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瞭解大米的歷史發展
6
回覆列表
  • 1 # 十月稻田小稻哥兒

    在中國,人們見面打招呼是這樣的

    “早上好,吃了嗎”

    “中午好,吃了沒”

    “晚上好,吃了嗎”

    從日常的問候就可以看出

    華人對於吃飯是24K真愛

    而米飯作為餐桌上的常駐選手

    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01

    遠古——用野生稻穀裹腹

    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在打獵時

    採摘湖邊溼地上的野生穀粒來試吃

    發現它口感雖差,但是能填飽肚子

    這就是已知的最早出現的稻屬植物

    神話裡說神農“嘗百草、辨五穀”

    反映的可能就是遠古時期

    我們的祖先將野生稻穀馴化成糧食

    這一段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02

    河姆渡——不帶殼的家養稻

    經過了口嚼全稻穀的遠古時期

    生活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先民

    用杵臼發明來分離穀殼與米糠

    考古發掘其遺址中存在的稻作證據

    也說明他們已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

    並開始把稻米作為主要的日常食糧

    考古資料顯示,長江中下游是中國水稻的起源地

    03

    春秋戰國——上檔次的蒸飯

    這時種植水稻已超過10種

    但是受種植面積和產量的限制

    稻米依然是貴族們的專屬食物

    “蒸飯”也成為一種上檔次的吃法

    先把米在鍋中煮到半熟撈出

    再放到蒸鍋的簞子上,蒸熟

    蒸好的米飯,粒粒分明不沾黏

    參考《詩經》—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餴饎

    04

    秦漢——大眾食品乾飯

    到了秦漢時期

    人們更重視菜餚的烹製

    所以對主食的要求較為簡單

    最常吃的是一種沒有水分的乾飯

    就是把蒸熟的米飯曬乾

    變成沒有水分乾飯後,放進陶罐

    吃時再放湯水,隨吃隨取十分方便

    參考《釋名·釋飲食》—飯而曝幹之也

    05

    魏晉——最愛“白“米飯

    魏晉時期的名士不僅重視儀態

    對待稻米也要精細淘洗

    不論冬夏,都用溫熱水浸米

    泡約一頓飯功夫後再用手搓

    水冷後倒掉,再用冷水淘

    再搓,直到米發白為止

    這樣反覆淘洗做出的飯

    飯色潔白,無異清流之米

    參考《齊民要術》—治早稻赤米令飯白法

    06

    唐宋——花式米飯

    來到大唐盛世

    單一的米飯已經不能滿足

    開放又挑剔的唐朝人民

    米飯開始進入深度開發的時期

    根據配料不同,人們做出青精石飯

    蟠桃飯、金飯、玉井飯、盤遊飯

    二紅飯、石髓飯、大骨飯、淅米飯

    ……

    對食物的更高追求,讓美味更加百變

    07

    明清——貢米飄香

    等到了明清時期

    水稻品種日益豐富

    但是受制於種植技術

    國內大米的總體產量仍然

    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人口需求

    也正是因為這樣

    一些優質產區產出的優質稻米

    開始成為了朝廷的御用貢米

    五常大米更是其中佼佼者

    甚至讓慈禧太后感嘆

    “非此米不能食”

    到了現代,遵循優質稻米品質先行的理念,十月稻田優選的五常大米選擇寒地谷種,自建種植基地,科學管理,採用有機種植法保證每一粒大米,從育種到收割都能得到最科學的管理,成就“谷”子裡的五常味道。“飯之甘,在百味之上”這幾千年的稻米變遷史是社會發展的不斷折射也是人們探尋美味的不變初心所以歷史的觀光車到站了也希望小夥伴們回家後都能吃到熱乎乎,香噴噴的大米飯~

  • 2 # 湖北餓胖

    大米的歷史故事

    康熙皇帝,即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這位中國歷史史上在位最長的封建皇帝,不僅是一位少有的賢明君主,還是一位“農業專家”。康熙皇帝十分重視農業的科學實踐與研究,許多名貴的糧食品種或多或少與他有關,一些則因他而名揚天下。

    御稻米

    御稻米“生自苑田”,在中國南北方均有種植,色、香、味俱佳,且有養身、補血、健身功效。據《授時通考》卷二記載:“聖祖御製,豐澤園中,有水田數道,布玉田穀種,歲至九月,始刈獲登場,一日循阡陌,時方六月下旬,穀穗方穎。忽見一科,高出眾稻之上,實已堅好,因收藏其種,待來年驗其成熟之早否。明歲六月時,此種果先熟,從此生生不已,歲取千百……”康熙在得到此稻種之後,非常歡喜,精心收藏,作種培育,擴大種植。

    由於這一優質稻米品種具有早熟的特性,品質好,適宜北方地區擴大種植,也可使寒霜來得較早的東北地區栽培,對發展稻米生產,讓北方人吃上大米具有一定意義。“當夏秋之交,麥禾不接,得此早稻,利民非小。”康熙六十歲時,曾以歡悅心情,揮筆寫道:“四十餘年以來,內膳所進,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紅而粒長,氣香而味腴,以其生身苑田,故名‘御稻米’。”康熙不把“御稻米”視為皇家專用,提出“願嘗與天下群黎共此嘉穀也”,積極在各地推廣種植。後經過勞動人民長期培育、推廣,“御稻米”在中國的吉林、江蘇、浙江、安徽、福建等省已均有種植。(資訊來源:誠鄰糧食Neighborly food)

    胭脂米

    河北省豐南縣玉蘭莊一帶,靠近陡河岸邊有片粉紅色的胭脂地,產有一種“胭脂米”,粒呈橢圓柱形,內外均暗紅色,順文有紫紅色線,煮熟之後,異香撲鼻,味道極佳,且回鍋三次,色香猶存。由於每回鍋一次,米粒伸長一次,色澤愈豔,餘香無窮,故稱之“三伸腰”米。

    西夏貢米

    地處銀川平原的寧夏青銅峽市生產的“西夏貢米”,質地純正,潔白晶瑩。做成米飯,柔軟、香甜可口。蒸飯時,香味濃郁,沁人肺腑;米飯盛人碗中細膩油亮,猶如珍珠。飯粒間似散若連,食人口中即刻散開,給人一種粘而不膩,滑潤爽口之感,齒覺柔軟並有彈性。且具有較佳的滋補作用,常食可平調五臟,補益中氣。

    據傳,清代康熙年間,地方官員每年選上好大米貢奉皇家,康熙對此米大為讚賞,從此年年貢奉,故稱為“貢米”。

  • 3 # 信陽本地茶農小方

    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在1993年,中美聯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巖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12320±1200—14810±230年。[3]水稻在中國廣為栽種後,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

    史記中記載大禹時期曾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裡,還命令后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餘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

  • 4 # 關昊彤海棠庭軒

    從物種分佈來看,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亞洲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是雲南地區。湖南道縣與江西萬年縣考古發現在約一萬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種植食用,新石 器以前人類應該是口腔咀嚼全稻原谷。在長江下游發掘的河姆渡遺址中存在稻作證據。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長江中下游河姆渡文化在約七千年以後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杵臼發明被應用,人類知道清理分離不益食的穀殼與米糠。此後不久應該發現用水淘洗是一種更高效的去雜清理工序,淘米工序的高效去菌除氧化糠層及塵埃功效至今人們仍在延用,杵臼制米裝備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仍有使用。十九世紀未輥式米機被髮明,碾米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二十世紀中期噴風米機問世,碾米效果得以較大的改善。二十世紀後期制米技術快速發展,光電色選自動清理水平不斷提高,加之北方寒地粳稻種植的不斷擴大,1988年免淘米在黑龍江省大慶市糧食局第二制米廠規模生產。1989年50噸/天生產線上馬。1998年超低溫去菌除塵技術被應用,勿淘米被髮明,1999年第一代勿淘米在北大荒集團肇源制米廠生產。2010年“米珍”的產品專利發明標緻著大米加工進入了新時代。2011年“米珍油”和“脫脂米珍”被髮明。2012年11月中國大米的產量為1138.7萬噸,比前一年同期增長29.56%,與上個月環比增長了13.79%。1-11月中國大米的累計產量達9637.9萬噸,與前一年同期累計增長21.97%。中國糧食進口量將繼續增長,預計全年糧食進口量將超過6000萬噸,全世界出口的大都有一半將運往中國。以2011年中國糧食總產量57121萬噸計算,2012年進口的糧食總量將佔到中國糧食總產量的10.5%以上。中國人口中有65%以水稻為主食,水稻在國家糧食安全中的地位舉足輕重。2010年中國糧食種植面積1098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89萬公頃,而水稻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約佔糧食作物面積的30%以上。2010年全國大米產量8244.4萬噸,同比增長30.5%。隨著中國城鎮化程序的加快,未來至少仍將有兩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城鎮大米需求將大幅增長,城市消費結構改變,將間接消耗更多的糧食。中國大米行業的發展步伐相對於其他行業來說規模小、組織程度差。大米加工領域主要以小生產、小作坊、小商販為主,少有大型品牌企業和領軍企業,市場集中度較低。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深入,中國巨大的市場消費力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大米品牌的進入,國內大米市場的競爭將會日趨激烈。品牌消費時代的到來催生高階大米行業。中國消費者正從日常消費品時代步入品牌消費時代,加之媒體對“毒大米、陳化糧”事件的頻頻曝光,更大了人們對發大米的安全和品質的注重,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日益顯著。社會怎麼了啊?!讓人沒有安全感,以前人的道德品質好,可以信任,人的道德品質與他們製造銷售的商品原料一樣。所以人們越來越真切的認識到一個道理,“只有自己種植的蔬菜、水果,自己養殖的獸牧禽,質量與品質可以信,自己做的食品吃著才放心”。

  • 5 # 劍茗話旅行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對人類的發展做出了最大的貢獻,其中大米的發現和開發就是最突出的貢獻。據考古工作者研究發現,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開發種植大米的國家。

    大約五萬年前,在中國雲南省就有使用野生水稻的痕跡,這是中國考古工作者最大發現。大約7000年前,在中國浙江省餘姚縣大姆渡就有種植水稻的遺蹟,這是人類史上的奇蹟。

    大約到了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中國水稻已廣泛種植,面積己遍佈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而後北傳北韓、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公元 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隨後經過社會變遷,朝代更替,人口的增加,中國己成為世界上種植和引進水稻最多的國家。宋代時,水稻已成為老百姓的主食。為滿足華人的需要,首次從越南引起占城稻大米,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引進暹羅米,暹羅就是泰國,因泰國生產大米比中國大米便宜的多,而康熙聖喻大量引進,直到現在泰國仍是中國的大米進口國。

    在中國水稻大米發展史上,有兩個人貢獻最大,一個是清朝的康熙皇帝;一個是當今著名科學家袁隆平。康熙皇帝被歷史學家譽為"農業專家",他不僅帶頭種植開發御稻米,號召大江南北種植,還親自賜名和推廣河北豐南產的胭脂米和寧夏青銅峽產的西夏貢米。使中國的大米出現了許多優質品牌;而中國當今科學家袁隆平發明了優質雜交水稻,大力提高了水稻產量,為中國的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獲得了中國科學大會一等獎。贏得了祖國和人民的廣泛讚譽。

    在中國南方儘管是大米主產區,但由於受氣候和生產週期的影響,優質的大米主要集中的北方,北方其中尤以東北大米為最佳。黑龍江,是中國最大的商品糧輸出基地,素有北大倉之稱,盛產東北米,有旱澇保收的黑土地做後盾,再加上天公做美,近年來糧食產量節節攀升,亞洲最大的糧庫就在黑龍江的三江地區。

    吉林,除了高麗參,大米應該是這個省份最為出名的東西了。每年的產量在中國也是能排的上號的,代表品種最出名的是“超級稻”。

    遼寧,盛產大米,盤錦大米更是名氣遠播,但是由於遼寧人口較多,所以在糧食外運方面,他的量不及黑龍江和吉林,但是,遼寧米的口感在這三個省當中應該算是最好的了,如果要排名的話是遼寧排在第一. 吉林次之 ,然後是黑龍江。當然這是從大宗米的質量角度來說這個事。這三個地方有幾種優質米是不相伯仲的,如黑龍江五常的”稻花香2號”,吉林“超級稻”,遼寧的“鹽豐”等。

    那麼,好吃的東北大米是怎麼來的呢?

    東北大米發展時間不長,僅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中國現今的北韓族人功不可沒。從1860年代開始,到1910年間。為了躲避當時統治階級的暴政,饑荒以及貧困,北韓高麗農民和工人跨過了鴨綠江、圖們江,逃難到了中國延邊、俄羅斯遠東荒地。面對北韓人的大規模遷徙。當時被鴉片戰爭撬開國門的清政權正風雨飄搖,國庫空虛,還欠了一屁股外債,與其把北韓人拒之門外,不如招徠這些農民來搞農業生產,一起納稅,減輕國家負擔。而這些內部非常團結,很少與外族通婚的北韓人擅長種植水稻。可是我們東北地區雖然黑土肥沃,但多旱地,寒冷乾燥,跟北韓難民的家鄉——溫和溼潤的北韓半島比起來,東北的氣候條件實際上並不適合種水稻。只適合種植玉米、土豆和小麥,當地東北人便搶佔了旱地,把不願意耕種的草甸地、澇窪地租給北韓農民。這些地區主要集中在中朝接壤之延吉 、通化、安東等地。直到20世紀初,一位叫做申友景的北韓移民帶回了日本北海道的“赤毛”稻種,才打開了東北水稻種植的新世界,這樣才有了中國所產的好大米一說。

    另外,小編順便說一下,在我們山西最好吃的大米是晉祠大米。晉祠大米產於太原晉祠一帶,產於西漢,興於隋唐宋,種植達四十里。該大米顆粒長,口味香甜,個頭大飽滿,質地優良,主要得益於晉祠難老泉水,此泉水水溫低,含有明礬礦物質,再加上土地肥沃,適合種植水稻,唯一缺點,產量不大,很難滿足廣大消費者需求。

  • 6 # 鹿鳴

    水稻的起源

    早在7000多年前,在平原地區溫暖、溼潤的長江中下游沿岸,沼澤水塘、溪溝邊,生長著一種約一人高,間匐或散形,長相酷似現在野草的一種多年生植物。長圓形的穎果著生在一起,排列成長穗狀成熟後自然低垂十分容易脫落。這就是現代亞洲栽培稻的祖先——普通野生稻。

    當時,中國原始氏族人能夠果腹的食物並不豐富,當寒冷冬季到來時,食物不足壓力很大。那時的長江中下游比現今更加溫暖、溼潤,非常適合普通野生稻的生存和繁衍。古人類在採集野生稻穀為食的過程中觀察到,自然脫落的穀粒能夠在第二年萌發生長,於是他們嘗試著播種野生的稻穀,又重複了收獲和播種的過程,這是人類馴化、種植水稻邁出的第一步。

    湖南省道縣玉蟾巖遺址、江西省萬年仙人洞遺址、浙江省浦江縣上山遺址中、都遺存了年代超萬年的水稻。浙江省龍游縣的荷花山遺址的土壤剖面中提取的來自一些野生稻葉片和稻殼,這是距今近萬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漸被“馴化”的最直接證據。

    現今,普通野生稻廣泛分佈在海拔30~600m的河流兩岸。中國是野生稻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分佈十分廣泛。中國是亞洲栽培稻起源和多樣性中心,為世界所矚目。

    水稻的傳播

    隨著人類活動和不斷遷徙尋找新的落腳點,原始栽培稻跟隨著人類的腳步,向多個方向、重疊交叉地進行著傳播。從最初的起源地開始,原始栽培稻有的順流而下,地盤逐步擴張到河的兩岸;有的隨著耕種者翻山越嶺,進入新的地區;有的隨商人或漁民漂洋過海,到達其他國家;有的因環境不適,稻種難以萌發生長,傳播道路中斷;有的因環境變化而導致自然突變經選擇出現新的栽培型別;有的在新的地區因環境適宜,得以迅速繁衍。

    到公元前4000-3000年時,中國稻作農業已發展到了長江中下游地區並向北推進到黃河中下游流域。在3000多年以前,水稻北傳北韓,南傳越南。2000年前粳稻向東傳入日本,隨後又傳到菲律賓。在公元5世紀,透過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這就是中國水稻逐步傳播到世界各地的稻米之路。

    水稻的演化

    在漫長的馴化過程中,水稻受到了自然選擇和人為選擇的雙重壓力。發生了適應人類需求的一系列農藝性狀和生理特性的變化。可以說,水稻的演化史就是人類馴化水稻的歷史。在向不同緯度不同海拔的傳播過程中,形成了適應各種氣候環境、豐富多樣的栽培稻種,反過來又加速了水稻的傳播和多樣化。

    秈、粳的分化是水稻最重要的演化,秈稻主要分佈在低緯度、低海拔的熱帶、亞熱帶的溼熱地區,而粳稻主要分佈在較高緯度的溫帶以及熱帶、亞熱帶較高海拔的丘陵山區,陸稻是為了適應缺水環境進一步發生的變異,根據感光度和感溫性的變異,出現了早稻、中稻和晩稻,糯稻是非糯稻演化而來的。

    現代載培與水稻家族

    幼年的水稻,葉片類似雜草,長而扁。有葉耳及葉舌。葉脈平行,中脈明顯,在中肋,邊緣或尖端有時也會有紫色色素。稻子的根像鬍鬚一樣,細、短且多。隨著稻的成長,根的數量會增多,稻株旁也會不斷長出小枝來,稱為“分櫱”。

    一株稻穗約開200~300朵稻花,一朵稻花會形成一粒稻穀。稻花的雄蕊雌蕊,由內外穎保護著。稻在自體授粉時,雄蕊上的花葯會破裂,細小的花粉,隨風飄走,落到隔壁雌蕊上頭。花粉與雌蕊子房中的胚珠結合,進而發育成胚芽。漿狀的胚乳不斷增加,使子房日漸肥大。這就是水稻的種子,也是人類食用和攝取營養的主要來源,外觀上則會看到綠色的稻穀上有細毛,稱為稻芒。現代水稻種類繁多,有的種類能夠適應鹽鹼地,有的水稻畝產量非常高,還有的水稻是稻中巨人,形形色色,十分有趣。

    世界水稻面積

    世界水稻起源於中國。水稻是世界上種植範圍較廣的作物之一,世界有113個國家種植,總面積1.6億公頃左右,面積最大的10個國家依是:印度、中國、印度尼西亞、泰國、孟加拉、越南、緬甸、菲律賓、高棉、巴基斯坦。可以看出,世界水稻生產集中度非常高,主產區集中在亞洲,面積穩中有升。

    世界水稻總產和單產

    世界水稻總產最高的10個國家依次是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孟加拉、越南、泰國、緬甸、菲律賓、巴西和日本,約佔世界水稻總產的86%。世界單產水平最高的10個國家依次為澳洲、埃及、美國、土耳其、烏拉圭、希臘、秘魯、烏茲別克、摩洛哥、塔吉克,全部是非主產國。

    世界稻米消費情況

    水稻是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主食,是保障世界糧食安全的戰略作物。世界稻米的產銷特點是,豐年有餘,歉年不足,豐年居多。世界稻米消費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主要水稻消費國。

    世界水稻進出口情況

    隨著世界水稻產量的不斷增長,出口量整體呈上升趨勢,世界稻米貿易不斷增加,泰國、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美國等國是稻米出口大國。中國在2010年及以前,基本上是稻米淨出口國,2011年起成為淨進口國,此後進口量越來越大,2013年成為第一大進口國,約佔世界貿易量的10%。

    世界水稻產業發展趨勢

    從世界水稻生產變化情況分析,水稻生產總體穩中有增,但增速減緩,面積、單產和總產的年均增長率將下降。

    從消費趨勢看,受人口增長、生活水平提高等多因素作用,預計世界大米消費量仍將持續增加。

    目前,大米進口國主要分佈在亞洲和非洲。從發展的角度看,長期以來,世界大米貿易量持續增加。

    水稻是中國三糧之首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國,總產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還是世界水稻科技強國,不僅僅世界水稻矮稈育種的綠色革命起源於中國,舉世聞名的水稻雜交優勢利用也在中國首先應用於生產。中國水稻的穩定增長對保障國家乃至世界的糧食安全都起著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

    十一 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61)

    大力開展以治水、改土為中心的農田基第一階段基本建設的同時,進行了單季改雙季稻、秈稻(1949-1961)改粳稻等耕作制度的改革,並推廣了有關先進栽培技術,對提高水稻產量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階段(1962-1979)

    繼續選育普及矮稈優良品種,並採用了與之相配套的最佳化栽培技術,在改革生產條件的基礎上,恢復和發展了雙季稻生產。

    第三階段(1980-至今)

    雜交水稻“三系”配套,並配製了一系列高產組合,大面積應用於生產;東北水稻大面積的種植,是中國水稻總產大幅上升,與此同時,由過去只注重單一栽培技術的研究,發展成為利用器官之間的相關生長規律,在不同生態條件下,建立了一些綜合配套高產高效栽培模式,對提高水稻單產起了重要的作用。

    十二 分佈區域

    目前,中國東北的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華南的廣西、福建、廣東,長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蘇、湖北、湖南、江西是中國水稻的主要產區,形成北方稻區和南方稻區。可分為華南雙季稻稻作區、華中雙季稻稻作區、西南高原單雙季稻稻作區、華北單季稻稻作區、東北單季稻稻作區、西北乾燥區單季稻稻作區。常年種植水稻的面積為2860~3000萬公頃,有11個省份超過100萬公頃種植面積,這11個水稻主產省佔全國水稻總面積的81.8%。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大的粳稻主產區。

    十三 產業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總體上中國水稻面積和產量都呈增加狀態,2004年以來,隨著前期積壓的稻穀庫存減少,中國稻穀播種面積和產量開始出現恢復性增長,佔全國糧食總產35%,僅次於玉米居第二位;平均單產6743公斤/公頃。2011年中國稻穀種植面積維持在3005.7萬公頃,2012年稻穀種植種面積在3013.7萬公頃,較上年增長0.7%。2015年種植面積3021.6萬公頃,2016年維持在2013的水平3017.8萬公頃。

    聯合華人口計劃署認為,中國的人口峰值在2030年,人口總量在15億左右,隨著人口不斷的增加,中國對稻穀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鑑於中國稻米價格居高不下,進口稻穀具有價格優勢,進口量不斷增加,給中國稻米生產帶來巨大挑戰。

    十四 未來方向

    人口增長是中國水稻產業發展的原始動力,作為生產和消費稻米大國,2030年中國人口將接近15億,如何保障稻米生產和消費的平衡已經給中國稻米產業的發展提出嚴峻挑戰。在作物生產中,水稻是受水土資源約束性最強的作物,中國水稻耕地面積增長空間不大,從水稻種植的發展形勢上來看,產量增長潛力最大的地方要屬東北地區及江淮地區。

    未來,應該根據國內的需求狀況,堅持生產稻米自給自足;充分利用國際市場來進行稻米貿易;大力提升中國稻米產業化水平;加快水稻產業快速發展加大財政投入,提高產業發展的現代裝備能力;依靠科技進步,提高水稻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支撐能力;培育壯大龍頭企業,提高產業發展的市場競爭能力;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提高產業發展的組織能力。

    十五 發展優勢

    土壤無汙染

    黑龍江稻區全部稻田在10月到翌年4月的180~210天左右的時間裡為休閒、風化、乾燥、凍結時間。水稻本田完全處於非淹水的風化休閒狀態,且大部分實行秋翻地。尤其11~3月5個月時間裡,土壤全部處於凍結狀態,最低溫度達-20-30℃,使大多數病蟲害難以發展漫延。

    日照時間長

    黑龍江稻區,水稻生育旺季,晝間日照時間長達15~16小時,晝間光合作用的時間約佔一天的2/3,夜間異化作用時間約佔一天的1/3。水稻生育旺季的5~8月份的總輻射量佔全年總輻射量的46.8~51.8%,全省5~9月日照時數為1150~1350h。太陽輻射量大,光照時間長有利於幹物質積累,有利於品質最佳化。

    晝夜溫差大

    黑龍江稻區為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晝夜溫差大。水稻生育季節的4~9月份,晝夜溫差的平均值為12℃左右,有利於光合作用的增強和幹物質的積累。夜間的低溫可以降低呼吸作用強度,減少幹物質的消耗,從而提高代謝積累,既有利於增加單產,也有利於提高稻米品質。

    開花受精好

    黑龍江稻區水稻開花授精期的7月下旬溫度相對較高。由於北方粳稻開花時間集中在每日中午,幾乎是每日氣溫最高的時候。北方粳稻開花授精最適宜的溫度為30~32℃,黑龍江省大部分稻區7月下旬晝間高溫大都在26~30℃之間,接近粳稻開花所需的最適宜溫度,基本可以滿足優質稻米生產所需要的開花授精溫度。

    灌漿結實多

    粳型水稻出穗後40d間的日平均氣溫最適宜值是21.2~22.0℃。黑龍江省一、二、三、四積溫帶的廣大稻區,出穗後40d間平均氣溫在19~22℃左右,接近適宜值。全省大多數稻區灌漿結實期溫度均比較適宜,這是優質稻米生產的最有利的條件之一。

    十六 發展階段

    1950~1955恢復建設階段

    隨著農業生產關係變革和生產力的提高,興修水利工程和改進耕作栽培技術等,水稻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水稻種植面積由1950年的10.1萬hm2發展到1955年的17.4萬單產田2130kg/hm2上升到3225kg/hm2。

    1956~1960擴大發展階段

    1956年一年就擴大近12萬hm2,達到29.4萬hm2,1958年急劇擴大到33.3萬hm2,為過去歷史上面積最大的一年,1960年減少到30.9萬hm2。因生產瞎指揮等原因產量不高,1958年單產為2265kg/hm2,1960年單產僅為1185kg/hm2。

    1961~1975下降徘徊階段

    受自然災害影響,農村生產力水平下降,加上水利工程不配套,農田建設不好,田間管理差等,給生產帶來嚴重不良後果,造成面積大上大下、產量不高不穩,生產徘徊不前,1962年面積下降到12.9萬hm2,直到1975年長達14年間基本徘徊在13~18.5萬hm2,單產在忽高忽低,產量不穩。

    1976~1980恢復上升階段

    經過長時間的面積回落,採取有計劃穩步發展的方針,進行灌區整頓和推廣一批先進增產技術,促使水稻生產恢復和發展,到1976年播種面積恢復到23萬hm2,一直到1980年穩定在20萬hm2以上,產量也逐步上升,1980年單產達到3783kg/hm2。

    1981~1990迅速發展階段

    依靠科技進步,大力推廣旱育苗稀植,化學除草等新技術,激發起農民“種稻熱”使水稻出現了突破性大發展,進入了面積迅速擴大,廣位穩定增長的新階段,在1981 年22.4萬hm2的基礎上,1984年達到27.8萬hm2此後每年平均以7萬hm2的速度持續地增加,到1990年達到67.3萬hm2,單產達到4935kg/hm2。

    1991~2010高速發展階段

    隨著植結構調整,特別是2005年以後國家重視糧食生產,實現了糧食十連增,同時繼續依靠科技進步,在旱育稀植基礎上,大力推廣超稀植、缽體擺栽和優質高產新品種,使水稻面積成倍增加,到2010年全省水稻種植面積已達到276.9萬hm?,單產6600kg/hm2,總產達到1843.9萬t。

    2011 ~2017穩步發展階段

    隨著國家對糧食的重視和投入的增加,再加上政策的支援,提高稻穀的最低保護價格,農民種水稻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水稻種植面積近幾年來一直穩定在400萬hm2以上,單產7000kg/hm2左右,總產達到2100萬左右。

    十七 稻作技術演變

    種植方法

    直播栽培是黑龍江省固有水稻種植方法,最初全是撒播,以後逐漸採用點播、條播及旱直播,形成了水直播、早直播及水稻旱種3種直播栽培體系。到20世紀40年代初開始有了育苗插秧栽培,50年代以後插秧面積逐漸擴大,逐步發展成直播與插秧並存的兩大栽培體系。80年代以後,插秧面積迅速擴大,到90年代初以旱育苗稀植栽培為主體的插秧面積已擴大到水稻面積的2/3以上,走向了以育苗插秧為主的精耕細作高產栽培新階段,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術的推廣成為黑龍江省稻作劃時代的重大變革。進入21世紀,大力推廣大、中棚旱育苗技術,育苗質量有了明顯提高,為水稻單產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礎。目前,三膜覆蓋、兩段式和隔離層增溫等超早育苗高效利用積溫的育苗方式也在部分地區推廣應用。

    栽培技術

    20世紀50年代開始逐步採用機械耕翻整地,選用良種,改進播種方法,進行合理密植。60年代推廣水稻大壟栽培畜力中耕除草、塑膠薄膜保溫育苗和拖拉機水耙地3項新技術。70年代積極進行灌區整理和方田、條田建設,廣泛應用化學除草、增加化肥施用量以及改進施肥方法和灌溉技術等。80年代積極示範和推廣盤育苗機械插秧、旱育苗稀植栽培等技術。90年代以後插秧方式主要有機械插秧、人工手插秧、缽育擺栽和人工拋秧等,目前已達到90%以上。在栽培方式上主要採用了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術、超稀植栽培技術、葉齡診斷栽培技術、“三化一管”栽培技術、抗病保優栽培技術、穩健高產栽培技術、綠色稻米標準化生產技術、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等。

    十八 水稻面積和產量

    黑龍江省是中國粳稻生產第一大省。2017年水稻總產630億斤以上,佔全國水稻總產量的15%左右。水稻播種面積6000萬畝以上,約佔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的30%,佔全國粳稻總面積的近40%,佔全國水稻面積的近15%。

    十九 水稻品種

    黑龍江省生產上可以應用水稻品種247個。第一積溫帶主栽品種為五優稻4號(香稻)、龍洋16、龍稻21、龍稻18、松粳16等。第二程溫帶主栽品種為綏粳18(香稻)、龍粳21、綏粳16、綏粳4(香稻人)、墾稻12等。第三積溫帶主栽品種為龍粳31、龍粳46、綏粳15、龍慶稻3(香稻)等。第四積溫帶主栽品種為龍慶稻20、龍粳47、龍慶稻5(香稻)等。五優稻4號、龍稻18、松粳22和松粳28等品種獲得農業農村部“全國優質粳稻品種食味品質鑑評金獎”。

    二十 種植區

    黑龍江省第一、二、三、四、五積溫帶均有水稻種植,種植面積100萬畝以上的有11個縣,50萬畝以上的有29個縣,已形成稻穀的集中產區。水稻優質區域重點分佈在嫩江、松花江沿岸和三江平原的21個縣(市、區、局)和農墾4個管理局所屬農場。

  • 7 # 荷韻蘭風

    簡單!

    大米:

    稻穀經過機械去殼後便成了大米!

    (不知道大米前身的人一定是五穀不分的人)

  • 8 # 啊通

    從物種分佈來看,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亞洲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是雲南地區。在長江下游發掘的河姆渡遺址中存在稻作證據。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

    發展

    2012年11月中國大米的產量為1138.7萬噸,比前一年同期增長29.56%,與上個月環比增長了13.79%。1-11月中國大米的累計產量達9637.9萬噸,與前一年同期累計增長21.97%。中國糧食進口量將繼續增長,預計全年糧食進口量將超過6000萬噸,全世界出口的大都有一半將運往中國。以2011年中國糧食總產量57121萬噸計算,2012年進口的糧食總量將佔到中國糧食總產量的10.5%以上。中國人口中有65%以水稻為主食,水稻在國家糧食安全中的地位舉足輕重。2010年中國糧食種植面積1098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89萬公頃,而水稻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約佔糧食作物面積的30%以上。2010年全國大米產量8244.4萬噸,同比增長30.5%。隨著中國城鎮化程序的加快,未來至少仍將有兩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城鎮大米需求將大幅增長,城市消費結構改變,將間接消耗更多的糧食。《中國大米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5]顯示,中國大米行業的發展步伐相對於其他行業來說規模小、組織程度差。大米加工領域主要以小生產、小作坊、小商販為主,少有大型品牌企業和領軍企業,市場集中度較低。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深入,中國巨大的市場消費力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大米品牌的進入,國內大米市場的競爭將會日趨激烈。前瞻網表示,品牌消費時代的到來催生高階大米行業。中國消費者正從日常消費品時代步入品牌消費時代,加之媒體對“毒大米、陳化糧”事件的頻頻曝光,更大了人們對發大米的安全和品質的注重,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日益顯著。社會怎麼了啊?!讓人沒有安全感,以前人的道德品質好,可以信任,人的道德品質與他們製造銷售的商品原料一樣。所以人們越來越真切的認識到一個道理,“只有自己種植的蔬菜、水果,自己養殖的獸牧禽,質量與品質可以信,自己做的食品吃著才放心”。

  • 9 # 我方陣隊

    從物種分佈來看,大約在5萬年前,在雲南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的稻屬植物。故推測亞洲最早種植稻穀的地區應該是雲南地區。

    湖南道縣與江西萬年縣考古發現,約一萬三千多年前人類開始種植食用,新石器以前人類應該是口腔咀嚼全稻原谷。

    在長江下游發掘的河姆渡遺址中存在稻作證據。大米歷史上最早的種稻人是長江下游的中國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

    長江中下游河姆渡文化在約七千年以後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杵臼發明被應用,人類知道清理分離不益食的穀殼與米糠。此後不久應該發現用水淘洗是一種更高效的去雜清理工序,淘米工序的高效去菌除氧化糠層及塵埃,人們仍在延用,杵臼制米裝備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仍有使用。

    十九世紀未輥式米機被髮明,碾米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二十世紀中期噴風米機問世,碾米效果得以較大的改善。

    二十世紀後期制米技術快速發展,光電色選自動清理水平不斷提高,加之北方寒地粳稻種植的不斷擴大,1988年免淘米在黑龍江省大慶市糧食局第二制米廠規模生產。1989年50噸/天生產線上馬。

    2012年11月中國大米的產量為1138.7萬噸,比前一年同期增長29.56%,與上個月環比增長了13.79%。1-11月中國大米的累計產量達9637.9萬噸,與前一年同期累計增長21.97%。

    中國糧食進口量將繼續增長,預計全年糧食進口量將超過6000萬噸,全世界出口的大都有一半將運往中國。以2011年中國糧食總產量57121萬噸計算,2012年進口的糧食總量將佔到中國糧食總產量的10.5%以上。

    中國人口中有65%以水稻為主食,水稻在國家糧食安全中的地位舉足輕重。2010年中國糧食種植面積1098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89萬公頃,而水稻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約佔糧食作物面積的30%以上。2010年全國大米產量8244.4萬噸,同比增長30.5%。

    隨著中國城鎮化程序的加快,未來至少仍將有兩億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城鎮大米需求將大幅增長,城市消費結構改變,將間接消耗更多的糧食。

    中國大米行業的發展步伐相對於其他行業來說規模小、組織程度差。大米加工領域主要以小生產、小作坊、小商販為主,少有大型品牌企業和領軍企業,市場集中度較低。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深入,中國巨大的市場消費力將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大米品牌的進入,國內大米市場的競爭將會日趨激烈。

    品牌消費時代的到來催生高階大米行業。中國消費者正從日常消費品時代步入品牌消費時代,加之媒體對“毒大米、陳化糧”事件的頻頻曝光,更大了人們對發大米的安全和品質的注重,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日益顯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名產品運營人員,有哪些值得推薦的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