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學家庭養育
-
2 # 筏度有我榮姐
我是一名成長在科工類的質量女工程師,有著沉穩的性格和細膩的工作作風。後來我跳槽到一家電民營企業做管理工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我逐漸蛻變成果敢激進的職業經理人。過去的同事見到我都覺得我變化真大,自己確沒怎麼感覺到。
-
3 # qq我看看
曾經有過,但自己感覺得到,十年、徹底改變了我的性格,經歷刻骨銘心,永生難忘!
小時候家裡窮,13歲之前很少穿過新衣服,經常聽鄰居說我家如何如何,從而養成了孤僻、離群、自卑心態,心理比同齡人早熟,這種狀態持續到參加工作並娶妻生子;改變我性格乃至人生軌跡的是一場被動的,歷時十年的房產訴訟,記得第一次去法院應訴,在大門口徘徊好久,渾身顫抖不敢進去,由於性格原因,本以為有理有據的訴訟,在訴訟初期卻異常被動,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帶著老婆孩子四處流浪,白天到處上訪,晚上會突然襲擊去別人家借宿,(不能提前打招呼你懂得)最慘時睡過侯車室,最後在一個別人不用的,不足三平方的廚房裡,用磚頭、樹枝搭了個“床”算是安頓下來,這一住就是十年;為改變因性格自卑、內向造成的溝通不暢,幾乎每天通宵達旦的將自己的事實、理由寫下來,上班前等在信訪、人大門口,壯著膽兒給每個進門的人遞上(類似今天發小廣告的),為更好在庭審時表達自己的意見,在總結的基礎上把要表達的意見用白話形式寫下來,審後再把它交給法官,前後十多年,經歷了近30次開庭,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遭遇,獲得了各級信訪和人大的同情,他們分別出具了聯絡函,市級人大政法委專案啟動了法律監督程式派人旁聽審理,幫助我在法律框架內爭回了我的利益。十多年的經歷,我已不再是那個自卑內向的人,內心變得強大,社交通暢,處事果斷,在訴訟後期毅然放棄了剩餘利益,全身心投入工作和家庭建設,到今天為止,我的工作順利,家庭康悅,子孫繞膝,我也即將步入退休生活,願以後的日子一切安好。
-
4 # 高階催眠療愈師
在成長的過程中所受的教導,灌輸,渲染,學習模仿的物件以及一些心理創傷,形成了潛意識,慣性思維,而你會一直帶著這些你認為對的信念以及價值觀去生活,不知不覺地嚴重影響你的性格而你是不自知的。
回覆列表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但要回答好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性格是怎麼形成的,一個人的性格養成既有先天的遺傳因素(基因程式中已經寫好了的),也有後天的環境影響(特別是我們生命頭幾年的家庭環境)。至於先天的遺傳與後天的環境在影響我們性格養成方面各佔多少比重,目前心理學界好像也沒有明確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影響都非常之大。
題主的問題顯然是關於後天環境對性格的影響,我們每個個體從呱呱墜地開始(嚴格來說應該從在母親體內7個月大時)已經能感受到外界的各種刺激(這就是經歷),這些刺激透過神經末梢傳達到大腦,刺激大腦神經元放電,形成相應的放電模式(認知模式),認知模式又會反過來主導你的行為模式,也就是外顯的性格。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在他的《心智成長之謎》一書中提到了一個概念叫人際神經生物學,將人的心智(心靈的諸多方面)成長主要歸功於與重要他人的關係,其實我們的經歷大部分就是指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與他人的關係方面的事件,例如父母如何對待我們,父母之間的關係,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等等,這些經歷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性格養成。
那我們知不知道我們的性格是受這些經歷影響的呢?有時候是不知道的,特別是生命早期的經歷。我們都知道我們幾乎不記得三歲之前發生過什麼,就好像三歲之前沒有記憶一樣,但現在的心理科學已經明確記憶永遠都在,只是我們無法提取(記不起來)罷了,這些記不起來的早期經歷卻已經為我們後天的性格養成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當然了,三歲之後我們能清晰記住的經歷同樣會影響我們的性格養成,我們常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典型的經歷影響認知模式的案例,而認知模式最終會影響我們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