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職媽育筱娃

    父母打擊孩子,會給孩子帶來以下影響:

    第一、拒絕與父母分享,一旦孩子與父母分享受挫,那麼孩子就失去相與父母分享事情的慾望,會認為分享只是得到一系列的打擊,漸漸什麼都選擇不跟父母說,關上親子溝通的門,導致親子關係破裂。

    第二、造成孩子自卑怯懦性格,因為孩子時刻生活在家長打擊中,潛意識的認為自己不夠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是自己不值得,自己很差勁,一旦形成這種思想,當孩子在與外部的交際中,極度不自信,害怕與人溝通,唯唯諾諾,沒有自己的主管意見,為討好而討好,或者乾脆拒絕與人溝通。

    第三、將父母的方式照搬過來,在跟別人接觸交流時,不斷重複父母的做法,打擊別人,甚至暴力相向。

  • 2 # 芃媽百草園

    我認識一個從小被父親打擊的孩子。她小時候數學考了一百分拿著試卷向自己的爸爸炫耀,結果她爸爸說:“這麼簡單的題,不考100分才怪。”她考上了縣裡最好的高中問爸爸要學費,他說:“女孩子讀書有啥用?還不如早點回來打工。”她上了大學又準備考一所211大學的研究生,他父親在過年的時候當著那麼多親戚朋友的面說:“還敢考XX大學呢?她能考上嗎?”總之,在她人生的每一次重要選擇的時候,她沒有聽到自己父親一句支援的話,反而都是被潑冷水。也正是這樣,反而激發了她努力向上的鬥志,就是要考個樣子讓你看看!當她畢業後找工作的時候,她沒有聽從父親的話,回家鄉,反而留在了更家更遠的上海。

    從小被父母打擊的孩子,小的時候很在乎父母對自己的態度但是又很難猜透父母的心理,他們不知道父母是真的不愛他還是有意刺激他。能從打擊中採取正面迴應,像我那個朋友,受到家人的打擊不氣餒而是更努力地掙脫父母的影響,走的越來越遠。但是也有很多人就是因為家人的打擊,讓自己越來越不自信,甚至破罐子破摔,徹底放棄了自己。

    試想,在小孩子的世界裡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也是孩子言行的動力。他們在沒有更大更遠的目標之前,就是單純的想讓父母高興從父母那裡得到肯定。但是就連這一點肯定就得不到的話,孩子的心灰意冷飽受打擊之後就是麻木不仁。缺少關愛和鼓勵的孩子,不僅沒有信心,反而自卑的懷疑人生。

  • 3 # 格格巫育兒

    1. 自信心不足:

    自卑感很強,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優點,老是覺得自己不配得到幸福和好的東西。哪怕是碰到好的東西也覺得一定會要失去,患得患失。惶惶不可終日。

    如果是相貌方面,孩子就會一直對相貌很不自信。

    如果是能力方面,孩子就不會嘗試去學習了。

    2. 膽子小:

    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意願。習慣於把真實的自我隱藏起來了。

    因為原來表達自己意願時老被父母打擊。

    3. 不願主動思考:

    因為原來自己思考的結果老被人家打擊,乾脆不思考了,你說什麼就是什麼吧,省事了,還省得被打擊。

    4. 性格消極被動:

    不敢爭取屬於自己的東西。經常被人欺負也不敢表達。

    關於被打擊中長大的的孩子,其實我們那一代都是這樣被打擊中長大的,華人典型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最典型的名人案例就是網球冠軍李娜,在那個年代,教練都是打擊著孩子長大的。長達9年的訓練過程中,餘麗橋教練不是打就是罵,哪怕李娜得到網球全國冠軍,取得了再大的成就,也沒有一次表揚過李娜。這造成了李娜對自己的自信心嚴重不足,碰到國際大型比賽狀態相當不穩定。讓19歲就排名全國第1的李娜,在20歲時精神和身體雙重壓力下,就不得不做出退役的決定。如果不是後來孫教練的執意說服,國家網球隊的損失無以計算。

    在一次慈善活動中李娜也曾向媒體提道:“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成績是在提高,但是心裡一直有陰影。餘教練不懂得表揚隊員,9年她沒有表揚過我一次,永遠在罵我。”

    餘教練的嚴厲是李娜一輩子的惡夢。她的心理素質一直不是很好,不是很自信,也是因為餘教練的原因。這樣的回憶成了李娜心中的一個結,始終揮之不去。

    餘麗橋的嚴厲和從不表揚,讓我想到了初中時的數學老師,小升初全校唯一一個考上重點初中的我,從上初中後,我的數學就是一落千仗,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我和我的同學們在多少年後都是在惡夢中還能夠夢到這位老師。可見這位老師的嚴厲是影響了多少人的人生。我們那時和李娜少時那樣,都還不懂事,老師的過於嚴厲讓我們戰戰兢兢。

    總之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打擊孩子,要多鼓勵孩子,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你覺得呢?

  • 4 # 大悅悅麻

    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好好和孩子說話?那是因為我們就是被指責長大的,當我們當了父母,自然就會沿用這套模式。很多父母不懂得什麼是尊重,或是覺得小孩子不需要尊重。

    我曾經看見幾個家長聚在一起,當著孩子的面指責貶低自己的孩子,壓根不顧及孩子的顏面和尊嚴。我覺得很詫異,到底是什麼樣的心理讓他們這樣無視孩子的存在,肆無忌憚地指責,為什麼不能回到家中,坐下來和溫言暖語地和孩子好好聊聊呢?也許在他們看來,孩子達不到父母的標準就是錯,孩子的錯都是自己造成的,與父母的教育不當無關。

    教育專家尹建莉說:壞脾氣的人讓家庭生活經常充滿火藥味,讓孩子的心理總是充滿負面情緒,積澱越來越多的負能量,成年後,習慣以傷害性的方式表達分歧,尤其容易衝著配偶和孩子嚷嚷,甚至動手,因為這兩者離自己最近,對自己威脅最小——於是我們看到,壞脾氣代代相傳,老子火氣大,兒子脾氣就差,到了孫子也不怎麼樣——家族輪迴鏈條就這樣形成!

  • 5 # 月月媽媽親密育兒

    一是孩子的自尊心受挫,你的潑冷水行為讓孩子感覺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他不再會和你分享他的一切,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他會把他封鎖。

    二是孩子以後不再會有與人交流及與人分享的意願,從而導致了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受阻。

    三是他會照搬過來,也聽不進去別人的聲音,甚至是非常高興的事情,他都不會感興趣,他會變成一個冷漠的人。

  • 6 # XF書香育兒

    父母打擊孩子,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度和未來的生活幸福指數。

    父母打擊孩子,首先影響的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第一個反應就是父母是不是不愛我呢,因為父母是孩子的庇護所,當孩子這樣想的時候,孩子就會出現消極的反應,進而影響到孩子的生活和學習。

    父母打擊孩子,孩子在一個沒有Sunny溫暖的環境里長大,將來也會以這樣的方式面對自己的生活,從而影響到自己的生活幸福指數。

    相反地,從小受到父母恰當鼓勵的孩子,心理健康,就算不出人頭地,生活也是幸福的。

  • 7 # 浮媽雲

    我覺得吧,父母打擊孩子,會對親子關係,孩子的性格和人際關係產生一定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站在一部分父母的立場,可能認為,對孩子一定的打擊教育,會減少孩子過分的驕傲自滿和浮誇情緒,有利於讓孩子虛心的進行學習,是一種用心良苦的教育。但長期經受父母打擊的孩子,心裡會比較脆弱,疏離,自卑,不自信,缺乏安全感,比較難建立親密關係。

    小梨的父母總喜歡拿小梨的缺點和失誤進行打擊教育,美其名曰提醒小梨注意自己的不足的地方,以便更好的進行調整。即使小梨表現不錯,但也從來沒有在父母的面前得到過表揚和肯定,有的是各種打擊和責備。這給小梨的感受是自己並不優秀,父母不太喜歡自己。這也導致了小梨和父母關係的疏離和陌生。小梨不敢跟父母撒嬌,也無法從父母那裡得到家庭的溫暖。

    另外,在父母不斷的提醒自己各種不足時,讓小梨感到自己怎麼做都不對,怎麼做都做不好……洩氣,自卑,無能和無力感增強。在父母不斷強化自己的不足時,小梨慢慢的相信自己是無能,無用的,成功對於自己還是比較遙遠的……或者是怎麼做離成功還是有距離的。

    這種對自己消極的自我評價和定位,也會間接的影響到小梨的為人處事。自卑,不自信,低情緒價值,使得小梨不敢做出任何的決斷。與人交往喜歡尋求“中庸”之道,喜歡拿“隨便”“還行”等中性詞來發表看法,誰也不想得罪,哪邊都不站,從而保護自己在別人中的“好人”印象。在人際關係中更多的是討好或疏離,比較難以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真正的朋友並不是很多。

    父母的打擊教育,讓小梨的內心深處始終存在缺失,從而讓小梨對自己產生錯誤的判斷,引發出自卑,敏感等不好的性格特點,並影響到小梨的人際交往和與他人的親疏關係。

    不好的教養習慣讓孩子產生不好的行為和性格特點,積極向上的教養至少更容易產生良好習慣的孩子,希望父母對孩子更多的賞識和鼓勵,而不是打擊和責難。

  • 8 # Ellen媽媽育兒說

    父母打擊孩子會造成孩子不自信、自卑,沒有安全感,不管做什麼都對自己沒信心,覺得自己做不好,對孩子未來的一生都會有很大的影響;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最親近最信任的父母都不信任自己老是打擊自己;等自己獨立後最想做的事就是遠離父母遠離這個沒有溫暖的家;沒有主見,做事習慣聽從別人的意見,耐挫能力和抗打擊能力也比較差。

  • 9 # 董哥幹物流

    認真傾聽不僅是要搞清楚對方的意思,同時也是一種禮貌。

    所以,父母要做好表率。做孩子面前和他人面前學會傾聽。

    尊重孩子,尊重他人。

    當孩子有高興的事和父母講,或者是孩子有不高興的事和父母講,

    作為父母都要認真的傾聽。

    2、孩子有高興的事,父母仔細聽了,就要進行分析。

    第一,父母要為孩子的高興而高興。和孩子一起享受這種高興。

    第二,要做孩子的敘述中,找到潛在的問題所在。

    如果自己的孩子做處理事情過程中存在不足之處,

    就要像孩子提出來,告訴他下次做得更完美。

    如果發現孩子因為這件高興的事,

    變得驕傲自滿,甚至自大,

    父母就要像辦法矯正孩子這種心理。

    3、總之,父母批評孩子,澆了涼水,不是壞事,

    但是澆了涼水後,要及時向孩子指出不足之處,

    讓孩子打心理接受這種批評,

    這樣孩子就會不斷進步。

  • 10 # 琉璃巧育兒

    這還用說嗎?肯定是壞處比好處多啊。

    也許有些父母認為,打擊孩子,是激勵的方式,會讓孩子更加上進。其實不然。孩子被打擊久了,很多心理問題出現。

    1.否定自己,以為自己做什麼事都不行。更加懷疑自己。就惡性迴圈,更加沒有興趣努力下去。

    2.完全沒自信。做事總是感覺做不好,不敢去爭取,就算有機會擺在眼前,也很容易退縮,從而錯過很多好機會。

    3.自卑,內向。應該會慢慢變得自卑,內向,不喜歡與他人交流。

    4.心理承受能力好一點的,更加奮發圖強,但是有一天他成功了,也會一直記著你的打擊。你們的感情不會太親密。

    5.錯過許多本來應該擁有的親密時光,孩子度過呢不快樂的童年,少年時代。

    ……

    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影響。

    所以,表揚鼓勵,總是比打擊要好得多。但是,也不是說打擊全無好處。比如有時候孩子拿第一課,得獎了,過於自滿了,過於膨脹了,就要適當打擊一下,拉回他的過於驕傲之心。

  • 11 # 熊豔老師

    當孩子拿著考了九十幾分的試卷回家,興高采烈地想要和父母分享她的快樂,結果父母不顧孩子的感受,不屑的說“這算什麼?你以為考得蠻好,別人都考一百分,也值得高興?”一盆冷水澆下來,孩子的心都涼了,會大大的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覺得自己不管多努力都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父母應該多鼓勵孩子,孩子才會自信自強。

  • 12 # 英語方老師

    父母的打擊會毀了孩子。第一,孩子的自信來自父母。孩子最初的社會關係和社會認同來源於父母。父母的鼓勵是孩子自信的源泉。同時,在所有的讚美中,只有父母的讚美不會使孩子變得驕傲自滿。第二,父母的打擊影響親子關係。哪怕是普通朋友之間,也不敢一見面就訓斥對方。但父母卻往往會在各種大事小事訓斥孩子,並打著“為你好”的旗號。這其實也是人的劣根性的表現。因為我們潛意識裡明白,如果對朋友這樣惡言相向,朋友會離開我們; 而父母對年幼的孩子口出惡言,孩子不敢離去。然而,在孩子成年,當他能自力更生後,他可能會傷心地離開,斷絕親子關係。這是對親子關係的重大打擊。第三,孩子可能無法與任何人建立親密關係。當孩子無法從父母那裡得到愛的滋養時,他並不知道人和人之間正常的親密關係、相互信任感是怎樣建立和鞏固的。所以,當孩子與其他人來往時,要麼充滿猜疑和警惕,要麼掏心掏肺,很多人承受不了這樣的交往方式,就會選擇離開。尤其在戀愛關係中,他或她可能無法與戀人建立平等、共存共榮的正常情感關係。所以,他或她可能無法走入婚姻,或婚姻不幸福,並將這種病態的情感模式帶給下一代。為了擺脫這樣的惡性迴圈,父母最好有自我反省意識,自己有健康的心理,並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 13 # 成長觀察

    孩子興致勃勃地要跟家長說,家長一盆冷水下來,孩子與家長溝通的興致沒了,親子之間的心理距離越來遠,家長想要走進孩子的內心,變得越來越難。

    父母的打擊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有以下幾種:

    1.缺乏溝通的主動性和自信

    2.在打擊下變成父母口中被描述的型別:比如,就你這樣的還想考大學?

    3.在打擊下反彈,變成不服輸,非要做出個樣子

    4.無論哪種,和家長的關係都會受影響,而且是無一例外地隔閡

  • 14 # 潤無聲談教育

    貶低能夠摧毀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讓孩子的精神世界枯萎畸形。

    欣賞能夠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

    2010年,比爾.蓋茨的父親出版了一本書,書名是《蓋茨是這樣培養的》,講述的是他如何教育比爾.蓋茨的。

    比爾·蓋茨年幼的時候,家人覺得他看起來呆滯、不善交際、行動遲緩。有一天,比爾從半地下室的房間裡看著外面發呆,他的媽媽問他:“你在那裡幹什麼?”

    很少回答這類問題的比爾突然回答道:“媽媽,我在思考。你們難道不思考嗎?”這句話引發了老蓋茨先生寫作這本書的願望。

    在《蓋茨是這樣培養的》書中,老蓋茨說,作為父母,不管你對孩子做什麼,就是不能貶低孩子,而是應該發現孩子的長處和優點,欣賞孩子,鼓勵孩子。

    貶低孩子,能夠摧毀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人性的本質是渴望被人欣賞,被人認可。孩子尤其需要被欣賞。

    欣賞能夠讓孩子長成參天大樹,貶低能讓孩子枯萎畸形。

    作為父母,毀掉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是什麼呢?

    就是貶低孩子。

    常見父母貶低孩子的方法總結如下:

    1.總是告訴孩子做什麼都不行,沒人欣賞他。

    比說總是說孩子,你學習不行,才藝不行,長相不行,又不善交友,除了整天玩手機打遊戲,還會什麼?你總是好吃懶做,粗心馬虎,讓父母操碎了心。

    2.經常拿別人家的孩子跟他比,去刺激自己的孩子,潛意識地暗示孩子,你比別人差,你什麼都不如別人,你一無是處。

    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話是:“你看誰誰家的孩子,這次成績又是第一,從來不玩遊戲,從不讓父母操心,你再看看你。”這種話最能貶低孩子,摧毀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3.家長總是對孩子說,為了孩子,自己犧牲了許多。

    這樣做,不僅沒法激發孩子的鬥志,讓孩子努力學習,反而容易使孩子產生罪惡感,讓孩子變得自暴自棄。有些父母會說,自從有了孩子,連電影都沒再看過,為了孩子,操碎了心,都累出病了,為了輔導孩子作業,血壓都升高不少。如果不是因為照顧孩子,自己的事業早就成功了。

    4.總是以家長的身份,用命令的口吻要求孩子做事。

    當孩子不聽時,就拿“我是你爸爸,我還能害了你?我這麼要求你,都是為了好。”這句話去壓孩子。如果孩子沒做好,還會說一些諷刺、挖苦的話,如“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以後長大了你還能做什麼?”

    5.當眾讓孩子出醜。

    當著老師、同學的面,去貶低孩子,責罵孩子,甚至動手教訓孩子,讓孩子在同學面前無地自容,失去尊嚴。這很容易讓孩子害怕面對同學、朋友,產生社交恐懼心裡。

    以上這些,希望做父母的,千萬不要去做、去說。對孩子說話,請一定要三思而後說。父母要從內心出發,學會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培養孩子的優點,欣賞孩子,鼓勵孩子。

    幫助孩子建立強大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相信只要堅持不懈的努力,總可以做成。

  • 15 # 升值君

    家長們總是打著愛的幌子逼迫孩子學這學那,卻很少會鼓勵一下,在他們眼裡,孩子再優秀也是沒努力,如果努力努力還能更優秀;在他們心裡,孩子永遠是孩子,只能他律,不能自律,必須打壓著才能進步。

    他們永遠只相信,棍棒底下才能出孝子。正如易中天說,中國式教育,教育的目標是望子成龍,標準是成王敗寇,方法是死記硬背,手段是不斷施壓!

    鄰居家的小女孩,今年上初一,面容姣好,從小學舞蹈的她氣質與同齡人與眾不同,在外人眼裡,她很優秀,會唱會跳,善於溝通,很有領導能力,也很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她媽媽每天都在指責她,嫌她學習不好,寫字不好看,腦子不好學不會數學,心術不正,每天的口頭禪就是,你能不能用點心搞搞學習?跳舞能讓你考上好高中,好大學?還報了各種補習班,每天就看孩子在不停地學習,學習,學習……

    我最驚訝的是,一次社群聚會,那個小女孩穿了一身很漂亮的連衣裙,她媽媽在大庭廣眾之下忽然開始厲聲呵斥她:“你為什麼要穿這身裙子?你光知道穿衣打扮,你浪給誰看?”

    很難想象,這樣惡毒的近乎詛咒的話竟然出自一個母親之口,物件是自己的女兒,而這樣的教育方法,居然有很多家長認為她母親家教嚴,而那位媽媽也樂於得意洋洋地分享自己的經驗。

    這種家長非常常見,其實她們根本不是教育,她們更注重施展自己的權威,而這種權威展示往往是致命性的。

    孩子往往沒有自我定位能力,需要透過成人權威人物的評價來確定自我表現,而父母、老師一味地把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毫無根據地誇讚他人,指責孩子,嚴重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產生“我不行”的“自我否定意識,更重要的是,很容易讓孩子對於“什麼是正確”的概念模糊,今天誇別的孩子穿著樸素是對的,明天誇別的孩子打扮得體是對的,孩子本來沒有對錯概念,這樣只能讓她在成長中更加迷茫。

    越對孩子壓制,孩子越易形成奴性氣質,做什麼事都唯唯諾諾,沒信心做好就越做不好,陷入一個惡性迴圈中無法自拔。

    這裡是我的公號:霍老爺(ddz_233)為你留了位置,不來看看嗎?

  • 16 # 愚小佳

    最新一期綜藝《我家那閨女》,傅園慧談到了父母對她的教養方式。

    傅園慧爸媽從小讓她自由生長,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或者想要做的事,並且還常常告訴她:“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就是天才。”

    這三句話深深地印在了傅園慧的腦海中,並且成為了她失意時最重要的支撐。

    “這話聽起來很傻,但是每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別人不相信你的時候,或者別人攻擊你的時候,這三句話卻成為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傅園慧在節目中坦言道。

    傅爸爸想不到平時自己的教育會給傅園慧帶來這麼大的影響。

    他還回憶起當初傅園慧進入省隊的時候,有些大孩子跟他說:“傅園慧爸爸,你們家傅園慧在游泳隊真是個天才!”大家說完都覺得很好笑。

    很多父母在聽到別人這樣的“誇獎”,都會覺得有點不太好意思,或者謙虛地說:“沒有沒有!”

    傅爸爸卻很認真地對他們說:“我們家小傅就是個天才。”

    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表明了父親對女兒的認可,也深知女兒在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與汗水。

    “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好的,你就是天才!”

    這三句話聽起來很簡單,說起來也不難,但有多少家長,從來都沒有對孩子說過這樣一句肯定的話,反而經常挫敗他們的信心。

    在《少年說》裡面,有個女生溫同學對她媽媽吶喊,媽媽一直都喜歡將她和表姐進行對比,溫同學也知道表姐很厲害,參加競賽還獲獎,但是她也很努力,每天起早摸黑地學習,為什麼媽媽就是看不到她的努力?為什麼媽媽就不能誇誇她呢?

    說到最後,她說:“你從來就沒有誇過我,你今天能誇誇我嗎?”

    她希望媽媽也能看到她的長處,說說她的優點。

    結果媽她媽想了幾秒,說出了活潑可愛、勇敢等比較寬泛的詞。溫同學聽了之後,讓媽媽再說幾個優點,媽媽卻說不出來,最後還是節目主持人出來搭救了,緩解了現場尷尬。

    “別人家的孩子”應該是孩子最討厭的一個詞,無論什麼時候,父母都愛拿著別人家的孩子跟自己對比。孩子若是心態好,還能激發動力,向別人學習。如果孩子心態不好,父母的總是對比,最後孩子會覺得自己真的一無是處,喪失信心。

    不少家長總是看到別家小孩的優點,而忽視了自家孩子的長處,用自家孩子的短處跟別家孩子的長處進行對比,讓孩子多向別人學習。

    雖說父母這樣做的初衷是為了鼓勵孩子像優秀的人學習,但有時候,這不是一種鼓勵,而是一種挫敗孩子信心的做法。

    這一期《少年說》,溫同學的媽媽最後在孩子的述說中以及主持人的幫助下,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且向孩子保證以後會多看看孩子的優點,誇獎孩子。

    而另一期《少年說》的袁同學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袁同學的媽媽也是經常將孩子和孩子的學霸女閨蜜進行對比,誇的從來都是學霸女閨蜜,無論袁同學做了什麼努力,媽媽好像都看不到,從來沒有誇過袁同學一句。

    母親聽完孩子的控訴後,解釋說:“我知道我一直都在打擊你,我認為如果你的性格不打擊,你就會有點飄。”

    袁同學聽完媽媽解釋後,她哭著說:“我說過我不適合激將法,你們老是在打擊她,讓我感覺自己一定是很差,為什麼你們從來不改變呢?”

    最後媽媽還是很硬朗地認為自己的方法是對的,這樣做也是為了孩子好,孩子的訴求最終也沒有得到解決。

    臺灣知名親子教育專家陳孜虹老師在《有愛好好說》中指出:

    當聽到父母那些最令人討厭的否定語時,80%的孩子會憤怒的反抗,心生仇恨;34%的孩子會變得意志消沉,不願開口說話;只有24%的孩子會感到後悔,開始自我反省;4%的孩子會沒有感覺,什麼都不想,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責罵。

    並不是一味地打擊才能推動著孩子前進。有研究表明,正確的反饋更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並能讓他們直面自己所犯的錯誤,甚至正確的誇獎方式可以引導孩子們努力學習,變得更堅強。

    “我這樣做是為你好。”這是從小到大,我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

    這種“好”有時候並不是愛,而是一種束縛。

    家長在為孩子好的時候,能不能換位思考一下,想想自己的這種愛,孩子是否接受?如果孩子不接受,能否換一種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

    就如《少年說》裡面的兩個媽媽,都認為讓自己的孩子多跟別人優秀的孩子學習是一種激勵,所以總在自家孩子面前誇獎別人家的孩子。但是兩位女生都表明了自己不喜歡這種鼓勵,媽媽的這種鼓勵方式只會讓自己覺得自己很差。

    家長與其用一種孩子不願意或是讓他們覺得反感的方式,不如順應孩子的成長特點,選擇一種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這或許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長不要只用放大鏡看孩子的缺點,也要學會用放大鏡看待孩子的優點。

    美國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教授認為,家長對要對孩子積極投入的過程進行表揚,包括他們的努力與策略,他們的專注、堅持與進步,這些更能塑造孩子的韌性,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當發現孩子取得進步了,家長應該給予肯定與表揚,對孩子說一聲:“你真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穿越成宋江,怎麼才能起義成功當上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