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8
回覆列表
  • 1 # 時光境遇藝術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配畫可詮釋為先有詩,後有人配畫。

    首先,先把詩詞理解翻譯成白話文。

    其次,在讀詩的時候,可以想象一下詩中有黃鶴樓、落日、山巒河流等的場景。然後再加入一些如大雁和樹等小景即可。

    這是個人的拙見,如有不當之處望各位指正。

  • 2 # 重慶日白匠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其中,前兩句寫所見。“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裡,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後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

    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落日銜山,雲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於“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於層巒疊嶂之間。詩人眼前所呈現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於瞬息多變的動態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恆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麼,它便是一種動態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

    後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願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

    從這後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裡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寫詩是以景佈局,插畫得以詩構畫。所以用景色(鸛雀樓 夕陽 遠山 黃河 地平線 )表現詩人意境才是重點。

  • 3 # 玲瓏公子

    詩配畫《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唐代王之渙一則千古七言絕句。

    上則寫景。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氣勢開闊,縱橫捭闔,一閱萬里的豪邁。

    下則抒意。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置身景中,思想融前景一氣呵成,寓意於景,引人深思。流傳至今,己成為描寫鸛雀樓的經典名句,童臾傳誦。

    一、題外話

    若想一覽眾山小,須得更上一層樓。督促人奮進、努力,對學子、致學、從政、經商等三教九流均有警世教誨之途。

    某領導訪問埃及,在傾聽了兩位埃及男青年用中文吟誦《登鸛雀樓》後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鼓勵人們要有寬闊的視野、高遠的志向,不斷向上,追求更高的目標。我們也要站得高,看得遠。”

    對仗極工整的詩,甚至某種層面上升到冶理領域的高度,都與整詩的恢弘氣勢,大氣磅礴有關。

    二、畫外音

    遠處山連綿起伏,太陽漸漸在山後徐徐隱去。餘暉散落於黃河水上,波光點點,奔騰的黃河水正匯入大海。

    這是何等的胸懷與氣魄,與李白的“奔流到海不復還”異曲同工。雖寫景,卻是意事。這是一種“歸隱”的高度,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還想看得更遠,需要再往上登層樓。想起王國維《人間詞話》提及:“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希望有所建樹,得登高,獲取千里目。從冶學、冶國而言,精進、專一、高度、深入,才能有所成。

    三、尾聲

    某種角度來看本詩,己上升至哲學的範疇,樸素的唯物辯證的哲學意識,面對著整個浩瀚的大自然,唯有全面,上升至高度的認識,才能更好地掌握它,天人和諧相生。

    大家都知道2020的伊始,中國疫情很嚴峻,但我們都堅信成功終將到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世界範圍的資訊開放、交流合作,共同努力,必將抗疫成功,再次迎來萬物生長,春暖花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自己開車遇過什麼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