鎮,就是霍邑,也就是現在的山西霍縣,靠近臨汾。 李世民,準確來說,應該是李淵,遇到的對手,叫宋老生,官拜虎牙郎將,正是在他的手下,李氏父子遇到了,起義以來最大的危機。 當時留守長安的,是楊廣的孫子楊侑,他的父親叫楊昭,是楊廣的長子。 大業元年,也就是楊廣剛繼位,楊昭的太子名分就定了,史書上記載,楊昭身強力壯、能拉強弓,為人謙和,屬於少年老成的人物,楊堅喜歡,楊廣也喜歡,可惜成為太子的第二年,生病,死了。 再強的身體,也擋不住病毒的侵襲。 楊昭死後,楊廣很傷心,再沒確定太子人選,只是內心上,可能愛屋及烏的原因,在楊廣遠征高句麗的日子,留守長安的藩王,一直是楊侑。 李淵叛亂了,楊侑應對的方法,就是死守霍邑,他先派虎牙郎將宋老生率精兵兩萬,進駐霍邑,再派屈突通帶著剩餘的驍果軍進河東,從側面牽制李淵,無論戰術還是戰略上,似乎都沒有問題。 當時老李家的部隊,滿打滿算,只有三萬,用這點兵力攻打城高牆厚的霍邑,兵法有云: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三萬VS兩萬,雜牌軍VS正規軍,而且還是攻城,顯然沒有勝算,更重要的是,李淵把全部家當都拿出來,準備造反,現在木已成舟了,大本營太原卻不安靜了,劉武周的起義部隊,聲勢浩大,準備攻陷太原。 (前有強敵,後無退路,遇到絕境了) 擺在李淵父子面前的,有這麼幾條路路: 打,很可能打不過,因為連日的大雨,再加上糧草問題沒有解決,李淵的部隊士氣低落; 但是不打,耗也耗不起,等到屈突通馳援霍邑,前後夾擊,遲早也會完蛋; 如果撤退呢,也不行,劉武周原來是鷹揚府校尉,起義後投降了突厥,現在勢頭正猛,迴轉槍頭,不說能不能打敗劉武周,至少造反的夢,破碎了; 換路更不現實,缺糧又是下雨,路不好走,而且霍邑是必經之路,繞路就失去了先機。當個老闆,真是操碎了心,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所以造反不是人人都能幹的,心理壓力太大,隨時都有可能掉腦袋。結局我們是知道的,李淵贏了麼,不然也不會有唐朝幾百年的盛世,那怎麼贏的呢?李淵七月起兵,隨後抵達霍邑附近,遭遇大雨後,沒有急著進攻,他在等,到了八月,雨停了,糧草也到了,解決了燃眉之急,劉武周方面,李淵一開始就做了準備,這次去長安,李淵只帶了李建成和李世民,李元吉留在了太原,目的就是守住自己的根據地。但是,眼前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兵力不夠,這是李淵願意繼續等的另一個原因,因為不久,軍司馬劉文靜回來了,同行的,還有突厥的一支騎兵,由突厥大將康鞘利率領。 外有強援,內無近憂,局面在焦急了幾天之後,出人意料的好轉了,李淵畢竟是老狐狸,不會等到突厥大軍到來後,和宋老生硬碰硬。 他封鎖了突厥騎兵南下的訊息,同時命令李建成帶領部隊佯攻,李世民呢,埋伏在霍邑城周圍,等宋老生出城迎戰,就切斷他的退路。 李淵缺糧少兵,宋老生是清楚的,面對李建成的進攻,宋老生的判斷是,病急亂投醫,或者是撤退之前,放的煙霧彈。 於是,宋老生帶領部隊出城了,他要教訓一下李淵,要他知道,“食君之祿,擔君之憂”是個什麼概念。 李建成呢,也很配合,看到宋老生出城,打了幾次後,就命令部隊撤退了。 結合前面的判斷,這是明顯的後勁不足,要逃跑了,宋老生哪能答應,二話沒說,帶著部隊,追! 這一追就出事了,有了突厥騎兵的加入,李淵部隊的戰鬥力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同時李世民帶領軍隊,快速封鎖了通往霍邑城的退路,此戰宋老生全軍覆沒,本人戰死殉國。 李淵透過霍邑後,擋在他們面前的,只有一個關隘,守將是屈突通嗎?不是! 屈突通是楊廣留給楊侑最後的大將,驍果軍在楊廣的篇章中介紹過,是皇帝的直屬衛隊,現在都帶到了河東,李淵打敗宋老生之後,繞過屈突通,直抵長安。 現在情況變了,李淵在前面趕,屈突通在後面追,他要阻止李淵到達長安。 屈突通把步兵留給鷹揚郎將堯君素,繼續守河東,自己呢,帶領騎兵部隊,希望快速追上李淵,因為他很清楚,在李淵前進的方向上,還有一個關卡,可以抵擋住李淵的部隊。 屈突通寄以厚望的關卡,在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叫潼關。 (東漢末設立的潼關,取代了秦朝時赫赫有名的函谷關) 潼關在歷史上的地位很高,中華十大名關中潼關位列第二,僅次於山海關,主要原因是,明朝時首都北移,山海關一下子成了首都門戶,但是之前,潼關是天下第一的關隘,是關中平原的東大門。 當時守潼關的大將叫劉綱,李淵南來的訊息,他是知道的,剛好收到屈突通的情報,準備合兵之後,全力絞殺李淵。 潼關很重要,而李淵的聲勢也不小,之前攻陷霍邑的事蹟,使李淵更有名了,劉綱也不敢託大,準備把老將軍屈突通迎進關隘,由他主持大局,就在兩支部隊合併的剎那,李淵進攻了。 當時他的騎兵主力,用的都是突厥戰馬,速度快,沒多久就把聯軍分成了幾塊,各個擊破,劉綱和屈突通邊打邊退,戰役結束,劉綱戰死,屈突通呢,和李淵一人一半,把潼關給瓜分了,你佔南城,我佔北城。 李淵要這個關隘用處不大,當前最重要的任務,是攻陷長安,於是當屈突通這邊整軍備戰,想和李淵再戰五百回合的時候,李淵呢,派劉文靜(又是劉文靜)帶著一部分軍隊,牽制老屈,主力繼續快速趕往長安。因為這個時候的長安,沒兵了。李淵作為皇親,叛亂的影響是很大滴,楊侑一次把所有的牌都打出去了,用力過猛,而李淵在透過潼關之後,再加上李神通和柴紹,兵力達到了20萬,他們也沒進攻長安,就是圍了起來,圍而不攻。為什麼李淵忽然底氣這麼大,一是人多,從三萬變成二十萬;二呢,人家不缺糧了。在潼關附近,有個大型糧倉,隋朝建立的儲備糧體系,為隋末的起義部隊,帶來了很多可能,李密就是佔據了洛口倉,聲勢才一下子浩大起來,而李淵呢,透過潼關後,迅速攻佔了永豐倉。有人有錢,李淵耗的起,楊侑就鬱悶了,大業十三年十一月,歷時六個月的李淵叛亂結束,老李家成功的攻陷了長安,楊侑投降,成為傀儡皇帝,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8年,楊廣被殺,李淵廢楊侑,稱帝,建立大唐。 這裡有個人物,需要特別介紹一下,就是上面提到的屈突通,是一位真正的骨鯁之臣,為人剛直、堅毅。 屈突通在戰場上,很勇猛,雖然敗給了李淵,但那是因為從始至終,主動權都掌握在李淵手裡,老屈成了窮於奔命的疲兵,失敗也在清理之中,可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被李淵坑了兩次後,對士兵們,是這樣說的: “吾蒙國重恩,歷事兩主,受人厚祿,安可逃難?有死而已!” 楊廣看人還是很準的,他給楊侑留下了最忠心的將領,但是楊氏王朝隨著楊廣的去世,氣數也到了盡頭,後來李淵敬重這位老將,親自招降了他,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也算是一件幸事。 唐朝建立了,李淵成了皇帝,李建成自然是太子,但是當時的大唐疆域只有關中和河東一帶,起義叛亂四處開花,這樣的形勢,李世民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在所有李世民參與的戰爭中,最有名的,是四大戰役,消滅的敵人分別是: 薛舉; 宋金剛、劉武周; 王世充和河北竇建德; 最後還有劉黑闥和徐圓朗

  • 3 # 翰翰說歷史

    李淵攻取長安之戰,是隋朝末年地主階級內部進行的一場爭權奪利戰爭。李淵和李建成、李世民父子起兵之時就已經定下了基本戰略,就是依靠晉陽為根本,北依突厥,東和李密,西略關中。

    一、籠人心,封官員,引援軍,實力大增

    公元617年六月,李淵自太原出兵,下令讓李元吉鎮守太原,自己統領三萬精兵南下,進抵西河郡。他在這裡大肆分封當地官員和地主,極力籠絡人心。八月,在霍邑之戰大捷後,乘隋軍主力在洛陽附近與瓦崗軍大戰之機,即沿汾河挺進,連下臨汾、臨汾南,進至龍門。隋左武侯大將軍屈突通領兵數萬屯永濟,阻擋李淵軍。

    此時,司馬劉文靜引突厥大將康鞘利所率兵5000人、馬2000匹趕到,使李淵實力大增。關中起義軍首領孫華率兵響應。李淵遂遣左右統軍王長諧、劉弘基及左領軍長史陳演壽等率步騎6000自梁山渡河,營於黃河西岸,以待大軍。

    二、採建議,分兵力,入關中,扼守潼關

    九月,李淵親自引兵進攻河東郡,屈突通嬰城據守,未敢出城應戰。李淵下令攻打城池,大軍受挫,被阻於河東一帶。李淵果斷下令分兵進攻,一路繼續圍攻河東,李淵、李建成、李世民迅速渡河,進入關中地區,大軍屯駐於朝邑長春宮。

    李淵採納李世民與裴寂建議,留諸將圍河東,自引軍而西。隋朝諸縣多請降。李淵率軍渡黃河,進駐大荔,並遣長子李建成率領劉文靜、王長諧等諸軍數萬人,進屯永豐倉,扼守潼關,以阻隋軍西援;遣李世民率領劉弘基等諸軍數萬人,沿渭水北岸經高陵迂迴長安。屈突通獲悉李淵軍西入,遂留鷹揚郎將堯君素守城,自領數萬人援長安,被劉文靜等阻於潼關。

    李世民所部得到平陽公主等李氏家族及農民起義武裝的接應,順利抵達涇陽。李淵遂命劉弘基、慰撫使殷開山率兵一部南渡渭水,奪取長安西北,李世民引兵赴司竹園,使新附的地方武裝李仲文、何潘仁等部屯於阿城,其兵力發展到13萬人。  

    三、遣使者,選精兵,申軍令,攻破長安

    李世民自周至遣使請李淵期日赴長安。李淵料定屈突通不能西援,遂命李建成選精兵,經新豐,直抵長樂宮;李世民率新附諸軍回屯長安故城;李淵自馮翊率軍經下邽、櫟陽西進。十月初四,李淵至長安,營於城東。此時諸軍皆集,合兵20餘萬。隋京師留守、刑部尚書衛文升、左翊衛將軍陰世師等奉代王楊侑據守長安城。

    在關中響應李淵的人數已經接近五十萬,李淵屯兵灞上,下令對長安發動總攻。李世民從阿城南下包抄,李建成從新豐西行包抄,三路大軍全部進抵長安。

    李淵軍圍長安後,並不急於攻城,而是嚴申軍令:士兵不得擅自離營,不得入附近村落搶掠。同時派人至城下,向城中守將申訴尊隋之意,即希望長安守軍能棄暗投明,以免因用兵而雙方遭受傷亡,但對李淵的好意,守城軍置若罔聞。不得已,李淵命諸軍攻城。並與部下相約“毋得犯七廟及代王、宗室,違者夷三族!” 十一月,李淵遣使告諭不應,遂二十七日命令攻城。李淵匯合李建成、李世民、劉弘基之兵20餘萬攻打長安,軍頭雷永吉率先登上城頭,京城長安被攻克,進而為李唐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聯:資治通鑑,求下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