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論史
-
2 # Mer86
乾隆的十全武功。
平定準噶爾、再平準噶爾、平定回部。
兩平大小金川。
徵緬甸、靖臺灣林文爽、降安南。
平廓爾喀,再平廓爾喀。
除了降安南外,其餘打的都很艱難。
為什麼艱難呢?就拿兩平金川來說。
大金川就是今天四川省阿壩藏羌自治州的金川縣,小金川就是小金縣。這兩個縣距省會成都直線距離差不多三百公里左右。
一般人看到四川省,再看到大小金川距離省會的距離,通常都會有一種誤解,就是覺得這裡是傳統漢地。但其實,真不是。
大小金川地區在被乾隆征服之前,沒有被任何一箇中原王朝真正征服過。全盛時期的唐軍沒能征服大金川,只佔領了小金川。元朝也沒有徵服,元朝對大藏區的控制跟明朝差不多,都是名義上統治。至於宋朝,就更不必說了,宋軍對西南的統治,一塌糊塗。
所以實事求是的說。乾隆發兵金川,以這兩戰搞定康藏(也包括嘉絨藏)、衛藏和安多藏地區,並把這些地區與四川捏合,是一次貨真價實的開疆擴土。戰爭難度極大。
到底有多難呢?別的就不說了。就單說嘉絨藏民以前講藏語,而現在說的是四川話,口音都變了,就可以感觸到這種從零到有,從未開化到征服的過程,到底是有多難。
不避諱的說。在當時的土著看來,清軍絕不是什麼王師。而是來搶地盤的。所以在面對清軍時,當地叛軍展現了極高的抵抗意願。
另外,這還僅僅只是人為因素。客觀地理因素也是一方面。
從金川到成都,別看直線只有三百公里,貌似不是很遠。但其實這點路程,很難走。因為這兩百公里,恰恰是從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一個爬坡過程。
時至今日,如果大家從都江堰出發,開車沿著350國道過汶川映秀、臥龍等鎮,翻越巴朗山埡口(現在有隧道),經日隆、達維等鎮至小金、丹巴,向北至金川縣。
或者經由317國道走川藏北線,經汶川、理縣和馬爾康轉而向南至金川縣。亦或者走川藏南線318國道,經雅安、康定、丹巴,再到大小金川。(這三條路基本上與當年清軍平定大小金川的三條進軍路線重合)
看著沿途的雪山巨谷就能發現,當年征服了這些地方的人,真的太了不起了。
成都的海拔才500多米,上到馬爾康,馬上就2500+。一般人靠腳走,其體格還真就很難承受這種由海拔提升帶來的身體負擔。
而且金川土著還很聰明,知道利用地形,廣佈碉樓。他們在每一個交通要衝,都構築了若干個碉樓,阻擋清軍前進,清軍必須要把這些碉堡全拔掉才能進入大小金川。
而受限於地勢,清軍的火炮扛上不去,兵力又展不開,只能靠人力逐個清除碉樓。清軍每攻克一個,至少都得耗時半個月。
用當時清軍統帥傅恆的話說:人心堅固,至死不移,碉盡碎而不去,炮方過而人起。即臣所駐卡撒左右,山頂即有三百餘碉,計半年旬日得一碉,非數年不能盡。
戰爭打得實在太慘烈了。
▼清平大小金川戰圖。從圖中可以很明顯看到金川叛軍依山構築碉樓。清軍繞不過,只能慢慢打。既費時,也勞民傷財。
當然,有一說一。乾隆打大小金川,差點打得國庫破產。也不能都歸咎於當地土著的頑強抵抗和道路難走。
清軍統帥的無能,無能到讓人無語,也是不能忽視的因素。
到底有多無能呢?
清軍第一任統帥叫張廣泗,這人有能力,在雲貴總督任上乾的很成功。乾隆正是看到他的能力才把他調到四川,處理金川問題。但他的毛病也很多。他最大的毛病就是任人唯親。他在用兵過程中,身邊的親信,有好幾個人都是叛軍的臥底。他所有的機密決策都被叛軍摸得一清二楚。清軍啥秘密都沒有。
而且他還喜歡吹牛。清軍前期進展順利,先後收復了大金川所佔的毛牛、馬桑等地。打得小金川土司澤旺也聞風投誠,並主動出兵協同清朝攻剿大金川。結果張廣泗居然就嘚瑟了,跟乾隆排胸脯,說自己一定能搞定金川叛軍。
乾隆也是個好大喜功的人,他最喜歡聽下面的人吹牛皮。張廣泗拍胸脯,他也高興。然後他就下旨:對金川“不若盡興剿滅”,“不必專以召徠撫卹為剪金酋之勝算也”。
仗還沒打完,他就開始盤算戰後的事了。
結果等到清軍打到山區,碰上了叛軍構築的碉樓後,馬上就蔫了。太難打了!
▲進攻碉樓的清軍
最後,金川叛軍趁清軍銳氣磨盡之際,一個反擊,連追幾十裡。張廣泗損兵折將,進攻大金川的計劃完全破產。
乾隆見張廣泗進剿失敗,就派對四川情況很熟悉的名將嶽鍾琪到前線指揮。結果張廣泗跟嶽鍾琪還有仇,兩人不合,無法配合。沒辦法,乾隆只好又調軍機大臣訥親入川,統籌指揮張廣泗和嶽鍾琪。
然而訥親這個人,更不是帶兵的人。其實按出身,他是正根的八旗子弟,但他卻完全不懂打仗,也不知兵。平時既不接見將領,也不體恤士兵。打了敗仗就一個人窩在帳內不出去,搞的軍無鬥志,人心惶惶,這仗完全沒法打。
後來乾隆聽說訥親終日拜佛求神,打算請西藏喇嘛和終南山道士來給自己唸咒助戰,肺都要氣炸了。他就一怒之下,把張廣泗和訥親全部換掉,改派老將傅爾丹到前線,與嶽鍾琪一起鎮壓叛軍。
嶽鍾琪被扶正後,他提議:川西土司向來矛盾重重,沒有必要都剿滅。應該採取拉一派打一派,利用土司打土司的策略。
乾隆予以採納。很快,金川戰局的不利局面就得到了逆轉。(由此可見,一個優秀的統帥到底有重要)
後來乾隆派小舅子傅恆到金川前線督戰,由於傅恆也是個很懂行的人,堅決支援嶽鍾琪拉一派打一派,把叛軍孤立的策略。所以金川叛軍就被孤立了,被清軍壓縮到了老巢。
叛軍在老巢堅持了一段時間後,彈盡糧絕無以為繼。大金川土司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就主動找嶽鍾琪投降。嶽鍾琪單人單騎深入敵營,用誠意勸降。傅恆知道後,表示可以接受金川土司的投降,但是土司本人必須要到清軍大營服罪。其實就是走走形式,不會有人身傷害。
大金川土司表示同意,第一次金川之戰由此得以平息。
不過由於清軍沒有清算金川土司,仍然准許他在當地當土皇帝。因而這就導致金川仍然是獨立王國,這也為後來的小金川之亂,埋下了禍根。
若干年後,大小金川再反,清軍這次平亂的表現跟第一次一模一樣。
首任統帥打得一塌糊塗,參與征剿的四川綠營兵的戰鬥力之低,也是一言難盡。清軍在進攻時,十幾個叛軍搖旗吶喊,居然就嚇怕了三千清軍(以為中了埋伏)。後來清軍發現只是疑兵,又盲目突進,結果還真的中了埋伏。如此差勁的軍事素養,也不知道四川提督平時是怎麼帶兵的。
而且第二次征剿的負責人還有一絕,就是喜歡吹牛。明明打了敗仗,硬要說是勝仗,糊弄乾隆。清軍不僅是打大小金川如此,後來雲南綠營兵打緬甸也是如此。殺敵一千,就故意謊報殺敵一萬。
如果以當時清軍上報的戰果統計,大小金川早就沒有叛軍了,因為都被殲滅了。但實際結果卻是叛軍根本就沒死多少人。
後來乾隆調整人事,調派阿桂坐鎮,又專門抽調精銳,擴大健銳雲梯營規模(清朝專門的山地部隊)。前前後後,總共調集了十萬人,才算是搞定了第二次金川之亂。
結果,第二次金川之戰耗費的軍費,竟然是第一次的十倍。
▼金川碉樓遺址
總的來說。大小金川之戰之所以難打。主要可以歸納為三點。
一是叛軍眾志成城,碉樓易守難攻,清軍缺乏攻堅重武器,只能靠人力硬拼。
二是金川環境惡劣,後勤補給困難,清軍無法展開,發揮兵力優勢,只能添油戰術,逐次新增兵力。導致清軍陷於苦戰地步。
三是清軍指揮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始終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從乾隆往下,都不重視對手,輕敵。每次都是剛一出兵就覺得敵人會望風而逃,不戰而降。結果被瘋狂打臉。第一次金川之戰如此,三次徵緬甸也是如此,第二次金川之戰還是如此。每次非得被對手啪啪打臉之後,才能幡然醒悟。
-
3 # 任克說
在乾隆時期,國庫一年的收入大概是7000萬到8000萬兩,不包括支出。而為了平定大小金川叛亂,乾隆皇帝的投入遠超7000萬兩。這也就意味著舉國一年的財政,才能夠平定這麼一次叛亂。
縱觀乾隆的另外八次征戰,就算是平定準噶爾,投入也不到7000萬。而大小金川的面積小,人口也不到十萬,卻讓清朝動用了60萬的大軍,花銷7000萬,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
清朝大小金川叛亂的起因大小金川是嘉絨藏區通往漢族地區的要道之一,地理位置極其特殊,可以遠扼西藏、青海、甘肅等藏族地區,近控川邊地區。簡而言之,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大小金川位置
因為大小金川的地理位置特殊,歷朝歷代都少有皇帝能夠征服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一般都是當地的首領,選擇歸附,朝廷再對地方施行恩威並施的手段。大小金川是在康熙五年進行歸附的;在雍正時期,清政府在大金川設金川安撫司,並且採取了聯姻的方式安撫大小金川的土司。
但是因為大小金川採用的土司治理方式,土司儼然成了土皇帝;再加上該地區的各個土司喜歡爭奪地盤,導致該地區長期處於混亂之中。大小金川土司儼然成為了清政府頭疼的問題,最終在清政府“改土歸流”的政策下,大小金川開始叛亂。
在公元1745年(乾隆十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挑起與小金川的戰爭,清政府只能派人前去“勸架”。但是這次的調和效果很不明顯,大金川與清政府產生了矛盾,乾隆先後派慶復以及紀山前去,兩人不願發動戰爭,只是帶著兵馬過去恐嚇了一番,就走了。
大小金川畫作
但是表面上的恐嚇對莎羅奔壓根沒有用處,反倒讓他們越發的囂張,甚至直接開始對清朝用兵。在挑釁之下,乾隆皇帝立刻派張廣泗前去鎮壓。第一次金川戰役就在公元1457年打響。
乾隆兩次對金川用兵張廣泗在前期的程序中十分的順利,乾隆對平定金川也十分的有信心。但是清軍一進入別人的地盤就不行了,大金川的土地上有碉卡數處,易守難攻,清軍一進入就被他們從高處擊敗,實在是不利於作戰。
乾隆又將傅爾丹派去,但是同樣毫無進展。傅爾丹只是簡單做一些維護工與善後工作,對戰局沒有絲毫的幫助。
大小金川碉卡
隨後傅恆奔赴戰場,嶽鍾琪進行輔助。因為有張廣泗之前圍困大金川一年作為基礎,再加上大金川只是地理位置優越,但是資源比較少;這場最終以傅恆獲得勝利,莎羅奔自縛請降告終。
但是這一次的勝利只是短暫的,九年後(乾隆二十四年),大小金川的矛盾再次爆發,這一次是大金川聯合小金川一起反抗清朝。
小金川的地理位置相比較於大金川更加的易守難攻,再加上要攻打大金川只能走小金川進,清朝的進軍難度更加的大。儘管清朝兵分三路,但是溫福一路因為在木果木的失敗,導致清朝其他兩路的壓力更大。
乾隆劇照
在木果木這一站中,文武官員損失百名,士兵損失四千人,再加上糧草、軍火等損失,這一次的木果木失敗損失摺合約三十多萬銀兩。
此後,乾隆繼續加大對大小金川的用兵,歷時兩年,陣亡近三萬將士,共花三千餘萬兩,才將大小金川打下來。
看完整個故事的北背景之後,我們再來總結一下,清軍打不下大小金川以及耗資巨大的原因清軍打不下金川的三大原因:一,清軍對於金川的不熟悉,在不擅長的地方作戰本就困難,再加上清軍一直深入金川腹地作戰,更是為清軍增加了難度。二,金川的藏民對於環境的熟悉,這是與清軍清軍不熟悉地方相對的,再加上碉卡等地理的輔助,清軍作戰就更難了。三,就是清軍將領之間的矛盾,到了乾隆時期,清朝的政治矛盾更加的尖銳,而乾隆又擅長玩平衡術,百官之間的利益關係其實維持在一個微妙的平衡上,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大小金川之戰
其實整場戰爭花費的軍費只有725萬兩,但是總花費高達七千萬的原因,其實主要花在三個地方:第一點就是清朝在征戰的過程中為了鼓舞士氣曾經多次犒賞將士,當年傅恆出戰時,清政府就曾經撥款400萬用來獎賞將士。第二點,就是對戰死將士家人的安撫,因為清朝的徵兵制度是“世襲制”,軍中也多旗人官兵,因為清朝對旗人的厚待,他們的家眷得到的撫卹金也比較優厚。第三點就是,失敗一次的損耗成本 ;打仗需要調動大量的糧草,再加上大炮之類的武器輔助;但是一次戰敗就意味著這些成本將一次性消耗;多打幾次敗仗錢財的浪費也就來了。
哪怕是最後一次對金川的用兵,清軍也僅僅只挺進金川兩百里,擊敗三萬的金川軍隊,可謂是得不償失。這一次的戰爭消耗如此大,也為清朝後期的財政虧空埋下了巨大的伏筆。
-
4 # 常棣tandy一、大小金川之戰的背景
大小金川,本是四川西北部大渡河上游的兩條支流,傳說沿河山中有金礦、河中多金沙而得名,因此又有小金沙江之稱。大金川,當地人稱為促浸,意為大川。小金川,當地人稱為攢拉,即小川之意。大小金川兩條河流在丹巴附近匯合後繼續南流, 習稱大渡河。
作為地區名稱的大小金川,則因河而得名。大小金川地勢險峻,交通不便,氣候嚴寒,地瘠人貧,昭槤〈嘯亭雜錄〉一書有這樣的描述:“其地高峰插天,層疊回覆,中有大河,用皮船笮橋通往來。山深氣寒,多雨雪,所種惟青稞、蕎麥。”但大小金川東通成都,西連康藏,北界青海,南接雲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金川地區的居民在明清官書中皆稱番民,實為藏族。當地藏民信奉喇嘛教,勇武驃悍。清順治七年(1650年),小金川土司卜爾吉細歸附清朝,清廷採取“以番治番”的政策,仍授卜爾吉細土司原職。康熙五年(1666 年),又頒給嘉勒塔爾巴“演化禪師”印,所以小金川土司正式稱謂是“四川直隸雜谷理番府金川演化土司”。
康熙六十年(1721 年),嘉勒塔爾巴土司的庶孫莎羅奔因率兵隨清軍征剿西藏羊峒有功,被四川巡撫色爾圖、提督嶽鍾琪委以副長官司職銜,管理大金川駐牧事務。莎羅奔,或作色勒奔、色勒奔初、色勒奔細,為同一詞語的不同音譯,因金川民眾崇信喇嘛教,管理僧眾,繼位土司,都由“莎羅奔”承當。
故“莎羅奔”本是土司兒子中出家當喇嘛的人的通稱, 並非人名。雍正元年(1723 年)二月,川陝總督年羹堯在給清廷的奏報中說:“川省土司多有人眾地廣之處,理宜分立支派, 互相鈐束,如大金川土司之土舍色勒奔者,曾因出兵羊峒,著有勤勞,應請給以安撫司職銜,以分小金川之勢,小金川實為強橫故也。” 三月,清廷授莎羅奔以“大金川安撫司”。由此可見,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分設,完全是清廷“以番治番”政策的產物,目的是眾建以分其勢,使之彼此牽制,相互抗衡,便於統治。
莎羅奔成為大金川安撫司以後,憑藉清廷的支援和庇護,其勢日漸強盛,不斷出兵侵擾鄰近諸部落。乾隆七年(1742 年),莎羅奔病故,其子承襲,仍稱莎羅奔。他蓄謀吞併小金川,先以侄女(一說女兒)阿扣嫁給小金川土司澤旺為妻。澤旺怯懦,受制於阿扣,大權旁落。澤旺弟良爾吉與阿扣私通,於乾隆十年勾結莎羅奔襲擊小金川,莎羅奔乘機誘執澤旺,以阿扣改配良爾吉,並將小金川印信交良爾吉掌管。在川陝總督慶復、四川巡撫紀山的干預下,莎羅奔才於乾隆十一年將澤旺放歸小金川。
對於大金川土司莎羅奔侵擾鄰部的事件,不論是地方督撫大臣還是乾隆帝,最初都認為這不過是各土司間一般的仇殺,無足深較。乾隆十二年(1747年)又以兵攻革布什札及明正兩土司,四川巡撫紀山,遣副將率兵彈治,不奉約束,反殺傷官軍。巡撫紀山因奏請進剿。乾隆帝以雲貴總督張廣泗徵苗有功,乃調督四川,率兵進屯澤旺所居之諾官寨(即今四川省懋功縣城 ),用澤旺之弟良爾吉為嚮導,銳意進討之。
二、為何大小金川難以平定?清徵大小金川起因於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助女欺凌其婿小金川土司澤旺,其間夾雜有漢人甚多,其顯著者有張廣泗信任之王秋。王秋何人而得張廣泗如此信任,是清廷所以殺張廣泗之主因,是大小金川之戰,亦可視作南明抗拒清最後之一戰,明朝之遺老,以孤臣孽子之心,選定大小金川為最後抵抗基地者,即因其地產金砂,形勢險要,易建碉堡,其人可為故國效死命也。
清人紀此戰役者只稱逆賊、漢奸,未提及其有恢復故國之謀略,惟清廷對彈丸之土司若是之認真徹底追剿務求殲滅,令人不能不疑其別有用心焉。觀夫平定露布到京,乾隆皇帝親詣兩陵,禮泰岱,告闕里,受俘廟社,上皇太后徽號,勒碑太學、美諾、勒烏圍、噶爾崖四處,封阿桂及文武官以次封賞,郊勞備至,此於開疆闢土者有過之無不及,可見此戰爭性質有其特別之嚴重性也。
乾隆帝對平定大小金川戰爭是十分看重的,在其自定的“十全武功”中,金川戰爭有其二。其實,對清廷來說,金川戰爭並不是成功的戰爭。從戰爭的發生看,前後兩次都是由土司之間的爭鬥引起的。在實行土司制度的地區,這類土司之間的相互爭鬥、仇殺和割據,本是平常之事,如果處理得當,戰爭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乾隆帝最初也認為“不必遽興問罪之師”、但後來他很快就改變了原來的方針,作出了用兵大金川的決策。乾隆十二年的大金川之戰如此,乾隆三十六年的大小金川之戰也是如此。
戰爭發生以後,乾隆帝的戰爭指導也多有不當。他重於增兵,輕於選將,對訥親、張廣泗、溫福等人缺乏知人之明,目屢易統帥,促成了前敵清軍的節節失敗。即或對“以碉逼碉”之策的批評,從戰術的角度看不能說不對,但其著眼點是速勝,從戰略指導上說仍是錯誤的。只是在第一次大金川之戰後期,清軍屢屢失敗之後,乾隆帝才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作出了定期撤兵的決策。
但是到了大小金川之戰時,又重蹈覆轍。從戰爭的結局來看,大金川之戰,用兵八九萬人,耗銀 1000 餘萬兩,費時 2 年,在屢敗之後只能以主動地撤兵停戰了局;大小金川之戰,用兵將及10萬,耗銀 7000 萬兩,費時 5 年,雖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面對的是地域不大、人戶不過 3 萬、兵不過 1.5 萬的大小金川,竟如此勞師糜餉、曠日持久,可以說完全是戰爭指導失誤造成的,因此算不上真正的勝利。
清軍之所以在戰爭中屢屢失敗,論者一般都認為原因有三:
1、地形複雜險惡,氣候惡劣多變,大小金川兵民同心誓死。
地理之險阻、地方氣候之不良、土著之人同力效死以戰,是各土司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也。
而清軍無此三利故特別費時費力而老師靡餉。
先從天時言:苗疆以瘴氣出名,雖屬訛傳,但外省人人其地見煙霧即疑為毒瘴,使人望之生畏,而霧氣偏多,煙雨亦多,漫彌山谷,人在其間如行於暗夜,最易迷惘,此天時上之難也。
從地理上言:中國西南方多山,而苗番所居多為咫尺皆山,其山摩天插雲,羊腸一線,紆折於懸崖峭壁中,雖將軍大臣亦得與士兵同樣徒行,非若沙漠之區可縱騎馳突也。至於山道本多險隘可扼,苗瑤設寨據險,番夷築壘成碉,皆砌石藏人於牆壁間,以槍矢礌石外擊,旁既無路進兵,必須從其打擊中透過,故一塞一碉,守以數人,竟有一夫當關,萬夫皆阻之勢。破之之法,則先須立柵自護,以次進逼,然後用炮轟之;或間道攬蘿攀壁出其後以襲取之,此地理上之難也。
更從人和方面言,在每一土司領導下之土人同惡誓死,設伏死拼於箐叢隘路暗谷間,使清軍未有立大陣一決勝負之機會,甚至被暗殺者亦眾。雖苗番土司與土司間,種族不一者彼此仇敵,而種族相同者亦一盤散沙,故清軍最多用於一處不過兩三萬人,總數亦未超過八萬人以上,以萬人同心,集在同一指揮官指揮之下,向土司進攻,本其各個擊破戰略,當可收取勝之功。無如土人誓死抗拒,幸賴清軍人員補充迅速,然亦動員經略七省盡其所能,始得渡過此大戰之難關。這當然是對的。但是主要的則在於清軍本身。
2、指揮失誤。
金川跬步皆山,懸崖絕壁、碉塞林立,利於防守而不利於進攻。訥親、張廣泗、溫福等清軍將領卻不懂得這個特點,採取正面強攻、以碉逼碉的錯誤戰法,增大了傷亡,分散了兵力,形成以大量的兵力防守碉卡而進攻的兵力嚴重不足的局面,這是清軍進展緩慢,甚至攻剿經年而不得寸進的重要原因。傅恆、阿桂捨棄了這種笨拙的戰法,戰局就為之一變,清軍連連奏捷。
3、將帥不和。
大金川之戰時,乾隆帝先命張廣泗為川陝總督,覆命訥親為經略大臣。訥親不諳軍事,又自以為是。張廣泗老於戎行,輕視訥親不知兵,故遇事多推諉,明知築碉為下策,竟隨聲附和,會銜具奏。而對嶽鍾琪則極力排擠,甚至在情況緊急時也不予救援。大小金川之戰時,類似的情況仍然存在。這樣,清軍豈能不敗!
4、將領怯懦懼戰,苟且偷安,士氣不振。
訥親身為經略,“每臨戰時,避於帳房中,遙為指示,人爭笑之,故軍威日損”。桂林不以軍務為重,一味狂妄驕縱,不住帳房,另修房屋居住,終日與人飲酒作樂。將領如此,士兵豈肯用命? 乾隆十三年進攻喇底,大金川兵數十人從山上衝下,3000 餘清軍竟一鬨而散。木果木之敗,溫福部數萬清軍更是一敗塗地。
4、不注意保護後路。
大小金川兵善於偷襲清軍後路,截斷其糧路,清軍常因缺糧而敗潰。
平定大小金川戰爭雖然勞師糜餉,並給當地民眾造成很大災難,但打擊了土司的割據勢力,有利於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
戰後,清廷在大小金川設鎮安屯,改土歸流:新設成都將軍,管理包括大小金川在內的邊地文武官員;兩金川共駐兵 6500 名,勒烏圍、美諾二地設總兵;廢除土司制,在小金川設美諾廳,大金川設阿爾古直隸州(後裁阿爾古直隸州入美諾廳,並改名為懋功廳),委任流官管理。清政府管理的加強,穩定了金川地區的社會秩序,加強了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從而有利於該地區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在軍事上,清廷接受了金川戰爭的教訓,乾隆帝針對清軍的弱點,抽調京城八旗精銳,組建健銳營,操練成頗有戰鬥力的一支部隊。又如,清軍在兩次金川戰爭中吃盡了碉寨的苦頭,也懂得了築城的重要,“自金川削平,中國始知山碉設險之利,湖南師之以制苗,滇邊師之以制倮夷,蜀邊師之以制野番,而川陝剿教匪時亦師之,以堅壁清野,而制流寇”。
(正文完)
-
5 # 殷蜜密
乾隆帝
金川地區位於青藏高原最東部,今天四川省西北部,大渡河上游。大小金川面積小,自然環境惡劣,也不能給朝廷提供豐富的物質貢獻和財政收入。但是,這一帶西通藏區、東鄰汶茂、北枕青海、南接雅安,是清朝確保治理西藏的門戶,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兩次金川之役的驚人之處在於,處於鼎盛時期的清王朝,用了近三十年,投入軍隊十多萬,花費帑銀近九千萬兩,才蕩平擁兵幾千的小小金川。為何泱泱大清國以強於對方四十倍的兵力卻難以取勝?
一戰川邊,大清折戟
天高皇帝遠的西南各地,自明朝起就設定土司,頭人世襲,名義上歸屬朝廷。這其中就包括金川地區。清朝將金川分為大小金川。大金川在小金川西邊,雙方以金川河為界。清朝採取的主要策略還是「以番治番」,希望藏東地區各土司相互牽制,勢均力敵。
清軍
當地地勢艱險,土民生計艱難、民風剽悍,社會發展也落後,還處於奴隸制社會。各個土司就是最大的奴隸主,他們經常互相掠奪攻殺,侵佔地盤以擴張發展。
乾隆年間,大金川的土司就是其中最優秀的一位,清廷作為一箇中央集權的統治機關,眼睛裡揉不得沙子,戰爭的種子就此埋下。
第一次金川戰役的直接導火索是「阿扣事件」,大致就是大金川土司為了搶奪一個女子,與其他土司發生了械鬥。清廷藉機出兵平息戰亂,企圖壓制大金川土司的發展。
清軍
第一次戰役清軍的領軍人物是川陝總督張廣泗。1747年3月,張廣泗帶領清兵六萬,兵分六路強攻大金川,企圖速戰速決。可是,土司所居住的官寨大多分佈於要隘之處,周邊環聚高達二十層的戰碉,另還有民寨依附,實則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情形。
張廣泗錯誤的戰略方針,使得清軍很快就陷入持久戰中並損失慘重,就連自己的副將都喪了命。乾隆看張廣泗難於取勝,便改派大學士訥親出任經略。
大小金川之戰
訥親自恃是皇帝的寵臣,初來金川前線,不習敵情便發動進攻。張廣泗與訥親這對搭檔並不和諧,於是袖手旁觀一句話也不說,一些勇敢的謀士提出異議就被訥親軍法處置。新任經略盲目進,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內,清軍迅速損失了兩萬多。
訥親見此十分害怕,就向乾隆建議在土司官寨外紮營,打持久戰。乾隆聞報大怒,遂將二人處死。皇帝改派富察皇后的兄弟——富恆再戰金川。富恆吸取了前人的經驗,來了不著急打,仔細地研究了地勢以及攻打土司官寨的方法。
富恆
隨後他給乾隆上奏說,官寨地處高險,周邊溝壑叢生,我軍目前並沒有好的攻寨武器,相反敵軍的石器石炮給清軍造成巨大損失。敵軍雖然少,但是他們倚靠地勢佔據贏面,強攻沒有勝算。總之意思就是這個仗奴才打不了。
乾隆看後雖然生氣,但發覺再打下去國庫虧空,糧價飛漲,萬一導致農民起義,就難以收場。再看大金川土司一直祈求言和,於是借坡下驢接受了投降。第一次金川戰役,實際上以清軍戰敗收兵告終。
再打金川,雖勝猶辱
投降歸投降,但大金川幾乎沒有實質損失。大金川土司從此恃強自傲,不斷襲掠臨近土司,還拉攏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入夥。
乾隆心思憂慮,一日他竟夢見了高山溝壑、霧氣濃濃的景象,大臣解夢說,這奇怪的夢可能寓意大金川有龍氣。這句話說到乾隆心坎上了,清廷與大小金川土司開戰在所難免。
乾隆帝
為了對付金川的險要工事,乾隆在京城組建了健銳雲梯營,鑽研出了專攻官寨的火炮及其他火器。
1771年,定邊將軍溫福領兵十二萬,第二次進軍金川。溫福集兵力於一處,不日就攻破了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棄寨而逃。溫福越發勇猛一路前進,乾隆擔心土司奸詐殺回馬槍,曾下十道諭旨警惕後方部署。溫福不以為意。
大小金川之戰
結果,番兵搶佔木果木,截斷清軍後路,溫福也被打死。這是弘曆執政以來用兵的一次大潰敗,各級將領損失一百餘員,士兵死傷數千,奪去米糧、銀兩、火藥無數,小金川得而復失,殘軍狼狽從木果木撤離。
乾隆面對敗局,並不氣餒,派遣定西將軍阿桂率軍增援。阿桂認識到清軍的優勢在政治大勢上。於是聯合其他土司再次攻下小金川,又對大金川形成包圍之勢,切斷其供給。圍堵日久,大金川內部民心動搖,土司索諾木年邁病重,大勢已去。
阿桂
1776年初,清軍攻破大金川最後據點,索諾木等人投降。戰爭結束後,清廷在金川設鎮駐兵,徹底廢除金川土司的世襲制,修建衙門官署漢官當職,加強了對金川的管轄。
金川之役曠日持久,除了當地地勢險要,還依賴金川軍民對土司的政治忠誠。大金川土司索諾木恃強好戰,要求士兵抵死相抗,大量宰殺牛羊,分而食之。
面對勁敵,強盛無比的大清國卻暴露了內部問題。清軍首領貪功冒進,專斷橫行。遇挫相互推諉,貽誤戰機,導致清軍屢屢受挫。
-
6 # 秀才說歷史
川西地勢險峻,加之道路崎嶇難行,加之清兵水土不服,士卒疾病頻發。蜀地民風強悍!蠻勁十足。朝廷用於前線軍事之運輸糧草,常被襲擊截殺,破壞燒燬。如此眾多的原因,才造成乾隆用兵不順,浪費錢糧,揮兵折將,使7OOO萬兩白銀打了水漂!勞民傷財。這也是滿清強人所難,粗爆打壓所至。挮頭易發,已是川人痛恨滿腹,今又改土歸流!想徹底消除漢民族的民族印記。從精神到思想,從肉體到生命徹底訓化征服,變成滿清政府十足的奴才!從而造成川人壓而不服,挺而走臉,起兵造了滿清的反!把蜀民逼到了牆角!過了底線。才造成大小金川從上到下。臣民共憤!這是暴政的產物,滿清政府把己方意志,強如於蜀人的結果。
-
7 # 江琯
這個事情咋說呢?花錢不多,開心取樂。但凡花錢多的,必定是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大小金川的平定,是乾隆的十全武功之一。這場戰爭分為兩個階段,從1747年一直幹到1776年。問題裡的七千萬兩銀子,是第二次戰爭,從1771年到1776年,幹了五年。為嘛第二次那麼膈應人呢?關鍵是第一次大小金川叛亂的時候,雖然臨陣換將,派了嶽鍾祺,但兩年就完事了。到了第二次的時候,首先是輕敵,剛去沒多久,就讓人家給摸了果木果老營,清軍一下子給幹挺了,這時候,乾隆爺爺還在熱河度假,急忙調兵遣將,甚至從黑龍江調集人馬,恁想這能便宜嘍?人家大小金川的土司一看,大勢不妙,就開始躲進自己的寨子裡了,這就從運動戰轉為攻堅戰嘍。清軍的哥們就開始大炮轟,步兵衝,步兵衝完,大炮轟。那時候,那炮就有點衰,川南的碉樓哪有那麼好搗鼓?恁想象,當年雅克薩之戰,一個破木頭寨子都整了兩年多,何況這土石結構的?中間還派了傅作臨去改進大炮。這是個洋人。戰鬥過程呢,先平小金川,再平大金川,期間大金川的土司把小金川的土司交出來,請求投降,乾隆呢?不準。天子一怒,臥血千里啊,繼續幹,一直幹到大金川土司投降。投降了以後,也不行,剮了。在這場戰爭中,前後動用了近九十萬部隊,前線始終保持8萬人。這錢能少嘍?最後平定後,設定五屯駐軍,震懾當地,乾隆的改土歸流完成,土司制度基本被消除。至於大小金川土司的名字忘了,僅僅記得一個是第一次戰爭中的土司孫子,另外一個是兒子。大家感興趣自己查查吧。希望大家在滿意中有點遺憾。
-
8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乾隆稱自己為十全老人,是乾隆皇帝十大武功之二,和乾隆其他八大武功根本沒法比,其大清的八旗子弟兵,也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還有漢人的綠營參戰,大清就依靠人多勢眾,兵多將廣,以量取勝,在四川西部也就彈丸之地,幾萬人囗的大小金川,清廷先後投入60萬人,花費7000萬兩白銀,當時大清財政收入也就3000至4000萬兩白銀,在平定大小金川戰爭,先後兩次,歷時七年,花費白銀七千萬兩,領土也沒有增加,乾隆震怒下聖旨斬殺清廷四個文武大臣,陣亡將士十三萬多人,才斬殺苗族反叛士兵兩萬多人,可謂勞民傷財,得不償失,而所平叛之地,都是四川省西北部深山荒野,其縱深也就200公里,然而和清廷作戰的也只有三萬人,而且都是當地的老百姓,武器裝備非常落後的大小金川沿岸的藏民,可見四川地形,地貌的艱險,令人難以想象的艱難,乾隆為了這場極其艱難的戰爭,可謂耗費心血,在北京西山圓形城堡中是乾隆專門為征討大小金川而修築的模擬戰場,從八旗軍中選二千多人組成的特種部隊,健銳雲梯營,日夜在此訓練演習山地戰和攻堅戰,明清兩代耗費200多年付出慘痛的代價推行的改土歸流政策,使中原王朝在南方經營終於取得成功,才有今日中國的南方邊界,那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
9 # 穿越再現彼岸
大小金川的地理位置和改土歸流。
大小金川位於現在的川西北一帶,現在的四川金川縣一帶,這個區域內多山,道路險峻,天氣變化多端,是藏族聚集區,這個位置易守難攻。康熙雍正年間,對西南地區的土司制度進行改革,實行“流官”制度,減少土司對當地百姓的盤剝,設定州縣。這一政策在雲南、貴州等地少數民族聚集區收效顯著,但是在四川的大小金川卻仍保留土司制度,不但不改而且對四方進行侵略。
第一次大小金川之戰。乾隆十一年(1746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劫奪小金川土司澤旺,這個澤旺是莎羅奔女兒阿扣的女婿,但是澤旺生性比較懦弱,被自己的老婆控制了。老丈人一看,好事啊,把他合併到大金川來正好,因此扣押澤旺並且把朝廷的小金川印信拿到自己手裡面。勢力壯大的莎羅奔,開始四處攻略附近的土司。
四處擴張,引起清政府的注意。1747年乾隆派川陝總督張廣泗派兵進剿,第二年增派訥親增援。這兩位主,互相不協調,大金川嚴防死守在碉樓內,半年損兵折將,毫無進展,乾隆大怒,斬張廣泗,訥親賜死。(嶽鍾琪劇照)
乾隆派傅恆為主帥,起用早就已經返鄉的名將嶽鍾琪(因曾靜事件被囚禁,後削職為民)。嶽鍾琪還是有兩把刷子的,1749年就打的大金川的莎羅奔自己請降,乾隆為了面子也下旨免了莎羅奔的罪,戰事隨即平復。
第二次大小金川之戰。斗轉星移,物是人非。第一次領軍進剿的傅恆(1770年故去)和嶽鍾琪(1754年故去)都已經作古。大金川的土司索諾木(莎羅奔侄孫)與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澤旺子)也更新換代,1771年反清了。(福康安劇照)
這次乾隆派溫福、桂林兩將領進剿,進剿不利,阿桂代替桂林為帥,進佔小金川,但遭遇小金川的反擊,主帥溫福和3000清軍戰死。朝廷又增派福康安協助阿桂,並從吉林、黑龍江調派火槍營增援,歷時五年,最終在1776年年初獲得最終勝利。(阿桂劇照)
為了防範再起變亂,在大小金川設立懋功﹑章谷﹑撫邊﹑綏靖﹑崇化等五個軍屯,進行軍事控制。
第二次大小金川之戰為什麼動用了60萬人,7000萬兩白銀?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第二次大小金川之戰,動用了大炮、火槍等先進的武器,花費肯定是不少的了。我們詳細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清軍入主中原,經過120多年後,軍隊作戰能力已經大大下降。我們舉個例子,大小金川的十幾個人在山上喊了幾嗓子,幾千清軍以為大軍來襲,紛紛潰逃,畏戰怕死。使得清廷不得不派遣大量的軍隊入川作戰。
第二、為了攻破大金川的碉樓,清軍用大炮轟炸,步兵攻擊,再用炮轟炸,步兵再攻擊,這種模式作戰,進展緩慢,半個月才打下一個碉樓,耗費的銀兩自然多了。
第三、大金川的地理環境特殊,比較險峻,並且在要害地方修築碉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歷史中這樣記載:
“即臣所駐卡撒左右。山頂即有三百餘碉,計半月旬日得一碉,非數年不能盡”
險要的地理位置是可想而知了。同時,這樣的地理環境給軍事補給也帶來重大影響,派遣軍隊保護,運輸的成本肯定是高居不下了。(金川碉樓遺址)
第四、金川這個地方,霧氣和雨水是比較多的,而且經常一下就是十幾天甚至一個月,進軍遲緩。
第五、大小金川的軍隊,雖然只有幾千,但是作戰使用的頻度很高,作戰能力非常強,又憑藉險要,如果碉樓不被大炮轟炸崩塌,士兵不撤退。
綜上所述,清軍動用60萬軍隊,7000萬兩白銀,那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了。
-
10 # 李伯禺
清朝經過康熙、雍正兩位皇帝的治理,尤其雍正去世時國庫比康熙增加了7倍多。到乾隆國力強盛,被稱為:“康乾盛世”。乾隆長壽,活了89歲,國家有了這麼一個好家底,助長了乾隆喜歡折騰的特點。乾隆因為好大喜功,他一生給自己打的十場戰鬥炫耀為“十全武功”,晚年又自譽為“十全老人”。說起這十場戰鬥(有學者認為是9場)其中有幾場還是有一定意義的,抵禦了外族的侵入,保證了國土的完整,國內的安靜,有利於農業經濟的發展。但有些戰鬥就不一定需要,或大動干戈。如這大小金川戰役就是以大擊小,勞民傷財,處理的非常失譜。
大小金川位於四川西北部,當地一直都是實行的土司制度,在乾隆十一年,大金川的土司莎羅奔奪取了小金川土司澤旺的印信,統一了大小金川地區,接著又派兵攻打康定地區意欲吞併諸藩。
乾隆初,1747年,清軍3萬人分兩路進討,久戰不下,川陝總督張廣泗被清廷處死,改派嶽鍾琪為總兵,進討。1749年,莎羅奔請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此後,大小金川之間常有衝突。
18世紀60年代,金川局勢再度緊張,又一次引起清王朝的關注。1766年,清廷派四川總督阿爾泰聯合9家土司合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卻與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聯合反清。1771年清軍失敗,清廷又將阿爾泰革職,派溫福入川督師,向金川進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開始。1773年,溫福戰死,清廷又派阿桂為將軍,增兵金川。經多次戰役,清軍終於於1776年初取勝。第二次金川之役至此結束。
這就是大小金川戰役,歷時五年時間,光第二次戰鬥就動員人力60萬人,花費了7000萬兩白銀,陣亡將士3萬人,所得到的就是四川西北部的一片不到200裡的荒野,人口不滿3萬人,可是乾隆確費了那麼大的力,以60萬大軍對3萬土司藏兵,又斬了自己4員大將,戰役還犧牲了3萬清兵,什麼原因呢!
一,大小金川戰役原本是土司藩鎮之間的戰爭,清政府應恩威並施,以調解分化他們之間的矛盾,清兵出兵應以威攝為主,但乾隆藉著自己才大氣粗,以60萬大軍想踏平大小金川之地,結果變成了整亇土司與清兵的矛盾。
二,清軍官兵已腐敗,已不是當年威武雄壯,鐵馬金戈從關外殺向關內的將帥官兵了,現在以60萬大軍擊3萬敵兵,多次不能取勝,還自亡3萬。
三、對大小金川複雜的地形不熟悉,土司們用游擊戰,常忽然消失,又忽然出現,清帶去的不少大炮也沒發揮上作用;
四,選將有失誤,第一次戰爭清軍統帥是川陝總督張廣泗,帶領6萬清軍,兵分六路強行討伐大金川,想要速戰速決。但是,因為張廣泗的錯誤戰略,清軍陷入和金川兵馬的持久戰而且損失非常慘重,張廣泗的副將都戰死沙場。乾隆皇帝改派大學士訥親出任經略,訥親是乾隆皇帝的寵臣,到了金川前線,不熟悉敵情就督促進攻。張廣泗和訥親有矛盾,不到3個月,就損失了2萬多兵馬。訥親就向乾隆皇帝建議長期紮營,打持久戰。乾隆怒,下令將張、訥同時處死,改派富察皇后之弟傅恆(就是電視劇《延禧攻略》小白臉許凱飾演的那個傅恆)再次出戰金川。傅恆仔細研究當地地勢,想出了攻打土司官寨的方法,督師指揮大金川之役,降服了莎羅奔父子,平定了大小金川。
清朝之所以耗時那麼久才平定大小金川是因為一開始就犯了許多戰略戰朮上的錯誤,以將多兵多(大於對手20倍)錢多(花了7000萬兩銀子)60萬大軍戰役耗時5年,給養必然開支巨大,結果還死了那麼多官兵,安撫費也是一筆巨大開支,所以說耗資很大。說贏了,其實是一場得不賞失的戰役。
-
11 # 西府趙王爺
眾所周知,打仗從來就是個燒錢的活計,正所謂“槍炮一響,黃金萬兩。”
比如1991年1月17日-1991年2月28日的海灣戰爭,雖然僅進行了42天,但是卻號稱是人類歷史上最燒錢的一場戰爭,美軍光軍費當時就投入了700億美元。
所以說,戰爭的成本,不能以常理來計算,這樣的道理放在古代也一樣。但是,從實力而言,偏居川西一隅,僅有彈丸之地、數萬人口的大小金川,居然耗費清王朝近60萬人力、7000萬帑幣,其代價確實有些恐怖了,遠遠超過乾隆的其他任何一次武功。要知道同為十全武功之一,傷亡過萬的清緬戰爭,數年下來,其軍資耗費,不過近千萬兩白銀。
相較而言,大小金川戰役,實在太過敗家!
首先咱們來看看戰役的起因經過,乾隆十一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誘執小金川土司澤旺,奪其印信,由此引發衝突。四川巡撫派兵彈壓,結果反而戰敗,訊息傳到北京,乾隆帝決定對大金川用兵,調張廣泗為川陝總督,負責此戰。結果清軍屢戰屢敗,損失嚴重,於是乾隆帝又派軍機大臣訥親率軍前往增援,結果清軍又被打敗,損失十分慘重。這次乾隆帝龍顏震怒,他下詔處死張廣泗,賜死訥親,改派傅恆為將,同時啟用被貶職多年的嶽鍾琪,清軍自此轉敗為勝。乾隆十四年正月,金川土司莎羅奔投降,乾隆帝為籠絡人心,詔赦莎羅奔,事遂平。
這是第一次金川平叛,打了兩年多,清朝調動八萬軍隊,花費白銀兩千多萬兩。
但這並不算結束,二十多年後,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莎羅奔侄孫)與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澤旺子)再次發動反清鬥爭。乾隆再度派兵平叛,結果遭到當地藏族人民的堅決反抗,深陷重圍,屢遭失敗。清軍主將桂林因兵敗被貶,另一位主將溫福戰敗而死。最終清軍歷時五年,損兵上萬,才得以平定戰爭,這一次平叛規模相對第一次而言,規模更大,耗資更多。
而之所以會有著這麼大的消耗,其原因主要是清軍作戰不力,耗時時間長,以及當地藏民的頑強反抗所致。大小金川乃是四川省西北部的深山荒野,交通不便,環境惡劣。乾隆調集如此之多的軍隊,本身對於後勤就有很大的壓力。結果卻不能短時間內品頂叛亂,導致軍費直線上升,最終達到了一個恐怖的地步。要知道在當時,清朝全國總兵力有80萬人,為了西南地區的兩個小土司,居然呼叫全國大半的軍力;而且清朝乾隆年間,全年的財政收入為四千萬兩白銀左右。
如此花費,不可謂不敗家,乾隆居然還將其列入“十全武功”,臉皮可真夠厚的。
-
12 # 拓跋飛翼
大小金川之役
大小金川之役是乾隆皇帝十大武功之一。乾隆初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奪取小金川,又攻明正土司。1747年,清軍進攻大金川,川陝總督張廣泗與大將吶親相互掣肘,久攻不下,清廷處死張廣泗,改嶽鍾琪為總兵。1749年,莎羅奔降。之後,大小金川摩擦不斷,1766年,清廷派四川總督阿爾泰攻擊大金川,小金川與大金川聯合反清。1771年,阿爾泰被革職,溫福入川,向金川進兵。1773年,溫福戰死,阿桂為將軍,經過多次血戰,於1776年取得勝利。
金川之役為何如此難打大小金川,地域不大,人口也不多,兵力僅僅幾萬,為何如此難打?
第一、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清軍的戰鬥力在減弱。八旗子弟已經不再如當年那麼驍勇善戰。
第二、地理優勢。大小金川位於中國西南,地勢險峻,易守難攻。
第三、金川為藏區,民族意識非常強。並且此處之人皆驍勇善戰。
再加上金川所在之地,多雨季,對於行軍打仗很不利。
飛翼君言:金川戰事儘管付出很多,卻也是乾隆對於民族和國家非常之功一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維護了中國的主權完整,也將中國西南的國界進行了完整的勘界。乾隆這件功勞是值得後世肯定的。
-
13 # 洛水清風
大小金川位於大渡河上游,清朝時這裡是川藏之間的交通要道,此處是藏民聚居區,山高水險,易守難攻。乾隆時,大小金川的土司公然率領屬下肆意搶劫,嚴重擾亂地方治安,影響了川藏交通。為了懲惡揚善,安定邊疆。乾隆先後兩次對大小金川用兵,歷時七年,花費7000萬兩白銀,在付出3萬人的傷亡代價後,才徹底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亂。
大小金川縱深200公里,人口不足三萬,不過是彈丸之地,武器更是原始落後。清朝平定它為啥付出如此沉重的代價?一是這裡山高林密,不利於大軍縱橫馳騁。二是大小金川的土司反覆無常。第一次平叛時,面對清朝大軍壓境,兩個土司抵抗了一陣,一看打不過,就主動投降了,乾隆也沒有過於深究,想效仿諸葛亮以德服人,就主動撤軍。沒想到,過了十幾年後,大小金川再次起兵造反,乾隆這次下了狠心,要斬草除根。大小金川連投降的機會都沒有了,只能做垂死掙扎。這也造成清軍傷亡慘重的重要原因。三是這裡民風彪悍,全民皆兵。而且人人箭法高超,再加上地形險要,碉樓林立,讓清軍在進攻中付出很大的傷亡。
乾隆時期,平定大小金川叛亂是一次慘勝。因此有人說為了一個彈丸之地,乾隆勞師遠征,損兵折將不划算。這種看法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儘管平定大小金川叛亂,清朝付出巨大代價,但保持大小金川地區長久安定與和平,可以說是苦在當時,利在千秋,所以說還是很值得。
-
14 # 鬼影問道化真身
自從明末紛亂以來,四川就遭了大難,戰禍不斷,人民死傷無數,直至清朝康熙年間,才逐步平息。但是長達幾十年的戰禍與殺戮,已將四川的徹底破壞殆盡。清朝乾隆帝上位時,仍未恢復過來,據說當時的省府衙門設在四川閬中,而非成都。據說當時的成都僅剩幾十戶人家,據說當時成都城中還出現過野生老虎。
而此時盤踞於四川西北部的大金川土司,覺得自身實力強大,加上大金川地處偏遠,地勢險要,加之扼住川藏兩地的交通要衝,所以起了野心。他巧取了他岳父執掌的小金川,攻伐周圍的小土司,拒絕執行朝廷“改土歸流”的政策,妄圖做大,妄想稱霸一方。
大小金川土司的所作所為,顯然激怒乾隆爺,於是乾隆爺開始出兵剿滅大小金川土司。
然而大小金川地處偏遠,地勢險要,加上大小金川準備充分,加上四川處於困苦之中,無力為剿滅大小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丶財力,所以乾隆皇帝不得不調集大軍勞師遠征,因此就會產生超出常規的戰爭消耗。清朝先後投入了近六十萬大軍,花費了7000萬兩白銀,用了很長時間才平定大小金川。
這種代價是正常的,但個人認為乾隆帝的操作方法欠缺考慮:
1,大小金川短時間內翻不起大浪,不必匆忙調動大軍去圍剿,只要調兵適度防範就行了。
2,首先應加快對四川的移民拓植,大力恢復四川的人才、財力,為剿平大小金川做好充分的人丶財丶物方面的準備。
3,可以利用其他土司對大小金川的不滿,挑動爭鬥,朝廷再給予一定封賞鼓勵和一些權力承諾。照樣能消減大小金川的能力。
4,選擇離大小金川不遠的地方開始屯兵駐守。一方面使大小金川惶惶不可終日,加強戰備,耗費其人力物力,影響生產。另一方面,時間一長,就會有人起怨言,生異心,導致其戰鬥力下降。
等到萬事具備,清朝再一舉滅掉大小金川,說不定代價不會那麼大。有時候掌握好做事的節奏和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15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大小金川在大渡河上游,地方很小,人戶不過3萬,兵不過1.5萬。
可是,為了平定此地,乾隆卻付出了驚人的代價。
乾隆前後兩次用兵。
第一次用兵,八九萬人,用時2年,耗銀1000餘萬兩。
第二次用兵,10萬人,用時5年,耗銀7000餘萬兩。
這道題,怎麼這麼難做呢?
難解之題大小金川,在大渡河上游,地勢險峻,交通不便,氣候嚴寒,地瘠人貧。
對此地,大清原本採取了年羹堯提出的方略:“以番治番”。分設大小金川,各土司相互牽制,以便於統治。
隨著大金川的逐漸強大,大金川開始侵擾其他土司,並擊敗了前來鎮壓的清軍。
乾隆大怒,決心大兵征討大金川。
乾隆十二年,乾隆將平定苗疆有功的張廣泗調去做川陝總督,令其負責主持進攻。
張廣泗抵達前線,主持進攻後,很快就發現:這道題,很難做!
1、依託地勢的山地防禦系統。
大金川之地,“尺寸皆山”。
當地居民原本就是壘石為房的,對於土工作業非常在行。
在常年互相攻伐中,他們非常擅長修築防禦工事。
他們在隘口設立碉樓,“累石如小城”,四圍都有小孔,可以觀察、射擊。
他們在險要處的碉則更為堅固、高大,被稱為“戰碉”。
這個“戰碉”有多堅固呢?
清軍一般的子母、劈山炮根本發揮不了作用。
而重達300餘斤的九節劈山炮攻碉時,只有在正中碉樓頂部時才能稍微帶來一點破壞,如果擊中其他部隊,則毫無作用!
2、針對性的設計,剋制清軍套路。
對攻打堅固碉堡,清軍是有套路的。
(1)、挖地道,穴地而進;
(2)、挖牆孔施炮;
(3)、圍困,斷絕水道。
然而,當地土司,在康熙末年曾率軍隨清軍作戰,對清軍的路數有一定了解。
而且,清軍在此前征討瞻對(另一處土司轄區)時,曾採用的一些“非常規手段”,也為大金川所瞭解。
因此,大金川構築防禦系統時,提前做了安排。
(1)、在碉外挖掘壕溝,破壞清軍穴地進攻;
(2)、在碉內外加築圍牆,破壞清軍挖牆而進;
(3)、在碉內積水,破壞清軍絕水道企圖。
可以說,大金川之敵,不但擁有完善的山地防禦系統,還針對清軍套路做了充分準備!
這道題,怎麼解?
嚴責部隊強攻,失敗大軍一出,就要燒錢。
張廣泗的軍隊,當時為3萬多人,“每日之資不下三四千金”。
雖然困難多,但張廣泗是有一定軍事經驗的。此前,在曾負責了平定苗寨叛亂。
他知道:人多,就是硬道理!
於是,嚴令軍隊,強攻!以兵力優勢壓倒對手。
可是,進展十分緩慢。
雖然清軍一路攻破碉樓數百,但險要處攻破不多,進展緩慢。
同時,張廣泗更為頭疼的是:部隊士氣存在問題。
用兵將近一年,四萬部隊,漢兵陣亡80餘人,傷350餘人,土兵陣亡130餘人,傷490餘人。
顯然,強攻,就是一鼓作氣,猛攻而下。
可是,從傷亡數字看,清軍顯然不願冒死前進,執行強攻。
因此,張廣泗深責各部,嚴令各部奮力死戰。
結果···悲劇更嚴重了。
由於山路險阻,兵力難以展開,清軍兵分多路進攻,每處兵力不多。
副將張興的軍隊,為敵軍所圍,向張廣泗求援。
張廣泗正責清軍不肯力戰,遂不加救援,反而斥責張興不願力戰。
張興確實不願死戰,只是花錢買路。
結果,張興為敵人所誘騙,5、600人全部被殺害!
顯然,以清軍計程車氣,強攻是不要想了。
計無所出,丟人現眼將近一年,打成這個樣子,乾隆十分失望,遂令大學士訥親負責,老將嶽鍾琪、傅爾丹相助。
嶽鍾琪、傅爾丹都是百戰名將,經驗豐富,本應是“定海神針”。
可是,訥親位高氣盛,不怎麼鳥老將。
抵達前線,訥親先是嚴令強攻,結果慘敗!
隨後,訥親提出了以碉對碉的戰略:你設碉,我也設碉,我還在這裡耕你的地,使你動搖!
乾隆否決了訥親的建議:這麼搞下去,師老財匱,還不如罷兵!
然而,乾隆雖否決了訥親之計,卻也提不出什麼好指導。
訥親計無所出,也不怎麼吭聲,重新讓張廣泗“辦賊”。
張廣泗既親視訥親不知兵,又忌憚、排級嶽鍾琪,結果“將相不和,士皆解體”。
一次,3000清軍進至一溝口,幾十個番兵從山上吶喊而下,3000清軍居然潰散,自相踐踏,傷亡慘重!
丟人現眼!
乾隆意志動搖,浪費良機張廣泗、訥親確實不行,乾隆把他們召回,換上傅恆,並增兵3.5萬。
傅恆還算靠譜,他在深入研究後,採納嶽鍾琪之策:銳師深入,直搗賊巢!
不要做逐碉爭奪!要深入敵境,直搗敵巢!
清軍南北兩路進攻,嶽鍾琪大敗大金川軍!
大金川本來就兵少,經此大敗,急忙乞降。
所謂乞降,其實只是認慫求和,不傷根本!
顯然,這種乞降是靠不住的,清軍應當利用大好形勢,繼續進攻!
但是,乾隆已經不願打下去了。
乾隆認為:即便大軍繞過敵人前方碉樓,深入敵人腹心後,不還是要攻碉嗎?“是賊據地利,萬無可望成功之理”!
不打了!
乾隆接受了“乞降”,體面結束了戰爭。
結果,大清調集七省滿漢官兵及土兵八九萬人,耗銀1000餘萬兩,打了兩年,基本上只是保全了面子···
用人失誤,效率低下的平定小金川之戰果然,數年之後,大小金川又亂了起來。
大金川不斷侵擾各土司,乾隆一時不敢去管。
小金川見大清如此軟弱,也開始效法大金川!
以番制番,已經不可能了!
乾隆決心:“先辦小金川”。
小金川,實力不如大金川,地勢也不如大金川險要,相對好打。
同時,有了大金川之戰的經驗,清軍找到了辦法:“避敵碉卡,越道而進”!
辦法是對路的,但問題是,得找到能執行正確辦法的執行人。
“越道而進”,說起來容易,但何處不打,何處猛攻,何處急進,走什麼路線,都需要前方將領高超的軍事能力。
可是,仗打起來,許多清軍將領都不行!
所以,打起來以後,清軍還是打起來“以碉對碉”,分路前進。
在得到大金川相助後,小金川打起來得心應手!
同時,小金川軍還利用對地形的熟悉,以遊擊之法騷擾清軍糧道,甚至圍困部分清軍。
乾隆連番換將,直到阿桂接辦南路軍務,情況才迅速改觀。
阿桂督軍乘皮船渡河,前後夾攻,攻取了小金川西南門戶後,乘勝推進,基本平定小金川。
被防守反擊反殺,再遭慘敗小金川將平,乾隆又下令,由小金川進攻大金川。
定邊將軍福溫,執行乾隆的決策,“避敵碉卡,越道而進”。
清軍攻噶爾拉不克,留兵牽制,自率大軍深入,但又受阻於木果木。
清軍強攻不克,難以繞行,福溫遂再次轉入“以碉對碉”,建碉卡千餘,大軍分散於各個碉卡。
然而,大金川一面固守險要,一面派人去剛剛被平定的小金川活動,聯絡襲擊。
結果,被策動的小金川兵與被編入清軍的小金川人裡應外合,襲擊清軍,並奪取了清軍的糧臺、炮局,並不斷進攻分散的清軍。
最後,福溫突圍而出,陣亡4000餘人,大敗!
剛剛被平定的小金川,再次丟失!
艱難平定乾隆處分一批文武官員,再次調兵遣將,並以阿桂為定西將軍,再攻!
換上了靠譜的人,事情才靠譜起來!
清軍先數路進攻,攻破了剛剛恢復,元氣未復的小金川。
吸取了上次的教訓,阿桂將小金川的碉寨全部拆除,將小金川民眾分給了其他土司,並將降而復叛的4000餘人全部殺害!
隨後,阿桂兵分三路,進攻大金川。
後面紛繁的戰事不再詳述。
阿桂時而繞過敵人堅固碉寨,時而以重炮轟擊附近碉寨,時而層層圍困,時而先繞過不打又回頭再打,一切依敵情、形勢而動。
整個過程,阿桂牢牢掌握主動。
總之,以清軍的絕對兵力、物力、裝備優勢,只要將領靠譜,剩下的,也就是砸錢的事了!
最終,阿桂平定大金川,敵軍大頭人悉數被解押京城處死。
總的來說,大小金川地勢險峻、氣候惡劣,交通不便,清軍進攻,無論彈藥、軍餉、糧草,花費巨大都是免不了的。
但是,耗費如此之大,則反應了乾隆時期的許多問題。
首先,是大清高階官員的素質問題。
事實上,在嶽鍾琪、傅爾丹、阿桂等人率領下,戰局往往能夠取得較快的改觀。
可是,大清絕大多數將領、官員的素質卻堪憂!
他們不僅在軍事指揮上手足無措,進退失據,動輒轉入呆板的“以碉對碉”策略,而且,他們還相互排級、傾軋,甚至互不相救!
更有甚者,桂林、福溫這樣的高階將領,居然終日與人飲酒作樂!
其次,是清軍素質的低落!
清軍既無法承擔強攻之任,甚至在遇到困境時也貪生怕死!
比如,張興部3000餘人,被圍後居然買路求活,結果被敵人誘騙。
另有3000餘人,在遇到數十番兵時,居然爭相逃跑,自相踐踏!
看來,乾隆時期,清軍的戰鬥力已經嚴重下降了!
面對小小的大小金川,大清經過“試錯”、調整,尚可保全面子,然而,40幾年後,面對西方列強時,恐怕就再無這般從容了!
當乾隆津津樂道於自己的“十全武功”時,或許他意識不到:康乾盛世,已經走到了尾聲。
-
16 # 一壺明鏡
你這種分析毫無道理!實質是華人不善攻堅作戰!
英華人,法華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二三艘小木船,百十多人,幾十杆火槍!卻滿世界的霸佔殖民地!中國跟越南接壤,可是幾千年都打不下來!結果法國那麼遠派千把人就打下來了,且殖民一百多年!英華人更牛B,五百多人打下印度,殖民了幾百年!
咱應該分析一下為啥他們就那麼容易!
大小金川偏居川西一隅,僅有彈丸之地、數萬人口,因為不服清王朝的改土歸流而反叛。
但此時屬於乾隆統治中期,國力還是強盛的,為什麼還會導致清王朝先後共投入了近60萬人力,7000萬白銀?
回覆列表
平定大小金川之役確實幾乎是乾隆皇帝最為艱難的一仗,在乾隆的“十全武功”中,就屬平定金川用時最長。前後兩次用兵,第一次用兵是乾隆十二年到十四年,第二次用兵是乾隆三十六年到乾隆四十一年,幾乎長達7年時間。至於撒錢數量更是“十全武功”之最,據乾隆本人說,光是第二次平定金川就耗銀7000多萬兩,所謂“今費五年之力,十萬之師,七千餘萬之帑,始能將兩金川削平”,加上第一次徵金川費用,妥妥8000多萬兩上下(趙翼《簷曝雜記》提供了另外一個數據為775➕6370=7145),可以說清廷完全是用強大的國力活活把大小金川壓死的。
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的過程大家可以瞭解一下,整個過程是非常糾結的,這塊地方曾經摺磨的乾隆一度情緒崩潰,張廣泗和訥親兩位朝廷大員也因為戰局不利,被乾隆正法,那麼兩金川為什麼這麼難打呢?其實清代史學家、思想家魏源已經總結過原因了,“天時之多雨久雪,地勢之萬夫莫前,人心之同死惡誓,兼三難而有之”。也就是說金川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優勢,我來說一下。
首先是地利。清時嘉絨藏區的大小金川其位置是在中國的四川阿壩州。下面是阿壩州各地區的海拔高度,可以說不少地區在海拔3000米上下,要注意清軍曾經作戰過的巴郎山海拔更是高達4487米,這已經算是典型的高原作戰了。附圖。
至於其中地形,凡有關這次戰爭的史料都提到金川地形惡劣,對於進攻方很不友善,所謂“地險異常,寸步皆山,下臨深溝”。作戰和運輸途中一不小心就會造成人員和軍械損失。
《皇朝武功紀盛·卷四》:然其地尺寸皆山,插天摩雲,羊腸一線,紆折於懸崖峭壁中,雖將軍大臣亦多徒步,非如沙漠之地可縱騎馳突也。
《清高宗實錄·卷九百三十九》:王世英復派定廣協把總何經帶兵抬運,乃因路滑失足,將炮位滾跌下崖,尋覓毫無蹤跡。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的感受一下金川地形,附圖一張,和趙翼的描述非常相似。
高原地理加上地形險要已經造成了行軍困難,當地居民自古以來就有在險要地勢上修造碉樓的習慣,清廷地方政府對嘉絨藏區的碉樓已經有一定了解,“其高大僅堪棲止者,曰住碉。其重重槍眼,高至七八層者,曰戰碉。各土司類然”,這個優良傳統從東漢一直流傳到清代,到現在為止在阿壩州地區還有一些保留,成為當地獨特旅遊性景觀。光語言很難表達碉樓的情況,只能放圖讓讀者感受一番。附圖。
這些碉樓形制各異,統一特點就是修的特別高大,有居高臨下的優勢,倒是讓我想起了某個品牌的巧克力棒,對於現代化陸軍來說,這種碉樓工事無非就是重迫擊炮一頓轟的問題,妥妥的送人頭。但是對於使用初級火器的封建軍隊來說那是非常難受的。上面只是呈現了一個或兩個碉樓,當年清軍打這塊的時候那可是碉樓群啊!看下圖這些碉樓群在冷兵器時代打下來也要崩掉你幾顆牙。
其次,金川地區少晴多雨,寒多暖少,所謂“至彼中天時地利,夏秋既多淫雨,動輒坐守竟日,而冬春之際,又復冰雪載途”,這種氣候無疑會對進攻方形成後勤噩夢,連攻勢都得停頓下來。
當然,金川當地人也是兇猛的很,“每行軍必爭前鋒”,常年生活在山區,體力也非常棒,所謂“登山越嶺如平地”,還特別善於使用火器,平時就以火銃打靶為娛樂活動。堅固的工事、惡劣的氣候、強悍的金川民眾三者混搭,就使金川成了一個難啃的硬骨頭。附圖。
事實上,當年清廷第一次攻打金川的時候,無論是乾隆皇帝還是前線最高指揮官張廣泗都是準備不足的,乾隆認為金川“蕞爾小番”,一旦天兵壓境,就可以“迅奏膚功”,而而張廣泗以為金川地區的民眾、工事強度和他平定的苗疆是一樣的,也是認為“旦夕可以奏功”,君臣之間兩眼一抹黑,然後一腳踢到了鐵板上,傷了個骨折。
在前線的清軍也為高層睜眼瞎的決策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金川地區修築碉樓的經驗長達1500多年,不僅區位好,而且還堅固無比,堪稱良心工程,清軍的傳統進攻方法在碉樓面前居然全部失效,張廣泗表示我盡力了,我腦袋很懵。
《清高宗實錄·卷三百九》:一切攻碉之法,如穿鑿牆孔以施火球,及積薪牆外圍焚,賊皆防禦嚴密,不能近前。
而地下爆破,由於地基特別堅固,對碉樓只帶來了一點小傷,碉樓主體巍然不動。附圖。
更要命的是由於清軍對碉樓的堅固程度缺乏瞭解,再加上金川地區地形險峻,只帶了子母、劈山這樣幾百斤的輕炮登山,攻堅能力匱乏,打在碉牆上形同隔靴撓癢,所謂“攻以大炮百數,僅缺牆壁”,而在碉牆內部的金川人則可以透過絕佳的視野從設計精巧的碉孔裡面大量殺傷清軍。“賊人碉牆,皆系斜眼,賊在碉內,由上望下,窺視我兵放槍,甚便而準。我兵在外放槍擊打,為上口裡層斜牆所擋,不能直透”。
第一次平定金川戰役,清軍損失極為慘重,據嶽鍾琪統計,每攻克一座碉寨,帶傷的官兵多則數百人,小則數十人到百來人。每一百名官兵帶槍傷者數十人,受傷之人平均身帶四到五處槍傷,乾隆瞭解到情況後驚呼:“則賊徒三千,當用三十萬眾,有是理乎?”,傅恆在金川對金川碉的阻遏作用,可謂精闢。附圖。
眼看著第一次攻打金川在消耗了巨大的人力、財力後毫無進展,且乾隆初年國庫儲備並不充裕,乾隆十二、三年存銀分別為3236萬兩和2746萬兩,再打下去恐怕財政崩潰了,在承認自己決策失誤後,只能草草撤軍了事。
《清高宗實錄·卷三百三十三》:是賊據地利,萬無可望成功之理,朕思之甚熟,看之甚透,上年辦理實屬錯誤,及早收局,信泰來之機,朕改過不吝。
而第二次攻打金川前後五年終於成功,這和第一次慘痛的教訓是分不開的,其實第一次攻打金川和第二次攻打金川戰術區別並不大攻打碉樓仍然是重點課題。但是這回整個清廷決策層顯然決心更大。清廷充足的國庫存銀給了乾隆皇帝徹底平定大小金川的底氣,乾隆三十五年和三十六年,國庫存銀分別高達7729萬兩和7894萬兩。乾隆皇帝發下狠心,豪言壯語不斷,就是花再多的錢也要把大小金川壓死,“但能掃蕩擒殲,為一勞永逸之計,即使再多費一千萬兩,朕亦不靳”。
但是,很多時候光下決心是不夠的,金川難打的客觀情況擺在眼前,第二次平定金川的時候,清軍在木果木的大營被劫,陣亡4000餘人。有鑑於前線綠營兵戰鬥力不強,乾隆皇帝決定換帥增兵,前線戰事由阿桂負責,並不惜重金調集京師健銳營、火器營、新滿洲索倫兵,及黑龍江、吉林、西安、荊州等地的駐防八旗軍,加上厄魯特蒙古兵等9500人支援前線,可以說乾隆皇帝把清帝國的精銳部隊全部用上了,並增調貴州、雲南、湖北、陝西等地綠旗兵1.1萬人,加上原來的綠營兵和土兵,共計7萬餘人,兵力大為增強。
鑑於之前輕炮對付碉樓無能為力,為了專門對付金川戰碉,清軍成功打造3000斤重炮,清軍不惜一切代價將其運到作戰區域,猛炸碉樓,儘管增加了後勤壓力,但是進攻效果好多了,這回據被俘虜的金川兵稱,清軍“大炮攻打之處,將三層高厚碉牆穿透,被炮擊斃及因牆塌石壓而死者甚多”,甚至讓西方傳教士傅作霖支援作戰,增加火炮的精確性。
而金川一個小地方由於和清軍常年累月的作戰,消耗實在是非常巨大,“小金川糧少食乏,力量已不能支”,在飢寒交迫下,大量的金川民眾不得已投降清朝,而清廷採取了安撫政策,除了一批認為包括索諾木等罪大惡極的頭人外,將金川降眾分散安置。
在清廷的軍事打擊和招撫並用下,金川頭人索諾木兄弟在最後據點噶拉依率眾投降,其後被押送至京城處斬。此戰結束後,清廷對大小金川進行了改土歸流,小金川設立美諾廳,大金川設立阿爾古直隸州,設流官管理。
引用文獻:《清高宗實錄》、《聖武記》、《陶廬雜錄》、《皇朝武功紀盛》、《嘯亭雜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