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味寫春秋

    樂意解答有關《詩經》的問題: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

    1、舒而:猶舒然,就是慢慢地。

    2、脫脫(兌dui):舒緩的樣子。

    3、無感:表示禁止亂動。

    4、帨(稅shui):是佩巾,系在腹前。

    這兩句是女子對男子所說的話,她要求他別冒冒失失,別動手動腳,別惹得狗兒叫起來驚動了人。

    此篇是古時候山野之民相,是鄉村適婚男女的自然行為。

    至於怎麼對孩子講意思,做大人的就要掌握分寸尺度了。我想:你懂得!

    解答到此。

  • 2 # 今俺來思

    《野有死麕》出自《詩經.國風·召南》,在我上學的時候,課本里沒有學過。你孩子讀到這篇,說明平時閱讀量很大。

    這是一首淳樸的愛情詩,如果孩子十三四歲,也就是豆蔻年華這階段,應該可以理解了。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這兩句詩,直譯為:輕一點離開啊,不要碰到我的佩巾

    這是描寫男女約會時的場景,把一個女性對愛情的嚮往,同時還帶著一點點羞澀之情活脫地表現出來。

    要真正領會詩歌的涵義,一定要結合詩歌產生的背景。

    《詩經》主要收錄作品集中於西周時期,當時社會正處於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封建禮教尚未完全形成,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男女在表達愛情方面,多比較大膽

    而其中的《國風》都是民間創作的民歌民謠,在描寫和表達上,也都很直接,不能稱之為淫豔。

    孩子總會長大,愛情話題不可能一直迴避下去。作為父母,應該適時加以正確引導

    中華五千年文化,描寫愛情和性的作品還很多,今天你不給TA解釋,以後TA還會自己讀到。讓孩子真正理解愛情的美好,讓孩子對愛情“思無邪”。

  • 3 # 一生淑女

    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

    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

    無使尨也吠!

    譯文:

    射獵鹿麕在荒郊,白茅包裹做禮包。

    少女懷春心不已,美男善誘情意起。

    自古樸樕婚時燭,求愛鹿麕包正好。

    白茅包裹埋地裡,少女如玉屬意你。

    緩脫裙衣是何企,別碰腰帶對不起。

    莫使狗兒叫不已,少女今生跟定你。

    第一.這首詩反映的本真。以旁白的形式描寫戀人之間令人心顫的幽會,反映周代男女的樸實、率真和婚姻本質的純粹性。是詩經裡歌頌美好愛情的篇章之一。

    第二.這首詩歌產生爭議的歷程。在歷史長河中,這首詩歌可以說“命運多舛”。原本一首歌頌愛情的歌謠由於政治需要 被曲解逐漸脫離了它的本意,被貼上有色標籤。在宋代的朱熹“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下,這首歌謠更是變成“淫詩”遭到大肆鞭笞,使明珠蒙塵千年。到了現代,《詩經》大師聞一多、胡適等人撥開雲霧、為它正名才重回Sunny下,迴歸到它歌頌愛情的本道。

    第三.產生爭議的點及個人觀點。這首歌謠之所以成為詩經裡最有爭議篇章之一,我覺得爭議點就在“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上。對於這幾句端看個人的解讀,就如同“一千個人眼裡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人心難測,在政客眼裡,它是抨擊對手的利器;在教徒眼裡它就是“有傷風化的“洪水猛獸”;在宵小的眼裡,它可能成了輕薄的別人“淫詞”和辯詞;在善良單純的人眼裡,它就是歌頌純真愛情的歌謠。

    我個人比較認可最後一個觀點。原因如下:

    1.發乎情止乎禮。通讀全詩,吉士對美女先動心、動情,是以結婚為目的。他持禮(鹿皮)求愛,以“樸樕”做婚燭,少女允婚。這一切都符合當時婚禮儀式;少女在心上人面前,有嬌羞、有理智、也有心理安撫。吉士與少女之間“發乎情止於禮”。

    2.思無邪。從3000多首詩中篩選出305首,孔子依據的原則就是“思無邪”。這首詩能入選想比是被它本真正和反映出的真性情所打動的。

    “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青春期的孩子情竇初開,對異性有了好奇或好感,我們首先要調整心態、態度明朗,對於孩子懵懂的感情,儘量做到因勢利導,不要“圍追堵截”,如果把問題堵出個“堰塞湖”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詩經彷彿是中國另一片乾淨、溫潤的天空。因為久遠方顯神秘。家長和孩子閱讀時如果瞭解詩的前因後果,解釋起來就不那麼晦澀難懂,也就能看到它的本真和美好。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懶散要怎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