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寶楨
-
2 # 父母年代記憶
史書中,對於小喬的記載也是較為簡單,陳壽在《三國志》“周瑜傳”中寫道:“(孫)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原來,“小喬”原本姓“橋”,後來“橋”姓都改為“喬”姓,她便被後來的人稱為小喬。周瑜娶小喬時為建安三年(198年),那年周瑜24歲,小喬20歲左右。周瑜英年早逝,僅僅活到36歲。
其實小喬很漂亮,不過她確是別人的戰利品。是戰場的產物,當然了運氣好,嫁給了帥氣逼人的周郎,否則,只能是死路一條。還要說一句,周瑜孫策當時都有妻室,至於大喬小喬不過是二房或者小妾,從資料上看,她們也沒有給孫策和周郎生下一男半女,而且因為丈夫死得早,也是悲劇人物,小喬在周郎三十六歲時守了活寡,至於大喬似乎更早,孫策打下江南半壁江山時就做了寡婦,從此一直被孫權猜忌。
周瑜、小喬故事的傳流,除其兩人具有本身的因素而外,還與明朝羅貫中中在《三國演義》裡,圍繞銅雀臺故事對他倆的精心編排與渲染有關。
-
3 # 文化一家人
《三國演義》中,吳國大都督周瑜之妻小喬,其實她本姓橋,是東漢末年廬江皖縣大戶人家橋公的二女兒。後來橋姓逐漸演變成喬字,也便約定俗成的稱為小喬了。
橋公本有大橋和二橋兩個女兒,生得國色天香有沉魚落燕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正由於聞名遐邇,故大橋嫁於東吳當時的國君孫策,二橋嫁於東吳大都督周瑜。
周瑜年輕氣盛,儒雅俊秀,文武雙全,風流倜儻,與貌美如花的小喬夫唱婦隨,自然成就了一世千古佳話。
曹操作為一代梟雄,自然對二喬久有窺探之心。他修了座金碧輝煌的樓臺,由於頂部有孔雀模型,故名銅雀臺。他曾聲稱日後打下東吳,將二喬收於臺上同享歡樂,方不失大丈夫之偉岸!
可惜曹操壯志未酬,沒能打下東吳,反而被東吳大都督周瑜採用火攻的方式,把曹操不擅水戰的北方軍隊大敗於赤壁。
斗轉星移,歷史車輪到了唐代,大詩人杜牧到赤壁作官,出外遊玩時拾得一枚前朝的古兵器殘戟,經過清洗打磨,認出了是當年赤壁之戰時的遺物。感嘆之餘,賦詩一首七言絕句:
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消,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意思是說,我撿到一枚前朝的一個遺物,經過磨洗認出了是前朝赤壁之戰時的殘戟。由此想見,當年的赤壁之戰如果不是有東風相助使得周瑜火攻得勝,曹操便可實現夙願,把大喬和小喬請到銅雀臺上去了。
時間又到了北宋年間,大文豪蘇東坡來到赤壁,懷古思今,也禁不住詩興大發,吟出一首流傳千古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其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的小喬,就是指的周瑜之妻小喬。形象逼真地描畫出了這一對風流倜儻郎才女貌的佳人當年的蓋世英姿。
-
4 # 道路遙
首先三國中是“小喬”,而不是“小橋”。
對於小喬,大多數人只知道她是周瑜的妻子,與姐姐大喬並稱“二喬”,是三國時期世人皆知的美女。而在史書中,對於小喬的記載也是較為簡單,陳壽在《三國志》“周瑜傳”中寫道:“(孫)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原來,“小喬”原本姓“橋”,後來“橋”姓都改為“喬”姓,她便被後來的人稱為小喬。周瑜娶小喬時為建安三年(198年),那年周瑜24歲,小喬20歲左右。周瑜英年早逝,僅僅活到36歲。在12年的婚姻生活中,周瑜與小喬十分恩愛,共生兩男一女,其中女兒嫁給孫權長子,長子則娶了孫權的女兒。
周瑜、小喬故事的傳流,除其兩人具有本身的因素而外,還與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圍繞銅雀臺故事對他倆的精心編排與渲染有關。《演義》第三十四回敘曹操平定遼東後,心情大暢,欲建銅雀臺以娛晚年。少子曹植進言:“若建層臺,必立三座。”中間名銅雀,左為玉龍,右為金鳳。“更作兩條飛橋,橫空而上,乃為壯觀。”操喜,留曹植、曹丕在鄴郡建臺。這是建臺之n緣起,與周瑜、小喬一字無關。第四十二回敘曹操得荊州後,欲領兵百萬南下,約孫權“共擒”劉備。一時孫吳主戰、主和,沸沸揚揚,難以主張。第四十三回敘:經魯肅與劉備、諸葛亮的合謀,孔明願隨魯肅赴柴桑(故城在江西九江縣西南二十里)親見孫權,以陳利害,堅定孫權聯合抗曹。 周瑜、小喬才與銅雀臺有了聯絡:正在這時,原在鄱陽湖訓練水師的周瑜,星夜趕回柴桑,當晚就緊急約見孔明。此時的周瑜和先前的孫權一樣,雖是決心抗曹,但對聯合劉備卻存戒心。瑜起初想盡量不露抗曹的本意,以試孔明;而孔明卻趁機言曹勢眾,難以抵擋,使用激將之法假意勸瑜降曹,言道:“愚有一計:並不勞牽羊擔酒,納土獻印;亦不須親自渡江,只須遣一介之使,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操一得此兩人,百萬之眾,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孔明佯裝不知大、小喬為孫策、周瑜之妻,接著說道:“亮居隆中時,即聞操於漳河新造一臺,名曰銅雀,極其壯麗;廣選天下美女,以實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曰大喬,次曰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操曾發誓曰: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今雖引百萬之眾,虎視江南,其實為此二女也。”周瑜豈信孔明之言,問:“操欲得二喬,有何證驗?”孔明又言,操曾命子曹植作《銅雀臺賦》,“賦中之意,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取二喬。”為了證明孔明所言是實,瑜又問:“此賦公能記否?”孔明越發大展才智,當著周瑜、魯肅之面背誦該賦時,巧妙地添油加醋,著意激怒周瑜。其中有句為:“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演義》所錄孔明背誦之《銅雀臺賦》與曹植原作之《登臺賦》(即《演義》所稱之《銅雀臺賦》)真偽雜糅。又橋本小喬之姓,孔明背誦之賦所加內容,明以連線玉龍與金鳳的二橋,指謂大、小二喬女。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自此,便堅定孫劉聯合抗曹的決心。
二喬在《演義》中從未登場。即便透過銅雀臺事,小喬在書中也只是虛出。但小喬的國色天嬌與其在周瑜、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卻被展現無遺。赤壁之戰竟為小喬而起,這是書中孔明開了一個多麼大的玩笑!這不能不說是羅貫中在編著《演義》中手法的高明。應當說書中對周瑜、小喬,以及孔明、曹操,透過銅雀臺事件而展開的繪聲繪色而又極具傳奇性的描述,既說明了瑜、喬的愛情,又給後世民間增添了關於他倆之間姻緣佳話傳流的內容。這實是後世小喬能有多墓的新增的原因之一。
-
5 # 今古雜壇
二喬,即漢末時期橋公的兩個女兒,分別為大喬(橋)、小喬(橋)。廬江郡皖縣人,孫策攻佔皖縣後,分別嫁與孫策和周瑜。
喬家兩個女兒原來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二位小姐驚人的美貌卻在一路上有機會得以展現,人們都說看見仙女了。這話就悄悄傳揚了開來,甚至連遠在洛陽的曹操和曹植父子都聽說了江東二喬的美名。
三國志大戰大喬&amp
孫策是當時遠近聞名的“虎將”,被封為吳侯。周瑜也是當世英雄,還容貌俊秀,精於音律,至今還流傳著“曲有誤,周郎顧”的民諺。《三國志》記載,孫策“美姿顏”,周瑜“有姿貌”,可見都是完美的奇美男子,二喬得此二人也算是琴瑟和諧了。
東漢建安四年,孫策從袁術那裡得到三千兵馬,回江東恢復祖業,在周瑜的協助下,一舉攻克皖城。而喬公和他的兩位國色天香的女兒當時正住在皖城東郊。孫策慕名前來求親,周瑜和他一道前來。
陳壽的《三國志》中只有《吳書·周瑜傳》有這樣一句: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
裴 松之注此傳時引用了《江表傳》,也有一句:(孫)策從容戲(周)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流離,即容顏光彩煥發),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
孫策、周瑜得到二喬是在建安四年(199年)攻取皖城之後,當時,孫、週二人都是25歲。孫策、周瑜對能納二喬為妾感到非常滿意。
從二喬方面來說,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兩個天下英傑,一個是雄略過人、威震江東的“孫郎”,一個是風流倜儻、文武雙全的“周郎”,按照傳統看法,堪稱郎才女貌,美滿姻緣了。
然而,二喬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史書上沒有說。不過,從有關資料分析,至少可以肯定,大喬的命是很苦的。她嫁給孫策之後,孫策忙於開基創業,東征西討,席不暇暖,夫妻相聚之時甚少。僅僅過了一年,孫策就因被前吳郡太守許貢的家客刺成重傷。孫策生命垂危,回到吳國,使人尋請華佗醫治。不料華佗已往中原去了,只有徒弟在吳國。徒弟說:“箭頭有藥,毒已入骨,其瘡難治。”可憐孫策沒有死在激烈的戰場,而是死在一個窮途末路的人手中,年僅26歲。
孫策死時,周瑜守禦巴丘,得到快報,星夜趕回來奔喪。吳太夫人領著孫權出來,當面將孫權託付給周瑜。
當時,大喬充其量20出頭,青春守寡,,真是何其悽惶!從此以後,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撫育遺孤。歲月悠悠,紅顏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時凋零!
傳聞曹操虎視江南,其實也為二喬。曹操發誓說:“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二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憾!”於是都督周瑜主戰,看似為了保住二喬。其實,這些政治家不一定是單單為了兩個女人。
小喬的處境比姐姐好一些,她與周瑜琴瑟相諧,恩愛相處了11年。在這11年中,周瑜作為東吳的統兵大將,江夏擊黃祖,赤壁破曹操,功勳赫赫,名揚天下;可惜年壽不永,在準備攻取益州時病死於巴丘。周瑜死的時候,小喬並不在他身邊。周瑜的遺體運回來的時候,太陽即將落山。小喬素服舉哀,她沒有看見丈夫的臉,只看到了金棺在夕陽下閃爍,映出晚霞的光芒,卻慢慢黯然失色。一代名將,才36歲,竟然就這樣死去了。
當時,小喬不過30歲,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見。周瑜留下二子一女,是否皆為小喬所生,史無明文,由於周瑜的特殊功勳,孫權待其後人也特別優厚﹕其女嫁給孫權的太子孫登,若不是孫登死得早了一點(亡年33歲),當皇后是沒有問題的﹔長子周循,取了當朝公主,拜騎都尉,頗有周瑜弘雅瀟灑的遺風,可惜“早殤”﹔次子周胤,亦娶宗室之女,後封都鄉侯,但因“酗淫自恣”,屢次得罪,廢爵遷徙,不過最終仍被孫權赦免,後生病而亡。
-
6 # 易林堂風水
《三國演義》中的小喬漢代橋、喬本為兩姓。小喬姓橋而非喬,後世橋姓的橋被簡化為喬。晉o陳壽《三國志o吳書九o周瑜傳》中,有關小喬的記載極其簡單。只在建安三年(198年)內,有“(孫)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西漢置縣,即潛山縣梅城鎮),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這裡的“小橋”即“小喬”。周瑜納小喬為建安三年(198年),瑜時年二十四歲。瑜逝世為三十六歲,是為建安十四年(209年)。如此推算,瑜與小喬在一起生活只有十二年。瑜與小喬生兩男一女。“女配太子登(孫權長子)。男循尚公主(娶孫權女),拜騎都尉,有瑜風,早卒。循弟胤,初拜興業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如憑藉以上簡單的記載,後世似乎很難將以上瑜、喬的身世,在民間當作傳聞傳流開來。當然,也就不會有以後小喬多墓的出現。
周瑜、小喬故事的傳流,除其兩人具有本身的因素而外,還與明o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圍繞銅雀臺故事對他倆的精心編排與渲染有關。《演義》第三十四回敘曹操平定遼東後,心情大暢,欲建銅雀臺以娛晚年。少子曹植進言:“若建層臺,必立三座。”中間名銅雀,左為玉龍,右為金鳳。“更作兩條飛橋,橫空而上,乃為壯觀。”操喜,留曹植、曹丕在鄴郡建臺。這是建臺之緣起,與周瑜、小喬一字無關。第四十二回敘曹操得荊州後,欲領兵百萬南下,約孫權“共擒”劉備。一時孫吳主戰、主和,沸沸揚揚,難以主張。第四十三回敘:經魯肅與劉備、諸葛亮的合謀,孔明願隨魯肅赴柴桑(故城在江西九江縣西南二十里)親見孫權,以陳利害,堅定孫權聯合抗曹。 周瑜和小喬周瑜、小喬才與銅雀臺有了聯絡:正在這時,原在鄱陽湖訓練水師的周瑜,星夜趕回柴桑,當晚就緊急約見孔明。此時的周瑜和先前的孫權一樣,雖是決心抗曹,但對聯合劉備卻存戒心。瑜起初想盡量不露抗曹的本意,以試孔明;而孔明卻趁機言曹勢眾,難以抵擋,使用激將之法假意勸瑜降曹,言道:“愚有一計:並不勞牽羊擔酒,納土獻印;亦不須親自渡江,只須遣一介之使,扁舟送兩個人到江上。操一得此兩人,百萬之眾,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孔明佯裝不知大、小喬為孫策、周瑜之妻,接著說道:“亮居隆中時,即聞操於漳河新造一臺,名曰銅雀,極其壯麗;廣選天下美女,以實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聞江東喬公有二女,長曰大喬,次曰小喬,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操曾發誓曰:吾一願掃平四海,以成帝業;一願得江東二喬,置之銅雀臺,以樂晚年,雖死無恨矣。今雖引百萬之眾,虎視江南,其實為此二女也。”周瑜豈信孔明之言,問:“操欲得二喬,有何證驗?”孔明又言,操曾命子曹植作《銅雀臺賦》,“賦中之意,單道他家合為天子,誓取二喬。”為了證明孔明所言是實,瑜又問:“此賦公能記否?”孔明越發大展才智,當著周瑜、魯肅之面背誦該賦時,巧妙地添油加醋,著意激怒周瑜。其中有句為:“立雙臺於左右兮,有玉龍與金鳳。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演義》所錄孔明背誦之《銅雀臺賦》與曹植原作之《登臺賦》(即《演義》所稱之《銅雀臺賦》)真偽雜糅。又橋本小喬之姓,孔明背誦之賦所加內容,明以連線玉龍與金鳳的二橋,指謂大、小二喬女。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曰:‘老賊欺吾太甚!’”自此,便堅定孫劉聯合抗曹的決心。
二喬在《演義》中從未登場。即便透過銅雀臺事,小喬在書中也只是虛出。但小喬的國色天嬌與其在周瑜、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卻被展現無遺。赤壁之戰竟為小喬而起,這是書中孔明開了一個多麼大的玩笑!這不能不說是羅貫中在編著《演義》中手法的高明。應當說書中對周瑜、小喬,以及孔明、曹操,透過銅雀臺事件而展開的繪聲繪色而又極具傳奇性的描述,既說明了瑜、喬的愛情,又給後世民間增添了關於他倆之間姻緣佳話傳流的內容。這實是後世小喬能有多墓的新增的原因之一。
-
7 # 愚人水上漂
關於三國,首先得了解一下《三國志》這本書。此書是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為了避免曹魏的《魏書》與南北朝時期北魏的《魏書》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鹹平六年,將三書合為一書,最終成書。
關於小喬此人,《三國志》中對小喬的記載甚少,只言小喬“國色也”,是廬江的喬公之女,後嫁給東吳都督周瑜。而為什麼會出現小橋一說呢?《三國志·吳書九》中記載,大喬、小喬為“橋公”之女。清代人沈欽韓在《兩漢書疏證》一書中說:“橋公者,太尉橋玄也。漢製為三公者方稱公。”因此《三國志·吳書九》中記載的“橋公”必為漢太尉橋玄。而從歷史時間上看,橋玄生於永初三年(公元109年),卒於光和六年(公元183年),享年七十五。他死時,孫權、周瑜只有九歲,這不大可能!而後世對於小橋還是小喬的理解是古漢語中“橋”與“喬”同音。
至於是故事還是典故,個人認為是典故,杜牧在《赤壁》中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然曹操建銅雀臺,是在赤壁之戰以後。
-
8 # 韓其潭5296
陳壽在《三國志》“周瑜傳”中寫道:“(孫)策欲取荊州,以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從攻皖,拔之。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原來,“小喬”原本姓“橋”,後來“橋”姓都改為“喬”姓,她便被後來的人稱為小喬。
周瑜納小喬為建安三年(198年),瑜時年二十四歲。瑜逝世為三十六歲,是為建安十四年(209年)。
小喬與周瑜琴瑟相諧,恩愛相處了十二年。周瑜容貌俊秀,精於音律,至今還流傳著“曲有誤,周郎顧”的民諺。小喬和周瑜情深恩愛,生活在一起,隨軍東征西戰,並參加過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戰後二年,“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歲”。 這時,小喬也不過三十歲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見。美人命薄,二喬在如詩如畫的江南,過著寂寞生活。吳黃武二年小喬病逝,終年四十七歲(年齡有爭議,一說其為周瑜守墓十四載)。明人曾有詩曰:“悽悽兩冢依城廓,一為周郎一小喬。”小喬墓有封無表,平地起墳,漢磚砌成。到1914年,岳陽小喬墓上還有墓廬。現在尚有刻著隸書“小喬墓廬”的石碑。
有關小喬的典故: 宋 辛棄疾《菩薩蠻.贈周國輔侍人》詞:“醉裡客魂消,春風大小喬。”亦用以喻花。 宋 吳文英《浣溪沙.琴川慧日寺臘梅》詞:“蝶粉蜂黃大小喬,中庭寒盡雪微銷。一般清瘦各無聊。 唐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明 王召《過周瑜小喬墓》:東吳名將推公瑾,南國佳人說小喬。 應是兩人俱絕代,白揚相望共蕭蕭。
清 袁枚有《周瑜墓》二律**雲:“天生一將定三分,才貌遭逢總出群。大母早能知國士,小喬何幸嫁夫君。
清 王士禛《漁洋詩話》雲:“二喬宅在潛山縣,近三祖山,故山谷詩云:‘松竹二喬宅,雪雲三祖山。’
清 梁章鉅《楹聯叢話》卷四載一聯雲:“大帝君臣同骨肉,小喬夫婿是英雄。” 宋 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稼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
9 # 三國史話曾得不錯
“大喬、小喬”的寫法是宋人蘇東坡說的,蘇東坡將“橋”做“喬”恐怕是受了曹植《銅雀臺賦》中:“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的影響。
而晉人陳壽《三國志·周瑜傳》中橋工的兩個女兒,的確是寫作“大橋、小橋”。
當然,古人寫作沒有今人規範,也許陳壽是將“喬”聽做“橋”亦有可能。
所以陳壽沒有錯,蘇東坡也算不得錯!
《三國志》第五十四卷,吳書九"時得橋公兩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
而杜牧《赤壁》丶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及《三國演義》中"二喬""小喬"等
個人覺得從年代和史實上應是《三國志》可靠。
到底是哪個橋/喬,有什麼故事或典故,請大神指教
回覆列表
是小喬,關於小喬的故事就是諸葛亮智激周瑜。說諸葛亮舌戰群儒後,還有最後一關就是周瑜。話說諸葛亮見到周瑜後隻字不提孫劉聯盟抗曹的事。只對周瑜說,欲保江東亮有一計只需一葉扁舟送過二女即可保江東安全,無需動刀兵。故意扭曲《銅雀臺賦》,將其抑揚頓挫高山流水般背誦一遍看,只說是曹操下江南只為二喬。只待到周瑜怒不可遏,說與老賊勢不兩立。魯肅攔住說,大喬乃孫策將軍之妻而小喬乃是周瑜之妻。諸葛亮故作驚訝說,亮實不知死罪死罪。《三國演義》將一場軍事戰爭寫的如此精彩,更歸於周瑜衝冠一怒為紅顏,這是小說家之言。
其實,作為軍事家政治家的周瑜和諸葛亮都看到了戰爭的本質。周瑜也是心知肚明,諸葛亮也是故作驚訝。但儘管如此,卻成就了一段美談。也使《三國演義》小說更加異彩紛呈,令人歎為觀止拍案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