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飛奇談
-
2 # 90後侃歷史
燕國作為武王始封的姬姓諸侯,一直延續到戰國併成為七雄之一。秦之前,中國的中心和重心在中原。圍繞中原的為四大邊緣國家,北燕東齊南楚西秦,其中齊富楚強秦富強,唯有燕國要頂住北方遊牧部落的壓力,且為苦寒之地,齊晉兩大國又在其南,令其可發展空間小了不少。
所以燕國窮弱人口少,始終邊緣化。但燕國很有作為,令人敬佩。首先對戎狄戰績不錯,其次佔遼東,開發為漢人土地。再加上銳意改革,遂有樂毅伐齊,再加上與趙等國交好,令其他國家一心對秦。可惜終究弱小,不能擋住秦的腳步。燕國僅僅靠外掛樂毅,間諜蘇秦,刺客荊軻刷一下存在感。
在戰國時期要使一個國家強盛,套路都是一樣的。根據秦國如何強大的,就可以推斷大概怎麼才能使燕國強大起來。
在軍事上
一,廢除奴隸主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權。
二,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按軍功的大小重新規定官爵的等級和待遇。下級士兵在戰爭中勇敢殺敵的,也可以得到官爵,臨陣脫逃和投降敵人的要受到嚴厲的處罰。凡是進行私鬥的,按照情節輕重判處刑罰。。
三,遠交近攻的軍事策略,一一瓦解戰國時期複雜的軍事同盟關係。與塞外少數民處理好關係。
在經濟上
一,廢除奴隸制的井田制度,在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鼓勵男耕女織,凡是勞動好,生產糧食和織布多的免除徭役和賦稅。
二,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棄農經商或因懶惰而貧窮的人,連同其家屬罰作官奴婢。
三,由中央制定和頒發統一的度量衡。比如以“商鞅方升”做為當時的標準量器,有利於稅收和經濟交往。
在政治上
一,加強中央集權,普遍推行郡縣制。全國設31個縣,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
二,同時進行戶口編制,實行連坐法,規定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什伍中互相糾察告發“奸人”,有壞人不告發的,什伍連坐。
三,定秦律,“燔詩書而明法令”。
這其實是商鞅變法的內容,學過歷史的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的發展是靠生產力決定的。按照歷史書上講,秦國最後能一統天下,主要就是因為率先進行了封建私有制改革,過渡到了封建主義社會,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喜勿噴。
-
3 # 虛涵
燕國本身實力弱小,況且當時人口不太密集,遠離中原,組建四五十萬大規模軍團是不可能輕易的,除了對國家政治軍事改革以外,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糧食支援,而且在有賢人才的治理國家,保證不犯太大的戰略問題的前提條件下,最低也需要幾代國君的努力,而且更重用的一點是君主要有良好的內外素質以及高超的帝王政治才能
-
4 # HFxiaoshengqi
這真的是個偽命題 首先燕國地處貧瘠苦寒之地,農業生產居民人數沒法與中原比,這也決定了燕國的倉庫兵員這些硬體家底很薄弱。往東往北拓展阻力小,對於提升國力確實沒多大用,唯一的作用就是拓展戰略縱深。往南往西,齊趙沒一個善茬,看到有人說攻打齊趙我就笑了,必亡!齊趙必須拉攏一個打壓另一個才能存國。燕國要想一統天下無非是將秦國自商鞅變法的路走一遍,連續六七代沒有昏君至少出四位雄主堅持法制,還要祈禱齊趙自亂,燕國還沒有崤函武關的天險,總之難度比秦要大很多
-
5 # 大鵬天空
燕國地處北方苦寒之地,如果要發展必然要往南擴張。可南方齊國又是中原大國,國力上難與之爭鋒。
個人看法,燕國如果要發展壯大首先經濟上應該學習鄰國齊國利用其地處渤海之濱的優勢憑藉魚鹽之利大力發展商業以凝聚人氣。
政治上學習中原各國變法,以加強中央集權。
外交上避免捲入中原各國的紛爭之中。
軍事上向遼東半島,北韓半島以及日本地區擴張
-
6 # 諾53632213
很多人認為燕國不可扶,其實是錯誤的,自古燕趙多壯士,也就是說燕趙子弟不怕死,為什麼趙國獨扛秦國幾十年燕國卻分分鐘被虐的,原因在於燕國除了燕昭王是有血腥和毅力的,其他君王都偏安一偶。
要使得燕國強大,1.變法必須的,這個是根。
2.然後戰略需要修改,親趙伐齊聯楚,趙國可以當燕國的擋箭牌然後安心發展大後方,戰國末期都是趙國擋著秦國東出的,所以不能跟三晉交惡,伐齊在於齊國土地富饒但是國內還很空虛,有利可圖,聯楚是因為不接壤,也就是可以搞混亂。
3.發展大後方,奪蒙古草原,拿東北之地,擴充糧倉,當然還有餘力可以去滅了棒子國,充當大後方,糧倉和兵員外加奴隸。
4.逐鹿中原的前提是等時機,聯盟一次打秦國,必須是一場大戰役,無論勝敗立馬滅了齊國,就像秦滅韓一樣。然後再滅趙韓,到那時秦楚已經沒有意義了,蠶食趙國容易,滅趙滅韓得等時機,並且只能用閃電戰。滅趙有了無限的騎兵,滅韓才有神兵,滅齊才有錢,東北是糧倉,棒子國是人口和奴隸。
前期建議學一學武靈王。兩代人50年差不多有一統天下的格局了,並且是必勝的格局,滅三晉可以給楚國分一杯羹,滅齊必須獨吞,寧可分封給臣下也不可分與他國,滅齊理由很簡單,世仇,其他各國不會幫腔
-
7 # 邊城陌市
燕國那種不毛之地,選作了燕國也算倒黴了,南邊是燕國的勁敵齊國,西南邊又是強大的三晉,東臨渤海,北邊太冷了,放放牧還可以,對於一個農耕為主的燕國就不用說了,更何況還要防著遊牧蠻族的入侵。首先治國政策上肯定是獎勵農耕,鼓勵生育,壯大人口,積極選培人才。攻佔策略肯定是聯合三晉共同伐齊,再用聯秦來制服魏趙,再來聯楚來弱秦。當然具體策略肯定要根據實勢而定,但無論如何想要強大就首先必須要搞垮齊國。
-
8 # 米蘭小當家43452877
關鍵是人口和糧食,你能開發東北,人口增長到1000萬,你就能統一中國,秦國戰鬥力跟趙國一樣,軍械跟南韓一樣,人口糧食跟楚國一樣,燕國很難,你發展了,齊國肯定來打你,抗住了,你強大,扛不住就被滅國
-
9 # 寡人荊無疾
在當時的大勢下,燕國短期內不可能迅速強大的,得像秦國那樣連續出幾代英明的君主!燕國非一時之積弱,而是自分封之初就決定了他很難真正強盛起來……南下有東方之伯長,北上為冰天雪地化外之蠻夷,西去是北地大國首霸者,東出是茫茫大海!只有北韓半島這個雞肋之地可以屯田!想爭霸中原,也只能先屯田,再以東胡人做磨刀石練兵,鼓勵生產生育,只要人口和生產提升上來了,再加上北地男兒在苦寒之地與異族蠻荒廝殺鍛煉出來的悍勇,不出則已,一出則至少距半壁河山!不過這不是一代人可以做成的,至少要累計三世之功,不過以歷代燕王的操蛋性子,顯然不可能了!……所以才說天佑大秦,出來接連六世明主,且都有爭霸問鼎之心,卻又甘於蟄伏,寸土必爭拓荒千里,成霸為必然!可惜末代出了個胡亥,累數百年奮世之功一朝盡喪……所以說想強盛,一個英明的君主必須的,但一個英明的君主是沒用的!
-
10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個人以為:燕之優勢在地緣,燕之劣勢在實力。
燕的地緣優勢與秦類似:秦位於華夏西部,只要守住東面的崤山函谷關天險就可以連橫而鬥諸侯,從而坐山觀虎鬥坐收漁人之利;燕位於華夏北部,南鄰強大的趙、齊兩國,這兩國之國力皆在燕國之上,而燕國南部的易水遠不及崤山函谷關險要,所以總體上說燕的地緣優勢還是不及秦,好在除南部一面受敵之外,東、北、西三面皆無強敵,這就給了燕國發展空間。
燕國東部的遼東地區是當時的箕子北韓,事實上北韓早期是中國周代的諸侯封國之一,位於遼東半島,正是由於燕國的步步進逼才逐漸進入今天的北韓半島境內。以燕國之力南下和趙、齊相抗是很難的,但對付箕子北韓可謂綽綽有餘。如果當真穿越到戰國時代我會趁中原各國混戰之機一鼓作氣滅亡箕子北韓——不僅取得遼東半島,甚至進一步將整個北韓半島也併入燕國版圖。
除了箕子北韓之外,北邊的山戎部族也是可以拿來練手的,正如秦國在自身實力尚不強大時用西戎部族練手一樣。這些戎狄部族雖剽悍善戰,但經濟文化過於落後,無法供養足夠的軍隊,所以只能以分散的部落形態存在,正好可以各個擊破。
利用征服北韓、山戎的土地、人口壯大燕國的國力,與此同時向全天下廣發求賢詔書,招募像樂毅一樣的名將,李悝、商鞅一般的變法奇才,張儀、蘇秦那樣的外交縱橫之士。對內逐步革除貴族世家的封地,打破國內階級界限,獎勵軍功和耕種,鼓勵燕國百姓外出經商,同時著重培養一支具有專業技能的技工隊伍,尤其是要獎勵對新式鐵製農具和武器的發明創造。由於燕國百姓使用的是全天下最先進的鐵製農具,燕國的糧食產量將穩步提升;與此同時當別國還在使用青銅武器時燕國已率先擁有人馬全副武裝的重甲騎兵,甚至可以鼓勵那些煉丹方士鼓搗火藥武器。
在外交戰略上始終明確堅定地採取遠交近攻之策——把南方的齊國視為第一假想敵,當然只是假想敵,短期內不要主動招惹齊國。當燕國變法初見成效,新式農具和武器也研發成功之後拉攏與齊國有矛盾的各路諸侯共同伐齊,與此同時在各諸侯國廣泛建立情報網:一則刺探各國情報,必要時也可以像秦國那樣收買各國權臣玩玩反間計之類的。當這一切都準備就緒之後伐齊行動基本上就有了八成左右的勝算。事實上當年燕昭王還真就利用各路諸侯的齊國的矛盾策劃過五國伐齊,要不是燕昭王英年早逝之後燕國臨陣換將結果還真不好說。
倘若伐齊之戰大功告成,仍繼續採用遠交近攻之策——安撫魏、韓兩國,從而將秦、楚、趙三強分隔開來,集中優勢兵力重點打擊趙國,必要時可以給魏、韓許諾好處,聯合魏、韓(甚至可以把秦國也拉進來)組建反趙同盟。一旦破趙,燕國佔據燕山長城之險,以原北韓、山戎之地為戰略縱深,以遠交近攻之策安撫魏、韓,跨越今天的河北、遼寧、山東、山西數省之地,擁有天下最先進的農具和武器,足以和秦、楚呈三足鼎立之勢。至於能否滅掉秦、楚一統天下則只能盡人事聽天命了,畢竟秦、楚皆有山河險阻,又是體量龐大的巨無霸,三國混戰不知最終究竟鹿死誰手,但如此一來燕國至少也有勝出的可能。
-
11 # 曾韓林
幾個關鍵詞:領土、人口、經濟、軍事、權利、法度。
1.加強中央集權,消弱宗族制,逐步收攏王權。
2.權利上收後,試行科舉制度,廣納賢才,安置職位,更換中層統治階層,進一步加強王權,減少變法阻力。
3.借鑑所知歷朝有利法度,結合戰國燕國實際,大力變法,要求穩、準、狠。
4.修養生息,利用衛生知識,提高國民體質、壽命,提高出生率、存活率,增加人口。二十年內人口追上其他大國。
5.提高生產力,改革農業和發展農業科技,設立科研所,廣納各學科人才,研究農業、工業科技,發明高效農具和工業生產技藝。
6.軍事改革,實施募兵制,發掘或招募名將,訓練一支精兵,兵貴精不貴多。發明馬鞍、馬鐙,訓練一支精銳騎兵,研習騎兵戰法。兵成後剿滅北方少數民族,或將之收納、安撫,讓自己無後顧之憂,也可以收穫一大塊領土,比如東北黑土地。
7.外交上與別國交好,廣積糧,不爭霸,不尋仇,偏安一隅,發展國力。如被別國侵犯,要運用熟知歷史程序的優勢巧妙運用外交手段。
8.人口、兵力、經濟有所成後,尋仇齊國,如果能夠聯合他國更好。佔領軍事要地、關隘,即使之後被反攻後也佔領不放棄。力求形成秦國居函谷關六國不得入的局勢,能收能攻。
9.穩定西方戰線後,掐軟柿子,一路穩紮穩打佔領北韓半島,造大船收復日本群島。奴役日本島民,挖掘日本金銀礦產,拿來同西方各國貿易或者行賄各國或者購買人口、土地均可。
10.如果實力發展到和秦國相當,就可以按照秦國模式,合縱連橫,滅七國。至少可以連橫各國抵抗秦國自保。
-
12 # 看一架灰機
我要是燕國統治者我就發展海軍,然後舉全國之兵把日本給佔了先,然後以海軍為本禦敵於國門之外,鼓勵生育、發展醫學、提高人的壽命,即使不能帶書籍憑我腦子也要寫基本書,那樣2000年後就是最偉大的書籍了,可能我這代不能開疆擴土了,努力提升各個行業科技,等有幾代積累可以以燕為基地或者直接到兩廣地區發展,在至少領先敵人兩代的科技裝備的情況下一統中國
-
13 # 恆大未來城忻明德
首先要明白自己的優勢與劣勢,燕國地處遼東附近高原地區,氣候寒冷農業上無法與蜀地與楚國相比能做到一年兩收,可以作為田地的地方很少,註定農業發展不行。秦孝公用商鞅,是因為他的辦法是戰時之法,重耕戰。燕國不能按圖索驥。土地貧瘠不說人口也很少,也就是說國力不行,應該學的是勾踐之法,固守北邊戎狄單位同時與齊國交好,齊國也想東進很樂意與燕交好,這樣戰事儘量減少依託齊國。在短期內想辦法開墾大量田地,頒佈開田地和增加人口的法律,是要務。當然正如我所說即便大量開荒也開不出多少,只能多少增加一些國力。在那之後就是發展畜牧業!往北打,圈一塊地發展畜牧業是燕國的資本,好的戰馬燕國容易獲得為以後的騎兵做好基礎。畜牧業發展起來後就開始好好國家的收入可以得到改觀,開放一些能刺激外商入住的法律,引進商人,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把騎兵練好,否則便是待宰的羔羊!切記切記。這一套下來起碼是兩代人半個世紀左右的事情。很難,做比說的困難多了。趙國齊國都是強敵強鄰,不要隨便開戰,因為趙會和秦打,齊會和楚打,大國之間先打架,不會吞併一箇中等體型的國家,因為首先不好滅,其次其他國家不會看著你被強國吞併,這個道理大家應該明白。但是不要學歷史上的燕國,老是在別人背後捅刀子佔便宜,會給自己招致災禍!當大國開戰時最重要的事情還是經商和建軍,把自己的北邊長城盡力修繕好,建立自給自足的邊防守備軍,把北大門看好的同時售賣戰馬,弓箭給其他國家,不參戰。在沒人打你的時候其他國家在爭雄的時候這是你變法的好機會,在前三代君王的努力下,你擁有了北防禦線,人口上漲,農業做為國家的重點保護物件自己留著用,不能賣。而畜牧業和騎兵也擁有了,這個時候就是徵兵的時候了。也是國力上升開始正式角逐的時候,切記要出師必要有所得,得地!這個沒辦法細說,因為那時候你這樣安排了,國際社會發生了什麼都說不好,遇上滅齊戰就往東,遇上秦趙戰就往西。說不好,一切都是不確定因素,也就說至少三代人才能有爭天下的資本,燕國羸弱,這已經是最好的情況了,且是方針穩步實施的情況下,如果遇到外敵入侵,這份計劃還得延長。那麼說說燕國一旦得勢有什麼好處,首先在身份上燕國是老牌諸侯國,還是姬姓諸侯,在那時的身份還是高貴的,說話也是有地位的,在內政上沒有一個國家有燕國一樣穩定!除了子之那一次一直及其穩定,這是一條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王位傳承銜接不好會非常影響國策,與人才的遴選任用。這兩點是人上,從地理角度講,燕國在幾個強國中間掙扎,看似強敵環繞,然想滅你很難,原因那會說過,而且你存在感稀薄,利於發展經濟,在北方你有天然的練兵場與養馬場,騎兵將是你傲立天下的資本,且你地處高原自然災害極少,這一點也很重要。最後就是可以選擇範圍大,可以根據形勢選擇括土方向。最好的選擇就是宋地得宋地後燕國會成為一流強國,若得不到就只能隱忍,沒辦法,不是你招幾個大才你可以閉門造車的。燕國加油吧
-
14 # 歷史哨聲
基本上很難——因為燕國是姬姓,在東周率領後,自認為是周國第二。你想讓燕國丟掉周朝的傳統而去改革,只有一個辦法:殺死所有燕國姬姓貴族。但這樣一來,你就是一個光桿司令。也因為你血腥殺戮的名聲,沒有能會來投靠你。
這就是秦國和燕國不一樣的地方:秦國沒有這種歷史包袱,燕國和魯國都有這種包袱。燕昭王時期為何能夠強大,就是在於太子平和子之兩派幾個月內鬥,死亡幾萬人這個主要原因。這些死去的幾萬人,多數都是貴族,一般的平民百姓會管你誰當王?
正是燕國內鬥,貴族死了不少,才換來燕國煥發生機的機會,也才有後期的強燕之名。但燕國雖強,但沒有多大的發展空間,南是齊國,想和齊國搶地,很難;東邊是趙國,和燕國一樣都依靠胡人起家而強大,能打平手算不錯了。只有向東、向北這些不毛之地發展。
因此,想要開拓燕國領土,只有向東、向北發展。但這個發展需要大量殖民,只靠燕國的人,是不夠的。應該大量招攬厭惡戰亂的中原之國的人民到新開拓的地方去發展,5年內不收取任何賦稅。不過,這樣也要小心被其他國家聯合打你。那樣的話,就前功盡棄了。
-
15 # 是我非我
戰國七雄,除了南韓比較窩囊,齊國比較不思進取,其他五國都有強橫的時候,但是最終還是秦國統一了天下。
統一天下不是靠一倆個明君,一倆個名將,一倆項政策,他們都是流星,只有向商鞅改變了社會結構和制度,秦國把它一直在堅持,才笑到最後。
回覆列表
燕國在戰國的時候地理大概在今天的北京一代,東北、北韓、南韓、內蒙古、山西一代,往北有小數民族山戎,是中原抵抗小數民族的屏障。
燕國在燕昭王的時候,國力強盛,躋身戰國七雄之一。為什麼之後燕國衰落了呢?
燕昭王的時候,軍事上是以樂毅為將,樂毅是中國古代一代名將,和齊國打,一戰下齊國七個城市。
燕昭王之後,燕惠王因為猜忌樂毅,使樂毅跑到了趙國,這樣軍事上就沒有了名將,之後就被秦國滅亡了。
知道這些呢?大概就知道怎麼做了。
一個國家的興衰,君臣的關係是很重要的,在古代,有人才的輔政,國家是很好管理的。
所以,第一:
在軍事上,到重用像樂毅那樣的人才,不要猜忌,但也要有手腕,使之給自己賣命。
燕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要兩面都有敵人,所以要首先北擊山戎,最好是同化他們,使之最好成為盟友。
軍事了,除了用名將外。更要用現代化的理念改革軍事制度,使之戰之則勝的勁旅。
因中國自古都是北方打南方好打,根據中原情況,軍事上最好是以騎兵為主,步兵為為輔,考慮到那時候的地理情況,以大兵團做戰的方針最好。
第二:人才制度要改革。最好似商鞅變法那樣的,使國民都有個希望。
在那時候,人才資源是很重要的,所以,要鼓勵多生育,政府要鼓勵早婚早育。
人才要引進,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廣開言路,造福於民。
第三:經濟上,建立軍隊,吸引人才,這都需要資金。
考慮那個時候人少,北方大片的土地沒有開發,應該大力的發展農業,和小數民族進行貿易。
還應該鼓勵工商業的發展,以資源性的國企為主,領導小型私人發展商業。
同時,也可以打經濟戰,政治戰等
第四:技術方面要鼓勵,要提倡一種學以致用的理念,不要死讀書,要培養一批技工,如開發軍事武器、攻城器械、灌溉技術等對實際有用的東西。
第五:考慮到地理位置,首先應該限制秦國的發展,想方設法的現滅掉秦國。
第六:自己要把權力拿在手中,而且活的要長,不要搞政治運動。
做到以上幾點,估計統一全國,也不是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