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驀回首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地圖繪製於戰國時期,一共有7幅,都是秦國境內的山川水系,是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而目前存在最早的全國地圖呢,是《禹跡圖》和《華夷圖》,它們參考唐代的《海內華夷圖》繪製,是宋朝時期的石刻地圖,和現在的全國地圖已經非常相似了。

    關於古代計算道路里程的工具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漢代,最遲在西漢就已經完善了,這個裝置就是“記裡鼓車”。記裡鼓車分上下兩層,上層有一面鼓,鼓的兩面各有一個木頭人,手中有根細棒,車上安有指南針,每當車子走了一里路,木頭人就會敲一下鼓,走了10里路,就敲一下鐲子。如果想測量距離繪製地圖,可能就要拉著記裡鼓車到處走了。將地圖繪製到紙上,古人還有一個能保持比例的好方法,那就是“記裡畫方”。就是現在紙上畫慢相等面積的方格,然後再給每個方格設定一個尺數,規定一尺等於多少公里,按這樣的比例尺繪製出來準確性還是比較大的。當然因為古人不知道經緯度的存在,也不知道我們其實生活在一個球面上,所以繪製的地圖越往外偏差也就越大,不過這對於古人來說已經相當不容易了,這說明古人也有自己解決問題的智慧。

    不過更早之前,古人是怎麼測量距離的呢?先秦時期的《山海經》給我們描述了一個奇異瑰麗的世界,同時也介紹了許多大河山脈,其中的河流和山脈竟然還能和現在的山川相對應,說明其中的地理資訊至少是部分可信的,那麼那個時候又是怎樣測量的呢?這還需要我們的繼續探索。

  • 2 # mr志揚

    古時的人們管地圖叫做輿圖。輿字的本意為車廂、車輛,概括了那時人們測繪地圖的方式--坐在車上(或騎馬、乘船、步行等)前往尚待探索的地域,憑藉簡單的定向裝置確定位置,再將親眼偵測到的地理資訊記錄下來,繪製到圖上。

    古代中國有以下三種比較典型的繪圖形式:以山川為基準的地圖、以行進路線(水路、道路、海洋航線等)為基準的地圖,和以客觀比例為基準的地圖。

    這種地圖,說白了,就是給官員們的一份說明書:首先把縣城畫在中央,再把轄區內的山川、名勝按照相對於縣城的大致方位繪製出來,最後把各個村鎮填到相應的山上、河邊均是從作者(旅人、水手)或讀者(縣官、船長)的主觀視角出發,以使用需求為中心,依賴實際觀測與經驗,藉助簡單的定向與測量技術(如司南和天象)所繪製而成的。

    這與今天嚴格按照比例尺與經緯度座標的地圖,從理念上就大相徑庭--用現代設計中的理論講,這兩種地圖很好地體現了形式追隨內容與形式追隨功能,不僅不受固定框架約束,還做到了以使用者體驗為中心。

    雖然這兩種地圖因為技術含量太低,在現代地理學、測繪學中一般很少被提到,但是在歷史上均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與現代製圖技術相相容的,以客觀比例為基準的第三種地圖,也是由其使用目的所決定的。

    據瞭解,早在西漢時期,當時的統治者就專門按照前朝傳統設立欽天監,並且在管天文,掌地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當時的欽天監官員利用類似現在的勾,股,弦以及相似三角形來進行測繪工作,並且還發明瞭一種記裡鼓車,

    這種車上面有個小人偶,在齒輪的作用下,除了擊鼓還能打鑼,整座車利用馬來拉動,並且能做到走一里,擊鼓一下,走十里,打鐲一次。車上還有司南,記錄著行車軌跡,官員根據車輛行走的距離來繪製地圖

  • 3 # 資料歷史

    古地理學中以龍、砂、穴、水為“四科”。

    其一龍,尼管貴賤:“尼”為地脈的形狀(星體)、地勢(曲、直、起、伏)、分枝,和人丁的品貌(品德、相貌)以及人丁的地位、成就有關。

    常說的龍脈就出於此科,實際操作是從水流,風向,日照,以及本地居民祖輩的經驗逐漸形成的認識;加之地圖一直是統治者的重要工具,在官方的推動下加快了人們對地理的認知。三國時期中國就有了比例尺的規則,後續又延伸出了九宮格繪圖法。

  • 4 # 孝婦河畔人家

    中國古代沒有衛星,繪製的地圖卻精準無比,果然老祖宗還是牛。

    在沒有飛機、遙感資料與人造衛星的年代,「繪製地圖」看上去是一件很神秘的事情;但實際上,古人們的測繪方式卻非常樸素——說白了,就是田野作業,實地考察。古代沒有衛星,怎麼描繪地圖?在國內最早有關於地圖的記錄是非常早的,最早在《山海經》中就有出現。雖然很多人認為這本書很多都是杜撰的故事,所以這個地圖沒有參考意義。但是根據後續對環境的勘測,發現書中記載的很多地方,跟現實還是有一定的相似度的。

    而中國第一副地圖大概誕生於戰國年代,出土時發現了一共七副。這七副圖畫的是秦的地理環境,包括一些山與河。在宋朝繪製的地圖,就更加具有參考價值了,因為更加清晰地表示了區域的劃分,而且畫工的精進也使地圖更容易被理解。甚至一度與我們現在畫的地圖非常接近,在一千年前的古代,祖先們是怎樣實現的呢?

    古代地圖也被稱為"輿圖",所謂"輿"是指車輛的、車廂,可以簡單地解釋為在車廂上繪製地圖。這種裝置被稱為"記裡鼓車",記裡鼓車的外觀大約是先秦時期。在西漢時期,它是完美的。他是怎麼跑的?很巧妙地說,這種裝置被稱為機器人的古代版本。"保持鼓"是在車上放一個鼓,分為兩層,有兩個木人,車上裝有指南針。每次車行駛一英里,木人就會打鼓,每一個十英里,它將敲上手鐲。

    要繪製地圖和測距,你只需要拉動"記憶鼓"就可以在全國範圍內奔跑。例如,中國的沿海水域是從南到北。還可以使用此方法沿著海岸行走,然後記錄角落和英里以繪製區域的外部輪廓。時間到了西晉之後,採用"記裡鼓車"方法繪製出很多地圖後,有一位天才般的人物橫空出世。他叫做裴秀,雖然出生於戰亂紛飛的三國時代,但他卻沒有在沙場建功揚名,而是以另外一種方式青史留名。

    裴秀所創作的《禹貢地域圖》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圖集。他提出了"製圖六體",就是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簡單說就是製作地圖的六個方面。這六個方面都是現代製作地圖不可或缺的元素。當時的人們不知道經緯度,不知道我們實際上生活在球體上。儘管存在一些錯誤,但對於一千兩年前的人來說,如果沒有衛星、飛機的幫助,用人力繪製粗略地圖是非常了不起的。這也表明,古代世界觀實際上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狹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讓臉部變得有立體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