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史學達人

    匈奴和趙國相鄰,他們是趙國最為重要的敵人,對於趙國來說,防禦匈奴就是最大的一件事,畢竟當時的匈奴有十萬大軍。

    要知道匈奴都是騎兵,古代的時候,騎兵就相當於是特種部隊,可以說那時候能夠抵擋匈奴十萬大軍的國家並不多。

    但是,趙國就是唯一的一個。

    趙國的軍隊英勇善戰,自從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以來,趙國的軍隊在作戰水平上已經和匈奴相近了。

    他們再也不需要擔心匈奴的進攻了,總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當然了趙國之所以要對抗匈奴,也是逼不得已的事情。畢竟趙國是和匈奴相鄰的,若是他們不抵抗匈奴,很有可能趙國就會失去大片的領土。

    百姓就會南遷,這樣就會造成趙國出現國力衰危的現象。

    因此,對於趙國來說,他們最為重要的事情就是舉全國之力,把匈奴給打敗。

    我們都知道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在趙國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匈奴相對抗的。而且他也有能力打敗匈奴,為了消耗匈奴的有生力量,李牧決定給匈奴打一次大規模的殲滅戰。

    這一次戰役李牧成功了,因為在匈奴看來,李牧和匈奴作戰的時候,一直都是以防禦為主的。

    匈奴來了,他們就擋上一檔,匈奴走了他們也不去追。就如同打游擊一樣,李牧的戰略戰術,正是給了匈奴人這種印象。

    所以,他們在措不及防的情況下,中了李牧的計。

    為了一舉消滅匈奴的有生力量,李牧選了1300輛戰車,13000匹戰馬,還有十多萬的步兵,總共將近十五萬人和匈奴打了這有史以來,對匈作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戰役。

    當時進攻趙國的匈奴騎兵有十萬多人,正是因為趙國舉全國之兵力來對付匈奴,才取得了這次戰役的偉大的勝利的。

    我們都知道在長平之戰的時候,趙國已經被殺了40萬人了。只能說趙國大部分士兵是被秦國給殺掉了。

    但是,一個國家肯定是能夠湊齊十幾萬大軍的,否則,這個國家也將會是國將不國了。趙國之所以在邊境上有如此多的人,就是他們蓄謀已久了,對於他們來說,若是打就把匈奴打的狠狠的,讓他們一次就知道趙國的厲害。

    正是因為如此, 趙國才聚集了這麼多兵力的,可以說這十幾萬兵力,就是趙國的所有士兵了。

    正是所有的趙國士兵,他們同仇敵愾打敗了共同的敵人匈奴。

    這就是為何,趙國邊境有這麼多士兵的原因。

    恰恰也正是因為趙國和匈奴打了這一次戰役,後來才有了李牧被調到都城邯鄲,去對抗秦軍去的。

    因為在這一次戰役當中,匈奴真的是被打怕了。

  • 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在戰國時期,頻繁而劇烈的戰爭,使得各個諸侯國對士兵的需求大為增加。春秋時期,傳統貴族的競技式戰爭逐漸趨於沒落,取而代之的則是“兵農合一”的全民戰爭。

    地主階級的興起使得郡縣制成為各國主要的政治管制方式,各諸侯國主要實行郡縣徵兵制,農民是主要的徵集物件。郡守和縣令有權徵集本郡、縣適齡男子入伍,並可率領他們出征。男子16或17歲“傅籍”(或稱“傅”),即進行登記,然後,根據國家需要隨時應徵入伍,直到60歲才能免徵。如據《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墓主17歲“傅籍”,第二年入伍參戰,戰爭結束返回故里,後又再次應徵入伍。

    (戰國時期全民戰爭)

    除徵兵制外,各國還兼行募兵制。招募之兵,經過嚴格的考選,多充軍隊的骨幹和國君的衛隊。如魏國考選“武卒”,要求能“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這樣一來,各國國君非常重視土地和人口,將之作為國家的核心資源和施政方略。比如越王勾踐在臥薪嚐膽的時候,曾經下過命令,“男子17不娶,女子14不嫁”,其父母皆有罪。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政府還會出面組織民間婚嫁。如此,經過十多年的生育,越華人口增加,軍事實力增強,從而一舉擊敗吳國,報仇雪恨。

    同時,郡縣制度的施行,也使得君主集權的能力增強,可以對地方事務有更大的主導權。國君任命的地方官守不再是世襲貴族。為了能夠調動得了國家資源,各個諸侯國還分別變法,其主旨就是把地方隱藏的民戶都給登記造冊,該納稅多少,服役多少都清晰可查。為了懲罰那些不願意服役和納稅的自由主義者,政府又制定了“保甲連坐”的株連之法,對社會的管控力度(即是中央集權)大大加強。

    這樣一來,一場戰役的參戰人數動輒數十萬也就不足為奇了。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失很大,以至於廉頗反攻燕國時,能夠呼叫的趙兵多數還是未成年的孩子。可是此戰中戰損的,更多是邯鄲、太原兩大軍政中心計程車卒。在趙國的代地雁門和河套九原一帶,趙國還有一支用於防備草原遊牧勢力的邊軍。趙國能夠在長平之後的邯鄲之戰和燕趙之戰中取得勝利,所依賴的也就是這支生力軍。

    (代地邊軍是趙國最後的精銳力量)

    戰國時期,曾有學者統計,秦華人口總數500萬,趙華人口總數大約有350萬人。根據戰國的普遍兵役法,假設兵民比例1:10,趙國可以擁有35萬軍隊。那些戰國策士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帶甲百萬”不是誆語。原因是當時兵民未分,老百姓拿起刀槍就是士兵。所以,這才有範睢的滅國屠軍之論,戰爭越發殘忍血腥。不過,極限情況下,趙國可以按照1:5比例徵發70萬軍隊。在後世的前秦、後趙等國,都曾經使用過類似的比例徵發軍隊。即使長平之戰損失40萬,趙國仍能勉強湊齊30萬軍隊。

    趙國原本國力大損,邊軍即使有兵卻無糧。不過,燕國此時卻給趙國帶來了利好訊息。燕國傾舉國之兵60萬眾侵犯趙國,被廉頗擊敗,所獲輜重糧草器械無算。廉頗還反攻燕國,一直打到了燕國的都城之下。如不是趙國剛剛經歷過大敗,不敢久懸大兵於外,燕國此時就要退出七雄之列了。

    最後燕國割地賠款,趙國才見好就收。這次戰役獲得的土地和錢糧人口,大為充實了趙國的實力,使得趙國在龐瑗的帶領下又一次成了東方六國的縱約長。在公元前242年,第五次五國伐秦失敗之後,趙國遷怒於齊國,派兵擊敗齊國,又奪取了齊國的河間之地。後來魏國被秦國逼迫,不能再守住鄴城,也派遣使者將鄴城送給了趙國。雖然鄴城在趙國手裡也不過只有3年就被秦國奪走了,但是趙國一直到最後都是秦國最難啃的硬骨頭是當仁不讓的事實。

    燕趙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51年,這場戰爭的勝利對趙國的復興至關重要。趙國將取自燕國的資源投入到本國軍事發展中,終於在7年後,在邊地錘鍊出一支精銳的代地邊軍。

    (李牧死,趙國亡)

    這支軍隊在李牧的帶領下,陣斬匈奴10萬騎兵,一戰打的匈奴三十年不能翻身。這效率比起好大喜功的漢武帝一連30多年的對匈戰爭高的多!後來秦軍不斷東進,前鋒已經深入到河北中部,在邯鄲附近修建營壘。李牧又帶著這支邊軍火速南下,與邯鄲守軍一南一北,擊敗10萬由桓齕帶領的秦軍。秦始皇自此不敢再與李牧代地邊軍野戰,而是採用了陣地戰,逐漸消耗趙軍的有生力量。同時,又施行了反間計,故意放走趙國公子嘉,製造出李牧要扶持公子嘉的假象,汙衊李牧謀反。最終,李牧被趙王冤殺。而這支邊軍在失去了主帥之後,也無心應戰,最終歸於失敗。

  • 3 # 史事分享

    李牧是趙國鎮守北部邊境的優秀將領,常年駐紮在代地,雁門郡,防禦匈奴。他有權根據實際需要任命 李牧官吏,城市的稅收都送進將軍幕府中,作為士兵的費用。他下令每天殺幾頭牛犒勞士兵,教士兵射箭、騎馬。謹慎地把守烽火臺,多派偵察人員,優待戰士。制訂規章說:"匈奴如果侵入邊境來搶掠,應立即進入營壘堅守,有膽敢擅自捕捉俘虜的處斬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臺就嚴謹地舉烽火報警,戰士們隨即進入營壘防守,不敢應戰。這樣過了好幾年,也沒有什麼傷亡和損失。可是匈奴認為李牧是膽小怕事,即使是趙國的邊防兵也認為"我們的將軍膽小怕事"。趙王責備李牧,李牧仍然以前一樣。趙王發怒,調他回京,派另外的人替代他邊將的職務。

    一年多,匈奴每次來侵犯,新將領都領兵出戰。每次出戰,多是失利,傷亡損失很多,邊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種、放牧。當時又請李牧出山,李牧閉門不出,堅持說自己有病。趙王就又強迫他出任邊將,派他去統率軍隊。李牧說:"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讓我像以前那樣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趙王答應了他。

    李牧到達邊境,按照原來的法規、號令辦事。匈奴好幾年一無所得,但是人們始終認為李牧膽怯。守邊計程車兵常得到獎賞卻不被使用,都希望與匈奴一戰。這時李牧就準備了經過挑選的兵車一千三百輛,精選出戰馬一萬三千匹。還有曾經獲得百金獎賞的勇士五萬人,能拉硬弓的優秀射手十萬人,全部組織起來進行軍事演習。又大力組織放牧,讓人民佈滿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部眾假裝敗逃,丟下幾千人給匈奴。匈奴單于聽到這個訊息,率領大批軍隊入侵。李牧大量佈下靈活奇特的戰陣,從左右兩邊包抄反擊匈奴,大敗匈奴,斬殺匈奴十幾萬人馬。接著消滅襜襤,打敗東胡,迫使林胡投降,單于逃跑。這次戰役以後的十幾年,匈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上城市。

    趙悼襄王元年,廉頗逃跑到魏國,趙王派李牧攻打燕國,攻下了武遂、方城。過了兩年,龐援打敗燕國,殺死劇辛。過了七年,秦國在武遂打敗並殺死趙國扈輒殺了十萬趙軍,趙王就任命李牧做大將軍,在宣安攻擊秦軍,打敗秦軍,趕跑秦國將領恆奇。趙王封李牧為武安君。過了三年,秦國攻打番吾,李牧打敗秦軍,向南抵禦南韓、魏國。

    趙王遷七年,秦國派遣王翦攻打趙國,趙王派李牧、司馬尚抵抗秦軍。秦國用大筆金錢賄賂趙王的寵臣郭開,施行反間計,說李牧、司馬尚想要謀反。趙王便派趙蔥和齊將顏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趙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殺死了。撤銷了司馬尚的職務。這以後三個月,王翦乘勢急速攻打趙國,大敗趙蔥的軍隊,殺了趙蔥,俘虜了趙王趙遷和趙軍將領顏聚,終於滅亡了趙國。

  • 4 # 浮沉的歷史

    李牧是趙國最後的一位名將,他的成名之戰就是在與匈奴的戰爭中取得的,李牧大破匈奴之戰根據歷史的記載規模是很大的,趙國和匈奴雙方大概有二十多萬人參加到了在這次戰爭中來。

    但是這僅僅是紙面上的資料,且不說匈奴所謂的十餘萬騎是不可靠的記載,李牧方面的人數也是有很大的水分,此時趙國北部邊疆上不可能集結如此多的軍隊。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以上就是歷史記載中李牧所擁有的軍事力量,下面我們就來分析分析。

    其中彀者的人數最多,那麼什麼是彀者呢?根據顏師古注《漢書·馮奉世傳》引劉德記載:“彀者,謂能張弓者也。”因此彀者也就是那些能夠開弓射箭的人,這些人並非是趙國的正規軍,而是趙國北部地區的民眾組成的民兵。這種民兵組織在戰國時期是比較常見的,在一些經常發生戰爭的地區,國家通常會組織民眾進行軍事訓練,進行射箭訓練無意是這些民兵最好的選擇。例如魏國的李愧在河西地區就組織民眾進行過類似的行為。

    如果把這些民兵算上,趙軍的人數確實是很多的,但是李牧手下的正規軍實際上就是前面的一千三百輛戰車,一萬三千名騎兵以及五萬步兵,總共在七萬人左右比較合理。李牧正是憑藉這些軍隊擊敗的匈奴、兩次擊退秦軍的攻擊,因此趙國北部邊界並沒有那麼多的軍隊。

  • 5 # 薩沙

    這並不稀奇,因為當時匈奴是趙國的主要敵人,必須優先對付。

    當時匈奴各部落兵力已經達到10多萬,都是騎兵。

    就規模來說,匈奴人完全可以橫行歐亞,當時沒有幾個國家能夠擋得住10多萬騎兵。

    作為趙國來說,他的北部邊境經常被匈奴襲擊。

    當時趙軍沒有對付騎兵軍團的有效方法,作戰都是輸多贏少,損失慘重。

    因為趙軍對付不了匈奴,導致北方的趙國老百姓紛紛南遷,放棄了萬畝良田。

    這樣持續下去,趙國就會被匈奴拖垮,導致崩潰。

    這種情況下,李牧才被任命為對付匈奴的將軍。

    李牧花費數年時間練兵和示弱,才成功的誘敵深入,前265年將10多萬匈奴騎兵重創。

    而趙軍為了對付匈奴騎兵軍團,也是用盡全力。

    李牧精選戰車1300輛,戰馬13000匹,勇於衝鋒陷陣的步兵5萬人,善射的弓兵10萬人,還有1萬多精銳的騎兵,準備與匈奴決戰。

    看看,也就是說趙軍至少用了20萬人,如果加上後勤人員至少超過25萬。

    對趙國來說,長平之戰趙軍出兵40萬,已經是傾全國之力,基本適齡男人都已經參軍,絕大部分都來長平決戰了。

    那麼,為了對付匈奴,趙國用了一半以上的軍事力量,這才湊齊了這麼多人。

    這也是必須如此。

    因為趙國本來面對秦國就已經非常吃力,哪裡還有餘地同時和強大的匈奴作戰?

    如果不能迅速解決兩線作戰問題,趙國就是第一個垮臺的戰國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健身私教銷售如何談單成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