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鄭開欣帶著5歲的女兒在國貿玩耍,一個年齡相仿的小女孩湊到女兒面前說:“我叫Lucy,你叫什麼?”女兒回答:“我叫Eva。”於是兩個人開始玩耍。這時,旁邊另一個男孩子也想要加入,但是得知對方沒有英文名字後,Lucy拉著鄭開欣的女兒跑開了。、
7
回覆列表
  • 1 # 咖啡康塔塔

    我們上的是雙語幼兒園,外教每週有課,省會城市全國連鎖民營園,月保教費2400,是這個城市私立園正常價格,不是高檔園、貴族園,這裡要求每個孩子都起個英文名,便於英語課的交流,沒有任何其他意義。

    就像三十年多前,中國剛引進外資企業,為了方便溝通,中國職員都要起個外文名一樣,僅此。

  • 2 # 葉之輝

    給小孩取英文名,並不是衡量中產的標準。

    這裡主要是受近期的一些節目影響,明星效應,特別是親子節目。其實給孩子取個英文名字並沒有什麼錯,錯在家長認為孩子有英文名,非常了不起。

    這種不正確的價值觀,直接傳輸到孩子。孩子灌輸的一個思想,就是等級身份證。就像現在的學生一個用功能機,一個用蘋果。用蘋果的人都不喜歡和用功能機的人一起玩。同樣的道理,有些家長都認為沒有英文名字的小孩,無論是家庭背景還是教育背景都比自己低一個等級,從而把這個思想灌輸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他們會直接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和沒有英文名字的孩子一起玩。

    所以我作為教育媒體人,我要向世界呼籲:你可以認為自己孩子有英文名字非常了不起,但你沒有資格瞧不起那些沒有英文名字的人。自己怎麼想是自己的事,但你不能影響到周圍的人。取英文名字只是為了讓外華人更容易記住,並不代表什麼。更何況現在外華人到了中國,都說漢語,你一個華人還取什麼英文名字?說簡單點你這叫作死,往大了說你這叫崇洋媚外。

  • 3 # 小魚說妙招

    “素質教育”可以且正在成為實現階層固化和階層世襲的隱蔽工具。

    “在一個商場,有位小朋友找同伴玩耍,因為沒有英文名被拒絕了。而英文名意味著小朋友已經開始到補習班學習英語了。據瞭解,那位家長每學期要為孩子花2萬5千元。

    這和上次成都的一些家長“每年花費4萬元讓孩子上國學班”是一個道理。學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花錢上補習班這件事本身。

    在有些家長那裡,這已經變成區分階層的一個標誌:我捨得花錢,我花得起,這讓我和你不同。”

    問題一:為何會出現補習班?

    假如現在的學校能達到理想的小班教學的條件:

    老師有充足的時間給每個學生指導,老師的教學水準足夠優秀;

    分層教學可以實現,每個學生可以得到最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案;

    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狀況能充分理解,也提供了儘可能的支援。

    很明顯,現實比我們想象得還要骨感。早有教育理論證明,學生之間的資質是不同的,適合的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補習班出現的根本原因在於,家長希望孩子得到因材施教的培養。

    問題二:補課班都是誰在辦?

    一般情況下,家長可以來學校登記資訊,家教中心作為中介,會幫助聯絡持證大學生去做家教。一旦快到暑假,形形色色的補課機構就來招聘在校大學生了。

    大學生補課,優點在於年輕熱情便宜,缺點是他們沒有經歷學校教學,只懂知識,不懂應試。有些大學生看到了補課商機,自己做中介,聯絡家長和老師,租場地辦小班。這樣,有小班教學,也有一對一,老師都是一本學校的大學生,費用便宜,時間機動。

    問題三:補課班到底公不公平?

    其實,自控能力很強的學生,不在乎補課與否;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也沒有條件去補課。

    但是,教育資源不均衡,大城市的師資就是比小鄉鎮的優秀。所以,有條件的家庭,把孩子往大城市送。教育實際上也是綜合條件的較量。至於公平與否,三代才可以培養出一個貴族,父母在教育上的資源和眼界往往決定了孩子的成長。

    每個人都明白,我們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補課班只為少數有需求的孩子開辦。

    所以,這就導致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相比於成績稍差的學生,學霸上輔導班更有效果。

    第一種是學渣,他們要麼是被家長逼的,要麼是找個心理安慰。這類學生在學習的積極主動及自控能力上非常差。所以,如果自己的孩子壓根不想學習,去多好的輔導班都沒用。

    第二種是中等水平的學生,他們智力、自制力一般。成績能否提高,只能看學生的智力和自制力佔用的百分比。但是,這類學生有很高的可塑性,補習班值得一試。

    第三種是學霸。學霸的自制力以及聽課效率非常高,老師備課容易做到計劃性。另外,這類孩子需要的是方法以及思路的點睛,而輔導班老師的優勢是擅長解題思路及方法的研究。相比起來,學霸更應該去輔導班,是錦上添花。

    有人反駁“補習班現象是教育畸形的產物”:

    “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僅僅依靠學校教育想達到成為學霸的效果幾乎是不可能的,必然需要家庭的額外投入,而且這個趨勢只會愈演愈烈而不會緩和。

    至於補習班現象是不是教育畸形的體現,這還算不上,因為教育本來就是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面共同的責任,現在只是三者的比例發生了一些變化而已。

    現在的輿論導向也逐漸向家庭教育更重要這方面引導。以後孩子的教育,更多地還是會比拼家庭的實力和投入。這是一個比較殘酷的現實。”

    教育是一種特殊的市場。補習班的出現,滿足了有需求且有金錢的部分學生家長的願望,不能稱其為不公平。但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在職教師向補習班流動,這些現象都不利於學校教育的發展。

    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各式各樣的消費行為來定義自己的“身份”。開賓士的,可以鄙視開桑塔納的;讀私立學校的,比公立學校自豪。

    教育是家庭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孩子的課外時間和補習班緊密相連,這看似攀比的習氣,實質上是家庭焦慮的又一特寫,是家長用消費模式來讓自己安心的行為表現。

    畢竟,如果眼睛只會一味向上看,註定也會迷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上幼兒園,老師總是和家長說孩子好動,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