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孩子五歲了,從小就不老實,經常犯錯的,但是教育好多次了,孩子根本就不聽,實在是沒辦法,該怎麼懲罰他才有用?
13
回覆列表
  • 1 # 透世穿塵能洞天

    這個很正非常

    教育還是是個大問題

    還是說服教育為主

    我有相關的電子書籍

    講的是猶太怎麼教育孩子的

    你需要的話

    我都給你

  • 2 # 帶孩子看世界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有調皮搗蛋犯錯的時候,大多時候孩子犯錯,都是孩子不知道一些錯誤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犯了錯誤只後,爸爸媽媽的做法,卻會影響孩子一生。

    有的爸爸媽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長大了就知道,沒有去懲罰教育孩子,孩子就失去了改正的機會,可能胡走向歧途,有時候懲罰就顯得尤為重要。

    但是,懲罰並不是打和罵,有效的懲罰既是溫柔的教育,也是最深入心底的教訓。

    懲罰,並不是為了讓孩子怕你

    在我還小的時候,我們鄰居家的孩子,經常被打。我總能聽到他媽嚴厲的呵斥著:看你下次還敢不敢,看你還長不長腦子”打屁股聲中夾雜著孩子的苦苦求饒“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敢了”。這樣的畫面一直維持到上初中吧。我想,我們這一代很多也都是在捱打中長大的,因為爸媽認為:打和罵是讓孩子改正錯誤行為最直接的方式。

    是的,打罵教育,一定是見效最快的,但未必是最有用的。因為這種靠外在控制的方式,會讓孩子產生怕的想法,怕自己父母凶神惡煞的樣子,怕打在身上的皮肉之苦,這種方式只會加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創傷。

    所以,在懲罰孩子前,我們首先要明白懲罰的目的。為什麼要懲罰?為了讓孩子體驗犯錯的後果,進行自我反思,進而減少或消除不良行為發生的次數。所以,懲罰不是簡單的暴力手段,也不是粗暴地打罵方式,它雖然是一個負面的詞,但最終目的是讓孩子朝著正面的積極的方向去發展。

    懲罰有多種方式,而我們要說的當然是科學的懲罰,下次孩子做錯事,媽媽們應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和不同情景加選擇運用,可千萬別隻會大吼大叫哦。

    肢體語言的暗示,比如皺眉頭,搖頭。

    帶孩子出門吃飯,孩子拿著筷子勺子敲打餐具,聲音有些刺耳,這時候我會叫喊他們的名字,認真的盯著他們並搖頭,這樣的暗示孩子們就明白:我不可以這樣做。

    口頭警告和批評,提醒“事不過三”

    有限時間的隔離,讓孩子學會冷靜

    比如,孩子發脾氣扔玩具,這時候他就需要“暫時冷落”,但是,“暫時冷落”並非真的冷落孩子,而是讓他自己學會冷靜。一般三分鐘後,媽媽可以去抱抱孩子,告訴他哪裡做得不對,這時候大多數的孩子也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記得再親吻下孩子哦

    自然承擔後果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因為和孩子自身“利益”有關,所以我覺得實施起來其實也是最最有效的。比如減少買玩具的數量;取消某種娛樂活動如看電影、逛公園等。

    講個我家的例子,哥哥平時吃飯有點小墨跡,吃一會拉著弟弟聊聊天,然後又嚷著要喝水,喝完水也會中途去看書,我明確告訴他如果這周都不能在半小時內吃完飯,週末的電影和期盼了很久的冰淇淋就會取消。結果就是,他沒有做到,而我也沒有帶他去看電影。雖然,他很失望,但他並沒有大哭大鬧,我又告訴他這周如果好好表現,你還是可以得到這些,果然,這周他成功達標,並且告訴我:媽媽,我以後都會好好吃飯的。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他喜歡的一些事情,一旦有了不好的行為,你也可以剝奪這個特權。但是,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剝奪太多,時間過長。

    除了方法,懲罰的原則也一樣重要

    立即執行

    犯錯了的孩子,如果你想讓他體驗後果,最好就在那一刻執行,因為那一刻孩子的記憶是最好的,隔了一段時間的懲罰就很容易使孩子好了傷疤忘了痛。

    要求一致

    最忌諱的就是今天一個標準,明天又一個標準,這樣很難達到好的效果。對孩子的要求,無論什麼時候,都要保持一致,懲罰要有同樣的原因和使用同樣的方式。

    不翻舊賬

    不要因為孩子這次的錯誤而把過去的所有錯事重新數落一遍,這樣會讓孩子反感,覺得自己只要犯了錯誤,就永遠無法擺脫,既然擺不脫,改又有何用。

    不貼標籤

    告訴孩子犯了什麼樣的錯誤,幫助他分析犯錯誤的原因和後果,千萬不要給孩子下結論,貼標籤。比如說孩子,“你就是太懶了,每次都收拾不好”、“就知道哭,這件事你就沒做好過”這樣很容易使孩子誤會,我就是這樣的人,我怎麼都做不好。

  • 3 # 與詢心理

    當孩子犯錯時,不同的責備方式,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影響,造成的結果也大相徑庭。

    孩子永遠是充滿著童真和好奇的,他們喜歡大膽探索,對不明白的事物和事情總是愛“打破沙鍋問到底”,更加喜歡自己動手實踐。這樣一來,孩子的無知和無畏很可能會犯下一些成人眼中的錯誤,更甚者會導致自己或他人受到傷害。此時,父母處理孩子錯誤的方法,也就是常說的責備,運用不同,便會給孩子帶來不同的影響。

    場景:媽媽很辛苦的給宸宸捉來了幾隻小蝌蚪,養在盆裡,讓宸宸觀察和玩耍。可等她下班回到家,蝌蚪全都死了。問宸宸,她說:我想知道蝌蚪是怎樣游泳,怎樣吃東西的,後來想看看蝌蚪能不能住在水裡,就把它們全都拿了出來,放在外面。結果,蝌蚪全都死掉了。

    在聽了宸宸的解釋後,媽媽會怎麼做呢?

    做法一:媽媽聽明白原因之後,責備宸宸的做法失當,教育宸宸以後不許這樣,否則再也不給她養(抓)小動物。

    結果:過了幾日,媽媽帶宸宸去公園看金魚和蝌蚪時,聽見宸宸悄悄地告訴旁邊的小夥伴:“它們離開水就會死的,媽媽說不讓我這麼做。不過,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我會把它們都弄出來放在地上玩,然後再放回去水裡。這樣,媽媽就不會罵我了。”

    分析:與其以“不可以這樣做”、“不行”等消極的,否定的詞句來責備孩子,倒不如改用“該怎麼做”、“這樣做好不好”等積極的,肯定的句子,給他明確的行動指示,還比較具有效果。這樣教育孩子,孩子也會慢慢懂得應該注意的事項,同時也能體會出如何行動才是正確的。像宸宸這樣,對蝌蚪的生存方式及習性充滿好奇,媽媽不應直接否決她,更應讓她明白“生命可貴”的道理。而一味的禁止孩子做他喜歡和覺得有趣的事,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做法二:媽媽聽明白原因之後,詢問宸宸的“實驗結果”,向她解釋蝌蚪的生理構造和生存方式、習性,教育宸宸如何對小動物進行探索實驗,而又不會傷害到小動物的方法。

    結果:之後,媽媽又給宸宸弄來了小鴨子、小兔子,宸宸每天都告訴媽媽自己對它們做了些什麼樣的探索實驗,又知道了哪些動物的習性,明天又要對它們做什麼實驗,而小動物們至今還是宸宸家的一員。

    分析:這種方法當然是最好的,它不但解釋了宸宸的好奇,更引起了她對生物更大的興趣。同時,也讓她明白了“生命可貴”的道理,如何對小動物進行實驗,而又不會傷害到它,很可能成為她的下個探索目標。

    也許,許多父母會說:“我也知道這樣最好,但當時氣急敗壞,誰能這麼平靜地向她講解?就算能平靜得下來,可又哪有這麼多的時間和耐心向她解釋?!其他的事都不用做了嗎?”

    當然,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責備孩子時,父母親最好能先別動怒,但也不能太溫柔或面帶微笑地責罵他,因為這些都是不具任何效果的。而且處罰一定要公正無私,若不公平,反而會導致孩子心理不平衡。

    其次,就是不要嘮叨不休地責怪他。太長的說教,對孩子而言,反而會忘了為什麼被罵,若對年齡稍大的孩子而言,則會當作耳邊風,根本不把你說的話當一回事。結果父母嘀咕老半天,全然不具效果。

    最後,適當的不理會孩子,也是一種非常具有效果的處罰方法。因為孩子是強烈需要父母親的愛的!若是他跟父母親說話,得不到反應或要求父母親幫他做事情而沒得到迴應的話,是相當痛苦難耐的。但也不能長時間的不理睬孩子,這樣不但給孩子帶來恐懼感,更會讓他覺得人太冷漠,會影響他的將來,所以應該要避免。而當孩子的問題長時間得不到解決,也會磨滅他的興趣和耐心的。

  • 4 # 南十字星空

    犯的什麼錯題主沒說太清楚呢。

    建議看看一本書叫0到8歲兒童教育,家長遇到問題,最好能找到一些系統的理論和經過研究和實踐的方法去幫助自己,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別人的案例或許只能參考,還是要挖掘事情背後的原因,孩子為什麼會總是犯錯,什麼樣的心理原因?為什麼總是說不聽?家長有沒有把問題說透說明白?有沒有給孩子足夠的關注,平時不關注,犯了錯就亂懲罰一氣,對孩子不公平,也會傷害孩子自尊心。

    正確的處理問題。書裡的一些意見是:

    1、及時制止孩子的錯誤行為,比如搶別的孩子的玩具。那就把玩具還給對方孩子,把孩子拉到一邊,告訴他不可以搶玩具,如果這樣做就不能和對方孩子玩了。因為對方不喜歡這樣的行為。並且讓孩子與對方分開一段時間,讓孩子感受到與朋友分開自己玩的懲罰。

    第二,問一下自己孩子的心理,為什麼搶玩具,很喜歡?從來沒玩過?覺得玩具太有趣了,想立刻玩?幫助孩子分析這些問題,並引導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三,家長有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和陪伴還有理解?家長最好還是問問自己,不要把一切問題歸因孩子。每個問題兒童背後都有個問題家庭幾乎是定理。

  • 5 # 靚媽佳佳

    我也有個5歲的小孩,也經常調皮的讓人火冒三丈。我把我的經驗說來給大家聽聽吧。

    5歲的哥哥跟4歲弟弟,家裡經常亂糟糟,如下圖,有個寶寶的家裡基本是這樣。這不知道的還以為是進賊了呢,其實每天只要放學在家基本都是這樣。婆婆經常說不能那麼亂糟糟的,但是沒辦法,我只要求他們在睡覺前自己整理好,並不生氣,如果每天都計較這些,我得多累,會有多大的火氣呢。所以,只要是不違背原則安全的情況下,我不會管太多,他們愛怎麼玩,怎麼玩,母子三都自由,樂的輕鬆。

    真正犯了錯誤,得懲罰了,我也不含糊。我的兩個小孩從小就比較聽得進道理,所以很多時候我都是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遇到他們胡攪蠻纏無理取鬧的時候,我也採取非常手段。

    首先讓他知道不可以這麼做,做了以後的後果。他如果不聽,繼續胡鬧,那我就請他到一個安靜且沒有人的房間冷靜一下,等到想通了再來好好談談。如果沒想好還要繼續哭鬧,那就不好意思了,我們大人該幹嘛就幹嘛去。很多次以後,現在基本都不用讓他去反省了,因為道理他都懂了,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做了是什麼後果,會讓他去面壁思過。所以5歲的哥哥也是特別感性和懂得照顧弟弟,重要的是哥哥也可以引導弟弟正確的行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狼2吳京的這部電影是否可以打入好萊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