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瓶砸啊

    你的問題我來答

    項羽性格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剛愎自用。這樣的性格特徵曾使項羽在反秦戰爭中不畏強敵,以少勝多,但也使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失誤連連。項羽的剛愎自用主要表現在用人方面非親即故、生性多疑。

    項羽出身於楚國貴族。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因與秦將王翦戰敗而自殺。秦滅楚時,項羽年僅十歲,由叔父項梁撫養長大。之後,項羽隨叔父流落到吳中避難。國破家亡的悲痛,在項羽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仇恨暴秦的種子,同時也培養了他根深蒂固的宗族親情意識。在後來的統兵生涯中,用人非親即故就是這種宗親情感的表現,也導致了項羽忽視其他人才在政治和軍事鬥爭中的作用。

    根據《史記·項羽本紀》及其它記載,項羽的用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宗親故舊,二是非親非楚之人。項羽濃厚的宗親意識使得他在用人上非親即故。如季父項伯為楚左尹,項佗為魏相,項聲、項莊、項冠、項悍皆為將軍。所以原為項羽部下的陳平便批評說:“項王不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除了親族好友之外,最初項羽身邊也有很多人才,如韓信、彭越、黔布、陳平、龍且、鍾離昧、周殷、范增等。但後來卻大多離他而去,結果其身邊只剩下宗親故舊。這不能不說是他的最大失敗,也是他最終敗在劉邦手下的一個主要原因。

    首先,由於用人唯親和生性多疑,他往往不能知人善任,也不辯忠奸,不善納諫,導致許多人才都背楚歸漢。英布本是項羽的愛將,“數以少敗眾”,戰功顯赫,受封九江王,但在數年的征戰中,他逐漸與項羽產生隔閡。在項羽伐齊時,項羽多次向他調兵,他都稱病不出。“項王由此怨布,數使使者誚讓召布,布愈恐,不敢往。”後來劉邦派使者說降,遂反楚歸漢。韓信也是一例。他最初仗劍跟隨項梁,項梁死後,又跟隨項羽,曾多次向項羽獻策,項羽不聽,結果亦叛楚歸漢。還有陳平,富有謀略,在平定殷王司馬仰的反叛時,被項羽任命為楚軍都尉。但後來卻被項羽無端猜忌,陳平害怕被殺,也逃離楚營投奔劉邦,並利用離間計離散了項羽對亞父范增的信任,又在楚軍中散佈謠言,離間了項羽與將軍鍾離昧。

    其次,項羽十分信任楚人和項氏親族,但這些人卻大多有負重託,甚至成為內奸。項伯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多次幫助劉邦。項羽剛到函谷關時,以當時的軍事實力完全可以戰勝劉邦,但因為張良救過項伯的命,於是項伯出於個人義氣,夜訪張良,洩露軍機,而且還和劉邦約為兒女親家,使得劉邦君臣做好了防備。在鴻門宴上,范增令項莊舞劍“因擊沛公於坐,殺之”,而“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致使劉邦趁機逃生,為項羽的爭霸留下隱患。項伯還接受張良的賄賂為劉邦求情分封漢中。滎陽之戰時,項羽要烹殺劉邦的父親,又是項伯出面阻止。如果說項伯夜見張良是因為他太重情義想報答張良的話,那麼此後的一切行為則表明他已完全成為劉邦的幫兇,是個名副其實的內奸。楚將曹咎更不堪重任,丟失了糧倉要塞,使項羽大軍糧食匱乏。

    公元前204年,項羽命曹咎守成皋,並特別告誡說:“謹守成皋,則漢欲挑戰,慎勿與戰,毋令得東而已。”然而,曹咎卻經不起漢軍的羞辱,大怒引兵出戰,結果被漢軍擊敗,曹咎自殺。楚軍因此糧食短缺,戰鬥力急劇下降。楚將龍且驕傲輕敵,統領的20萬大軍被漢軍擊敗。公元前203年,韓信率漢軍進攻齊國,項羽派龍且援助。有人建議龍且堅壁清野,可以不戰而降漢軍。龍且曰:“吾平生知韓信為人,易與耳。且夫救齊不戰而降之,吾何功?今戰而勝之,齊之半可得,何為止!”不料,韓信用河袋堵塞了灘水的上流,渡河攻龍且,又假裝敗逃引誘龍且追擊,然後決開沙袋,使龍且軍大半不能渡河,隨後迅速反擊,殺了龍且,攻佔齊國。大司馬周殷,當項羽被漢軍追到固陵急需援助之時,竟然背叛項羽,領兵會合漢軍,使項羽終因寡不敵眾而全軍覆沒。丁公,原本是項羽的部將,在劉邦敗逃時,他本已帶兵追上劉邦,卻又徇私放了劉邦。可見,項羽本人雖是一個軍事天才,但在用人方面卻既不能知人,更不能用人,使許多賢才良將都背楚歸漢,成為自己的死敵。即使留在身邊得到重用的人,也因為有的洩露軍機,有的不堪大任,不僅沒有給項羽的爭霸事業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排斥作用。

    而反觀劉邦,其用人的主要特點即是招降納叛和離間。前者表現為劉邦在楚漢戰爭中,派說客入淮南說降九江王黥布,以牽制項羽兵力。後者表現為劉邦採用陳平的反間計離間項羽和范增、鍾離昧。項羽身邊既無謀臣,又無良將,只憑個人英勇善戰,其優勢遂喪失殆盡。

  • 2 # 走散的田野

    項羽過人的軍事才能使他在反秦戰爭和楚漢戰爭中屢戰屢勝,但由於他的急躁易怒,氣量褊狹,最終也導致他在爭霸戰爭中失敗。

    1.鴻門宴後,項羽率軍進入咸陽,在瘋狂復仇後,想東歸故里。有人當時建議應定都關中,而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於是建議者罵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聽後非常生氣,一怒之下,竟然將其人烹殺。相比之下,劉邦則能虛己納諫,經常聽取身邊人的批評,接受身邊人提出的建議,知錯就改,所以才往往會遇難呈祥,逢凶化吉。

    2.彭城大敗後,劉邦退守滎陽,並且修了甬道,以取敖倉之慄。一年以後,項羽攻打漢軍的甬道。在漢軍食乏之際,漢將紀信穿上劉邦的衣服,帶著2000裝扮成士兵的宮女趁著夜間從滎陽東門出來投降項羽,使楚軍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東門,真正的漢王劉邦則從西門逃跑了。等到項羽見到紀信才知道上當,於是一怒之下又將紀信燒死。漢王逃走時,命御史大夫周苛、樅公、魏豹守滎陽。楚軍攻下滎陽,周苛被俘,項王曰:“為我將,我以公為上將軍,封三萬戶。”周苛罵曰:“若不趣降漢,漢今虜若,若非漢敵也。”項王怒,烹周苛,並殺樅公。

    3.及漢王之還攻項籍,王陵以兵屬漢。項羽抓到王陵的母親。王陵的使者到了項羽軍中,項羽想讓王陵母招降王陵,陵母私送使者,泣曰:“為老妾語陵,謹事漢王。漢王,長者也,無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項王怒,烹陵母。”

    4.漢四年,劉項兩軍在廣武相持數月,彭越多次斷絕楚軍糧道。項羽已處於少食的境地,於是欲以烹劉邦父親太公來要挾。不料劉邦卻稱:“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但又奇怪地輕信項伯的說辭而放棄烹殺太公。

    5.楚漢兩軍相持不下,項羽派幾名壯士向漢軍挑戰,都被漢軍一個叫婁煩的神箭手射死。“項王大怒,乃自披甲持戟挑戰。”“於是項王乃即漢王相與臨廣武間而語。漢王數之,項王怒,欲一戰。”劉邦根本不理,反而故意激怒項羽,說明他對項羽急躁易怒的性格弱點已完全掌握。

    6.楚軍攻打外黃時,“外黃不下。數日,已降,項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以上詣城東,欲坑之”。總之,項羽為人氣量褊狹,聽不得反對和批評自己的意見,而且由於他遇事急躁易怒,不能冷靜地分析形勢,經常做出錯誤的決斷,並經常在盛怒之下烹人、殺人、燒人、坑殺人,最終即失去人心。倘若他能豁達大度,遇事冷靜,多聽聽不同意見,也不至於淪落到垓下被圍,然後慌不擇路,自刎而死。

  • 3 # 史無止境

    劉邦之所以能有天下,實在得力於項羽的弱勢,而項羽何以從強到弱,從帝王到走卒呢?“‘鴻門宴’餘波”或許能告訴你在皇權鬥爭中,帝王與宰輔之間的共性與異性。

    范增是最早建議立楚懷王的後裔為“反秦盟軍”最高統帥的。在項梁時代,范增就已經是項梁、項羽叔侄的謀主,等到項梁死後,他的地位進一步上升。鴻門宴中,范增本來建議項羽除掉劉邦,但是,項羽始終沒有動手,范增就讓項莊出面,這叫“借刀殺人”這種做法最大的受益人就是項羽,而且是裡子面子都得益處。為什麼這樣說呢?論政治原理,除掉劉邦,等於平了項羽前進路上的最大障礙;論政治聲譽,並不是項羽主動下令殺掉劉邦的,而兇手是項莊。此後,項羽完全可以把罪責推到項莊身上,當然你也可以說實際上是項羽指使項莊去殺劉邦的,但是,證據呢?顯然沒有。唯一有力的證據就是項莊是項羽的親屬,那麼,請問項伯又是誰的親屬呢?

    范增請項莊出面透露了他的絕大的苦心孤詣一切都是從維護項羽的政治利益出發,如果把這次事件說成項羽和范增最後決裂的開端,未免牽強一些。鴻門宴之所以不成功,一則主要在於項羽不想殺劉邦,為何不想殺,可能也有輿論上的考慮,義帝以“先入關中者為王”作為號召,劉邦率先殺入秦都,如果無罪被殺,對於天下總是交代不過去的,這是項羽的婦人之仁。同樣的事要是放在朱元璋這樣的人身上,一定是先殺了再說。還有一個原因是項羽輕視劉邦,項羽不相信就這麼一個劉邦能夠和他爭奪天下,這也是這位年輕的霸主成名太早、境遇太順、經歷太淺的緣故。至於范增所言:“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若認為這番話是當著眾人的面指責項羽的,能夠提供的論據實在不足,而且,范增這裡說的豎子指的是項莊,而非項羽。

    人們對問題的認識總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鴻門宴之後,項羽逐漸發現劉邦是潛在的勁敵,才希望遏制他,以後希望消滅他,消滅不了的時候就希望不要再看見他。在這點上,范增早就有了預見,這是范增高明的地方。劉邦誇獎自己的漢三傑,其實,范增的鴻門宴一策如果得逞,漢有三十傑又管何用?倘若一定要說范增的失誤,那就是范增以項羽陣營第二號人物的身份和眼光,居然沒有發現韓信是一個人才,至少沒有像蕭何那樣力薦韓信,這不能不說是范增的疏漏,而蕭何之於劉邦的最大貢獻也就在於此。

    項羽的失敗千百年以來都得到後人的同情,實在是因為項羽敗得太慘也太窩囊。自古就有劉邦百敗而垓下一勝的說法,可見,劉邦和項羽交鋒以來,鮮有勝利的時候,最後的戰爭如果沒有韓信、彭越的加入,三國滅楚,項羽也不至於死得那麼之快,也因此杜牧才有“捲土重來未可知”的感嘆。項羽的失敗要從他自己身上找原因,關於這一點,陳平、劉邦以後的總結裡面說得很清楚,也很到位:婦人之仁剛愎自用,最終毀了這位英雄。

    宋朝文人責備范增不去勸阻項羽殺害義帝,不去勸阻項羽殺害秦王子嬰,不去勸阻項羽焚燒阿房宮,可是,他們忘了一點,范增在鴻門宴上的計策只要成功,以後無論是誰都不可能對項羽有巨大威脅了,僅此一點來說,蘇東坡稱范增是人傑的全部含義都在於此了。

  • 4 # 史事分享

    導讀:項王有吞嶽瀆意氣,咸陽三月火,骸骨亂如麻,哭聲慘怛天日,而眉容不斂,是必鐵作心肝者。然當垓下訣別之際,寶區血廟,了不經意,惟眷眷一婦人,悲歌悵飲,情不自禁。

    秦朝滅亡後,項羽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天下共主,他的兵力和綜合實力可以說是當時各諸侯之中最為強大的。可是在短短的四年時間裡,楚霸王項羽之所以能由天下共主到了兵敗自殺,深入思考後,發現因為他犯下太多的錯誤,還有就是他的行為過於愚蠢。

    項羽自身性格有缺陷,內心孤傲、英雄主義強烈

    可以說就是因為項羽的影響,導致楚軍產生了一些不易察覺的心理,就是以項羽為首,只要有項羽存在那麼士氣就自然提升了,相反,沒有項羽的存在,楚軍就好像群龍無首沒有一個絕對的領導者,並且項羽的謀略是公認的不行,於是排除項羽坐鎮後方指揮三軍的可能,但項羽只有一個人,於是項羽身在哪裡,哪裡就贏,但項羽不在的地方往往潰敗的非常快。

    項羽內心崇尚的是什麼?那就是個人英雄主義,事實上,他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漢軍可以說看到他都非常的害怕,,但正因為如此,項羽的英雄主義讓下屬都變成了碌碌之輩,只在乎衝鋒陷陣,至於謀略,他根本就不需要!

    繼續實行分封制,並且分封不公平

    可是在項羽當上楚王之後做了一個讓世上所有人都看不懂的操作,那就是將有功之臣封為諸侯,分封一定的土地,周朝的滅亡是因為什麼?就是因為各地諸侯權力太大最終直接無視了周王朝,這才造成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亂世。

    然而項羽就好像沒有看到其中的弊端一樣執意分封,這造成了什麼非常嚴重的後果?那就是忠心耿耿的季布背叛了項羽,而其他諸侯也不會再跟項羽同心,心中都想著的怎樣能壯大自己的實力,最終可以逐鹿中原,就跟春秋亂世一樣。他分封就罷了,可還沒有做到絕對的公平。

    這次分封,只照顧到跟隨關於抗秦的諸侯,卻忽視了那些沒有入關的反秦勢力。這些事例基本上都擁有自己的軍隊,可他們卻被忽視,所以他們完全無視項羽的分封,這也給項羽帶來了無盡的麻煩。

    在項羽他們進攻咸陽之前,他們和楚懷王約定:先入關者王之。但是,劉邦率先進入關中,這使項羽十分不爽,因為劉邦的實力沒有項羽強大,所以劉邦選擇了隱忍,但項羽卻將劉邦封到偏遠的巴蜀之地,讓老家在豐沛之地的劉邦滯留遠方。因為遠離家鄉,劉邦手下的軍人都思念家鄉,都憋著一股勁,想要回到家鄉。這也是項羽沒有考慮到的!

    懷疑人心,用人不信

    其實到了楚漢相爭後期,細品劉邦的陣容就會發現,大多都是項羽陣營的,最終因為項羽的懷疑從而投奔劉邦,最為著名的就是韓信、陳平等。從這中就能看出一個問題,就是項羽重用楚人,十分的排斥其他人員,所以這些原本有更大發展空間的武將和謀士最終都被項羽排斥出去,並最終投靠了劉邦,甚至最為依仗的范增也被項羽勸退。

    范增作為楚軍中頭號謀士,范增在項梁起兵之初便來投靠,力勸後者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然後糾合其他諸侯共同伐秦,從而為項梁叔侄指明前進的方向。正因如此,在項梁兵敗被殺後,項羽照舊尊敬、信任范增,並把他尊為“亞父”。然而自從鴻門宴後,項羽跟范增之間卻產生隔閡,從而損害了雙方之間的親密合作關係。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項羽能夠明智的話,應該放下身段,虛心採納范增的合理建議,或許還可以挽回局面。可惜項羽剛愎自用、猜忌心極重,最終中了陳平的反間計,竟把范增趕回老家。范增被驅逐後,項羽手下再沒有可以信賴的謀士,以至於最終走向覆亡。劉邦消滅項羽後,曾一針見血的評論道:“項羽連一個范增都不能信用,憑什麼跟我奪天下?”可謂一語中的。

  • 5 # 胡言兌先生

    當然有差距,要不然怎麼會一個成王,一個敗寇(當然我還是認為項羽是位失敗的英雄)。在打仗方面項羽完全是吊打劉邦,項羽鉅鹿之戰大勝秦軍主力,彭城之戰打得劉邦落荒而逃,有多狼狽,有史為據說劉邦在逃亡中多次將自己的兒子和女兒(也就是漢惠帝劉盈和魯元公主)踢下馬車,為的就是能逃快點。但是玩政治項羽在劉邦面前那簡直就是弱智,劉邦雖然比項羽大十幾歲,但是劉邦能容忍,會耍無奈,關鍵還是劉邦會用人,劉邦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問蕭何陳平張良等“那該怎麼辦呢?”劉邦非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謀略不如張良,治國不如蕭何,帶兵打仗不如韓信。能在楚漢之爭中取勝項羽確實有很多方面不如劉邦。

  • 6 # 一隻鹿耳朵兒

    秦皇雄武並六國,欲立萬世帝王業。銷兵鑄鋸也亂萌,焚書坑儒積威劫。築城萬里北防胡,戍兵五嶺南平粵。域中馳道幾周遊,海上仙山勞夢結。平吞涇渭起阿房,更鑑驪山營墓穴。一朝命盡沙丘宮,奄豎生心謀篡奪。泉合魚燭肉未寒,篝火狐嗚難先發。亡秦豈必定胡人,張楚何期由戍卒。一夫袒臂萬方應,星火涓流勢莫遏。望夷昏主已亡身,軹道降王終屈膝。環樓綺殿一炬收,金鳧銀雁駢車出。西楚霸王思歸鄉,斬蛇劉季恨失封。登壇國士一軍驚,傳檄三秦期月克。龍爭大野苦未休,鹿逐中原更誰得。百戰百勝勢終窮,鬥智鬥力謀竟獲。未須絳灌誇戰功,肯許良平炫奇策。經營天下緣無常,成敗興亡關彈指間。巍巍帝位汜水陽,傳世十二年三百。不階尺土掃群雄,一代興王開火德。

  • 7 # 陌影1028

    說起楚漢爭霸,許多人都為項羽可惜,拿著一把好牌,明明可以輕鬆滅殺劉邦,可是結果卻是自己在烏江自刎,讓人的眼睛掉了一地。

    設想一下,假如沒有項羽,秦末戰爭中六國舊貴族勢力必然會扶持劉邦做代理人,那麼,漢朝將會變成周朝式的分封制。沒有辦法,面對強勢的六國階層,劉邦不敢走向他們的對立面。與項羽相比,劉邦的個人能力太弱了。

    在勇武方面,項羽個人戰力超群,力大無窮,兵器是重達100多斤的畫戟,胯下烏騅馬,每戰身先士眾,斬敵無數。在軍事韜略方面,項羽也是一位名將,鉅鹿大戰,項羽行破釜沉舟,以三萬楚軍大破秦軍四十萬,一戰奠定滅秦偉業。彭城之戰,項羽從被動到主動,以三萬騎兵追奸劉邦五十萬大軍,甚至劉邦差點被俘。

    就個人名望來說,項羽是楚國貴族,大將項燕之孫,在山東六國有很高的威望,到後來分封十八路諸侯王時,項羽的個人威望達到了巔峰。可是,最後為什麼會失敗了?有人說項羽驕傲自大,不把劉邦放在眼裡;也有人說,項羽兇殘蠻橫,坑殺20萬秦軍,失去了民心。

    毛主席在讀二十四史時,是這樣評點項羽,認為他犯了三個錯誤:

    1.鴻門宴不聽范增的話,放走劉邦;2.楚漢訂立的鴻溝協定,項羽當真了,劉邦卻不以為然;3.建都徐州(當時叫彭城),位置沒選好。其實,還有最關鍵的一點,項羽不是一個政治家,因此不會用人,也不會接受別人的建議。

  • 8 # 史官筆記

    楚漢相爭的結果只能說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在天下未定時,百姓是無所謂的,但是兵卒就不一樣,在古代當兵無非是混口飯吃,但是但飯也不能瞎吃,還要知道吃誰的。

    一劉邦說白了就是哥們弟兄,而項羽是楚國的貴族,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他的行為就得到了各種規矩的束縛。

    二項羽本身就驕傲自大且兇狠殘暴,坑殺的人不計其數。這就讓士兵都非常懼怕項羽。

    劉邦雖然是市井小人,性格大大咧咧,十分親民。就好比現在,一個領導天天挑你毛病,還罵你。一個領導天天哥們弟兄,一個鍋裡吃飯你會選哪一個。

    三軍隊的組成,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的軍隊,他們的兵卒組成都是來自各個國家和不同地區的人,還有俘虜,多少都會有國仇家恨在內。

    四劉邦知人善用,而且有才之人也都願意輔佐他。

    項羽也不是不重視,但是還是自負,而且他的將領都非常懼怕他,許多項羽軍的將領沒有死在敵人手裡,卻死在了項羽手裡。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 9 # 中孚鑑

    秦朝末年,天下動亂,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從而天下狼煙四起、起義不斷。後來在鉅鹿之戰後,項羽大敗秦軍主力。不僅讓秦朝名存實亡,而且亦奠定了項羽在諸侯間的霸主地位。雖然項羽沒有稱尊號為皇帝,但是他號西楚霸王,亦有皇帝一樣的權利,那時他的實力在諸侯間是極其強的。

    然而就算如此,後來在楚漢相爭時,雖然他實力強大,亦曾多次打敗劉邦,但是劉邦還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建立的大漢王朝。

    那楚漢相爭,項羽為什麼會失敗?難道他跟劉邦有差距?

    首先,項羽雖然實力強大,他的勇武更是聞名於天下,但是他勇武過人的同時,亦造就了他不可一世、剛愎自用、高高在上的性格,不像劉邦能隱忍、隨機應變。

    對於項羽、劉邦兩人的能力而言,劉邦雖然武力不如項羽,但是劉邦在用人、識大局方面卻是強項羽的。

    比如劉邦身邊的張良、蕭何、韓信就是證明,劉邦可以不避親疏破格提拔。但項羽卻做不到。項羽用人主要是重用他信任的人,對於跟他不親密的人,並非是重用的。

    還有項羽性格剛愎自用,雖然身邊有智囊范增,但是後來項羽還是猜疑了范增。這也是導致項羽失敗的原因之一。

    其次,項羽雖然有如皇帝一樣的權利,但是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卻不考慮原有諸侯的利益,此次分封就是對天下諸侯重新進行一次組合,換而言之,就是項羽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已經招來不少諸侯的不滿,為以後的項羽埋下了隱患。

    後來楚漢相爭,因諸侯不滿項羽,於是後來就倒向了漢營劉邦那裡。

    再則,項羽打仗有一個特別,比如他攻打齊國,他雖然敗其軍卻不佔其地,結果項羽主力軍隊一走,齊國又反,如此反覆,讓楚軍陷進了齊國的這個泥潭。為劉邦抗楚爭取了時間。

    最後,項羽雖然在楚漢相爭時數次打敗劉邦,就算劉邦損失慘重,但是劉邦的後方在蕭何的治理下,非常穩固,不管劉邦在前線如何打了敗仗,蕭何總會送兵送糧,從而劉邦雖敗,總會能東山再起,這也是劉邦能取得最後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項羽卻不同,他一開始就戰略失誤,其放棄關中為都,而選擇了易攻難守的彭城,其後方難守,雖然項羽楚軍實力強大,但終究不太穩固,只要項羽的楚軍遭受一次大敗,就很難再如以前的。

    最終項羽在垓下之戰中,被重重包圍,項羽本人最後則兵敗自刎而死。項羽勇武過人,稱為是“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如此的確是一個英雄,但是如此厲害的人物,最後還是失敗了,又可謂是一個悲劇式的人物。當然項羽雖然最後是失敗了,但是他的歷史地位、對滅秦的貢獻和在兵家中的地位還是很高的。

  • 10 # 小劉解讀

    楚漢之爭,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劉邦為什麼會成功?簡單解讀一下。

    所謂成功的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世事難料,不可能全部隨心所欲。有許多事需要轉變思維,要從事情的發展中尋找其突破口。這就考驗著主導者的眼光以及處事待人的態度所帶來的效果。

    楚漢相爭之前,項羽佔據著完全主導地位。天時地利佔盡,鉅鹿一戰名揚天下令各路諸侯為之側目,膝行而拜,莫敢直視,又取得“人和”。而此時的劉邦只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之一。雖然不服項羽的分封,但是不敢正面爭鋒。

    天平開始傾斜

    項羽第一件最不該做的事就是沒有合理分配齊國的田榮、田橫兩兄弟。被這兩個兄弟一攪,天下大亂。彭越反了;陳餘借齊國的兵打跑了常山王張耳;最令人頭疼的是劉邦領著一幫哥們又回來了。趁項羽遠在齊國打田氏兄弟,劉邦索性把項羽的老家彭城佔領了。天時已不屬於項羽。

    劉邦雖然也可以稱得上是個軍事家,但是比起項羽來還是差的太多。劉邦雖然也會“御駕親征”,但是遠不如項羽攻城略地,衝鋒陷陣。楚漢之爭正式拉開序幕。劉邦多次狼狽逃竄,勝少負多佔據下風。但是劉邦的眼光遠大,他能把戰場拉到項羽的地盤,遠離自己的漢中之地,這本身就是勝利。多次失敗後,劉邦吸取教訓,分線作戰。以自己為代價吸引項羽正面部隊,鼓勵彭越在項羽後方搞偷襲,同時命令韓信率領部隊向東向南“開荒”。慢慢的項羽雖然勝仗多,但是兵力越打越少。劉邦吃敗仗多,兵力不但不少,地盤也越來越大。

    韓信曾經說過項羽的待人之道:

    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劉邦曾經有一段經典的總結: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項羽只有一個范增而不能用,所以被我所擒。何止一個范增,就是有十個范增放在項羽跟前,他不用又有什麼用?一個有,一個用。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 11 # 歷史的陪伴者

    為什麼在楚漢相爭中,項羽敗給劉邦?

    第一、項羽沒有政治頭腦

    項羽每打敗一個地方,總喜歡屠城,殺降兵,更別想讓他安撫百姓了。還有,他居然把楚懷王給殺了,這些讓他盡失民心,使各路諸侯看到了都心寒,誰願意幫一個屠夫打天下。所以,當劉邦稍微做一下政治作秀,大家都認為劉邦比項羽好。而項羽卻沒有政治頭腦。

    第二、項羽沒有識人善用

    韓信和陳平都曾經在項羽的手下做事,卻一直得不到重用。連身邊唯一的謀士范增都被他氣走了,那還有誰會幫他。而那些人得不到重用的原因有二:一是他沒有識人的本事,所以埋沒人才;二是可能他認為自己很厲害了,不需要別人的幫忙。總之,他不會識人善用。以至於楚國有危機,都是他一個人跑來跑去。沒有人才幫助項羽,項羽能不敗嗎?

    第三、項羽沒有戰略意識

    當項羽擊敗秦軍,進了關中。他居然不在關中爭霸,卻跑到自己的故地——楚地,自封西楚霸王。這就讓他處於被動局面。關中是奪取天下的首要地方,因為它進可攻退可守。但是,楚地確是一個四戰之地。檢視地圖你就發現,楚地是處於各路諸侯的中央,一旦各路諸侯聯起手來對付項羽,那麼項羽就會首尾不能相顧,最後肯定註定失敗的結局。

    第四、項羽對部下小氣了些

    韓信曾評價項羽,他說項羽這個人不夠大度。每次部下立下戰功,將軍印在他手裡反覆把玩,都不捨得把將軍印給部下。這讓他的部下對他離心離德。反觀劉邦,一旦說要把哪個封地給了誰,他都大方的給部下封賞。所以,這又是項羽比不過劉邦的地方。

    第五、項羽沒有戰略規劃

    每次打仗,項羽都是被打去打。比如他看到田榮反叛,他跑過去打田榮;看到劉邦進軍彭城,他又跑過來打劉邦;看到彭越切斷他的糧草,他又跑過去打彭越。他就這樣反覆打來打去,卻沒有達到最佳效果,反而讓自己處於困境之中。他應該對自己有一個戰略規劃,先打哪一個,然後在打哪一個,同時還和其他諸侯結盟,以免遭到他們背後攻擊。一個一個解決,直到奪取天下。但是,項羽很顯然是被對手牽著鼻子,所以打來打去都沒有達到戰略效果,最終導致失敗。

  • 12 # 成坤說歷史

    哈嘍,我是成坤,對中國歷史非常感興趣,致力於將好玩有趣有料的歷史知識分享給大家。我來回答題主的問題啦。我認為項羽會失敗,最大的問題是人的性格缺陷的問題,他跟劉邦的差距在做人做事方面差距很大。

    1.強大的自信,屢戰屢勝,讓項羽非常自負!

    我們常說有自信是好事兒,但是自信過頭,就變成了自負。為何會如此說呢?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小時候項羽對學寫字不感興趣,改去練劍,還沒學成,項梁很生氣,但是項羽卻很理直氣壯的說,學寫字就是用來記個名字,學劍也不過是能對付一個人,這些不值得學習,要學我就學萬人敵!項梁開始教項羽兵法,但是項羽卻只大概知道一點皮毛,沒有認認真真學習。但是古代打仗,一將勇,則無敵!作為將軍來說,項羽絕對是勇冠三軍,因此在對秦戰爭中,項羽屢戰屢勝,讓他更加的自負!天下無人能入項羽眼中。

    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殺之奪權。有了後來的破釜沉舟。自從項羽殺了卿子冠軍宋義,聲名威震楚國,天下皆譁。等到項羽帶領楚軍滅掉鉅鹿秦軍,項羽召見各路諸侯將領的時候,這些各諸侯國的將領進轅門的時候,沒有一個敢站著走進楚軍大營,都是跪在地上,用膝蓋挪進去的。誰也不敢抬頭看項羽。

    2.殺人屠城,到小兒止哭之境,根本無政治頭腦

    項羽每佔一座城,就縱容手下屠城,殺降兵,章邯率領刑徒軍都已經投降了,項羽只留章邯,其餘全部坑殺。已經到達提項羽名字則小兒止哭的境地,焚燒秦宮,肆意凌殺秦人。項羽是毫無政治頭腦的一個人,而有政治頭腦的他的亞父范增,根本就勸不動項羽。

    3.剛愎自用,縱虎歸山,鴻門宴埋下悲劇之結局

    項羽與劉邦相比,項羽強勢,劉邦弱小,楚王約定先入咸陽者王,劉邦已經先一步進入咸陽,但是項羽來後,劉邦退避三舍,但是進咸陽後的項羽確是大肆劫掠,燒阿房宮,根本沒有顧忌什麼秦朝保留的法典、典籍、人口統計,地圖等等一系列有用的東西,而劉邦退出咸陽之前他的手下蕭何張良等就已經將秦法,人口統計,郡縣等一些資料全部打包運出了咸陽。而在鴻門宴上,項羽本有機會殺掉劉邦,但是他的自負,剛愎自用的一面在鴻門宴體現的淋漓盡致,多次拒絕亞父范增的暗示,逼得亞父只能動用項莊舞劍,圖謀沛公。再加上項伯的相助,劉邦順勢逃脫鴻門宴,遠遁巴蜀之地,做起了漢王積蓄力量。

    5.不懂留的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垓下被圍,自刎烏江

    後來在楚漢戰爭開始的時候,項羽佔據絕對優勢,甚至項羽俘虜了劉邦的老父親,還有劉邦的妻子也就是後來的呂后,劉邦當時怎麼做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劉邦就只顧自己小命,帶著十餘人突圍跑了,把一大家子都丟給了項羽照顧。

    相比起劉邦,項羽就是太放不下面子了,垓下之圍的時候明明可以逃跑,回到江東東山再起,結果這項羽非得自刎,哎,連南宋才女李清照都說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言下之意,過了江東的項羽,不一定會輸給劉邦,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很多都是已經註定的。

    以上,回答完畢。在我的影片中也有,對歷史感興趣的同學,敬請關注成坤歷史大白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電視電腦尺寸要用英寸計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