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老師208294507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只是一句商業廣告營銷語,使得國內的家長們為之拼命,顯然是非常成功的。

    但不知害了多少孩子?

    誤導性很強,太多家長之間的拼鬥,炫耀,孩子成了犧牲品。

    沒有打好基礎,急於求成,跳躍學習步驟,就等於“空中樓閣”的笑話,製造大量高分低能的造糞機器..........

    對國家,對社會,並沒有真正意義和價值。

    扭曲的教育思想,比錯誤的教育方式,更糟糕,最最糟糕的是,絕大多數華人的這兩項都錯的非常離譜!

    再教育上跟風攀比,而不是根據孩子自己情況,培養愛好,開放想象力,創造力,激發主動學習的熱情。

    強壓硬學式的應試教育,沒有休息運動娛樂的時間,只能給孩子巨大的精神壓力,給家長巨大的經濟壓力,孩子一大第一件事就是極度逆反厭學,家庭關係的緊張不可避免。

    教育並應該是多元化的,給孩子更多自由,就算大環境很不健康,廣大家長們也不該被一句廣告語奴役,親手毀了孩子的一生...........

  • 2 # 晨星公主成長記

    放眼望去現在確實有很多培訓機構會給家長灌輸“起跑線”理論,但其實每個人的起跑線原本就是不同的,從家庭背景到身體素質,都有很大的差異。並且每個人的人生目標各不相同,所以沒有必要非在別人的跑道上拼個高低勝負,這只是虛榮心在作怪。

    兒童發展概論中明確指出孩子是有個體差異的,如果強行將差異化的孩子擺放在同一個所謂的起跑線上去比拼,不光家長亞歷山大,孩子也會痛苦不堪。無論是身體機能的發育還是學習能力的培養,只要不違背孩子的發展規律,家長們就不要太過驚慌。

    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讓一對同卵雙胞胎練習爬樓梯。其中一個孩子T是在他出生後的第48周開始練習,每天練習10分鐘。另外一個孩子C是在他出生後的第53周開始接受同樣的訓練。兩個孩子都練習到他們滿54周的時候,T練了7周,C只練了2周。這兩個小孩哪個爬樓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大多數人肯定認為應該是練了8周的T比只練了2周的C好。但是,實驗結果出人意料——只練了兩週的C其爬樓梯的水平比練了8周的T好,C在10秒鐘內爬上那特製的五級樓梯的最高層,T則需要20秒鐘才能完成。格塞爾分析說,其實48周就開始練習爬樓梯,為時尚早,孩子沒有做好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3周開始爬樓梯,這個時間就非常恰當,孩子做好了成熟的準備,所以訓練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育要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孩子尚未成熟之前,要耐心地等待,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自然規律,不要違背孩子發展的內在“時間表”人為地透過訓練加速孩子的發展。

    在促進孩子心理發展方面,人為因“起跑線”理論去懷著擔心孩子“輸”的想法加速孩子的發展,但這樣會對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產生危害。幼兒期的孩子正處在“遊戲期”,這個時期的教育應以遊戲為主,在遊戲中發展孩子的感官,激發孩子的心智,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不少的家長卻認為遊戲浪費了孩子的時間,因而提前教導孩子學習知識(如讀、寫、算)或才藝(如繪畫、彈琴、舞蹈),將孩子提前置於不成功便失敗的壓力之下,會使孩子養成以後遇事退縮與事後內疚的不良個性。

  • 3 # 聽風讀世界

    在我們小時候,時常會聽到很多寒門貴子的故事,包括我們的父母都會告訴我們,你們要好好學習,只有好好學習才能改變命運!這句話誠然不錯,學習確實是寒門孩子改變命運的最直接、最現實、最簡單的方式。

    再吃了高考虧的80、90父母,在有了孩子之後,就會特別注重孩子的教育。我們經常能看到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上好的幼兒園、徹夜排隊。為了讓孩子有更好的教育,去香港生孩子,去香港讀書。

    這是今天的高考狀元所說的,雖然這孩子很現實,但是不得不說,他說的確實沒錯。記得大學時,我的同學好多之前連電腦都沒摸過,輔導員肯定不會選一個連郵件都不會發、Word都不會用的學生做班委。學校也不可能選一個普通話都不標準的學生做主持人。這不是歧視,只是現實問題。

    我們天天喊著公平,可是教育真的能公平嗎?很難。

    下面就和大家講一個我身邊的真例項子。我老公哥哥的孩子。

    老公哥哥和嫂子讀書不多,但是很有頭腦,哥哥在外面包工程,嫂子就在外面跟著哥哥,兩口子真的不缺錢,但是卻把孩子放在老家農村裡面讓爺爺奶奶看著(老公老家在實打實的村裡面,去鎮上開車需要半個多小時)。孩子在鎮上一個私人幼兒園(大家懂得,這種幼兒園就是幫你看著孩子,規模很小)那天六一,孩子爺爺給我打電話,問我在做什麼,我說和老公帶著孩子在外面參加親子游戲,我問他帶小侄女去哪玩了。孩子爺爺說,就在家裡待著。

    前陣子暑假小侄女來到我們家。我家孩子一歲多,姐姐剛來就開心的牽著姐姐的手,對著姐姐又親又抱。用僅會的那麼幾個詞彙給姐姐介紹房間。小侄女在我們家的前兩天一直卻生生的,爺爺說我家寶寶活潑,說話早,小侄女文靜,學說話晚。(小侄女三歲多了好多次還是不太會說,而且吐字不清)下午我給寶寶講故事時,小侄女在一邊聽得聚精會神。從那以後每天她都讓我給她講繪本,臨走時我還送了基本繪本給她。小侄女哭著說她媽媽從來不給她講故事,她每天就玩手機,說想一直住在我們家。

    或許例子不夠充分,但是就連我自己都能明顯感覺到兩個孩子的差距。後來我跟哥哥嫂子溝通,問他們為什麼不把孩子帶在身邊(嫂子在那邊一直沒上班),或者嫂子回來帶孩子。兩人都說,現在農村不都是這樣的嗎,孩子大了就放在家讓爺爺奶奶看著。我又問嫂子為什麼不把孩子送到好一點的幼兒園。哥哥笑著說,幼兒園不就是哄著孩子不哭嗎,讀那麼好的幹嘛。

    記得我小時候,其他小朋友在外面玩時,我媽就讓我在家畫畫,練書法,週末去學舞蹈。我爸媽只是普通的工薪階層,爸爸媽媽都在上班,可是媽媽還是堅持讓我學些特長,那時候小,確實會有怨言,別的小朋友都在玩,而我卻不能出去玩。可是現在長大了才發現小時候媽媽讓我學的那些東西,對一個人的成長已經以後的人生經歷都有很大的影響。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我在炫耀優越感,但是並不是這樣,現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寶寶。雖然我知道社會的殘酷,但是我想說,孩子輸不輸在起跑線上,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該是父母!首先父母應該教養好孩子,陪伴孩子,在經濟能夠承受的前提下,讓孩子去開闊眼界,把孩子培養成一個積極、向上、內心充滿愛與感恩又對未來有希望有憧憬的性格。

    作為父母,只要經濟能承受得了,就不要覺得有壓力,如果實在有壓力,也不要把自己弄得太累,畢竟我們陪孩子也就是這麼十幾年~把孩子培養成才我們的後半生才能過的輕鬆,不然說句不好聽的,孩子不成才,後半輩子做父母的肯定還要給他不斷操心。

  • 4 # 英語方老師

    可以看成提醒家長重視孩子教育,但不能誇大其作用。第一,若無提醒,很多家長確實不重視孩子教育這一代家長,在小時候普遍是得不到父母重視的。一方面是那個時代大家的教育資源都很貧乏,無從培養;另一方面是經濟轉身,夫妻雙職工家庭很多,女人要頂半邊天,都去上班勞動了,忽略了孩子的早期教育,沒有這種意識。第二,教育是一環緊扣一環的教育講究循序漸進。如果沒有前面的知識和技能做鋪墊,後面會學得很費勁,打擊孩子自信心,越學越跟不上,喪失信心後會自暴自棄。如果家長能重視起跑線的教育,這能為過程、終點打好基礎。第三,起跑線只是成功的一部分衡量成功最終還是看結果的。就像跑800米,在第一圈跑前面的人,不代表最後一圈也能跑第一。第四,關鍵要建立自己的內在評價體系起跑線是別人劃定的,不是自己劃定的。也就是說,這個評價體系是由外力決定的,但外在環境的評價標準不代表正確,也不代表能讓孩子過得幸福。如果家長足夠智慧,能幫孩子想明白人生何時要競爭和積極進取,何時可以放鬆,何時可以純粹地投入事情本身,那麼孩子才能獲得內心的平和和滿足。總之,家長要有足夠的智慧,能站在高處思考這句話。

  • 5 # 努力的喜媽

    當然有道理,但是,最根本的起跑線,是一個懂教育的媽媽,和一個愛家、愛老婆、愛孩子的爸爸。

    回過頭來說,為什麼“別讓孩子輸到起跑線上”?先講幾個例子。

    第一個孩子,從一歲起在父母的陪伴下,開始練耳,二歲起開始彈鋼琴,一年級參加一個全國的鋼琴比賽,鋼琴已經帶著她的人生開掛了。

    第二個孩子,從中班開始練硬筆書法,幼兒園被老師評價“像書上印的一樣”,一年級被作為“年級書寫範本”,後來改練毛筆書法,書法方面獲得的獎勵無數。因為對書法的熱愛,孩子小學階段錯別字的問題和詩詞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第三個孩子非常受父母影響,特別熱愛詩詞,我敢肯定的是,這個孩子的詩詞量遠超大部分成年人。

    第四個孩子從一歲起媽媽就陪著讀繪本,雖不會寫字,到識字量大的驚人。最重要的是,讀書已經成了這孩子終身的一項愛好,不管學習任務有多重,孩子都會找出僅有的時間看書,上廁所也看、課間休息也看、運動會觀眾席也看。看書就像是吃飯,可以不出去玩,但不可以一日無書。書籍給這個孩子打開了很多扇大門。

    我是第四個孩子的媽媽,因為孩子對閱讀的熱愛,他會自動的吸收無數他感興趣的知識點,每次做作業都是語文知識和數學知識、生物知識、物理知識的大碰創,沒有不正確的,只有不適用這門學科的,也可以理解為他視野特別寬。

    當別的媽媽問我怎麼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向我抱怨暑假親子閱讀挺好,一開學就不看書了。我總是抱歉的搖頭。這就好像起步早,閱讀已經變成滲入骨髓的習慣,變成與生俱來的天賦,無人能改變,無人能阻止。

    說了這麼多,大家都看出來了,起步越早,一些愛好就變成他遺傳的一項特長,是後天無論怎樣學習,都無法望其項背的天賦。

  • 6 # 陪寶寶寫日記

    我覺得是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的。起跑線是什麼?是孩子走向人生的第一步,每個孩子從一出生就相當於融入這個社會了,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重視胎教、重視早教的原因。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小時候什麼早教都沒上過,更沒有胎教過,不照樣長大,上大學、工作得挺好嗎?

    可是我想說的是,因為那時候的早教行業還不盛行,人們對於胎教和早教的概念還不深,所有人都是一樣,該上學前班的時候上學前班,該上小學的時候上小學,同一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接受著同樣的教育,所以彼此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起跑,所以你感覺相差不大。

    但現在這個社會跟那時候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重視早教的家庭孩子從一出生就接受早教,如果你還把自己的思想停留在自己小時候的狀態,而跟你家孩子同齡的孩子已經開始了早教生活,那麼自己的孩子本身就比別人晚了一步,根本就不是在同一起跑線上起跑了。

    我有一個朋友,自己和愛人兩個都是高知,父母都是做教育的,家裡是標準的書香家庭,按理說這樣的家庭生出來的孩子智商不會差到哪去。正是因為有這樣好的家庭條件和天然的教育優勢,朋友就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必像別人家孩子一樣按步就班的上幼兒園、學前班就可以順利的進入小學生活,所以壓根就沒讓孩子上幼兒園,就讓退休的母親專門帶孩子。

    孩子是高高興興的玩了幾年,別的孩子在幼兒園學著做手工、聽著讀書、試著過集體生活的時候,她家孩子就和奶奶一起到處玩,本以為這樣遺傳基因下的孩子上了小學之後接受老師的知識能力不會差到哪去,可誰知今年九月份要入學的時候,好一點的小學一聽孩子沒上過幼兒園和學前班,壓根不願意收。只有對口的一個小學,因為房子在本學區內不得不收才收下了孩子。

    剛開始上小學的時候,雖然老師教的知識都很淺顯,但班上大部分孩子都是接受過學前教育的,老師講過的有些知識學前都接觸過一些,只是有可能不像小學老師教得這麼系統和正規,但經過老師的講解和完善基本上一講都能接受,老師的教學速度也很快。

    但朋友家的孩子因為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些知識,連十以內的加減法都得很久才能掌握,別的孩子五分鐘能做四十道十以內的加減法的題目,朋友 家孩子連十道都做不了。還有語文的拼音,包含不同的內容,諸如:聲母、韻母、複韻母、整體認讀音節、前鼻音、後鼻音等等。。。。。。老師上課的時候,一節課基本上就講一個知識點,然後提問、抽查,孩子們基本上都掌握了就進入下一個環節。大多數人都能掌握,可以這對完全沒接觸過的孩子來說,真的是進度太快,沒辦法一一接受,而老師的講課進度也是跟隨學校要求的大綱和整體孩子掌握的進度來的,不可能為了你一個孩子拉慢所有人的進度。

    這種情況下朋友家的孩子自然是跟不上的,每天都被老師在群裡點名批評,今天是聽寫不合格,明天是寫字格式佔比不對,後天是數學加減法不會湊十,十以內的加減法口決不會背。。。。。。反正是狀況百出!別的孩子經過最初開學的適應階段之後慢慢的就進入狀態,不會再被老師點名批評了,但朋友家孩子的名字依然矗立老師的點名冊上,次次不落。期中考試的時候,班上90%的孩子都是90分以上,老師說了,一年級考不到95分就是不及格了,而朋友家孩子赫然的拿著一份寫著50多分的考卷回來。

    而朋友一開始開學的時候被點名並不擔心,覺得自己孩子不會那麼差,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後來一次次的點名批評,加上孩子每天對知識的掌握太薄弱,這個章節還沒會老師就進入下一個章節了,導致孩子極度沒有信心,每天提起上學就一個頭兩個大,已經開始出現厭學的情緒。

    朋友現在最後悔的就是當初沒有及時的給孩子進行學前教育,導致現在孩子自理能力極差、學習跟不上、自信心極度缺乏。

    所以很多時候對於大人來說,逼迫孩子去喜歡學習、適應學習表面上覺得是對孩子的一種殘忍,可是長期來看,把學習當成生活的一部分,讓孩子習慣於這種生活狀態,就像平時刷牙洗臉一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習慣成自然,孩子就不會覺得學習苦了。長此以往,孩子學習成績好、能力也不差,自己自然就會有自信,也能塑造成很好的個人性格,再加上父母的引導和幫助,相信孩子一定會有一個很好的人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特別挑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