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達創造奇蹟
-
2 # 樺姐談養育
對於,這個問題,答案應該就是這樣。為什麼這麼說?
1、父母是孩子榜樣,如果父母自己都不努力,你又憑什麼要求孩子努力呢?
2、有一次,我看了一個影片,一位老師講,將來的社會,孩子們的未來拼的已經不是學歷了,而是父母的社會資源。以我個人的經歷來看,我特別認同這位老師說的。
我記得,好幾年前,我去學習,老師在臺上跟我們說:“我沒有什麼可以留給我的一對兒女,唯一可以留給他們的,就是我全國的資源。”我的閨蜜也曾經說過,她努力工作,就是為了給女兒留下好的社會資源。
所以說,父母自己不努力,就算孩子未來很努力,由於缺乏相應的社會資源,有些機會或許你的孩子有能力,但夠不著。
3、如果父母自己不努力,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困惑,你都沒辦法幫他解惑,或者引導。昨天,我大寶,就主動找我聊了很長時間,他有些問題想不明白。跟他聊完之後,他心情好了很多,然後跟我說:“媽媽,你懂得真多。我有什麼問題,我下次再找你聊。”
我能夠解開他心中的疑惑,是因為我一直在不斷的學習、思考,努力的工作。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困惑的,如果父母不能解開孩子心中的困惑,他就容易想偏,走極端。
-
3 # 果媽科學育兒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畫面:放學回家的孩子,一心只想著玩遊戲,吃飯時又要看幾眼電視,但媽媽一催去寫作業,就啟動睡眠模式。不談學習吃喝玩鬧,一說學習閉眼睡覺。平時一回家就癱在沙發上說要休息的爸爸,電話一響接了就變成要出去和朋友吃飯聚聚,總是帶著一身酒氣回家。閒不下來的媽媽,洗衣做飯打掃衛生,閒下來的媽媽,刷手機追電視劇。這樣的情形,在不少家庭中每日都會上演,不學習的孩子,不努力的父母,這才是人生的常態。
越不肯努力便越自憐,覺得沒有希望,就自暴自棄、安於現狀。這樣的人,是永遠不會有再進一步的可能,相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懂得用努力,為自己想要的未來去努力,這オ是給孩子最重要、最寶貴的財富。在優勝劣汰的社會法則面前,孩子教育的決定性因素,不是花越多的錢拼命報補習班,而是父母的言傳身教。不努力的父母,養不出上進的孩子。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深遠,而父母的努力,會給孩子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岳雲鵬現在是一位有知名度的相聲演員,也是廣受大家歡迎的小嶽嶽。可他光鮮的現在,是背後吞嚥了很多苦拼命掙出來的。曾經的他,因為家境貧寒,不得不早早輟學外出打工,洗過廁所、當過保安,也睡過大街。最絕望時,是15歲做服務員,因為算錯兩瓶啤酒價錢,被顧客當眾罵了幾個小時。甚至在他掏錢替那位顧客買單後,還被開除了,被逼到走投無路。拼命努力,オ會有今天的小嶽嶽。如今的他,已有殷實的家境和穩定的家庭環境,他的孩子也不必吃和他一樣的苦,可以學想要學的東西,做想做的事,見沒見過的世界。
有人說:“出身不能選擇,父母努力有
什麼用?是的,我們每個人的出身,都不盡相同,也不可選擇。有的人在溺水中掙扎求生,有的人在山路上踽踽獨行,還有些人,已在山頂。也許有人一出生就在羅馬,但你從現在開始走向羅馬,可能窮盡一生才能到達,但至少你的孩子,能一開始就在羅馬,我們不能選擇父母,但自己要努力,只有我們努力,成為更好的父母,我們的孩子的起點,オ能更好一點。
我們決定不了出身,改變不了社會,唯能做的,是默默努力。父母越努力,就可以積攢下越多的資源,而只有越努力的父母,才能讓孩子得到更好的資源,去見更廣闊的天地。
社會的殘酷就在於,大多數人的命運,在出生的時候,就已經被決定了。想要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需要付出巨
大的努力,每一個艱難日子裡的堅持和努力,都是在為更好的未來儲蓄能量。
每個人的出身不盡相同,但這個世界從
沒有否定努力的意義。你每一次看似富不起眼的努力,都會擴寬孩子未來的出路。
你有多努力,孩子就會有越多的人生選擇!
-
4 # 優媽咪育兒
有的人一出生就是含著金湯匙的,有的人只出生在普通人家,如果父母不努力,孩子的起跑線就會更低,和出生豪門孩子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所以,父母的努力尤為重要!
只有父母努力,才能給孩子更好的生活條件和教育環境。孩子在大學畢業前,所有的支出都是由父母承擔,如果父母一心為孩子的未來做打算,孩子有一個很好的前程,反之,如果父母不努力,甚至提供不了資金支援,導致孩子連學業也完成不了,就是加劇窮苦日子的迴圈。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你努力奮鬥的樣子,是孩子學習的目標。父母都很努力的人,家庭氛圍肯定也是積極向上的,這種影響對孩子來說是潛移默化的,我們不難發現生活中爸爸媽媽在事業上很成功的人,孩子在學業上也很出色,因為良好的家庭氛圍會影響到每一個人!孩子會努力向爸爸媽媽看齊,變得一樣優秀。
努力奮鬥是作為父母終生的目標,也是給孩子最好的保障,只要父母不斷努力,孩子才能越來越優秀!
-
5 # 茉莉約繪
親愛的朋友,這問題首先是肯定的,在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是第一任老師。教育無他,唯愛和榜樣,可見父母榜樣的力量在孩子當中所產生的作用力,孩子的眼界和格局往往拼的就是父母的格局。遇見孩子,照見自己。親愛的家長朋友,你是一位有智慧的父母,常常在反思著自己在育兒路上遇到的困惑,希望給你的建議,可以幫助到你繼續前行,畢竟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先讓孩子有大未來,那必定父母在前行的路上,要作為引領者,相信你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迎接美麗的未來。
-
6 # 貝貝成長教育
父母如果不努力,憑什麼要求孩子上進!
再好的教育不如父母的言傳身教。
媽媽努力學習,孩子看在眼裡。首先,有孩子後我恢復了閱讀的習慣。
曾幾何時也是愛閱讀的學生。然而工作後生活被注入了太多的可事情,讓我漸漸忘了讀書這件事兒,如今為了能培養出一個有力量的娃我又重新開始了閱讀。
現在娃酷愛閱讀,吃完晚飯,我會和娃一起閱讀,他會問我管仲和鮑叔牙到底是不是朋友?
其次,提高自己,考證。
一開始我只看了一些育兒書籍,發現原來育兒像哲學一樣也是一門能讓各個學科領域融會貫通的學問。
為了適應娃不停的長大,應對他的學習和心理,我又自學透過教師資格證考試。
現在當我們起衝突時,娃會說:媽媽,你需要冷靜一下。
育人先育己,自己做不到的事,就不要想著要求孩子做到。當我們葛優躺刷著手機的時候,怎麼能奢望孩子不玩遊戲?
當我們追著劇的時候,怎能奢望孩子在家專心讀書?
當我們在工作時敷衍了事,不求上進,怎能有底氣要求孩子努力上進,奮力拼搏?
我們經常抱怨著自家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卻沒有人想過自己是不是也不如別人家的父母。
而當你沉迷於遊戲,別的父母帶著孩子學習。當你家裡放滿了垃圾食品,別的父母把家裡佈置了隨處可見的書籍。
媽媽要做一個好榜樣,告訴孩子:努力一定會有收穫,而不努力結果為0。未來成功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努力的自己。
最後,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請自己先朝著那個方向努力。
-
7 # 孫生的商業人性說
父母越不努力,孩子越沒出路,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父母以及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父母很努力很上進,也會影響到孩子,孩子也更容易養成努力的習慣和性格。父母很努力,長期處在一個很上進很Sunny的家庭環境中,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父母能為孩子提供的資源是未來孩子出路或者孩子起步、發展、起飛的極大助力,越努力的父母越有可能為孩子提供更好的優質資源。父母透過努力可以儘可能給孩子提供一定的資源,如財富、社會關係資源等等。社會上最努力的群體之一就是中產階級,他們也是學區房的最大消費者。中產階級的孩子也是所有孩子中最努力的一群人,頻繁地上著各類補習班,學著形形色色的才藝。這些都是需要消耗極大財力的。等步入社會,父母的各類資源又會成為孩子很大的助力。
另外,個例並不能說明問題。也有父母懶散、家庭環境惡劣,最後孩子非常有出息的案例。但那只是少數,比例和機率都要小很多。完全把希望都寄託於孩子本身,會極大拉低最終的結果。
-
8 # 特倫斯Lab
關於這個問題,我的觀點是這樣的: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孩子在家中看到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很大的影響;2)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也是孩子的榜樣,如果父母都不努力,那麼就沒有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這樣孩子做事情就不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從而會使自己今後的路變得比較艱難;3)從小養成的習慣比較難改變,如果父母不努力,孩子從父母身上學到的就是這樣的不努力的做事方法,那將會伴隨他一生,這樣很難有所作為,除非他遇到什麼比較大的可以影響他性格的挫折;作為父母,我們要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不管他將來是不是能夠出人頭地,但是最基本的做事需要努力的這樣一個品德是不能不傳承下去的。
-
9 # 屁話育兒
先給這個問題一個否定的回答。孩子有沒有出路,跟父母努不努力不一定掛鉤。
沒有不可打破的階級英國導演邁克爾·艾普特在1964年的時候,為英國BBC電視臺拍攝了一部名為《7 Up》(中文譯名《人生七年》)的記錄片。
影片給我們呈現了來自英國不同階層的十四個人,從7歲到56歲的人生經歷。最初被選中的孩子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來自普通家庭,還有的是上層社會精英家庭的小孩。
導演最初的初衷是想驗證:在英國,社會階級是很難被逾越的,富人的孩子最終依然是富人,窮人的孩子依然是窮人。
當你留心看完整部記錄片後,你會發現大部分的人確實沒能擺脫自己父母所在的階級。可是,依然有人透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成功打破階級的桎梏。
社會階級在每個國家都很難被逾越。但是,我更喜歡影片《當幸福來敲門》中父親對兒子說的那句:別讓別人告訴你 ,你成不了才。 即使是我也不行 ,知道了嗎?
沒有父母的努力,孩子照樣可以成功影片的真實度不敢說,就跟大家分享兩位我身邊打破階級的人吧!
第一位是我的高中同學張某,85後。身在邊遠小縣城的我們這輩子如果沒有高考可能連縣門都出不去。
一路讀來沒有211、985,只有名不見驚傳的某大學。大學畢業(2010年前後)後揣著500元,穿著拖鞋揹著個揹包就去了上海。
一年後,賺了幾萬元回到山區老家。老父親高興的說,回來吧!給你開個小賣部,取個媳婦就圓滿了。
他沒有聽從父親的建議,繼續回到上海打拼。16年,30歲給自己送的禮物是一張百萬級的車。現在,還在上海繼續打拼和努力創造著自己的神話。
現在,下海經商成了企業家,不過普通話都說不標準的他真的是敢想敢做敢拼。
第二位,也是85後。父親小學3年級,母親文盲。翻山越嶺揹著小鑼鍋去上學的孩子中他就是其中一個。
大學北大,後還在美國攻讀了博士。從前穿著拖鞋,現在穿得也像普通人,不說你一定以為他是某個工地來的師傅。
但是,他也憑藉著個人努力實現了階級跨越,現在是在中科院工作,妥妥的未來科學家一枚。
他身上我看到是富貴不屈,貧賤不移,堅持不懈。
還有好幾個,初來棧道,五音不全,求職無門,現在都成了非常優秀的人。最厲害的資產早已過10多億。
我身邊這樣的例子太多,30多歲成了企業家、科學家、教授、職場精英等等。但是,他們的父母大都是農民、普通職工,還真沒幾個父母上一輩就是很厲害的人。
如果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愛打洞。一個人生下來固有的階級是否就不能打破?
我想說,一定可以。假如你要問我寒門再難出貴子,我承認這個現象存在。
但是,我更相信那句: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父母的努力為我們創造了一定的優質條件。但是,個人後天的努力可以彌補先天不足,一個人最終能走到哪裡還是要看他自己。
時代也許會變,可是我更相信成功的道路永遠都會為那些努力的人留著一扇門。
-
10 # 琢琪
自古望子成龍,但首先自己也努力成龍,起碼父母要靠譜,要守住本分,盡好自己上有老下有小的責任,又趕上拼爹時代,父母更應努力奮鬥,為孩子拼出一小片天。
-
11 # 澳軍威武
完全正確,絕對認同。不努力的父母不僅無法提供物質和平臺上的保障,最重要的是無法言傳身教出一個有出息的孩子。
-
12 # 13878307908
不努力的父母,孩子在他們的言傳聲教中很受到影響。這種家庭的孩子一般沒有大的作為,但也有例外,事物都不是絕對的。
-
13 # 嚴嚴新華
這句話很正確,在現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沒有能力就沒有未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風向標,如果父母不努力,就不可能孩子創造好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將改變孩子的一生
回覆列表
現在很多家長都讓孩子從小就學習這個學習那個,只要能去學的,都讓他們去學,這就是所謂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孩子的出路真的只是孩子自己決定的嗎?孩子教育的決定性因素是學區房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
開啟百度APP,檢視更多高畫質圖片
我看了一部叫《出路》的紀錄片,這個紀錄片是從2009年開始2015年結束拍攝的,導演是鄭瓊,這部紀錄片整個跨度差不多有七年的時間,這部紀錄片講的是三個來自不同地方的小孩,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社會背景和經濟背景,但他們有一點相同,那就是都要去找自己的出路,鏡頭下的三位主人公映射出了大多數人的樣子。
第一個孩子叫馬百娟,12歲是個來自甘肅農村的姑娘,她有一篇作文裡邊寫了她長大了要去北京上大學;第二個孩子叫徐佳,19歲是個城鎮小青年,同時也是一個高考復讀生,在那個時候他復讀的費用就已經上千了;第三個孩子叫袁晗寒,是個17歲就退學的美院附中的北京女孩。這三個人設可以說是很有差異性了。
馬百娟的那個小學一共只有2個老師、5個學生,馬百娟是裡邊最大的一個孩子,已經12歲的她卻在讀小學二年級,她們家一直住著的,就是那種窯洞,全家的開銷,一年(2008)不超過50塊錢,她每天早上起來很早就自己用水壺倒一碗水,然後把冷的饃饃放在水裡邊泡一泡,就當早飯了,放學會去了她要餵豬、做飯、要做很多農活,還要和父母一起去收糜谷,途徑很大一個陡坡,這個畫面讓我很震撼,當時就會有一種感覺,他們活著真的是在討生活,一般人是沒法想象的。她很喜歡上學,她說她要考北京的大學,可能我們農村的孩子都有過這樣的憧憬吧,因為覺得讀書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或者說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好一點的生活。
另外一個主要人物是徐佳,是一名咸寧高中的復讀生,導演拍他的時候已經是他第三次復讀了,他屬於農民工的一代,他爸爸覺得他們沒有文化在城市裡邊打工受了很多屈辱,因此爬在地上也要讓孩子上學,他爸爸後來去世了,他每天就是學習,復讀其實本身就是讓人有羞恥感、有壓力、有恐懼的,他也不例外,他說有段時間整個人冒汗,手發抖,完全做不了事做不了題,他媽媽面對鏡頭說:我覺得已經這個樣子了,也不差你這一年了,那就賭一年。還好老天爺對他還是比較恩待了,最後他還是考了一個比較好的學校,對於小地方的孩子來說,可能高考是唯一一個能夠體現公平競爭的一個方式。
袁晗寒是跟其他兩個人在完全不同的世界和空間裡面的,父母都是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