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三字經中,竇燕山正確,還是詢季合正確?每個版本不一樣,怎麼正確解讀!多謝!
14
回覆列表
  • 1 # 呱呱其談

    先來了解一下這兩位先賢。

    荀淑(公元83年—公元149年)字季和,為郎陵侯相,東漢潁川潁陰人(今河南許昌)人。(一說他是戰國末期荀卿荀子的十一世孫)。漢和帝至漢桓帝時人物,以品行高潔著稱。有子八人,號八龍。他的孫子荀彧是曹操部下著名的謀士。

    荀淑年少的時候,就表現出與一般人的不同,他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講究仁義禮讓。在當時文化名人備受尊崇的年代,他在汝潁地區諸多奇士當中,也是出類拔萃的。

    荀淑勤奮好學,是知識淵博的大知識分子、碩學鴻儒、文化名人。他的文化素質似乎來自於祖先荀子的遺傳;也似乎是當時儒學氣氛瀰漫的社會環境影響的結果;更應該是他自己勤奮好學,孜孜以求的結果。

    荀淑一生不願為官,他在公元149年(建和三年)去世,享年六十七歲。有子八人:儉、緄、靖、燾、汪、爽、肅、專,都有名,當時的人叫他們為“八龍”。

    荀淑,得此繼塵之八子,在後來的幾百年間,都是政界達官顯貴,文圈璀璨群星。並之以仁德忠孝,清正廉明,成為族勢顯赫之門,即使當時最有名望的王、謝兩族(唐人劉禹錫這一傳頌千古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就是指南北朝時的王、謝高貴家族。),也不遑多讓、無需謙恭。

    竇禹鈞(即《三字經》裡提到的竇燕山,另名竇十郎),五代((907年—960年)後晉時期涿州范陽縣人。五代後周時期大臣、藏書家。與兄竇禹錫皆以詞學著名。唐末時任幽州掾,歷官齊州、鄧州、安州、同州等八州支使判官。後周時期,升戶部郎中、太常少卿,以右諫議大夫致仕。

    竇禹鈞自幼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很孝順,對於母親的話,從來不敢違逆。在那個時代的人,多數在二十歲左右就結婚,所以如果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兒子,就會感覺到“無後為大”的憂慮。可禹鈞到了三十餘歲,膝下猶虛,正在愁眉不展的時候,忽然有一天夜間,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已故的祖父對他說:“你前生的惡業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運,不僅沒有兒子,並且壽命也很短促。希望你及早迴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或許可以轉變業力,挽回命運。”他一覺醒來,把夢中祖父的話,一一銘記於心,從此立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竇禹鈞努力修身積德,後來果然生了五個兒子,因為他家教很嚴,所以兒子們都很循規蹈矩,和睦雍熙,滿門孝順。竇禹鈞教子有方,五個兒子都先後中了進士,大兒子竇儀,官至尚書,次兒竇儼,位至翰林學士,三兒竇偁,官參知政事,四兒竇侃,任起居郎,五兒竇僖,位左補闕,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當時侍郎馮道贈詩一首雲:“燕山竇十郎,教子有義方,靈樁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竇禹鈞本人,也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預知時至,向親友告別,沐浴更衣,談笑而卒。竇禹鈞是教子有方的典範,現在廣東地區稱父親仍為‘老竇’。

    竇禹鈞有5個兒子,家教甚嚴,建書房40間,買書數千卷,聘請文行之士為師授業。四方有志學者,聽其自至。5個兒子聰穎早慧,文行並優,時人贊為“竇氏五龍”。

    長子儀,字可象,五代後晉天福六年(941年),舉進士。後漢時,官至禮部員外郎。後周時,官至翰林學士、兵部侍郎。北宋時,任工部尚書兼判大理寺。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奉命主撰《建隆重訂刑統》(即《宋刑統》)三十卷、《建隆編敕》四卷。北宋乾德四年(966年)秋,病逝,宋太祖贈儀右僕射。

    次子儼,字望之,後晉天福六年舉進士,歷仕後晉、後漢、後周各朝,屢任史官。後晉時,定朝會樂章、二舞及鼓吹十二案。後周初,修後晉高祖,少帝和後漢高祖《三朝實錄》。後周顯德四年(957年),儼上疏陳“禮、樂、刑、政、勸農、經武”治國六綱之言,周世宗納之。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任禮部侍郎,奉旨撰定祠祀樂章、宗廟諡號。儼一生著有《周正樂》一二O卷,文集七O卷。

    三子侃,文行並優,後晉天福六年舉進士,在後周官至起居郎。

    四子偁,字曰章,為人剛直不阿。後漢乾祜二年(949年)舉進士。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拜為兵部郎中,力主“休兵牧馬,以徐圖之”,阻攔宋太宗北征,被採納,授予樞密直學士。後充職左諫議大夫,任參知政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秋卒。宋太宗親臨弔唁,贈工部尚書。

    五子僖,在北宋任左補闋,為官清廉,名揚城內。

    《三字經》也以“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句子,歌頌此事;又逐漸演化為“五子登科”的吉祥圖案,寄託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竇家五子那樣連袂獲取功名。

    《三字經》作者王應麟(1223—1296)是南宋學者,他寫的《三字經》是"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後來清末及民國時曾修改為"荀季和,有義方,教八子,名俱揚"。

    為什麼流傳最廣的還是"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呢?我認為不外乎如下幾點:

    一、傳統文化講究溯本追源。《三字經》近千年的廣為流傳,驗證了它確實是蒙學寶典。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還是要基於原版;

    二、竇燕山和荀季和雖然都是先賢,都教育出了優秀孩子,但是兩人有著完全不同人生經歷。竇燕山的轉變更符合人們的期待及效仿之楷模。

    三、竇燕山的善終,完全符合好人有好報的因果迴圈規律。新中國上海的第一任市長--陳毅元帥講過很多次“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其實我們中華幾千年來的文化一直都沒離開過種善因得善果的影響。《易經》裡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所以《三字經》竇燕山這個版本會流傳更遠。

    我們學習《三字經》、學習國學,首先是家長要給孩子做出榜樣,其次才是讓孩子學。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什麼樣的家長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家長和孩子互相影響,要彼此的成長。而不是以長輩的身份威壓。家長刷手機、打麻將,讓孩子好好學習,這樣的環境孩子如何成才?

    最近關於父母陪孩子寫作業的相關內容火遍朋友圈。有說教了幾遍了,孩子仍記不住或不會,家長便失去耐性。其實家長和孩子的壓力都很大,偶爾大吐苦水,宣洩一下,也是好事。要知道,孩子的悟性表現有早晚。但是回過頭來,對孩子的教育除了耐心還是耐心。家長輔導孩子幾分鐘就大發脾氣,甚至有說因此心臟做了支架,這家長也未免太沒定力了吧。孩子畢竟還是孩子,家長沒教他,他就沒法站在家長的角度理解。所以從小教孩子換位思考、懂得父母的辛苦才是根本的方法。

    《三字經》是很好的蒙童寶典,學習過程不必拘泥於到底是荀季和對呢?還是竇燕山對呢?著這個相就失去學習的意義了。要知道,不管是荀季和還是竇燕山,他們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先賢,他們確實都教育出了非常優秀的孩子。我們要學習他們教育孩子的方法,用優秀的傳統文化來啟蒙孩子的心智及答疑家長們的困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問個問題,從小被親生父母送養,成年後解除養父母的關係,是否還有養親生父母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