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虎晨
-
2 # 趙燕雲
1.以原來封爵定國號。比如漢,漢高祖劉邦此前受封漢王。魏(三國曹丕襲位魏王)。晉(司馬炎曾為晉王)。
隋,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即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唐,唐原意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周成王封弟弟叔虞為唐國國君,叔虞死後,他的兒子因為境內有晉水,便改國號為“晉國”。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由此國號“唐”。
2.根據建政權所在地定國名。如三國的吳等。
3.根據發跡地特產定國名。如“遼”即契丹語“鑌鐵”之意。
4.根據古代經典定國名。如大元,元朝的正式國號叫“大元”,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需要特別說明,元之前國號無大,國號加“大”是尊稱。
5.以建立者的姓氏或者追溯前代同姓帝王定國名。如陳(南朝陳霸先建立)。南唐,北漢等均以前國號繼承者自居。
6.以宗教或五行讖緯之說定國名。如明,明國號的源於明教或佛教。朱元璋手下有一部分明教徒,用“明”作國號以示正統地位,也同時應和明教中的“明王出世”預言(“彌勒降生,明王出世”,也有光明戰勝黑暗之意)。或說以明喻火,根據五德終始說,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還比如南朝的齊(“金刀利刃齊刈之”)。
7.大清這個國號比較複雜。有好幾種說法:
(一)有的人從文義上釋“清”為“掃清廓清”之義。
(二)“明”屬火,明國姓“朱”色赤,赤為火色;而“清”、“滿洲”(新定族名)三字都帶水。此符合五行相剋說之水克火。原國號“金”,以五行論,犯火克金的忌諱,據說皇太極之廢“金”,可能這也是一個原因。有專家考證認為:“‘清’應是‘明’的同義詞,有與‘明’比美之意。從太宗改元‘崇德’,可為旁證;‘祟德’與‘崇禎’亦有比美之意”。
(三)就為政而言,“清”可以表示王者的風範,王政的理想。“清平”即太平,“清時”即太平盛世,“清晏”即清靜安寧,“永清四海”即天下永遠安寧。又有“清明”一詞。《詩·大雅·大明》:“肆伐大商,會朝清明”,《禮記·孔子閒居》:“清明在躬,氣志如神”,《禮記·玉藻》:“色容厲肅,視容清明”,都是“清”在“明”前,“清”居“明”上。
“金”這個國號也有兩種說法:1115年完顏阿骨打稱帝時對群臣說:“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於是以大金為國號,望其永遠不變不壞也。
一說女真興起於金水,故國號名金。
“宋”國號來源應屬於第一種,以原來封爵定國號。後周恭帝繼位後,後周命趙匡胤為歸德軍節度使,軍隊駐紮在宋州(古地名,別名睢陽郡,治所在宋城縣,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故國號曰“宋”。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又以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尊稱為大宋。
宋州由此成為宋朝的龍興之地,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宋州升格為應天府,後升格建為南京,成為北宋四大京府之一。 -
3 # 說說歷史那些事
說歷史,品人生,大家好:
關於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為何定國號為“宋”,歷來有好幾種說法,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吧:
第一種,宋州節度使說法。後周顯德六年,周恭帝柴宗訓即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軍隊駐紮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南),故趙匡胤建國後以“宋”為國號。
這種說法居多,歷史上以封地和封號為名建國號的就很多,如夏禹為夏后氏首領,故建國“夏”;商先祖受封於商邑(今河南商丘),故建國“商”;周先祖遷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故建國“周”;項羽封劉邦為漢王,故稱“漢”;司馬炎之父司馬昭被封晉公,故建“晉”;隋文帝之父楊忠被封隨國公,故建“隋”、李淵被封唐國公,故建“唐”等等。
第二種,古代宋國仁德說。按電視劇《趙匡胤》裡面的說法,趙匡胤在登基時說:“世人以為我建國為宋,因擔任過宋州節度使,其實不然。古代成湯以仁治國,商朝傳二十八代,至商紂殘暴不仁,周武王封微子(紂王庶兄)在宋州建立宋國,宋國在微子的治理下井井有條、糧茶多產、路不拾遺,故兼取古之成湯、微子之美,建國號為“宋”,以仁德治天下,造福百姓。”
古時商湯以仁政治國,商都經過幾次遷移最後到了殷(今河南安陽)才定居下來,故又稱“殷商”。周武王打敗商紂王后,分封天下諸侯,聽說紂王的庶兄微子有仁德之名,遂將其分到宋,建立宋國,而宋國也在微子的治理下逐漸變得昌盛起來。到了春秋時期宋國的宋襄公時,曾一度稱霸中原,然最終又以“仁義”亡國,故“仁義”成為了宋國的代名詞。
第三種,鄒衍五德終始說。鄒衍是戰國末期齊國著名的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代表人物。他認為每個朝代都代表五行中的其中一德,朝代的更迭也是按照五行相剋的順序進行的。如黃帝為土德,夏為木德,商為金德,周為火德,秦為水德,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此迴圈往復。
歷來的改朝換代,皇帝均以這種說法為依據,一直到宋遼金時代,五德終始說成為皇帝建立政權的合理性解說和理論。而按照朝代推算,到得宋朝應為火德承運,故又稱為“火宋”、“炎宋”,為"順應上天、奉天承德"的意思。這也是為什麼皇帝在下旨時總是在前面附上一句“奉天承運皇帝”的話了。
-
4 # 用心學歷史
宋之所以為“宋”,正如趙匡胤在繼位時的一份詔書中所說,“昔湯武革命,發大號以順人;漢唐開基,因始封而建國,宜國號大宋。”
也就是說,趙匡胤之所以用“宋”來給自己建立的新王朝命名,是為了順應民心,號召民心,同時展示新朝新氣象。取名為“大宋”效仿漢朝和唐朝的先例,以自己的封地名號為國號,因為封地在他們眼裡,那是“龍興之地。”
漢朝源自劉邦在推翻秦朝之後被項羽封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唐朝是因為在隋朝,唐朝的開國君主李淵承襲祖上“唐國公”封號,且唐朝在晉中起兵,晉的古名就是“唐”。
宋太祖趙匡胤相仿漢唐給自己的新朝命名,懷有大宋像漢唐一樣一統河山、國祚綿長、威服四海,再造漢唐風采的美好期望。
趙匡胤在959年,也就是五代時英明的君主柴榮,其實應該叫郭榮死去的那一年,被任命為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在這一任上,趙匡胤導演了千古傳奇的“黃袍加身”陳橋驛兵變,兵不血刃地取代後周自立,建立大宋。宋州也就成了宋朝龍興之地,所以趙匡胤以宋州的“宋”命名自己的新朝。
然而,黃袍加身的趙匡胤終究沒能再現漢唐的風采。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建立宋朝 ,定都開封后,制定了先南後北統一全國的戰略。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楚。之後又滅亡後蜀、南漢、南唐三國。 他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後能夠從遼手中贖買燕雲十六州。
976年8月,趙匡胤再次進行北伐。但10月19日忽然去世,留下"燭影斧聲"的歷史疑案,其弟趙光義即位。民間也有傳說稱趙匡胤是被趙光義害死的。為確保政權的合法性,趙光義丟擲其母杜太后遺命之說,即"金匱之盟"。
即位之初,趙光義忙於整頓朝政,統一事業暫告停止。
-
5 # 路衛兵
有三種說法:一是趙匡胤曾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二是歸德軍節度使所在地曾是西周時期的古宋國;三是宋字拆開為“蓋木”,寓意壓住後周柴氏。我傾向於第二種說法。
國號是國之大事,因履職宋州而定國號為宋顯得有些隨意,也談不上什麼文化。拆字更符合小說家口味,此說也正是源於馮夢龍的小說集《喻世明言》,假借陳摶老祖之口,說“宋”字“寶蓋頭”蓋住的“木”,是“此木茂盛”的後周世宗柴榮。
趙宋脫胎於五代,而五代的國號都很大。尤其是後梁之後,大有你追我趕之勢:後唐自稱承接大唐,後晉的晉則在唐之前,後漢又攀上了劉邦,到了後周就直接跟周天子做親戚了,一個比一個悠遠。照此邏輯,趙匡胤的國號只有掛靠“商”、“夏”才能有所突破。
事實上他也確實是這麼做的。歸德軍節度使的治所商丘,曾是西周諸侯國宋國的國都。這個宋國不大卻很特殊,是西周“三恪”之一,封的是前朝殷商的後人微子啟。之所以封在商丘,是因為這裡是商朝最初的國都,也是商朝遠祖閼伯在夏朝的封地。如此一來,“宋”的淵源就趕超後周了。
閼伯是三皇五帝之一帝嚳之子,因任火正官而被稱為“火神”,也符合宋朝“以火德王”的五行定位。
-
6 # 國史記聞
中國封建歷史上每當一個新的朝代誕生,開國皇帝都會定國號、改年號、易服色等等,而國號的確立也是很有講究的,因為它關係到這個政權的合法性、正統性問題。
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一個朝代國號的確立大概有以下四個依據:第一、來源或依附於宗族關係,比如東漢光武帝劉秀是西漢皇帝的後裔,他開創一個新的朝代之後,便依然把國號定位“漢”。第二、取自一個美好的寓意,比如王莽稱帝后定國號為“新”,就是要“革故鼎新”;忽必烈稱帝之後定國號為“元”,它取自《易經》中的“大哉乾元”。第三、來源於改政權的龍興之地,比如“周”朝統治者曾經定居在“周原”,遼國統治者層遊牧於遼河附近。
第四個,也是歷史上最常見的依據就是這個朝代開國之君的原有封號。正如題主所提到的宋朝,宋朝的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在稱帝之前曾經擔任過歸德軍節度使的職務,其治所就是宋州(這裡曾經是春秋時期宋國的國都)。而這正是趙匡胤稱帝前的最後一個職務。所以,當趙匡胤開國之後,便將國號定為“宋”。
-
7 # 林城—布衣
趙匡胤原為後周大將。959年,後周世宗柴榮駕崩,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趙匡胤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歸德軍節度使的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
公元960年,趙匡胤假借出兵禦敵,在陳橋驛發動兵變,自立為稱帝。因其在宋州任職時期得以稱帝、建立新朝代,逐以宋州的“宋"新朝國號。
-
8 # 圖文繪歷史
古時候各朝代的國號由來五花八門,有以自己姓氏為國號的,比如南北朝的陳朝,就是陳霸先以“陳”為國號;有以封號為國號的,比如漢朝的劉邦,因封漢王就以“漢”為國號,唐朝的李淵,也因祖上封為唐國公,而以“唐”為國號;也有以自己的封地為國號的,比如“宋”。
圖為商丘宋州古城,現存遺蹟為明朝建築。
歷史上以宋為國號有幾個政權,比如最早西周時的河南商丘叫宋城,周成王把商紂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封在這裡,而微子又是宋氏,所以國號為“宋”,領土範圍包括開封、徐州一帶,宋襄公在位時使宋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輝煌一時。南北朝時的宋朝開國皇帝劉裕,因祖籍是宋國故地徐州,並被封為宋王,所以他以宋為國號,史稱“劉宋”。
圖為商丘千年皂角樹,相傳趙匡胤任宋州節度使時,在此樹拴馬,現為國家一級古樹。
唐朝以後,商丘一帶的宋城改名為宋州,並置節度使,當年的朱溫就曾當過宋州節度使。而到了後周時,趙匡胤跟隨世宗柴榮打天下,因戰功封為宋州節度使,所以他的發跡在宋州,所以順理成章,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取自己封地宋州的“宋”為國號。
圖為2018年各地趙姓族人前往甘肅天水堂祭祖。
而宋朝還有個別稱叫“天水一朝”,因為宋朝趙氏一族起源於甘肅天水,當年秦始皇滅了趙國後,趙氏一族遷居甘肅天水,併成為當地望族,趙匡胤先祖就來著於此,所以宋朝趙氏均前往天水祭祖,後來被虜走的徽宗欽宗也被金人封為“天水郡王”和“天水郡公”。
-
9 # 萊駒為右
趙匡胤是一個有良心的人,當了皇帝不忘自己的發跡地宋州,以宋為國號建立宋朝。
宋州宋州在今天的商丘,在隋之前是睢陽郡,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設立宋州。唐朝時人口接近百萬,成為為大唐“十大望州”之一,也就是十個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的州之一,相當於現在的副省級城市吧!
後周時,柴榮封趙匡胤為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宋州,趙匡胤軍政一把抓,對宋州很有感情。後來趙匡胤稱帝,宋州也成為宋朝的龍興之地,升格為應天府,建為南京,作為宋朝陪都。當時南京應天府、東京汴梁(開封府)、北京大名府、西京河南府(今洛陽)都是宋朝的大城市。北宋滅亡後,康王趙構也在南京宋州稱帝,此後宋朝也成為南宋。
-
10 # 唐宗晉祖
古代王朝建立者都自認為正宗,即勝為王敗為寇,老子天下第一,秦始皇王璽為"授命於天,既壽永昌",史官為討好要牽強附會,引經據證,於是不可能亦變可能,我當皇帝,你被奴隸,上天安排,理所當然!五代十國時,趙匡胤取代後周而建大宋,郭威尊周為國號,喻啟周與西周一脈相承,周朝滅殷商後,把殷商遺民遷商丘,為宋國,趙匡胤取代後周後,亦定國號“宋",意我歷史更早,更正宗!不知對不對,歡迎賜教!
-
11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稍微熟悉宋史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趙匡胤之所以定國號為“宋”,與陳橋兵變前趙匡胤所領的節度使轄區有關。
陳橋兵變前,趙匡胤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而歸德軍節度使所領正是宋州,在今河南商丘一帶。
因此,趙匡胤定國號為“宋”。
歷史上除了趙匡胤建立的大宋王朝,還有幾次以宋為名的國家或朝代。
宋國宋國,公元前1114-公元前286年,國都商丘。
公元前1114年,周公封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於商朝的舊都商丘,建立宋國,特准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宗祀,與周為客。
宋國地位特殊,被周天子尊為“三恪”之一。
宋襄公時,宋國代齊成為盟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宋國經濟發達,宋華人善於經商,在繼承與發展殷商文化,特別是商業文化方面,功不可沒。宋國商文化繁榮昌盛,首先表現在城市的發展。當時,睢水北岸的宋都商丘、濟水北岸的陶丘,獲水和泗水交匯處的彭城,都是極為繁榮的商業都會。
後北方晉國和南方楚國爭霸時,宋國夾在中間,戰事連年不斷。80年間,遭遇了40次以上的戰爭。
公元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齊國趁機便聯合楚國、魏國攻打宋國。宋國百姓四處逃散,城池沒能守住,宋康王於是逃到倪侯的住所。齊軍抓獲並殺死宋康王,滅亡宋國,三國共同瓜分宋國的土地。
南朝劉宋劉裕建立的宋朝,史稱劉宋,公元420-479年,是南北朝時代南朝的第一個朝代,也是南朝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久、疆域最大 、國力最強的朝代。共傳四世,歷經九帝,享國60年。
劉宋王朝最強盛時,據關守河,北部防線到達潼關、黃河一帶,其統治地區北部與北魏劃黃河為界,西至四川大雪山,西南包括雲南,南至越南中部橫山、林邑一帶。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的蕭道成篡奪皇位,廢劉凖自立為帝,劉宋滅亡。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12 # 歷史雲頂
我們都知道趙匡胤作為一代梟雄,一開始是在後周做將軍的,然而年幼的皇子即位後,難以管控朝野,各地都開始有反叛的勢頭,因此作為唯一可以重用的他才得到了最高兵權,小皇帝的意圖是讓他去剿滅那些造反分子的。沒想到趙匡胤自己就先造了反,在路上得到手下們的擁護,一舉進城,成功篡權,成了宋朝的開國皇帝,那麼趙匡胤為什麼要把國號定成“宋”嗎?
其實,在他造反的時候,他還不能確定是不是能成功,所以“宋”這個國號,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而起的。沒想到之後他真的順利做了開國皇帝,為了美化宋朝形象,宋朝朝廷有些人就提出了以下說法。
第一點呢,就是我們都知道商朝的都城是商丘,而宋朝的都城也是定在了河南商丘。商丘我們現在看似乎只是一個小城市,但它在古代可是多個朝代的都城,非常的繁華。而當年商朝打敗夏朝後,就留了一塊地給夏朝人。那麼周朝滅掉商朝後,也給了商朝人一塊地,這是一種規律,之後商朝人在這上面建立了宋國,都城也是商丘。如此一來,宋朝就和商朝扯上了關係。
還有第二種說法就是,趙匡胤的父親叫做趙弘殷,他名字的意義就是光復商朝。我們都知道漢朝的別號是蜀,所以都叫它蜀漢,而商朝也有一個別號是殷,一般都稱殷商。所以趙弘殷的意思就是,趙家光復商朝。這樣一來,宋朝趙家人就和商朝這個傳說中的王朝建立起了聯絡,或許老百姓們還會認為他趙匡胤是商朝皇帝轉世,要知道古代人很迷戀迷信這一套的。這樣,趙匡胤的威信就更高了。
可以說趙匡胤為了鞏固政權,煞費苦心,連起個國號沒起好,後面還要找出這麼多說法來圓過去,兩種說法,各有不同的道理,第一種是朝代之間的聯絡,第二種是古人思想的體現。而趙匡胤隨後杯酒釋兵權,也是為了把政權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只是他防人防到底,還是沒有防過自己的親弟弟。死後親弟弟也篡位奪權,走了他的路子。
其實,國號這種事情並不是一個國家統治盛衰的必要。正如清朝國號為清,他的統治者卻不一定清廉為政,相反後期還十分的昏庸無能,看不清形勢。我們中國的“中”,其實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古人取的意思是世界的中心,天下以中央為大,但現今我們愛好和平,中國也改了一層意思,而是中庸的中,中國不追求在世界上稱王稱霸,只求做好自己,發展好自己,華人圓滑而不失準則,守規又不被侷限,這就是我們的“中”庸之道。
-
13 # 依稀說史
中國古代王朝命名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採用即位前的封號,也包括部落名字或者開國皇帝的發源地等;一種採用吉祥字命名。中國絕大部分王朝採用第一種,元明清三朝則採用吉祥字。
比如漢朝的劉邦即帝位前被封為漢王,所以他的王朝命名為漢朝。曹丕稱帝前曾經擔任魏王,他的新國家命名為魏國。司馬昭稱帝前為晉王,所以建立的國家為晉朝。楊堅稱帝之前曾經擔任隨國公,所以命名國號的時候應該是“隨”,但考慮到“隨”字不吉利,所以改為吉祥的“隋”字。李淵曾經擔任過唐國公,他建立的朝代則命名為唐朝。這種命名方式為中國大多數王朝所採用。
元明清三朝主要採用吉祥字。元朝開啟了中原大一統王朝採用吉祥字命名的先河。忽必烈開國之時選擇國號的時候,從《易經》中選擇了“大哉,乾元”四個字,取國號為“大元”。其實元朝的國號為“大元”,而不是“元”。朱元璋登基稱帝之後選擇國號時,沒有選擇他登基前吳王的稱號,而是選擇了“大明”。皇太極改後金國號的時候,選擇了吉祥字“清”,改國號為“大清”。宋朝以前的朝代,他們自稱的時候一般不會帶上“大”,除非一些特殊場合。我看看電視劇裡自稱大漢、大唐、大宋,其實是一個常識性錯誤。元朝以後的朝代或政權才會自稱“大元”、“大明”、“大清”、“大順”、“大西”等。
趙匡胤建立的宋朝也是根據第一種命名方式。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逼迫後周的孤兒寡母把皇位讓給自己。趙匡胤兵不血刃便推翻了後周,建立了新王朝。趙匡胤建立新王朝之後,首要問題便是解決國號問題,最後趙匡胤選定的國號為“宋”。趙匡胤沒有被封為宋公,也沒有被封為宋王。為什麼趙匡胤要定國號為“宋”呢。
其實趙匡胤定國號為“宋”的原因是根據自己的發跡地。958年,趙匡胤為忠武軍節度使,並跟隨柴榮北伐。柴榮在行軍時審閱文書的時候,得到一塊小木板,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柴榮感覺到非常奇怪,他當時懷疑這個“點檢”是時任殿前都點檢張永德。柴榮病重之後,便命令趙匡胤接任殿前都點檢。柴榮去世之後,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
趙匡胤黃袍加身時候的官職就是殿前都點檢加歸德軍節度使。歸德軍節度使所在地隸屬於宋州。趙匡胤認為宋州是自己的“龍興之地”,取國號的時候便取自宋州的“宋”。
-
14 # 使用者94738516596
漢唐開基,因始封而建國,故宜國號‘大宋’。
這是趙匡胤即位詔書中說的。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之前的朝代,比如說漢唐都是因為開始的封地而取的國號,比如說劉邦建立的漢朝,因為劉邦之前被封為漢王,所以建國之後也是稱漢,李淵建立唐朝因為李淵祖上被封為唐國公,所以稱為唐。但是趙匡胤沒有被封宋王什麼的,為什麼叫宋呢?
五代十國時期,後周恭帝柴宗訓繼位之後就封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治所還有軍隊駐紮就在宋州,也就是今天的商丘,宋州可以說是趙匡胤的發祥地,龍興之地。所以趙匡胤在即位的時候就說了漢唐開基,因始封而建國,故宜國號‘大宋’。
還有就是按照當時對天文分野的解釋,宋州所在之地與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相對應,而心宿中的心宿二又被稱為“大火”,正與新王朝“火運”相對應,趙匡胤也正是在被授為歸德軍節度使後才很快“黃袍加身”的,因而他把這裡選做自己的龍興之地,把宋州之“宋”作為新王朝的國號,並宣佈“定國運以火德,王色尚赤”。在即位後他為了表達自己對上天眷顧的感激,還將宋州改為“應天府”,成為宋朝的“南京”。還有木生火,後周是木德,而大宋就是繼承了後周的天下,而且也能更加的表示大宋勝過後周,所以大宋也是一直推崇火德。
回覆列表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十九年。
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趙匡胤為避免晚唐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亂象,採取重文抑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加強了中央集權,另一方面剝奪武將兵權。宋太宗繼位後統一全國,至宋真宗時期與遼國締結澶淵之盟後逐漸步入治世。1125年金國大舉南侵,導致了1127年靖康之恥,宋室被迫南遷。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繼位為帝,建立了南宋,紹興和議後與金國基本東以秦嶺淮河、西至大散關為界,後期爆發宋元戰爭,1276年元朝攻佔臨安,崖山海戰後,南宋滅亡。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北宋鹹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時出現了程朱理學,儒學開始復興,科技發展迅速,政治開明,且沒有嚴重的宦官專權和軍閥割據,兵變、民亂次數與規模在中國歷史上也相對較少。北宋因推廣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長,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造紙術四大發明中前三個都是在宋代基本改進成型並廣泛應用傳播世界各地的。
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學者不在少數。
宋朝立國的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

關於國號的來由:
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今南商丘),故國號曰“宋”,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尊稱為大宋。宋朝定都汴梁,後改稱為東京(河南開封),並先後設陪都西京(河南洛陽)、南京(河南商丘)、北京(河北大名)。後逐步統一中原及南方地區,由於政權相對於後來的南宋而言位置在北方,所以被後世稱之為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