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強13158

    一毛兩毛看起來很少,但是如果不討價還價的話,菜販們會慢慢的抬高菜價,以看不見的形式提高CPI。家庭婦女或者老太太們可能不會想到,正是由於她們每次五毛一塊,一毛兩毛的還價,讓她們避免了日後可能出現的更大損失。

    所以不要小看這一毛兩毛的討價還價,沒有這點小錢的壓價,上漲的就不僅僅是菜價了,而是整個CPI。

    在菜市場買菜試著和菜販們講價,一來因為不是經常去買菜,對菜價不熟悉,菜販對他們也不熟悉,生客很容易被“宰” 。

    再就是覺得能少花一點是一點,錢留在手裡總比放別人口袋強。

    討價還價還能鍛鍊自己的判斷力,分析能力,家庭主婦和老太太們在菜市場的娛樂性也值得你參與。所以不管男人還是女人,討價還價並不是丟臉的事,而是事關整個菜籃子的國家大事!

    當然~我在菜市場討價還價還是比較少的,正常來說,我一般會直接問個價格,這菜或那肉一斤多少錢,然後如果覺得價格偏高了,會說一句,又升價啦!然後直接買。

    但是有時候看到菜色不靚,我便會和菜商說,這菜都這樣了,還要這個價格嗎,商家會說~你要的話給你xx啦,平時都是賣xx的,這種看似平常的對話,其實也是所有服務銷售行業常用的“慣語”。

    再者就是,我個人有個習慣,一旦在哪一家買開以後,我每次去買東西都會直接到那一家去買,不管是商店也好,或吃飯的,或是菜檔也罷,去到直接買,基本不會再去問價格什麼的,除非說他今天店裡沒有我要買的東西,我才會過第家買,因為習慣了,熟悉了,我也沒有那麼多顧慮,所以也沒有去討價還價。

    不管是市場也好,或者超市,也不管什麼商品,什麼價格都有,因為進貨的渠道不同,就好比超市裡的菜,他們需要人工挑選和包裝,那麼這些人工費自然也會被計算進去,因此價格比起外面市場的價格稍微貴一點也是屬於正常現象。

    以前見到有很多奶奶級的老人家,早早就在超市門口等開門,為了就是買菜,對於那些對吃方面比較講究的人來說,他們會認為大超市的東西經過檢驗,相對比較安全,所以有部分人寧願選擇在超市購買,也不想去菜市場買。各有各的優勢吧,選擇個人喜歡的方式就好。

  • 2 # 秋思說

    在購買商品時,人們對漲價或者降價的感覺度取決於基數。

    比如20元降5元和120元降5元,二者都是隻降5元,但人們對前者會更有感覺。

    而對於折扣店來說,常常會掛出原價1200元,現價120元,但實際上市面價格也就值120元,但因為加上了基數,消費者一看差價高達1080元,消費衝動就會顯著增加。連我看到這樣的價差可能都會衝動購買。

    還有人們對於漲工資的感受。底薪1000元漲500和底薪10000元漲500,雖然都是增加500元,但感受度完全不一樣。很顯然第一種情況漲薪會感受更好。

    這是費希納定律的一個很好的應用例項。

    費希納定律是表明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間關係的定律。描述了人們的主管感覺量與客觀物理量是對數關係。

    在這裡,客觀物理量就是商品的實際價格,人們的主觀感覺量就是人們感覺到的商品的貴賤程度,是觀念上的。

    費希納定律提醒我們心理感受量和物理感受量之間存在著差別關係,正是這種感覺模式讓我們容易落入感受差額的陷井,它們只是看起來像真得一樣的“假象”。

    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在菜市場買菜大多數人會講價,會為了幾分錢、幾毛錢的菜價而與賣菜攤主講價,而買大件的時候,我們幾百都懶得糾纏了吧。

    費希納定律還體現在我們對父母等身邊至親的付出習以為常,不以為意,而陌生人的一點小幫助我們就感激涕零,因為,父母本來就已經為你付出太多,給你關愛太多。

    當然在菜市場講價,還折射了華人特別喜歡打折的心理,據調查近七成的消費者最喜歡的促銷方式是直接打折。

    所以連京東零售CEO徐雷都說,西方的購物網站價格穩定性是非常高的,但是中國的購物網站天天都在做促銷,如果不做促銷,就很難做生意。

  • 3 # 北國清雪

    我在二十多年前,曾經在小城早市上碰到過這樣的事情,有一個老太太在買一箇中年人的菜,她先蹲下來不厭其煩的與那個人討價還價,一分兩分的往下講,後來那個人受不了了,就同意賣給她菜了。那老太太買完菜不走,她對那男子說,你看我是一個老太太多不容易,你再給我幾棵菜葉?那男子沒辦法了,就隨手抓了點菜丟給老太太。老太太把菜放進菜筐裡,待了一會兒又對那男子說,你再給我老太太幾棵菜吧?你看我歲數這麼大……。那男子一聽這話就火了,訓道,你趕緊走,趕緊走,別煩我,我給了你好幾回菜了,你還要!你這麼大歲數了,知道點好歹吧……?那樣子的場景過了這麼多年,依然能夠清晰的想起!

  • 4 # 手機使用者張和新

    漫天要價,坐地還錢。這是商場上的生意經,也是自由交易的常見手法。過去的計劃年代,商家都是國營的,商品都是國家定價,大爺買賣,沒有商量價格一說。

    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體制,價格搞活了,商家自主定價,顧客自由選購。價格靈活有商量的,商品銷售就快些,吸引顧客就多一些,這也是促銷手段。商家不賠本,薄利多銷,顧客得實惠,下次還來。

    討價還價過程中,商家賣個乖,顧客得點便宜,彼此之間都有所得,皆大歡喜。實際上,買的沒有賣的精,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顧客討個價,花了錢,心裡就是舒服。商家價格靈活有商量,商品就有競爭力,銷售就是快何樂不為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乾燒可以配山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