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像風一樣吹過4
-
2 # Bling_Bling_Bling
我們父母這一代人及他們之前的無數代是在恐嚇中成長起來的,嚇唬和打罵是他們中的很多人所知的唯一教育方式,壓制和服從可以概括他們經歷過的多數人際關係。對這樣的父母來說,成年子女能給他們的最好回報是教會他們一種互相尊重的平靜平等的交流方式。 但談何容易。一種主流說法是,父母這麼大歲數了,怎麼可能又怎麼忍心去改變他們。我在本文中想說的是,人的性格和思維方式是很難改變的,但具體的習慣和行為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想想我們的父母三十年前還在熟練的使用布票和糧票,現在又是如何熟練的用手機發簡訊,就知道他們的學習能力有多強。他們是從共產主義邁入資本主義,從農業社會一步跨入資訊社會的一代人,千萬不要低估他們的可塑性。能不能改變他們關鍵還在我們自己,我們有沒有在心理上和生活上達到完全的獨立。 光說抽象的沒用,講講我自己的經歷吧。我上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媽媽買回一套英語教材叫我自學,我每天晚飯前聽錄音帶看教材學半小時,學到第三冊的時候,有一天放學回來找不到第三冊的磁帶了,於是一家三口一起找,晚飯也不吃了,覺也不睡了,找了一個通宵,家裡翻個底兒掉。我媽那麼瘦小的一個人不知哪來的精力在不吃不睡的情況下維持一整晚的狂怒,從她童年的不幸經歷開始說起,說到我爸如何不顧家我如何不爭氣,中間幾次表現出要立時拿根繩上來把我們爺兒倆當場勒死的架勢。第二天發現是我媽把我用過的第一冊教材借給同事錯拿了我正在用的第三冊磁帶。我和我爸氣不過說了幾句,她臉一沉說,道歉還不行還有完沒完了? 用這個例子來大致說明我媽這人的性格,顯然是有嚴重的病態,這麼一說又確是個可憐人,在當時及現在的社會一直得不到有知識而敬業的心理從業人員的幫助。對有病的人自然要同情,坦白說到今天我對我媽的關心主要靠同情維繫。那麼同情是否意味著縱容? 多年來我以為是的,很多人勸我時都說,你媽不跟你發洩還能跟誰發洩?你做女兒的就忍一忍嘛。我就一直忍,但人非草木,忍的太久總要爆發,或者在不相干的時候場合用兩句難聽話報復回去。而施虐者往往倒有顆敏感的心,你的口氣臉色被她看到記在心裡,下次又要以更暴力的方式還擊回來,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就有濃濃的敵意隔在中間,而這敵意的起源雙方卻都不大記得了。另一方面,發洩對我媽來說是件好事嗎?人真的很需要以傷害別人的方式來發洩嗎?辱罵會給辱罵者帶來快樂嗎?專制會給專制者帶來幸福嗎?頗有醫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其他條件相似的情況下,有更多自制力和紀律性的人往往更健康長壽。這些研究結果自然不能被無條件奉為真理,但就我對我媽的觀察,發洩對她並沒有好處。 我出國十一年來每週往家打電話,每次電話短則一小時長可達四五小時,主要內容是我媽對我的訓斥指責及對她自己命運的哀嘆。期間有幾次較為嚴重的危機,我剛念博士時她不同意我繼續唸書,念博士後幾年她覺得拖得時間太長,找到工作後她覺得掙錢太少。每次危機持續兩三年,也就是說,近八九年基本都在危機中度過。她的主要想法是,誰誰誰、誰誰誰還有誰誰誰小時候成績那麼差現在都能掙大錢,你比他們聰明那麼多,為什麼現在過的不如人家。這在她看來是鐵打的邏輯,嚴絲合縫。每週一拿起電話她就自動走入這個邏輯,然後要求我退學換專業辭工作去銀行去華爾街……我很多次對她解釋,人和人不一樣,價值觀不同,對幸福的定義也不同,企圖從根上把理說通,達到真正的互相理解。行不通。退而求其次,順著她的邏輯說,唸書時說我這個專業有用熱門能掙大錢,工作了以後說現在雖掙不了大錢以後發展前景廣闊終究能掙大錢。不用說,更行不通,只落下個騙子的把柄在人家手裡。 什麼都試過了,好像唯一能做的就是每週乖乖的捱罵,順著她、忍著她、恨著她。且慢,有一個辦法還沒試過,那就是,不解釋,定一個規矩,按我的規矩來。規矩很簡單,你不得干涉我的事業選擇,你在這個問題上糾纏,咱們就把電話停掉一次,你何時不再糾纏,咱們何時繼續通話。我改變不了她的想法,但也許可以調整她的行為,她只要後退半步我的日子就能好過很多,而後退這半步她很可能是可以做到的,這麼多年來為什麼沒做到呢?因為我沒給她定過這個規矩。我堅持不懈的打電話回去等著捱罵,買機票回去當面捱罵,有時我爸一封郵件過來“你媽又睡不著覺了你快給她打電話”我還要一週多打幾次電話加班捱罵。無論她怎樣對我,我對她的反饋沒有改變,叫她根據什麼來修正她的行為呢?她如何知道她的行為需要修正呢? 我意識到這點是由於幾個月前的一次小危機。我打算請我父母來美旅行,於是開始著手為他們辦理赴美簽證,參考了很多網上資訊後給他們列了一個需要準備的檔案單子。我媽看了單子以後立即發飆,“到美國去的人多了,還沒有你這麼苛薄父母的,人家出國探親好像沒我們那麼複雜 ……人家比你晚出國,都邀請父母出去三四次了,怎麼我們就那麼複雜……”一天之內發來三封長信,最後說,你看著辦,如果不能讓我們輕輕鬆鬆的來,我們就不來了!我想了一下,別往心裡去,給她好好解釋一下籤證是怎麼回事,但忽然提不起勁,最後只簡單回信說,你們如果決定不來我尊重你們的選擇,我本週工作很忙,電話不打了。出乎我的意料,這個回覆並沒有激起更大的波瀾,兩週以後我電話打回去,他們大部分檔案已經辦好了。 當然事情並沒有就此一帆風順,拿到簽證前的兩個月中,危機此起彼伏。一次是因為我在給他們填簽證表格時簡化了一下他們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單位名稱,我媽認為一旦被簽證官發現所填與事實不完全相符就會記錄在她的檔案上,從此她個人名譽掃地而且一輩子也不能再來美國。另一次是因為談到旅行計劃,我請他們九月中來,她知我在美國北方,想起她十八歲時初到北大荒九月底已經開始下雪,由此推斷我請她嚴冬出行是故意不讓她玩好。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這是嚴重的焦慮症伴有猜疑和妄想,聽來也許可樂,鬧起來不是普通人的神經可以承受。所幸我在這幾個月中忽然開竅,找到了我的應對方法。我的辦法是,平靜的應答,把她擔心的問題解釋清楚,但只解釋一遍,提出我對她的要求,然後馬上切斷聯絡一週到兩週不等。在她最後一次大鬧之後,我給她發郵件說,“以後如有問題,請心平氣和的問問題,我會立即回信詳細答覆……如果再象這樣發出無理指責,我看信後會立即刪除不做任何迴應。”她回信道,“用辭扎心扎肺。從此你可以把媽媽這個辭從你心裡到你的字典上撤底刪除。你爸爸自己去吧。長痛不如短痛。你是高知,你明白什麼意思……”我當然明白她什麼意思,她是在威脅,之所以威脅是要試探一下她到底還能不能壓的住我。但她這次能夠隱晦的威脅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擺明了要跳樓,就已經說明她的底氣不那麼足了。我不是完全不緊張,但沒有回她的信也沒有打電話。兩週以後他們拿到簽證皆大歡喜,什麼長痛短痛的話也不再提了。當然這不能說明我的策略取得了勝利,但起碼向她清楚傳送了一個訊號:靠鬧和威脅的方式是不能得到她所渴望得到的注意力的。 之所以不厭其煩的把這些寫下來是因為我堅信我的家庭在中國不是特殊案例。光我身邊的朋友就有很多相似的苦衷。前不久給一個好友打電話,一箇中年女人的聲音道,“找××?你誰啊?”“我是她同學”“同學?什麼同學?大學同學還是中學同學?”還沒等我回答完這個問題那邊不耐煩的打斷“你說你叫什麼名字!”我很想反問一句,請問你叫什麼名字你又是她什麼人?我當然不用問就知道這是××的母親,這位洋溢著權威的母親認為她天經地義的應該過問她年過而立的女兒生活中一切細節。 這些父母牢牢的控制著我們,而我們走到天涯海角仍如此迫切的被他們控制,這是為什麼呢?別人的心理我不好說,分析我自己的心理,只能說,因為我很怕我的媽媽。說出這一點非常恥辱,我已年過三十,我自認成熟獨立,但我必須承認我仍然懼怕她依賴她。這懼怕和依賴大約有三個來源。一是取悅父母的強烈需求,小時候父母是我的全部世界,他們對我的認可意味著整個社會的認可。二是從小被灌輸的負罪感,成人以後這負罪感仍然被持續強化。比如我媽多次表示她的生活不可能充實快樂因為她的人生沒有意義,為何沒有意義?因為我不象別人那樣生孩子給她帶,不用說,一旦我生了孩子交給她帶只能從此欠她更多。三是我對父母沒有真正的認識,我從小堅信我媽是天底下身體最不好的人,吃苦最多的人,所以不能跟她頂撞否則要出個好歹。長大後漸漸發現並不是這樣,她也遠沒有我想象的那般僵硬脆弱。總之這三種理由如今都已不再成立,它們只是有巨大的情感慣性。當我意識到自己的部分行為和情緒一直被一種荒唐的童年慣性所支配時,我就開竅了,而且做好了改變的準備。 我的朋友們大多家庭情況更為複雜,他們與父母同住並需要父母照顧第三代。我自己革命尚未成功當然無法給出更多建議,但我以為我們的目標和原則大概是相似的。 目標是在家庭生活中建立一種紀律。家不是一個熟不拘禮任人恣意發洩的地方。當然愛大於紀律,但在不那麼處處汪著愛的家庭,我們要得到溫暖和寧靜前提是每個成員必須拘著點,父母尤其不能例外,多年來他們已經忘記或者從來就不知道他們應該尊重成年的子女和他們的愛人。隱私、個性、獨立的選擇和價值觀,這些也許是父母不能接受的概念,那麼,求同存異,我們都能接受的底線應該至少是,有話好好說。 建立這項紀律會是漫長的過程,我們自己必須保持冷靜,任何情況下避免向父母發脾氣,這至關重要,我們必須遵守自己制定的紀律才能指望別人有所改變。另一個關鍵是賞罰分明,罰指的是一種冷靜不帶感情色彩的反饋,比如說一句“等你平靜下來咱們再交流”然後掛上電話或從父母處離開。要保證不同行為會得到不同反饋,才能幫助別人建立條件反射。 我觀察過一些人面對自己哭鬧的小孩時的不同反應。有一種反應是因為害怕這哭鬧所以立刻滿足小孩的一切要求,另一種反應是用暴力或更高的聲浪來壓制住這哭鬧,第三種反應是一個字,酷,我既不哄你也不罵你,你要喊破嗓子隨你的便,但你要得到我的迴應必須學會好好說話。這最後一種策略在我看來是最有效的,無論是對無理取鬧的孩子還是老人。 本文不談“孝”字,這是一個讓我噁心的字眼。也不求以情動人。只想從可以操作的層面來討論一個實際的問題,如何與控制慾超強的父母和平共處。有一句話叫“子欲養而親不待”,許多人以此認為對父母應該無條件的縱容。這種邏輯非常奇怪,是的,父母的生命是有限的,難道我的生命是無限的?父母的有生之年是應該珍惜的,難道我和我的愛人的有生之年是不值得珍惜的?是不是每一個華人一定要等到鬚髮皆白父母西去的時候才能獲得真正的獨立和自由?到那時他們是否還知道什麼叫獨立和自由?父母永遠把我們看成孩子,於是我們在他們故去後從兒童一步邁入老年,這有多可悲呢。我只想知道能不能開闢出一種可能性,與父母一起做成年人。 於是為我自己和我的朋友們寫下這個備忘錄,希望今後能從我們更多的實踐經驗中得到完善和補充。
-
3 # 繁華消盡
在這樣的家庭中,改變父母是極為困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和父母對著幹也無非是兩敗俱傷。在這樣的環境下,和家庭保持一定的自我獨立和距離可能是較為可行的辦法。還有就是多跟父母交流,多提一些自己的觀點,分析事情的利害關係。最後可以請一些權威人士跟父母交談,比如老師,專家。用專業知識去勸告或許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果已經成年,走上工作崗位,有了獨立的人格,那麼有下列方法:
1)經濟獨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2)生活獨立。搬出去住,鞭長莫及。
3)堅持,果斷,清醒。
-
4 # 伊帆9922
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傳承也造就了根深蒂固的封建家長制,棍棒之下出孝子、孩子不罵不成器的思想在大多數家庭仍然以為正確。“我是你老子,你就得聽我的,哪裡有那麼多為什麼?”孩子一旦有跟父母意見相左的時候,這句話很多時候在家長嘴裡就脫口而出了。
殊不知這種過強的控制慾思想遏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自主獨立的思想形態。其實很多時候家長想的做的是站在一個成人的角度去行為的,而孩子有孩子的想法,他們的世界毫無功利因素,單純簡單卻又是絢麗多彩的。也有很多時候家長的想法做法並不完全正確,用所謂的家長權威去限制孩子的想法,控制孩子的行為實在是一種不明智的做法。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有一個小朋友在畫畫,畫了一個黑色的太陽,被家長批評一頓,說,太陽是紅色的呀,怎麼會是黑色的? 其實小朋友想要表達的是在煙囪噴出來的黑煙下的太陽是黑色的,深層意義是想表達汙染中的自然界。所以循規蹈矩並不都是好的,有創新才有自己的想法,家長的控制只會遏制孩子創新的習慣,讓孩子變得唯唯諾諾,墨守成規。
另外,家長控制慾其實是其內心對他們童年時候這種不公正對待的反抗。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是因為家長從小也是被如此對待,因此在其內心深處認為這是理所應當的,孩子就該遵照老子的話去做。還有就是家長把自己的夢想架到孩子頭上,要求他們實現自己年輕時未能實現的夢想。比如說彈鋼琴,孩子不喜歡,家長強行要求,報志願,孩子不喜歡會計學,家長認為這個專業好找工作穩定。這其實是一種十分自私的行為,孩子的路該他們自己走,作為家長只能是給出建議卻不應該替他們作決定,因為家長無法替代孩子去生活。
作為一個三個孩子的母親,我想說的是,感謝上天賜予我三個天使一樣的寶貝,感謝上天能夠給我這麼一個機會陪伴他們在人生路上走上一段,但是孩子不是我的私有財產,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我沒有權利用我的想法去控制他們的行為。我能做到的是給出我的建議和看法,但是路是他們走的,決定應該他們自己做,我在幫助他們成長,而不是代替他們成長,同樣的,他們也使我成長成為一個更有擔當的媽媽。
-
5 # 伊人如畫貳
不好逃脫,除非孩子長大了.
身邊有兩對,對比一下.其中一對因為夫妻感情好,女方是個有些倔強的,不和老人一起住.老人開始也是各種干涉,可女孩子厲害啊,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後來,老人投降了.在這種情況下,老人的兒子也學著反抗,最後結果,小夫妻倆成功地開始獨立了.
第二對兒,媳婦善良不善鬥,啥事兒想的開,天天上班累,下班就想休息休息.因為和老人一起住,吵吵鬧鬧又影響不好,所以,好多事情老的說了,對的就聽了並且執行,而錯的也聽只不過沒有百分百執行.如此一來,兒子也沒有學會獨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遇見問題他也沒有衝到前面去肩負起自己的責任,35歲給人感覺3.5歲.
所以,建議,爸爸媽媽們學會放手,孩子們學會獨立,至少得分開住,分開吃,控制慾是天性,但為孩子考慮還是少點兒控制行動,多溝通多理解,愛孩子需要智慧!
-
6 # zjp1860
“控制慾”這種東西,要麼削弱,要麼擺脫。可是我們不可能削弱甚至消除父母的“控制慾”。只能擺脫。一方面,這二十多年來,父母的“控制慾”幾乎沒受到孩子的挑戰,已經強大到非常可怕的地步了。一個孩子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其父母的“控制”。對孩子的控制慾是“父母”這一角色的本能,並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加強,加強,加強。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大約1~3歲),這種“控制”可以完全等同於“關愛”。父母要時刻呵護著孩子,餵奶、換尿片、洗澡等等,基本上是時時刻刻帶在身邊,確保孩子能夠安全健康成長。由於這時候孩子大腦發育還不夠成熟,沒有什麼自主意識,所以基本上完全接受父母的“關愛”。在孩子的兒童時期(大約4~15歲),這種“控制”可以理解為“引導”。父母會開始教育孩子待人處事的道理,也會送孩子去學校接受教育,幫助孩子提高情商和智商。這段時間,孩子會有很多很多不問題不懂,有十萬個“為什麼”。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內容非常重要,這些差別在孩子成人之後就看得出來。這段時期主要是父母“引導”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間幾乎沒有衝突。比較能體現父母“控制慾”的行為,應該就是強迫孩子去報各種興趣班了。美其名曰“為你以後著想。“”贏在起跑線上”。在孩子的少年時期(16~21歲),這種“控制”可以理解為“教育”。這時候的孩子已經進入了叛逆期,一方面對周圍的世界有著很強的好奇心;一方面又進入學習壓力特別大的中學學習。對父母的態度就是“管太多”和“不理解”。但由於少年學習的課本知識跟自身的社會生活很難相通,想反對父母的時候,根本說不出個所以然,所以吵架也只是發脾氣吵架,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溝通,更談不上辯論。類似“學生不能談戀愛!”“學生不能玩電腦遊戲!”這種問題,學生永遠都理論不過家長和老師校長。而且這時候的孩子一無所有,他們只有透過高考才能稍微證明自己的能力。這個時期,孩子跟父母一樣,都為了高考努力。雙方在學業上產生的矛盾都能化解,在生活上的矛盾都是次要矛盾,不會進行深層次的探討。所以這段時期孩子也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控制”,最多隻是”關愛“和”教育“。在孩子的成人時期(22歲之後),這種“控制慾“導致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矛盾就開始爆發了。在中國經過十二年教育的孩子,基本都是遵循唯物主義,崇尚”民主“和”科學“,並且在大學期間把知識進行系統化和深化,慢慢有了自己的”三觀“,對父母的那一套”知識“和當今社會的現象開始進行思考。當孩子大學畢業後,就會開始進入社會並面對一系列的“選擇”,而父母也會跳出來,干預孩子的選擇。在父母看來,是“為你好“;在孩子看來,是”控制“!最常見的矛盾就是:工作和人生伴侶的選擇。其次是買房買車和生活方式的問題。其中最可笑的矛盾就是對我們選擇人生伴侶進行干預。我們想找一個彼此相愛的人共度一生;當我們想有個家的時候,我們會有結婚的念頭;當我們想有寶寶的時候,我們會開始備孕。而父母的意志是:找一個門當戶對的人,時辰八字合得起的人;年齡不小了,該結婚了;趁媽媽還年輕,趕緊生孩子,幫你們帶孩子;趁爺爺奶奶還健在,趕緊生個孩子;生多少個男孩女孩都幫我們想好了。父母的這些意志,幾乎每一項都嚴重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我身邊有很多談了五六年的男女朋友,因為時辰八字不合適,而被活生生被分開。父母的這些意志,我們很難去說服他們,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講道理。他們只會用“習俗”“孝順”“你還小你不懂”等理由來讓你屈服。父母的這些意志,都是他們強大“控制慾”的體現。作為孩子的我們,只能在“家庭”和“自己的意志”中選擇一個。父母根本意識不到這些意志是病態的,他們只會覺得這是對孩子的關愛。另一方面,父母的人生閱歷、經濟實力都遠超過你。換句話說,你並沒有證明你比你父母強大。社會上都是強者控制弱者,這個道理一定程度上在家庭中也是適用的。所以要削弱或者消除父母的控制慾,基本不可能。那麼只能試圖擺脫了。如何擺脫?離開他們。其實面對父母的控制慾,最好的辦法就是一方面平時遇到問題試圖跟父母溝通並說服他們;另一方面就是快速提高自己的經濟實力,碾壓他們。但在如今的社會壓力下,在中國的很多地方的習俗氛圍中在太難了。在很多問題上,是沒法跟父母正常溝通的。唯一能輕易擺脫父母控制慾的方法,就是離開他們。
-
7 # 點燈人經典童書
碰到控制慾太強的父母,孩子過的幸苦,家長也辛苦。
在小的時候,如果父母嚴格控制我,要我必須如何如何的時候,那沒有辦法,只能是哭哭啼啼的自己難受。很多事情,過了一二十年,心裡都會有陰影。
長大後上大學,特別是工作後,慢慢學會了和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
其實所謂的控制,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彼此缺乏合理的距離,沒有了邊界。
消除父母的控制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說在某一兩件具體的事情上,該如何做。
想逃脫控制慾強的父母,首先的一點就是讓自己獨立起來,無論是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不能再依靠父母,而是靠自己。
第二點,就是讓自己足夠優秀。一個真正優秀的人,平時的言談舉止,說話辦事,都會有一種無形的氣場,讓別人不好控制。
還有一點呢,就是和控制慾強的父母,平時就保持一定的距離。不爭不吵,該做的事情都做,但是能自己做主的事情自己做主,很多事情就不要讓父母知道。
人活一世,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活出自己!
-
8 # 果果愛分享
離家出走,我經常這樣,不過那個年代的人都很淳樸,去誰家都可以找吃的。有一次直接跑到了離家五六十里的地方,從早晨八點多一直走到晚上天黑,中間在路邊睡了個午覺,怕被家人找到,專挑山路小路走,晚上去一戶人家找吃的,人家騙我問家裡電話,我不肯說,但是告訴他們了外婆家的地方和姨家名字,沒想到是同學,我就被表哥接他家去了。記得那家的婆婆晚上還摟著我睡覺,叫我不要怕,幸好遇到好人了,不然現在在哪裡還不確定呢。
-
9 # 而立未央
是誰剝奪了我們本該擁有的能力?
今早,廚房發現了老鼠的蹤跡,終於有你的用武之地了,真是養貓千日用貓一時。去吧皮卡丘!
諷刺的是幾輪下來,貓咪以0:3的戰績直接被老鼠 K O 最後放棄治療的它選擇了抱頭貓竄。
我家的藍貓平時生龍活虎,恨不得連我都想抓上幾道,咬上兩口,竟然不敢直視一隻體型還不及它十分之一的老鼠。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千百年來的大哥,如今卻淪落到了這番田地?
貓抓老鼠,狗吃骨頭原本是動物的天性,而如今,老鼠抓貓,狗吃骨頭得胃癌等等都與人類的過度干涉有著直接的關係。
這不就是父母對我們所謂的關愛造成低能兒氾濫的社會現象嗎?
1
阿姚思維敏捷,處理任何事情,鬼點子最多的總是他,人緣也相當不錯,鐵哥們兒一抓一大把。
但就是人矮了點,黑了點,現在肚腩大了點。(導演這段掐掉,別播)他這樣的年輕人在我們朋友看來,本該去外面闖出一片天的。
只可惜父母控制慾太強,為他規劃好了一生,先是送他去了個國企,成天干著機器人般,重複性的勞動。後又辭職去給開公司的叔叔做司機,一天到晚開著車三個公司來回跑。如今正託關係去機場做地勤,幾年下來東西沒學到什麼,大好的青春全都荒廢了。如今的他也不再反抗:地勤就地勤吧,機場也挺好。
你決定不恨了,也決定不愛了
我們被關在富麗堂皇的牢籠裡,十幾年如一日的接受著父輩們穩定和靠譜的思想洗腦而日漸褪去了原有的光澤。
把你的靈魂關在永遠鎖上的軀殼
2
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小陳原本是個有思想,積極樂觀的青年,卻因為感情和工作與父母產生了分歧,如今被逼出了焦慮症,每天鬱鬱寡歡,對生活充滿了失望。
小陳是個90後的年輕人,畢業之後一直想從事網際網路工作,可父母極其反對,認為做網際網路的都是騙子,成天嘮叨現在外面騙子多,今天新聞又有個大學生被傳銷組織傷害了。
必須留在爸媽身邊,安安穩穩給你找個傳統行業做做,娶個老婆生個娃,省的我們一天天的瞎操心。
堅決不讓他去北上廣深杭,出去了誰給你洗衣服,總不能天天吃外賣吧。租房子多危險啊,萬一合租的是壞人呢?生病了身邊沒人照顧怎麼可以?balabalabala
感情上也是一樣,小陳找了個異地的女友,女孩很懂事,也跟我們這些朋友很聊得來,在我們看來挺合適的一對。
可雙方父母都堅決反對,以不是本地人為由,不同意雙方交往。可我們都知道兩地其實並不遠,動車一個小時,開車兩個小時就到了,這哪算遠?完全只是父母想捆住子女在身邊的藉口。是愛的綁架。
由於父母處處干涉,20年來,大大小小任何選擇都替小陳一手包辦,讓他完完全全活成了自己人生的旁觀者。
如今的他早已過了逆反期的年紀,反而更加厭惡父母的干涉,什麼事都不肯告訴父母,不跟父母商量,交流也漸漸變少,越來越焦慮,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就是身處一地,心隔萬里嗎?
內心早已在兩個世界
父母總把身為子女的我們想得太無能,太脆弱,其實我們早已擁有了豐滿的羽翼,能夠獨當一面。
即使前方是萬丈深淵,我們也總能透過自己的努力克服重重艱險,站上人生巔峰。
可在父母眼裡我們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永遠離不開他們的保護,沒有了他們,就無法獨自存活,吃飯穿衣成了問題,出行交友處處危險。
不斷剝奪著我們本該擁有的能力,阻礙著我們逆風飛翔,千錘百煉成為國之重器的機遇。
爸媽,請還我一個精彩紛呈的人生吧,即使等待我們的是無數次失敗,即使會遍體鱗傷,也不想成為你們呵護下的那個身堅智殘,四肢健全的廢人。
其實父母總在不知不覺中對我們持續投毒,這種以愛之名的毒藥叫做:我們都是為你好,爸媽是不會害你的。
解決辦法
面對他們的過度干涉,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深思熟慮,自己的決定是不是正確的,一經肯定就馬上行動,來個先斬後奏,畢竟父母的思想總是有失偏頗的,以為任何有可能傷害我們的事情都是罪大惡極,其實並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嚴重。
就拿我養貓來說,從小就懇求他們讓我養寵物,可他們就是不肯,於是我現在工作賺錢了,上個月果斷買了一隻貓,帶回家的時候爸媽都驚呆了,有你沒它,有它沒你。至於嘛,不就是一隻可愛的貓咪嘛,又不是老虎。
一段時間過去了,他們漸漸感到並沒有他們想象中的滿地屎尿,一屋子臊味,也沒有啃沙發偷飯菜。小貓在不知不覺中反而給他們帶來了不少歡樂。
如今,爸媽每天咪咪咪叫得比我還親,還主動給貓喂糧喂水,端屎端尿的,簡直判若兩人了。
他們的思想是有侷限的,總把沒有經歷的事情想得太過危險,以主觀意識控制你的一切行動,企圖你不受任何傷害。從不曾想過,溫室裡的花朵永遠無法直面殘酷的社會。
千萬不要妄想和他們講道理,你會因為一個3歲小孩的言論而徹底顛覆價值觀嗎?只有事實可以證明一切。
行動起來,肯定自己的選擇,不管結局會怎樣,現在做的任何決定都是最正確的,讓爸媽看到他們是錯的,我們已經長大,已經能夠獨立思考,有是非觀念,也有能力承擔。這時候,他們更應該擔心別人家的孩子,因為我們也將成為猛獸,不再是那個躲在襁褓中任人宰割的羔羊了。
-
10 # 與詢心理
不知道你有沒有讓父母切實瞭解到你對於他們的控制是感到痛苦的?可以對他們坦白,甚至哭訴。
我也奔三了,本來一直在外地上學工作有十多個年頭了,年初剛回家常住。前段時間我說要一個人出去玩三天,我爸開始不同意,說很不放心。我說我快三十了,在外也這麼多年了,不需要擔心,而且,等我到四十了你還要這麼管我嗎?以後你走了又有誰來管我?
其實我爸這個不算是控制慾強,只不過是稍微擔心過度,因為後來我再出去,他就不會這樣了。因為我爸高血壓,我說那些話的時候,很平和,也很誠懇,沒有任何激烈的反應,有刻意表現出我不被理解的時候的無奈感。或許可以視你父母的性格、情緒和身體狀況,可以不針對某件具體的事來發洩一下自己內心的痛苦,讓他們意識到他們自認為對你的好,實際上讓你很難過。
如果他們說『我這是為了你好,你怎麼不懂得我們的心意呢』,可以給予肯定的答覆——哪有不疼孩子的父母。再表達出你想要獨立自主的意願,和肯為以及能夠為自己所做的選擇負責的態度。
也許不能一蹴而就,但至少可能會在他們心裡植入這麼一個意識,就是開始認識到,他們對你控制太多,會讓你痛苦,並不一定對你有好處。然後潛移默化吧。
回覆列表
大
控制慾太強的父母,是為孩子做得最多也最累的那一些父母,同時,他們也是最易侵擾到孩子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父母。父母把自己的慾望強加到孩子身上,就會讓孩子感到被“入侵”,出於個體存在的本能,孩子將會用殼“包裹並封閉”住內部那個自由自在自主的自己。因此,孩子也就變得屈從而缺乏鮮活的生命力。
這樣的父母和孩子,在我們身邊,俯拾皆是。
我的一位前同事,是個年輕的小夥子。在公司裡非常努力,但是為人處事總有些欠考慮,衝動,與同齡人相比,身上總顯得稚氣、“單純”。後來熟悉後得知,他有一個大包大攬的媽媽。這位操勞的媽媽家務全自己做了,家人孩子的衣食起居無不悉心照料。與此同時,媽媽管他也很嚴格,死死地控制住了他的生活。如他自己說的:
我下班了,要跟朋友晚上出去玩,就必須得和我媽打個電話,報備下,如果她答應了,我才能去赴約。不答應的話,我就得馬上回去。有一回,跟朋友一起玩得晚了些,我媽就說,你怎麼還不回來,我心臟難受死了。我當時在開車,聽了我媽的話,心理就莫名煩亂,就開始亂開車,差點出了意外。我爸近些年來身體不好,我也希望自己能夠更強大些,為家裡分擔,我還想搬出來獨自住,讓我媽少照顧一個人。可是隻要我在家裡待得時間少了,我媽就會在我面前哭,怪我不孝順。我若是花錢送女朋友一些禮物,我媽也會過問……
正是年輕有為的時光,他卻一直為了如何處理好和父母的關係,如何周旋於媽媽和女朋友之間而煩惱,甚至自責。回到家,他覺得缺少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間。當他離開家,媽媽又會開始指責他“不孝順”,甚至以自己的身體健康做要挾。他找的每一個女朋友,媽媽總好像不能夠滿意,甚至經常有敵意。為此,他曾難過地說:
我是個沒有人格的人,我沒有辦法為自己做主。
從心理學角度說,這是一個和媽媽未脫離共生關係的孩子。媽媽一直把他當做小孩兒看待。他認同了媽媽的評價,屈從了媽媽的控制,一直以一個孩子的姿態而存活,稍有想要長大的意願,內疚指責各種道德壓力就接踵而至。他未真正長大過,所以,如何在生活的其他領域中顯得“成熟”起來呢?就是這樣,他配合著媽媽的控制,沒法變得更好(真正長大、與父母分離)。因為“好了”(與父母分離),媽媽不放心。
我還認識一位女性朋友。她也有一個非常強勢的媽媽。家庭中,媽媽說一不二,且對丈夫孩子擁有無休止的不滿、指責。於是,好脾氣的爸爸成為了一個被排斥的邊緣角色。直至最後,爸爸被排擠出了這個家——父母離婚了。至此,媽媽仍然在女兒的耳邊,不停地在埋怨,她的父親,如何如何不好。媽媽對女兒說的最多的話是:“你不能這樣……你應該那樣……你可別像你爸那樣……”這個女孩長大後,很難與人建立親密關係,遲遲不敢走入婚姻。因為母親的控制,早已將她畫地為牢,困在一個促狹而孤單的模式裡了。
是的,控制慾過強的父母,往往對應的就是過得不太好的子女。在這樣的親子關係中,父母揮著“愛”的大刀,傷害著無法設防、無處可逃的孩子的身心。
我曾在靜觀育兒上分享過一篇文章:養孩子,最難的是不打擾。對於控制慾太強的父母,尤其需要學會這一點。控制慾太強的父母,似乎總有一種擔心:如果我放手了,那不就成了放任不管了嗎?孩子不就會變壞了/遭遇危險了嗎?
對此,我有兩個建議:
放手,而不放任
要減少控制,做到“放手”而不“放任”,的確是需要把握火候的。
相反,若孩子想要離開之時,你負氣地說:“好吧,你自己走吧,走了就別再回來找我!”再或者,孩子離開了又想要回身找你時,你冷嘲熱諷地說:“當初不是你自己要走的嗎,怎麼著,還是不行吧,離了我你怎麼辦!”這些,就都是控制。
再比如,針對孩子的學習,父母放手,其實並非完全不管不顧。而是與孩子商定好基本的規則/日常行為習慣,提供必要的物質支援,對孩子的進步給予及時認可,引領孩子見識更多的外部世界、促進孩子的學習熱情等等。具體題目如何做,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是否做錯,考試成績如何,更喜歡哪一門功課,更偏好何種興趣愛好,等等,都是孩子自己的事,交由孩子自己做主即可。這就是放手,而不放任。
相反,若父母像監工一樣,360無死角監督孩子的學習,甚至把學習變成親子角力的戰場,充滿各種威逼利誘,那麼,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入侵”,就是控制。
在整個過程中,父母需明白,孩子和我們是平等的。我們做父母的,有權給孩子必要的建議、引導、支援,而孩子,同樣有權採納或者拒絕我們。保證這一點,親子間的控制,就會少很多。
父母需學會釐清“界限”,分清“你”和“我”
曾有一位媽媽焦慮地問:
羅老師,我女兒讀小學,我發現她做題馬虎大意,寫作業也會偷工減料。為此,我反覆跟她強調,甚至忍不住發火,可是還是沒用。我知道,我總為這個跟她發脾氣,對她對我自己都不好,可是,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求助!
這顯然是個界限不清晰的媽媽。
每個個體活著這個世上,都是獨立的,為了更好地存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界限”。就好比,一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國界。人亦如此。對於身體而言,面板就是我們抵禦外部環境和各種細菌侵襲的第一層界限。同樣,我們的心理也有自己的一個界限。正是這個隱形邊界的存在,才讓我們會對某些事,某些人更有感覺、更富熱情,而對某些人和事則無感。
對於上面這位困惑的媽媽而言,她在界限問題上,犯了兩個錯:
第一,她突破了女兒的邊界。因為,她對女兒的學習方面的事情,反應太激烈了。如上一段落地提到的,孩子的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也許恰恰是媽媽的過激反應,才像放大鏡一樣,把孩子的學習變成了一個“大問題”,甚至固化了下來。
這位媽媽,她的早年應該就是在不清不楚、互相侵犯的界限關係中長大的。要想這種糟糕的模式不持續下去,必須要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進行自我成長。
最後要提醒,那些為了孩子的“各種問題”而困擾的父母,請覺察,是否問題背後,不過原則自己的“控制慾”在作怪?育兒先育己。若不然,糟糕的模式還將會一代代複製下去。這就是所謂的“代際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