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宛在生活

    跟王翦相比,《大秦帝國之崛起》中的白起簡直弱爆了

    邢佳棟飾演的白起

    王翦

    熟悉歷史的都知道:白起、廉頗、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將。在秦始皇滅六國的過程中,除了南韓之外,其他五國皆是王翦、王賁父子所滅。其能力和功勞由此看見一斑。

    相比歷史上很多能人將相,最後都不得善終;只有少數是個例外,而王翦就是這個例外之一。

    秦始皇

    據鬼谷子的弟子鬱繚子所描述的秦王嬴政面相,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

    這個分析已經被歷史的程序證明是正確的。秦始皇的長相確實奇特兇險:高鼻子,長眼睛,胸脯突出,說話像豺狼的聲音。尉繚子從現象看其本質,秦始皇這個人恩少而心毒如虎狼一般。秦王在儉約的生活中容易謙卑下人,目的是要讓人為其所用,一旦得志,也容易殺人如麻。尉繚子認為,我作為一介布衣,他以王者的地位卻在我面前顯示自己的謙卑,這是不合人情的,是虛偽的,是別有用心的。

    從上面鬱繚子的描述中我們就可以知道任用王翦的秦王嬴政要比任用白起的秦昭王贏稷更難應付,王翦是如何讓生性多疑的秦始皇始終委以重任呢?試舉一例

    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召叢集臣,商議滅楚大計,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秦王政大喜,認為王翦老不堪用,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王翦因此稱病辭朝,迴歸故里。結果李信戰敗,嬴政無奈只好把60萬大軍交予王翦,請他出山。

    而得到60萬大軍指揮權的王翦接下來行為卻異於常人,連夜向秦王嬴政寫了一份書信,信中談論的卻不是作戰計劃,而是索要更多的待遇,封侯、分田等等。秦王嬴政正是用人之際,自然不假思索地答應了。

    大軍終於出發了,哪知沒走多遠,王翦又給秦王上了一份書信,書信中談論的內容還是請求為子女謀福利的待遇,並把家人遷到秦始皇的眼皮底下。就這樣,等到大軍抵達函谷關時,王翦已經給秦王去了五份書信,得到五次優良待遇。

    手下人不解其意,都紛紛勸他:“老將軍不能再這樣要了,仗還沒開始打,您就要了五次待遇,將來滅不了楚國,是要被殺頭的。”

    王翦哈哈大笑:“這才是明哲保身之道啊!現如今,60萬大軍都在我手上,大王生性多疑難免對我不放心,將來滅掉楚國凱旋而歸,難免會功高震主民心所向,就算我沒有謀反之心,大王也會心存芥蒂。我要是不爭財產爭民心,功勞越大,大王會越不放心。我現在一不要天下,而不要民心,要的無非是一點財產薄田,就是為了向大王表明我是愛財貪戀榮華富貴之人,並無大志,用功名利祿就能控制束縛我,使他打消疑慮相信我。“

    有時候,員工對公司、下屬對上級有所求,才是良好的勞資關係,甚至越是做大事的,越是對企業、對管理者有所要求。否則建立不起來良好、穩固的僱傭關係。

    一方面,員工累死累活給你幹活,給你打江山,要麼求的是物質,要麼求的是感情,管理者幻想員工無所求這不現實,如果物質上你不給,感情上你不表示,那麼什麼樣的員工都留不住。

    當年趙高宗為什麼殺岳飛?給你錢,你不要;給你官,你不稀奇;給你錢,你拿去做善事;給你東西,你都分給士兵。你到底是聖人還是想要我這天下啊?難免會被質疑動機。

    再看看歷史上雍正殺年羹堯,劉邦殺韓信的故事,有能力的人不免有些擔憂——如果所有功臣都被殺了,誰還會去做功臣呢?其實我們應該換個角度思考問題。

    除了被殺的功臣外,歷史上還有一些被尊重、享富貴、得善終的功臣。像王翦、蕭何、陳平、郭子儀,等等。甚至,在同一個帝王下,也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比如韓信和蕭何。

    綜上所述,當功臣,一方面考驗的是領導的心胸,另一方面考驗的也是自己的被領導智慧;而能不能善終,也不僅僅在於頂頭上司會不會亂殺人,更在於我們如何做功臣、如何安領導的心。

  • 2 # 老帥看戲

    《大秦帝國之崛起》中,白起在長平之戰抓到了20萬趙軍,並且根據親王的暗示,坑殺了所有俘虜。

    屠殺過後,白起請命一鼓作氣,攻下邯鄲,滅掉趙國。結果範睢怕白起功勞比自己大,於是進讒言,勸秦王命令白起撤兵。

    而趙國許諾割地的條約沒有執行,秦王大怒,派兵進攻邯鄲。接到命令的白起沒有服從,而是一再闡述此戰不能取勝的原因,拒不出戰。

    最終,範睢再次進獻讒言,誣陷白起謀反,迫使秦王將白起賜死。

    而秦王的意思也是很簡單,就是殺雞儆猴:一、你的功勞再大,也是臣子,該服從君王的命令;二、寡人的權威不容侵犯,也不容懷疑,我說東,你絕不可以往西;三、白起也一把年紀了,本就沒有幾年可活得了,殺了不可惜。

  • 3 # 孤舟釣江雪

    公元前257年,名將白起被秦昭王賜死,被迫在杜郵自殺,一代戰神就此隕落,這一年,離秦始皇統一六國僅有36年。 對於白起的死,後人感慨惋惜良多,不理解的也很多。

    但是,如果我們把時間軸拉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站在當時的角度去審視,就會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白起死的一點也不冤枉,甚至某種程度上是他自己在作死。 綜合來說,五大因素交織在一起,導致了白起的死,而其中有四個因素跟他自身有關。

    原因之一:不顧大局

    邯鄲之戰陷入膠著,在秦軍進退維谷,需要白起力挽狂瀾的時候,秦昭王先後三次請白起出山,尤其是第三次,秦昭王是“怒,強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到了要國君強迫他出山的地步,可以說已經秦昭王已經是壓著火氣來請他了。 此外,應侯範睢也曾兩次親自到白起家中請他出山。但對於秦昭王和範睢的舉動,他都不予理睬,繼續稱病不出,完全不顧國家大局和國君的面子,簡直是意氣用事。

    原因之二:說風涼話

    邯鄲之戰失敗後,秦國面臨的形勢很危急,不僅是滅不了趙國這麼簡單,還要應對六國軍隊對秦國本土的進攻。 這時候白起不僅拒絕秦昭王的啟用,還出說:“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這樣的風涼話,試問哪個君王受得了?

    原因之三:失去靠山

    白起是因為穰侯魏冉的舉薦,才逐漸受到重用的。魏冉對他有知遇之恩,但這時魏冉已經就失去了相權,遠離了秦國的政治中心。 這時的白起,不僅失去了魏冉這個靠山,而且還面臨著魏範睢的算計,稍有不慎,就會被人捅一刀。

    原因之四:垂垂老矣

    白起在秦昭王十三年出任左庶長一職,“將而擊韓之新城”。左庶長是秦國的二十級等爵位中的第十級,是有資格單獨率軍出征的大將,可以說非常高了(商鞅開始實施變法時,就是左庶長)。 這一年假設白起30歲,到秦昭王五十年的時候,白起至少已經67歲了,古代能活到這個年紀已屬不易,帶兵打戰這樣需集體力智力於一身的事,就更難了。 事實上,這時白起的身體已經不好,以他當時的身體條件,繼續帶兵的次數也不會太多。對於秦昭王來說,從白起拒絕秦昭王出山的那一刻,他就已經是一個沒有用的人了。

    原因之五:功高蓋主

    這一點是最致命的,白起號稱戰神,他的一生征戰,為秦國立下赫赫戰功,無論是攻楚、攻趙、攻魏、攻韓都是攻無不克、無往不利。這樣的一個白起,在軍中的威望太高,這就難免受到國君的猜忌,受猜忌而不收斂,難免就要大禍臨頭了。

    可見,對於秦昭王來說,白起已是一個沒有利用價值的人、一個不聽話的人、一個不顧大局的人、一個嘲笑國君的人,更為致命的是,他還是一個在朝堂沒人替他說話的人。 這樣一個自己作死的白起,還會有好下場嗎?

  • 4 # Raymond趙祥瑞

    不可否認他傑出的軍事能力,但是在政治方面太過業餘。

    第一,功高蓋主。在封建社會,統治者最忌諱就是別人比他強,不管你多牛逼,在老闆面前,一定要低調再低調。

    第二,處理不好職場關係。軍人在前線打仗,離不開後勤的支援。趙國都有將相和的美談,奈何白將軍和范雎各種不對付,得罪文臣的後果是很嚴重的,在領導面前隨便說幾句就可以置你於死地

    第三,不識抬舉。老闆請你出山,為國效力,白將軍賭氣推託,簡直是自己往槍口上撞了。

  • 5 # 花樣畫羅裙

    白起從一個普通計程車兵,一步一步成長為秦國戰無不勝的戰神,一方面是因為它的性格問題,此人說是一根筋也不為過,只要他認定的事情從來不妥協,任何人也不能改變他的立場。

    性格原因:公元前二五八年,正月,秦國鐵騎兵臨趙國邯鄲,在秦王朝命他去征戰時,他堅決拒絕不去,就算應侯範睢親自來請,他也堅稱有病不去,如果白起服從調令,也不會遭到范雎的仇恨。

    功勞太大:長平之戰後,白起坑殺四十萬將士,正要一舉攻破邯鄲時,丞相范雎以士兵修養為由,像秦王建議讓他罷兵回國,范雎終究害怕白起滅掉趙國功勞太大,更加目中無人,功高震主,日後威脅與他。

    《資治通鑑》有記載,武安君由是與應侯有隙。

    為了贖罪:

    史記記載,白起被賜死時曾說過;我故當死,長平之戰,趙國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殺之,時足已死。

    大膽猜測一下,白起這句話也就是說白起內心從長平之戰發生了轉折,自此在未上過戰場,心態從一個殺神到普通士兵,他厭惡戰爭不想雙手在沾染鮮血。

    所以我認為白起的死,是他心態的轉變。既然白起能詐降四十萬趙軍足以說明他是個足智多謀的軍事奇才。即使在不懂政治,也不會傻到和丞相結下樑子,違抗秦王的命令這一說等等。

    就像一個殺人犯意識到自己的過失,想去死去的人贖罪,生還是死對他已經不重要,坑殺詐降趙國軍士這件事,對他來說是一代殺神始終邁不過去的坎。

    綜合結論白起死的不冤。

  • 6 # 老王來談古說今

    白起是春秋戰國時代繼孫子和吳起之後最出色的將軍,白起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在長平之戰中,白起俘虜了了趙軍二十萬大軍,並將之全部坑殺掉,得到了一個“殺神”的稱號,其實這就是白起的作戰特點:不以攻城略地為目的,只為消滅有生力量。

    在白起的帶領下,秦軍所向披靡,其他六國聞風喪膽,普遍失去了抵抗意志。秦王武有白起,文有范雎,似乎照這樣發展下去,秦國很快就能統一六國了。可悲的是范雎這樣一個人物也犯了小人之過——嫉妒。利用自己和秦昭王的關係好,老是抓機會說白起的壞話。

    終於有一天,在邯鄲之戰中,白起不願出兵。范雎說白起要造反,秦昭王本來就對戰無不勝的白起有忌憚,於是賜給了白起寶劍,讓他自殺。

    白起征戰一生未逢敵手,他怎麼能想到,最後將這樣死去。

    歷史上都說白起死的冤,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讓我來跟大家分析分析。

    將相不和。 白起之所以能官拜大將軍全是因為穰侯魏冉的引薦,讓他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然後魏冉最後是被范雎用計害死的,所以白起對范雎的意見是很大的。當然范雎也知道白起的敵意,所以他先下手為強,仗著自己在秦昭王身邊的優勢,不僅處理好跟秦王的關係,而且還不停進獻讒言,說白起的壞話,假借秦昭王之手解決掉白起,解決自己的後顧之憂。所以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真是防不勝防。

    在之前文章有說過,這些名將都不善於處理君臣關係,最後都沒落到好下場。

    白起在軍事才能方面那絕對是天才,但是在處理君臣關係上又是一個小白,什麼都 不懂。在長平之戰後,秦昭王想一鼓作氣對趙繼續作戰,白起料到自己剛坑死這麼 多人,趙國國內肯定同仇敵愾,戰鬥力和凝聚力不容小視,同時秦國經過這麼大的 戰役之後國庫肯定後繼無力了,現在最應該的是休養生息。白起要是把自己的分析 跟秦昭王說下,秦昭王應該也會重新考慮其中的利害關係,可是白起就是不說。之 後白起更是在邯鄲之戰輸了之後嘲諷秦昭王,你想啊,秦昭作為一國之君,居然被 一個手下冷嘲熱諷,誰能受得了這氣,這才讓秦昭王惱羞成怒,起了殺心。

    就算現在也一樣,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功不可沒就無視為他人地位和權威,這樣就算是你很重要也會遭來殺身之禍。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命運,一生的殺戮使其罪孽深重,將相的不合,對秦王命令的違抗,是君臣互有猜忌,都是他不得善終的原因。

    回答完畢。

    讓我們一起探討歷史。

  • 7 # 品點歷史

    白起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將軍,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被秦國封為“武安君”,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從秦昭王十三年(前 294年)以來,白起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前後指揮大小戰役70餘起,殺敵100 餘萬,尤其是在長平之戰中,用奇謀大破趙軍,令六國聞風喪膽,掃平了秦國統一路上的最後一個障礙,白起自此也走上了他軍事生涯的巔峰,被世人稱為“戰神”。

    然而,僅僅在長平之戰兩年之後,白起先是被削官外遷,繼而又被逐出咸陽,最終被昭王下令自裁於咸陽城外。是什麼原因使處在軍事生涯巔峰的白起跌到了命運的谷底?

    原來,白起戰場上的成功,引起了秦國另一位重量級人物范雎的不安,他雖然身為秦相,卻“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氣量十分狹小。這也成為韓趙兩國解困的突破口。白起在取得長平之戰的勝利後,意圖一鼓作氣,一舉攻下趙國。這時候,韓、趙派縱橫家蘇代遊說范雎。蘇代見到范雎,劈頭就問:“趙國滅亡,武安君白起憑藉空前絕後的戰功必當位居三公,您甘心處於下風嗎?上黨城破,百姓寧可歸趙也不降秦,事實證明,秦滅諸侯根本無法得到民眾,更得不到民心!於公於私,不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

    當然,這只是趙國為延緩秦國發動滅國之戰的說辭,但這番話卻也恰恰說到了範睢的痛處。範睢當初只不過是魏國上卿家的一個家僕,後被誣陷盜竊,遭到毒打,被扔到廁所,差點就一命嗚呼。後來被鄭安平救了,僥倖逃脫,來到秦國,最後當上了秦國的相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範睢絕對不允許有人威脅他的地位。聽到這番話後,範睢深以為是,於是向秦昭王進言,秦昭王接受了範睢的建議,命令白起從趙國邯鄲撤軍。

    白起當然不願意撤軍,此時趙國在長平之戰中損失40萬青壯,國內的防衛力量幾乎空虛,秦國滅趙國,只差最後臨門一腳。即使心裡有一百個不願意,但是秦王的話,不能不聽,最後,白起還是撤軍了。因為這件事,白起也和範睢結下了仇。

    一年後,秦王突然回過神了,後悔自己錯失了攻打邯鄲的時機,於是又要出兵攻趙。秦昭王第一個想到就是白起,想讓白起掛帥出征,但是白起此時已經心灰意冷,而且他知道,攻趙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此時出兵,趙國必上下一心,齊心抗秦,秦國不會落到便宜。剛巧此時白起身染重病,無法出征,於是秦昭王派王陵攻邯鄲。

    初戰不利,繼而增派援兵,更是損兵折將,於事無補。秦昭王就盼著白起早日康復,盼著白起再次披掛上陣。在這關鍵時刻,白起竟然病好了,但是,白起任然不願接受這個任務。“邯鄲不容易被攻下,諸侯怨恨秦國,援兵很快就要趕到;況且長平之戰,秦軍死傷過半,國內空虛;如果一旦開戰,秦軍在諸侯內外夾攻之下,必敗無疑。”這是白起的態度。

    秦昭王授意官員送達命令,白起拒絕接受任命;秦昭王無計可施,只好親自下令,白起又一次拒絕;秦昭王派國相范雎代表自己去請白起,白起仍然不給面子,以稱病為由第三次拒絕接受任命。秦昭王無奈之中,走馬換將,讓王齕代替王陵--沒有你白起,秦國照樣行!

    結果,王齕不僅沒有攻下邯鄲,反而被魏、楚兩國的軍隊打得大敗。“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這是白起對秦昭王說的話,意思是你不聽我的話,這下吃了大虧吧!話說白起雖然打仗戰無不勝,但是政治智慧著實欠缺,這個時候跟秦王說這種牢騷風涼話,豈不是自尋死路嗎!

    果然,秦昭王竟然聽到了白起的這番話,十分震怒,又逼迫白起出徵。白起依舊是錚錚鐵骨,他不僅稱病,更說自己病危。范雎第二次來請白起,再次吃了閉門羹。秦昭王怒火中燒,將武安君白起貶為士伍,並勒令他遷往陰密(因為病重暫居咸陽)。

    此時,前線的秦軍接連遭遇敗仗,愈是如此,秦昭王愈生氣。三個月後,白起被驅逐出咸陽。當他走到咸陽西門十里杜郵的時候,朝廷的使者帶著秦昭王的劍趕上了白起,白起被迫自裁,一代名將就此命歸黃泉。

    白起死的冤不冤,當然冤了,他一生戰功赫赫,為秦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秦國最後能統一六國,基礎基本是在秦昭襄王和白起的時代奠定的。就是這麼位功臣,就因為最後沒有掛帥攻打趙國,而被秦王賜死,從這個角度來說白起死的非常冤的。但是,對秦王來說,他不在乎。白起即使在怎麼戰功顯赫,即使在別人眼裡是戰無不勝的“戰神”,在秦王眼裡,白起只是他的一個臣子,只是他手上的一個工具,臣子就必須無條件服從君王,而工具是不允許有自己的主張的。白起拒絕秦王出征趙國,在秦王看來,就是對他君王權威的挑釁,這是他絕對不能容忍的。

  • 8 # 2020史話史說

    “可憐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要說白起死的冤,還真別說死的真冤,大家可能不知道這樣一個數據,秦國在同一六國的過程當中,據不完全統計總共殺了六華人有110萬,白起手裡就有90萬條人命,其中更是以坑殺趙國40萬軍士聞名世界,在戰國最出名的四大戰將裡面排名第一,可以說的上是白起為秦國同一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軍事打仗方面更是無人能及,這裡要從長平之戰說起了,當時坑殺40萬趙軍,正是滅趙國的好時期,白起主張一鼓作氣直搗黃龍,兵臨趙國邯鄲城下,但是因為國內的以范雎為首的一夥人以兵士車馬勞頓為由,硬是將打趙國的時間延遲了好幾個月,然後趙國在有了相應的準備下,白起沒有為主帥的情況下,邯鄲之戰中將秦國打敗,就是因為這件事的牽連;

    當時秦昭王想讓白起繼續打,但是白起不幹,秦昭王沒辦法,讓白起走了,回他的封地去,但是白起不知道是打仗厲害其他方面單純之類的,發牢騷,讓那些看不慣他的人進言,正在生氣頭兒上的秦昭王腦子一熱直接賜給他一杯毒酒,結束了極其輝煌的一生,要我說白起在做人方面不會做,想想他之後的王翦,極其類似的場面,也是有預見性的,但是沒被採納,之後秦王請“出山”,王翦是朝秦王要東西,什麼東西好,要什麼,不是白起那樣,桀驁不馴,這樣讓秦王的內心怎麼想?所以從這方面來說,一點兒都不冤;

    當然,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說冤枉的一點是白起對的秦王是秦昭王,王翦則是秦王嬴政,都是對其有生殺大權的,從這件事情來看秦始皇的曾祖父沒有他心胸大,這裡就注重體現出了白起的冤了;

    所以說白起冤還是不冤,我們要結合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經過分析對比之後綜合分析評價,我作為一名普通老百姓,以最感性的看法為這位“戰神”感到冤枉,你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會計專業技術資格和會計職業資格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