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狼煙火燎
-
2 # 深海迷彩
這是個探討已久的問題,即戰鬥機為什麼不能加裝後射空空導彈?
一般情況下,戰鬥機發射導彈前,要靠機頭裡的雷達發現和鎖定目標,為導彈提供引數。為了不影響戰鬥機和導彈自身發射後的機動性,導彈的外形決定了朝前發射才能滿足上述兩項機動性。
後射導彈看似有很大優勢,那為什麼不被飛機設計研究院釆用呢?我認會有這麼一些觀點。
可能原因四:導彈的外形不好做,會影響飛機機動性,就是會影響導彈機動性。
但俄羅斯S35擁有後射導彈的能力。這戰機的尾錐上裝有一部雷達,可以監視尾追的戰機,並可以制導R73導彈對尾追的戰機進行攻擊。至於導彈的發射問題,俄羅斯有兩種解決方法:一是採用可旋轉的發射架,二是先讓導彈往前飛,然後再拐個彎向後飛去。
但需要說明的是,目前這一技術只能用於近距離格鬥,還沒有達到超視距空戰的能力。而且,這一技術目前只有俄羅斯一家掌握,不過實用性不高。
總之,在雷達技術沒有很大突破前,向後發射導彈仍然是心理安慰,遇到敵人的戰鬥機還是想辦法儘快脫離才是上策吧。
-
3 # 微電腦一本書大小
俄羅斯 蘇式戰鬥機就有這後射功能 比如蘇35 AA11格鬥導彈能越肩發射打擊後面的目標(飛個U字型路線),,,他們在戰機尾椎裡裝個小型火控雷達幫忙指引
-
4 # 一葉楓流
不是“一些戰鬥機”,而是所有戰鬥機都沒有向後射擊的武器。
在螺旋槳和機槍時代,就沒有戰鬥機安裝後置機槍。因為機槍需要瞄準,向後射擊是無法瞄準的。即使射擊也是漫無目標的胡亂射擊,浪費子彈。換作機炮也是同樣道理。
轟炸機有尾部射擊武器,不是有人操縱,就是有雷達瞄準控制。戰鬥機無法安裝雷達,也不可能有人操縱。
而且螺旋槳飛機的活塞發動機都安裝在機頭,飛機重心靠前。安裝尾部機槍,會影響飛機重心位置。射擊過程中隨著子彈減少,影響飛機操作性。
進入導彈時代,近距離格鬥使用的主要是紅外跟蹤制導的導彈。跟蹤熱源主要是發動機尾噴口。向後發射導彈,看不到目標飛機的尾噴口,自然就無法跟蹤制導。
紅外導彈採用滑軌發射,先點火,後脫離。朝後懸掛在導彈掛架上。不僅掛架需要專門設計,發射前跟蹤也是問題。
如果導彈向後放置,如何對準目標,實現跟蹤,還要操縱飛機尾部對準來襲導彈。這本身就是冒險的事情。而且導彈難以實現跟蹤。雖然先進的紅外導彈可以依靠紅外成像制導,但是對準目標還是需要駕駛員操縱飛機進行。
如果可以操作飛機尾巴對準目標,為啥不用頭部對準目標?
至於雷達半主動尋的導彈,需要雷達不斷照射目標。在機尾安裝雷達只能限制飛機的機動飛行。實現的難度更大,也更危險。
同時,向後發射的彈藥多了,向前發射的彈藥就少了。主動攻擊的武器少了,就降低了飛機的作戰能力。
從武器平臺的綜合性能來看,攻擊火力、機動性和防護性三要素中,火力也可以看成是主動防禦,防護措施還是被動為主,關注於把擊中後如何降低毀傷程度。飛機和坦克軍艦不一樣,速度至少是它們的十幾倍。機動性本身也是防護性的一個方面。爭取躲過去才是高效防護的方式。坦克速度慢,軍艦目標大,靠自身機動性躲避導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體積大更適合安裝防空導彈。
所以軍艦可以安裝防禦性導彈,而飛機不適合安裝防禦性導彈。不僅是戰鬥機,轟炸機也沒有安裝防禦性導彈的先例。這是武器的發展規律決定的。
回覆列表
我們在電視上總能看到“戰鬥機被人包了屁股後,利用各種機動擺脫試圖擺脫,但敵機甚至導彈總能追著屁股難以擺脫,於是在很多人心目中就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不能發展一枚導彈,他能向後發射導彈幹掉抄屁股的敵人,甚至攔截追來的導彈呢?
首先說明向後發射空空導彈並非不可能,而且俄羅斯已經進行過相關試驗。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曾經利用蘇34原型機尾部的整流罩,安裝了一個向後跟蹤或截獲目標的雷達,併成功發射了1枚R73空空導彈,至於是否成功攻擊目標並不知道,因為這個試驗俄羅斯並沒有公開,只是有一些零星資料知道俄羅斯曾經完成過向後發射導彈試驗而已!
據說俄羅斯當年試驗向後發射空空導彈,採用的是一種旋轉掛架,這種掛架非常靈活,即可以讓導彈向前發射,也可以在發現後方追尾目標後調轉導彈向後發射,而之後的很長時間裡,俄羅斯將這種向後發射導彈理念在S-37金雕驗證機進行驗證,我們就能看到金雕尾部雙發動機兩側一個一長一短的突出物,而左邊安裝的後視的小雷達,專門就是為了發現追尾目標,也就說明蘇霍伊準備在這款飛機上實現後射導彈,而且S37還在俄羅斯空天軍上過戶口為蘇47,這說明俄羅斯空天軍是準備採購的。
但是旋轉掛架看似完美的解決了導彈後射問題,卻也有著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機翼下要騰出很大的位置來供旋轉掛架旋轉,以一枚R73導彈的長度計算,1架蘇34恐怕要清空掉機翼下其他掛架才行,也就是說掛載能力將大打折扣。鑑於此,各國都放棄了向後發射導彈的想法,而是在第四代空空導彈上開發了離軸反射,也就是越肩攻擊,而且蘇47最終經過評估發現完全無法對抗隱身的F22,也被俄羅斯放棄,重新開發T50,同時放棄的還有他的後視小雷達!
而越肩攻擊同樣需要後視雷達的支援,飛行員通過後視雷達的資料顯示在頭盔瞄準器上並瞄準身後的敵人,指揮導彈進行180°的大機動轉彎,然後導彈利用自身雷達或紅外引導頭鎖定後方目標並實施攻擊。聽起來非常完美,但是問題還在於如何解決後視雷達發現目標,目前俄羅斯的在T50上的解決方案是採用了多達5個相控陣雷達,除了機頭雷達外,機頭側面還有2個側視雷達,以及機翼前緣的2個L波段雷達,這樣雷達發現範圍幾乎達到了360度環繞;而美國的解決方案則是透過資料鏈共享,由另外的平臺發現目標並共享資料後,其他平臺發動攻擊!
但無論是旋轉掛架,還是越肩攻擊,他們都不得不面對一個大問題,那就是能量的過大損耗!戰鬥機發射空空導彈本來可以為導彈提供一個不錯的初速度,但是向後發射導彈的話這個初速反而成了累贅,導彈火箭發動機點火要率先抵消這個初速度,還要再推進導彈達到一個不錯的初速,而火箭發動機工作時間其實也就短短10秒左右,如果向前發射能夠將空空導彈的速度推進到4馬赫,那麼向後發射最多也就2馬赫左右,這將極大的影響導彈的射程和機動效能力,這樣追尾的戰鬥機恐怕很容易就擺脫了!
而且越肩發射還將面對一個大問題,機頭雷達發現距離和攻擊距離遠大於後射導彈,因此戰鬥機恐怕更多的是看到屁股後面追過來的空空導彈,而非追尾戰鬥機,這本身就非常被動。那麼靠後射導彈打掉追尾空空導彈?
這幾乎是一個不能完成的任務,而且空空導彈體積本身就非常小,各國雷達幾乎就不能發現,也就是在這些年各國才開發了光電通道,也就是俗稱“尾焰告警系統”,用來進行空空導彈的尾焰追蹤,發現導彈的距離在20公里左右,但是這套系統並沒有鎖定功能,因此無法實施攔截。即使能夠攔截,向後發射導彈的機動性遠沒有衝過來的空空導彈強悍,而且目標太小,攔截成功率幾乎為零,這時候還不如戰鬥機大把的撒紅外誘餌或箔條,並進行大機動規避來得更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