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老是是非不辨,同情妖怪,最經典的就是三打白骨精裡把悟空氣回了花果山。西遊記裡倡導的慈悲為懷就是這種不分是非黑白的愚昧嗎?
5
回覆列表
  • 1 # 略通岐黃我姓羅

    這要看你問的是那位唐僧了。如果是歷史上真實的玄狀法師呢,是很智慧的。現在還有很多大師翻譯的佛經在流傳,比如著名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如果你問的是吳承恩筆下的唐僧嘛!那就要看從什麼角度分析了,不過起碼(西遊記)裡的唐僧不辨境界的好壞,是妖是人都分不清楚。應該算是愚昧的。

  • 2 # 塵緣未了話江湖

    一、唐僧為什麼總上當

    銀角抓了豬八戒,琢磨著怎麼去抓唐僧。正走處,只見祥雲縹緲,瑞氣盤旋,二魔道:“唐僧來了。”

    唐僧頭上有祥雲,跟頂著一個探照燈似得,當然好找啦。

    若是聯絡上文,取經隊伍一到平頂山,金角大王就安排銀角去巡山,這個就不難發現了,就是有人給他們報信。在聯絡下這裡,唐僧頭上的祥雲,那就是說,有人給他們打著燈籠呢,這些個人是誰呀,要不是就是暗中保護唐僧的那幫人,要不就是平頂山本地的土地和山神,個人覺得後面這個比較符合。

    好吧,這個不重要,重要的問題是:唐僧為何總上當。

    銀角變化成一個腿部受傷的老道士,書中還專門有了其長相的描寫:星冠晃亮,鶴髮蓬鬆。羽衣圍繡帶,雲履綴黃棕。神清目朗如仙客,體健身輕似壽翁。說甚麼清牛道士,也強如素券先生。妝成假象如真象,捏作虛情似實情。

    這個就是說明銀角裝成的道士,裝的有多麼的相像,暗示銀角跟道士有扯不清的關係。

    其實,就是說也未必說這個銀角裝的有多像,唐僧就上當了,而且從白骨精到後文種種,唐僧總是上當。

    明明是曉得這個山上,虎狼出沒,山高嶺峻,好好的就出現一個受傷的人,根本不正常,唐僧就真的是這麼一個類似弱智的天然的呆萌嗎?

    這裡就不得不說明一下,唐僧為何總是上當的原因啦。

    舉個例子,在地鐵站,遇到一個貌似很可憐的討飯的。報道了多少次了,這類的情況,以騙子居多。問你來討錢,你可以不給。為什麼呢?因為你身上沒有道德包袱。我就是一個普通人,給了可能上當,不給也沒什麼思想負擔,幹嘛拼著自己上當的危險,去做這種可有可無所謂好事呢?

    好吧,我們換個身份,你就不得不去做了啊。譬如,你是個道德模範。所謂的道德模範就簡單的理解為處處做好事的人吧。

    這個時候,有人問你討錢,說的也是相當的可憐。你能不給嗎?你會給的,哪怕你知道給了有可能上當,但是有個聲音會告訴你:即便會上當也損失不了幾個錢,萬一真的幫助了別人了呢?

    唐僧就類似這個狀況,你是高僧,是好人,是偶像,做好事那得是發自內心的,若是跟普通人一樣的去糾結,去思慮,那和普通人有什麼區別?

    總結一句話,唐僧的偶像包袱或者是角色定位,決定了,他必然需要每每上當,時時上當,而且前面剛上了當,後面也絕不改正。

    這個大概就是當好人的難處,或者是說,好人難當的地方。

    一個人一輩子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得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不做壞事。偉大的領袖毛主席這樣教導我們。

    對於取經的唐僧來說,那就是:一個和尚,一輩子上一次當並不難,難得的一輩子都在上當,而且從不反省。

  • 3 # 一李

    把“慈悲”掛在嘴邊的唐僧,竟然是這麼一個人!

    最近,我們一直在說唐師父陳玄奘的性格,說了他的謹小慎微,那是沒辦法求生存的需要;說了他為了自己的目的不止一次撒謊,違背了“出家人不打誑語”的原則。但是,我們也提到了一點,就是唐師父不管怎樣,身上最金燦燦的標籤“慈悲”和“善良”絕對是不摻假、無水分的,有時候甚至會慈悲過度倒略顯迂腐,讓人鬱悶。比如,我們都知道孫悟空在取經過程中曾經三次離開取經隊伍,這三次離開的直接原因都和唐僧的慈悲有關。各位點點小編我得關注哦!

    第一次離開是在第十四回“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師徒二人路遇六個強盜,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

    悟空笑道:“原來是六個毛賊!你卻不認得我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來擋路。把那打劫的珍寶拿出來,我與你作七分兒均分,饒了你罷!”那賊聞言,喜的喜,怒的怒,愛的愛,思的思,欲的欲,憂的憂,一齊上前亂嚷道:“這和尚無禮!你的東西全然沒有,轉來和我等要分東西!”

    然後雙方噼裡啪啦就打起來了,這剪徑的強盜哪裡會是猴子的對手:

    他拽開步,團團趕上,一個個盡皆打死。剝了他的衣服,奪了他的盤纏,笑吟吟走將來道:“師父請行,那賊已被老孫剿了。”

    三藏道:“你十分撞禍!他雖是剪徑的強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該死罪。你縱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麼就都打死?這卻是無故傷人的性命,如何做得和尚?出家人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你怎麼不分皂白,一頓打死?全無一點慈悲好善之心!早還是山野中無人查考,若到城市,倘有人一時衝撞了你,你也行兇,執著棍子,亂打傷人,我可做得白客,怎能脫身?”

    三藏道:“我這出家人,寧死決不敢行兇。我就死,也只是一身,你卻殺了他六人,如何理說?此事若告到官,就是你老子做官,也說不過去。”

    行者道:“不瞞師父說,我老孫五百年前,據花果山稱王為怪的時節,也不知打死多少人。假似你說這般到官,倒也得些狀告是。”

    三藏道:“只因你沒收沒管,暴橫人間,欺天誑上,才受這五百年前之難。今既入了沙門,若是還象當時行兇,一味傷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惡,忒惡!”

    打死年輕姑娘的時候,唐僧說:

    “……出家人時時常要方便,念念不離善心,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你怎麼步步行兇,打死這個無故平人,取將經來何用?你回去罷!”

    打死妖怪變成的尋姑娘的老婆婆,唐僧說:

    “……出家人耳聽善言,不墮地獄。我這般勸化你,你怎麼只是行兇?把平人打死一個,又打死一個,此是何說?”

    打死了妖怪變成的老公公,唐僧說:

    “……出家人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你在這荒郊野外,一連打死三人,還是無人檢舉,沒有對頭。倘到城市之中,人煙湊集之所,你拿了那哭喪棒,一時不知好歹,亂打起人來,撞出大禍,教我怎的脫身?你回去罷!”

    後來,猴子沒有辦法就離開了取經隊伍,這段之前說到過好幾次。

    三藏道:“你這潑猴,兇惡太甚,不是個取經之人。昨日在山坡下,打死那兩個賊頭,我已怪你不仁。及晚了到老者之家,蒙他賜齋借宿,又蒙他開後門放我等逃了性命,雖然他的兒子不肖,與我無干,也不該就梟他首,況又殺死多人,壞了多少生命,傷了天地多少和氣。屢次勸你,更無一毫善念,要你何為!快走,快走!免得又念真言!”

    雖然有很多人會質疑唐僧這個慈悲的標準針對的是人類,妖精被殺他一點也不心疼,但是,我們也只能說他的世界觀就是這樣的。在他的眼裡人類無論善惡,都是不能傷的,妖怪無論善惡都是應該殺的。真要是簡單這樣分類的話,基於唐師父生活在那樣有侷限性的時代,我們也就默默接受了。

    可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唐師父的慈悲是時有時無的,這就是很奇怪的現象了。剛才咱們說的都是他如何堅持慈悲和善良,然而,書中卻有明確地寫到過唐師父在人命面前的冷漠。

    第四十四回“法身元運逢車力 心正妖邪度脊關”,唐僧師徒走到了車遲國,在城外看見許多和尚在那裡喊著口號拉車幹活,一個個衣衫襤褸十分窘迫。悟空看旁邊有看管的小道士,就搖身一變變成一個雲遊全真,瞭解情況去了。從小道士口中他得知,車遲國的國師是三個道士,這些和尚是給道士拽磚瓦,拖木植,起蓋房宇的。悟空跟兩個小道士說自己是來尋親的,和尚當中有他的親戚,小道士讓他去找,悟空去到和尚們身邊問完情況之後:

    那道士迎著道:“先生,那一位是令親?”行者道:“五百個都與我有親。”兩個道士笑道:“你怎麼就有許多親?”行者道:“一百個是我左鄰,一百個是我右舍,一百個是我父黨,一百個是我母黨,一百個是我交契。你若肯把這五百人都放了,我便與你進去;不放,我不去了。”道士雲:“你想有些風病,一時間就胡說了。那些和尚,乃國王御賜,若放一二名,還要在師父處遞了病狀,然後補個死狀,才了得哩。怎麼說都放了?此理不通,不通!且不要說我家沒人使喚,就是朝廷也要怪。他那裡長要差官查勘,或時御駕也親來點札,怎麼敢放?”行者道:“不放麼?”道士說:“不放!”

    行者連問三聲,就怒將起來,把耳朵裡鐵棒取出,迎風捻了一捻,就碗來粗細,幌了一幌,照道士臉上一刮,可憐就打得頭破血流身倒地,皮開頸折腦漿傾!

    卻說那唐僧在路旁,等不得行者回話,教豬八戒引馬投西,遇著些僧人奔走,將近城邊,見行者還與十數個未散的和尚在那裡。三藏勒馬道:“悟空,你怎麼來打聽個響聲,許久不回?”行者引了十數個和尚,對唐僧馬前施禮,將上項事說了一遍。三藏大驚道:“這般啊,我們怎了?”

    三藏並沒有關心那兩個道士,問的是:我們接下來怎麼辦?所以,唐師父的慈悲似乎也是有前提的,當對方的立場利益跟自己有嚴重的衝突的時候,他並不關心對方的死活,只關心自己。而且,這樣的例子還不止此一處。

    第十六回“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金池長老看上了唐僧的錦斕袈裟,要求拿回去看一晚上,結果生了歹意要放火燒死唐僧師徒,悟空用避火罩救下了師父。第二天早上唐僧一起床就開始找金池長老要袈裟。觀音院的和尚們見他們沒被燒死都嚇得不得了。金池長老這邊呢,袈裟早就被黑熊怪給偷走了:

    原來這老和尚尋不見袈裟,又燒了本寺的房屋,正在萬分煩惱焦燥之處,一聞此言,怎敢答應?因尋思無計,進退無方,拽開步,躬著腰,往那牆上著實撞了一頭,可憐只撞得腦破血流魂魄散,咽喉氣斷染紅沙!

    ……

    慌得個眾僧哭道:“師公已撞殺了,又不見袈裟,怎生是好?”行者道:“想是汝等盜藏起也。都出來,開具花名手本,等老孫逐一查點!”

    在這件事情上,雖說金池是咎由自取,但是,按照唐僧的慈悲之心,總覺得他至少會說一聲善哉啥的。然而,唐僧不僅對死在面前的金池不置一詞,而且,為了尋找袈裟的下落,他還第2次唸了緊箍咒,把孫悟空疼得頭昏眼花的。甚至,為了找袈裟行者大怒,走進方丈屋裡,把金池長老的屍首抬出,衣服扒開來找,唐僧也沒有制止,最後更是把老院主居住的那個方丈掘地三尺,也沒有找到。

    善良的唐僧、慈悲的唐僧在這裡為什麼忽然冷漠了許多,不像我們認識的那個高僧了呢?原因就是他更關心的是袈裟的下落,在他心裡善良重要,慈悲重要,但是都重要不過自己的寶貝和前程。畢竟錦斕袈裟不是一領簡單的袈裟,更是一個象徵,是他獲得取經資格重返西天聖境的標誌性物品。且不說丟了會不會被懲罰,單這個意義在唐師父心裡就足以讓他對別人的死變得麻木和冷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許多人看了幾篇野文,就覺得自己知道歷史的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