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城市匯

     前一段時間,與一個師兄在隴南調研的路上聊到一個話題,關於為什麼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該師兄的閱歷十分豐富,並且閱讀面十分的寬廣,總是能提出許多有意思的想法。他認為,母系向父系轉變是由男人與女人生理構造差異引起的。男人在力量(主要是體能,我覺得智慧是沒有差別的)上使得女人開始向男人形成依賴,用他的原話認為這是一種保險,終生的“要飯卡”(開玩笑!)。  雖然這些想法還不是十分成熟(師兄說的),但是的確能夠激起思想的火花。我覺得,他只說了一些內容,可能沒有切入問題的核心。因為在母系氏族出現以前男女的生理差異就已經存在了,那麼為什麼人們不“畢其功於一役”,直接進入父系社會呢?我就藉機闡述自己的“突發奇想”,僅供參考。由於自己專業的限制,我只能夠忽略社會學、人類學的領域,從經濟學的視角分析問題。我們將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1、什麼是母系與父系氏族的區別?  2、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轉變是有什麼力量決定的,我將用馬克思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來解釋。  3、從激勵角度解釋,作為部落的貢獻最大的人,男人不願於他人共享自己的勞動成果,而放棄母系社會,自己另搞一套,這就是父系社會。  一、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區別  人類從一般動物中演化出來之後,為了能夠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更好的生存,人們就本能的或有意識的組織其自己的生活群體。連線這個群體的紐帶就是最原始的血緣關係。只有那些強大的氏族就能夠在自然選擇中更具活力,延續下來。至於遠古人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這可能是自然地本能。該問題暫且不述,這不是我們的重點。為了維持族群的基本秩序以及更加得力地應對外部的衝擊,早期的氏族領導就產生了。這時領導人如果是男人則是父系社會,是女人的話就是母系社會。  二、為什麼母系氏族會向父系氏族轉變?  這個問題我們將分兩步進行解釋:第一步,為什麼母系能夠先佔據領導地位;第二步為什麼父系社會能夠取代母系社會。馬克思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我們就從這一視角對氏族部落的轉型進行解釋。在生產力水平很低的原始社會,人們主要靠採集和狩獵為生。在當時的社會分工中,男人主要是專門從事狩獵、女人則是採集。(至於為什麼這種分工能夠形成,我也不能考證,可能是本能。再問下去我就變成研究人類學、社會學了,呵呵)。誰能夠養活族群、保持族群的強大,誰就是更具有話語權。  (一)為什麼女效能夠成為氏族領導  不論是舊石器時代還是新石器時代,原始人只有可憐的石頭、木棍,跑的不如野鹿快、牙齒不如野豬鋒利,在與動物搏鬥中他們總是處於明顯的劣勢。隔三差五能夠達到一些獵物都是非常不錯了。其中,還有付出慘重的生命代價,看來當時的男人還是挺可憐的,不打獵又不行(家裡女人說的算),打獵的話還要面臨著生命危險。於是,這些男人就學會了偷懶,以打獵為幌子出去到樹上睡覺了,然後回來說沒打到獵物,這就很好地利用了資訊不對稱(也許現在的男人的狡猾可能是那時進化的結果)。後來,為了抑制這種行為,氏族中就出現了巫術,說偷懶的人將會受到神的懲罰。所謂“三尺頭上有神靈”,偷懶的人再也不敢偷懶了。  我們再看看女人所分工的採集部分。採集的關鍵是靠靈巧的手,女性的耐心與靈巧使得她們完全可以勝任這項工作。在當時的時代,人不像現在這麼多,自然資源豐腴,氣候環境怡然,基本上一年四季都能有滿足人類生存的物質資料。因此,採集的產出是較為穩定的。並且,這項工作沒有任何危險性,不用拼了命去工作。在原始社會,能夠生存下來的就是強者,這一點是很重要。在這方面,男人就顯得稍遜一籌,不僅產出不穩定而且還有生命危險,因此女性在生產中的地位就較男性突出。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原理,女性就成氏族的領導者。  (二)男性的崛起,搶班奪權  時代變化,人們的角色以及相應的組織也是在變化之中。當人類社會從採集狩獵為主向定居農業以及畜牧業轉變時,男人的優勢地位就得到極大地凸顯。首先,男人不再為了生存每次都要把命給豁出去對抗野獸了,而是能夠在農地上進行生產或者養殖馴化後的豬、羊、雞鴨等等。第二,戰爭也導致男人的地位突出。在原始人中,戰爭是生活的一部分。原先女人指揮男人,男人到前線賣命。根據《孫子兵法》,這種指揮成功的機率不高,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能夠使得氏族不斷取得勝利。男人取得指揮權後,也就贏得了保護氏族安全的社會地位。女性就不得不讓位於男人。  馬克思老人家還是相當厲害的,他首次提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觀點。這個觀點很好地揭示了父系社會的崛起。  (三)社會學、人類學的解釋:生殖角度  不過社會學、人類學,也從生殖角度分析這個問題。我就簡單介紹一下。在原始社會,遠古人是實行群婚制,就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的反面了。女人比起男人更能夠辨認自己的孩子,男人卻不知道到底誰是自己的孩子。因為當時社會人們不知道生殖原理,男人只知道後代是由女人生出來的。因此,後代也只知道自己的親人是母親,而沒有父親的概念。這無疑加大了女性的實力和勢力。到了後來,人類的文明開始進步,群婚制開始向“一夫一妻”轉變,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人們生活穩定了,性愛開始融入生活之中。穩定的婚姻制度使得男人逐漸擺脫無知,知道生小孩也有男人的一部分功勞,所以男人就提出要與女人平齊的社會地位。小孩的眼裡也有父親的概念,削弱女性地位的同時也增加了男人的社會的勢力。與此同時,狩獵採集的生活逐漸向定居農業和畜牧業轉變,這時候的男人已經在聰敏、體能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佔據社會的主導地位了。相反,女人不僅對生產的貢獻在下降,不斷地生小孩使得女人的機能逐漸退化。所以,逐漸地人們對生殖的崇拜就日漸消失。(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原始人的圖騰)  有些人認為生殖崇拜,是原始人讚美幸福,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正如前面所說的“巫術”一樣,這些生殖崇拜作為一種非正式的制度(即習俗)是在神化女性,它的出現是為了維護氏族穩定,保持女性的統治地位。反過來,在男權社會對女性施加任何有悖人性的限制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  三、激勵機制:男人不願意與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  這部分主要是在經濟學的激勵理論角度分析,男人不願屈從於母系氏族的體制安排,而選擇另搞一套,建立由自己領導的父系社會。而這個理論的前提條件就是,男性已經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貢獻者。  阿瑟·劉易斯說:建立家庭只有在基本的父系家庭社會里才有意義,而在母系社會或大家庭中是沒有意義的。原因就是激勵問題。人們願意為自己下一代而努力工作,這個下一代是指他的幾個直系子孫,而不是數以百計的姻親子弟(這是人性的本能)。亞當斯密說,一個社會只有調動社會中的利己之心才能更好的為社會服務。亞里斯多德認為,集體的東西受到的關注是最少的。這些都表明,人們當自己享有勞動成果時才會努力工作。  在母系社會,一個男性拼命地工作,為了使其姐妹的子女變得富裕,而不是自己的子女變富裕,這是難以想象的。受此影響,母系社會在經濟和其他方面就難以穩定,不是非經濟學意義上的“均衡”。男人會帶上自己的妻子和子女一起流動,而不是帶上自己的姐妹及其子女一起流動。這些變化通常就在增強婚姻關係,直接導致母系聯絡的削弱。

  • 2 # 湖鬧電影

    永遠不可能了。一開始是母系社會,是因為女人生孩子。後來,男人發現,自己無論智慧還是武力都高於女人。於是就變成父系社會。所以,以後永遠不可能變成母系社會了。因為女人就是因為實力弱被推翻的啊!

  • 3 # 四川良民

    我們知道世上絕大多數動物和昆蟲都是以母性為群體的群居生活,由於母親生下的孩子都不認識自己的父親,只能認識母親,並且依賴於母親而生存,這就大大提高了母親的威望。人類是由動物衍變過來的,同樣少不了動物應有的生活特性。這就是母系氏族的由來。為什麼動物至今依然保持母系氏族,而人類卻轉變成了父系氏族?因為人類屬於高等動物,從出現了鑽木取火,人類的生活就發生了轉變,從生食到熟食,從單一到多樣化,生活質量的提高,使人類的身體發育越來越成熟,慾望也越來越多,為了爭奪女性而自相殘殺,勝利者將爭奪來的女性各自佔為己有。不允許其他男性侵入。母系氏族由此而解體,形成了以男性為主的家族式生活,各居一處。從而減緩了男人因爭奪女性而出現不必要的傷亡。如果說是男性在生產生活中占主導地位,才改變了母系氏族是不符合動物的生存規律的。

  • 4 # 淡藍色榮譽02

    母系社會並不是從最初就有的,而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我們可以看看同屬於靈長類動物的各種猴子猩猩還有狒狒,無一例外,都是猴王為主導的父系社會。而不管哪種哺乳動物,基本都是雄性體重更大,力量更強。而群居的哺乳動物,則顯然雄性負責涉及“戰爭”和打鬥的部分。所以,很多群居哺乳動物都是這樣的原始父系社會。

    而原始人肯定也經歷過這樣的社會模式。而人類之所以經歷過母系社會,則是人類在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識圖戰勝自然,這個階段男性主要負責的原始農業,不如女性主要負責的採集業。男性打獵收穫也不如女人放牧。也就是女性具有更高的生產力。所以人類才進入了母系社會。

    而當人類很大程度戰勝自然,更多的不是人類和野獸的搏鬥,而是人類之間戰爭頻繁發生。並且生產力逐步提高之後,則必然進入父系社會。而且是父系階級社會。

  • 5 # 瘦頭陀19

    農業使女性走下了神壇,因為農業勞動需要大量體力,而女性雖然耐長久慢慢勞作,但是不耐短時間大量勞作,另外,男性比女性更適合駕駛牲口,很多大型牲畜能分辨人的男女,甚至故意欺負女人,比如女人要想自己駕駛畜力車出去,必須套上牲口,可很多大型牲口能夠分辨人類的男女區別,不服從女人駕駛,甚至拒絕讓女人把它套上。沒辦法還是要男人出動,牲口怕男人,因為男人急了,真修理它。而大規模耕地,也是需要牲口的,甚至出門買賣農產品的交易,也需要牲口駕車才能完成,男人透過付出重體力,透過駕駛牲口慢慢取得的家庭的主導權利,慢慢的變為了家庭的主人,女人則無奈地退居次要位置。

  • 6 # 按一下會響的蟲

    早期,因為環境惡劣,食物短缺,嬰兒死亡率很高,成人平均壽命也很短,要維持種群,最重要的是生育,因此,婦女地位高於男人。那時,人類處於食物採集時代(過去叫舊石器時代),男人沒有勞動優勢。

    進入食物生產時代後,女人勞動處於劣勢,社會自然而然地進化為父系社會。

  • 7 # 青篋

    生存空間的擴大決定母系向父系進化。古猿生存環境惡劣,壽命很短,種族延續大多靠女性,男性對種族貢獻有限,對母性生殖產生崇拜。後期火和工具的改進,男性生存狀態得到改善,男性體力和活動範圍更大更有時間空間,眼界得到解放,而女性依舊揹負繁衍壓力,時空眼光短,也常帶亂倫源,使種群退化危機,對種族延續逐漸喪失主導權。

    隨著生產力和種族有性繁殖方式的改變,男女平等更是大勢所趨。性別的分工差異造成的社會地位變化會逐漸消失,未來性別不再是人類社會不公的話題。

  • 8 # 當年青山

    先說結論:1.母系社會變為父系社會的主要原因是:婚姻制變為了一夫一妻制 。2.人類社會還會變為“母系社會”嗎?我認為,遙遠的未來有可能,但更有可能是多元化社會。短期內(近百年)不可能。

    史前時代,氏族社會的早期是母系社會。母系社會形成的原因是,人們只知道自己的母親,而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為何會如此呢?我們需要先了解當時的婚姻制度:母系社會經歷了三個婚姻制度:最早是“血族婚姻制”:一個氏族內部的兄弟姐妹互相通婚。

    然後轉變為“群婚制”:一個氏族的人和另一個氏族的人通婚。這個氏族的每個女人,是另個氏族每個男人的妻子。沒有固定夫妻。【本氏族禁止通婚】

    再後來變成了“對偶制”:一個女人只能和一個男人配婚,但是配偶還是常換,沒有固定的。

    從上述三個婚姻制度可以看出,因為婚姻配偶的不固定,人們沒法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母親代表的女性地位自然最高。

    那麼為何以男人為主導的“父系社會”能替代“母系社會”呢?

    原因還是婚姻制度的變革:“一夫一妻制”的出現。一夫一妻制,使得男女雙方互為夫妻長期不變。大家共同撫養襁褓中的幼兒長大,人類開始認識自己的父親。光知道父親還不足以替代母親。這個原始的“家庭”中,男人因為力氣比女人大,打獵,作戰作用明顯,成為了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地位自然高。從而從母系社會過度為了父系社會!

    人類還會變為“母系社會”嗎?

    長遠的未來是有可能的。因為隨著科技的進步,新能源的開發,經濟的富裕。我們的婚姻觀也在逐漸改變。人類越來越厭倦婚姻的束縛,而嚮往單身多伴侶的自由感情模式。其實,這是母系“群婚制”的翻版。並且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早就脫離了戰亂頻繁的血腥時代,(戰爭和暴力比以往人類任何時候都少)。所以原始氏族社會時期,男人因為力量大而占主導地位的優勢不復存在。所以,我認為未來有可能變回“母系社會”。只是百年短期內不可能。

    【插一句玩笑話,現在的中國社會難道不是“表父內母”的變相“母系社會”嗎?你懂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戰狼3票房會超70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