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愛吃漢堡包的楊航

    古代

    的會戰中,可以說瓦解敵人的組織力是最高的目標,一旦達成這個目標,99%的會戰就

    可以宣佈判定了勝負。漢尼拔的坎尼會戰中,羅馬人戰死了7萬人,而腓尼基軍損失不

    過5700,這並非是因為雙方的戰力有如此的懸殊,其實,在雙方的相持階段,損失是相

    當的,絕大多數的羅馬死者都是在組織崩潰後造成的。同理,漢尼拔敗給西皮阿的扎馬

    會戰,羅馬人死者1500,而腓尼基軍死者達到2萬,也是這個緣故。在近代以前的軍隊

    中,有精良裝備和良好紀律的中堅部隊比例普遍很小(因為裝備這樣的軍隊太費錢了)

    ,而大多數都是雜兵,所以一旦軍隊喪失組織,雜兵就完全喪失了戰力,只能成為單方

    面的屠殺。象1561年川中島會戰那樣雙方的兵力損傷率都達到了7成,完全是兵力的消

    耗戰,這樣的戰例是非常非常罕見的,所以才會那麼出名的慘(這需要雙方軍隊都有非

    常堅強計程車氣和素質以及超乎水準之上的指揮統御力,龍虎之爭還真不是蓋的)。

    這個任務安到了騎兵頭上,並認為是騎兵的主要作用,俺不敢苟同。古代作戰中,除非

    是遊牧民族,否則軍隊的主體都是步兵。所以步兵與其他兵種的剋制與反剋制也最為重

    要。所謂“步兵隊形因衝擊而密集,因火力而分散”(咦,好象這話以前有人說過,嘿

    嘿,拿來主義),對付騎兵,步兵毫無疑問的會將陣形密集化以增強抗衝擊能力,而且

    ,事實證明,面對敵軍的堅強方陣,騎兵的突擊效能是非常低下的。這時怎麼辦?當然

    是設法讓敵人的陣形分散化。於是,弓弩就要發揮“火力”上的優勢。在投射性武器,

    尤其是威力巨大的各種弩尚未成為戰場要角之前,從希臘人到羅馬人,密集方陣組成的

    “軍團”都是絕對的主力,其編制和組織達到了完美的境地,並被認為是戰爭的唯一樣

    式。但弓弩威力的增強使得這種戰術逐漸被淘汰,步兵的陣形開始稀疏,這才給騎兵的

    突擊創造了機會。在作戰中,首先用遠端投射武器的“火力”摧毀敵軍嚴密組織的方陣

    ,在敵人的組織混亂和疏散後,再以騎兵的“衝擊”解決問題。或者,如法蘭克人乾的

    那樣,進到敵人陣前,首先投擲他們的戰斧,從而導致敵人混亂,然後拔出刀劍,用白

    刃衝鋒。總之就是先“火力”後“衝擊”的順序。這與近現代戰爭中先行火力準備然後

    攻堅的戰術原則是一樣的。

    所以,騎兵作為“衝擊”的兵種,其長處絕非突破,而是在於:一、偵察,二、追擊戰

    ,三、攻

    1/3頁

    擊敵人薄弱的側背。這三個功能都是建立在其無可比擬的機動力的基礎上的。

    迂迴到敵人的背後,趁隙打擊敵人的弱點,或者迫使敵人改變其正面,從而造成混亂。

    而面對正面的敵人這種攻堅任務,騎兵的作用要小於遠端部隊,騎兵只為遠端部隊提供

    必要的防護(這個功能其實多數是由步兵承擔),同時,在遠端部隊達成效果後,衝上

    去,追殺落水狗,決定最後的勝負。反之,騎兵部隊計程車氣和組織,倒經常的被遠端部

    隊的“火力”所瓦解。固然,弓弩部隊,包括早期的火器部隊,如果不依靠工事,那以

    正面阻止騎兵的突擊,因為其防禦力較步兵為弱(關鍵在於這些部隊無法持盾--都要靠

    雙手發箭開槍),但在中世紀的步弓聯合佈陣中,通常讓弓弩手部署在兩翼。當敵軍的

    騎士攻擊時,中央的步兵方陣遏制敵軍攻勢,而兩翼的弓弩部隊向內旋迴,輕鬆愉快的

    以弓矢從側面摧毀敵軍,這是當時的軍隊長官們夢寐以求的標準作戰模式。1332年,英

    格蘭人在Dupplin Muir會戰中運用這個方法完勝騎士數量多過己方3倍的蘇格蘭軍。而

    1346年的克勒西會戰,法國騎士階層的精銳8000人,更是被愛德華三世的長弓徹底擊敗

    ,光是騎士,死者就達到1500人,以至於英軍後悔殺人過多,無法撈取贖金。應當注意

    ,是役中,法國的倒黴騎士多數死於威爾士人的大刀,但這並非大刀的厲害,法國騎士

    15次突擊,均在英國長弓的夾擊下潰退(法華人也利用熱那亞十字弓打頭陣,進行火力

    準備,但在優勢的英國長弓下敗退,反而擋住了騎兵突擊的路線),而威爾士的大刀就

    在敵人潰退時衝上去砍腦袋。火力決定勝負,衝擊決定傷亡。

    誠然,在歐洲中世紀,騎士(重灌騎兵)成為功防俱強的中堅,但這與當時歐洲的政治

    軍事制度有關。歐洲的封建領地化是非常普遍的,因此誕生了貴族階層,軍事成為了騎

    士階層的專利,戰爭“貴族”化。騎士交戰熱衷於重甲對抗,以打倒對方而不是殲滅對

    方為目的,往往戰爭就是小隊騎士的衝突,甚至是一對一的榮譽戰,戰勝的一方只需把

    對手打落馬下,就可以俘虜對方拿到贖金了。所以,歐洲騎士實在是在這種頗為滑稽的

    歷史階段建立了其威名。最為搞笑的是,為了維護騎士階層的戰爭優勢,教會居然宣佈

    弓弩為上帝禁止使用的武器,除非是對付異教徒。原因是弓弩是不道德的武器,用那家

    夥,一個小小平民都可以將高貴的騎士射落馬下,成何體統?當然,實際上,幾乎所有

    的領主都把這條禁令當成屁話,好象本世紀初國際法規

    2/3頁

    定戰爭中不許使用潛水艇和地雷

    一樣。英華人最無視這個禁令,而且擁有一度最為可怕的長弓,所以就有了克勒西會戰

    另外,誰說蒙古西征之時,歐洲還沒有馬鐙?馬鐙是由亞洲草原民族發明不假,但在公

    元5世紀已經傳入歐洲。在這之前,歐洲並沒有騎士這種重甲騎兵。因為有了馬鐙,增

    強了騎馬者的抗衝撞能力,才逐漸有了盔甲、長矛和騎士的馬上搏鬥。

    這裡也可以部分解釋蒙古騎兵天下無敵的戰術原因,蒙古騎兵的威力在於其弓矢,將“

    火力”和“衝擊”較為完美的結合,這對於各民族的傳統軍隊,尤其是步兵,是非常頭

    疼的事情。面對這樣的敵人,是將隊形分散以防備“火力”還是密集起來對抗“衝擊”

    ,沒有洗練的指揮能力和配置能力是難以兩全其美的。實際上,步兵即使在火器化了後

    仍然面對這樣的困惑,按照富勒大叔的說法,刺刀的發明部分解決了這個問題,而真正

    問題的解決則要到雷管的發明之後。

    所謂言多必失,尤其是象俺這樣在並不精通的領域大放厥詞,所以還是就此打住,好象

    1. 關於中國的重騎兵存在期:luckyhawk說的不錯,中國的重騎兵存在期不僅是隋,

    南北朝也是。

    2. 何謂輕騎兵:輕重騎兵最大區別在於戰馬是否披甲冑,騎兵多少總是有甲冑的。

    3. 長平合圍:的確是以5000騎兵完成的(據史記記載),至少不存在反證。

    4. 河西、漠北大戰是用補給堆出來的:的確如此。直接的作戰戰術改進可以比較迅速

    ,而後勤供應則無法脫離民族生活習慣,你無法要求漢朝官兵和匈奴人一樣以飲乳食肉

    (就算今天可能都辦不到),所以龐大的後勤供應是少不了的。但這並不能否定漢軍實

    行了騎兵機動戰術。

    5. 唐軍的鐵騎的強大攻擊力和防護:李靖攻東突厥是嚴冬出戰,馬匹不可能戴鐵甲,

    皮甲倒是可能;攻吐谷渾曾穿越長2000裡的無人區,給養條件極為艱苦,要是馬匹還戴

    重甲,恐怕要累死了。

    6. 要是領會中國更深地領會了騎兵作戰的精義了,蒙古和清軍早玩兒完了:先進的戰

    術要在一定的政治、經濟條件下才能起作用,它並不能保證勝利。不然,就很難解釋元

    朝為何會被明軍趕回蒙古,也很難解釋擁有先進戰術體系的德軍為何會徹底失敗。

    關於坎尼戰役,羅馬軍主要輸在主要指揮官意見不統一,既無持久的耐力又沒有速決的

    能力,在戰術上又沒有對付合圍的方法(主要是騎兵居於劣勢,側翼無法保障)。羅馬

    後來起用費邊採取持久戰,漢尼拔遠離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特別恩愛的家庭,子女一定過得好嗎?