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方說歷史1990

    商鞅是中國歷史變法者的先驅,對千百年來中國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商鞅變法在中國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他的變法常常被後人所借鑑和警示。商鞅是衛華人,為了一展其宏圖偉志,幾經周折來到秦國。當時的秦國弱小不堪,積弱貧窮,不管從哪個方面相比,都不及周邊國家,甚至有大片領土還被鄰近魏國侵佔。秦國如再不變革,再不強大,多年後就有可能被別的國家吞噬。那麼,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會改寫,也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來到秦國後,商鞅經過一番舌戰,終於將朝中反對變革之聲全部壓了下去,同時也得到了國君秦孝公的理解和支援。他授於商鞅官職與權力,令其大膽變法、改革。商鞅的變法:一、 百姓每五家為“一伍”,每十家為“一什”。這樣各家百姓互相監督,若一家犯罪,其它家一同治罪,也就是連坐法。二、 每家若有兩個男人而沒分戶的,要交納兩份的賦稅。這樣也就增加了國家的稅收。三、 若立軍功,按功勞大小加以封賞。四、 因私鬥毆將予以懲罰。五、 對多產農物及布帛的勤勞耕織人員可免除勞役,懶惰之人就降為奴隸。……商鞅的第二次改革主要是對土地的改革和全國實行縣級制度的改革。正是由於商鞅十餘年的改革,秦國出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閒戶的景象。老百姓的衣食飽暖,生活無憂。士兵與百姓也願意為國家為榮譽而戰鬥。國家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軍力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在商鞅的率領下,秦軍擊敗魏國,並收復失地,各諸侯國也開始正視秦國,並紛紛前來表示敬意,以求和好。在商鞅的變革及領導下,秦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成為各諸侯國中較強大的一個,為後期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改革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肯定要觸犯一些人的利益的,一些王公貴族和朝臣豪紳們,更是強烈的抵制。特別是那些曾經被商鞅依法治罪的人對其更是恨之入骨,巴不得他早日下臺甚至殺死而後快。秦孝公死後,商鞅不聽賢人相勸,沒有急流勇退。而且繼任者秦惠王對商鞅也充滿敵視,加上一些妒恨商鞅的人開始報復,最終以叛國罪名,並用非常殘忍的方式——車裂將商鞅殺害。商鞅的變法在當時來說是行之有效的,事實證明也是對的,秦國也因此而變為強大。但變革的條款有的也確實太嚴厲,缺少人情味。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首先要向人們進行道德教育,讓人們知道尊嚴,知道廉恥,明白道理。當然,嚴格的規章制度、法律條款也是要有的,這些法規的制定也要考慮人的尊嚴及各個階層的切身利益。否則,就會被抵制、被推翻,任何不以人民大眾利益為先導的法規都必將是短命的。

  • 2 # 中國上古史

    主持改革變法,歷史上最成功的莫過於商鞅。

    可是他改革變法成功的同時,取消其他貴族特權的同時,自身也變成了秦國最大的地主,擁有一個無比巨大的商邑。

    他借鑑楚國的經驗設計了郡縣制,不許再搞封建制,大家只能買賣土地,而不能在各自的封地搞私人武裝,這當然是一個正確合理高明的政治制度架構建設。

    可問題是,他的商邑就保留了一支強大到足以抗拒國家的軍隊的私人武裝啊。

    一旦政治家推行的改革變法,自身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那麼,只會加劇上層內鬥,其悲慘的命運是可以預見。

    今天很多人稱許商鞅的治國功績是沒有問題,但是他並不是因為變法而死,而是死於他自己的貪婪啊。

    可以說,商鞅善於謀國,卻不善於謀身。

    高收益帶來高風險。

    法家諸子相對其他百家而言,入仕上位成功率高。而一旦上位,那個位置就是箭靶子,不死也得半條命。

    這一點,法家諸子上位之前,心裡也是明鏡般的明白的。

    在彼時劇烈的政治鬥爭中,誰上位都得死。此為必然。

    而能夠上位的,靠的都是真才實學競爭上崗。說不上好聽,儒家、道家、墨家領袖是想死君主也不給他們機會啊。

    商鞅搞的是郡縣制,其目的就是取消貴族特權。

    結果,在他這面改革的大旗之下,他詭異的成為了商君。一個擁有十五座城邑的商君。

    這等於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任何一個政治家只要主持朝政,即便是賢明如諸葛亮,也要承受來自政敵的攻訐和抹黑。

    而如果一個政治家要想強勢主持推動變法,必然觸動既得利益集團,這時候即便是為了自己變法順暢進行,也當做到清廉自持。否則,身家性命、滿門九族就得交代了。

    當他剝奪了其他的貴族的既得利益,自己卻成了秦國最大的封建領主,也就是選擇了死路一條了。

    於是,當他的後臺秦孝公死了之後,他自然會遭到政治清算。

    此一時,他束手就擒可能還有一線生機,而他卻選擇了倚靠自己商邑的私人武裝力量去抗拒在戰場上百戰百勝的秦軍,最終也死於亂軍之中,屍體慘被車裂。

    這樣的下場太正常了,根本不值得同情啊。

    在政治權利鬥爭中,最大的大佬從來都得愛惜自己的羽毛和政治名聲。

    歷代改革家即便搞貪腐即便從改革變法中分贓,都是偷偷摸摸的。

    那有像商鞅這麼大張旗鼓的告訴大家,我從自己主持的變法中收益了十五座城邑,我建立了秦國國內最大的封國。

    商鞅這等於在四面樹敵的同時還自己找死,黃泉之路、地獄之門就是為這種人開闢。

    當然,從商鞅的變法設計中,任何一個秦人都可以就軍功論賞,那十五座城邑也確實是秦孝公獎賞商鞅奪取河西之地的,按照軍功正規程式而獲得的。

    可是這樣的政治設計,當秦國那些幾百年嚴格下來的世官世職的貴族們都是腦殘啊。

    於是,秦孝公一死,商鞅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這哪裡是什麼守舊派的反撲啊,是商鞅本人不得人心,太貪,太缺乏謀身的政治智慧。

    任何一個智商合格的政治家,既要懂的謀國,也要懂的謀身。

    這保護的不僅僅是自己個人的身家性命,也是保護自己的未來的政治遺產。

    也就繼任的秦惠文王英明,沒有因人廢政,在宗室多怨的基礎上,僅僅弄死了商鞅,並沒有搞全盤政治清洗。

    要不然,商鞅之前的改革全得白瞎了。

    人亡政息在中國歷史上是最常見的。

    商鞅變法的成功,取決於秦孝公,更取決於秦惠文王。而商鞅本人的功勞固然有,卻並不是最大。

    賈誼都說的明白,奮六世之餘烈,哪能功勞全落到商鞅一人之頭上。當秦國曆任君主全是吃素的啊。

    說到底,商鞅就一個打工的。

    打工打到自己命都沒了,固然落得了中國最偉大改革家的名聲,可是千載之下,他的下場都是歷代改革家的殷鑑了。

    商鞅至今為歷史教科書所歌頌,當然也是正確的。

    在家國一體的宏大敘事中,一切過往的細節被忽略了。

    普通人記不住,歷史學家卻留心。

    今天,我並不是來做這個翻案文章,也不需要做。

    商鞅之為人,自己已經在《商君書》一書上直言無隱了。

    他留下這本奇書,交代了未來兩千年。

    這兩千年中國史,說是外儒內法,明擺著孔孟當擋箭牌,行的到底是商鞅之法術。

    中國曆代權謀之書,在《商君書》面前,皆不過小巫而已。

    歲月如流,百代易過。

    此樹非新樹,日下無新事。

  • 3 # 魏平子

    商鞅是衛華人,從小在魏國求學,魏國是戰國裡面最先變法強起來的國家,他採用了李悝變法,李悝變法的內容最早是有四條,一個是獎勵耕戰,一個是廢除貴族的世襲制,還有廢除井田制以及推行法治.

    商鞅在魏國學習中,他深入的學習理解了這一套理念,然後就往西邊去了秦國,基本上是照搬李悝的變法,然後也根據秦國國情進行了微調。

    我們知道商鞅的結局不是很好,是因為他是推行變法,變法改革就是對現有蛋糕的重新分配,就會觸動一部分人的利益,有一些人利益受損了,他就要拿你開刀,實際上不管是商鞅還是戰國時候的其他的變法,主推者的下場都不是很好,比如楚國的吳起,比如也是楚王死了之後被他的反對者射死。還有那個趙國的趙武靈王更慘,他是自身親自推行胡服騎射的,然後。被圍在沙丘裡面活活餓死了。

    那我們再擴大一點,不是光是戰國的時候,基本上所有的法家在做變革的時候,自身的下場都不會很好,這個是因為法家,他的邏輯裡面有一個先天性的缺陷,他告訴君王,君王身邊所有的人都不可信,皇后不可信啊,兒子不可信,地方官不可信,太監也不可信,只有誰可信呢?只有自己最可信,自己會制定一套完美無缺的政策,幫助君王富國強兵鞏固統治。

    “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術:一曰同床,二曰在旁,三曰父兄,四曰養殃,五曰民萌,六曰流行,七曰威強,八曰四方。”——《韓非子.八奸》

    所以法家的推行需要君王的絕對支援為基礎,一旦這個支援不存在或者有所削弱,法家的推行者處境就很危險了。後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韓非,李斯的下場也都不好。

    這一點和儒家不太一樣,儒家講究素位而行,就是如果在君王面前不是很得志的話,就有不得志的做法,如果是很得領導信任的話,就有得領導信任的做法,所以不太容易遭受禍害。

    而道家思想呢,也和法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方說,我們這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要一視同仁。再比如君主要虛靜自然需近自然,讓臣下自由發揮,然後自己再發揮最終的裁量權等等。但是道家多了一個叫做功成名遂身退的說法,法家是欠缺的。如果比如說商鞅能夠早點從那個位置上面退下來的話,找一個人接他的班的話,他可能就不會有這個下場。

  • 4 # 青禾田講古

    說起來,歷史上實行變法之人,結局好的很少。因為只要是變法,必然會觸動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不管他的變法對國家的好處有多大,都會遭到很多權貴的痛恨。

    商鞅同樣如此。

    在商鞅實行變法的時候,就遭到了以秦孝公的哥哥公子虔為首的守舊貴族的反對、阻撓,甚至破壞。不過在秦國國君秦孝公的堅持,商鞅的籌劃下,再加上商鞅提前培養的眾多支援變法的底層官吏、普通士兵、百姓的支援,變法還算是順利進行了下去。

    變法雖然使秦國變得越來越強大,但是因為剝奪了很多舊貴族的特權和利益,商鞅也越來越成為守舊貴族的眼中釘、肉中刺。

    他們不敢對秦孝公如何,又見反對變法無效,於是就將眼光放在了秦國太子身上。

    秦孝公的太子名叫嬴駟,他的兩個老師(左右傅)分別為:右傅公子虔,左傅公孫賈。這兩個人都是保守派中的代表人物。於是這兩個人就不時的在太子耳邊說商鞅的壞話,太子對商鞅也是越來越沒有好感。

    一次,秦國貴族祝歡無故殺人,按照新的秦國法令,應該判處死刑。因為連坐法的實施,祝歡無路可逃,最後躲進太子的東宮,藏了起來。

    在秦孝公的同意下,商鞅命人將祝歡抓了出來,殺頭、抄家。

    太子犯了窩藏罪,也必須受到懲罰。

    因為當時的太子只有十一歲,比較年幼,又是國王的繼承人,不便施刑,所以,最終,秦孝公和商鞅決定,由太子的兩個老師代替太子受罰。

    商鞅逮捕了太子的兩個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給太子傳授知識的公孫賈被判處黥(qíng)刑,就是在額角上、面頰上刺上難看的花紋,再塗上墨。監督太子行為的公子虔也被處罰。

    第二年,公子虔再次觸犯新法,二罪歸一,被判處劓(yì)刑,就是被割掉了鼻子。公子虔自感無顏見人,閉門家中,八年不出。

    經此一事,秦國舉國震動,包括所有貴族在內,無人再敢於挑戰新法。新法的實行,全面推開。秦國,在富國強兵的道路上,快步前行。

    《史記》記載: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但是因為此事,太子、公子虔、公孫賈等人,也將商鞅恨之入骨。

    商鞅也知道自己的處境艱難,但是也沒什麼好辦法,只能寄希望於秦孝公多活幾年,希望太子能認識到變法對秦國的好處,從而理解自己。

    但是就在此時,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年僅44歲的秦孝公突然得了急病,臥床不起。

    病危的秦孝公,將商鞅叫到床前,託付後事。按照《戰國策》記載,秦孝公認為自己的太子不支援變法,不能接任秦國君主的位置,願意將秦國國君之位傳給商鞅,但是商鞅堅辭不受。當然,即使商鞅接受,按照當時的情況來看,商鞅也坐不穩這個秦國國君的位子。

    早就聯合起來的秦國貴族和太子一起,趁機全面把持住了秦國王宮,將話還沒說完的商鞅趕出秦王宮,並規定,所有大臣要想見秦孝公最後一面,都得得到太子的批准。

    又過了幾天,秦孝公病逝,年僅19歲的太子駟即位為秦國國君,並於公元前325年改“公”稱“王”,為秦國第一個稱“王”的國君,史稱其為秦惠王,或秦惠文王。

    新君即位,守舊貴族紛紛活躍起來,不斷的在國君面前說商鞅的壞話,閉門八年不出的公子虔也開啟大門,出來四處活動。

    本來秦惠王在當太子時,就非常不喜歡商鞅,再加上商鞅確實手握軍政大權,且威望極重,功高震主,就更加令新即位的秦惠王擔心。

    沒多久,公子虔聯合公孫賈,誣告商鞅陰謀造反。秦惠王明知這是誣告,還是下令抓捕商鞅。

    商鞅得到訊息後,只得帶著家屬和幾個隨從,駕車逃離咸陽。

    夜裡,商鞅等人想找一個旅店住宿,沒想到旅店主人卻說,按照商君的法令,住店必須有“官證”(相當於身份證明),否則,旅店主人要受連帶處罰。即使旅店主人讓客人悄悄住下了,被鄰居知道,也會舉報,不然都會受到“連坐”。

    作繭自縛的商鞅仰天長嘆,無奈之下,連夜逃離。

    商鞅開始想逃到魏國去避難,但是因為商鞅多次率領秦軍大敗魏軍,魏軍上下,非常仇視商鞅,根本不讓他進入魏國。商鞅又想借道,逃到別的國家去,魏國邊境守軍也一概不準。

    走投無路的商鞅只得逃到自己的封地商邑,組織起封地內的少量私家人馬,公開造反。

    秦惠王得到商鞅的訊息後,調集大軍,分兩路攻入商邑。

    商鞅知道不能正面對敵,避實就虛,率領軍隊繞小路,離開商邑,偷襲渭河邊上的鄭縣,並一舉拿下。

    秦國大軍得到當地貴族的告密,連夜追擊。

    商鞅在鄭縣稍作休整,正在考慮下一步的計劃,不想秦國大軍隨後追到,將鄭縣團團圍住。

    商鞅組織人馬一面守城,一面準備突圍,不料城中的貴族在城內製造騷亂,偷開城門,秦國大軍蜂擁而入。

    商鞅寡不敵眾,被秦軍俘虜。

    恨商鞅入骨的貴族們,在黽池將商鞅殺死。

    殺死商鞅之後還不解恨,又在取得秦惠王同意後,將商鞅的屍首帶回咸陽,實行“車裂”,就是五馬分屍(當時是五車分屍)之刑,並將商鞅抄家,全家殺死,領地也被收回。

    也有史料記載為,商鞅被活著帶回咸陽,車裂而死。

     

    實際上,秦惠王並不是不知道商鞅的變法,對秦國的作用。殺掉商鞅最主要的是因為商鞅位高權重,威脅到了自己的國君之位,所以才藉助守舊派貴族之手除掉商鞅,鞏固了自己的國君之位。

    秦惠王在殺掉商鞅一段時間後,又以商鞅造反查無實證,公子虔和公孫賈陷害商鞅為由,將這些貴族及其大量黨羽,或順手除掉,或束之高閣。

    從此,秦惠王施政,再無掣肘。

    另外,秦惠王雖然殺了商鞅,但是並沒有一股腦將新法廢除,而是保留了大部分。

    商鞅實行的變法,一直影響著秦國,直到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其很多舉措,還是借鑑商鞅推行的新法。

    秦始皇時期的丞相李斯評價商鞅為: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 5 # 文史劉磚家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富民強,一躍成為西方強國,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然而,在變法成功後,變法的倡導者和施行者商鞅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以車裂而告終,我覺得導致其悲劇下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失去了強有力的支持者

    秦孝公為了求得秦國強大,任用商鞅推行新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開啟第一次變法。其主要內容是廢除世卿世祿制度。隨著變法的不斷深入和秦國的強大,商鞅在秦國的地位逐步提升。公元前352年,秦孝公商鞅升大良造,開啟第二次變法,主要內容是“廢井田,開阡陌封疆,民得買賣”。徹底激發農民種田積極性。從這兩次升遷可以看出秦孝公非常認同和支援商鞅的變法,這與秦孝公的初衷非常一致。但是在變法一開始就遭到老臣舊貴族勢力的反對。公元前359年,正當商鞅輔佐秦孝公醞釀變法時,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起來反對變法。由於君王的支援,商鞅的變法即使遇到了一些反抗,也並不影響新法推行。秦孝公死後,支援變法推行改革的最堅強力量消失了,本來對抗改革變法的力量強大起來,商鞅雖然官居高位。但是也是一個外來戶,在秦國世家大族眼裡,他終究是外人。沒有了秦孝公的保護,商鞅孤身作戰,難敵這股強大阻力,更無人為他撐腰說話,悲劇下場在所難免。

    二、新的繼任者並不支援商鞅

    由於商鞅推行變法,嚴格執行法律規定。正好在這個過程中,太子犯法。這在以往的秦人眼睛根本不算什麼,可是商鞅說: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於是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66年),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秦國最有實力的三個人:秦孝公、太子、公子虔。除了秦孝公是他堅定得支持者之外,其他兩個人都被他得罪完了。果不其然,秦孝公死後,太子繼位,第一件事情就是車裂商鞅。

    三、變法改革徹底得罪了舊貴族

    由於商鞅變法中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廢除軍功爵世卿世祿制度,等於是打破了舊貴族的金飯碗,他們也不能夠只靠躺在以前的功勞簿上吃香喝辣,穿金戴銀了,想要更高的軍功爵位只能依靠戰功取得。因此導致下層平民透過這種方式逐漸向上流通,舊貴族勢力集團的既得利益被重新分配,由此導致秦國貴族實力發自內心的嫉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舊貴族勢力聯合公子虔誣陷商鞅謀反,秦惠王當即下令逮捕商鞅,最終被車裂於市。

    總結: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為了實現稱霸圖強的政治野心,紛紛推行變法。而秦國的商鞅變法則是最徹底、最全面、最成功、影響最深遠的在變法,其他各國的變法均因各種原因相繼失敗。而縱觀那些推行變法的人,其下場都不好。秦國的商鞅遭車裂而死,楚國的吳起先是被箭射死,後遭車裂,燕國的樂毅也遭排擠而逃亡他國。其中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得罪原有的貴族勢力,在原有支持者下臺後,新的繼任者沒有給予強有力的支援,是這些改革英雄走上末路。

  • 6 # 半月輪

    估計是得罪了太多人吧,雖然的變法有效,也使秦國強大起來,可想除他的人太多了,那也沒有辦法!改革就是會得罪人。

  • 7 # 如果這是歷史

    商鞅的變法很苛刻,不近人情。最後商鞅逃亡的時候,沒人敢收留他,因為秦國實行連坐式。不過這也說明,商鞅變法很成功。

  • 8 # 少顏翁

    法家核心思想

    提到商鞅變法!首先我們得搞清楚變法的核心是什麼?在我看來,變法就是新與舊的對立,一種新的制度革命舊的體制。商鞅屬於法家,思想方面一定深受法家薰陶。法家又被細分為三派,分別為,勢派、術派、法派,著名的申不害屬於術派,術派變法在短期內雖然效果顯著。但是難以長久,這一特點正好與法派相反!申不害在南韓變法失敗的很大原因就是治標不治本,細看中國歷史上的變法者。多數都是不得善終,其根本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點,變法是否能夠取的成功,離不開君王的鼎力支援和權利的下放。變法一但開始君王不得以任何形式干預執法,第二點,變法者對被變法國的瞭解,比如國家的地理地勢,百姓的組織結構,及百姓的思想,社會的風氣。第三點,舊制度的弊端,除舊推新,法度的推行、推行的阻力,以及執法的力度!

    法,治下而約上

    新法規定!上至大夫,王公、下至百姓,凡亂法者必須受到懲治,執法者不避權貴、不避親情,如有知情不報者,同罪論處。商鞅推行新法時期,奪了王公貴族的封地,革了他們的世襲罔替,王公貴族們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個個都想除之後快!只是迫於秦孝公才不敢動作,商鞅的死可以說是這些人的復仇,也可以說是執法嚴苛毫無半點人情可講。有一次曾經反對商鞅變法的人說,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不瞭解變法的好處所以才會反對。現在變法使我們富裕,使國家強大,人人得以解決溫飽問題。諸如此類的話,沒想到傳到了商鞅耳中,商鞅就以私下論法的罪名流放了這些人。從以上幾點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商鞅變法就是打破止步不前的安逸體制,推行新的積極向上的功必賞、過必罰,二十軍功爵,激勵士兵捨生忘死,耕田受爵法,鼓勵百姓開墾荒地調動熱情。確保以耕養戰的耕戰戰略。

  • 9 # 蟻史為諫

    商鞅:我們都知道他推行的變法成功的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戰國時期各國都發現一個問題“目前的生產力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生產需求”,所以各國有識的國君都在尋求改變,以便在殘酷的國際競爭中存活發展(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南韓申不害變法,吳起在魏國和楚國的變法等)。

    這種歷史大背景下形成了的百家爭鳴的歷史奇觀,有識之士為了能在這個時代出人頭地或者說是為了全人類的幸福。他們形成了各種執政理念;去儒家,墨家,法家,兵家,道家等等。

    這些學說事實上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在這亂世之中法家是見效最快也是統治階級最喜歡的。商鞅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橫空出世。秦孝公為了強大秦國禮賢下士,面向全世界徵集人才;只要你有才就可以在秦國擁有一片天地。所以商鞅從衛國千里迢迢來到了秦國。

    變法第一件事就是說服當時的最高領導,秦孝公重用了衛鞅讓他主持變法。

    變法包括:廢井田,獎勵軍功,推行郡縣制;光這三項就可以大大提高秦華人民的勞動積極性了。

    1,廢井田重農桑就是提高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國家農業發展糧食豐富了國家經濟實力自然提高了。

    2,獎勵軍功,在春秋戰國時代將領基本都是士大夫,世襲公子當任就連讀書都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權。所以獎勵軍功使得貧民可能透過戰場拼殺改變命運。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軍隊的作戰能力。

    3,推行郡縣制,就是加強中央集權。將士大夫的權利更加集中到秦王手中,方便統一部署任務做到上傳下達增強了各部門的執行力。

    除了這些還有一項是“嚴刑峻法”動不動就殺頭,殺的還不只是一個人;也就經常追究連帶責任(一個人犯法也許幾家人都要被殺頭)。我們不可否認衛鞅的變法是成功的;他提高了秦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可是對於衛鞅自己我們又不得不說他是失敗的;他不僅得罪了大部分既得利益者還得罪了大部分秦國的老百姓最終落得個車裂之刑。在變法的過程中太子犯了法衛鞅要求懲罰他的兩個老師(一個被割掉鼻子一個被烙印),這就是典型的得罪權貴;秦孝公死後太子繼位自然不會放過衛鞅。更可悲的是衛鞅為秦國增加了收入,可他的嚴刑峻法卻讓秦華人民十分痛苦;所以在秦惠文王要殺他的時候這些農民卻自發的跟隨。衛鞅一味的追求嚴刑峻法,用壓迫的方式使人民屈服,按照有利於統治階級的方向發展;卻沒有使用教化的方式改變人民的思想。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更何況他以前得罪的人現在成了他的領導。所以商鞅變法是成功的,商鞅本人是失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特曼:如果極惡貝利亞VS超古代戰神迪迦,最後誰能活著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