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司徒軍武百科
-
2 # 瘋狗的輕武
增到150mm,然後呢?額外的重量又得再增強發動機,增強行走系統,配上更堅固的變速箱,增寬履帶?然後重量又進一步加重,就這麼水多加面,面多加水,最後變成一臺任何橋都過不去的怪胎? 而且水多加面這個玩法不能持續的,畢竟材料學的限制沒法突破
而且德華人又不是沒那麼玩,虎王坦克的首上裝甲就是150mm啊~ 炮塔正面更有180mm。但那又如何?
這玩意剛裝備給501重灌甲營45臺,結果到東線開乾的時候能動的就只剩下8臺,其他絕大多數都因為傳動系統吃不消那麼大的負荷而撲街
所以說,坦克不能光看紙面資料。也得均衡的從可靠性,材料學,戰時工業產能,可維護性等綜合的去考量。
-
3 # 茅臺我的愛
虎式坦克本身太重,犧牲機動性!100毫米很厚!對付蘇式斯大林一,二型足夠!多生產豹式,三禿子對付t34足夠!
-
4 # 兵器世界
德國汽車工業在當時只能拿出700匹馬力的發動機,不能支援坦克的重量無限提高,虎式坦克正是由於受到動力系統的限制,無法繼續提高裝甲厚度。
虎式坦克的裝甲已經足夠厚了,盟軍的坦克都不能從正面裡穿它,除非非常的近。虎式的正面裝甲厚度達到102毫米,炮塔的防盾也有135~150毫米厚,防盾後部還有102毫米厚的裝甲板,讓炮塔正前方几乎是絕對安全的。
(虎式的炮盾厚度非常驚人)
這身堅不可摧的鎧甲讓坦克重量飆升到57噸,每一噸可獲得12.5馬力的牽引力,這個水平的馬力重量比,與四號坦克G\H\J三個型號一致。
也就是說,虎式坦克的重量和動力配比,是根據四號坦克使用經驗確定的。德國在升級強化四號坦克時,也是根據動力效能決定附加裝甲重量的。隨著四號坦克的火炮和裝甲逐漸增重,馬力重量比從初期型的17馬力每噸下降到12馬力每噸,此時四號坦克的最大公路行駛速度還保持在40公里每小時的水平,這也是德軍要求的最底線了。
虎式坦克在強化裝甲時也要考慮裝甲部隊的這種使用習慣,只要公路機動速度不要低於40公里每小時就還能被接受。102毫米的前裝甲也是根據700匹馬力動力上限計算得來的,虎式坦克的公路行駛速度在38公里每小時以上,已經不能再降低了,這也就決定它不可能繼續增重增厚片裝甲,150毫米絕對不敢想象。
(既然虎式坦克已經超重,為什麼還要研製更重的虎王呢?這是因為德華人開發出了馬力1000匹的發動機,可惜沒來得及投產)
在1944年,德軍確實感到虎式坦克的裝甲不夠用了,盟軍的斯大林2坦克配備了122毫米重炮,對虎式坦克構成極大威脅,為了生存它必須提高防護能力,但增大裝甲厚度不在考慮範圍,原因是虎式坦克的越野性、續航力和機動性已經沒有犧牲空間了,唯一的辦法就是使用傾斜裝甲。
(採用傾斜裝甲的虎式坦克)
(黑豹坦克獲得極大成功後,德華人對傾斜裝甲的研究遠超我們的想象,四號坦克殲擊車就使用了相關成果)
虎式坦克使用傾斜裝甲並不新鮮,德華人也確實這麼打算過,但追求極致的德國軍方認為,與其改動生產線去生產帶有傾斜裝甲的虎式坦克,倒不如研發一種新型坦克,同時滿足陸軍後勤部門的系列化、標準化和通用化要求(E計劃)。
看到這裡大家就會明白了,虎式坦克使用傾斜裝甲後脫胎換骨,誕生了虎王坦克,它實際上繼承了大量黑豹坦克的技術,兩者的相互借鑑大幅降低了成本,而原本的虎式坦克基本等於被放棄了。
(虎王和虎式關係不大,在E計劃展開之後虎式其實是被放棄了)
德國汽車企業也曾計劃稍微改動生產線,為老款的虎式坦克配備傾斜裝甲(VK4502方案),但E計劃開始後這顯然很雞肋,因此被取消。
到了近幾年,VK4502方案開始引起人們的注意,假如一開始德軍就投產這種傾斜裝甲虎式坦克,能否改變二戰走向呢?VK4502方案也沒有使用150毫米裝甲,但102毫米前裝甲有了一定傾斜角度後,就可等效為150毫米,會讓盟軍更加頭疼,但想改變二戰走向則是不可能的。
-
5 # 漩渦鳴人yy
說實話,在技術條件有限的情況之下,坦克的體重一直增重。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坦克的三大屬性火力,機動防禦三者缺一不可。缺少了任何一項,那坦克要麼變成一個活靶子的碉堡,要麼就變成一個血薄而且極容易被爆的移動炸藥包,要麼就成為一個沒有能力輸出,四處亂跑吸引仇恨的坦克,只有做到三大屬性的平衡點,設計出來的坦克,這個才算是那個時代最為完美的坦克。
要想完成這一切,當然離不開的就是一個強大的發動機,發動機是坦克的心臟,無論在哪個時代這都是共識。西方以及俄羅斯的坦克在某一段時間之所以這麼強大,其原因跟他們有一個硬核的心臟有很大的關係。正是因為有這個強大的心臟作為支撐,所以坦克的增重可以加大,這個時候三大屬性平衡的同時還可以繼續往上堆疊屬性,並且不影響這三大屬性,那麼這樣的坦克的。提升,這個才算是坦克的升級。
否則你如果單方面的增加某一個屬性,最終會造成其他兩大屬性失衡,最後的結果大家都懂,德國虎式坦克實際上就已經犯了這個毛病,只不過在德華人精心打造之下,虎式坦克可以透過某些東西掩蓋掉他的缺點,比如說他的機動能力。
虎式坦克的速度最高時可以飆到45km每小時,當然這是不帶限速器的情況之下。由於後期德華人害怕虎式坦克,這種損耗率尤其是非戰時損耗太高,所以加了限速去,但是虎式坦克的速度仍然能達到35km每小時。這樣的坦克速度已經可以比肩很多,盟軍的中型坦克比重型坦克相比虎式坦克絕對能夠名列前茅。
也就是說在戰場之上真的要讓重型坦克互相飆車的話,那虎式坦克絕對能夠拔得頭籌,會說虎式坦克並沒有犧牲的機動性,但是我們一直說虎式坦克曼虎式坦克慢到底是慢在哪裡呢?重點就在於它的戰略形成能力。
嗯,他的體重太大,造成整個虎式坦克很容易出現損傷,甚至於機械疲勞等等一系列可以導致虎式坦克拋錨的情況發生。一旦一輛虎式坦克拋錨,德軍需要出動三輛牽引車才能勉強把虎式坦克拖回自己的兵營,而且三輛牽引車不是說輪換著牽引虎式坦克,而是需要在一起才能把虎式坦克給拉回去。
戰場上面維修虎式坦克對於很多德華人來講簡直就是一場噩夢。這個噩夢讓當時德華人對於虎式坦克的存在與否一直存在疑問。
你包括德華人的豹式坦克,雖然表面上號稱是中型坦克,但實際上它擁有重型坦克的體重,導致豹式坦克跟虎式坦克,其實差不多經常會出現這種在戰場上拋錨的情況。這是由於極大地增強了坦克的體重,也就是坦克防禦力增加以後,坦克體重大幅飆升,最終導致坦克本身。它的侷限性承擔不了這麼大的一種體重。最後導致的這種機械勞損的情況。
你還要增加虎式坦克的正面裝甲,那可不是說增加幾公斤幾十公斤這麼簡單。有的時候你這正面增加50%的莊稼,就有可能帶來幾噸的自重。如此龐大的重量壓在本已經不堪重負的發動機身上,最終導致整個德軍的虎式坦克還沒有開出自己的兵營的,直接全部歇菜了。那是怎樣一種可笑的情況?
-
6 # FIRE火力點
因為當時的德國已經到了窮兵陌路的地步了,虎式坦克裝甲已經足以應付盟軍的坦克,但這不代表虎式坦克裝甲不能加到150mm;
要知道虎式坦克有一輛原型車叫虎p,那玩意正面裝甲已經達到了200毫米,只是德國當時沒那麼多鋼鐵資源了;要知道二戰後期的德國連普通老百姓的鐵製鍋碗瓢盆都拿來熔掉做武器了,再加上盟軍的各種圍堵,根本沒資源滿足武器的生產和升級,如果德國當時有那麼多鋼鐵資源,別說把虎式坦克裝甲加到150mm,就是鼠式坦克、p1000這樣的龐然大物都能批次造出來。
-
7 # 史事檔案
個人看法(勿噴)
裝甲的增厚,意味著坦克重量的增加,所以就需要更大功率的發動機來帶動坦克。
二戰末期,隨著德軍在戰場節節敗退,大片佔領地被對方收復,從而失去一些重要石油開採地。所以對德國的資源影響也是很大的!
如果虎式坦克裝甲增加,那活脫的就是油老虎,反而對德軍不利!
回覆列表
裝甲並非越厚越好,虎式坦克的裝甲直到戰爭結束仍然具備相當的威懾力,它缺的從來都不是裝甲,而是可靠性;如果能提升20%的可靠性,虎式把裝甲再削減個10-20mm都行。
研製虎式坦克的亨舍爾公司在1938年還在進行4號坦克的完善工作,研發虎P的保時捷公司在當時也沒有任何的重型坦克經驗,可以說,直到戰前,德華人都沒有一個完善的重型坦克發展標準指數。
這種問題並不是德華人不行,他們當年在坦克研發上的步子已經相當超前了,但耐不住世界其它國家的坦克就那個水準呀?英國、法國秉承了當時最先進的步兵坦克設計經驗,即便是德華人,在沒有將裝甲戰理論真正貫徹到戰場上之前,心裡也是打鼓的。
早年德國坦克的敵手多半是些不堪一擊的巡洋坦克,或者傻乎乎的步兵坦克,3號就能頂上去,4號基本可以耍橫。英華人1938的“瑪蒂爾達1”只有14-60mm的裝甲,後來的瑪蒂爾達2也才20-78mm,也就在1942年出現的“丘吉爾”重型坦克身上才出現了102mm的厚甲,(Ⅰ~Ⅵ型炮塔正面102mm,Ⅶ、Ⅷ達到152mm),它們的炮還幹不掉虎式,卻受到虎式88mm炮的巨大威脅,而且到1943年底德軍已經有了虎王坦克。
也就蘇聯人的KV坦克夠厚,1940年的KV-1型炮塔厚達75-75mm,連防盾厚達90mm,還帶20-30度傾角,車體裝甲最大達到130mm,這點讓德華人在巴巴羅薩計劃以後吃盡了虧,他們的許多對蘇經驗都參照了39年的蘇芬冬季戰爭,那會兒蘇軍也就T-28中型坦克上過場,連T-35重型都沒動過。
德華人在1941年還在研究虎式的初期原型VK3001呢,德國軍方和研發人員對重型坦克的概念和要求大都來自於1940年與法國的戰爭,實際上VK3001無論是H型還是P型,都在車體、火力、機動等問題上考慮得足夠久,保時捷方面甚至花了大半年的時間解決電動機問題以及炮塔的防彈效能。
當專案進行到VK3601時,第三帝國因為新型重型坦克問題還發生了爭論,元首堅持力挺自己喜歡的重甲大炮,而國防軍方面卻認為坦克沒必要造得又重又大,新型坦克只需要比4號硬一點,火力略強就行了,40噸是他們能承受的極限。最後VK3601被擬定為36噸、100mm前甲,60mm炮塔,搭配75mm錐膛炮。
如果按照最初的原方案發展,也許我們就看不到虎式坦克了,而是一輛更輕薄的中型戰車。但希特勒畢竟是個獨裁者,他心目中那些將軍們“從軍校畢業只學會了用刀叉吃飯”,因此元首很快勒令修改了VK3601的指標。
首先被踢飛的就是75mm錐膛炮,希特勒以製造炮彈的鎢礦資源緊張為由,命令不準使用這種勞民傷財的怪異火炮,於是從88mm高射炮改來的88mm炮成為VK3601的搭配武裝。
問題是保時捷公司此時仍然在為電動機方案熬心熬血的大幹特幹,亨舍爾也沒有再為88大炮重新設計底盤的打算,上面對定型時間追的又很急,他們乾脆放大了VK3601,按照各自的理解為新的VK4501計劃趕工了兩臺車身出來,就這樣誕生了從VK3001(P)改制的VK4501(P)和亨舍爾VK3601(H)改裝的VK4501(H)。
說白了,這都是糊弄元首呢,但誰叫這位領導朝三暮四又逼得太緊呢?違反了事物的發展規律了不是?
在1942年的測試中,VK4501(H)獲得了最終勝利,拿到了虎式坦克之名和軍方訂單,保時捷的VK4501(P)只好匆匆忙忙的將已經生產的車體重新焊接,製成了“費迪南坦克殲擊車”。
費迪南咱就不用提了,亨舍爾的虎1坦克因為趕工痕跡明顯,最後連炮塔都換成了保時捷的設計,其實整體來說並不怎麼可靠,BUG成堆,如果不是保時捷的電動坦克太超前,現場炸了,虎式坦克這朵花兒可未見真落得到亨舍爾公司頭上。
正因為如此,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很有股子半成品的味道,它的車體改造空間很低,零件像工程樣機一樣複雜,維護效能可以逼得維修技師大叫一聲丟掉扳手撿起衝鋒槍上前線;那門88mm KwK36 L/56坦克炮無論是炮尾還是炮彈俱都碩大無比,實在是令一輛預計載重36噸的車體結構苦不堪言,哪怕它是放大版的。
華人有句話叫:“三生不幸”知縣附郭,“三生作惡”附郭省城,“惡貫滿盈”附郭京城,德華人也一樣,三生不幸駕駛虎式,三生作惡修理虎式,惡貫滿盈修理虎王。
虎式坦克實際上已經達到了自己能接受的改造極限,再改下去也是減重而非增重(實際上已經有不少坦克拆卸了部分負重輪作戰)。虎式坦克有當時強悍的裝甲,有威力巨大的火炮,它已經沒必要再去加厚裝甲了;虎式甚至在機動性上都不算差,它從頭到尾的問題都是苦不堪言的底盤載重,以及由此接踵而至的機件故障。
只可惜元首並不明白這一點,他依然堅持著堆砌重甲和大炮的理念,絲毫沒有將虎式回一回爐的想法,反倒催著不斷推出獅式、虎王、鼠式這些一個比一個的怪胎。它們的裝甲倒是厚實了,可機動性和可靠性也被壓垮了,你說虎式要那150mm的臉皮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